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904300B -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300B
CN104904300B CN201380067663.9A CN201380067663A CN104904300B CN 104904300 B CN104904300 B CN 104904300B CN 201380067663 A CN201380067663 A CN 201380067663A CN 104904300 B CN104904300 B CN 1049043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access
access preamble
preamble signal
user equipment
network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6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4300A (zh
Inventor
李超君
马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38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using 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 [CF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在用户设备能够随机接入小区的情况下,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其中,该小区可以是小小区,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小区。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容量和基站部署的问题将日趋严重。基于宏站进行扩容,将导致基站选址和工程施工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基站设备的小型化、低功耗、可控性和智能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对此,产业链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一系列小型化基站,即小基站,包括毫微微基站(Femtocell)、微微基站(Picocell)和微基站(Microcell)等,而这些技术可统称为:小小区(Small Cell)技术。Small Cell是低功率的无线接入节点,可以覆盖10米到200米的范围,相比宏站,SmallCell的特点是可改善室内深度覆盖、增加网络容量和提升用户感受等。在未来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以下简称:LTE)系统的部署中,为了支持更多的用户和更高的系统容量,宏蜂窝覆盖下会部署许许多多的小基站。目前,LTE系统是针对宏小区进行设计的,系统中的信道和信号都要满足宏覆盖。而对于Small Cell,怎么根据其特性,提供更高带宽、更好性能和更低成本将是未来LTE网络演进中急需考虑的问题。
任何蜂窝系统都有一个基本需求:终端需要具有申请建立网络连接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随机接入。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以下简称:UE)传输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信号,基站基于该信号进行定时估计,进而实现上行链路同步。preamble信号的时间长度与小区覆盖范围有关,覆盖范围越大,preamble信号的时间长度越长。目前LTE系统中的preamble信号都比较长,其中preamble格式0长约1毫秒(ms),支持高达14公里的覆盖,preamble格式1长约2ms,支持高达77公里的覆盖,preamble格式2长约2ms,支持高达29公里的覆盖,preamble格式3长约3ms,支持高达100公里的覆盖。而对于Small Cell,这些格式的preamble信号都比较长,在资源上是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以实现在满足小小区中的用户设备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所述网络侧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响应,并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响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为小小区的基站,和/或,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信令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用于承载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进一步发送以下一种信息或任意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确定的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确定的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确定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
相应地,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信令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位于小小区;
和/或,所述信令是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发送的。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包括: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第四种或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不使用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述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述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序列组号和所述基序列号生成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并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之后,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上行数据发送,且在发送过程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生成随机接入响应;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生成的所述随机接入响应。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为小小区的基站,和/或,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信令之前,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用于承载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以下一种信息或任意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确定的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确定的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位于小小区;
和/或,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是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发送的。
结合第四方面、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包括: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根据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PRACH上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所指示的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第一~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第一~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述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述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序列组号和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基序列号生成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第一~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子帧中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第一~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第一~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之后,进行上行数据发送,且在发送过程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存储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发射机、所述接收机和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方法。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存储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发射机、所述接收机和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中,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以下简称: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以下简称:OFDM)符号,从而在用户设备能够随机接入小区的情况下,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其中,该小区可以是小小区,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小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帧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网络侧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网络侧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指的是在下行信道上发起数据的节点,例如基站。对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以下简称:D2D)系统,网络侧设备可以是一个UE,即一个UE在下行信道上给另一个UE发送数据。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更加清楚明白,先对系统中的帧结构作简单说明。图1为本发明帧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系统中的时间域是通过无线帧(Radio Frame)来进行标识的,每个无线帧由10个1毫秒(ms)长度的子帧(subframe)组成,每个子帧由12个或者14个符号(symbol)组成,其中,上行符号称为SC-FDMA符号,下行符号称为OFDM符号,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后续技术引入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以下简称:OFDMA)的上行多址方式,上行符号也可以称为OFDM符号。对于Small Cell,每个子帧的典型配置为14个符号。每个符号由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以下简称:CP)和有用符号组成。对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以下简称:FDD)系统,每个子帧包括2个时隙(slot)。对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以下简称:TDD)系统,子帧#1为特殊子帧(special subframe),子帧6根据TDD上下行配置设置为特殊子帧或者下行子帧。特殊子帧由下行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Slot;以下简称:DwPTS)、保护时隙(Guard Period;以下简称:GP)和上行导频时隙(Uplink PilotTimeSlot;以下简称:UpPTS)组成。
