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2300A -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12300A CN104912300A CN201510332212.4A CN201510332212A CN104912300A CN 104912300 A CN104912300 A CN 104912300A CN 201510332212 A CN201510332212 A CN 201510332212A CN 104912300 A CN104912300 A CN 1049123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ved surface
- sound insulation
- adjacent
- puigging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Floor Finish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装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它包括隔音层和位于所述隔音层下方的支撑层;所述隔音层为封闭的面状结构;所述支撑层包括多个支撑单元;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下方空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安装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2)将所述垫子的隔音层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所述垫子上铺设地板;(3)在地板和墙壁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0.5-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本发明垫子能有效地空气流通、防潮防霉、隔音降噪、脚感舒适,特别适合铺设在地板下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装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隔音垫产品的两面都是平整的,地板铺装完成以后,虽然阻止了地面的潮气对地板的影响,保护了地板,但是因为水泥地面跟外面是完全密封的,地面的潮气一直保留在水泥地面,无法排除,时间久了隔音垫的下面在潮湿的状态下会发霉、滋生细菌.如果隔音垫出现老化、或者破损,地面的潮气、滋生的细菌会影响地板的使用以及家庭健康。现有的隔音垫在安装的时候必须选用品种好的地垫,而且安装的时候隔音垫不能有破损,安装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地垫的宽度一般都是1米-1.5米,地垫安装的时候必须把地垫的缝隙用粘性好的不容易老化胶带粘合,否则缝隙处会有潮气影响地板。安装非常的不方便、成本较高。
另外,现有居民住房上下楼之间有隔音效果不佳的缺点,仅依靠楼层的水泥板和铺在水泥板上的地板难以达到充分隔音的效果,并且传统产品单一对高频噪音和低频噪音的区分,不同充分阻挡各频率的噪音,从而影响居民之间的生活质量。
CN100591261C(2010-2-24)公开了一种复合地垫,然而其主要是解决地垫不能彻底沾取人鞋底污物的问题,是用于铺设在地板上的,同时没有涉及空气流通或防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地空气流通、防潮防霉、隔音降噪、脚感舒适的特别适合铺设在地板下的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它包括隔音层和位于所述隔音层下方的支撑层;
所述隔音层为封闭的面状结构;
所述支撑层包括多个支撑单元;
所述支撑单元具有第一隔音曲面,相邻所述支撑单元通过第一隔音曲面平滑连接;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第一隔音曲面下方空间自然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的最大横向距离为0.5-500mm;
同一支撑单元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的间距为1-1000mm;
所述支撑单元距离所述隔音层最远的表面与所述隔音层和所述第一隔音曲面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0.3-39mm;
所述安装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
(2)将所述垫子的隔音层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所述垫子上铺设地板;
(3)在地板和墙壁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0.5-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
通过本发明特定的地垫及安装方法,能使地板底下空气保持持续交换并消除来自地板的水汽。本发明的垫子可以直接铺设使用,例如用于户外用品,也可以在室内装修使用,优选铺设在地板下方。本发明隔音层或支撑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结构;隔音层最好是光滑的,便于在上面铺设地板;当然,为了防滑或增加脚感或加强美观,也可以将隔音层顶面加工成平滑的有花纹的结构。本发明的垫子隔音效果和脚感好,当人们走在地板上时能使噪音最小化,吸音达5分贝;并且能使隔壁房间或楼下房间听到的声音最小化,隔音达10分贝。
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之间形成气道(或称为第一通道),地表湿热产生的热气会向上方流动,来自地板的温度较低的水湿气往下方走,进入第一通道并在其中流动,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冷热空气相遇后会在第一通道中流动,温度越高对流速度越快,带走的热量和水气越多,带走的热量和水气通过垫子与墙壁之间预留的空间向上导出排放,从而实现空气流通,达到散热除湿防潮防霉的目的和恒温的温度调节机制目的,以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潮湿或霉菌损坏地板。
