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2663B - 乘员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02663B CN104802663B CN201510023056.3A CN201510023056A CN104802663B CN 104802663 B CN104802663 B CN 104802663B CN 201510023056 A CN201510023056 A CN 201510023056A CN 104802663 B CN104802663 B CN 1048026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ribution
- connector
- maintaining part
- component
- bend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2615 epiderm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1442589 Convolu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66 anti-cip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28 wave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员检测装置,其具备:配置于车辆座椅(20)的传感器部件(11)、配置于车辆座椅的背面侧并为了传递传感器部件的检测而与外部装置(4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14、14A、14B、14C)、以及将传感器部件与连接器电连接的配线部件(12、12A、12B、12C)。乘员检测装置具有:使从连接器延伸的配线部件弯曲的第1弯曲部(16)、对由于第1弯曲部而弯曲的配线部件进行保持的配线保持部(15、15A、15B、15C、15D、15E、15F、15G、15H、15I、15J、15K、15L、15M、15N、15P、15Q)、以及使从与第1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延伸的配线部件向与第1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1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传感器部件、连接器、配线部件等的乘员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一种乘员探测传感器的技术的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在是沿车辆座椅的挂槽弯曲的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传感精度,防止损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乘员探测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配置于缓冲垫与表皮之间,连接器通过缓冲垫的车辆后方部的通过孔配置于缓冲垫的下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596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座椅中,若乘员落座则缓冲垫被压缩,反之若起身(非落座)则通过缓冲垫自身的恢复力而返回落座前的形状。在反复发生随着缓冲垫的压缩而推压通过孔的壁面的情况下,通过通过孔的传感器主体(即连结部)可能会受到损伤(例如摩擦引起的磨损的产生等)。另外,乘员落座时的连结部有时在通过孔的下方开口部被按压于缓冲垫、车辆座椅的框架等,而尖状地弯曲。在这种情况下若反复落座和起身,则存在受到弯曲与恢复的反复应力引起的损伤(例如断线等)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根据座椅的设计,决定供配线部件(相当于上述连结部)通过的通孔的位置(上表面侧的外观设计)、连接器的位置(背面侧的构成部件)等。在形成为配线部件与座椅部件(表皮的吊入部、缓冲垫等)较强干扰的位置关系的组合中,存在由于配线部件的剥离、勾挂等而受到损伤(例如断线等)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产生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检测装置,针对设置于车辆座椅的通孔,抑制磨损的产生和反复应力,不易受损且能够长时间使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乘员检测装置具备:配置于车辆座椅的传感器部件、配置于车辆座椅的背面侧并为了传递传感器部件的检测而与外部装置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将传感器部件与连接器电连接的配线部件。乘员检测装置具有:使从连接器延伸的配线部件弯曲的第1弯曲部、对由于第1弯曲部而弯曲的配线部件进行保持的配线保持部、以及使从与第1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延伸的配线部件向与第1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并且通过下述的详细描述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设置于车辆座椅的乘员检测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Ⅱ-Ⅱ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1构成例的三视图,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主视图,图3(c)是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1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第1构成例的第1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第1构成例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2构成例的三视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主视图,图7(c)是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2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3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3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挂住中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挂住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4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4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5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1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实施方式3中的第1构成例的配线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1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19是包括实施方式3中的保持后的状态局部剖面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2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2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3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3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4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4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6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挂住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5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5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9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挂住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6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7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7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33是示意地表示乘员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配线保持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变形例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一体成型的第6构成例的三视图,图35(a)是俯视图,图35(b)是主视图,图35(c)是侧视图。
