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1372B - 缆线到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缆线到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71372B CN104871372B CN201380066707.6A CN201380066707A CN104871372B CN 104871372 B CN104871372 B CN 104871372B CN 201380066707 A CN201380066707 A CN 201380066707A CN 104871372 B CN104871372 B CN 1048713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groove
- contact element
- different
- wire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Terephtha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O)=O)C=C1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 Alcohol ester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OMKZKJEJBZBJJ-UHFFFAOYSA-N 1,2-dichloro-3-phen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C(C=2C=CC=CC=2)=C1Cl XOMKZKJEJBZBJ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48 UV Light-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QBJWKCYZGMFEV-UHFFFAOYSA-N lead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Pb] LQBJWKCYZGMF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细间距高速连接器组件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示例性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外壳;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其中触件的至少一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以及包括多根第一线材的第一缆线。每个第一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一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一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在示例性缆线组件中,第一缆线的每根第一线材端接在不同的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处。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缆线到板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背板应用的细间距高速缆线到板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过去十年间,消费类电子设备诸如便携式通信装置和膝上型电脑中趋向于更紧凑、更高速的设计已引起用于将缆线附接到印刷电路板(PCB)的各种低轮廓电连接器的发展。为了满足高速传输的要求,连接器需要被设计以表现超过千兆赫(GHz)频率范围的优异性能。一个重要的设计要求为将连接器中的信号劣化现象减少至足够低的水平,使得信号质量不被不利地影响。同时,应维持其它设计要求,包括连接器部件的机械强度、连接器的足够小的尺寸和高度轮廓,使得连接器可适配指定的空间等。
更紧凑、更高速的电子器件的市场趋势现在发展到服务器市场中,在服务器市场中,期望具有能够以与较大常规服务器相同的速度执行的微服务器。常规的服务器可使用具有2mm连接间距的背板连接器来将服务器单元联接在一起。与微服务器所期望相比,现有背板连接器的2mm间距要求更大背板PCB。因此,需要用于高速应用的较小的细间距缆线到板连接器以帮助减小背板PCB尺寸,例如以用于微服务器市场。当在宽泛的频率上以高数据传输速率操作时,连接器也应具有改善的信号完整性和性能,以及承受机械应力的改善的机械性能和设计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缆线到板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背板应用的细间距高速缆线到板连接器组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外壳、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以及包括多根第一线材的第一缆线。每个第一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一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一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在示例性缆线组件中,第一缆线的每根第一线材端接在不同的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处。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外壳;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和多个第二触件,其中第一触件和/或第二触件的至少一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端接在第一触件处的多根第一线材;以及端接在第二触件处的多根第二线材。每个第一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一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一末端部分;并且每个第二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二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二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每根第一线材端接在不同的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处,并且每根第二线材端接在不同的第二触件的第二末端部分处。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缆线连接器。示例性缆线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多个第一触件以及附接到绝缘外壳的缆线管理器。每个第一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一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一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缆线管理器邻近外壳底部设置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其成直线以接入多个第一触件的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一沟槽中的线材与末端部分连接。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用于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中的缆线管理器。缆线组件具有管理器基部,管理器基部具有中心槽,其中中心槽具有以第一深度设置的第一层段、以第二深度设置的第二层段、以及从第一层段和第二层段延伸的侧壁。多个第一沟槽沿第一层段并且平行于中心槽的侧壁延伸,其中第一沟槽有助于定位多根第一线材。缆线管理器还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且与其对准,以允许每根第一线材与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末端部分端接。
本发明还包括本文提到的或附图示出的部件或结构的任何另选形式的组合。然而,将没有明确说明的这些部件或结构的已知等同形式也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高速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示意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透视图;
图3为图2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A为图2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一部分的透视剖面图;