本发明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的最小横向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当人直接走在垫子上方或垫子上方的地板上时,会使第一通道封堵,或者空气流通不顺利,从而使上述功能消失;同时,本发明支撑单元距离所述隔音层最远的表面与所述隔音层和所述第一隔音曲面的相交处的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增加生产成本;太小会降低整体脚感,降低垫子强度,并且会影响第一通道的空气流通,甚至会使第一通道封堵。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单元具有第二隔音曲面;所述第二隔音曲面与所述第一隔音曲面相交;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的最大纵向距离为0.5-500mm;同一支撑单元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的间距为1-1000mm;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隔音曲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所述隔音层厚度为0.3-40mm。
本发明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隔音曲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贯通,空气循环流通更顺畅;同时,第二通道的设置还便于本发明垫子的折叠、运输或售卖,使垫子折叠时不产生印痕,运输或售卖时的占用体积小,整体高端上档次,还同时增强了空气循环流通功能。所述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异形曲面或椭圆形。
作为优选,所述隔音层上方设置有防潮膜层,所述防潮膜层为PE膜层或铝膜层或金属防潮纸层。从而进一步增强地板的防潮防霉性能、隔音效果和脚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音曲面或所述第二隔音曲面或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隔音曲面或第二隔音曲面之间的所述隔音层表面上设置有纳米银抗菌防霉粒或纳米银抗菌防霉层。
第一隔音曲面或第二隔音曲面或设置在相邻第一隔音曲面或第二隔音曲面之间的隔音层表面是直接与湿气或空气接触的表面,在其上设置抗菌防霉组分尤其是纳米银抗菌防霉粒或纳米银抗菌防霉层,可以进一步从源头防止霉菌的滋生。
作为优选,所述隔音层和所述支撑层通过加热复合或者胶水复合而成;或者通过热熔辊压而成。这样可以提高产品尤其是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均匀度和性能的稳定度。
作为优选,所述隔音层和/或所述支撑层为全开孔发泡材料层或闭孔发泡材料层或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孔洞之间若是相通的,则称为开孔。全开孔发泡材料是指材料中的孔洞之间全部相通。如果每个孔洞与周围孔洞完全隔开,则称为闭孔。孔洞若是半开孔半闭孔的,则称为半开孔发泡材料层。
本发明集合了半开孔发泡材料和全开孔发泡材料或者软木在隔音降噪方面的优点,采用多层复合技术,有效的克服了每个材料本身的缺点,可以解决来至于高频、低频的噪音,使之能有效的隔音降噪,有效地降低楼层之间的噪音,可降低和明显改善95%来自楼上的撞击声(高跟鞋或者其它硬物所产生的敲击声),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区别于传统产品单一对高频噪音和低频噪音的区分,本发明是一个高效的跨界产品。按同比测试结论,该发明产品比原来传统产品的隔音降噪率可提高2倍以上;同时,设置在顶层的复合防潮膜,使隔音垫具备高防性和脚感。
作为优选,所述全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全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EPE珍珠棉、PU发泡、SBR发泡或全开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所述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半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或半开孔PVC发泡材料层;所述闭孔发泡材料层为EPS发泡、EPE、IXPE、XPE、橡胶发泡材料、EVA材料层或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
EPE,是可发性聚乙烯,又称珍珠棉,是非交联闭孔结构。
IXPE为化学(物理) 交联聚乙烯发泡片材。XPE即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EVA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更优选地,所述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聚乙烯30-75份、锌氧粉10-40份、氧化镁8-25份、玻璃纤维10-15份、过氧化二异苯丙交联剂0.8-1.5份、硬脂酸活性润滑剂1-2份;
(2) 初混:将所述交联剂、锌氧粉、氧化镁和玻璃纤维混合,获得初混反应物;
(3) 全混:将所述初混反应物与所述聚乙烯和润滑剂混合获得全混混合物;
(4) 密炼成型:将所述全混混合物在温度为160-180℃、压力为40-50MPa下密炼成型。
本发明在聚乙烯中采用锌氧粉、氧化镁和玻璃纤维填充改性,可以进一步辅助解决来至于高频、低频的噪音,使之能有效的隔音降噪;同时提高了尺寸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层上设置有与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一隔音曲面之间形成的第一通道相通的或与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隔音曲面之间形成的第二通道相通的空气贯通孔。
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空气贯通孔的连通结构,可形成空气自循环结构,便于排放湿气。特别地,地表湿热产生的热气会向上方流动,来自地板的温度较低的水湿气往下方走,通过空气贯通孔进入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并在其中流动,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冷热空气相遇后会在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中流动,温度越高对流速度越快,带走的热量和水气越多,带走的热量和水气通过垫子与墙壁之间预留的空间向上导出排放,从而实现散热除湿防霉的目的和恒温的温度调节机制,以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损坏地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有或连接有干燥器,所述干燥器连接有外置控制盒;所述干燥器内设置有风机、加热器和用于容置及保护所述风机和加热器的弹性保护套;;所述控制盒内安置有控制器、定时开关和电源插头。
当需要工作时,插上电源,打开定时开关定时,干燥器开始工作,风机使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内的湿气排出;当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时,启动加热器,使冷凝水滴加热成为水蒸气排出,同时,当遇到梅雨天气,地板本身比较容易受潮滋生细菌时,启动加热器,根据巴氏消毒法原理,通过加热器加热吹风并保持一段时间,能够杀死地板内大部分的有害细菌。
