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5670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35670B CN104835670B CN201510081625.XA CN201510081625A CN104835670B CN 104835670 B CN104835670 B CN 104835670B CN 201510081625 A CN201510081625 A CN 201510081625A CN 104835670 B CN104835670 B CN 1048356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operation key
- electronic equipment
- equipment according
- operation key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6010022000 influenza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03443 Unconscious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10)具备:具有多个开口(51)的壳体(50);由透光材料形成且插入于开口(51)并具有在开口(51)的周围保持的凸缘部(36)的多个操作键(31);由透光材料形成且设置于操作键(31)的背面侧并在与各操作键(31)对应的位置的背面侧具有可通电的接点部(81)的弹性板(70);以及设置于弹性板(70)的背面侧且具有与各接点部(81)对应的电极(92)和设置在该电极(92)的周围的发光元件(91)的基板(90)。凸缘部(36)在接近发光元件(91)的部分至少形成切口(43)。由此,能够照明操作键,从而提高暗处或者夜间的操作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没有照明的暗处或者夜间希望使用台式电子计算器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迄今为止通常一边用手电筒等灯光来照明操作键一边进行操作。
但是,在没有适当地放置灯的地方时,必须以用手拿着灯的状态对操作键进行操作,操作性差。另外,如果不使用灯而在暗处或者夜间对操作键进行操作,存在会按错操作键的情况。
此外,就照明操作键的技术而言,如日本国专利特许公报特开2002-8478号、特开2003-151391号那样已被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照明操作键,从而提高在暗处或者夜间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比较均匀地对操作键整体进行照明,从而提高美观性。
通过以下的结构,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具有与至少一个操作键对应的开口;
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具有与所述操作键对应的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电极的周边位置的发光元件;
操作键,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并且具有至少一部分由透光部件形成的主体部和设置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部分且向所述主体部传输光的凸缘部;以及
键接点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具有能够使所述电极通电的可动接点部,并且至少使介于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部位为能够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透过的部位,
所述凸缘部为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电子设备,通过简单的结构,照明操作键,从而提高在暗处或者夜间的操作性,并且比较均匀地照明操作键整体,从而提高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排列状态的多个操作键的俯视图。
图4是上部壳体的背面图。
图5是表示在图4的上部壳体内嵌入多个操作键的状态的图。
图6是弹性板的俯视图。
图7(a)是图6的B-B线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C部分放大图。
图8是弹性板的背面图。
图9是基板的俯视图。
图10是电子设备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12是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的通篇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在实施方式以及图中,“左”、“右”分别表示正对电子设备时的“左”、“右”。另外,在实施方式以及图中,“前”表示正对电子设备时的“里头”方向,“后”表示正对电子设备时的“跟前”方向。
(电子设备10的整体结构)
首先,根据图1、图2,对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电子设备10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是进行四则运算等的大体平板型的台式电子计算器(所谓的电子计算器),并且具有显示部20和输入部30,该输入部30设置于上述显示部20后侧且具有多个操作键31。
在以下的说明和图中,在区别说明多个操作键31的情况下,在“操作键31”后续“a”、“b”、“c”、“d”,在总称的情况下记载为“操作键31”。另外,关于与多个操作键31a~31d对应的“开口51”等其他的要素也相同。
显示部20具有由液晶显示元件或者EL(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平面型显示元件组成的显示画面21。显示画面21以电气光学方式显示来自输入部30的多个操作键31的输入信息以及表示运算处理结果等的数字或文字、符号。
另外,电子设备10具有构成显示部20以及输入部30各个的基体的壳体50。壳体50由下侧的下部壳体50D和从上侧合在下部壳体50D上的上部壳体50U构成。上部壳体50U具有与多个操作键31a~31d对应的多个开口51a、51b、51c、51d和用于显示画面21的画面用开口57。
