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0646B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10646B CN104810646B CN201510154419.7A CN201510154419A CN104810646B CN 104810646 B CN104810646 B CN 104810646B CN 201510154419 A CN201510154419 A CN 201510154419A CN 104810646 B CN104810646 B CN 1048106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hannel
- plug connector
- male power
- receiving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公端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公端电源端子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每个公端电源端子均具有接触部、端子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端子尾部的固定部。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相互配合以将公端电源端子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高端智能化,对电源连接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现有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绝缘本体内设有贯穿的插孔,电源端子组装在所述插孔内,以便于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电源导通。现有电源连接器通常会在对接端设置防呆结构,以避免与对接连接器发生误插。
然而,现有电源连接器在端子组装端未设置防呆结构,从而在组装电源连接器时,较容易将电源端子误插入绝缘本体。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可防止公端电源端子误插入绝缘本体,防呆效果较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用于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包括:
绝缘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与该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顶面和底面,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分别自所述对接面贯穿至所述安装面;以及
若干公端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内,第二端子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公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端子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端子尾部的固定部;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相互配合以将所述公端电源端子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 所述固定部的外壁面上设有撕破成型且上下分布的两个悬臂,以在公端电源端子收容于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时,所述端子卡持部夹持于所述两个悬臂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悬臂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悬臂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以避免所述第一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通道,所述第二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在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防尘盖,相邻两个防尘盖之间设置有对流孔,且所述对流孔自顶面贯穿至底面,以将公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指,相邻两个接触指之间形成有散热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中,相邻两个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上开设有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对流槽和自安装面朝向对接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对流槽,所述端子卡持部自所述间隔壁的两侧壁面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对流槽分设在所述端子卡持部的上下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逃料槽,且所述逃料槽分设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端子尾部的两侧。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不仅防呆效果较好,同时散热效果亦较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与该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顶面和底面,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分别自所述对接面贯穿至所述安装面;及
若干公端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公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端子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端子尾部的固定部;
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头连接器的对接面相对接的前端面和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若干第三端子收容通道自所述前端面贯穿至所述后端面;及
若干母端电源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母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的对接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焊接部及连接对接部与焊接部的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相互配合以将所述公端电源端子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 所述固定部的外壁面上设有撕破成型且上下分布的两个悬臂,以在公端电源端子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时,所述端子卡持部夹持于所述两个悬臂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悬臂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悬臂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以避免所述第一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通道,所述第二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在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防尘盖,相邻两个防尘盖之间设置有对流孔,且所述对流孔自顶面贯穿至底面,以将公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接触指,所述母端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接触指相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臂,且相邻两个接触指之间形成有散热槽、相邻两个接触臂之间形成有开口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中,相邻两个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上开设有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对流槽和自安装面朝向对接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对流槽,所述端子卡持部自所述间隔壁的两侧壁面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对流槽分设在所述端子卡持部的上下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逃料槽,且所述逃料槽分设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端子尾部的两侧,所述塑胶本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出气槽,且所述出气槽分设在所述母端电源端子的焊接部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上开设有自所述前端面朝向后端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和自后端面朝向前端面凹陷形成的第三对流槽,以便于母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藉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三对流槽散发出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本体上在母端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上方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自所述前端面朝向后端面凹陷形成并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以将母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通过在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设置端子卡持部,从而公端电源端子可藉由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的相互配合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另外,通过将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设置为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低错位排列,从而可防止第一端子误插入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第二端子误插入第一端子收容通道,防呆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公端信号端子与第一限位块的分解图。