图4B为图2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A-5D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示例性缆线管理器的四个视图;
图6A和6B为示出制备将要端接在本发明的示例性高速缆线到板缆线中的缆线的两个视图;
图7A-7G为示出缆线与本发明的示例性高速缆线到板缆线的端接过程的七个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另一个示例性高速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透视图;和
图9为图8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尽管上述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如在论述中所述,还可以想到其它的实施例。在所有情况下,本发明仅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展示了本发明。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出许多其它的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和原则精神内的修改形式和实施例。附图可未按比例绘制。所有附图使用的类似参考标号表示类似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参考了形成本发明一部分的附图。附图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示出了其中可以实践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它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结构性或逻辑性的改变。因此,下列具体实施方式不应从限制的意义上去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为了满足对用于例如服务器应用的新的细间距高速缆线组件的需要,已设计出新的细间距高速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包括可与常规细间距板装连接器配合的新的缆线安装连接器。在示例性方面,示例性细间距高速缆线中的线材的间距可以为从约0.3mm至约1.0mm,或优选地从约0.5mm至约0.9mm,这部分地取决于缆线中的线材的直径。当然,示例性缆线连接器和利用本文所述的新的细间距缆线连接器的示例性缆线组件也可适应较大的线材间距。
在示例性方面,本发明的新高速缆线连接器和所得的缆线到板组件可与现有高速板到板连接器设计兼容,现有高速板到板连接器设计在诸如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的专利合作条约公布WO2011/119277和专利合作条约申请US2012/046481中有所描述。通过使示例性缆线到板组件的设计基于常规的高速板到板连接器,确保了新缆线连接器与常规的板装连接器的互相配合性。除本文所述的新的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较小尺寸外,新的缆线到板缆线系统具有以下优点:装配厂将能够将常规的板装连接器用于多种用途,从而减少必须库存的部件的数目。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高速缆线到板缆线组件50的实例。缆线组件50具有安装在高速缆线20的末端端部上的第一缆线连接器102和第二缆线连接器102’。第一缆线连接器和第二缆线连接器分别与第一板装连接器200和第二板装连接器200’配合。缆线连接器102、102’与板装连接器200、200’的组合分别构成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100、100’。示例性缆线组件可用于互连两个印刷电路板(PCB)5、5’,而不需要背板连接系统,由此提高具有多个PCB的电子设备的设计灵活性。另选地,缆线组件50可用于互连两件独立的电子设备。示例性缆线组件可提供两个PCB、两件电子设备之间的高速连接或将一件电子设备连接至PCB的高速连接(即,具有至多达约20Gb/s的数据传输速率)。
互连第一缆线连接器102和第二缆线连接器102’的高速缆线可包括多个电导体或多根线材。在示例性方面,高速缆线可以为在诸如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的美国公布2012/0090873、2012/0090872、2012/0090866和2012/0097421中有所描述的细间距高速带缆。这些参考文献中的缆线实现高于其它常规的电带缆的导体密度。在一个示例性方面,缆线中的导体到导体间距将近似连接器组件中的触件间隔。其它的示例性缆线可包括例如均购自日立缆线公司(Hitachi Cable,Inc)的带X(38和40AWG同轴带缆)(Ribbon X(38&40AWGRibbon Coax))和散装0.050英寸间距的平坦带缆(Bulk 0.050"Pitch Flat RibbonCable)。
图2示出处于断开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缆线到板连接器100。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性方面,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100包括与附接到PCB 5的插头式板装连接器200配合的承窝式缆线连接器102。在另选的方面,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可包括与附接到PCB的承窝式板装连接器配合的插头式缆线连接器,稍后将参考图8和9来描述。尽管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组件可具有插头构型或承窝构型,但是下文将参考图2-5D详细描述示例性承窝式缆线连接器102。
参考图2、3和4A-4B,缆线连接器102可包括连接基部120、缆线管理器150和顶盖110。
连接基部120可包括被配置成保持多个第一触件130的绝缘外壳122。绝缘外壳122包括由从外壳基部127延伸的一对侧壁126限定的凹口125。围绕凹口125的侧壁可在它们的端部处由一对端壁124连接至彼此。
在示例性方面,连接基部120的绝缘外壳122、缆线管理器150和顶盖110可使用注塑工艺利用工程树脂形成,工程树脂诸如玻璃填充的液晶聚合物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外壳基部127可具有形成于外壳基部的外表面中的多个触件通道127a。每个触件通道127a可具有穿过每个触件通道127a的底部的触件开口127b,以允许第一触件130的一部分穿过外壳基部进入凹口125中并进入形成于侧壁126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中的对应触件通道126a中。
在示例性方面,连接基部120可包括设置在绝缘外壳122的外表面上的多个保持装置(未示出),以允许附接任选的补充屏蔽板160。补充屏蔽板160可向缆线连接器102提供对外部环境的附加的EMI屏蔽。因此,对于没有严格要求提供对外部环境的良好EMI屏蔽的应用,连接器组件可不需要补充屏蔽板。
在一个示例性方面,每个第一触件130可为大体“L”形的。每个第一触件130具有第一配合部分132和第一末端部分134,该第一配合部分设置在形成于侧壁126、126’中的一个中的触件通道126a内并延伸至外壳凹口125中,以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该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基部在触件通道127a中延伸。如果连接基部在板到板连接中使用,那么第一末端部分可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或第一末端部分可适于将线材端接到缆线到板装连接器(例如,图2中所示的板装连接器200)中,如本文所述。因此,在本发明的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中,每个第一末端部分可用于端接高速缆线20的线材25。
在示例性方面,缆线连接器102还可包括多个第二触件140。第二触件140也可为大体“L”形的。每个第二触件140具有设置在形成于绝缘外壳122的侧壁126’中的触件通道126a’内的第二配合部分142。第二触件延伸至外壳凹口125中,以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每个第二触件包括沿外壳基部在触件通道127a中延伸的第二末端部分144。如果连接基部在板到板连接器中使用,那么第二末端部分可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或第二末端部分可适于将线材端接在本发明的缆线到板连接系统中。因此,每个第二末端部分可用于端接第二高速缆线20’的线材25’,如图4A所示。
缆线管理器150可附接到连接基部120,以有助于使一根或多根高速缆线20,20’的线材25,25’与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触件130,140对准。具体地,连接基部120可包括与穿过缆线管理器设置的对准孔158配合的一个或多个对准柱128。在附图所示的示例性方面,对准柱128和对应的对准孔158具有D形状,以有助于将缆线管理器定位在连接基部上。然而,另选的形状诸如正方形柱和孔、圆柱形柱和孔等为可能的,并且关于本文所述的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对准柱和对应的对准孔的形状不应视为是限制性的。
