CN104930508A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30508A CN104930508A CN201410310883.6A CN201410310883A CN104930508A CN 104930508 A CN104930508 A CN 104930508A CN 201410310883 A CN201410310883 A CN 201410310883A CN 104930508 A CN104930508 A CN 1049305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ustion
- air
- storehouse
- gas
- atmospheric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和逆向燃气辐射方法,包括箱体和辐射发生器,辐射发生器的引射管和燃烧部在箱体的大气压仓中,大气压仓和高压仓连通,高压仓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本发明实现小功率逆向燃烧,大气压仓的半封闭舱体设计,使高压仓导入空气的冷却效果得到大幅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加热,干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应用于一种工业加热,干燥加工中的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以及一种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红外线对大分子水团共振裂化的热效应原理,以红外线辐射对于物料进行蒸干加工,是目前工业加热领域中的常用技术。这种技术相对空气对流干燥具有能耗低,干燥质量好的优点。
实践中,红外线辐射的产生方法主要分为:电热陶瓷板辐射和电热红外灯管两种方式。两者均采用电能转化为热能二次加热红外辐射载体。能量经多次转换造成更多的能耗。显然,以燃气方式生成热辐射更为经济。
现有技术中,燃气红外线辐射发生器主要包括:红外线辐射源由下向上辐射物料的正向辐射燃烧器和红外线由辐射源自左右侧向辐射物料的侧向辐射燃烧器。而鲜有辐射源由上而下辐射物料的逆向燃气红外线辐射器。实践中,通常将待加工物料平躺的放置在加工传送带上,以传送方式通过加热工作区域接受辐射燃烧器的加热去湿。
对红外线自辐射源由下向上辐射物料的正向燃气红外辐射器来说:辐射源和待加工物料之间阻隔有传送带,传送带承受红外线的直接辐射,待加工物料隔着传送带间接承受辐射,无法实现红外线直接辐射,加热干燥效率偏低;而对红外线自辐射源由侧面横向辐射物料的燃气红外辐射器来说:物料远离辐射源,加热干燥效果不理想。
辐射源由上而下辐射物料的逆向燃气红外线辐射器能够解决上述两个技术缺陷。设计逆向燃气红外线辐射器需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1.逆向燃烧将导致预混燃气从燃烧板上方灌入,如何控制预混燃气的输入速度和燃烧速度的平衡;2.如何抑制热量向上传导,控制燃气红外辐射器的温度防止预混燃气在辐射器内侧点燃而爆炸。
现有技术的逆向红外线辐射器采用机械进风方式,以大功率鼓风机不断由上至下鼓入空气流,空气流带动燃气在燃烧面燃烧,以火焰加热金属网,使金属网发射红外波。大功率鼓风机鼓入的空气流在承担助燃混合作用的同时从内部冷却红外线辐射器的金属壁,防止金属壁温度过高点燃预混燃气。为保证冷却效果,鼓入的空气流必须具备相当的流速。
这种技术方案存在如下所述的负作用:1.气流输入的速度远大于燃烧的速度,过剩空气多,燃烧不完全,热能利用率低;2.燃烧器功率居高不下,对需低温加热干燥的物料不适用。3.红外线辐射源是被加热的金属网,造成红外辐射不均匀。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降低燃烧速度,适用于低温加热干燥的物料,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另外,因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采用由上而下供气的逆向燃气方式,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必然随助燃空气进入燃气辐射器内部,长时间使用后粉尘可能堆积起来杜塞燃气辐射器管道,从而影响预混燃气的输入速度,一旦预混燃气的输入速度小于燃烧速度,将造成回火现象导致爆炸。
因此,必须在改进的新技术中兼顾入射空气的净化,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包括箱体和辐射发生器,所述箱体安装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外侧,所述辐射发生器包括入射口,引射管和燃烧部,所述入射口连接外设燃气供给装置,以小功率燃气喷嘴注入燃气,以燃气引射方式导入空气;空气和燃气在引射管中形成预混燃气,在所述燃烧部中燃烧;
