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5566B -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25566B CN104925566B CN201410098543.1A CN201410098543A CN104925566B CN 104925566 B CN104925566 B CN 104925566B CN 201410098543 A CN201410098543 A CN 201410098543A CN 104925566 B CN104925566 B CN 1049255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sheet
- rear end
- pressing
- press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所述排纸机构包括:排纸辊;下压部材,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排纸辊的捏合部上方,所述自由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下游,所述下压部材可绕所述固定端转动;通纸时,在进入所述捏合部时或进入所述捏合部之前,纸张前端与所述下压部材接触,且纸张驱使所述下压部材沿上抬方向转动。解决了现有排纸机构中新排出纸张容易插入已排出纸张下方,导致排纸机构的整合性能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于2003年2月13日公开、公开号为JP2003-40506A的日本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排纸机构。如图1所示,该排纸机构包括:一对相互捏合的排纸辊1;下压部材2,具有固定端21和自由端22,固定端21位于排纸辊1捏合部10的上方,且固定端21、自由端22均沿送纸方向A位于排纸辊1捏合部10的下游,下压部材2可绕固定端21转动;位于排纸辊1和下压部材2下方的托纸盘3。
于2010年1月14日公开、公开号为JP2010-6599A的日本专利文献公开了另一种排纸机构。如图2所示,该排纸机构包括:一对相互捏合的排纸辊4;下压部材5,具有固定端51和自由端52,固定端51位于排纸辊4捏合部40的上方,并位于其中一个排纸辊4的轴线上,自由端52均沿送纸方向A位于排纸辊4捏合部40的下游,下压部材5可绕固定端51转动;位于排纸辊4和下压部材5下方的托纸盘6。
上述两种排纸机构中,纸张的前端从排纸辊排出一段距离才后与下压部材接触,在下压部材的作用下,能够使得纸张快速落到托纸盘上,并防止纸张飞出托纸盘。纸张完全排出至托纸盘之后,沿送纸方向,纸张的前端位于下压部材的自由端下游、纸张的后端位于下压部材的自由端上游。
但是,上述现有两种排纸机构均存在以下不足:
纸张排出后后端容易翘曲,减小了排纸机构的排纸口和托纸盘上最上方纸张之间的高度差,导致托纸盘上可积载的纸张数量减少,影响了排纸机构的积载性能;
由于纸张排出后后端容易翘曲,故会造成托纸盘上已排出纸张的后端夹在下压部材和排纸辊的出口之间,在下一纸张的前端从排纸辊排出后,纸张的前端很容易插入已排出纸张下方,使托纸盘上的纸张先后顺序打乱,影响了排纸机构的整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排纸机构中新排出纸张容易插入已排出纸张下方,导致排纸机构的整合性能不佳。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现有排纸机构的积载性能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纸机构,包括:
排纸辊;
下压部材,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排纸辊的捏合部上方,所述自由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下游,所述下压部材可绕所述固定端转动;
通纸时,在进入所述捏合部时或进入所述捏合部之前,纸张前端与所述下压部材接触,且纸张驱使所述下压部材沿上抬方向转动。
可选的,所述固定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上游;
所述下压部材还具有位于所述自由端的下压部,所述下压部用于对排出的纸张进行下压;
未通纸时,所述下压部位于所述捏合部下方。
可选的,还包括:后端整合部,用于整合纸张后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上游;
托纸盘,位于所述排纸辊、下压部材及后端整合部下方,并与所述后端整合部垂直。
可选的,还包括:后端规制部,用于规制纸张后端,所述后端规制部具有面向并平行于所述托纸盘的规制平面,在送纸方向所述后端规制部位于所述后端整合部的下游。
可选的,所述后端规制部在送纸方向的下游端具有面向所述托纸盘的导向斜面,且沿送纸方向所述导向斜面的上游端低于下游端。
可选的,包括多个所述排纸辊,所述多个排纸辊沿排纸辊轴向方向间隔排列,至少有其中两个相邻所述排纸辊之间设置有所述下压部材。
可选的,所述排纸辊沿轴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下压部材。
可选的,还包括:加压部,用于向所述下压部施加下压力。
可选的,所述加压部为固设于所述下压部材上的质量块;或者,
所述下压部材的固定端可转动地固设于固定部,所述加压部为可转动地固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扭臂抵靠所述固定部、另一扭臂抵靠所述下压部材。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后处理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排纸机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排纸机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所述后处理装置,位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或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排纸机构排纸时,由于纸张前端在进入捏合部之前就会与下压部材接触,且会驱使下压部材沿上抬方向转动,因此,在下压部材的阻挡作用下,纸张完全排出后其后端不会夹在下压部材与排纸辊的出口之间,因而能够防止新排出纸张的前端插入已排出纸张下方,避免排出的纸张先后顺序打乱,提高了排纸机构的整合性能。