在Small Cell中,随机接入可以不用实现上行同步。Small Cell的最大覆盖范围为200米,那么信号的往返延迟(Round Trip Delay;以下简称:RTD)时间为1.35微秒(μs),下行同步误差一般为-1.175μs~1.175μs,所以上行定时的最大不确定性为2.525μs,远小于CP的时间长度。当不确定性时间小于CP时,基站就无需获取每个UE的时间提前量(TimingAdvance;以下简称:TA),因此不需要做上行同步。
当上行同步不需要时,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preamble)就可以简化为一种通知信号,告知基站该UE要进行初始接入、无线链路重建、请求上行资源或切换等操作。基于此目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占用的时频域资源都可以减少。前面提到的是Small Cell,对于其他类似小区,如果不需要通过随机接入进行上行定时,或者说是上行时间同步,则对这些小区的处理与Small Cell类似。后续主要针对Small Cell进行举例说明。
本发明中,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设计包括: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结构。
具体来说,图2为本发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含了CP和前导(Preamble)序列2个部分,图2中,TCP标识CP占用的时间长度,TSEQ表示前导序列占用的时间长度。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设置为1个符号时间,即1个SC-FDMA符号时间或1个OFDM符号时间。如果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小于1个符号时间,其子载波间隔就会大于现在的15KHz,这样在一定的带宽内可以支持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就会减小,从而可使用的前导序列数目变少,这样,在相同的资源上,可支持的随机接入用户数就会减少。所以,本发明中优选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当然,如果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中不加入CP,则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设置为小于1个符号时间,且具体时间为1个符号时间减去CP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地,在设计出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设计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
具体来说,前导序列可以是由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cyclic shift)生成的。基序列分为30组,由组号(group number)u∈{0,1,...,29}标识,v是一个组内的基序列号(base sequence number)。当前导序列长度MSC小于或等于60时,每个组内只有一个基序列(即v=0);当前导序列长度MSC大于或等于72时,每个组内有2个基序列(即v=0,1)。
上述前导序列可以用式(1)表示。
式(1)中,为前导序列,为基序列,α为循环移位,MSC为前导序列长度。
对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是为了支持更多的前导序列,且对于相同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后的多个序列之间的正交性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在频域上进行线性相位旋转相当于在时域上进行了循环移位。对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支持的循环移位可以由高层信令配置。
对于确定前导序列来说,MSC为12和24时,可以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特殊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以下简称:QPSK)的序列作为该前导序列。MSC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则可以采用Zadoff-Chu(ZC)序列作为该前导序列。比如可以采用长为MZC的Zadoff-Chu(ZC)序列的循环扩展,这里的MZC是不大于MSC的最大质数,例如:当MSC=48时,不大于48的最大质数是47,即MZC=47,也就是MSC为48的前导序列由长度为47的ZC序列循环扩展得到。当然,如果MSC大于72,也可以采用ZC序列作为该前导序列。
在确定前导序列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前导序列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
其中,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可以与探测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在时隙ns时的序列组号u由组跳频图案fgh(ns)和序列移位图案fss决定,即u=(fgh(ns)+fss)mod30,其中,组跳频图案有17个,序列移位图案有30个。是否开启组跳频(即fgh(ns)是否不为0)通过高层信令配置。当fgh(ns)不为0,即开启组跳频时,fgh(ns)的值根据小区标识(CellIdentifier)确定,并且随着时隙变化。当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沿用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 Signal;以下简称:SRS)设计结构时,fss根据小区标识确定,其中为小区标识。其中,高层信令(High Layer Signaling)是相对物理层信令来说的,来自更高层面(layer)发送频率更慢的信令,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以下简称:RRC)信令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以下简称:MAC)信令等。
或者,将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设置为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以下简称:PUSCHDMRS)的序列组号一致。当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沿用PUSCH DMRS设计结构时,fss根据小区标识和高层信令通知的Δss∈{0,1,...,29}确定。
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基序列号与探测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也可以一致,与PUSCHDMRS的基序列号也一致,因为探测参考信号与PUSCH DMRS的基序列号是一样的。当MSC小于或等于60时,每个组内只有一个基序列(即v=0)。当MSC大于或等于72时,每个组内有2个基序列(v=0,1)。此时,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是否开启序列跳频(Sequence hopping)。当开启时,v在0和1之间变化,当关闭时,v为0。
上述对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的设置方案,充分考虑了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与其他信号的干扰问题。如果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与探测参考信号的一致,则可以保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与探测参考信号在时频资源相同时,两者之间的序列能够正交,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干扰最小。对于PUSCH DMRS也是类似。
进一步地,在设计出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设计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频资源。
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频资源称为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 Channel;以下简称:PRACH)。PRACH资源通过时域、频域和码域来进行区分。对于相同时频域标识的多个PRACH资源统称为PRACH资源带,一个PRACH资源带上包含的多个PRACH资源通过码域区分。在时域内,一个PRACH资源带占用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对于FDD系统,PRACH资源带位于上行子帧中的最后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上,对于TDD系统,PRACH资源带不仅可以位于上行子帧中的最后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上,还可以位于特殊子帧中的最后1个或最后2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或者,PRACH资源带还可以位于PUSCH DMRS可以传输的SC-FDMA符号或者OFDM符号上,即上行时隙中的第4个SC-FDMA符号或者OFDM符号上。在频域内,一个PRACH资源带占用N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以下简称:PRB),即PRACH资源带的频域带宽为N个PRB。N为小于或等于110的正整数,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通知下来,也可以标准预定义。优选地,为了兼容最小上行带宽,N为小于或等于6的正整数。N也可以为4的整数倍,即N=4×M(M为小于24的正整数),优选地,N取固定值4。
上述对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频资源的设计,在UE侧也会采用相同设计,即网络侧设备和UE可以分别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频资源。当然,也可以由网络侧设备通知UE。
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是每隔1个子载波进行映射的,这样需要通过高层信令广播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Transmission comb),即采用的是偶数号子载波还是奇数号子载波。占用相同PRB的2把传输梳对应的2个PRACH资源带可以统称为PRACH资源带对。
当PRACH资源带位于上行子帧中的最后1个SC-FDMA符号或者OFDM符号上时,为了避免PRACH和PUSCH相撞,需要通知UE或者预定义PUSCH不能在PRACH的时频资源上发送。
本发明中,PRACH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要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针对PRACH,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资源标识。