作为优选,所述流通空隙设置在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所述第二通道上。
便于空气对流后排出的热量和水汽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循环流通,最后汇集至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所述第二通道,最后从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所述第二通道排出。当然,为了提高流通效果,还可以优选的在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所述第二通道上连通有排放风机。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有效地空气流通、防潮防霉、隔音降噪、脚感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隔音垫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隔音垫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隔音垫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发明隔音垫侧视图之一;
图5是本发明隔音垫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发明隔音垫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发明隔音垫中的干燥器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隔音垫安装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发明隔音垫安装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9所示,隔音垫包括隔音层1和位于隔音层1下方的支撑层2;隔音层1为封闭的面状结构;支撑层2包括多个支撑单元20;支撑单元20具有第一隔音曲面21;相邻所述支撑单元20通过第一隔音曲面21平滑连接;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第一隔音曲面21下方空间自然形成第一通道23,所述第一通道23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
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1-1000mm;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0.5-50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1-1000mm;支撑单元20距离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隔音层1和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0.3-39mm。相邻支撑单元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之间形成气道(或称为第一通道),地表湿热产生的热气会向上方流动,来自地板的温度较低的水湿气往下方走,进入第一通道并在其中流动,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冷热空气相遇后会在第一通道中流动,温度越高对流速度越快,带走的热量和水气越多,带走的热量和水气通过垫子与墙壁之间预留的空间向上导出排放,从而实现空气流通,达到散热除湿防潮防霉的目的和恒温的温度调节机制目的,以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潮湿或霉菌损坏地板。
为了使空气循环流通更顺畅;更便于本垫子的折叠、运输或售卖,使垫子折叠时不产生印痕,运输或售卖时的占用体积小,整体更高端上档次。发明人在支撑层2横向方向设置第二隔音曲面22;第二隔音曲面22与第一隔音曲面21相交;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最大纵向距离为0.5-50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1-1000mm;隔音层1厚度为0.3-40mm。
本发明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下方形成第二通道24,第一通道23与第二通道24贯通,同时增强了空气循环流通功能。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异形曲面或椭圆形。
为了进一步增强地板的防潮防霉性能、隔音效果和脚感,隔音层1上方设置有防潮膜层,防潮膜层为PE膜层或铝膜层或金属防潮纸层。
第一隔音曲面21或第二隔音曲面22或设置在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或第二隔音曲面22之间的隔音层1表面是直接与湿气或空气接触的表面,为从源头防止霉菌的滋生,在其上设置抗菌防霉组分尤其是纳米银抗菌防霉粒或纳米银抗菌防霉层,例如第一隔音曲面21或第二隔音曲面22或设置在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或第二隔音曲面22之间的隔音层1表面上设置有纳米银抗菌防霉粒或纳米银抗菌防霉层3。
为了提高产品尤其是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均匀度和性能的稳定度,发明人不采用现有的一体化压合方法,而是将隔音层1和支撑层2通过胶水复合而成;或者通过热熔辊压而成。
隔音层1或支撑层2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结构,隔音层1和/或支撑层2的材料可以选用全开孔发泡材料层或闭孔发泡材料层或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孔洞之间若是相通的,则称为开孔。全开孔发泡材料是指材料中的孔洞之间全部相通。如果每个孔洞与周围孔洞完全隔开,则称为闭孔。孔洞若是半开孔半闭孔的,则称为半开孔发泡材料层。
全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全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EPE珍珠棉、PU发泡、SBR发泡或全开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半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或半开孔PVC发泡材料层;闭孔发泡材料层为EPS发泡、EPE、IXPE、XPE、橡胶发泡材料、EVA材料层或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