图3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8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连接器与配线保持部独立成型的第8构成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只要无特别明示,则“连接”的情况意味着电连接。在各图中,为了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图示必要的要素,不限定为图示实际的全部要素。在描述上下左右等方向的情况下,以附图的记载为基准。使用符号“~”缩写字母数字的连续附图标记。例如“配线部件12A~12C”意味着“配线部件12A、12B、12C”。“超过允许量的外力”简称为“超过外力”。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将乘员检测装置10安装于车辆座椅20的例子。后述乘员检测装置10,先对车辆座椅20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将乘员落座的一侧称为“表面”,将靠近车身的一侧称为“背面”。
车辆座椅20具有实线所示的缓冲垫21、23、双点划线所示的表皮部件22、以及框架24等。缓冲垫21主要用作收容乘员的臀部、大腿部的座面部,缓冲垫23主要用作收容乘员的后背的靠背部(seat back)。从外观设计上的观点出发,用表皮部件22覆盖上述的缓冲垫21、23。此外,在图2中省略覆盖缓冲垫23的表皮部件22的图示。
缓冲垫21具有一个以上的挂槽21a、和一个以上的通孔21b等。挂槽21a以及通孔21b的数量(长度、个数等)可以任意设定。挂槽21a是形成于缓冲垫21的上表面侧,由规定的宽度以及深度构成的长槽。在图1示出了成型为直线状的例子,但可以成型为曲线状,也可以混合直线与曲线成型。
通孔21b是从缓冲垫21的上表面侧(在图1中为挂槽21a)向背面贯通的孔,设置于靠近缓冲垫23的位置。通孔21b的平面形状(开口形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形状,可以任意设定。例如,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成型为比挂槽21a长,也可以成型为比挂槽21a短。同样,左右方向的宽度可以成型为比挂槽21a宽,也可以成型为比挂槽21a窄。也可以设置多个通孔21b。另外,图2所示的通孔21b的孔形状(剖面形状)可以任意设定。在图2的例子中,为了抑制配线部件12与座椅部件(缓冲垫21、表皮部件22、框架24等)干扰,以从上表面侧朝向背面侧八字形(喇叭形)地展开的方式成型。但并不局限于该形状,也可以成型为能够通过乘员检测装置10(特别是配线部件12)的其他形状(例如直线状、曲线状等)。
乘员检测装置10沿缓冲垫21的表面进行安装,通过通孔21b在背面侧利用固定手段将连接器14固定于被固定部件。固定手段任意,可以是使用了螺栓、螺钉等紧固部件的固定、或者使用了粘合剂的固定等。对于被固定部件而言,只要能够固定连接器14便可以应用任意部件。在图2中示出了作为被固定部件,应用一部分(或者全部)沿缓冲垫21的背面配置的弹簧部件30的例子。除了后述的第1弯曲部16以及第2弯曲部13之外,乘员检测装置10(特别是配线部件12)的一部分也可以沿图2所示的挂槽21a的剖面形状(凹槽)弯曲。
乘员检测装置10具有一个以上的传感器部件11、配线部件12、第2弯曲部13、连接器14、配线保持部15、以及第1弯曲部16等。对于各要素的形态(即形状、材料、配置、个数等)而言,只要能够实现各要素的功能便不限定于图示的形态,材料包括材质。可以为单一结构(实线所示的乘员检测装置10),也可以为多重结构(实线与双点划线所示的乘员检测装置10)。
传感器部件11也称为“传感器单元(或者简称为单元)”,担负着进行所需的检测(例如乘员的落座、乘员的体格、浸水等)的功能。对于传感器部件11的检测结果而言,经由配线部件12、连接器14、车辆配线部41将检测信号传递至外部装置40。检测信号的内容按检测目的不同。在图1的例子中,针对一个乘员检测装置10,将多个(4个)传感器部件11沿缓冲垫21的表面直线状配置。传感器部件11与车辆座椅的形状、检测位置等对应,要素个数、配置、形状等可以任意设定。
配线部件12是将传感器部件11与连接器14连接的部件,具有用于传递检测信号的导电部(导线)、和为了保护该导电体而覆盖该导电体的绝缘性的覆盖部等。该配线部件12也作为用于将传感器部件11的相互间、或传感器部件11与连接器14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发挥功能。配线部件12的剖面形状任意。此外,如后述那样,可以具备通孔12a(参照图9、图27等),也可以具备被嵌合部位12b(参照图13等)。
第1弯曲部16以及第2弯曲部13是配线部件12的一部分,且是彼此沿所需的方向弯曲的部位。各弯曲部只要能够进行信号传递,弯曲的曲率可以任意。为了便于说明,将靠近连接器14的一方形成为第1弯曲部16,将靠近传感器部件11的一方形成为第2弯曲部13。简而言之,乘员检测装置10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具备三个以上的弯曲部。
第1弯曲部16是使从连接器14延伸的配线部件12向规定方向(在图2中为左方)弯曲的部位。第2弯曲部13是使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延伸的配线部件12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2中为右方)弯曲的部位。
连接器14是与外部装置40进行连接的部件。连接器14与外部装置40之间被能够进行信号传递的车辆配线部41连接。该连接器14与设置于车辆配线部41的一部分(例如前端部)的连接器42电接合。连接器14与连接器42的接合形式只要能够进行电接合便任意。例如,一方的连接器成型为凸型(包括雄型、销型等),另一方的连接器成型为凹型(包括雌型、插口型等)。
图2所示的连接器14被保持(包括固定)于弹簧部件30。即便乘员每次落座、起身时沿车辆座椅20的背面配置的部分的配线部件12错位(滑动、移动等),也利用弹簧部件30的弹力吸收该错位。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配线部件12与其他部件接触。
配线保持部15是保持由于第1弯曲部16而弯曲的配线部件12,并且能够成型第2弯曲部13的部件。该保持可以为能够滑动的保持(包括支承、挂住等),也可以为无法滑动的保持(包括固定、挂住等)。配线保持部15本身的形状、保持形态(固定、挂住、嵌合等)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与连接器14一体成型(后述的实施方式2)。也可以保持为独立成型的连接器14(后述的实施方式3)。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保持为连接器14以外的其他部件。其他部件只要是能够保持配线保持部15的部件便任意。例如,对应构成车辆座椅20的部件、包括内装而构成车身的部件等。
外部装置40只要是基于从传感器部件11传递的检测信号进行所需的处理的装置便任意,配置可以在车辆的内外进行。例如,对应在紧急情况下使安全气囊膨胀的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是安全气囊ECU)、安全气囊装置以外的ECU、包括计算机的处理装置等。所需的处理例如包括乘员的落座(就座)、起身(空座)的辨别、乘员的体格(具体而言矮小的成人·高大的成人·CRS(儿童约束系统:Child Restraint System)安装等)的辨别、浸水的辨别等中的一个以上。
实施方式2
参照图3~图15对实施方式2中的将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一体成型的构成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以外的要素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各构成例中,配线部件12A~12C分别相当于“配线部件12”,连接器14A、14B分别相当于“连接器14”,配线保持部15A~15F分别相当于“配线保持部15”。此外,为了简化图示以及说明,只要不特别明示,便对于与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各构成例也同样。
第1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3与图4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A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图3中三视图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A具有凸状部位15a和保持部位15b等。凸状部位15a是沿连接器14A的对置的两个面突出成型的壁状部位。保持部位15b是在两个凸状部位15a的相互间架桥设置的板状部位。保持部位15b的形状(包括端部形状、剖面形状)、个数、材料、厚度等可以任意设定。
为了能够一眼识别出在配线保持部15A(具体而言保持部位15b)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而可以设定为具有若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而施加有超过外力则变形或者切断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厚度等。随着超过外力增大,保持部位15b的变形量增加、保持部位15b的切断部位增加。
由于在保持部位15b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在图4中为上表面)之间存在供配线部件12A通过的通路,所以以下将其称为通路部位15c(参照图4)。凸状部位15a、保持部位15b的材料、形状等只要以使配线部件12A通过通路部位15c的方式成型便任意。
图4所示的配线部件12A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若向规定方向(在图4中为左方)弯曲则成型第1弯曲部16。配线部件12A通过通路部位15c,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A延伸。并且,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4中为右方)弯曲,则成型第2弯曲部13。
