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8719B -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78719B CN104878719B CN201510282613.3A CN201510282613A CN104878719B CN 104878719 B CN104878719 B CN 104878719B CN 201510282613 A CN201510282613 A CN 201510282613A CN 104878719 B CN104878719 B CN 1048787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struction
- mutual embedding
- pile
- retaining wall
- building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它是首先拆除破损的原岸堤和基础,之后同时施工基础桩和挖除部分墙后填土,然后同时进行钢混基础施工和墙前布网,钢混基础中需嵌入锚固头,在钢混基础上进行互嵌砌块施工形成挡墙雏形,通过互嵌砌块中的预留孔,每放一块,从预留孔中将斜向拉筋穿出,互嵌砌块达到设计高度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压顶的施工,同时在混凝土压顶中设置锚固头,最终将斜向拉筋锚固在混凝土压顶内,完成对挡墙的竖向锚固工作,同时进行排水层和水泥旋喷桩施工,并按照预定的深度形成挤扩头,在互嵌砌块挡墙中进行横向钻孔形成锚杆孔,钻至挤扩头部位,然后将锚杆插设在钻孔内,进行注浆锚固,完成横向锚杆施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的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整治中对破损挡墙的进行拆除修缮的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挡土墙的应用已有很久的历史,传统的挡土墙结构只考虑了挡土功能的主要作用,而忽略了诸如柔性、美观、施工方便和更加经济等附加效果。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认识不断升华,对挡土结构在景观、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一种新型的挡土墙结构---互嵌加筋式挡墙结构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水工护岸和驳岸“厚、笨、贵”的传统观念。当前,河道护岸挡墙主要有3种形式:砌石挡墙、现浇混凝土挡墙和预制砌块挡墙。随着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绿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生态挡墙兼有结构性防护功能和美化生态环境功能,近年来,越来越为工程界所关注。生态工法源于德国,1938年德国工程师Seifer首先提出了近自然河溪整治概念,并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的理论与工法。之后,挡墙生态工法在欧美、日本、港台等地区取得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基于自然、安全、经济、适用、施工便利且美观的理念,从工程技术日渐发展成为融合工程学、美学、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治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这种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临时挡水墙或挡水板,对河道中破损的原岸堤及相应的原挡墙基础进行拆除。
2)在拆除后的原挡墙基础上进行基础桩的施工,在外侧施工抗拔桩、在内侧施工抗压桩,形成桩承式钢混基础,同时挖除部分原挡墙后填土。
3)同时进行钢混基础和墙前防护网布设的施工,在钢混基础浇筑过程中将锚固头嵌固在预定位置,便于斜向拉筋的布设。
4)在桩承式钢混基础上进行互嵌砌块施工形成挡墙雏形,通过互嵌砌块中的预留孔,每放置一块,就要从预留孔中将斜向拉筋穿出,并在互嵌砌块挡墙和墙后填土之间设置临时支撑,保证互嵌砌块在砌筑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互嵌砌块达到设计高度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压顶的施工,同时在混凝土压顶中设置锚固头,最终将斜向拉筋锚固在混凝土压顶内,完成对挡墙的竖向锚固工作。
6)同时进行排水层和水泥旋喷桩施工,将临时支撑拆除,在互嵌砌块挡墙与墙前防护网之间填筑级配良好的碎石作为排水层,同时,在墙后预定位置处进行水泥旋喷桩的施工,并按照预定的深度分别依次进行挤扩,形成挤扩头,完成水泥旋喷桩施工。
7)待水泥旋喷桩施工养护完成后,在互嵌砌块挡墙中进行横向钻孔形成锚杆孔,当钻进深度要进入水泥旋喷桩的挤扩头部位,然后将锚杆插设在钻孔内,进行注浆锚固,完成横向锚杆施工。
8)根据互嵌砌块挡墙外侧水位的高低,在互嵌砌块挡墙外侧设置上坡植被和下坡植被,并在植被内设置鱼巢,并填充一定的碎石和有机泥土,为植被和鱼群的生存提供良好环境,最终完成互嵌加筋生态挡墙的施工。