为了使空气对流更快,发明人在支撑层2上设置与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之间形成的第一通道23相通的或与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之间形成的第二通道24相通的空气贯通孔25。带走的热量和水气通过垫子与墙壁之间预留的空间向上导出排放,从而实现散热除湿防霉的目的和恒温的温度调节机制,以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损坏地板。
为了应对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或梅雨天气等特殊气候环境,发明想到在第一通道23或第二通道24内设置或连接干燥器26,干燥器26连接外置控制盒27;当需要工作时,插上电源,打开定时开关定时,干燥器开始工作,风机262使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内的湿气排出;启动加热器262,使冷凝水滴加热成为水蒸气排出,例如当遇到梅雨天气,地板本身比较容易受潮滋生细菌时,启动加热器262,根据巴氏消毒法原理,通过加热器加热吹风并保持一段时间,能够杀死地板内大部分的有害细菌。
干燥器26内设置有风机261、加热器262和用于容置及保护风机261和加热器262的弹性保护套263;控制盒27内安置有控制器、定时开关和电源插头。
实施例一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0.5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1mm;支撑单元20距离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隔音层1和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0.3mm。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最大纵向距离为0.5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150mm;隔音层1厚度为1.5mm。
隔音层1采用全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支撑层采用半开孔PVC发泡材料层。
安装使用时,采取以下步骤:
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
2将垫子的隔音层1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垫子上铺设地板;
3在地板4和墙壁5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1.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
流通空隙设置在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第二通道24上。为了提高流通效果,在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第二通道上设置或连接干燥器26。
传声和隔音测试在10平方米的标准房间内进行。
表1
IIC(冲击隔音等级)按照国标要求,进行各频段的声级差的测量,直接根据ISO隔声评价曲线评价出来的结果即为隔声等级(或计权隔声量),该值不包含墙体面积、受声室吸声量、侧向传声损失等修正;因此隔声等级常用来描述两个相邻房间之间的实际隔声效果。冲击隔音测试根据美国材料实验学会ASTM49209方法测试,冲击隔音等级根据美国材料实验学会ASTME989标准分级。IIC等级越高,隔声性能越好。
表2
实验数据说明:
STC(传声等级)是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各频段的隔声量检测以后再根据测量墙体受声面积、受声室的吸声量、侧向传声等因素进行修正后,再根据ISO隔声评价曲线评价出来的结果,通常用于评价建筑构件的隔声性能。传声等级测试方法传声等级分类根据美国材料实验学会ASTM E413-04标准分级。STC等级越高,隔声性能越好。
传声测试在室温11℃,相对湿度71%下进行。
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地垫可以有效对高频噪音和低频噪音进行隔绝。而普通市面地垫不仅不具备此功能,而且传声等级一般为50以下。
抗菌防霉效果检测: 作用6个月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95%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3%以上;防霉等级为0级,无发霉现象。
实施例二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50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1000mm;支撑单元20距离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隔音层1和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39mm。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2的最大横向距离为50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1000mm;隔音层1厚度为40mm。
隔音层1采用闭孔IXPE层,支撑层采用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
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聚乙烯30份、锌氧粉10份、氧化镁8份、玻璃纤维10份、过氧化二异苯丙交联剂0.8份、硬脂酸活性润滑剂1份;
(2) 初混:将所述交联剂、锌氧粉、氧化镁和玻璃纤维混合,获得初混反应物;
(3) 全混:将所述初混反应物与所述聚乙烯和润滑剂混合获得全混混合物;
(4) 密炼成型:将所述全混混合物在温度为160℃、压力为40MPa下密炼成型。
安装使用时,采取以下步骤:
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
2将垫子的隔音层1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垫子上铺设地板;3在地板和墙壁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0.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
抗菌防霉效果检测: 作用6个月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96%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4%以上;防霉等级为0级,无发霉现象。