具体来说,一个PRACH资源由时域、频域和码域标识。时域标识(t_id)是一个无线帧内的子帧号,其中,0≤t_id<10。频域标识是(f_id)是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在一个子帧内的频带上的标识,每个f_id标识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在一个子帧内的频域位置可以由基站配置然后信令通知给UE,也可以预先定义。因为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ndom Access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以下简称:RA-RNTI)=1+t_id+10×f_id,而RA-RNTI的值域范围为1~60,为了兼容现有系统的RA-RNTI取值,本发明SmallCell里的f_id的取值范围仍为0≤f_id<6,f_id与码域标识按照循环移位升序标识,码域标识可以看做是前导标识。
针对PRACH,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功控。
PRACH的功控可以采用允许功率攀升的机制。PRACH的初始发射功率与路径损耗(pathloss)和PRACH的序列长度有关。对于每个不成功的随机接入尝试,PRACH发射功率会增长。
下面以网络侧设备为基站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进行介绍。
图3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基站向UE发送PRACH参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不向UE发送PRACH参数。基站和UE都可以根据预定义或其他方式确定PRACH参数。下面主要描述基站将PRACH参数通知给UE的具体实现。
具体地,在UE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基站需要向UE发送PRACH参数。该PRACH参数可以包括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PRACH的功率增长步长和非竞争机制的UE参数之一或组合。
1)基站通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
本发明中所设计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采用一种新的格式,可命名为preamble格式5(当然这只是一种示例,并不限于此命名)。现有系统中存在4种preamble格式,加上本发明新设计的格式,一共有5种preamble格式。因此,基站需要配置当前使用的preamble格式,并通过信令通知UE。具体可以采用2种方法:一是采用现有PRACH配置索引(PRACHConfiguration Index)的预留状态来指示preamble格式5,例如,对于FDD系统,可以通过PRACH Configuration Index的预留状态30,46,60,61和62中的至少一个来指示preamble格式5,对于TDD系统,可以通过PRACH Configuration Index的预留状态58,59,60,61,62和63中的至少一个来指示preamble格式5;二是通过额外的高层信令来通知采用preamble格式5。
本发明实施例中,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限制在1个符号时间内,即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内。
2)基站通知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
每个子帧内,可以配置L个PRACH资源带,L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时频位置,信令内容包括以下信息: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及在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传输偏移(offset);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即频域起点)。其中,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及在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传输偏移(offset)可以采用SRS定义的传输周期及传输偏移,也可以采用现有PRACH定义的传输周期及传输偏移。
该信令内容还可以包括以下之一或组合:当PRACH带宽可配时,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基站通知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该跳频信息包括: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另外,为了节省开销,可以采用现有PRACH Configuration Index的预留状态来通知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
3)基站通知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
一个PRACH资源带上包含的多个PRACH资源通过码域区分,优选地,对于相同基序列进行不同循环移位后,产生不同的码资源。一个PRACH资源带上对应的不同的码域资源可由高层信令进行配置。对于Small Cell,每个PRACH资源带上支持J个前导序列(J为正整数),前导序列由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产生,其中,表示向下取整,MSC为前导序列长度,NCS用于指示循环移位间隔,该循环移位间隔是同一个基序列生成的相邻两个前导序列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于是,循环移位这样,基站可以通过NCS来通知UE一个PRACH资源带上的码域资源信息。
4)基站通知PRACH的功率增长步长
具体地,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把PRACH发射功率增长步长通知给UE。
5)基站通知非竞争机制的UE的参数
随机接入分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non-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对于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基站给UE分配专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基站可以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order;以下简称:PDCCH order)给UE分配专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目前,每个小区有64种前导序列,所以PDCCH order里面有6比特信息用于指示前导标识(preamble index/identifier),后续Small Cell里面的前导序列可能减少,这样会有冗余比特,这些冗余比特可以进一步指示PRACH的时频资源。
另外,为了避免PRACH和PUSCH相撞,需要通知UE或者预定义PUSCH不能在PRACH的时频资源上发送。
步骤302,基站接收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本实施例中,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
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是基于前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设计生成的。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3,基站生成随机接入响应,并向UE发送该随机接入响应。
为了对检测到的随机接入尝试做出响应,基站生成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Response),并向UE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响应。该随机接入响应包括网络检测到的随机接入前导标识,并且响应此序列有效。随机接入响应通过RA-RNTI加扰的PDCCH调度。RA-RNTI可以标识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发送的时域频域信息。
因为Small Cell不需要上行同步定,所以随机接入响应可以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Timing Alignment information),这样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图4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01,UE接收基站发送的PRACH参数。
具体地,在UE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UE需要接收基站发送的PRACH参数。该PRACH参数可以包括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PRACH的功率增长步长和非竞争机制的UE参数之一或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UE侧的方法流程与基站侧的方法流程相关,只是基站侧是PRACH参数的发送端,而UE是PRACH参数的接收端,因此PRACH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介绍。这里只是简单描述下各个参数。
这些PRACH参数中,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为: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并且,该格式可以是基站在确定UE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后再发送给UE的。
上述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包括: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该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包括:用于指示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当然,UE也可以不接收参数,而是可以根据预定义或其他方式确定上述PRACH参数。
比如,对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来说,UE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即确定其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UE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比如,确定前导序列的生成方式。具体来说,UE可以在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上述前导序列;在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前导序列。