步骤2)中,抗拔桩和抗压桩均采用PHC管桩,施工时先施工抗压桩后施工抗拔桩,基础桩施工结束后,桩顶需漏出底面以上50~60cm左右。
步骤6)中,排水层由5~20mm的级配碎石填筑而成,填筑厚度或宽度大于50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采用的互嵌式砌块内预留拉索孔,砌块搭设后通过竖向拉索进行锚固,形成整体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无需使用砂浆砌筑。
本发明在尽量少拆除原挡墙基础和原挡墙的条件下,设置桩承式钢混基础,在开挖的原挡墙外侧设置土工网,保证开挖后挡墙的稳定性。
本发明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分支同步的方法进行挡墙施工,提升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时间。
本发明在根据当地环境的要求,在挡墙外侧设置鱼巢、植栽等设施,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存活及景观绿化,排水层的设置保证了整个墙体透水和排水的通畅性,使水能透过墙体与土壤进行自由交换,通过水体不断的循环交流,使水体达到自身净化的目的,改善水质环境。
本发明可在植被中在布设鱼巢,并填充一定的碎石和有机泥土,为鱼类自然生长提供了栖息、繁殖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结构图;
图2是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流程。
附图标记说明:1-互嵌砌块;2-斜向拉筋;3-钢混基础;4-抗拔桩;5-排水层;6-防护网;7-水泥旋喷桩;8-原岸堤;9-挤扩头;10-横向锚杆;11-原挡墙基础;12-锚固头;13-上坡植被;14-下坡植被;15-抗压桩;16-混凝土压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虽然本发明将结合较佳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应知道,并不表示本发明限制在所述实施例中。相反,本发明将涵盖可包含在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替换物、改进型和等同物。
参照图1所示的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结构,按照图2所示的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流程,预先在需要拆除或修复的河道前设置临时挡水钢板,然后对河道中破损挡墙和基础进行拆除,具体拆除过程不再累述,重点介绍本发明所涉及的施工方法。
原岸堤8和原挡墙基础11拆除工作结束后,即可同时施工基础桩和挖除原挡墙后的部分填土工作,基础桩分为外侧的抗拔桩4和内侧的抗压桩15,抗拔桩4和抗压桩15均采用PHC管桩,施工时先施工抗压桩15后施工抗拔桩4;同时,在尽量少破坏原有生态的情况下,挖除部分原挡墙后填土。
基础桩施工结束后,桩顶需漏出底面以上50~60cm左右,然后进行钢混基础3的浇筑工作,使基础桩嵌固在钢混基础3中,在浇筑过程中需安装预定好的位置布设锚固头12于钢混基础3中,并将及时预留拉筋孔,将斜向拉筋2和锚固头12连接好,基础上部应做成与互嵌砌块1相互吻合或镶嵌的结构,从而便于互嵌砌1块的施工。在已开挖结束后的墙前进行防护网6布设,布网时需实时监测挡墙的横竖向位移。
互嵌砌块1从基础底部依次放置互嵌成型,通过互嵌砌块中的预留孔,每放置一块,就要从预留孔中将斜向拉筋2穿出,并在互嵌挡墙和墙后填土之间设置临时支撑。当互嵌砌块1达到设计高度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压顶16的施工,混凝土压顶16是由C20钢筋混凝土预制的,混凝土压顶16预制过程中时,应在预设好的位置处埋设锚固头12,将贯穿于基础、砌块的斜向拉筋2最终锚固在锚固头12内,完成对挡墙的竖向锚固工作。之后,在互嵌挡墙与墙前布网之间填筑5~20mm的级配碎石作为排水层5,填筑厚度或宽度至少要在50cm以上,便于进行一定的夯实。
排水层5施工结束后,即可进行水泥旋喷桩7的施工工作,水泥旋喷桩7的施工过程不再详细赘述,在规定的深度内形成一定大小的挤扩头9即可,待水泥旋喷桩7施工养护完成后,在互嵌砌块挡墙中进行横向钻孔形成锚杆孔,锚杆孔钻进时,其孔位布置应与互嵌砌块1内的斜向拉筋2相互错开,锚杆孔与相应坡面正交。当钻进深度进入水泥旋喷桩7的挤扩头9部位时,应放缓钻进速度,在扩大头内继续钻进1m即可停钻,然后将横向锚杆10插设在钻孔内,进行注浆锚固,注浆压力控制在0.5MPa即可,完成横向锚杆施工。
在挡墙的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根据当地环境和水位的要求,在互嵌挡墙外侧设置上坡植被13和下坡植被14,便于水生动植物的存活及景观绿化,挡墙良好的透水性能够使水能透过墙体与土壤进行自由交换,通过水体不断的循环交流,使水体达到自身净化的目的,改善水质环境。另外,可在互嵌加筋式在水下布设鱼巢,鱼巢中填充一定的碎石和有机泥土,为鱼群生存提供最佳环境,最终完成互嵌加筋生态挡墙的施工工作。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临时挡水墙或挡水板,对河道中破损的原岸堤(8)及相应的原挡墙基础(11)进行拆除;
2)在拆除后的原挡墙基础(11)上进行基础桩的施工,在外侧施工抗拔桩(4)、在内侧施工抗压桩(15),形成桩承式钢混基础(3),同时挖除部分原挡墙后填土;
