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781603B - 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1603B
CN104781603B CN201380056887.XA CN201380056887A CN104781603B CN 104781603 B CN104781603 B CN 104781603B CN 201380056887 A CN201380056887 A CN 201380056887A CN 104781603 B CN104781603 B CN 1047816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gle
prism
plan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68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1603A (zh
Inventor
菊池荣成
日下雄介
藤田胜
金山喜彦
持田省郎
伊藤正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81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1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1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1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13)和光源,导光板(13)具有:入射面,供从光源射出的光入射;射出面,射出从入射面入射的光;及传播反射面,是与射出面相向的面,并且使从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射出面传播反射,传播反射面具有大致V字形的槽,大致V字形的槽具有两种以上的槽。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液晶板、照明用的侧光式背光灯中使用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一般不是自发光装置,因此需要背光灯那样的其他的光源。背光灯单元主要由光源和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导光而使其面发光的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构成。
一般而言,背光灯单元根据光源的位置而被分类成直下式和侧光式等。若采用直下式,则在液晶板的正下方设置多个光源、例如冷阴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并使从光源射入的光经由多个光学片扩散,而照射到液晶显示装置面板上。若采用侧光式,则使用导光板,在侧端设置光源,并使从光源射入的光在导光板扩散,而经由多个光学片照射到液晶显示面板上。
图11表示采用了LED的侧光式的光学模块单元的一例。
如图11所示,在导光板13的侧表面部配置有多个作为点光源等光源的LED16。另外,在导光板13的上方配置有扩散片12,扩散片12使从导光板13射出的光广泛地扩散。
此外,在扩散片12的上方配置有第一棱镜片20,在第一棱镜片20的上方配置有第二棱镜片21,在第二棱镜片21的上方配置有光学片22,通过分别使光向可视方向聚光,从而实现高亮度化。此外,在导光板13的下方配置有反射片17,使从导光板13泄漏到下方的光再次返回至导光板13,从而有效地利用光。
图12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以往的导光板13的结构。简单地对图12进行说明,主要包括:导光板13;光源,由配置于导光板13的两端部的作为光生成部的LED16构成;及上述多个复合片组18,将来自该光源的光导向液晶单元。在导光板13的反射棱镜面(下表面)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棱镜14a~14c。
形成于反射棱镜面的多个棱镜14a~14c的截面形状考虑来自LED16的直射光及从LED16射出并由光射出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的光路而决定。即,在来自LED16的光射出至复合片组18的情况下,具有如下两种光:从LED16直接射向反射棱镜面(下表面)的光25、从LED16射出并由光射出面反射一次后而射向反射棱镜面的光26。为了高效地向复合片组18引导光,需要考虑这两种光路而决定棱镜的截面形状。
大致中央部的棱镜14a的截面形状是顶端角(T°)为100°且倾斜角(a1)为40°的等腰三角形。该棱镜14a的深度为D1。
从导光板13的端部开始1/4的位置的棱镜14b的截面形状是顶端角(T°)为100°且倾斜角(a2)为34.8°的三角形。该棱镜14b的深度为D2。
导光板13的端部的棱镜14c的截面形状是顶端角(T°)为100°且倾斜角(a3)为24.05°的三角形。另外,该棱镜14c的深度为D3。
即,使棱镜14a~14c的顶端角T在全部棱镜中恒定,并且将棱镜14a~14c的倾斜角设定为从接近LED16的位置朝着中央而增大,另外将棱镜的深度设定为从接近LED16的位置朝着中央而变深。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形成于导光板13的反射棱镜面的多个棱镜14a~14c分别具有考虑了来自LED16的直射光及从LED16射出并由光射出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的光路的截面形状。
因此,不仅来自LED16的直射光,而且从LED16射出并由光射出面反射的反射光也能够与光射出面大致垂直地从导光板13射出。