此外,缆线管理器150包括管理器基部152,该管理器基部可具有从其下表面延伸的多个闩锁臂159,以将缆线管理器附接到连接基部120。闩锁臂159可包括可与绝缘外壳122的肩部123接合的带倒钩突出159a,如图4B所示。
图5A-5D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性缆线管理器的四个视图。图5A为缆线管理器150的等轴视图。图5B为缆线管理器150的剖面图,并且图5C和5D分别为缆线管理器150的顶视图和底视图。
缆线管理器150的管理器基部152包括形成于管理器基部152的顶部表面151中的中心槽153。在一个示例性方面,中心槽153的深度从中心槽的开口端到中心槽的封闭端可以变化。例如,中心槽可包括第一层段154,该第一层段邻近中心槽的开口端并相对于缆线管理器的顶部表面151以第一深度D1设置;以及第二层段155,该第二层段位于中心槽的开口端和封闭端之间并相对于缆线管理器150的顶部表面151以第二深度D2设置。在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一层段以比第二层段更大的深度设置(D1>D2)。
另外,管理器基部152可包括邻近第一层段设置的第一嵌套节段157a。第一嵌套节段被配置成接收设置在示例性高速缆线20的多根线材25的末端端部上的终端锚定件29,如图7A所示。类似地,管理器基部152可包括邻近第二层段155设置的第二嵌套节段157b。第二嵌套节段被配置成接收设置在示例性高速缆线20’的多根线材25’的末端端部上的终端锚定件29’,如图7E所示。在至少一方面,终端锚定件29、29’设置在示例性高速缆线20,20的多根线材的末端端部上;用于锚定端接在示例性缆线组件中的示例性缆线并且为示例性缆线提供应变消除。
管理器基部152包括沿第一层段154并且平行于中心槽153的侧壁153a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154a,以及穿过管理器基部的多个第一开口154b。每个第一开口154b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154a对应并且与其对准,以用于相对于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第一触件来定位每根第一线材。在示例性方面,每个第一沟槽154a可基本上平行于中心槽的侧壁153a。基本上平行的沟槽被配置成接收高速缆线的具有与连接器组件中的触件相同的近似间距的线材。在另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一沟槽可设置成漏斗形状以接收来自高速缆线的线材,其中线材的间距大于连接器组件中的触件的间距,但这可能需要手动对准一些或所有线材。
缆线连接器102的示例性实施例被配置成以偏置构型端接两组线材(即第一线材25和第二线材25’)。为了实现这一点,管理器基部152还可包括多个第二沟槽155a,该多个第二沟槽在第二层段155和邻近中心槽153的封闭端设置的第二嵌套节段157b之间延伸。每个第二沟槽可基本上平行于中心槽153的侧壁153a,并且可相对于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第二触件140来定位多根第二线材25’,如图4B所示。每个第二沟槽包括穿过管理器基部152的第二开口155b。每个第二开口155b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155a并且与其对准。基本上平行的第二沟槽155a被配置成接收来自高速缆线20’的多根第二缆线25’,并且使它们与延伸穿过缆线管理器的第二开口的第二触件的第二末端部分144对准。示例性缆线管理器150被设计成使得第二高速缆线的多根第二线材具有与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二触件相同的近似间距。管理器的设计可被修改以接收与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触件相比具有更细或更粗间距的线材,并且被认为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如先前所提及的,邻近中心通道的封闭端设置的第二嵌套节段157b被配置成接收设置在第二高速缆线20’的多根线材的末端端部上的终端锚定件29’,如图7D和7E所示。终端锚定件29’有助于将第二高速缆线20’锚定在缆线管理器150中,并且有助于为端接在缆线连接器102中的第二高速缆线20’提供应变消除。
因此,第一沟槽大体以第一深度位于第一平面中,并且第二沟槽大体以第二深度位于第二平面中并且与第一平面的沟槽偏置。在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位于相同平面中。
在一个示例性方面,多个第一沟槽可与设置在缆线管理器的基部内的多个第二沟槽对准。第一沟槽可在中心槽内设置在第一深度处,并且第二沟槽可在中心槽内设置在第二深度处。以这种方式,可增加电连接的密度而无需增加连接器组件的长度。在示例性方面,缆线连接器102可用于端接两个独立的高速缆线中的线材25、25’,如图4B所示;而在另一方面,缆线连接器可用于端接包括两行平行线材的高速缆线中的线材。另选地,缆线管理器可适应设置在每个层(在每个深度处)上的多个较小高速缆线,只要存在足够数目的触件来适应给定层上的多根缆线内的线材。
在另选的实施例中,缆线管理器中的沟槽可具有交错布置以适应高速缆线,其中电导体以交错布置方式来布置,或者其中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触件以交错布置方式来设置。
另外,虽然示例性缆线连接器102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具有多行触件(即,第一触件130和第二触件140),但是示例性缆线组件的实施例可包括单行触件,使得示例性缆线连接器可包括:绝缘外壳;设置在绝缘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其中触件的至少一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以及附接到绝缘外壳的缆线管理器。每个第一触件具有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的第一配合部分以及沿外壳底部延伸的第一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缆线管理器邻近外壳底部设置并且包括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以及多个第一开口,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且与其成直线以接入多个第一触件的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一沟槽中的线材与末端部分连接。
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示例性缆线连接器可包括多于两行触件,并且触件的行数被看作是设计选择的问题,并且因此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有利地,缆线管理器150允许通过群焊工艺使线材直接与容纳在缆线连接器102的连接基部中的触件端接。例如,每根第一线材25可端接在连接基部内的每个第一触件130中的第一末端部分134处。在示例性方面,线材通过焊接连接来端接到第一触件和第二触件。例如,可使用允许如图4B所示将线材25同时连接至第一触件130的热条焊接工艺。类似地,每根第二线材25’可通过群焊工艺端接在缆线连接器102的连接基部内的每个第二触件140的第二末端部分144处。
在示例性方面,连接基部120可以为板到板连接器系统的第二半部。因此,缆线管理器150允许来自高速缆线的线材直接端接到初始适于被焊接至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基部的触件。在示例性缆线连接器中使用板到板连接系统的一个半部确保所得的缆线到板连接系统诸如图1和2中所示的连接器系统100的细间距连通性。
虽然缆线管理器150设置有允许高速缆线中的多根线材分别与触件130、140的末端部分134、144轻易对准的第一沟槽154a和第二沟槽155a,但是线材可能需要被单个地对准在第一沟槽154a和第二沟槽155a中。为了简化对准过程,通过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新缆线制备过程来在高速缆线20的多根线材25的末端端部上形成终端锚定件29。终端锚定件在邻近线材之间设定适当间隔,以当将终端锚定件放置在嵌套节段157a、157b中的一个中时,允许所有线材被插入缆线管理器的第一沟槽或第二沟槽中。终端锚定件另外可用作止动件或应变消除装置,以防止缆线在纵向力被施加至缆线时从缆线连接器移除,由此提高所得的连接器系统100的可靠性。
示例性缆线连接器102还可包括任选的屏蔽板180,如图7G所示。屏蔽板可设置在缆线管理器150的中心槽135上,以便向设置在中心槽内的裸线材提供EMI屏蔽。任选的屏蔽板180可使用连接基部120的对准柱128结合屏蔽板中的对准开口182来定位在缆线管理器的顶部上。在示例性方面,屏蔽板可由例如金属片诸如铜片或铝片形成,但是可使用其它金属。使用任选的屏蔽板结合围绕连接基部的绝缘外壳设置的补充屏蔽板160可围绕设置在缆线连接器内的裸线材形成伪法拉第笼结构。此屏蔽被配置成防止外部EMI信号进入缆线到板组件并从而不利地影响由组件进行的高速信号连接。屏蔽板在减少高速应用或非常致密的电路板设计中的电磁干扰方面能够是有用的。
