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简单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纵长形对接插槽以及至少两个安装空间,所述端子模块设有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第一端子模块及收容于另一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二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一端子绝缘座,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具有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二端子绝缘座,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均包括暴露在所述对接插槽内的接触部、安装至电路板上的接脚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接脚部的连接部,所述接触部沿电连接器高度方向排列为至少两排,并于其间构成可以机械地、电性地连接对接连接装置的对接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设有第一卡扣部,所述安装空间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可以固持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第一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子绝缘座设有第二卡扣部,所述另一安装空间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可以固持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第二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设有第一本体及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向外突出的突出件,所述突出件即为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两侧的左、右侧壁以及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本体收容在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自所述左、右侧壁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内突伸与所述突出件相配合卡扣的第一干涉部。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对接插槽下方的槽壁,所述第二安装槽位于所述槽壁的后方且上下与所述安装空间相通,所述第一本体自下向上安装入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将两个所述安装空间前后分开的隔离板以及自所述隔离板一侧面内凹形成的若干端子固定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暴露在对接插槽内的第一接触部、用以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一接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接脚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部分被所述端子固定槽收容并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接脚部系插入并焊接于电路板的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脚部以表面安装形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部的宽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以制作前述电连接的的制造方法:一种用于制造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个对接插槽以及至少两个安装空间;提供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具有复数第一导电端子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一端子绝缘座;提供收容于另一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二端子模块,所述第二端模块具有复数第二导电端子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二端子绝缘座;将所述第一端子模块自绝缘本体之底部向上插入至所述安装空间;将所述第二端子模块自绝缘本体之后端向前插入至所述另一安装空间内;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机械地、电性地安装于所述电路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端子绝缘座一体包覆成型形成第一端子模块,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二端子绝缘座一体包覆成型形成第二端子模块,第一端子模块自下向上组装入绝缘本体内,第二端子模块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从而使得制作该电连接器的制程简单,进而使得生产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安装在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端子模块5。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面11、与对接面11相对的后端面12、前后连接对接面11及后端面12的顶壁13及与顶壁13相对的安装面14。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对接面11向后凹陷形成的纵长形对接插槽10、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下方自所述对接面11向后凹陷形成的第一安装空间15、上下分隔所述对接插槽10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的槽壁16、自所述后端面12向前凹陷形成的第二安装空间17以及前后分隔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与第二安装空间17的隔离板18(结合图6所示)。所述隔离板18与所述槽壁16垂直连接。
请参图5所示,所述顶壁13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上方,且所述顶壁13设有自所述对接插槽10向上继续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31,所述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31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31沿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外界连接装置(未图示)对接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槽壁16上设有与所述顶壁13上的所述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31上下对应且一一对齐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61,所述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61自所述对接插槽10向下贯穿所述槽壁16,并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61沿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外界连接装置对接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31向上未贯穿所述顶壁13,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61与所述对接插槽10及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连通。
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前后连接所述对接面11与所述后端面12的左侧壁21及右侧壁22。所述对接插槽10、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及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均位于所述左侧壁21及右侧壁22之间。结合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在所述左右侧壁21、22之间还设有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进一步向前凹陷形成于所述隔离板18上方的第一安装槽19、自所述第一安装槽19两端分别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进一步凹陷形成在所述左、右侧壁21、22的一对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为一对第一卡扣槽211以及位于第一卡扣槽211下方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沿所述绝缘本体1宽度方向进一步凹陷形成的一对第二卡扣槽212。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31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9前后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上下延伸分别将所述对接插槽10、所述第一安装槽19及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沿所述绝缘本体1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间隔墙3,所述间隔墙3的朝向所述左、右侧壁21、22的两侧对应所述第一卡扣槽211均设有自所述第一安装槽19进一步凹陷形成的第三卡扣槽31。所述间隔墙3朝向所述左、右侧壁21、22的两侧对应所述第二卡扣槽212均设有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进一步凹陷形成的第四卡扣槽32。