实施例三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1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50mm;支撑单元20距离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隔音层1和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10mm。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2的最大横向距离为200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500mm;隔音层1厚度为30mm。
隔音层1采用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支撑层采用半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
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聚乙烯75份、锌氧粉40份、氧化镁25份、玻璃纤维15份、过氧化二异苯丙交联剂1.5份、硬脂酸活性润滑剂2份;
(2) 初混:将上述交联剂、锌氧粉、氧化镁和玻璃纤维混合,获得初混反应物;
(3) 全混:将所述初混反应物与所述聚乙烯和润滑剂混合获得全混混合物;
(4) 密炼成型:将所述全混混合物在温度为180℃、压力为50MPa下密炼成型。
安装使用时,采取以下步骤:
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
2将垫子的隔音层1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垫子上铺设地板;
3在地板和墙壁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
抗菌防霉效果检测: 作用6个月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97%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5%以上;防霉等级为0级,无发霉现象。
实施例四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5mm;支撑单元20距离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隔音层1和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4mm。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最大纵向距离为3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50mm;隔音层1厚度为6mm。
隔音层1采用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支撑层采用闭孔EVA材料层。
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聚乙烯45份、锌氧粉30份、氧化镁15份、玻璃纤维12份、过氧化二异苯丙交联剂1份、硬脂酸活性润滑剂1.5份;
(2) 初混:将所述交联剂、锌氧粉、氧化镁和玻璃纤维混合,获得初混反应物;
(3) 全混:将所述初混反应物与所述聚乙烯和润滑剂混合获得全混混合物;
(4) 密炼成型:将所述全混混合物在温度为170℃、压力为45MPa下密炼成型。
抗菌防霉效果检测: 作用6个月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98%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6%以上;防霉等级为0级,无发霉现象。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隔音层(1)和位于所述隔音层(1)下方的支撑层(2);
所述隔音层(1)为封闭的面状结构;
所述支撑层(2)包括多个支撑单元(20);
所述支撑单元(20)具有第一隔音曲面(21),相邻所述支撑单元(20)通过第一隔音曲面(21)平滑连接;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第一隔音曲面(21)下方空间自然形成第一通道(23),所述第一通道(23)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
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最大横向距离为0.5-500mm;
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一隔音曲面(21)的间距为1-1000mm;
所述支撑单元(20)距离所述隔音层(1)最远的表面与所述隔音层(1)和所述第一隔音曲面(21)的相交处的最小距离为0.3-39mm;
所述安装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保地面平坦水平、干净干燥;
(2)将所述垫子的隔音层朝上,压紧排除水蒸气;在所述垫子上铺设地板;
(3)在地板和墙壁或地板和地面之间预留0.5-5mm的流通空隙以提供空气流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0)具有第二隔音曲面(22);所述第二隔音曲面(22)与所述第一隔音曲面(21)相交;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最大纵向距离为0.5-500 mm;同一支撑单元(20)的相邻第二隔音曲面(22)的间距为1-1000mm;相邻支撑单元(20)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二隔音曲面(2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24);所述第二通道(24)横截面形状为异形曲面或椭圆形;所述隔音层(1)厚度为0.3-4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层(1)上方设置有防潮膜层(0),所述防潮膜层为PE膜层或铝膜层或金属防潮纸层。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音曲面(21)或所述第二隔音曲面(22)或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隔音曲面(21)或第二隔音曲面(22)之间的所述隔音层(1)表面上设置有纳米银抗菌防霉粒或纳米银抗菌防霉层(3)。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层(1)和/或所述支撑层(2)为全开孔发泡材料层或闭孔发泡材料层或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全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EPE珍珠棉、PU发泡、SBR发泡或全开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所述半开孔发泡材料层为半开孔EPDM发泡海绵层或半开孔PVC发泡材料层;所述闭孔发泡材料层为EPS发泡、EPE、IXPE、XPE、橡胶发泡材料、EVA材料层或闭孔聚乙烯改性隔音材料层。