最后,如图2所示,可在连接基部120和缆线管理器150的顶部上包覆模制顶盖110以产生最后的缆线连接器102。在另选的方面,可使用按扣塑性顶盖。顶盖可由可模塑塑性材料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液晶聚合物(LCP)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制造。
示例性缆线组件可如下参考图6A-6B和图7A-7G来制备。图6A和6B示出具有多个电导体或多根线材25的高速缆线20的制备。通过首先移除缆线护套21的邻近缆线的末端端部的节段来制备缆线。屏蔽层22(当存在时)可被向后修剪以暴露缆线内的线材。移除导体上的绝缘涂层23以留下每根线材25的邻近它们的末端端部26的暴露节段。
在线材25的末端端部26上模塑终端锚定件29,使得线材的末端端部被封入终端锚定件中,如图6B所示。终端锚定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将线材的末端端部插入模具腔中,并且将适当的模塑材料注入腔中并允许模塑材料冷却或固化,使得线材的末端端部以已知线材间隔牢固地保持在终端锚定件内。线材间隔将与缆线管理器的沟槽间距近似相同。模塑材料可选自可围绕线材注塑以形成终端锚定件的热塑性树脂诸如LCP树脂、反应性树脂材料、或热固性灌封材料诸如环氧树脂。
取决于缆线的设计,将焊膏施加至终端锚定件29和电缆护套21之间的裸线材25或每根线材上的绝缘涂层23。示例性焊膏材料可以为常规的锡铅焊膏或常规的无铅焊膏。
现参考图7A-7G,制备的第一高速缆线20放置于已经安装在示例性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基部120上的缆线管理器150中,使得每根第一线材25设置在不同的第一沟槽154a中,并且制备的缆线上的终端锚定件29搁置在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嵌套节段157a中,如图7A所示。
参考图4B和7B,第一线材25可通过热条焊接工艺端接到第一触件130(图4B),在热条焊接工艺中,焊接装置的热电极290接触涂覆有焊膏的第一线材。焊膏将熔化并流动至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开口中,以接触第一触件130的第一末端部分134,从而提供第一线材与第一触件之间的电连接。
接着,可通过将常规的灌封材料170诸如基于环氧树脂的灌封材料施加至缆线管理器150的第一层段154来稳定第一线材和第一触件之间的焊料连接,如图7C所示。灌封材料可以为两部分材料、UV固化型材料或热固化型材料。
如上所述制备第二高速缆线20’。此外,第二缆线的第二线材25’可具有弯曲区域25a以补偿第二缆线在缆线管理器150中的定位,如图7D所示。制备的第二高速缆线20’放置于已经安装在示例性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基部120上的缆线管理器150中,使得每根第二线材25’设置在不同的第二沟槽155a中,并且位于制备的缆线上的终端锚定件29’搁置在缆线管理器的第二嵌套节段157b中,如图7E所示。
第二线材25’可如上所述端接到第二触件140(图4B)。可通过用常规的灌封材料172填充缆线管理器的中心槽153的剩余空间来稳定第二线材和第二触件之间的焊料连接,如图7F所示。另选地,可通过用常规的灌封材料填充缆线管理器的槽并且使该材料固化来同时稳定第一线材和第一触件之间以及第二线材和第二触件之间的焊料连接。
接着,任选的屏蔽板180可放置在缆线管理器150的顶部上,使得连接基部的对准柱128与屏蔽板中的对准开口182配合,以向容纳在缆线连接器102内的连接件提供另外的EMI保护。
最后,可在连接基部120和缆线管理器的顶部上包覆模制顶盖110以产生最后的缆线连接器102,如图2所示。
虽然上述的连接器组件已基于常规的板到板承窝连接器,但是技术和教导也能够易于应用于常规的插头式板到板连接器并且将相对于图8和9进行简略描述。
图8和9示出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300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300包括与附接到PCB 5的承窝式板装连接器400配合的插头式缆线连接器302。缆线连接器302包括插头式连接基部320,该插头式连接基部具有保持第一触件300和第二触件340的绝缘外壳322、缆线管理器350和顶盖310。
在示例性方面,连接基部320的绝缘外壳322、缆线管理器350和顶盖310可使用注塑工艺利用工程树脂形成,该工程树脂诸如玻璃填充的液晶聚合物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在示例性方面,新的高速缆线连接器可利用诸如在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的PCT公布WO2011/025640和PCT申请PCT/US2012/046481中有所描述的板到板连接件的插头式连接器部分。将本公开的示例性缆线管理器350添加至常规的插头式板到板连接器部分将初始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的触件转换成可连接至细间距高速缆线的线材或导体的触件。
连接基部320可包括被配置成保持多个第一触件330和多个第二触件的绝缘外壳322。绝缘外壳322包括外壳基部327和从基部竖直地延伸的中心壁326。中心壁326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每个侧面可包括形成于中心壁中的多个触件通道。
外壳基部327可具有形成于外壳基部的外表面中的多个触件通道。每个触件通道可在每个触件通道的底部中具有穿过外壳基部的触件开口,以允许第一触件和第二触件的一部分延伸穿过外壳基部进入设置在中心壁326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对应触件通道中。
第一触件330和第二触件340可以为大体“L”形的。每个第一触件和第二触件包括:配合部分(未示出),该配合部分设置在分别形成于中心壁326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触件通道内,以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以及末端部分334、344,该末端部分设置在形成于外壳基部327的外表面中的触件通道中。当缆线管理器350邻近外壳基部327的外表面放置时,初始适于在板到板连接系统中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的末端部分334、344可适于将线材端接在缆线到板连接系统中。因此,在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中,每个末端部分334、344可用于端接来自高速缆线20、20’的线材25、25’。
缆线管理器350大体与缆线管理器150相似。缆线管理器350可附接到插头式连接基部320,以有助于使来自一根或多根高速缆线20、20’的线材25、25’与设置在连接基部中的触件330、340对准。具体地,连接基部320可包括与穿过缆线管理器设置的对准孔358配合的一个或多个对准柱328。在附图所示的示例性方面,对准柱328和对应的对准孔358具有D形状,以有助于将缆线管理器定位在连接基部上。然而,另选的形状诸如正方形柱和孔、圆柱形柱和孔等为可能的,并且关于本文所述的示例性缆线到板连接器系统,对准柱和对应的对准孔的形状不应视为是限制性的。
此外,缆线管理器350包括管理器基部352,该管理器基部可具有从其下表面延伸的多个闩锁臂359,以将缆线管理器附接到连接基部320。闩锁臂359可包括接合连接基部320以将缆线管理器固定至连接基部的带倒钩突出。
缆线管理器350的管理器基部352包括形成于给管理器基部的顶部表面351中的中心槽353。在一个示例性方面,中心槽353的深度从中心槽的开口端到中心槽的封闭端可变化。管理器基部还包括设置在中心槽内的多个第一沟槽354和第二沟槽355,以用于定位线材,使得它们将分别与第一触件330和第二触件340对准。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中的每个可具有穿过管理器基部的开口,以允许通过管理器基部接入第一触件和第二触件的末端部分334、344。在图9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在缆线管理器350中的线材的间距与设置在连接基部320中的邻近触件之间的间距近似相同。
缆线管理器350可包括邻近第一沟槽354和第二沟槽355中的每个设置的嵌套节段357,以接收设置在示例性高速缆线20、20’的多根线材25、25’的末端端部上的终端锚定件29、29’。终端锚定件29、29’锚定端接在示例性缆线连接器302中的示例性缆线并且为示例性缆线提供应变消除。
高速缆线20、20’可以与以上相对于缆线制备和端接到缆线连接器302所描述相似的方式来制备并且端接到示例性缆线连接器302。
如本文所述,本发明提供将细间距平坦带缆直接端接至常规的板到板式连接器部分的焊料引线的装置。此外,通过允许同时放置线材并且使线材与示例性连接器组件中的触件端接,通过简化焊接工艺并且提高焊接工艺的速度,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缆线管理器可帮助减少总制造成本。此外,使用热条焊接工艺提高了示例性缆线连接器中的焊接连接的相容性、质量和均匀度。
以下为本公开的各项的列表:
项1是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该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该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延伸并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和