保持部位15b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的间隙G1可以任意设定,但优选以使配线部件12A通过的方式设定为配线部件12A的厚度(粗细)以上。简而言之,配线保持部15A(即凸状部位15a与保持部位15b)可以形成为将配线部件12A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在前者的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中,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A错位,也利用第1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3吸收该错位。在后者的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中,由于第1弯曲部16的曲率被维持,所以配线部件12A的错位被第2弯曲部13以及弹簧部件3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吸收。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可靠地吸收配线部件12A的错位。
第1构成例的第1变形例如下所述。在图5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A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即第1构成例的变形例。第1变形例与第1构成例不同之处在于,在保持部位15b设置脆弱部位15d。脆弱部位15d是为了能够一眼识别出在保持部位15b是否作用有较强外力,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施加有超过外力时会变形或者切断的部位。
图5所示的脆弱部位15d成型于保持部位15b的一个面(下面)侧。除此之外,可以成型于保持部位15b的另一面(上表面)侧,也可以如双点划线所示地成型多个脆弱部位15d。成型于哪个面、成型数为几个、形成为何种形状(直线状、曲线状)、以及形成为何种剖面形状,可以与不引起变形、切断的允许量对应地任意设定。
第1构成例的第2变形例如下所述。在图6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B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即第1构成例的变形例。第2变形例与第1构成例不同之处在于,代替配线保持部15A而一体成型为配线保持部15B。具体而言,代替板状的保持部位15b,以多个架桥部位15e成型。
一个架桥部位15e相当于将保持部位15b细长地成型的部位。在架桥部位15e的相互间,可以设置图示的间隙,也可以设置未图示的窄缝。多个架桥部位15e是为了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施加有超过外力会变形或者切断的部位。随着超过外力增大,变形的架桥部位15e的个数增加、架桥部位15e的变形量增加、架桥部位15e的切断部位增加。
图6所示的架桥部位15e的形状(包括端部形状、剖面形状)、个数、材料、厚度等只要能够一眼识别出在架桥部位15e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便可以任意设定。即,成型为何种形状、成型数为几个、形成为何种形状(直线状、曲线状)、以及形成为何种剖面形状,可以与不引起变形、切断的允许量对应地任意设定。
第2构成例如以所下。在图7与图8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C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图7中三视图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C具有凸状部位15a、伸出部位15f等。伸出部位15f是以从两个凸状部位15a分别伸出的方式设置的板状部位。在伸出部位15f的相互间设置间隙G2。间隙G2的间隔可以任意设定。伸出部位15f的形状(包括端部形状、剖面形状)、个数、材料、厚度等可以任意设定。
为了能够一眼识别出在配线保持部15C(具体而言伸出部位15f)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而可以设定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而施加有超过外力会变形或者切断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厚度等。随着超过外力增大,伸出部位15f的变形量增加、伸出部位15f的切断部位增加。
由于在伸出部位15f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在图7中为上表面)之间存在供配线部件12A通过的通路,所以以下将其称为通路部位15c(参照图4)。凸状部位15a、伸出部位15f的材料、形状等只要以使配线部件12A通过通路部位15c的方式成型便任意。
图8所示的配线部件12A与图4所示的配线部件12A同样,设置有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其中,图8所示的通路部位15c由伸出部位15f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在图8中为上表面)形成。伸出部位15f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的间隙G3可以任意设定,但优选以使配线部件12A通过的方式设定为配线部件12A的厚度(粗细)以上。
第2构成例的变形例如下所述。虽未图示,伸出部位15f也可以进行与第1构成例相同的变形。即,也可以将图5所示的脆弱部位15d成型于伸出部位15f、或如图6所示的架桥部位15e那样成型伸出部位15f。
第3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9与图10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B与配线保持部15D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图9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D是被成型为从连接器14B的一个面(在图9中上表面)突出的挂住部位14b。挂住部位14b担负着挂住并保持配线部件12B的功能。图11与图12所示的挂住部位14b具有盘形的头部、以及与该头部和连接器14B接合(连结)并具有弹性的柱状的主体部等。
图9所示的配线部件12B从连接器14B的配线用孔14a延伸,若向规定方向(在图9中为左上方)弯曲则成型第1弯曲部16。使挂住部位14b挂住并保持配线部件12B(具体而言通孔12a),并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D延伸。并且,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10中为右方)弯曲,则成型第2弯曲部13。
对挂住部位14b对配线部件12B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的箭头D1那样使配线部件12B移动,使挂住部位14b通过通孔12a。通孔12a可以为图示那样的圆形的孔,也可以为椭圆形、长槽形状的孔。由于挂住部位14b的头部被成型为比通孔12a宽,所以如图11所示挂住部位14b的主体部弯曲而弹性变形。在挂住部位14b的头部通过通孔12a后,如图12所示头部停止并保持配线部件12B,弹性变形的主体部由于恢复力而返回初始的形状(状态)。挂住部位14b的主体部的高度(长度)可以任意设定,但为了可靠地保持配线部件12B,优选设定为配线部件12B的厚度(粗细)以上。挂住部位14b可以由图11与图12所示的两片构成,也可以由一片、三片以上的片数构成。
第4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13与图14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B与配线保持部15E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图13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E是被成型为从连接器14B的一个面(在图13中为上表面)突出的嵌合部位14c。嵌合部位14c担负着与配线部件12C(具体而言被嵌合部位12b)嵌合并对其进行保持的功能。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将嵌合部位14c成型为凹状,将被嵌合部位12b成型为凸状。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嵌合部位14c成型为凸状,将被嵌合部位12b成型为凹状。
图13所示的配线部件12C从连接器14B的配线用孔14a延伸,向规定方向(在图13中为左上方)弯曲而成型第1弯曲部16。使成型该第1弯曲部16的配线部件12C(具体而言被嵌合部位12b)如箭头D2那样移动,并嵌合保持于嵌合部位14c。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C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E延伸。此外,如图14所示,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14中为右方)弯曲,而成型第2弯曲部13。
被嵌合部位12b与嵌合部位14c的嵌合可以设定为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C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通过处于嵌合或解除,能够一眼识别出在配线保持部15E(具体而言嵌合部位14c)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第5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15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F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图15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F是设置于连接器14A的一个面(在图15中为上表面)的粘合部位14d。粘合部位14d只要能够保持为与配线部件12A粘合便任意,例如对应粘合剂、粘合胶带等。虽未图示,但可以在配线部件12A设置粘合部位14d,也可以在连接器14A与配线部件12A的双方设置粘合部位14d。简而言之,只要能够粘合连接器14A与配线部件12A即可。