3)同时进行钢混基础(3)和墙前防护网(6)布设的施工,在钢混基础(3)浇筑过程中将锚固头(12)嵌固在预定位置,便于斜向拉筋(2)的布设;
4)在桩承式钢混基础(3)上进行互嵌砌块(1)施工形成挡墙雏形,通过互嵌砌块(1)中的预留孔,每放置一块,就要从预留孔中将斜向拉筋(2)穿出,并在互嵌砌块(1)挡墙和墙后填土之间设置临时支撑,保证互嵌砌块(1)在砌筑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互嵌砌块(1)达到设计高度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压顶(16)的施工,同时在混凝土压顶(16)中设置锚固头(12),最终将斜向拉筋(2)锚固在混凝土压顶(16)内,完成对挡墙的竖向锚固工作;
6)同时进行排水层(5)和水泥旋喷桩(7)施工,将临时支撑拆除,在互嵌砌块(1)挡墙与墙前防护网(6)之间填筑级配良好的碎石作为排水层(5),同时,在墙后预定位置处进行水泥旋喷桩(7)的施工,并按照预定的深度分别依次进行挤扩,形成挤扩头(9),完成水泥旋喷桩(7)施工;
7)待水泥旋喷桩施工养护完成后,在互嵌砌块(1)挡墙中进行横向钻孔形成锚杆孔,当钻进深度要进入水泥旋喷桩的挤扩头(9)部位,然后将锚杆(10)插设在钻孔内,进行注浆锚固,完成横向锚杆(10)施工;
8)根据互嵌砌块(1)挡墙外侧水位的高低,在互嵌砌块(1)挡墙外侧设置上坡植被(13)和下坡植被(14),并在植被内设置鱼巢,并填充一定的碎石和有机泥土,为植被和鱼群的生存提供良好环境,最终完成互嵌加筋生态挡墙的施工。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抗拔桩(4)和抗压桩(15)均采用PHC管桩,施工时先施工抗压桩(15)后施工抗拔桩(4),基础桩施工结束后,桩顶需露出底面以上50~60cm左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排水层(5)由5~20mm的级配碎石填筑而成,填筑厚度或宽度大于5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82613.3A CN104878719B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82613.3A CN104878719B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8719A CN104878719A (zh) | 2015-09-02 |
CN104878719B true CN104878719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3946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82613.3A Active CN104878719B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787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30550A (zh) * | 2017-12-15 | 2019-06-25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格宾笼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9577275B (zh) * | 2018-11-27 | 2020-12-04 | 嘉兴恒禹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挡墙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670628A (zh) * | 2019-10-09 | 2020-01-10 |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新型生态挡土墙砌块及其施工安装方法 |
CN111980056A (zh) * | 2020-08-21 | 2020-11-24 | 萧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景观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CN115110569A (zh) * | 2022-06-10 | 2022-09-27 | 程凯 | 一种浇筑预制式挡土墙结构 |
CN115110390B (zh) * | 2022-07-13 | 2023-08-29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市政道路的局部开挖沟槽快速回填的施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4073A (zh) * | 2003-03-10 | 2004-07-21 | 李宪奎 | 一种挡土墙的支护结构 |
KR20090096055A (ko) * | 2008-03-07 | 2009-09-10 | 김성수 | 연속 그리드에 의한 보강토옹벽의 옹벽지지구조 및 이를적용한 보강토옹벽 시공방법 |
CN102002917A (zh) * | 2010-10-29 | 2011-04-06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利用废旧橡胶制作拦石坝的方法 |