图9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所示塑胶本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塑胶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3是图10所示母端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0所示母端信号端子与第二限位块的分解图。
图15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包括安装在电路板(未图示)上并相互对接配合的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公端电源端子20和若干公端信号端子30以及用于限位所述若干公端信号端子30的第一限位块40。所述若干公端电源端子20包括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200对接的对接面101、与该对接面10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02及连接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的顶面103和底面104。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分别自所述对接面101贯穿至所述安装面102,用以对应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两端开设有贯穿绝缘本体10设置的穿槽105。
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中,相邻两个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壁13。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14,所述端子卡持部14自所述间隔壁13的两侧壁面向外突伸形成,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内的端子卡持部14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的端子卡持部14在插头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
所述第一端子201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内,第二端子202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所述第一端子201与第二端子202均包括相互贴合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片203,每片电源端子片203均具有与插座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接触部21、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端子尾部23及连接接触部21与端子尾部23的固定部22。所述两片电源端子片203的接触部21和固定部22相互贴合、端子尾部23相互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大致呈Y型设置。
所述固定部22与端子卡持部14相互配合以将所述公端电源端子20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对于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整体而言,所述固定部22的两外壁面上均设有撕破的两个悬臂221,且每一外壁面上的两个悬臂221上下分布,以在公端电源端子20收容于对应的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时,所述端子卡持部14夹持在所述两个悬臂221之间,进一步限制所述公端电源端子20在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发生位移。所述悬臂221位于固定部22上远离接触部21的一端并朝远离接触部21方向倾斜延伸。
所述第一端子201与第二端子202的结构相同,区别点主要在于:一、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接触部21较第二端子202的接触部21长;二、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悬臂22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悬臂221在插头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这样的设计可避免所述第一端子201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所述第二端子202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防呆效果较好。
对于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而言,所述接触部21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200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指211,相邻两个接触指211之间形成有散热槽212。所述固定部22的上下两端还突设有凸刺222,以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的内壁面发生硬干涉,从而限制所述公端电源端子20在插头连接器100高度方向上移动。所述端子尾部23包括自固定部22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231及位于端子尾部23末端以与电路板焊接固定的焊脚232,所述弯折部23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33,以便于将公端电源端子20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所述焊脚232的厚度小于所述端子尾部23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焊脚232与所述端子尾部23之间形成台阶状,从而便于与电路板焊接固定。
所述插头连接器100还具有散热通道分别自顶面103贯穿至底面104、从对接面101贯穿至安装面102。所述绝缘本体10上在公端电源端子20的接触部21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用以防止灰尘掉落至所述接触部21上而导致断路或温度上升的防尘盖15,相邻两个防尘盖15之间设置有对流孔151,且所述对流孔151自顶面103贯穿至底面104。所述间隔壁13上开设有自对接面101朝向安装面102凹陷形成的第一对流槽131和自安装面102朝向对接面101凹陷形成的第二对流槽132,且所述第二对流槽132分设在所述端子卡持部14的上下两侧。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面104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相连通的逃料槽16,且所述逃料槽16分设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20的端子尾部23的两侧。所述散热通道由所述对流孔151、第一对流槽131、第二对流槽132、逃料槽16及散热槽212共同组合形成,以将所述第一端子201在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内产生的热量及所述第二端子202在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散热效果较好。
请参阅图5与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一端还开设有用于收容所述若干公端信号端子30的若干收容槽17及位于所述收容槽17旁侧以供容纳所述第一限位块40的限位槽18。所述公端信号端子30包括与插座连接器200对接的接触部31、与电路板焊接固定的端子尾部33及连接接触部31与端子尾部33的固定部32,所述接触部31和固定部32均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7内。所述公端信号端子30分成四组,每组公端信号端子30的结构均相同,不同点仅在于:四组公端信号端子30的尺寸逐渐减小并排列成四排以形成阶梯状。
所述第一限位块40上开设有若干供公端信号端子30的端子尾部33穿过的第一穿孔41,所述第一穿孔41亦呈阶梯状排布,以对应卡持收容四组公端信号端子30的端子尾部33。所述第一限位块40的两侧凸设有凸块42,所述绝缘本体10上位于限位槽18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凸块42相卡持配合的卡勾19,以藉由所述凸块42与卡勾19的配合将所述第一限位块40固定在所述限位槽18内。
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包括塑胶本体50、收容于所述塑胶本体50内的若干母端电源端子60和若干母端信号端子70以及用于限位所述若干母端信号端子70的第二限位块80。
请参阅图11与图12所示,所述塑胶本体50上形成有与插头连接器100的对接面101相对接的前端面501和与前端面501相对设置的后端面502,若干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自所述前端面501贯穿至所述后端面502用于收容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若干第四端子收容通道52自所述前端面501贯穿至所述后端面502用于收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70。所述塑胶本体50的两端突设有导引柱53,且在插座连接器200与插头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导引柱53收容于所述穿槽105内,以保证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与插头连接器100对接稳定。