图15所示的配线部件12A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向规定方向(在图15中为左上方)弯曲时成型第1弯曲部16。使配线部件12A粘合并保持于粘合部位14d,并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F延伸。此外,与图14同样,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14中为右方)弯曲时成型第2弯曲部13。
粘合部位14d的粘合力可以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粘合部位14d的粘合的程度的粘合力。这样一来,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6~图31对实施方式3中的将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独立成型的构成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以外的要素与实施方式1、2相同。在各构成例中,配线部件12A、12B分别相当于“配线部件12”,连接器14A、14C分别相当于“连接器14”,配线保持部15G~15L分别相当于“配线保持部15”以及“保持用部件”。此外,为了简化图示以及说明,只要不特别明示,便对于与实施方式1、2所使用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各构成例也同样。
第1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16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G独立成型的构成例。第1构成例的配线保持部15G以收容并保持连接器14A与配线部件12A的方式被成型为帽状,相当于“帽状部件”。如图17所示,配线保持部15G的规定面具有开口部15x。并且,配线保持部15G如图18所示地成型为以覆盖配线部件12A的一部以及连接器14A的一部分的方式对其进行收容并保持的构造。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成型为以覆盖配线部件12A的一部分以及连接器14A的全部的方式对其进行收容并保持的构造。
对配线保持部15G对配线部件12A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的配线部件12A向规定方向(在图16中为左上方)弯曲而预先成型第1弯曲部16。在成型有第1弯曲部16的状态下,如图16所示的箭头D4那样使配线保持部15G移动,以覆盖配线部件12A以及连接器14A各自的一部分的方式对其进行收容并保持。也可以相对于配线部件12A以及连接器14A压入配线保持部15G。由于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A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G延伸,所以进一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18、图19中为右方)弯曲而成型第2弯曲部13。
在图18中示出了使配线保持部15G覆盖后的外观,在图19中示出了局部剖面。配线部件12A在第2弯曲部13与第2弯曲部13之间被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G夹住。因此,在配线保持部15G的内部维持第1弯曲部16,在配线保持部15G的外部成型第2弯曲部13。
夹住配线部件12A的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G的间隙可以任意设定,但优选以使配线部件12A通过的方式设定为配线部件12A的厚度(粗细)以上。简而言之,可以形成为将配线部件12A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在前者的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中,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A错位,也利用第1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3吸收该错位。在后者的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中,由于第1弯曲部16的曲率被维持,所以配线部件12A的错位被第2弯曲部13以及弹簧部件30的一方或者双方吸收。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可靠地吸收配线部件12A的错位。
第1构成例的变形例如下所述。虽未图示,但对于与夹住并保持配线部件12A的夹持部位对应的配线保持部15G(在图18与图19中为上侧的侧部)而言,可以形成为能够一眼识别出在配线保持部15G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设定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会变形或者切断的程度的刚性材料、厚度等。也可以成型与实施方式2的第1构成例相同的变形即图5所示的脆弱部位15d、或如图6所示的架桥部位15e那样成型。这样一来,随着超过外力增大,施加于与夹持部位对应的配线保持部15G的部位的变形量增加、切断量增加。
第2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20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H独立成型的构成例。配线保持部15H相当于“捆扎部件”,捆扎并保持连接器14A与配线部件12A。只要捆扎部件能够捆扎并保持连接器14A与配线部件12A,材料、形状等便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对应电缆扎带、捆扎带、钢丝、尼龙扎带、细绳等,可以形成为线状、长板状。
对配线保持部15H对配线部件12A的捆扎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的配线部件12A向规定方向(在图20中为左上方)弯曲而预先成型第1弯曲部16。在成型了第1弯曲部16的状态下,图20所示地缠绕配线保持部15H,捆扎并保持配线部件12A以及连接器14A。由于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A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H延伸,所以进一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21中为右方)弯曲而成型第2弯曲部13。
在图21中示出了覆盖配线保持部15H后的外观。配线保持部15H的捆扎力可以任意设定。可以形成为将配线部件12A保持为能够滑动的捆扎力,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保持为无法滑动的捆扎力。在前者的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中,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A错位,也利用第1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3吸收该错位。在后者的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中,由于第1弯曲部16的曲率被维持,所以配线部件12A的错位被第2弯曲部13以及弹簧部件30的一方或者双方吸收。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可靠地吸收配线部件12A的错位。
第2构成例的变形例如下所述。虽未图示,但配线保持部15H可以形成为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设定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会变形或者切断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厚度等。也可以成型与实施方式2的第2构成例相同的变形即图5所示的脆弱部位15d、或如图6所示的架桥部位15e那样成型。这样一来,随着超过外力增大,配线保持部15H的变形量增加、切断。
第3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22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I独立成型的构成例。配线保持部15I具有夹住配线部件12A并相对于连接器14A进行挂住并保持的挂住部位15g。只要挂住部位15g能够如箭头D5那样移动而勾挂并保持于连接器14A,材料、形状等便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图22所示的挂住部位15g以勾挂连接器14A的一部分(被挂住部位)的方式将一部分成型为钩爪状。虽在图22中成型于前端部,但也可以成型于前端部以外的部位(中间部等)。连接器14A的被挂住部位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为角部,也可以为设置于连接器14A的凸部(突起)、凹部(凹陷)。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为能够勾挂并保持于连接器14A的任意的部位的形状(例如L字形状、J字形状、T字形状等)。
对配线保持部15I对配线部件12A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的配线部件12A向规定方向(在图22中为左上方)弯曲而预先成型第1弯曲部16。在成型有第1弯曲部16的状态下,如图22所示地使配线保持部15I如箭头D5那样移动。然后,如图23所示地夹住配线部件12A,将其挂住并保持于连接器14A。由于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A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I延伸,所以进一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23中为右方)弯曲而成型第2弯曲部13。