其结果是,能够从导光板13高效地射出光。但是,为了确保视场角特性并抑制角度方向的亮度不均,并且提高调光特性(区域发光特性),棱镜的顶端角度T为一种,因此无法满足与视场角特性、亮度不均、调光特性相反的特性,而最终必须使用两片价格昂贵的棱镜片,具有单元的构成元件件数增多、组装麻烦的问题。
在此,调光特性是指区域发光特性,是如下特性:通过将背光灯分成多个区域并独立地控制各个区域发光,从而使画面内的黑色的部分不发光而使明亮的部分发光,由此提高对比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01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确保视场角特性和抑制亮度不均、提高正面亮度并且提高调光性的导光板13,光从入射面入射,形成于反射棱镜面的多个棱镜具有考虑了来自LED16的直射光及从LED16射出并由光射出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的截面形状,其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的槽状,大致V字形的槽具有两种以上的截面形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使用如下的导光板,具有:入射面,供从光源射出的光入射;射出面,射出从入射面入射的光;及传播反射面,是与射出面相向的面,并且使从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射出面传播反射,传播反射面具有大致V字形的槽,大致V字形的槽具有两种以上的截面形状。
本发明的导光板是确保了视场角特性、提高了正面亮度并且提高了调光性的导光板。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导光板的概略剖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亮度特性图。
图2B是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亮度角度特性图。
图2C是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棱镜高度图。
图2D是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照度分布图。
图2E是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视场角特性图。
图3A是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亮度特性图。
图3B是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亮度角度特性图。
图3C是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棱镜高度图。
图3D是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照度分布图。
图3E是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视场角特性图。
图4A是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亮度特性图。
图4B是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亮度角度特性图。
图4C是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棱镜高度图。
图4D是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照度分布图。
图4E是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视场角特性图。
图5A是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的角度说明图。
图5B是赋予给导光板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的定义图。
图5C是赋予给导光板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θ的变化的概略光路图。
图5D是赋予给本发明的导光板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θ的变化的概略光路图。
图6A是对实施方式的棱镜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6B是使实施方式的棱镜角度产生了变化时的光的射出方向的相对光度图。
图7A是组合实施方式的棱镜角度时的视场角特性图。
图7B是对实施方式的棱镜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8A是实施方式的第一棱镜的光路图。
图8B是实施方式的第一棱镜的光路图。
图8C是实施方式的第一棱镜的光路图。
图9A是对实施方式的棱镜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9B是对实施方式的棱镜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棱镜的宽度在导光板内的变化的图。
图11是采用了以往的LED的侧光式的光学模块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现有例的导光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3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3的概略截面的图,其具备LED16、导光板13、反射片17、扩散片12及光学片22。
LED16是点状光源等光源,如图1所示,在导光板13的短边侧的两个侧面附近分别并排设有多个。