UE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比如,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该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该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UE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其他时频资源信息,比如,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不过对于这种情况而言,UE还需要网络侧设备提供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从而UE可以在所述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步骤402,基于收到的参数,UE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以及向基站发送所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收到的PRACH参数中包括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则UE根据该格式生成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收到的PRACH参数中包括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则UE根据该信息确定用于承载该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具体地,对于FDD系统而言,UE生成的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在上行子帧中的最后1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或者,对于TDD系统而言,UE生成的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在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1个或最后2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或者,UE还可以在PUSCH DMRS可以传输的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收到的PRACH参数中包括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则UE根据码域资源信息的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收到的PRACH参数中包括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则UE根据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当然,如果有多个参数,UE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参数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以及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前所述,对于UE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来说,UE也可以不用接收参数,而是按照预先定义的设计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并发送。
比如,通过预定义的方式,如果UE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则可以根据该格式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UE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则可以根据该前导序列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UE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则可以根据该码域资源信息中的循环移位间隔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UE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则UE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用于承载该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另外,如果通过预定义的方式UE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其他时频资源信息,比如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对于这种方式,UE还需要从基站获取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之后,UE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时,即可在所述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
步骤403,UE接收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为了确认基站是否接收到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该UE需要监测并接收随机接入响应。在获取随机接入响应之前,UE需要先检测到RA-RNTI加扰的PDCCH,然后通过该PDCCH获取到随机接入响应的调度信息,进而获取到随机接入响应。
另外,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中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相应地,UE在进行上行数据发送时,根据该随机接入响应则不对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并且,为了避免PRACH和PUSCH相撞,UE应该不使用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来承载发送PUSCH。如前所述,可以由基站通知UE,也可以是预定义的。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5为本发明网络侧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可以实现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5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51、发送模块52和处理模块53;
其中,接收模块51,用于接收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处理模块53,用于根据接收模块51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生成随机接入响应;
发送模块52,用于向UE发送处理模块53生成的随机接入响应。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处理模块53还用于通过发送模块52向UE发送信令,该信令用于指示UE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这样,UE接收到上述信令之后,可以根据该信令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本实施例中,上述网络侧设备可以为小小区的基站,和/或,
处理模块53,还用于在通过发送模块52向UE发送上述信令之前,确定UE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也就是说,在处理模块53确定UE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通过发送模块52向UE发送上述信令。
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3,还用于确定用于承载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
发送模块52,还用于向UE发送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从而UE可以根据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进一步地,在发送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的基础上,发送模块52还用于发送以下一种信息或任意组合:
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上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进一步地,发送模块52,还用于向UE发送信令,该信令用于指示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这样,接收到该信令之后,UE可以根据上述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PRACH和PUSCH相撞,处理模块53还用于确定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PUSCH,之后发送模块52还可以通知UE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PUSCH,当然,也可以预定义PUSCH不能在PRACH的时频资源上发送;这样,UE不会使用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承载PUSCH。
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3,还用于当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前导序列;当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前导序列。
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3,还用于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确定的序列组号与SRS或PUSCH DMRS的序列组号一致,所确定的基序列号与SRS或PUSCH DMRS的基序列号一致;则发送模块52,还用于向UE发送处理模块53所确定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这样,UE可以根据上述序列组号和上述基序列号生成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上述对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的设置方案,充分考虑了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与其他信号的干扰问题。如果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与SRS的一致,则可以保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与SRS在时频资源相同时,两者之间的序列能够正交,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干扰最小。对于PUSCH DMRS也是类似。
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3,还用于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FDD系统,上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TDD系统,上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3,还用于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并通过发送模块52向UE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这样,UE就可以在该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本实施例中,发送模块52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这样,UE接收到该随机接入响应之后,在进行上行数据发送的过程中,根据该随机接入响应UE不会对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在硬件实现上,以上发送模块52可以为发射机或收发机,以上接收模块51可以为接收机或收发机,且该发送模块52和接收模块51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收发单元,对应于硬件实现为收发机。以上处理模块53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网络侧设备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网络侧设备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器或单片机等。