另外,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0具有设置于多个操作键31的背面侧的弹性板70。该弹性板70也称为键接点板。进而,电子设备10在下部壳体50D与上部壳体50U之间具有设置于该弹性板70的背面侧的基板90和搭载于该基板90且照明多个操作键31的多个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91。
(多个操作键31的结构)
接下来,根据图3,对多个操作键3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排列状态的多个操作键31的俯视图。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壳体50的外形线。另外,抽出一个操作键31而放大表示。
如图3所示,多个操作键31包括:排列于壳体50的后部的输入键组33A;排列于该输入键组33A的前方侧的输入键组33B;以及排列于该输入键组33B的前方侧的输入键组33C。
此外,在输入键组33B的左右方向中央配置有使光标在显示画面21内向规定的方向移动的四个操作键(光标键)31d(参照图1)。
输入键组33A例如由显示数值或者四则运算的符号的多个操作键31a(例如,数字键等)构成。在该例子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4列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并排的5个的操作键31a,合计20个的操作键31a以格子点状规则地排列。
输入键组33B例如由显示各种运算符号等的多个操作键31b构成。在该例子中,在四个操作键31d(参照图1)的左右两侧并排配置各四个操作键31b。
输入键组33C由功能键等的多个操作键31c构成。在该例子中,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排列六个操作键31c。
构成这种的输入键组33A~33C的各操作键31具有:从下方插入于开口51(参照图2)的大体四边形状的键主体35;以及以凸边状形成于该键主体35的下端部且保持于开口51(参照图2)的周围的凸缘部36。
操作键31用透光的材料形成,例如由具有透明性或者半透明性的树脂材料、乳白色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在键主体35的背面印刷有表示操作键31的种类的数字或者文字、符号等的标识37。
凸缘部36沿键主体35的外形以大体四边形状形成,并且具有左右的边41以及前后的边42。另外,在凸缘部36的边41、42中接近发光元件91的边上,至少形成有切口43。
(发光元件91的配置例)
在说明切口43之前,对发光元件91的配置例进行叙述。
如图3所示,多个发光元件91设置于操作键31的周围,能够配置于各操作键31的至少前方侧。另外,也可以在操作键31的左右方向的任意至少一侧配置发光元件91。
例如,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操作键31之间以及在最前端的操作键31c的前方附近的各处配置多个发光元件91(由涂黑的四边形表示)。或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操作键31之间配置多个发光元件91(由中间白色的四边形表示)。或者,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操作键31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操作键31之间、以及在最前端的操作键31c的前方附近的各处配置多个发光元件91。
(切口43的结构)
切口43与多个发光元件91对应地形成于各操作键31。在该例子中,在左右的边41以及前后的边42中接近所配置的发光元件91的大体直线形状的部分的中间,形成切口43。也就是说,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围起来的四个部分45中接近发光元件91的至少一个部分中,形成切口43。就切口43而言,除了在边41、42的中间以外,也可以偏向靠近各边41、42的角部46,能够形成在边41、42中的任意的位置。另外,在凸缘部36中,除了切除边41、42的一部分之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切去整个边41、42。
此外,在该例子中,说明了操作键31a~31c中的切口43,但是在作为光标键的操作键31d(参照图1)中,也可以同样形成切口。
(上部壳体50U的结构)
接下来,根据图4、图5,对上部壳体50U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上部壳体50U的背面图,图5是表示在图4的上部壳体50U嵌入多个操作键31的状态的图。在图4中抽出一个开口51而放大表示,在图5中抽出一组开口51以及操作键31而放大表示。
如图4所示,上部壳体50U具有与多个操作键31a~31c(参照图3)以及操作键31d(参照图1)对应的多个开口51a~51c以及开口51d。
开口51a~51c形成为与凸缘部36(参照图3)的外形对应的大体四边形状。开口51a~51c具有从上方保持左右的边41(参照图3)以及前后的边42(参照图3)的左右的缘部52以及前后的缘部53。
在各开口51,就在左右的缘部52以及前后的缘部53中与切口43对置的(参照图3)的缘部而言,以成为朝向操作键31(参照图3)侧的倾斜面55的方式被倒角。也就是说,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围起来的四个部分56中,在接近发光元件91的至少一个部分,形成倾斜面55。此外,在该例子中,倾斜面55相对于上部壳体50U的背面的倾斜角θ(参照图2)设定为45°,但是根据发光元件91的规格而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如图5所示,倾斜面55和切口43在从上部壳体50U的背面侧将操作键31插入于开口51的状态进行对合(对置)。
另外,上部壳体50U具有用于显示画面21(参照图1)的画面用开口57,该画面用开口57被透明板58堵塞。进而,上部壳体50U在设置有多个开口51的区域的外周具有环状的槽部61。该槽部61以肋结构形成,能够与弹性板70的突出部72(后述)嵌合。另外,在该槽部61的外侧,设置有能够与下部壳体50D的槽部62(后述)嵌合的环状的突出部63。该突出部63是橡胶材料等的弹性体,例如能够通过双色成形法一体形成于上部壳体50U。