进一步地,下压部材的固定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捏合部的上游,且下压部材还具有位于自由端的下压部。在纸张的后端排出后,下压部材至少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下压方向转动,使下压部材的下压部对纸张后端进行下压,减小了纸张后端的翘曲程度,增大了排纸机构的排纸口和托纸盘上最上方纸张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托纸盘上可积载的纸张数量增加,提高了排纸机构的积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排纸机构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种排纸机构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排纸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排纸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排纸机构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6至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排纸机构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排纸机构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排纸机构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排纸机构包括:排纸辊10;下压部材20,具有固定端21和自由端22,固定端21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上方,并在送纸方向A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的上游,自由端22在送纸方向A位于捏合部11的下游,下压部材20可绕固定端21转动。
在排纸机构中,至少包含两个相互抵触的排纸辊10。在本发明中,固定端21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上方是指:固定端21位于两个相互抵触的排纸辊10的内公切面上方。
如图6所示,通纸时,在进入捏合部11之前,纸张P前端与下压部材20接触。结合图7所示,在纸张P沿送纸方向A继续运动的同时,纸张P会驱使下压部材20沿上抬方向B转动,使得纸张P能够进入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直至纸张P完全排出。在纸张P从排纸辊10排出时,在纸张P的支撑作用下,下压部材20基本上与排纸辊10的出口齐平。
在本实施例的排纸机构排纸时,由于纸张前端在进入捏合部之前就会与下压部材接触,且会驱使下压部材沿上抬方向转动,因此,在下压部材的阻挡作用下,纸张完全排出后其后端不会夹在下压部材与排纸辊的出口之间,因而能够防止新排出纸张的前端插入已排出纸张下方,避免排出的纸张先后顺序打乱,提高了排纸机构的整合性能。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压部材20的固定端21可转动地固设于固定部30。具体地,固定部30可以为通纸导轨。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所示,下压部材20还具有位于自由端21的下压部23。未通纸时,下压部23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下方,下压部23位于两个相互抵触的排纸辊10的内公切面下方。
结合图8、图9所示,如前所述,纸张P排出后后端容易翘曲。在纸张P的后端从排纸辊10排出后,下压部材20至少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下压方向C(与上抬方向B相反)转动。在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的过程中,下压部材20的下压部23会对纸张P的后端进行下压,减小了纸张P后端的翘曲程度,增大了排纸机构的排纸口和托纸盘上最上方纸张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托纸盘上可积载的纸张数量增加,提高了排纸机构的积载性能。
在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使得下压部23对纸张P进行下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纸张P后端的翘曲程度,需增大下压部23对纸张P施加的下压力。
结合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纸机构还包括加压部40,用于向下压部23施加下压力。具体地,加压部40为可转动地固设于固定部30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扭臂抵靠固定部30、另一扭臂抵靠下压部材20。
结合图6、图7所示,通纸时,纸张P驱使下压部材20沿上抬方向B转动。在下压部材20沿上抬方向B转动时,所述扭簧会发生压缩变形。
结合图7、图8所示,纸张完全排出后,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所述扭簧会恢复形变,并给下压部材20的下压部23施加下压力。
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加压部40也可以为固设于下压部材20上的质量块。
由上述可知,在通纸时,纸张会与下压部材表面接触;在纸张从排纸辊完全排出后,下压部材的下压部会对纸张进行下压。因此,由排纸机构的工作过程可知,纸张与下压部材之间经常会有相对摩擦。
为了延长下压部材的使用寿命,下压部材需采用耐磨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耐磨材料包含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与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的混合材料、POM(Polyoxymethylene,聚甲醛)、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ABS之一。
为了增强下压部材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还可以向所述耐磨材料中加入某些添加剂。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纸机构包括四个排纸辊10,四个排纸辊10沿排纸辊10轴向方向D间隔排列,最外侧的两个相邻排纸辊10之间设置有下压部材20。在其他实施例中,排纸机构中也可以设置数量为四个以外的多个排纸辊。
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也可以在每个排纸辊10沿轴向的两侧均设置下压部材20。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纸机构还包括:后端整合部50,用于整合纸张后端,在送纸方向A位于捏合部11的上游,后端整合部50具有面向纸张P的整合平面S0;托纸盘60,位于排纸辊10、下压部材20及后端整合部50下方,并与后端整合部50垂直;后端规制部70,用于规制纸张后端,后端规制部70具有面向并平行于托纸盘60的规制平面S1,在送纸方向A后端规制部70位于后端整合部50的下游。
在本实施例中,后端规制部70在送纸方向A的下游端具有面向托纸盘60的导向斜面S2,且沿送纸方向A导向斜面S2的上游端低于下游端。