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指的是在下行信道上发起数据的节点,例如基站。对于D2D系统,网络侧设备可以是一个UE,即一个UE在下行信道上给另一个UE发送数据。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图6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UE可以实现本发明图4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6所示,该UE可以包括:生成模块61、发送模块62和接收模块63;
生成模块61,用于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具体地,生成模块61可以基于前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设计生成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发送模块62,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生成模块61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接收模块63,用于在发送模块62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在硬件实现上,以上发送模块62可以为发射机或收发机,以上接收模块63可以为接收机或收发机,且该发送模块62和接收模块63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收发单元,对应于硬件实现为收发机。以上生成模块61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UE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UE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器或单片机等。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图7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图6所示的UE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图7所示的UE中,接收模块63,还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上述信令用于指示UE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这时,生成模块61,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模块63接收的信令生成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本实施例中,UE可以位于小小区;和/或,接收模块63接收的信令是网络侧设备确定UE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发送的。
进一步地,上述UE还可以包括:确定模块64;
接收模块63,还用于在发送模块6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承载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其中,上述信息包括: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这样,确定模块64可以在发送模块6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根据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相应地,发送模块62具体用于在确定模块64确定的PRACH上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生成模块61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进一步地,接收模块63接收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上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上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进一步地,接收模块63,还用于在发送模块6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该信令用于指示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这时,生成模块61,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模块63接收的信令所指示的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当然,UE也可以不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和/或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而是根据预定义或其他方式确定生成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需的参数。
比如,对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来说,确定模块64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即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确定模块64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比如,确定前导序列的生成方式。具体来说,确定模块64可以在发送模块6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当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上述前导序列;当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前导序列。
另外,确定模块64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比如,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该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该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这时,发送模块62可以在子帧中确定模块64确定的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生成模块61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确定模块64还可以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其他时频资源信息,比如,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不过对于这种情况而言,接收模块63还需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这时发送模块62可以在接收模块63接收的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接收模块63,还用于在发送模块6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序列组号与SRS或PUSCH DMRS的序列组号一致,上述基序列号与SRS或PUSCH DMRS的基序列号一致;这时,生成模块61,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模块63接收的序列组号和接收模块63接收的基序列号生成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本实施例中,接收模块63接收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进一步地,发送模块62,还用于在接收模块63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之后,进行上行数据发送,且在发送过程中,根据上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对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如果接收模块63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指示UE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的信令,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上述信令生成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者1个OFDM符号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接收模块63接收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则确定模块64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用于承载该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具体地,对于FDD系统而言,生成模块61生成的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在上行子帧中的最后1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或者,对于TDD系统而言,生成模块61生成的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可以在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1个或最后2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或者,发送模块62还可以在PUSCH DMRS可以传输的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接收模块63接收到用于指示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的信令,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上述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果接收模块63接收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当然,如果接收模块63接收到多个信令和/或参数,则生成模块61可以综合考虑这些信令和/或参数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同样发送模块62也可以综合考虑这些信令和/或参数来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如前所述,对于生成模块61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来说,也可以不用接收信令和/或参数,而是按照预先定义的设计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比如,通过预定义的方式,如果确定模块64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格式,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该格式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确定模块64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该前导序列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确定模块64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码域资源信息,则生成模块61可以根据该码域资源信息中的循环移位间隔来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如果确定模块64可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的时频资源信息,则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用于承载该UE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另外,为了避免PRACH和PUSCH相撞,UE应该不使用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来承载发送PUSCH。如前所述,可以由基站通知UE,也可以是预定义的。