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之间形成有间隔部54,所述间隔部54上开设有自所述前端面501朝向后端面502凹陷形成的凹槽541和自后端面502朝向前端面501凹陷形成的第三对流槽542,以便于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所产生的热量藉由所述凹槽541和所述第三对流槽542散发出去。所述间隔部54的两侧边分别突设有用于抵接母端电源端子60的抵挡543,以防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超出所述前端面501。
在后端面502一侧,所述间隔部54的底部两侧边上突设有端子卡持部544,所述端子卡持部544位于第三对流槽542的下方并与塑胶本体50的底部共面。所述塑胶本体50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相连通的出气槽55,且所述出气槽55位于所述端子卡持部544的前侧,从而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在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产生的热量可藉由所述出气槽55散发出去。所述第四端子收容通道52位于所述塑胶本体50的一端,且所述第四端子收容通道52的旁侧设有供容纳所述第二限位块80的容纳槽56,所述容纳槽56的两侧设有卡勾57。
请参阅图13所示,所述若干母端电源端子60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母端电源端子,每片母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公端电源端子20的接触部21电性连接的对接部61、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焊接部63及连接对接部61与焊接部63的连接部62。所述对接部61上形成有与公端电源端子20的接触指211相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臂611,相邻两个接触臂611之间形成有开口槽612,从而母端电源端子60的对接部61与公端电源端子20的接触部21对接时所产生的热量可藉由所述开口槽612和所述散热槽212散发出去。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收容在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时,所述接触臂611与所述抵挡543相抵接,以防止所述接触臂611突伸超出所述前端面501。
所述连接部62的上下两端凸设有倒刺621,以与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硬干涉而限制所述母端电源端子60在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产生位移。所述连接部62的靠近焊接部63一侧设有撕破的凸肋622,从而在母端电源端子60收容于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时,所述凸肋622与所述端子卡持部544发生干涉而限制母端电源端子60在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内上下移动。所述焊接部63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部62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焊接部63与所述连接部62之间形成台阶状,从而便于与电路板焊接固定。所述出气槽55分设在所述焊接部63的两侧。
请参阅图14所示,所述母端信号端子70包括与公端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1对接的对接部71、与电路板焊接固定的焊接部73及连接对接部71与焊接部73的连接部72,所述对接部71和连接部72均收容在所述第四端子收容通道槽52内。所述母端信号端子70亦对应分成四组,每组母端信号端子70的结构均相同,不同点仅在于:四组母端信号端子70的尺寸逐渐减小并排列成四排以形成阶梯状,从而便于与公端信号端子30对接。所述第二限位块80上开设有若干供母端信号端子70的焊接部73穿过的第二穿孔81,所述第二穿孔81亦呈阶梯状排布,以对应卡持收容四组母端信号端子70的焊接部73。所述第二限位块80的两侧凸设有与所述卡勾57相卡持配合的凸块82,以藉由所述凸块82与卡勾57的配合将所述第二限位块80固定在所述容纳槽56内。
请参阅图15所示,为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另一实施方式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结构相同,区别点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塑胶本体50'在母端电源端子60的对接部61上方还开设有散热孔58,所述散热孔58自所述前端面501'朝向后端面凹陷形成并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51相连通,以将母端电源端子60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1一方面通过在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设置端子卡持部14,且将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内的端子卡持部14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内的端子卡持部14设置为在插头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高低错位排列,从而公端电源端子20不仅可藉由固定部22与端子卡持部14的相互配合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同时还可防止第一端子201误插入第二端子收容通道12,第二端子202误插入第一端子收容通道11,防呆效果较好;另一方面,通过分别在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内设置散热通道,从而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对接时所产生的热量可藉由所述散热通道散发出去,散热效果较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插头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用于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包括:
绝缘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与该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顶面和底面,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分别自所述对接面贯穿至所述安装面;以及
若干公端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内,第二端子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公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端子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端子尾部的固定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相互配合以将所述公端电源端子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所述固定部的外壁面上设有撕破成型且上下分布的两个悬臂,以在公端电源端子收容于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时,所述端子卡持部夹持于所述两个悬臂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悬臂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悬臂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以避免所述第一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通道,所述第二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在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防尘盖,相邻两个防尘盖之间设置有对流孔,且所述对流孔自顶面贯穿至底面,以将公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指,相邻两个接触指之间形成有散热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中,相邻两个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上开设有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对流槽和自安装面朝向对接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对流槽,所述端子卡持部自所述间隔壁的两侧壁面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对流槽分设在所述端子卡持部的上下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逃料槽,且所述逃料槽分设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端子尾部的两侧。
6.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面、与该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顶面和底面,若干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分别自所述对接面贯穿至所述安装面;及
若干公端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公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插座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端子尾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端子尾部的固定部;
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其上形成有与插头连接器的对接面相对接的前端面和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若干第三端子收容通道自所述前端面贯穿至所述后端面;及