第一缆线,该第一缆线包括多根第一线材,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并端接在该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处。
项2为项1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缆线管理器,该缆线管理器设置在该外壳底部上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一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被放置在该不同的第一沟槽中,该第一线材通过对应于该第一沟槽的该第一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该第一线材的该第一末端部分处。
项3为项2的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第一缆线还包括在每根第一线材的一部分上形成的终端锚定件,该终端锚定件被放置在缆线管理器的第一嵌套节段中,该第一嵌套节段在垂直于缆线中的多根线材的方向上延伸。
项4为项2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定位在缆线管理器中的中心槽上的屏蔽板。
项5为项2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外壳和缆线管理器的一部分上的顶盖。
项6为项2的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缆线管理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和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被放置在该不同的第二沟槽中,该第二线材通过对应于该第二沟槽的该第二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该第二线材的该第二末端部分处。
项7为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该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该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从第一配合部分朝外壳的第一侧面延伸并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二触件,每个第二触件包括:
第二配合部分,该第二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二末端部分,该第二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从第二配合部分朝外壳的第二侧面延伸,该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背对,第二配合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
多根第一线材,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并端接在该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处;和
多根第二线材,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末端部分并端接在该不同的第二末端部分处。
项8为项7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缆线管理器,该缆线管理器设置在外壳底部上并包括:
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该不同第一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被放置在该不同的第一沟槽中,第一线材通过对应于第一沟槽的第一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第一线材的第一末端部分处;和
多个第二开口和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被放置在该不同的第二沟槽中,第二线材通过对应于第二沟槽的第二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第二线材的第二末端部分处。
项9为项8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沟槽大体位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中,并且第二沟槽大体位于相对于第一平面偏置的第二平面中。
项10为项8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与彼此对准。
项11为项8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可具有交错布置。
项12为项8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大体位于相同的平面中。
项13为项7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多根第一线材包含在第一缆线内,并且多根第二线材包含在第二缆线内。
项14为项7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多根第一线材和多根第二线材包含在第一缆线内。
项15为用于连接器组件的缆线管理器,包括:
管理器基部,该管理器基部具有中心槽,其中该中心槽具有以第一深度设置的第一层段、以第二深度设置的第二层段、以及从第一层段和第二层段延伸的侧壁;
多个第一沟槽,该多个第一沟槽沿第一层段并且平行于中心槽的侧壁延伸,其中第一沟槽有助于定位多根第一线材;和
多个第一开口,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一沟槽对准,以允许每根第一线材与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端接。
项16为项15的缆线管理器,还包括沿第二层段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其中每个第二沟槽包括设置在每个第二沟槽中并与每个第二沟槽对准的第二开口,其中第二沟槽有助于将多根第二线材定位在缆线管理器中,并且每个第二开口允许每根第二线材与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二触件的第二末端部分端接。
项17为项16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沟槽大体位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中,并且第二沟槽大体位于相对于第一平面偏置的第二平面中。
项18为项16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与彼此对准。
项19为项16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可具有交错布置。
项20为项16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大体位于相同的平面中。
项21为一种缆线连接器,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该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该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延伸并且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和
缆线管理器,该缆线管理器设置在外壳底部上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一沟槽成直线以接入该多个第一触件的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一沟槽中的线材与末端部分连接。
项22为项2的缆线连接器,其中缆线管理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该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以接入多个第二触件的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二沟槽中的附加线材与末端部分连接。
项23为项22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沟槽大体位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中,并且第二沟槽大体位于相对于第一平面偏置的第二平面中。
项24为项22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与彼此对准。
项25为项22的连接器组件,其中缆线管理器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可具有交错布置。