进而,在上部壳体50U的背面,能够以在相邻的两个操作键31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加强用的肋65。就该肋65而言,如在图示5中显示“9”的操作键31a的前方侧以及后方侧例示的那样,与发光元件91对应的位置被部分切除,由此,能够防止肋65与发光元件91的干涉。
(弹性板(键接点板)70的结构)
接着,根据图6~图8,对弹性板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弹性板70的俯视图,图7(a)是图6的B-B线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C部分放大图,图8是弹性板70的背面图。
如图6所示,弹性板70具有大体平板状的板主体71和沿该板主体71的外周而形成的环状的突出部72。另外,弹性板70具有:设置在与多个操作键31a~31d(参照图3)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弹性变形部73a、73b、73c、73d;以及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91(参照图3)对置的位置的多个凹部75。弹性板70由透光的橡胶材料形成。
如图7(a)所示,突出部72朝向上部壳体50U的槽部61突出,突出部72嵌入于槽部61,由此形成防止从开口51与操作键31的缝隙间浸入的液体向基板90侧的浸入的防滴结构。另外,在下部壳体50D还能够沿着其外周设置环状的槽部62,通过使上部壳体50U的突出部63嵌入于该槽部62,也能够形成防滴结构。
如图7(b)所示,凹部75是开口于板主体71的背面侧的凹处,该凹部75以收纳发光元件91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发光元件91。另外,在凹部75的顶棚部的表面侧,例如设置有由遮光用涂料形成的遮光部76。
弹性变形部73是从板主体71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凹入而形成的碗状的部分,由可动部77以及变形部78构成。可动部77设置在操作键31的下方,通过按压操作键31而向下方动作。变形部78设置在可动部77的周围,在可动部77向下方动作时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当释放操作键31时复原而使可动部77向上方返回。这样动作的可动部77以及变形部78通过操作键31而给予使用者点击感。
另外,如图8所示,在可动部77的背面侧设置有可通电的接点部81a、81b、81c、81d,成为相对于设置在基板90上的固定电极92的可动接点。该接点部81例如通过碳蒸镀而形成。进而,在板主体71的背面侧以格子状形成有连通弹性变形部73与板主体71的外缘的多个空气通路82。
多个空气通路82在板主体71的背面侧形成为槽状。就多个空气通路82而言,在操作键31(参照图3)被操作而使可动部77(参照图7(b))在上下方向上动作时,使弹性变形部73内的空气从板主体71的外缘出入。由此,防止弹性变形部73内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可动部77平滑地动作。
(基板90的结构)
接下来,根据图9对基板9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基板90的俯视图。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壳体50的外形线。
如图9所示,基板90具有与接点部81a~81d(参照图8)对应的电极92a、92b、92c、92d。通常,接点部81相对于这些电极92在上方离开(参照图2)。当从该状态按压操作键31而使可动部77向下方动作时,接点部81被压在电极92。由此,电极92a~91d通电,从而检测到操作键31a~31d中的某一个键被按压。
另外,在基板90中,多个发光元件91搭载在电极92的周围。就多个发光元件91而言,在以观察多个操作键31(参照图3)的正面视图的配置状态对基板90进行观察时,至少也能够在相对于各电极92的前方的位置进行设置(用涂黑的四边形表示)。另外,就发光元件91而言,至少也能够相对于各电极92的左右方向的任一侧进行设置(用中间白色的四边形表示)。
(电子设备10的作用、效果)
根据图10,对以上说明的电子设备10的作用、效果进行叙述。
如图10所示,在电子设备10中,从点亮的发光元件91放射的光透过弹性板70照射上部壳体50U的背面侧。此时,透过弹性板70的光中的一部分光L通过凸缘31的切口43照射接近发光元件91的操作键31。即,照射的光通过凸缘31(包含被切去的部分)向键主体传输,由此,能够使操作键31的周围、标识37照亮,使用者即使在暗处或者夜间也能够视觉确认操作键31及其标识37。因此,在电子设备10中,能够通过抑制部件数的增加的简单的结构,照明操作键31而提高在暗处或者夜间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比较均匀地照明操作键31整体,从而提高美观性。
另外,因为对与切口43对置的开口51的缘部52、53进行倒角,所以能够得到充分确保从发光元件91朝向操作键31的光路的结构。由此,能够通过倾斜面55有效地将来自发光元件91的光取入到操作键31侧,能够更加明亮地照明操作键31的周围以及标识37。
另外,因为在与弹性板70中的发光元件91对置的位置的表面侧设置有遮光部76,所以通过遮光部76来遮挡从发光元件91向上放射的光的一部分。
假设,考虑不在弹性板70上设置遮光部76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从发光元件91向上放射的光增多且操作键31的周围比标识37变得更亮,因此存在看不见标识37的担忧。
这点,在设置遮光部76的情况下,因为通过遮光部76遮挡来自发光元件91的光的一部分,所以能够防止成为比操作键31的周围更明亮的光。其结果,能够更均匀地照明包含标识37的操作键31整体。
另外,通过避开凸缘部36的四个角部46且在边41、42的中间形成切口43,能够维持操作键31的四个角部46的形状。由此,即使在凸缘部36上设置切口43,因为操作键31的上下方向的动作以及支点位置稳定,所以也能够维持操作键31的操作性。
进而,通过在上部壳体50U的槽部61内嵌入弹性板70的突出部72的防滴结构,能够防止从开口51与操作健31的缝隙浸入的液体向基板90侧的浸入。
此外,通过透明板58堵塞画面用开口57,也能够得到防止来自画面用开口57的液体的浸入的防滴结构。
(电子设备的变形例)