导光板13是将透明树脂(例如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等作为材料而形成的,为了使光向上方反射而在导光板13的反射面侧(下表面)交替地设有构成第一槽的第一棱镜31、构成第二槽的第二棱镜32。
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配置成将形状不同的两种棱镜分开,以两个为一组而重复设置。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间隔配置成重复等间距的规则排列。
为了有效地利用从导光板13泄漏的光,反射片17具有使从导光板13射出的光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3的功能。
扩散片12具有使从导光板13的上表面射出的光扩散的功能。另外,为了进一步实现高亮度化而在扩散片12的上方设有光学片22。在现有例中需要棱镜片,但在该方式中导光板13不需要两种棱镜。
第一棱镜31主要具有提高从LED16射出的光的正面亮度的特性,第二棱镜32主要具有扩大从LED16射出的光的视场角的特性,通过该组合能够同时实现扩大视场角和提高正面亮度并且提高调光性这一互反的特性。
此外,第一棱镜31的角度α主要有助于提高正面亮度,角度β主要有助于提高调光特性。第二棱镜32的角度γ主要有助于视场角特性的控制,角度Δ有助于视场角特性的控制。
并且,在第一棱镜31的角度α在42°<α<6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正面亮度。此外,在第二棱镜32的角度γ在60°<γ<7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扩大视场角特性。
若在42°<α<60°、60°<γ<72°的范围内,则也可以根据场所而使角度变化。若在该角度条件内,则也可以使用多种棱镜。
此外,使第一棱镜31的斜面角度的总和(α+β)及第二棱镜32的斜面角度的总和(γ+Δ)是分别大于90°的角度,由此能够提高调光性及减少局部的亮度不均。
另外,通过以下的实施例1-3对上述角度范围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1-3中对上述角度范围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是将LED16配置于导光板13的两侧的结构,但即使仅配置于LED16的任一端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使赋予给导光板13的反射面侧的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间隔根据场所而变化。也可以在导光板13的上方表面配置与下表面的棱镜槽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槽。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A~图2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13中,在图1中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角度分别为角度α:42°、角度β:62°、角度γ:68°、角度Δ:48°,并且导光板13重复配置有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
图2A~图2E是该情况下的导光板13的光学模拟结果。
图2A表示亮度特性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纵轴表示亮度。并且图2A表示使两方LED16发光的亮度分布。也使导光板13的单侧的LED16发光而测定出调光特性。
如图2A所示,可知整个面发光时的亮度均匀性良好,调光特性比以往良好。另外,以往的调光的数据是对应于图11的以往的导光板13的调光特性的数据。在此,调光特性表示对比度(光的锐度),中央部附近的亮度差大的一方的调光特性良好(斜率大的一方的调光特性良好)。
图2B是亮度角度特性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长度,纵轴表示亮度。即使所观察的角度(15°、30°、45°)改变也显示几乎相同的特性,即使是角度45°也显示均匀且良好的角度特性。在此,角度是指与立于导光板13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
图2C是导光板13的棱镜高度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长度,纵轴表示棱镜高度。表示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高度尺寸,在实施方式1中使棱镜高度依次变化。
图2D是照度分布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长度,纵轴表示照度。与正面亮度特性相同地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即在整个画面上显示良好的特性。仅单侧的LED16点灯的调光特性也良好。
图2E是视场角特性图,横轴是相对于垂直地立于导光板13的面上的垂线的角度,纵轴是相对强度(亮度)。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特性具有几乎相同的特性,并且比以往的特性更汇集于中心角度,所以正面亮度更明亮,可视性更好。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图3A~图3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13中,在图1中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角度分别为α:52°、β:52°、γ:72°、Δ:32,并且导光板13重复配置有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导光板13重复配置有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