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大气压仓和高压仓,所述高压仓连接鼓风装置鼓入冷却风,所述高压仓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所述高压仓通过小孔连接所述大气压仓;所述大气压仓的底部开口与外部空气沟通,令所述大气压仓仓内气压等于大气压,所述燃烧部产生的辐射由大气压仓底部射出;所述引射管,所述燃烧部位于所述大气压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得到的效果如下:
在入射口以燃气引射方式导入空气,限制了预混燃气的输入速度,降低了燃烧部的燃烧速度,以外部鼓风冷却的方式控制了辐射发生器金属壁的温度,防止金属壁温度过高导致点燃预混燃气发生爆炸;实现了辐射发生器的小功率逆向燃烧。
高压仓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仓的仓内气压,故高压仓仓内空气通过小孔流入大气压仓,因大气压仓内辐射发生器进行燃烧反应,大气压仓内温度高于高压仓温度,故高压仓导入空气实际形成对辐射器引射管,扩散仓和燃烧部的金属外壳的冷却风,实现对辐射发生器金属壁的温度的控制,并由大气压仓底部开口导出。若将辐射发生器放置在开放空间时必须同时在多个方向向引射管和燃烧部金属外壳鼓风。而大气压仓的半封闭舱体设计,使高压仓导入空气的冷却效果得到大幅优化。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包括入射口,引射管和燃烧部;所述入射口包括燃气注入口和空气流入口,所述燃气注入口设有小功率燃气喷嘴连接外部燃气供给装置,燃气由所述小功率燃气喷嘴自所述燃气注入口喷射入所述入射口之内;所述引射管连接所述入射口,所述入射口导入的空气和燃气在所述引射管中形成预混燃气,所述引射管连接所述燃烧部,所述燃烧部设有点火器,预混燃气由所述引射管导入所述燃烧部,由所述点火器点燃,在所述燃烧部燃烧,对所述燃烧部正下方产生红外线辐射;所述引射管,燃烧部外壁由鼓入冷却风进行持续冷却,还包括聚热挡板,所述聚热挡板设在所述燃烧部下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功率燃气喷嘴喷射燃气自燃气注入口进入引射管,燃气撞击引射管管内壁形成伽马角,由空气活塞效应形成负压区,由此,对入射口边沿空气形成负压引流效应,形成引射空气流,自入射口空气流入口导入引射管,属于燃气引射的进风方式而非鼓风带动燃气进风的机械进风方式,气流鼓入的速度远远小于现有技术机械鼓风产生的气流输入速度,降低燃烧速度,解决燃烧不完全的问题。同时,高压仓对大气压仓的入射空气流实际构成对引射管,燃烧部和辐射部外壳的持续冷却风,抑制燃烧部热量向上传导导致的燃气红外辐射器内部温度过高,杜绝了燃气红外辐射器金属壁温度过高点燃预混燃气而发生爆炸的隐患。燃烧部下沿设有聚热挡板,防止未完全燃烧的混合燃气直接在辐射发生器金属外壳边沿燃烧造成金属壳温度过高。从而确保实现辐射发生器的小功率逆向燃烧。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箱体是截面呈圆形的圆柱体,所述大气压仓位于箱体中间位置,所述高压仓分布于所述大气压仓两侧。
通过这种方式:箱体的形状能够最大程度的承受压力,优化了箱体的结构,使箱体更为牢固耐用。
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箱体安装于多个平行放置的辐射发生器外侧。
通过这种方式:使多个辐射发生器的燃烧辐射联动工作,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辐射面,广泛适应不同的物料。
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箱体还包括中压仓,所述辐射发生器的入射口在所述中压仓中,所述中压仓通过风口和所述高压仓相连通,高压仓连接鼓风装置鼓入冷却风,所述鼓风装置端口设有净化装置净化鼓如入冷却风中的粉尘,所述中压仓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所述中压仓和所述大气压仓不存在气体交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辐射发生器的入射口在中压仓中,辐射发生器其余部件在大气压仓中,中压仓和所述大气压仓不存在气体交换。由此,与燃气混合为预混燃气的空气在中压仓中,冷却燃烧部金属外壁的鼓风冷却风在大气压仓中。冷却风和助燃空气的彻底分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风为保证辐射发生器冷却而必须维持大功率输出,而为实现小功率逆向燃烧则预混燃气输入速度不可过快的矛盾。
中压仓通过风口连接高压仓,高压仓连接鼓风装置鼓入冷却风,所述鼓风装置端口设有净化装置净化鼓如入冷却风中的粉尘。由此,确保了由高压仓导入中压仓的空气流中基本没有粉尘;连接外设燃气供给装置的入射口在中压仓中,因此中压仓和外设燃气供给装置的连接处必然存在细小的缝隙,由于中压仓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保证了外部空气中的粉尘不会从中压仓和外设燃气供给装置连接处的细小缝隙中进入中压仓并由此从入射口进入辐射发生器内部。从而从整体上保证了辐射发生器输入的预混燃气中基本没有粉尘。保证辐射发生器长期使用后不会因助燃空气流中的粉尘堆积在辐射发生器内部造成回火。