在本实施例中,后端规制部70固设于后端整合部50的整合平面S0。
在本实施例中,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以对纸张P进行下压时,下压部材20的转动终点为后端规制部70的下游端,使得未通纸时,下压部材20与后端规制部70的下游端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以其它位置作为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时的转动终点。
结合图9至图11所示,下压部材20对纸张P的后端进行下压之后,沿送纸方向A位于后端整合部50及后端规制部70上游的推动部(未图示)会推动托纸盘60上的纸张P沿方向E运动,使纸张P的后端先后沿着后端规制部70的导向斜面S2、后端规制部70的规制平面S1运动,直至纸张P的后端抵靠后端整合部50的整合平面S0。这样一来,既可以使排出至托纸盘60上的纸张后端对齐,又可以使排出至托纸盘60上的纸张后端限定在后端规制部70与托纸盘60之间的空间内,实现了纸张后端厚度方向上的规制。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端规制部70与后端整合部50为一体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后端规制部70也可以与后端整合部50存在间隔。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纸张后端对齐、以及纸张后端厚度方向上规制的目的。
后端规制部70可以不设置导向斜面S2。在后端规制部70设置导向斜面S2的作用在于:使纸张能更顺利地进入规制平面S1下侧,防止在利用后端规制部70对纸张P进行厚度方向上的规制时,纸张可能发生弯曲或产生折痕。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S2与规制平面S1之间的夹角为225至230度,使得在利用后端规制部70对纸张P进行厚度方向上的规制时,纸张P的后端不容易发生弯曲、也不容易产生折痕。
继续参照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压部材20的下压部23沿送纸方向A的下游端设有翘脚部230,且沿送纸方向A,翘脚部230的上游端低于下游端。
在下压部材20中设置翘脚部230的作用在于:在下压部材20沿下压方向C转动以对纸张P的后端进行下压时,可以防止纸张P的后端位于下压部23上方,进而让纸张P顺利进入后端规制部70。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下压部材20的固定端21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正上方;纸张进入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时,纸张前端与下压部材20接触;未通纸时,自由端22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齐平。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依然能实现上述提高排纸机构整合性能的优点。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下压部材20的固定端21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正上方;未通纸时,自由端22位于排纸辊10的捏合部11下方。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实现上述提高排纸机构整合性能以及积载性能的优点。
在上述排纸机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后处理装置,其包括上述排纸机构。该后处理装置可以用来实现纸张的规制整齐、纸张装订等功能。
在上述排纸机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上述排纸机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包括:上述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使得该后处理装置为内置式后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后处理装置也可以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使得该后处理装置为外置式后处理装置。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纸辊;
下压部材,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排纸辊的捏合部上方,所述自由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下游,所述下压部材可绕所述固定端转动,还具有在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的之间直线形状的领域;
托纸盘,所述托纸盘位于所述排纸辊下方,在送纸方向上,所述托纸盘的上游端低于下游端;
通纸时,在进入所述捏合部时或进入所述捏合部之前,纸张前端与所述下压部材接触,且纸张驱使所述下压部材沿上抬方向转动,纸张在通过所述捏合部之后,所述下压部材对纸张后端进行下压,
纸张在通过所述捏合部的时候,所述直线形状的领域与所述捏合部对应,而且所述直线形状的领域从所述捏合部向所述自由端延伸,与所述捏合部的切线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上游;
所述下压部材还具有位于所述自由端的下压部,所述下压部用于对排出的纸张进行下压;
未通纸时,所述下压部位于所述捏合部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端整合部,用于整合纸张后端,在送纸方向位于所述捏合部的上游;
托纸盘,位于所述排纸辊、下压部材及后端整合部下方,并与所述后端整合部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端规制部,用于规制纸张后端,所述后端规制部具有面向并平行于所述托纸盘的规制平面,在送纸方向所述后端规制部位于所述后端整合部的下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规制部在送纸方向的下游端具有面向所述托纸盘的导向斜面,且沿送纸方向所述导向斜面的上游端低于下游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排纸辊,所述多个排纸辊沿排纸辊轴向方向间隔排列,至少有其中两个相邻所述排纸辊之间设置有所述下压部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纸辊沿轴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下压部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压部,用于向所述下压部施加下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为固设于所述下压部材上的质量块;或者,