图3A~图3E是该棱镜形状下的光学模拟结果。图的纵轴、横轴与图2A~图2E相同。
图3A是亮度特性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长度,纵轴表示亮度。整个面的亮度均匀性良好,与以往的调光特性相比调光性也良好。
图3B是亮度角度特性图,即使所观察的角度改变也显示几乎相同的特性,即使是角度45°也显示均匀且良好的角度特性。
图3C是导光板13的棱镜高度图,表示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高度尺寸,棱镜高度依次变化。
图3D是照度分布图,与亮度特性相同地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即在整个画面上表示为良好的特性。
图3E是视场角特性图,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特性具有几乎相同的特性,并且比以往的特性良好。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图4A~图4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13中,在图1中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角度分别为α:52°、β:52°、γ:75°、Δ:27°,并且导光板13重复配置有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导光板13重复配置有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
图4A~图4E是该情况下的棱镜形状下的光学模拟结果。图的纵轴、横轴与图2A~图2E相同。
图4A是亮度特性图,横轴表示导光板13的长度方向长度,纵轴表示亮度。整个面的亮度均匀性良好,与以往的调光特性相比调光性也良好。
图4B是亮度角度特性图,即使所观察的角度改变也显示几乎相同的特性,即使是角度45°也显示均匀且良好的角度特性。
图4C是棱镜高度图,表示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高度尺寸,棱镜高度依次变化。另外,在图2C、图3C、图4C中,根据α、β、γ、Δ角度而改变其棱镜高度。越靠近内部则设定得越高,以使各个棱镜均匀地接收入射的光。
图4D是导光板13的照度分布图,与亮度特性相同地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即在整个画面上显示良好的特性。
图4E是导光板13的视场角特性图,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特性具有几乎相同的特性,并且比图4E的以往的特性良好。
在图2C、图3C、图4C中,根据位置而使棱镜高度变化。这是为了对应于各个角度而使亮度分布均匀,从而随着朝向内部、内侧而提高棱镜高度。成为抛物线那样的曲线。第一槽与第二槽的深度随着从入射面朝向导光板的中央而变深。在将距入射面的距离设为横轴、将第一槽、第二槽的深度设为纵轴的情况下,深度的变化是抛物线。
对实施方式1至3进行总结则如下面的表1所示。
[表1]
在表1的结果中,如上述所示,第一棱镜31的角度α在42°≤α≤52°的范围内,第二棱镜32的角度γ在68°≤γ≤75°的范围内。第一棱镜31的斜面角度的总和(α+β)及第二棱镜32的斜面角度的总和(γ+Δ)分别为104°、102°以上的角度。
此外,使用图5A~图5D及图9A和图9B详细地对角度的范围进行说明。
<示意性说明>
图5A是对从导光板13射出的光的射出角度进行说明的图。如图5A所示,射出角度是通过与射出面的开度角度而对从导光板13射出的光的角度进行定义的。
图5B是赋予给导光板13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θ的定义图。图5C、图5D表示赋予给导光板13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θ的变化的概略光路图的一例。用箭头表示光的前进路线。
图5C是棱镜角度θ为42°至6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光射出至90°方向附近,能够提高正面亮度。但是,由于光集中于射出角度90°附近,因此视场角较窄,例如,在棱镜角度θ为60°的情况下,将最大的亮度设为100时,一半的亮度的扩展角度为35°左右。扩展角度表示图5C、图5D中斜线所示的扩展。
另一方面,如图5D所示,在棱镜角度θ为60°至72°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光射出至90°以下的方向、即入射面方向,因此能够扩大视场角。例如,在棱镜角度θ为72°的情况下,将最大的亮度设为100时,一半的亮度扩展角度为70°左右。
由此,通过均衡地使用具备具有上述角度范围的两种以上的棱镜的截面形状,能够满足视场角特性、正面亮度、调光性。即,交替地设有向90度方向发光的棱镜和向小于90度的方向发光的棱镜这两个棱镜即可。
<模拟的说明>
使用图6A、图6B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6A是赋予给导光板13的传播反射面的棱镜角度θ的定义图,将该情况下的棱镜形状定义为等腰三角形,将底边的角度定义为棱镜角度θ,使其变化并进行了以下的验证。
在图6B中,由图5A所示的LED16侧的射出角度0°~180°表示来自导光板13的光的射出方向。表示使棱镜角度θ变化而进行光学分析的相对光度的分布的一例。
<对应于图5C而研究棱镜角度θ、向90度方向发光的棱镜>
最初,对角度α(图1)的范围进行说明。如图6B所示,在棱镜角度θ为小于42°的角度时,射出角度90°附近的相对光度会下降。另外,相对光度存在多个波峰波谷,因此当改变发光面的可视方向时,会存在看起来亮的角度和看起来暗的角度,可视性变差。