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中压仓和所述高压仓相连接的风口包括遮板,可通过调整遮板伸缩改变所述风口的大小。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调整中压仓和高压仓之间流量通道大小微量调节中压仓的仓内气压值。这样做的技术效果是使逆向燃气辐射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的大气压环境进行工作,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压较高,扩大中压仓和高压仓之间的风口通道,提升中压仓的仓内气压使中压仓仓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而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压较低,缩小中压仓和高压仓之间的风口通道,适当降低中压仓的仓内气压,保持中压仓和大气压仓的气压差,避免中压仓压力相对大气压过大而导致预混燃气输入速度相比燃烧速度过大,导致燃烧不完全的效果。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燃烧部外壁设有冷却槽,所述冷却槽上端设有入风口,所述冷却槽下端设有引风口,所述入风口由风机鼓入冷却气流,冷却气流由所述引风口自冷却槽排出,所述引风口朝向地面,在垂直方向具有一个斜向角。
通过这种方式:冷却槽引风口流出的空气流以斜向角度喷射到辐射区物料上,在辐射区边沿形成负压引流区,通过负压引流效应引导燃烧后的废气和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向负压区方向吸出;同时,因为采用负压引流的方式祛除辐射区的燃烧废气和水蒸气,规避了传统对辐射区的吹风引流方式对辐射区高温干球温度场的破坏,使辐射效率最大化。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入射管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外沿呈圆形薄片凸起,所述散热片均匀分布在入射管外壁。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增大了引射管与鼓风机吹入的冷却风的接触面积,强化了引射管表面的冷却效果,保持引射管的温度稳定,维护燃气红外线辐射器工作安全。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引射部由上至下包括混合部与扩散部,所述混合部为垂直空心圆柱体,所述扩散部为垂直空心锥形柱体,在垂直方向与混合部之间有8°的向外倾斜角。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扩散部的截面积以较小幅度逐步扩大,助燃空气流和燃烧气在所述混合部实现混合压缩形成预混合燃气,并在扩散部进行第一次扩散。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还包括扩散仓,所述扩散仓位置介于所述引射管和所述燃烧部之间,所述扩散仓外壁由风机吹入冷却风持续冷却。所述扩散仓中包括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孔纵向贯穿所述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为中间凸起边缘扁平的半球形。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引射管导入得预混燃气在扩散仓进行第二次扩散,在分流板中进行第三次扩散,使引射管末端充分混合的燃气和空气平均分布到燃烧部上,克服因燃烧气和助燃空气流因比重不同,从引射管进入扩散仓骤然扩散所产生的两种气体重新分流,浓度不均的技术问题,使燃烧部各个位置上燃烧平均,保证辐射部各个位置的辐射量保持基本一致,使燃烧辐射更为平均。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的燃烧部包括辐射燃烧陶瓷板,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上设有纵向贯通辐射燃烧陶瓷板的燃烧孔。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辐射发生部位控制在燃气红外辐射器的陶瓷板上,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以金属板作为辐射源,辐射分布更为稳定可控,分布更加均匀。陶瓷燃气红外线燃烧方式燃烧器燃烧时无可见火焰,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稳定的优点。