在图23中示出了挂住配线保持部15I后的状态。配线保持部15I的挂住力可以任意设定。可以形成为将配线部件12A保持为能够滑动的挂住力,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保持为无法滑动的挂住力。在前者的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中,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A错位,也利用第1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3吸收该错位。在后者的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中,由于第1弯曲部16的曲率被维持,所以配线部件12A的错位被第2弯曲部13以及弹簧部件30的一方或者双方吸收。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可靠地吸收配线部件12A的错位。
第3构成例的变形例如下所述。虽未图示,但配线保持部15I的挂住部位15g可以形成为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的结构。即,可以设定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挂住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厚度等。
第4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24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J独立成型的构成例。配线保持部15J相当于“帽状部件”,具有覆盖配线部件12A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帽部位15i、和相对于连接器14A进行挂住和保持的挂住部位15h等。帽部位15i被成型为与图16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G相同的形状,具有图17所示的开口部15x。只要挂住部位15h能够如箭头D6那样移动而勾挂并保持于连接器14A,材料、形状等便可以任意设定。也可以进行与上述的挂住部位15g相同的变形。
对配线保持部15J对配线部件12A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的配线部件12A向规定方向(在图24中为左上方)弯曲而预先成型第1弯曲部16。在成型有第1弯曲部16的状态下,使配线保持部15J如箭头D6那样移动。然后,如图25所示地将配线部件12A收容于帽部位15i,并且将挂住部位15h挂住并保持于连接器14A。由于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A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J延伸,所以进一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25中为右方)弯曲而成型第2弯曲部13。
在图25与图26中示出了挂住配线保持部15J后的状态。图25所示的挂住部位15h与图23所示的挂住部位15g同样挂住于连接器14A而保持配线部件12A。图26所示的帽部位15i与图19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G除了第1弯曲部16的曲率不同之外,同样以覆盖配线部件12A以及连接器14A各自的一部分的方式对其进行收容和保持。也可以相对于配线部件12A以及连接器14A压入配线保持部15G。
配线保持部15J的挂住力可以任意设定。可以形成为将配线部件12A保持为能够滑动的挂住力,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保持为无法滑动的挂住力。在前者的保持为能够滑动的结构中,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A错位,也利用第1弯曲部16、第2弯曲部13吸收该错位。在后者的保持为无法滑动的结构中,由于维持第1弯曲部16的曲率,所以配线部件12A的错位被第2弯曲部13以及弹簧部件30的一方或者双方吸收。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可靠地吸收配线部件12A的错位。
第4构成例的变形例如下所述。虽未图示,但配线保持部15J的挂住部位15h也可以设定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挂住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厚度等。另外,帽部位15i也可以进行与第1构成例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G相同的变形。无论哪种设定,都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第5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27与图28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C与配线保持部15K独立成型的构成例。图27所示的连接器14C除了具有配线用孔14a之外,还具有相当于与后述的挂住部位15m进行挂住的被挂住部位的孔部14e等。配线保持部15K具有板状部位15j、主体部位15k、以及挂住部位15m等。板状部位15j相当于头部。挂住部位15m与连接器14C的孔部14e进行挂住并具有弹性,担负着维持配线部件12B的保持的功能。主体部位15k是将板状部位15j与挂住部位15m接合(连结)的部位,只要能够通过通孔12a便可以为任意形状。
图27所示的配线部件12B与实施方式2的第3构成例同样具有通孔12a(参照图9、图10)。该配线部件12B从连接器14C的配线用孔14a延伸,若向规定方向(在图27中为左上方)弯曲则成型第1弯曲部16。将配线部件12B(具体而言通孔12a)挂住并保持于挂住部位14b,并使之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K延伸。并且,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28中为右方)弯曲,则成型第2弯曲部13。
对配线保持部15K对配线部件12B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的箭头D7那样使配线保持部15K移动,在通过通孔12a后,使挂住部位15m进入孔部14e并挂住,由此保持配线部件12B。具有由比孔部14e大的直径(粗细)成型的部位的挂住部位15m在进入孔部14e时弯曲而弹性变形。在挂住部位15m通过孔部14e后,如图29所示板状部位15j停止并保持配线部件12B,从而维持弹性变形的主体部位15k由于恢复力而返回初始的形状(状态)的保持状态。虽主体部位15k的高度(长度)可以任意设定,但为了可靠地保持配线部件12B而优选设定为配线部件12B的厚度(粗细)以上。挂住部位15m可以由图29所示的两片构成,也可以由一片、三片以上的片数构成。
第6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30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B与配线保持部15L独立成型的构成例。图30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L具有板状部位15j、主体部位15k、以及嵌合部位15n等。板状部位15j与主体部位15k与上述的第5构成例相同。嵌合部位15n与连接器14B所具备的被嵌合部位14f嵌合。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将嵌合部位15n成型为凸状,将被嵌合部位14f成型为凹状。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嵌合部位15n成型为凹状,将被嵌合部位14f成型为凸状。
对配线保持部15L对配线部件12B的挂住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的箭头D8那样使配线保持部15L移动,在通过通孔12a后,将嵌合部位15n与被嵌合部位14f嵌合,由此保持配线部件12B。连接器14C与配线保持部15Kc的嵌合也可以设定为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B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根据处于嵌合或解除,能够一眼识别出在配线保持部15K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第7构成例如下所述。在图31与图32中示出了将连接器14A与配线保持部15M独立成型的构成例。图31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M为与第3构成例的配线保持部15I相似的构造(参照图22),具有板状部位15p、粘合部位15q等。在板状部位15p的内侧面(与连接器14A的对置面)设置粘合部位15q。
对配线保持部15M对配线部件12A的粘合和保持简单地进行说明。从连接器14A的配线用孔14a延伸的配线部件12A向规定方向(在图31中为左上方)弯曲而预先成型第1弯曲部16。在成型有第1弯曲部16的状态下,如图31所示使配线保持部15M如箭头D9那样移动。然后,如图32所示利用板状部位15p夹住配线部件12A,利用粘合部位15q将其粘合并保持于连接器14A。由于保持后的配线部件12A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M延伸,所以若进一步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在图32中为右方)弯曲则成型第2弯曲部13。
