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7574A -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07574A CN104807574A CN201510201898.3A CN201510201898A CN104807574A CN 104807574 A CN104807574 A CN 104807574A CN 201510201898 A CN201510201898 A CN 201510201898A CN 104807574 A CN104807574 A CN 1048075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iode
- pole
- resistance
- diode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主要由扭力轴(1)、振荡器(4),设置在扭力轴(1)上的集流环(3),粘贴在扭力轴(1)上且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应变片(2),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频率转换模块(7),与频率转换模块(7)相连接的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与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相连接的显示仪(6)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集流环(3)与振荡器(4)之间还设置有电压补偿模块(8);本发明具有电压补偿功能,当工作电压出现波动时可以自对对电压做出补偿,避免因电压波动而造成的不稳定现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扭矩测量技术已经成为测试技术的新分支。扭矩测量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大到飞机、般舶、钻井、发电设备和冶金矿山设备等,小到微电机、家用电器和钟表等。扭矩测量是各种机械新产品开发、质量检验、优化控制、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必不可少的内容。准确的扭矩测量对缩短现代机械设备的研制周期、提高设备性能、降低研制费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扭矩传感器在工作时其工作电压难免会发生波动,而传统的扭矩传感器则会因为工作电压的波动而影响其性能的稳定性,从而给扭矩量测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提供一种不受电压波动影响的扭矩传感器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扭矩传感器容易受到工作电压波动影响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主要由扭力轴、振荡器,设置在扭力轴上的集流环,粘贴在扭力轴上且与集流环相连接的应变片,与集流环相连接的频率转换模块,与频率转换模块相连接的信号锁相处理系统,与信号锁相处理系统相连接的显示仪,在集流环与振荡器之间还设置有电压补偿模块;所述的电压补偿模块由补偿芯片U2,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DRC管脚相连接、负极则经电感L6后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补偿芯片U2的IPK管脚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21后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9,一端经电阻R23后与补偿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2,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1,N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P极则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0,一端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输出极的电阻R24,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经二极管D1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出极的极性电容C12组成;所述三极管VT9的基极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22和电阻R23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补偿芯片U2的CLL管脚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GND管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TC管脚则与三极管VT1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P极还与极性电容C10的负极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频率转换模块由处理芯片U1,三极管VT7,三极管VT8,N极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顺次经电感L5、电阻R13、电阻R14以及二极管D8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LBD管脚相连接、负极则与二极管D8和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CX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5后与极性电容C7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6,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7,正极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9,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20后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与电阻R19相并联的极性电容C8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1的LX管脚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其LBR管脚与电感L5和电阻R13的连接点一起作为电路的输入端、GND管脚接地、VS管脚和IC管脚均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8的基极与电阻R19和电阻R20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则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
所述信号锁相处理系统由前端输入电路,与前端输入电路相连接的锁相电路,与锁相电路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转换电路组成。
所述的前端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感L1,电感L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1;所述二极管D1的P极接地、N极则经极性电容C1后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个输入极,电阻R2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锁相电路相连接,电感L2的一端经电阻R2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N极经电感L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入极、P极与锁相电路相连接,二极管D3的N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P极则与锁相电路相连接的同时接地。
所述的锁相电路由场效应管Q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感L4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6,以及一端经电感L3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组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源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其漏极则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电阻R2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基极则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P极以及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所述的信号放大电路由放大器P1,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正极经电阻R8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转换电路相连接的电极电容C5,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4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放大器P1的输出端分别与转换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转换电路由转换芯片U,场效应管Q2,三极管VT5,三极管VT6,或非门A,P极与或非门A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转换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N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12后与转换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或非门A的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输出端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转换芯片U的IN+管脚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IN-管脚则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GND管脚接地、OUT管脚还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VCC管脚接15V电压,所述三极管VT5的基极与或非门A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二极管D6的P极相连接。
所述的转换芯片U为LM393型集成芯片,而处理芯片U1为MAX630集成芯片,补偿芯片U2为MC34063A/E集成电路。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以对信号频率进行转换,把波动大的信号抑制在一定的频率范围,从而可以提高扭矩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2)本发明具有电压补偿功能,当工作电压出现波动时可以自对对电压做出补偿,避免因电压波动而造成的不稳定现像。
(3)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信号锁相处理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频率转换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压补偿模块电路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名称为:
1—扭力轴,2—应变片,3—集流环,4—振荡器,5—信号锁相处理系统,6—显示仪,7—频率转换模块,8—电压补偿模块,51—前端输入电路,52—锁相电路,53—信号放大电路,54—转换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由安装在被测设备转轴上且作为机械转换元件的扭力轴1,设置在扭力轴1上的集流环3,粘贴在扭力轴1上且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应变片2,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电压补偿模块8,与电压补偿模块8相连接的振荡器4,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频率转换模块7,与频率转换模块7相连接的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以及与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相连接的显示仪6组成。