在硬件实现上,以上发送模块62可以为发射机或收发机,以上接收模块63可以为接收机或收发机,且该发送模块62和接收模块63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收发单元,对应于硬件实现为收发机。以上生成模块61和确定模块64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UE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UE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器或单片机等。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图8为本发明网络侧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可以包括发射机81、接收机82、存储器83以及分别与发射机81、接收机82和存储器83连接的处理器84。当然,该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和/或输入输出装置等通用部件,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存储器83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处理器84用于调用存储器8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接收机82接收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该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通过发射机81向UE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需要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网络侧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关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和信令,以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等的描述同以上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指的是在下行信道上发起数据的节点,例如基站。对于D2D系统,网络侧设备可以是一个UE,即一个UE在下行信道上给另一个UE发送数据。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用户设备可以包括发射机91、接收机92、存储器93以及分别与发射机91、接收机92和存储器93连接的处理器94。当然,该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和/或输入输出装置等通用部件,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存储器93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处理器94用于调用存储器9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通过发射机91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通过接收机92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用户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关于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和信令,以及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等的描述同以上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从而可以在满足小小区(Small Cell)中的UE能够随机接入小小区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随机接入的空口开销。另外,PRACH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兼容现有系统,尤其是不需引入新的PUSCH传输限制和新的PUSCH传输块大小设计。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5)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所述网络侧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响应,并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响应;
其中,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侧设备为小小区的基站,和/或,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信令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用于承载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进一步发送以下一种信息或任意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确定的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确定的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确定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
相应地,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1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信令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位于小小区;
和/或,所述信令是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发送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包括: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设备不使用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述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述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用户设备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序列组号和所述基序列号生成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并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所述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之后,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上行数据发送,且在发送过程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23.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生成随机接入响应;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生成的所述随机接入响应;
其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为小小区的基站,和/或,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信令之前,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用于承载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以下一种信息或任意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不用于承载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29.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30.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确定的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确定的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
31.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32.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33.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34.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符号或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
其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使用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为1个SC-FDMA符号或1个OFDM符号;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位于小小区;
和/或,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是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不需要执行上行时间同步之后发送的。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包括: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周期,在每个传输周期内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传输偏移,以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位置;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根据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确定用于承载所述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PRACH上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信息还包括以下一种信息或组合: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带宽可配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频域带宽;