CN102251525A (zh) * | 2011-04-12 | 2011-11-23 | 兰州理工大学 |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重力式挡墙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2518135B (zh) * | 2011-12-29 | 2015-08-05 | 标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水平旋喷土锚和灌注桩复合基坑支护施工工法 |
CN103410167B (zh) * | 2013-08-29 | 2015-07-15 | 深圳市福田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加筋刚柔复合生态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
2015
- 2015-05-28 CN CN201510282613.3A patent/CN10487871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8719A (zh) | 2015-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4460B (zh) | 现浇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方法 | |
CN104878719B (zh) | 互嵌加筋式生态挡墙施工方法 | |
CN106013191B (zh) | 环保型植草混凝土公路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5421470B (zh) | 装配式锚杆拱形骨架复合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法 | |
CN107762535B (zh) | 复杂地质环境下隧道明洞暗做施工工艺 | |
CN103758084B (zh) | 一种生态河道联锁型砌块及其构筑护坎的施工工法 | |
CN203403426U (zh) | 膨胀土路堑边坡支护结构 | |
CN210395607U (zh) | 边坡暗埋式排水结构 | |
CN205999903U (zh) | 环保型植草混凝土公路护坡结构 | |
CN109208545B (zh) | 一种具有消能效果的人工景观溢流坝施工方法 | |
CN103741714A (zh) | 地下工程全盖挖逆作法施工方法 | |
CN102383413A (zh) | 一种加固饱和流塑淤泥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 |
CN111042053A (zh) | 城市水利工程中永临结合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159294A (zh) | 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 | |
CN110219359A (zh) | 一种沉管式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609508A (zh) | 一种黄河漫滩强透水环境下大粒径卵石层超深基坑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 | |
CN205296069U (zh) | 现浇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 |
CN206693140U (zh) | 一种水利工程护坡 | |
CN203334301U (zh) | 洞穴边坡加固防护结构 | |
CN105040707B (zh) | 组合密排桩深基坑支护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203768925U (zh) | 一种基坑内降水井的封堵装置 | |
CN114575355A (zh) | 一种土护降施工方法 | |
CN106120822A (zh) | 一种防止泥岩滑坡的支护方法及装置 | |
CN113136854A (zh) | 双排桩支护与扶壁侧墙结合的分离式闸室系统 | |
CN110820756A (zh) | 一种盾构井及竖井深基坑开挖安全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5 Address after: No. 930 Lingshi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72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e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5 office room 1901, block C, Wanda Plaza, intersection of Gongshu District Shi Xiang Road and Hang Ha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ang R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