当被测设备转动时,扭力轴1则被带动,再通过应变片2的变形来测量扭力轴1的扭矩信号,并把信号输送给集流环3。集流环3的作用是将应变片2的引线从旋转着的扭力轴1上引出,即应变片2所采集到的扭矩信号由集流环3传输给电压补偿模块8和频率转换模块7;显示仪6用于显示被测设备的扭矩值。而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用于对扭矩信号进行相位处理,频率转换模块7则用于对扭矩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使信号频率更加稳定。电压补偿模块8则用于对波动的工作电压做出补偿,使扭矩传感器免受波动电压的干扰。
其中,显示仪6、扭力轴1、应变片2、集流环3以及振荡器4均采用现有的技术即可实现。
如图2所示,该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由前端输入电路51,与前端输入电路51相连接的锁相电路52,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53,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的转换电路54组成。
所述的前端输入电路51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感L1,电感L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1。连接时,所述二极管D1的P极接地、N极则经极性电容C1后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个输入极,电阻R2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电感L2的一端经电阻R2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N极经电感L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入极、P极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二极管D3的N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P极则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的同时接地。
锁相电路52可以对扭矩信号进行相位处理,处理后的相位更加稳定,其由场效应管Q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感L4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的电阻R6,以及一端经电感L3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组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源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其漏极则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电阻R2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基极则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P极以及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2的正极则与15V电压相连接。
信号放大电路53由放大器P1,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正极经电阻R8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转换电路54相连接的电极电容C5,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4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放大器P1的输出端分别与转换电路54相连接。
所述的转换电路54由转换芯片U,场效应管Q2,三极管VT5,三极管VT6,或非门A,P极与或非门A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转换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N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12后与转换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或非门A的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输出端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转换芯片U的IN+管脚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IN-管脚则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GND管脚接地、OUT管脚还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VCC管脚接15V电压,所述三极管VT5的基极与或非门A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二极管D6的P极相连接。为了更好的实施本发明,所述的转换芯片U优选为LM393型集成芯片来实现。
如图3所示,频率转换模块7由处理芯片U1,三极管VT7,三极管VT8,N极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顺次经电感L5、电阻R13、电阻R14以及二极管D8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LBD管脚相连接、负极则与二极管D8和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CX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5后与极性电容C7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6,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7,正极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9,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20后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与电阻R19相并联的极性电容C8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1的LX管脚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其LBR管脚与电感L5和电阻R13的连接点一起作为电路的输入端、GND管脚接地、VS管脚和IC管脚均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8的基极与电阻R19和电阻R20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则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8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一起作为电路的输出端。为了更好的实施本发明,所述的处理芯片U1优选为MAX630集成芯片来实现。
而电压补偿模块8则如图4所示,其由补偿芯片U2,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DRC管脚相连接、负极则经电感L6后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补偿芯片U2的IPK管脚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21后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9,一端经电阻R23后与补偿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2,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1,N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P极则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0,一端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输出极的电阻R24,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经二极管D1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出极的极性电容C12组成。所述三极管VT9的基极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22和电阻R23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补偿芯片U2的CLL管脚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GND管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TC管脚则与三极管VT1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P极还与极性电容C10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P极和三极管VT9的发射极一起作为电路的输入端。为了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该补偿芯片U2优先采用MC34063A/E集成电路来实现。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主要由扭力轴(1)、振荡器(4),设置在扭力轴(1)上的集流环(3),粘贴在扭力轴(1)上且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应变片(2),与集流环(3)相连接的频率转换模块(7),与频率转换模块(7)相连接的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与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相连接的显示仪(6)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集流环(3)与振荡器(4)之间还设置有电压补偿模块(8);所述的电压补偿模块(8)由补偿芯片U2,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DRC管脚相连接、负极则经电感L6后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补偿芯片U2的IPK管脚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21后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9,一端经电阻R23后与补偿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2,正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1,N极与补偿芯片U2的SWC管脚相连接、P极则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0,一端与补偿芯片U2的SW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输出极的电阻R24,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经二极管D1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出极的极性电容C12组成;所述三极管VT9的基极与补偿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22和电阻R23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补偿芯片U2的CLL管脚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GND管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TC管脚则与三极管VT1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P极还与极性电容C10的负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频率转换模块(7)由处理芯片U1,三极管VT7,三极管VT8,N极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顺次经电感L5、电阻R13、电阻R14以及二极管D8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LBD管脚相连接、负极则与二极管D8和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CX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