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的所述燃烧部底部还包括助燃网,所述助燃网位于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之下,所述助燃网位与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与所述聚热挡板之间构成燃烧仓,所述助燃网上分布贯穿孔。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使还没有燃烧完全的预混燃气在高温的助燃网金属表面再一次被点燃,形成热空气上升,上升热气流和由上而下的输入气压达到动态平衡,剩余预混燃气滞留于燃烧仓中充分燃烧。从而实现预混燃气达到完全燃烧,使入射的预混合燃气的输入速度和总体燃烧速度达到平衡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辐射发生器的所述冷却槽设有金属凸起延伸至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底部边沿,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由燃烧部顶侧金属壁以及所述冷却槽金属凸起共同作用夹紧,所述冷却槽设有金属扁担,所述金属扁担连接于扩散仓金属外壁,所述冷却槽中的气流直接接触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扁担的弹性结构释放金属件膨胀压力,防止辐射燃烧陶瓷板因金属夹紧部因热胀冷缩而在燃烧过程中被夹碎。提高了实现本发明所公开辐射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一种逆向燃气辐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入射口射入燃气,以负压引射方式从入射口导入助燃空气;
步骤2:以助燃空气和燃气在引射管形成预混燃气;
步骤3:令预混燃气在燃烧部进行燃烧;
步骤4:令引射管和燃烧部处于底部开口的大气压仓室,令高压仓通过小孔和大气压仓连通;
步骤5:对高压仓导入空气令高压仓气压大于大气压,形成从高压仓导入大气压仓的空气流,形成对大气压仓内的引射管和燃烧部外壁的冷却风。
进一步的改进是:
所述步骤4具体为:入射口处于中压仓,引射管和燃烧部处于底部开口的大气压仓室,高压仓通过小孔和大气压仓连通,高压仓通过风口和中压仓连通;
所述步骤5具体为:对高压仓导入空气令高压仓气压大于大气压,从高压仓向大气压仓导入空气流,形成对大气压仓内的引射管和燃烧部外壁的冷却风;从高压仓向中压仓导入空气流令中压仓气压略大于大气压,形成导入入射口的助燃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装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箱体内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两侧高压仓沟通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箱体三视图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扩散仓和燃烧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引射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入射口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辐射发生器的辐射燃烧陶瓷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逆向燃气辐射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与各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1. 入射口;2. 引射管;3. 扩散仓;4. 燃烧部;11. 燃气注入口;12.空气流入口; 21. 混合部;22. 扩散部;23. 散热片;31. 分流板;32. 分流孔;41. 辐射燃烧陶瓷板;42. 点火器;43. 助燃网;44.燃烧仓; 45. 聚热挡板;5. 冷却槽;51. 入风口;52. 引风口;6. 金属扁担;7. 箱体;71. 高压仓;72. 中压舱;73.大气压仓;74. 鼓风装置;75.风口;76. 通孔;77. 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 所示的实施例1:
一种逆向燃气辐射装置,包括箱体7和辐射发生器,所述箱体7安装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外侧,所述辐射发生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入射口1,引射管2,扩散仓3,燃烧部4;入射口1包括燃气注入口11和空气流入口12,入射口1连接外设燃气供给装置,以小功率燃气喷嘴注入燃气;引射管2外壁包括散热片23,散热片23均匀分布在所述引射管2的外壁。散热片23外沿呈圆形薄片凸起;所述引射管2内侧由上至下分别为混合部21与扩散部22,混合部21为垂直向空心圆柱体,扩散部22为垂直空心锥形柱体,扩散部22与混合部21之间有8°的向外倾斜角。引射管2的扩散部22连接扩散仓3,扩散仓3中设有分流板31,分流板31上设有分流孔32,分流孔32纵向贯穿分流板31,分流板31正下方设辐射燃烧陶瓷板41,辐射燃烧陶瓷板41上设有纵向贯通辐射燃烧陶瓷板41的燃烧孔,燃烧孔在辐射燃烧陶瓷板41上均匀分布,辐射燃烧陶瓷板41厚度为18mm,燃烧孔孔径为1.37mm ,燃烧孔分布密度每平方英寸210个;燃烧部4底部包括助燃网43,所述助燃网43上分布贯穿孔。助燃网43位于点火器42在辐射燃烧陶瓷板41下方5mm。燃烧部4底部下沿设有聚热挡板45;燃烧部4外壁设有冷却槽5,该冷却槽5上端设有入风口51,冷却槽5下端设有引风口52,引风口52朝向地面,在垂直方向有一个65度斜向角。冷却槽5底部设有金属凸起延伸至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底部边沿,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由燃烧部顶侧金属壁以及所述冷却槽金属凸起共同夹紧,所述辐射燃烧器包括金属扁担6,所述冷却槽5两侧分别连接金属扁担6的两端,所述金属扁担6以螺栓连接于扩散仓3顶部金属外壁。
箱体7包括高压仓71,中压仓72和大气压仓73,辐射发生器的入射口1在所述中压仓72中,所述辐射发生器其余部件在所述大气压仓73中;所述高压仓71连接外设鼓风装置74鼓入冷却风,该鼓风装置74入风口设有净化器,所述高压仓71通过桶孔76连接所述大气压仓73,所述中压仓72与所述高压仓71通过风口连接。所述中压仓72和所述高压仓71相连接的风口包括遮板77,所述遮板77可通过调节遮板上螺栓的伸缩改变所述风口75的进风量大小。所述大气压仓73底部开口与外部空气沟通令仓内气压等于大气压,所述高压仓71的仓内气压大于所述中压仓72的仓内气压,所述中压仓72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燃气在燃烧部4燃烧所产生辐射由所述大气压仓73底部开口处射出,所述中压仓72和所述大气压仓73不存在气体交换。
所述箱体整体是横截面呈圆形的圆柱体,所述大气压仓73位于箱体7中间位置,下端开口正对辐射反生器的燃烧部4,所述中压仓72分布于所述大气压仓73上侧,所述高压仓71分布于所述大气压仓73两侧,两侧的高压仓71以大直径圆形通道互相沟通,鼓风装置74仅连接于一侧的高压仓71即构成两侧高压仓71等压。
圆柱体的箱体7安装于多个平行放置的辐射发生器外侧,使多个辐射发生器联动工作,将多个辐射发生器的辐射面串联成一个整体的大辐射面。
实践中,罐装天然气经三段减压以燃气喷嘴自燃气注入口11注入逆向红外线辐射发生器,燃气喷嘴端的气压控制为3千帕斯卡。文丘里效应下,在喷嘴朝向两侧形成负压区,引流入射口1周围空气自入射口1的空气流入口12灌入逆向红外线辐射发生器的引射管2。空气流和天然气流在引射管2混合部21压缩形成预混燃气,预混燃气在引射管2扩散部22进行第一阶段扩散;预混燃气由引射管2扩散部22进入扩散仓3,在扩散仓3上段空间进行第二阶段扩散,沉降在分流板31上通过分流孔32形成第三段扩散,均匀进入分流板31下的辐射陶瓷燃烧板41的燃烧孔中,点火器42点燃辐射陶瓷燃烧板41,测得预混燃气在燃烧孔下端2-3cm处无焰燃烧。没有完全燃烧的混合燃气在高温的助燃网43金属表面再一次被点燃,随上升热气流和由上而下的输入气流达到动态平衡,滞留于燃烧仓44中完全燃烧,使入射的预混合燃气的输入速度和总体燃烧速度达到平衡,并对辐射区发生辐射。
空气流在外设鼓风装置净化后鼓入箱体的高压仓71,使高压仓71仓内压力大于大气压,由此,两侧高压仓71通过大气压仓73侧壁的通孔76向大气压仓73中导入空气,因大气压仓73内辐射发生器进行燃烧反应,温度高于高压仓71温度,故高压仓71导入空气形成对辐射器引射管2,扩散仓3和燃烧部4的外金属壳的冷却风,并由大气压73仓底部开口导出;高压仓71仓内压力大于中压仓72的仓内压力,故高压仓71通过风口75对中压仓72导入空气流充当入射口1导入的助燃空气流,由此,虽然空间上大气压仓73和中压仓72通过高压仓71沟通,但因高压仓71的仓内气压大于中压仓72和大气压仓73,实现了中压仓72和大气压仓73中不存在气体交换,实现了中压仓72中的助燃空气流和大气压仓73中的冷却空气流的完全分流。中压仓72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故外部空气中的粉尘不会从中压仓72和外设燃气供给装置连接处的细小缝隙中进入中压仓72并由此从入射口1进入辐射发生器内部。从而从整体上保证了辐射发生器输入的预混燃气中基本没有粉尘。
因燃烧产生的辐射发生器温度上行,由高压仓71导入的冷却风对引射管2,燃烧部4外壁进行冷却。冷却风自燃烧部4外壳的冷却槽5入风口51进入,自冷却槽5引风口52排出,在辐射区边沿形成负压空间,产生负压引流效果。驱使辐射区的燃烧废气和物料上的水蒸气向负压区移动,达成辐射区的排气循环效果。因为实现输入的预混燃气速度比现有技术慢的多,燃气燃烧非常完全,经检测,燃烧后空气中几乎没有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达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项实施例,本发明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类似修改、变化与替换,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界定。