接下来,根据图11、图12,对电子设备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的电子设备10(参照图2)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电子设备10(参照图2)中,采用在接近凸缘部36的发光元件91的部分设置切口43且对开口51的缘部52、53进行倒角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切口以及倾斜面而照明操作键31。
如图11所示,例如,在第一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0中,在上部壳体50U的背面的开口51附近且在发光元件91的上方,形成镜面肋101。该镜面肋101形成为顶部朝向下方的大体山形,并且具有被镜面加工的两个倾斜面102。各倾斜面102形成为向操作键31反射从发光元件91朝向上方的光的反射面。此外,在该例子中,表示不在凹部75的表面侧设置遮光部的结构。
根据该第一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0,就从点亮的发光元件91放射的光而言,在透过弹性板70之后,被倾斜面102反射,照射操作键31的下部(例如凸缘部36的外周)。由此,能够以充足的光量照明操作键31的周围、标识37,使用者即使在暗处或者夜间也能够视觉确认操作键31及其标识37。因此,即使在电子设备100中,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照明操作键31,从而提高暗处或夜间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比较均匀地照明操作键31全体,从而提高美观性。另外,通过镜面肋101能够得到充分确保从发光元件91朝向操作键31的光的光路的结构。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电子设备10(参照图2)中,例示出在上部壳体50U中不使光透过的结构,但是通过在上部壳体50U中使光透过,也能够照明操作键31。
如图12所示,例如在第二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10中,由光能够透过的材料形成上部壳体111U的背面侧部分112。这样的背面侧部分112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得到,例如在使用双色成形法的树脂成形中使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材料对成形金属模具的型芯侧的树脂材料进行成形。此外,在该例子中,表示在凹部75的表面侧不设置遮光部的结构。
根据该第二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10,就从点亮的发光元件91放射的光而言,在透过弹性板70之后,通过上部壳体111U的背面侧部分112而照射操作键31的下部(在这里为键主体35的外周、凸缘部36的外周)。由此,能够以充足的光量照明操作键31的周围、标识37,使用者即使在暗处或者夜间也能够看清操作键31及其标识37。因此,即使在电子设备110中,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照明操作键31,从而提高暗处或夜间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比较均匀地照明操作键31整体,从而提高美观性。另外,通过上部壳体111U的背面侧部分112,能够得到充分确保从发光元件91朝向操作键31的光路的结构。
此外,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表示了电子设备10、100、110,但是也可以是适宜组合这些电子设备10、100、110的结构。例如,本发明也可以是组合电子设备10和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或者是组合电子设备10和电子设备110的结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以及与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具有与至少一个操作键对应的开口;
基板,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具有与所述操作键对应的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电极的周边位置的发光元件;
操作键,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并且具有至少一部分由透光部件形成的主体部和设置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部分且向所述主体部传输光的凸缘部;以及
键接点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具有能够使所述电极通电的可动接点部,并且至少使介于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部位为能够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透过的部位,
所述凸缘部呈以下形状,即沿所述操作键的所述主体部的外形以大体四边形形成,且避开所述大体四边形的四个角部而切除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从而维持所述凸缘部的四个角部的形状而形成切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键在所述操作键的背面印刷有表示操作键的种类的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以与所述切口对置的所述开口的缘部成为朝向操作键侧的倾斜面的方式被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键接点板,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表面侧设置有遮光部,
所述键接点板具有设置在与多个所述操作键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弹性变形部,