5后与极性电容C7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6,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7,正极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9,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20后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与电阻R19相并联的极性电容C8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1的LX管脚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其LBR管脚与电感L5和电阻R13的连接点一起作为电路的输入端、GND管脚接地、VS管脚和IC管脚均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8的基极与电阻R19和电阻R20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则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锁相处理系统(5)由前端输入电路(51),与前端输入电路(51)相连接的锁相电路(52),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53),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的转换电路(54)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输入电路(51)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感L1,电感L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1;所述二极管D1的P极接地、N极则经极性电容C1后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作为电路的一个输入极,电阻R2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电感L2的一端经电阻R2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N极经电感L1后作为电路的另一输入极、P极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二极管D3的N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P极则与锁相电路(52)相连接的同时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相电路(52)由场效应管Q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感L4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的电阻R6,以及一端经电感L3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组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源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其漏极则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电阻R2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基极则与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P极以及信号放大电路(53)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放大电路(53)由放大器P1,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正极经电阻R8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转换电路(54)相连接的电极电容C5,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4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放大器P1的输出端分别与转换电路(54)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换电路(54)由转换芯片U,场效应管Q2,三极管VT5,三极管VT6,或非门A,P极与或非门A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转换芯片U的I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N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12后与转换芯片U的OUT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或非门A的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输出端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转换芯片U的IN+管脚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IN-管脚则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GND管脚接地、OUT管脚还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VCC管脚接15V电压,所述三极管VT5的基极与或非门A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二极管D6的P极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换芯片U为LM393型集成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芯片U1为MAX630集成芯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偿芯片U2为MC34063A/E集成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01898.3A CN104807574A (zh) | 2015-04-25 | 2015-04-25 |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01898.3A CN104807574A (zh) | 2015-04-25 | 2015-04-25 |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7574A true CN104807574A (zh) | 2015-07-29 |
Family
ID=53692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01898.3A Pending CN104807574A (zh) | 2015-04-25 | 2015-04-25 |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07574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6814A (zh) * | 2003-07-16 | 2005-02-09 | 株式会社万都 | 扭矩检测器 |
DE102007047500A1 (de) * | 2007-10-04 | 2009-04-09 |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Situ-Bestimmung der Betriebszustände von Arbeitsmaschinen |
CN101629861A (zh) * | 2008-07-14 | 2010-01-20 |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转矩转速传感器 |
CN103674366A (zh) * | 2013-12-12 | 2014-03-26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海洋能发电装置扭矩监测系统 |
CN203912278U (zh) * | 2014-06-12 | 2014-10-29 | 西安文理学院 | 一种led台灯智能控制器 |
-
2015
- 2015-04-25 CN CN201510201898.3A patent/CN10480757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6814A (zh) * | 2003-07-16 | 2005-02-09 | 株式会社万都 | 扭矩检测器 |
DE102007047500A1 (de) * | 2007-10-04 | 2009-04-09 |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n-Situ-Bestimmung der Betriebszustände von Arbeitsmaschinen |
CN101629861A (zh) * | 2008-07-14 | 2010-01-20 |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转矩转速传感器 |
CN103674366A (zh) * | 2013-12-12 | 2014-03-26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海洋能发电装置扭矩监测系统 |
CN203912278U (zh) * | 2014-06-12 | 2014-10-29 | 西安文理学院 | 一种led台灯智能控制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冯乙引: "简单实用的D C—D C变换器MAX630", 《电路集锦》 * |
廖丽媛: "基于应变式扭矩传感器的测量系统的设计", 《信息科技辑》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34332B (zh) | 一种基于带通滤波的电机温度控制测试系统 | |
CN104808146A (zh) | 一种高精度电机测试系统 | |
CN104807584A (zh) | 一种高灵敏度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6323412A (zh)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频干扰消除型水位预警系统 | |
CN104807575A (zh) | 一种快速响应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568261A (zh) | 一种基于多功能信号调理系统的数字化应变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931878A (zh) | 基于削峰脉波调变控制的电机温控测试系统 | |
CN105973482A (zh) | 一种基于干扰消除电路的温度检测系统 | |
CN104807574A (zh) | 一种基于电压补偿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506141A (zh) | 基于线性驱动的带通滤波振荡系统 | |
CN104807578A (zh) | 一种基于频率转换的应变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864991A (zh) | 一种基于滤波处理的应变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596689A (zh) | 基于多功能转速信号调理电路的数字化应变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819792A (zh) | 一种高精度扭矩传感器 | |
CN104807576A (zh) | 一种频率范围可调的线性驱动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819793A (zh) | 一种具有稳定过压保护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807577A (zh) | 一种基于信号线性驱动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864993A (zh) | 一种高效滤波处理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807573A (zh) | 一种基于逻辑放大处理的扭矩传感器 | |
CN104833451A (zh) | 一种耦合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3543345A (zh) | 电感测试系统 | |
CN104808143A (zh) | 一种基于场效应管驱动电路的电机温度控制测试系统 | |
CN104864992A (zh) | 一种发动机性能测试用锁相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4807579A (zh) | 基于移相处理的数字化应变式扭矩传感器 | |
CN106323413A (zh)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号放大校正式水位预警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