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2)上设置有与第一隔音曲面所述第一通道(23)相通的或第二隔音曲面所述第二通道(24)相通的空气贯通孔(25)。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3)或所述第二通道(24)内设置有或连接有干燥器(26),所述干燥器(26)连接有外置控制盒(27);所述干燥器(26)内设置有风机(261)、加热器(262)和用于容置及保护所述风机(261)和加热器(262)的弹性保护套(263);所述控制盒(27)内安置有控制器、定时开关和电源插头。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空隙设置在距离墙壁或地面最近的所述第二通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32212.4A CN104912300A (zh) | 2015-06-15 | 2015-06-15 |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32212.4A CN104912300A (zh) | 2015-06-15 | 2015-06-15 |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12300A true CN104912300A (zh) | 2015-09-16 |
Family
ID=5408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32212.4A Pending CN104912300A (zh) | 2015-06-15 | 2015-06-15 |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1230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078707A1 (en) * | 1992-09-21 | 1994-03-22 | Norman B. Reniak | "warmfoot" instant-subflooring instant-subflooring |
US20060070314A1 (en) * | 2004-10-06 | 2006-04-06 | Connor Sport Court Int'l., Inc. | Tile with multiple-level surface |
CN100402782C (zh) * | 2001-07-27 | 2008-07-16 | 韦林格创新股份公司 | 带有密封装置的地板用板 |
CN102018469A (zh) * | 2009-09-09 | 2011-04-20 | 林碧芬 | 烘干垫 |
CN103774833A (zh) * | 2014-01-23 | 2014-05-07 | 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隔音地垫 |
-
2015
- 2015-06-15 CN CN201510332212.4A patent/CN10491230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078707A1 (en) * | 1992-09-21 | 1994-03-22 | Norman B. Reniak | "warmfoot" instant-subflooring instant-subflooring |
CN100402782C (zh) * | 2001-07-27 | 2008-07-16 | 韦林格创新股份公司 | 带有密封装置的地板用板 |
US20060070314A1 (en) * | 2004-10-06 | 2006-04-06 | Connor Sport Court Int'l., Inc. | Tile with multiple-level surface |
CN102018469A (zh) * | 2009-09-09 | 2011-04-20 | 林碧芬 | 烘干垫 |
CN103774833A (zh) * | 2014-01-23 | 2014-05-07 | 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隔音地垫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708553U (zh) | 一种地垫 | |
CN104895298A (zh) | 一种多功能防霉垫 | |
CN204715694U (zh) | 一种多功能防霉垫 | |
EP2281960B1 (en) | Indoor environment regulation system | |
CN104895289A (zh) | 一种防潮垫 | |
CN104921571A (zh) | 一种防潮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204754108U (zh) | 一种隔音垫 | |
CN105155807A (zh) | 一种多功能防潮垫 | |
CA2556475A1 (en) | Exterior wall assembly | |
CN204826525U (zh) | 一种防潮垫 | |
CN104947918A (zh) | 一种用于地毯下的防霉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204715696U (zh) | 一种多功能垫子 | |
CN103758308B (zh) | 一种高效的室内装修墙体隔音垫 | |
US20070094964A1 (en) | Dynamically ventilated exterior wall assembly | |
CN204862482U (zh) | 一种用于地毯下的防霉垫 | |
CN104895299A (zh) | 一种隔音垫 | |
CN104989072A (zh) | 一种多功能垫子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104912298A (zh) | 一种多功能垫子 | |
CN104921570A (zh) | 一种用于地毯下的防霉垫 | |
CN104912300A (zh) | 一种隔音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104912299A (zh) | 一种地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105286454A (zh) | 一种地垫 | |
CN104947917A (zh) | 一种多功能防霉垫的安装使用方法 | |
CN107642196A (zh) | 一种纳米外墙板涂料以及保温外墙板 | |
CN207974702U (zh) | 一种卫生间门槛石连接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