在所述键接点板的板主体的背面侧以格子状形成有连通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板主体的外缘的多个空气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由遮光用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操作键之间以及在最前端的所述操作键的前方附近的各处配置所述发光元件,或者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操作键之间配置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大体四边形的左右的边以及前后的边中接近所配置的所述发光元件的边形成为大体直线形状,
所述切口形成在所述大体直线形状的部分的中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的区域的外周具有槽部,
所述键接点板在所述键接点板的外周具有朝向所述槽部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所述突出部嵌入所述槽部而形成防止从所述开口与所述操作键的缝隙浸入的液体向所述基板侧浸入的防滴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用于显示画面的画面用开口,
所述画面用开口被透明板堵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接点板由橡胶材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台式电子计算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21901 | 2014-02-07 | ||
JP2014021901A JP5979166B2 (ja) | 2014-02-07 | 2014-02-07 | 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5670A CN104835670A (zh) | 2015-08-12 |
CN104835670B true CN104835670B (zh) | 2018-07-17 |
Family
ID=53813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81625.XA Active CN104835670B (zh) | 2014-02-07 | 2015-02-06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79166B2 (zh) |
CN (1) | CN10483567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74820U (zh) * | 1988-05-30 | 1989-12-12 | ||
JPH0720818Y2 (ja) * | 1991-03-04 | 1995-05-15 | 株式会社パトライト | スイッチ |
JPH05260146A (ja) * | 1992-03-13 | 1993-10-08 | Fujitsu Ltd | 電話機のキートップ照明構造 |
JP2001352379A (ja) * | 2000-06-07 | 2001-12-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端末装置 |
CN1869884B (zh) * | 2005-05-28 | 2010-04-14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键盘结构 |
CN101876420A (zh) * | 2009-04-30 | 2010-11-03 | 骏升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 一种导光板 |
-
2014
- 2014-02-07 JP JP2014021901A patent/JP59791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2-06 CN CN201510081625.XA patent/CN10483567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79166B2 (ja) | 2016-08-24 |
CN104835670A (zh) | 2015-08-12 |
JP2015149207A (ja) | 2015-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77487B (zh) | 输入装置 | |
TWI474216B (zh) | 具有發光按鍵之鍵盤裝置 | |
CN205692737U (zh) | 键盘和机械式键盘 | |
TW201501161A (zh) | 發光鍵盤裝置 | |
TWM448728U (zh) | 背光模組及鍵盤 | |
JP2014219965A (ja) | キーボード上蓋及びそれを含む発光キーボード | |
CN104364865A (zh) | 照明显示开关装置 | |
CN104380414A (zh) | 照明显示开关装置 | |
TW201310282A (zh) | 發光鍵盤 | |
TWM541103U (zh) | 發光鍵盤 | |
US8367954B2 (en) | Button structure with light transmittance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501275B (zh) | 發光鍵盤裝置 | |
JP2010114010A (ja) | 携帯機器の照明構造 | |
TWI614784B (zh) | 導光板及發光鍵盤 | |
US20140168937A1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0015794A (ja) | 導光シート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 |
JP5211168B2 (ja) | 入力装置 | |
CN104835670B (zh) | 电子设备 | |
JP5619570B2 (ja) | 操作パネル | |
TW201816819A (zh) | 發光鍵盤 | |
JP2007220349A (ja) | 照光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 |
CN109643613B (zh) | 发光开关装置 | |
TW201916085A (zh) | 發光鍵盤 | |
CN202178187U (zh) | 发光按键的发光件外罩 | |
JP4399250B2 (ja) | スイッチ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