虽然本文出于说明优选实施例的目的对特定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各种旨在达到相同目的任选的和/或等同形式的具体实施可以取代图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机械、机电以及电气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很容易理解到,本发明可以在众多实施例中实施。本专利申请旨在涵盖本文所讨论的优选实施例的任何修改形式或变化形式。因此,显而易见,本发明仅受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所述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延伸并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
第一缆线,所述第一缆线包括多根第一线材,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并端接在所述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处;以及
缆线管理器,所述缆线管理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上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被放置在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中,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对应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所述第一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线材的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第二缆线,所述第二缆线包括多根第二线材,其中所述缆线管理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和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被放置在所述不同的第二沟槽中,所述第二线材通过对应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所述第二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线材的第二末端部分处。
3.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所述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从所述第一配合部分朝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延伸并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
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第二触件,每个第二触件包括:
第二配合部分,所述第二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二末端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沿所述外壳底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分朝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延伸,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对,所述第二末端部分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
多根第一线材,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并端接在所述不同的第一末端部分处;和
多根第二线材,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末端部分并端接在所述不同的第二末端部分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缆线管理器,所述缆线管理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上并包括:
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一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被放置在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中,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对应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所述第一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线材的第一末端部分处;和
多个第二开口和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每根第二线材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被放置在所述不同的第二沟槽中,所述第二线材通过对应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所述第二开口来端接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线材的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沟槽大体位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中,并且所述第二沟槽大体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偏置的第二平面中。
6.一种用于连接器组件的缆线管理器,包括:
管理器基部,所述管理器基部具有中心槽,其中所述中心槽具有以第一深度设置的第一层段、以第二深度设置的第二层段、以及从所述第一层段和所述第二层段延伸的侧壁;
多个第一沟槽,所述多个第一沟槽沿所述第一层段并且平行于所述中心槽的侧壁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沟槽有助于定位多根第一线材;和
多个第一开口,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对准,以允许每根第一线材与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的相对应的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端接,其中所述缆线管理器可闩锁地附接到所述连接器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缆线管理器,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层段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沟槽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二沟槽中并与每个所述第二沟槽对准的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沟槽有助于将多根第二线材定位在所述缆线管理器中,并且每个第二开口允许每根第二线材与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二触件的第二末端部分端接。
8.一种缆线连接器,包括:
绝缘外壳;
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第一触件,每个第一触件包括:
第一配合部分,所述第一配合部分用于与配合连接器的对应触件进行电接触;和
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一末端部分沿外壳底部延伸并适于端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处;和
缆线管理器,所述缆线管理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上并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沿相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沟槽,每个第一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一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一沟槽成直线以接入所述多个第一触件的第一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一沟槽中的线材在相应的第一末端部分端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缆线管理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和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沟槽,每个第二开口对应于不同的第二沟槽并与所述不同的第二沟槽成直线以接入多个第二触件的末端部分,以便使设置在每个第二沟槽中的附加的线材与所述多个第二触件的末端部分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261739463P | 2012-12-19 | 2012-12-19 | |