若干母端电源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内,每个母端电源端子均具有与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的对接部、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焊接部及连接对接部与焊接部的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均设有端子卡持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固定部与端子卡持部相互配合以将所述公端电源端子固定在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的端子卡持部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所述固定部的外壁面上设有撕破成型且上下分布的两个悬臂,以在公端电源端子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内时,所述端子卡持部夹持于所述两个悬臂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的悬臂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悬臂在插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形成高低错位排列,以避免所述第一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收容通道,所述第二端子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在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防尘盖,相邻两个防尘盖之间设置有对流孔,且所述对流孔自顶面贯穿至底面,以将公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接触指,所述母端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接触指相对接的至少两个接触臂,且相邻两个接触指之间形成有散热槽、相邻两个接触臂之间形成有开口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中,相邻两个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上开设有自对接面朝向安装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对流槽和自安装面朝向对接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对流槽,所述端子卡持部自所述间隔壁的两侧壁面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对流槽分设在所述端子卡持部的上下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通道和第二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逃料槽,且所述逃料槽分设在所述公端电源端子的端子尾部的两侧,所述塑胶本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的出气槽,且所述出气槽分设在所述母端电源端子的焊接部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之间形成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上开设有自所述前端面朝向后端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和自后端面朝向前端面凹陷形成的第三对流槽,以便于母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藉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三对流槽散发出去。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本体上在母端电源端子的对接部上方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自所述前端面朝向后端面凹陷形成并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以将母端电源端子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54419.7A CN104810646B (zh) | 2015-04-02 | 2015-04-02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54419.7A CN104810646B (zh) | 2015-04-02 | 2015-04-02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10646A CN104810646A (zh) | 2015-07-29 |
CN104810646B true CN104810646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3695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544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0646B (zh) | 2015-04-02 | 2015-04-02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1064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534451U (en) * | 2015-12-31 | 2016-12-21 |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 Power connector |
CN105742877B (zh) * | 2016-04-18 | 2018-05-29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混合型插头连接器 |
TWM534908U (zh) * | 2016-06-24 | 2017-01-01 |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 電源連接器及其電源端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83237Y (zh) * | 1999-03-12 | 2000-06-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 |
CN101505018A (zh) * | 2008-02-04 | 2009-08-12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组件及其互配端子 |
CN203774514U (zh) * | 2014-02-28 | 2014-08-13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4481191U (zh) * | 2015-04-02 | 2015-07-15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2015
- 2015-04-02 CN CN201510154419.7A patent/CN1048106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10646A (zh) | 2015-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0222B (zh) | 背板連接器 | |
CN204633034U (zh) | 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 | |
CN10539083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US9853403B1 (en) |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 |
US2011013004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0783738A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110197980A (zh) | 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 | |
TWI762037B (zh) | 電連接器 | |
US7371104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insulative member | |
TWM568528U (zh) | 電連接器及具有該電連接器的連接器組合 | |
TW201611430A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TWI683482B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CN104810646B (zh)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TWM523986U (zh) | 電源連接器 | |
TWM506398U (zh) | 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CN101505017A (zh) | 电源连接器组件 | |
CN109326908B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1821591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078303U (zh) | 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 | |
CN203242873U (zh) | 电连接器 | |
TWI412185B (zh) | 卡緣連接器及其組合 | |
TWI525915B (zh) | 插座連接器 | |
CN112803187A (zh) | 连接器 | |
CN103855535A (zh) | 具有抗拉机制的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KR20170109926A (ko) |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4 Address af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Shaxi Town,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quan Technology (Taic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Changfu Industrial Park, Shaxi Town,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Ltd. Patentee before: ALLTOP TECHNOLOGY Co.,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