Claims (15)
1.一种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包括箱体和辐射发生器,所述箱体安装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外侧,所述辐射发生器包括入射口,引射管和燃烧部,所述入射口连接外设燃气供给装置,以小功率燃气喷嘴注入燃气,以燃气引射方式导入空气;空气和燃气在引射管中形成预混燃气,在所述燃烧部中燃烧;
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大气压仓和高压仓,所述高压仓连接鼓风装置鼓入冷却风,令所述高压仓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所述高压仓通过小孔连接所述大气压仓;所述大气压仓的底部开口与外部空气沟通,令所述大气压仓仓内气压等于大气压,所述燃烧部产生的辐射由大气压仓底部射出;所述引射管,所述燃烧部在所述大气压仓内。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包括入射口,引射管和燃烧部;所述入射口包括燃气注入口和空气流入口,所述燃气注入口设有小功率燃气喷嘴连接外部燃气供给装置,燃气由所述小功率燃气喷嘴自所述燃气注入口喷射入所述入射口之内;所述引射管连接所述入射口,所述入射口导入的空气和燃气在所述引射管中形成预混燃气,所述引射管连接所述燃烧部,所述燃烧部设有点火器,预混燃气由所述引射管导入所述燃烧部,由所述点火器点燃,在所述燃烧部燃烧,对所述燃烧部正下方产生红外线辐射;所述引射管,燃烧部外壁由鼓入冷却风进行持续冷却,还包括聚热挡板,所述聚热挡板设在所述燃烧部下沿。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是截面呈圆形的圆柱体,所述大气压仓位于箱体中间位置,所述高压仓分布于所述大气压仓两侧。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安装于多个平行放置的辐射发生器外侧。
5.一种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还包括中压仓,所述辐射发生器的入射口在所述中压仓中,所述中压仓通过风口和所述高压仓相连通,高压仓连接鼓风装置鼓入冷却风,所述鼓风装置端口设有净化装置净化鼓如入冷却风中的粉尘,所述中压仓的仓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所述中压仓和所述大气压仓不存在气体交换。
6.一种如权利要求5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仓和所述高压仓相连接的风口包括遮板,可通过调整遮板伸缩改变所述风口的大小。
7.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燃烧部外壁设有冷却槽,所述冷却槽上端设有入风口,所述冷却槽下端设有引风口,所述入风口由风机鼓入冷却气流,冷却气流由所述引风口自冷却槽排出,所述引风口朝向地面,在垂直方向具有一个斜向角。
8.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引射管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外沿呈圆形薄片凸起,所述散热片均匀分布在入射管外壁。
9.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引射部由上至下包括混合部与扩散部,所述混合部为垂直空心圆柱体,所述扩散部为垂直空心锥形柱体,在垂直方向与混合部之间有8°的向外倾斜角。
10.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还包括扩散仓,所述扩散仓位置介于所述引射管和所述燃烧部之间,所述扩散仓外壁由风机吹入冷却风持续冷却,所述扩散仓中包括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孔纵向贯穿所述分流板。
11.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的燃烧部包括辐射燃烧陶瓷板,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上设有纵向贯通辐射燃烧陶瓷板的燃烧孔。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的所述燃烧部底部还包括助燃网,所述助燃网位于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之下,所述助燃网位与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与所述聚热挡板之间构成燃烧仓,所述助燃网上分布贯穿孔。