US61/739,463 | 2012-12-19 | ||
PCT/US2013/073458 WO2014099405A1 (en) | 2012-12-19 | 2013-12-06 | Cable-to-board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1372A CN104871372A (zh) | 2015-08-26 |
CN104871372B true CN104871372B (zh) | 2018-10-16 |
Family
ID=4984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670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1372B (zh) | 2012-12-19 | 2013-12-06 | 缆线到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81189B2 (zh) |
EP (1) | EP2936618A1 (zh) |
JP (1) | JP2016501437A (zh) |
KR (1) | KR20150096480A (zh) |
CN (1) | CN104871372B (zh) |
WO (1) | WO20140994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36618A1 (en) * | 2012-12-19 | 2015-10-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able-to-board connector |
US9647366B1 (en) * | 2016-04-12 | 2017-05-09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Connector shielding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
CN106711723B (zh) * | 2017-01-18 | 2023-03-14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US10386589B2 (en) | 2017-02-01 | 2019-08-20 | 3M Innovation Properties Company | Hybrid cable-to-board connector |
US10777334B2 (en) * | 2017-12-05 | 2020-09-15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Wiring harness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separated conductors embedded within a substrate |
JP7219018B2 (ja) | 2018-05-18 | 2023-02-07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回路装置 |
CN109088197B (zh) * | 2018-07-27 | 2022-06-2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系统 |
FI3627635T3 (fi) * | 2018-09-19 | 2023-03-22 | Liitoselementti, rakenneryhmän liitos, piirilevy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liitoselementin valmistamiseksi | |
TWI793473B (zh) * | 2019-11-29 | 2023-02-21 |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 線對板連接器 |
TWI723774B (zh) * | 2020-02-12 | 2021-04-0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連接模組及其連接器 |
US11381017B2 (en) * | 2020-04-14 | 2022-07-05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High connector count mating compliance |
CN113410715B (zh) * | 2021-06-25 | 2022-04-0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CN113410706B (zh) * | 2021-06-25 | 2022-04-0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TWI824318B (zh) * | 2021-10-14 | 2023-12-01 |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線路板連接結構 |
KR102667271B1 (ko) | 2022-01-07 | 2024-05-20 | 이준호 | 밴드타입 커넥터 |
US20240047908A1 (en) * | 2022-08-02 | 2024-02-08 |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 Electronic assembly having a cable connector module |
WO2024191846A1 (en) * | 2023-03-13 | 2024-09-19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ltrasonic weld conductor alignment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88592Y (zh) * | 2002-11-23 | 2003-11-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01664A (en) * | 1992-02-12 | 1993-04-13 | Amp Incorporated | Alignment member for use with surface mount contacts |
US5664964A (en) * | 1996-04-10 | 1997-09-09 | Ohio Associated Enterprises, Inc. | High density termination system with molded-on strain relief frame, and method |
JP2002025667A (ja) * | 2000-07-11 | 2002-01-25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US6273753B1 (en) | 2000-10-19 | 2001-08-1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Twinax coaxial flat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US6582252B1 (en) | 2002-02-11 | 2003-06-2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Termin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ight angle for shielded cable |
EP1337009B1 (en) * | 2002-02-15 | 2005-05-04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A shielding connector, a shielding connector system, a terminal fitting and use thereof |
US6722915B1 (en) * | 2002-12-30 | 2004-04-20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ircuit boards to flat flexible cables |
JP4421427B2 (ja) * | 2004-08-31 | 2010-02-24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平衡伝送用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06244731A (ja) * | 2005-02-28 | 2006-09-14 | Molex Inc | ターミナルおよびこのターミナル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JP4600245B2 (ja) * | 2005-10-31 | 2010-12-15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0959384Y (zh) * | 2006-09-13 | 2007-10-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7452238B1 (en) | 2007-06-11 | 2008-11-18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pacer |