请参图4至图5所示,所述隔离板18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的第一面181、朝向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的第二面182以及若干自所述第一面181向后凹陷形成的端子固定槽183。所述若干端子固定槽183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端子固定槽183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且每个端子固定槽183均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向两侧继续凹陷设有干涉槽1831。所述槽壁16的后端与所述隔离板18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槽162,所述第二安装槽162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同样被所述间隔墙3一分为二。所述左、右侧壁21、22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62的两端处设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162突出的第一干涉部213,所述间隔墙3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干涉部213对应且朝向所述第一干涉部213突伸的第二干涉部33。
请参图2及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间隔墙3底端及所述右侧壁22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14的定位柱4。
请参图3至图5所示,若干所述端子模块5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内的第一端子模块51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内的第二端子模块52。所述第一端子模块51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一端子绝缘座511,所述第二端子模块52具有若干第二导电端子7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第二端子绝缘座521。
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511包括有两个,每个第一端子绝缘座511均为一纵长形绝缘体,只是一个较长,另外一个较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511均设有收容在第二安装槽162内的本体5110、位于所述本体5110两端的第一卡扣部以及自所述本体5110顶面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61相配合的凸肋5112。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向两侧突出的突出件5111,所述突出件5111与所述左、右壁21、31上的第一干涉部213及所述间隔墙3上的第二干涉部33互相卡扣,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511被稳定的固持在所述第二安装槽162内。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设有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槽161内的第一接触部61、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脚部64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61与第一接脚部64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一体成形在所述第一端子绝缘座511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部61连接的第一固定部62、自第一固定部62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3。所述第一延伸部63另一端向前或者向后稍微弯折后再与所述第一接脚部64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61设有呈山形向所述对接插槽10内突伸的第一抵接部611。所述第一延伸部63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部62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延伸部63被固定在所述隔离板18的端子固定槽183内,所述第一延伸部63还设有向两侧延伸形成的倒刺631以与所述干涉槽1831相互干涉从而达成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的固定。所述第一接脚部64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1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的第一延伸部63的宽度设置得较为宽以使得第一导电端子6阻抗与电流更加匹配达到高频要求。
请参图6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绝缘座521包括有两组,每组包括一个较长,一个较短的纵长形状绝缘体。每个所述第二端子绝缘座521均设有收容在第一安装槽19内的第一主体5210、位于所述第一主体5210两端的第二卡扣部、收容在第二安装空间17内的第二主体部5212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5212两端的第二凸块5213。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向两侧突出的第一凸块5211,所述第一凸块5211与所述左、右壁21、31上的左、右侧壁21、22的一对第一卡扣槽211及与所述间隔墙3的第三卡扣槽31相配合以达成将所述第一主体5210稳定的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9内。所述第二凸块5213与所述左、右壁21、31上的一对第二卡扣槽212及所述间隔墙3的第四卡扣槽32相配合以达成将所述第二主体5212稳定的固定在第二安装空间17内。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设有收容在第二端子收容槽131内的第二接触部71、用以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第二接脚部74以及连接第二接触部71与第二接脚部74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一体成形在所述第一主体5210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连接的第二固定部72、自第二固定部72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3。所述第二延伸部73的另一端向前或者向后稍微弯折后再与第二接脚部74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71设有呈山形向所述对接插槽10内突伸的第二抵接部711。所述第二延伸部73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72的宽度,且所述第二延伸部63部分与所述第二主体部5212一体射出成型。所述第二接脚部74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14。
所述第一接触部6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沿电连接器100高度方向排列为两排,并于所述第一抵接部611与第二抵接部711之间构成可以机械地、电性地连接对接连接装置的对接空间(未标号)。所述第一接脚部64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排列为两排,所述第二接脚部74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排列为两排,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方向,所述第一、第二接脚部64、74排列为四排。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步骤如下:所述第一端子模块51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方向上组装入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5内,所述第二端子模块52自绝缘本体1的后方自后向前安装入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7内。所述第一接触部6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向前延伸并暴露在所述对接插槽10内。
请参图6及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结构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第二导电端子7’的第一接脚部64’与第二接脚部74’为表面焊接式,所述第一接脚部64’与第二接脚部74’的焊接面与所述安装面14’齐平。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