当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支持跳频时,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信息,所述跳频信息包括以下任意一个或组合: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是否跳频的信息,及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跳频带宽。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上承载的相邻两个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间的循环移位间隔;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信令所指示的循环移位间隔生成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为12或24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通过计算机搜索到的、基于四相相移键控的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前导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6、且小于或等于72时,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使用Zadoff-Chu序列作为所述前导序列。
40.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序列组号和基序列号;其中,所述序列组号与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号一致,所述基序列号与所述探测参考信号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解调参考信号的基序列号一致;
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序列组号和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基序列号生成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41.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子帧中用于承载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PRACH资源带或资源带对的符号,且对于频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中的最后一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或者,对于时分复用系统,所述符号为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的最后一个或最后两个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子帧中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SC-FDMA符号或OFDM符号上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42.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之前,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在频域上采用间隔1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传输梳;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传输梳指示的子载波上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信号。
43.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随机接入响应不包括时间对齐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之后,进行上行数据发送,且在发送过程中,根据所述随机接入响应不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进行调整。
44.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存储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发射机、所述接收机和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45.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存储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发射机、所述接收机和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且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2-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380067663.9A 2013-01-15 2013-01-15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Active CN104904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70480 WO2014110714A1 (zh) 2013-01-15 2013-01-15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300A CN104904300A (zh) 2015-09-09
CN104904300B true CN104904300B (zh) 2019-10-22

Family

ID=51208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663.9A Active CN104904300B (zh) 2013-01-15 2013-01-15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80283B2 (zh)
EP (2) EP3328150A1 (zh)
CN (1) CN104904300B (zh)
WO (1) WO20141107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7335B2 (ja) * 2013-01-28 2018-11-0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超高周波帯域を支援する無線接続システムにおいて高速初期接続過程を行う方法及びこ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US11743897B2 (en) * 2013-12-20 2023-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nfiguring uplink channels i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s
CN105230107B (zh) * 2014-03-21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响应方法、基站及终端
KR20170091130A (ko) * 2014-12-29 2017-08-0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랜덤 액세스 프리앰블들의 생성 및 검출을 위한 방법들 및 디바이스들
US10201016B2 (en) * 2015-02-18 2019-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ell access using a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WO2017031725A1 (en) 2015-08-26 2017-03-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unlicensed cells
US10225866B2 (en) 2015-09-16 2019-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nhanced OFDMA random access
CN113709076B (zh) 2015-09-28 2024-10-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最小化pa回退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法和装置
JP6593450B2 (ja) * 2015-11-12 2019-10-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393069B1 (en) * 2015-12-18 2021-03-17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and wireless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andom-access preamble by means of single-tone method
CA3012857C (en) * 2016-01-29 2019-10-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requency hopping for random access
JP6961591B2 (ja) * 2016-07-15 2021-11-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876238B2 (ja) * 2016-11-02 2021-05-2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2608632B1 (ko) 2016-11-23 2023-12-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1570799B2 (en) 2016-11-23 2023-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322282B (zh) * 2017-01-16 2021-11-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生成方法、指示方法和装置
US11284440B2 (en) * 2017-01-16 2022-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EP3549301A4 (en) 2017-01-23 2019-1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WO-STAGE DIRECT ACCESS
WO2018175477A1 (en) * 2017-03-24 2018-09-27 Intel IP Corporation Partial uplink subframe transmissions on unlicensed carriers
CN110419260B (zh) * 2017-04-28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9803440B (zh) * 2017-11-16 2021-04-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设备
CN109803421A (zh) *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802805A (zh)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剩余最小系统信息的通信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4826536A (zh) 2017-12-29 2022-07-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741178B1 (en) * 2018-01-16 2022-06-29 ZTE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EP3736992B1 (en) * 2018-02-12 2023-06-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3755106B1 (en) * 2018-02-15 2024-04-24 Ntt Docomo, Inc. User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10475377B (zh) * 2018-05-10 2021-06-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Rach资源选择、配置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侧设备