US7462065B1 (en) | 2007-11-05 | 2008-12-0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Method for terminating conductors of a cable to tail portion of contact terminals of ultra fine pitch connector |
CN101499568B (zh) * | 2008-02-01 | 2013-03-1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201178146Y (zh) * | 2008-03-05 | 2009-01-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SG166707A1 (en) * | 2009-06-03 | 2010-12-2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Connector |
EP2443635A2 (en) | 2009-06-19 | 2012-04-2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hielded electrical cable |
US8874230B2 (en) | 2009-08-27 | 2014-10-28 |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Integrated fiber optic raman spectroscopy and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
SG174642A1 (en) | 2010-03-22 | 2011-10-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US8829248B2 (en) | 2010-08-18 | 2014-09-09 |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 Method for recovery and recycle of ruthenium homogeneous catalysts |
JP5594053B2 (ja) * | 2010-10-22 | 2014-09-24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
WO2013012680A1 (en) | 2011-07-15 | 2013-01-2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2957013A (zh) * | 2011-08-18 | 2013-03-06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JP5826565B2 (ja) * | 2011-08-31 | 2015-12-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04092051A (zh) * | 2011-11-23 | 2014-10-0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电缆连接器和闩锁电缆连接器组件 |
US8894433B2 (en) * | 2012-05-24 | 2014-11-2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enhanced blind mating features |
JP2014093123A (ja) * | 2012-10-31 | 2014-05-19 |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EP2936618A1 (en) * | 2012-12-19 | 2015-10-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able-to-board connector |
WO2014110068A1 (en) * | 2013-01-11 | 2014-07-1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ubstrate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20140206230A1 (en) * | 2013-01-18 | 2014-07-24 | Molex Incorporated | Paddle Card Assembly For High Speed Applications |
US9466925B2 (en) * | 2013-01-18 | 2016-10-11 | Molex, Llc | Paddle card assembly for high speed applications |
US9112302B2 (en) * | 2013-05-02 | 2015-08-18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
-
2013
- 2013-12-06 EP EP13811330.3A patent/EP293661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2-06 WO PCT/US2013/073458 patent/WO201409940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06 US US14/648,511 patent/US1058118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2-06 JP JP2015549441A patent/JP2016501437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2-06 CN CN201380066707.6A patent/CN1048713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2-06 KR KR1020157018876A patent/KR20150096480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88592Y (zh) * | 2002-11-23 | 2003-11-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581189B2 (en) | 2020-03-03 |
EP2936618A1 (en) | 2015-10-28 |
WO2014099405A1 (en) | 2014-06-26 |
CN104871372A (zh) | 2015-08-26 |
US20150311612A1 (en) | 2015-10-29 |
KR20150096480A (ko) | 2015-08-24 |
JP2016501437A (ja) | 2016-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71372B (zh) | 缆线到板连接器 | |
US11189943B2 (en) |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 |
US11715914B2 (en) |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ed signal paths | |
CN21012382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81823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8152568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new interface | |
US7510425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boar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11404811B2 (en) | Small form factor interposer | |
JP2004523078A (ja) | 改良された超小型コネクタ組立て品と製造方法 | |
US20220224034A1 (en) | Midboard cable termination assembly | |
CN205609815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组合 | |
KR20220048770A (ko) | 소켓 커넥터 | |
EP2942837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flexible circuit board | |
KR102295979B1 (ko) | 소켓 커넥터 | |
CN210123829U (zh) | 电连接器 | |
TW200405512A (en) | Interconnect system | |
EP1841018B1 (en)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