在图32中示出了将配线保持部15M与连接器14A粘合后的状态。配线保持部15M的粘合力可以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A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基于粘合部位15q的粘合的程度的粘合力。这样一来,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3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该形态。换言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还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也可以实现以下所示的各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1表示基本的构成例,实施方式2表示将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一体成型的构成例,实施方式3表示将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独立成型的构成例。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任意组合上述的构成例中的两个以上的结构进行应用。例如,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2的第1构成例与其他构成例(第2构成例~第5构成例)进行应用。同样,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3的第2构成例与其他构成例(第1构成例以及第3构成例~第6构成例)进行应用。另外,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2的各构成例与实施方式3的各构成例进行应用。若应用这种构成例的组合,则能够获得所应用的各个构成例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1~3所示的车辆座椅20形成为具有具备一个以上的挂槽21a与一个以上的通孔21b的缓冲垫21的结构(参照图1)。代替该形态,可以形成为具有未成型有挂槽21a的缓冲垫21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挂槽21a独立地成型有通孔21b的缓冲垫21的结构。无论哪种车辆座椅20,都在配线部件12通过通孔21b的方面相同,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1~3所示的乘员检测装置10形成为将传感器部件11、配线部件12沿缓冲垫21的表面配置为直线状的结构(参照图1)。代替该形态(或者在其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缓冲垫21的表面以外的部位的结构、或配置为非直线状(例如曲线状、分叉状等)的结构。无论进行哪种配置,都在进行乘员的检测的方面相同,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作为用于固定连接器14的被固定部件应用可弹簧部件30(参照图2)。代替该形态,也可以将除了弹簧部件30以外的其他部件作为被固定部件固定连接器14。其他部件例如对应框架24、车身等。由于只不过是将连接器14固定于哪一部件的不同,所以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形成为在缓冲垫21与连接器14之间设置配线保持部15,配线部件12沿车辆座椅20的背面配置的构成(参照图2)。代替该形态,例如如图33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缓冲垫21与配线保持部15之间配置连接器14,配线部件12配置为从通孔21b直线状地延伸的结构。即,使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的配置相反。由于配线部件12从通孔21b直线状地延伸,所以即便乘员每次进行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错位(移动),也通过弹簧部件30的弹力吸收该错位。因此,进一步抑制配线部件12与其他部件接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在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之间将保持配线部件12的配线保持部15(部位、部件)成型为板状(参照图3~图5所示的保持部位15b、图7、图8所示的伸出部位15f、图16~图19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G、图22、图23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I、图24~图26所示的帽部位15i、图31、图32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M)。上述的部位、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即、至少能够与配线部件12接触的部分,也可以如图34所示成型使第2弯曲部13侧的端部圆滑的圆形部位15t(相当于曲面部位)。图34与在图4中作为局部剖面示出的保持部位15b同样,是放大表示配线保持部15的剖视图。在图18、图19、图23、图25、图26、图3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成型圆形部位15t的情况的形状。虽未图示,但代替圆形部位15t(或者在其基础上),也可以成型使板状的角圆滑的圆面、或成型倒角面(包括锥形面)。无论进行哪种成型,都在配线保持部15与配线部件12之间减少磨损的产生,从而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即,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错位,也减小第2弯曲部13侧的端部与配线部件12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降低在配线保持部15与配线部件12之间产生的摩擦。虽未图示,但第1弯曲部16侧的端部也可以同样成型(可以为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为不同的形状),同样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在将配线部件12保持为能够滑动的情况下,由不旋转的部件构成配线保持部15(参照图4、图8、图19、图23、图26)。代替该形态,例如图35、图36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配线保持部15的一部分具备旋转的旋转部件的结构。图35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N相当于配线保持部15,是图3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A的变形例。该配线保持部15N在凸状部位15a的相互间将滚子15r架设为能够旋转。在相当于旋转部位的滚子15r的内侧,包括不旋转地支承滚子15r的支承部件。滚子15r也同样能够应用于配线保持部15N以外的配线保持部15(15B~15L)。例如相对于图22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I具备滚子15r而变形为图36的形态。图36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P在挂住部位15g的相互间将滚子15r架设为能够旋转,如箭头D8那样移动而与连接器14B的被嵌合部位14f嵌合来保持配线部件12B。无论是哪种情况,若使用具备滚子15r的配线保持部15,则能够抑制与配线保持部15的磨损的产生。即,即便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配线部件12错位,也随着该错位使滚子15r也旋转,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在配线部件12与配线保持部15之间产生的摩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以在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之间保持配线部件12的方式构成配线保持部15(参照图4、图8、图10、图14、图15、图19、图21、图23、图26、图28、图32)。代替该形态,例如图37所示,也可以以保持第2弯曲部13与传感器部件11(具体而言缓冲垫21的通孔21b)之间的配线部件12的方式构成配线保持部15。图37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Q相当于配线保持部15,是图23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I的变形例。该配线保持部15Q除了具有挂住部位15g之外还具有通路部位15s。通路部位15s与图3所示的通路部位15c同样,是供配线部件12A通过的部位。该通路部位15s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形态,例如对应图3所示的保持部位15b的形态(包括图5所示的脆弱部位15d的形态)、图6所示的架桥部位15e的形态、图7、图8所示的伸出部位15f的形态、图35、图36所示的滚子15r的形态中的一个以上。虽未图示,但通路部位15s也同样能够应用于配线保持部15I以外的配线保持部15(15A~15H、15J~15L)。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具备通路部位15s,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2弯曲部13的形态。
此外,图27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K只要将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成型之后将挂住部位15m挂住于孔部14e,便能够进行与图37相同的保持。图30所示的配线保持部15L也同样,在将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成型之后使嵌合部位15n与被嵌合部位14f嵌合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第5构成例中形成为具备粘合部位14d的结构(参照图15),在实施方式3的第6构成例中形成为具备粘合部位15q的结构(参照图31)。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作为第3构成例形成为具备挂住部位15g的结构(参照图22),作为第4构成例形成为具备挂住部位15h的结构(参照图24)。代替上述的形态(或者在其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在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中的一方的部件设置钩爪状的突起(hook),在另一方的部件设置起毛(loop)的结构。突起与起毛缠绕而能够与粘合、挂住同样地保持配线部件12。也可以通过调整突起与起毛的形状,而设定为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会分离的程度。这样一来,能够一眼识别出是否作用有超过外力。