13.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发生器的所述冷却槽设有金属凸起延伸至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底部边沿,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由燃烧部顶侧金属壁以及所述冷却槽金属凸起共同作用夹紧,所述冷却槽设有金属扁担,所述金属扁担连接于扩散仓金属外壁,所述冷却槽中的气流直接接触所述辐射燃烧陶瓷板外壁。
14.一种逆向燃气辐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入射口射入燃气,以负压引射方式从入射口导入助燃空气;
步骤2:以助燃空气和燃气在引射管形成预混燃气;
步骤3:令预混燃气在燃烧部进行燃烧;
步骤4:令引射管和燃烧部处于底部开口的大气压仓室,令高压仓通过小孔和大气压仓连通;
步骤5:对高压仓导入空气令高压仓气压大于大气压,形成从高压仓导入大气压仓的空气流,形成对大气压仓内的引射管和燃烧部外壁的冷却风。
15.一种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逆向燃气辐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具体为:入射口处于中压仓,引射管和燃烧部处于底部开口的大气压仓室,高压仓通过小孔和大气压仓连通,高压仓通过风口和中压仓连通;
所述步骤5具体为:对高压仓导入空气令高压仓气压大于大气压,从高压仓向大气压仓导入空气流,形成对大气压仓内的引射管和燃烧部外壁的冷却风;从高压仓向中压仓导入空气流令中压仓气压略大于大气压,形成导入入射口的助燃空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10883.6A CN104930508B (zh) | 2014-03-20 | 2014-07-02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048440 | 2014-03-20 | ||
CN201410104844 | 2014-03-20 | ||
CN201410310883.6A CN104930508B (zh) | 2014-03-20 | 2014-07-02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0508A true CN104930508A (zh) | 2015-09-23 |
CN104930508B CN104930508B (zh) | 2018-02-02 |
Family
ID=54117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10883.6A Active CN104930508B (zh) | 2014-03-20 | 2014-07-02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30508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76584A (zh) * | 2014-06-09 | 2016-01-27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CN106568319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非接触式红外辐射系统 |
CN106568320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非接触式红外辐射装置 |
CN108644770A (zh) * | 2018-04-12 | 2018-10-12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8208A (ja) * | 1984-02-23 | 1985-09-12 | Osaka Gas Co Ltd | 遠赤外線輻射バ−ナ |
CN2723842Y (zh) * | 2004-05-25 | 2005-09-07 | 张仲凌 | 一种燃气红外线辐射燃烧器 |
RU2348863C2 (ru) * | 2007-03-27 | 2009-03-10 |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Лендорстрой-2" | Беспламенный инфракрас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
CN201680598U (zh) * | 2010-03-16 | 2010-12-22 | 郑乐斌 | 负压红外燃烧装置 |
CN203464655U (zh) * | 2013-07-18 | 2014-03-05 | 成田燃具(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宽幅冷却式红外线燃烧器 |