所述下压部材的固定端可转动地固设于固定部,所述加压部为可转动地固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扭臂抵靠所述固定部、另一扭臂抵靠所述下压部材。
10.一种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排纸机构。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排纸机构。
12.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处理装置,位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或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98543.1A CN104925566B (zh) | 2014-03-17 | 2014-03-17 |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98543.1A CN104925566B (zh) | 2014-03-17 | 2014-03-17 |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25566A CN104925566A (zh) | 2015-09-23 |
CN104925566B true CN104925566B (zh) | 2017-08-25 |
Family
ID=5411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9854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25566B (zh) | 2014-03-17 | 2014-03-17 |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25566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0917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佳能株式会社 | 纸页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9958A (ja) * | 1990-09-19 | 1992-04-30 | Hitachi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紙機構 |
JP3765669B2 (ja) * | 1998-06-22 | 2006-04-12 |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紙葉類集積装置 |
JP5112626B2 (ja) * | 2004-11-25 | 2013-01-09 |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ベー・ヴエー | シート排出システム |
JP4709688B2 (ja) * | 2006-05-08 | 2011-06-2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製本装置 |
JP5360036B2 (ja) * | 2010-11-08 | 2013-12-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6610B2 (ja) * | 2011-07-29 | 2016-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3-17 CN CN201410098543.1A patent/CN10492556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0917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佳能株式会社 | 纸页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25566A (zh) | 2015-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99742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10322901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 |
US8413979B2 (en) | Recording mediu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CN106629200B (zh) | 出纸托盘装置 | |
WO2014063470A1 (zh) | 一种纸张类介质分离装置 | |
US9776815B2 (en) |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eeding device | |
CN111747150A (zh) | 片材处理装置 | |
CN104925566B (zh) | 排纸机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
JPH065632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出トレイ | |
KR102386933B1 (ko) | 인쇄용지의 분리 장치 및 프린터 | |
JPH08324804A (ja) | 用紙カセット | |
US20160355356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H07251955A (ja) | 給紙カセット | |
US9809412B2 (en) |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2011255969A (ja) | 用紙整合装置 | |
JP5625868B2 (ja) | 給紙装置 | |
JP3668705B2 (ja) | 排出用紙の整合器具 | |
JP2005263354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
JP3663372B2 (ja) | 用紙整合ユニット | |
JP3657543B2 (ja) | 排出装置 | |
JP2002284362A (ja) |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317955A (ja) | 枚葉紙の置き重ね支援装置 | |
JP2003246525A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 | |
CN104555540B (zh) | 纸张输送装置 | |
CN112218762B (zh) | 用于在整理器中汇集记录介质的压下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