本发明的作用效果如下所述。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1~3以及变形例,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各效果。
(1)在具备传感器部件11、连接器14(14A~14C)、配线部件12(12A~12C)的乘员检测装置中,形成为具有使从连接器14延伸的配线部件12弯曲的第1弯曲部16、对由于第1弯曲部16而弯曲的配线部件12进行保持的配线保持部15(15A~15Q)、以及使从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一侧的配线保持部15延伸的配线部件12向与第1弯曲部16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13的结构(参照图1~图37)。根据该结构,能够消除配线部件12与其他部件的接触、或将其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相比以往降低例如以剥离、磨损、勾挂等为重要因素引起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因此,能够长时间使用。
(2)连接器14(14A~14C)与配线保持部15(15A~15F)形成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参照图3~图12)。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部件件数抑制为较少。因此,容易进行向车辆座椅20的设置,从而提高作业性。
(3)配线保持部15(15A~15F)形成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12A~12C)当施加有超过外力会变形或者切断的部位(脆弱部位15d、架桥部位15e、伸出部位15f、挂住部位14b、嵌合部位14c等)的结构(参照图5~图7、图11、图13)。根据该结构,如果配线保持部15(15A~15F)具有变形、切断的部位,则能够容易判断出通过超过外力拉动了配线部件12。
(4)配线保持部15(15A~15F)形成为由勾挂并挂住配线部件12B的挂住部位14b(参照图9~图12)、与配线部件12C的被嵌合部位12b嵌合的嵌合部位14c(参照图13、图14)、以及与配线部件12A粘合的粘合部位14d(参照图15)中的一个以上构成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配线部件12通过简单的作业容易形成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从而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
(5)连接器14(14A、14C)与配线保持部15(15G~15L)形成为独立成型的结构(参照图16~图31)。根据该结构,即便是包括现有的连接器的传统形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相对于配线部件12容易形成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从而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
(6)配线保持部15(15G~15L)形成为具有随着拉动配线部件12(12A、12B)当施加有超过外力时解除与连接器14(14A、14C)的保持的部位(挂住部位15g、15h、15m等)的结构(参照图22、图24、图27)。根据该结构,当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的保持被解除,就能够容易判断出通过超过外力拉动了配线部件12。
(7)配线保持部15(15G~15L)形成为具有勾挂并挂住连接器14(14A、14C)的挂住部位15g、15h、15m(参照图22~图29)、与连接器14B的被嵌合部位14f嵌合的嵌合部位15n(参照图30)、以及与连接器14A粘合的粘合部位15q(参照图31、图32)中的一个以上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即便连接器14与配线保持部15独立,也能够相对于配线部件12通过简单的作业容易形成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从而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
(8)配线保持部15(15G~15L)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14(14A、14C)与配线部件12(12A、12B)一起进行保持的保持用部件的结构(参照图16~图31)。根据该结构,由于配线保持部15本身为保持用部件,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容易形成第1弯曲部16与第2弯曲部13,从而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12受到的损伤。
(9)保持用部件形成为嵌入连接器14A的帽状部件(配线保持部15G、15J;参照图16~图19、图24~图26)、或者相对于连接器14A进行捆扎的捆扎部件(配线保持部15H)的结构(参照图20、图21)。根据该结构,仅通过使用具有帽状部件、捆扎部件之类的简单的构造的部件,便能够与配线部件12一起可靠地保持(固定)于连接器14。
(10)配线部件12(12A~12C)形成为通过设置于车辆座椅20的通孔21b,并且在通孔21b与配线保持部15(15A~15Q)之间沿车辆座椅20的背面进行配置的结构(参照图2)。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通孔21b与配线保持部15之间沿车辆座椅20的背面进行配置,所以进一步抑制与其他部件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配线部件12的损伤。
(11)连接器14(14A~14C)形成为被保持于在车辆座椅20的背面侧配置的弹簧部件30的结构(参照图2、图34)。根据该结构,即便配线部件12(12A~12C)在乘员每次反复落座、起身时错位,也通过保持连接器14的弹簧部件30的弹力,进一步抑制与其他部件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配线部件12的损伤。
总之,基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乘员检测装置10如下。
在第1方式中,涉及一种乘员检测装置,其具备配置于车辆座椅20的传感器部件11、配置于上述车辆座椅的背面侧并为了传递上述传感器部件的检测(探测)而与外部装置4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14、14A、14B、14C、以及将上述传感器部件与上述连接器电连接的配线部件12、12A、12B、12C,其特征在于,具有使从上述连接器延伸的上述配线部件弯曲的第1弯曲部16、对由于上述第1弯曲部而弯曲的上述配线部件进行保持的配线保持部15、15A、15B、15C、15D、15E、15F、15G、15H、15I、15J、15K、15L、15M、15N、15P、15Q、以及使从与上述第1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上述配线保持部延伸的上述配线部件向与上述第1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13。
根据该结构,能够消除配线部件与其他部件(即配线部件以外的部件)的接触、或将其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相比以往降低例如以剥离、磨损、勾挂等为重要因素引起配线部件受到的损伤。配线部件受到的损伤包括断线之类的非电连接。
第2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与上述配线保持部15A、15B、15C、15D、15E、15F、15M、15N一体成型。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部件件数抑制为较少。因此,容易进行向车辆座椅的设置,从而提高作业性。
第3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与上述配线保持部15G、15H、15I、15J、15K、15L、15P、15Q独立成型,上述配线保持部与上述配线部件一起被保持于上述连接器。
根据该结构,即便是包括现有的连接器的传统形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相对于配线部件容易形成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并且能够相比以往降低配线部件受到的损伤。
应予说明,“传感器部件”只要配置于车辆座椅并进行所需的检测(例如乘员的落座、乘员的体格、浸水等)即可,可以任意设定传感器的种类。“保持”可以为能够滑动的保持(包括支承、挂住等),也可以为无法滑动的保持(包括固定、挂住等)。设置于配线部件的“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只要能够进行信号传递,便任意设定弯曲的形态(曲率、弯曲方式等)。“配线保持部”可以与连接器一体成型,也可以与连接器独立成型。在为独立成型的情况下,可以被保持于连接器,也可以被保持于连接器以外且在车辆座椅的背面侧配置的部件。
虽依据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应理解为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发明还包括各种变形例、同等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形态、以及包括其中的仅一个要素、其以上、或者其以下的其他组合、形态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乘员检测装置,其具备配置于车辆座椅(20)的传感器部件(11)、配置于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面侧并为了传递所述传感器部件的检测而与外部装置(4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14、14A、14B、14C)、以及将所述传感器部件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的配线部件(12、12A、12B、12C),其特征在于,具有:
使从所述连接器延伸的所述配线部件弯曲的第1弯曲部(16)、
对由于所述第1弯曲部而弯曲的所述配线部件进行保持的配线保持部(15、15A、15B、15C、15D、15E、15F、15G、15H、15I、15J、15K、15L、15M、15N、15P、15Q)、以及
使从与所述第1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配线保持部延伸的所述配线部件向与所述第1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2弯曲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线保持部(15A、15B、15C、15D、15E、15F、15M、15N)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具有随着拉动所述配线部件当施加有超过允许量的外力会变形或者切断的部位(15b、15d、15f、14B、14C)。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包含下述部位中的至少一个:
由勾挂并挂住所述配线部件的挂住部位(14b)、
与所述配线部件的被嵌合部位(12b)嵌合的嵌合部位(14c)、以及
与所述配线部件粘合的粘合部位(14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线保持部(15G、15H、15I、15J、15K、15L、15P、15Q)独立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具有随着拉动所述配线部件当施加有超过允许量的外力时解除与所述连接器的保持的部位(15g、15h、15m)。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具有下述部位中的至少一个:
勾挂并挂住所述连接器的挂住部位(15g、15h、15m)、
与所述连接器的被嵌合部位(14f)嵌合的嵌合部位(15n)、以及
与所述连接器粘合的粘合部位(15q)。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是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线部件一起进行保持的保持用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用部件是嵌入所述连接器的帽状部件(15G、15J)、或者相对于所述连接器进行捆扎的捆扎部件(15H)。
10.根据权利要求1、2、3、5、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部件通过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的通孔(21b),并且在所述通孔与所述配线保持部之间沿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面进行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2、3、5、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被保持于在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面侧配置的弹簧部件(3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12360 | 2014-01-27 | ||
JP2014012360A JP6206216B2 (ja) | 2014-01-27 | 2014-01-27 | 乗員検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2663A CN104802663A (zh) | 2015-07-29 |
CN104802663B true CN104802663B (zh) | 2018-05-11 |
Family
ID=53688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23056.3A Active CN104802663B (zh) | 2014-01-27 | 2015-01-16 | 乘员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06216B2 (zh) |
CN (1) | CN1048026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42983B2 (en) | 2018-09-03 | 2023-05-09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17326B (en) * | 2004-08-20 | 2008-05-21 | Autoliv Dev | A position sensor |
CN102189969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车辆的乘客分类装置 |
JP2012051548A (ja) * | 2010-08-06 | 2012-03-15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85964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988977B (it) * | 1973-06-12 | 1975-04-30 | Zeus Rapizzi Spa | Complesso di montaggio per apparec chi elettrici modulari |
JPH0424620Y2 (zh) * | 1988-05-20 | 1992-06-10 | ||
US20030071738A1 (en) * | 2001-05-10 | 2003-04-17 | Jean-Claude Joly | Seat occupancy sensor incorporated into a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incorporating a wiring pattern into a substrate |
JP2003095060A (ja) * | 2001-09-25 | 2003-04-03 | Aisin Seiki Co Ltd | 乗員判定装置 |
JP5037105B2 (ja) * | 2006-12-13 | 2012-09-2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
JP2010092663A (ja) * | 2008-10-06 | 2010-04-22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コネクタ |
-
2014
- 2014-01-27 JP JP2014012360A patent/JP620621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1-16 CN CN201510023056.3A patent/CN1048026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17326B (en) * | 2004-08-20 | 2008-05-21 | Autoliv Dev | A position sensor |
CN102189969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车辆的乘客分类装置 |
JP2012051548A (ja) * | 2010-08-06 | 2012-03-15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85964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2663A (zh) | 2015-07-29 |
JP6206216B2 (ja) | 2017-10-04 |
JP2015141747A (ja) | 2015-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0090906A (ja) | クリップ | |
CN203854538U (zh) | 负载检测装置 | |
CN102951053B (zh) | 固定系统、外套件、座椅装置和交通运输工具 | |
CN102164781B (zh) | 包括占用传感器垫子的内饰物件 | |
WO2007115301A3 (en) | Harness tension sensor and crash occurrence sensor | |
CN104802663B (zh) | 乘员检测装置 | |
CN101159356B (zh) | 电线保持器和电线保持方法 | |
JP5488167B2 (ja) | 荷重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 | |
CN103532060A (zh) | 一种线束支架 | |
WO2011108325A1 (ja) |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およびその取付構造 | |
CN207853373U (zh) | 一种汽车机舱线束的过孔橡胶护套 | |
CN205810418U (zh) | 改进型扁平电缆 | |
US8723039B2 (en) | Wire harness with slack absorption | |
CN203103668U (zh) | 镀金高灵敏抗干扰汽车安全气囊线束 | |
CN211417203U (zh) | 安全带锁扣 | |
CN211252478U (zh) | 一种电子线保护结构及安全气囊线束和汽车 | |
CN209245119U (zh) | 一种带磨损报警装置的制动器 | |
KR101169933B1 (ko) | 케이블 안내유닛 | |
CN210326836U (zh) | 一种汽车线束保护套 | |
CN206012537U (zh) | 适用于后排座椅的安全带提醒装置安装结构及汽车座椅 | |
CN207140873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安全垫的安全带限位件及汽车安全垫 | |
CN205565153U (zh) | 一种连接器的防护结构 | |
CN213026793U (zh) | 一种便携式usb数据线 | |
CN206041104U (zh) | 防脱线插座面板 | |
CN203553799U (zh) | 一种线束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