CN203980277U (zh) * | 2014-03-20 | 2014-12-03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 |
-
2014
- 2014-07-02 CN CN201410310883.6A patent/CN1049305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8208A (ja) * | 1984-02-23 | 1985-09-12 | Osaka Gas Co Ltd | 遠赤外線輻射バ−ナ |
CN2723842Y (zh) * | 2004-05-25 | 2005-09-07 | 张仲凌 | 一种燃气红外线辐射燃烧器 |
RU2348863C2 (ru) * | 2007-03-27 | 2009-03-10 |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Лендорстрой-2" | Беспламенный инфракрас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
CN201680598U (zh) * | 2010-03-16 | 2010-12-22 | 郑乐斌 | 负压红外燃烧装置 |
CN203464655U (zh) * | 2013-07-18 | 2014-03-05 | 成田燃具(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宽幅冷却式红外线燃烧器 |
CN203980277U (zh) * | 2014-03-20 | 2014-12-03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76584A (zh) * | 2014-06-09 | 2016-01-27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CN106568319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非接触式红外辐射系统 |
CN106568320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非接触式红外辐射装置 |
CN108644770A (zh) * | 2018-04-12 | 2018-10-12 | 上海蓝炽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0508B (zh) | 2018-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6056A (zh) | 烟气回流与分级预混燃烧的控温低氮节能的燃烧装置 | |
CN206052380U (zh) | 纺织布料定型机天然气间接加热装置 | |
CN104930508A (zh)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
CN205975068U (zh) | 一种纺织布料定型机天然气间接加热装置 | |
CN104930511A (zh) | 逆向红外辐射发生器 | |
CN210855967U (zh) | 一种具有多段出口的灯头砖 | |
CN203980277U (zh) | 逆向燃气红外辐射装置 | |
CN210833054U (zh) | 一种空气分级型低nox高速烧嘴 | |
CN203980279U (zh) | 逆向燃气辐射装置 | |
CN105299645A (zh) | 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
CN204880114U (zh) | 逆向红外辐射发生器 | |
CN103090365A (zh) | 方形生物质燃烧器 | |
CN203963933U (zh) | 逆向燃气辐射发生器 | |
CN105276584A (zh) | 逆向燃气辐射装置及逆向燃气辐射方法 | |
CN105509055A (zh) | 全天候防风式煤气放散燃烧器 | |
CN210601600U (zh) | 一种油枪前置燃烧装置 | |
CN210374525U (zh) | 一种适用于粮食烘干机的天然气热风炉装置 | |
CN108087877A (zh) | 蓄热式低NOx热处理烧嘴 | |
CN110527526B (zh) | 一种具有多段出口的灯头砖 | |
CN103983099A (zh) | 一种热能多段利用的塔式焙烧炉 | |
CN210826252U (zh) | 淬火炉热能利用系统 | |
CN204042897U (zh) | 导焰管烧嘴 | |
CN107694878A (zh) | 一种涂层加热固化系统 | |
CN205425764U (zh) | 非接触式红外辐射系统 | |
CN209227025U (zh) | 一种带保护气氛辊底式连续光亮退火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