JP7284157B2 (ja) * 2018-05-11 2023-05-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US11076432B2 (en) * 2018-06-26 2021-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lict avoidance in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resources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networks
JP2021533611A (ja) * 2018-07-27 2021-12-02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KR20210068085A (ko) * 2018-09-28 2021-06-08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CN113632578B (zh) * 2019-04-04 2023-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配置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系统和方法
CN112752351B (zh) * 2019-10-31 2025-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097895A4 (en) * 2020-01-30 2023-0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CONTROL NODE, WIRELESS DEVICE AND ACCESS NODE FOR CHANNEL PROPAGATION AND RESPONSE LOSS ESTIM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232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覆盖范围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904206A (zh) * 2008-12-31 2010-12-0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先进无线ofdm/ofdma系统的同步信道
CN102595635A (zh) * 2011-03-31 2012-07-18 北京新岸线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1311A2 (en) * 2006-12-29 2008-07-10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providing limited use of zadoff-chu sequences in pilot or preamble signals
KR100991937B1 (ko) * 2007-10-08 2010-1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CN101483915B (zh) * 2008-01-07 2012-06-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传输随机接入前导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JP4883190B2 (ja) * 2008-01-22 2012-02-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の送信機及び受信機、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130667B2 (en) * 2008-09-19 2012-03-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amble group selection in random access of wireless networks
JP5073687B2 (ja) * 2009-01-07 2012-11-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EP2397000B1 (en) * 2009-02-16 2012-1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ling cell activ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1004989A2 (ko) * 2009-07-08 2011-01-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공유 무선 자원을 이용한 기지국의 상향링크 수신 방법 및 단말기의 상향링크 송신 방법
US8644277B2 (en) 2009-08-06 2014-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election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nfigurations
US20110105135A1 (en) * 2009-11-03 2011-05-05 Motorola-Mobility, Inc.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terminals as relays
CN102547928B (zh) * 2010-12-31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节点选择接入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2096599A1 (en) * 2011-01-13 2012-07-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odular base station
US9351315B2 (en) * 2011-03-25 2016-05-24 Beijing Nufront Mobile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US8873435B2 (en) * 2012-02-02 2014-10-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ort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disabling in TDD-LTE
US8976780B2 (en) * 2012-09-27 2015-03-1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timing maintenance upon time alignment timer expir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232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覆盖范围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904206A (zh) * 2008-12-31 2010-12-0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先进无线ofdm/ofdma系统的同步信道
CN102595635A (zh) * 2011-03-31 2012-07-18 北京新岸线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10714A1 (zh) 2014-07-24
CN104904300A (zh) 2015-09-09
EP2938153B1 (en) 2017-12-06
US20150319779A1 (en) 2015-11-05
EP3328150A1 (en) 2018-05-30
EP2938153A4 (en) 2015-12-23
US9980283B2 (en) 2018-05-22
EP2938153A1 (en) 2015-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4300B (zh)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5361745B (zh) 在载波频率中执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AU201231982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73096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дачи частотн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есурса
CN111436132B (zh) 随机接入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KR20230035151A (ko) 캐리어 주파수에서 경합 기반 랜덤 액세스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2602369A (zh) 用于集成接入和回传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JP2016178671A (ja) 帯域幅制限のある通信デバイスに対するセルラー通信システムサポート
WO2014107994A1 (zh) 控制信息的发送、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9038701A1 (en) CONTROL OF AUTONOMOUS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COEXISTENCE WITH PROGRAMMED USER EQUIPMENT
CN108401298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170098891A (ko) 메시지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4029246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andom access signal,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7174859B2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12031389A1 (en) Random access channel design in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CN107770733B (zh) 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971362B (zh) 一种发现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5308884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EP3142438A1 (en) Method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s,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03684578A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配置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2586068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参考信号配置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065987B (zh) 空闲信道侦听方法、装置及设备
EP415683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andom access signal
WO202312351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WO2024073956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ssb transmission and sl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spectr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