另一方面,可知在棱镜角度θ处于42°~60°的范围时,能够将较多的光射出至射出角度90°附近(提高正面亮度的方向),另外,相对光度不存在多个波峰波谷。可知其中棱镜角度50°附近最能够使光射出至正面方向。根据以上的理由,作为提高正面亮度的范围,优选42°<棱镜角度θ<60°。
<对应于图5D而研究棱镜角度θ、向小于90度的方向发光的棱镜>
接着,对角度γ(图1)的范围进行说明。如图6B所示,当棱镜角度θ比60°大时,光向入射面方向扩展,射出角度较小的区域的相对光度变高,由此光会分散,因此能够使光向扩大视场角的方向扩散。
此外,当棱镜角度到72°时,可知入射面方向的光扩展,能够使光向扩大视场角的方向扩散。根据以上的理由,作为扩大视场角的角度范围,优选60°<棱镜角度θ<72°。但是,在这些区域中,射出角度90°附近的相对光度会下降。
由此,通过均衡地使用具有第一棱镜角度α为42°<α<60°且第二棱镜角度γ为60°<γ<72°的棱镜的截面形状,能够满足视场角特性、正面亮度提高、调光特性。
图7A表示其一例。图7A表示使用了棱镜角度θ仅为42°(等腰三角形)、仅为60°(等腰三角形)、另外42°和60°这两种的情况下(底边的角有两种,不是等腰三角形)的相对光度变化。
如图7A所示,在棱镜角度θ为42°的情况下,将成为最大光度的角度设为100时,一半的亮度的扩展角B为77°。
在棱镜角度为60°的情况下,扩展角A为35°。即,通过一种棱镜形状无法满足视场角特性、正面亮度、调光性。
因此,当对上述角度进行组合(使用42°与60°两种)时,能够使成为一半亮度的扩展角C扩大至90,并且提高正面亮度。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42°<角度α<60°且60°<角度γ<72°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视场角特性、正面亮度、调光特性。
相同地,光从反方向射入的情况也相同,在42°<角度Δ<60°且60°<角度β<72°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视场角特性、正面亮度、调光特性。结果是α<β、γ>Δ。
如图7B所示,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也可以调换,只要交替地存在即可。在该情况下,α与γ调换,β与Δ调换。由于交替地存在,由此能够均匀地反射光。
在此,以下表示不是42°<角度β<60°、60°<角度Δ<72°的理由,是由于顶角的角度所致。
<关于总和(角度α+角度β)、总和(角度γ+角度Δ)可以是大于90°的角度>
接着,对总和(角度α+角度β)、总和(角度γ+角度Δ)可以是大于90°的角度、另外可以是角度α<角度β<90°的理由进行说明。
图8A~8C表示棱镜的光路图的一例。如图8A所示,根据赋予给导光板13的棱镜的斜面,既存在通过全反射而取出光的光线(例如该图的光线A),也存在一部分光未进行全反射而通过棱镜斜面向反射片17侧穿过的光线(例如该图的光线B)。并且由反射片17反射的光再次入射至以角度α、角度β构成的斜面50及斜面51。
<图8B中顶角大于90度的情况>
在由反射片17反射的光再次入射至斜面50的情况下(例如该图的光线C),由于较多的光向入光面侧方向传播,因此调光性良好。
另一方面,在由反射片17反射的光再次入射至斜面51的情况下(例如该图的光线D),由于入射角10是锐角,因此如该图所示光容易前进,由于光容易向反入射面侧传播,因此调光性较差。
<图8C中顶角是小于90°的角度的情况>
在由反射片17反射的光再次入射至斜面50的情况下(例如该图的光线E),由于较多的光向入光面侧方向传播,因此调光性良好。
另一方面,在光再次入射至斜面51的情况下(例如该图的光线F1、F2),由于入射角10较大,因此由斜面51反射的成分增加,如该图的虚线所示的光路(F1)那样,向斜面50再次入射的光的量增加。其结果是,由于光向反入射面侧传播的光量减少,因此调光性良好。
<角度α+角度β是小于90°的角度的情况>
当α+β是小于90°的角度时,如图8B所示,由于向斜面51的入射角容易成为锐角,因此调光性较差,并且与α+β大于90°的情况相比如下所述。
<根据物理上的亮度的观点>
图9A、9B表示棱镜的形状。如图9A所示,在将棱镜宽度设为W1的情况下,当顶角较大(角度α+角度β小于90°)时,棱镜的高度较低(例如图9A的h1),接收光的量减少。
在此,为了不改变顶角而确保亮度,如图9B所示,需要提高棱镜高度h。由于为了提高棱镜高度h,必然需要将棱镜宽度从w1扩大至w2(从图9A变为图9B),因此也需要扩大棱镜间距p。
并且,当棱镜间距p较宽(粗)时,由于通过一个棱镜取出的光量增加,因此容易产生由有无棱镜引起的局部的亮度不均。
由此,顶角可以为锐角,并且角度α+角度β可以是大于90°的角度。
<根据生产的观点>
另外,形成的棱镜截面形状具有大致V字形,根据生产的观点,也优选角度α、角度β小于90度。另外,上限考虑与导光板板厚的关系、亮度分布的平衡、生产率而适当变化即可。角度γ+角度Δ也同样地成立。
根据以上的理由,斜面角度的总和(α+β)及总和(γ+Δ)可以是大于90°的角度,另外α<β<90°、Δ<γ<90°。
<棱镜的高度与宽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对棱镜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在此,对棱镜的宽度T与高度H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0A表示导光板13的剖视图。为了简化,将棱镜的数量显示得较少。在导光板13的两端面设置有LED16。
是由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构成的单元52的重复。宽度分别为T1、T2,高度分别为H1、H2,但根据场所而不同。各第一棱镜31、第二棱镜32的形状相似。
图10B表示距导光板13的端部的距离x与宽度T1、T2的关系。f1(x)是宽度T1的函数,f2(x)是宽度T2的函数。在各x中,f1(x)<f2(x)。宽度随着朝向中央而变大。
虽然没有记载高度,但是形状相似,因此高度也相同地是在中央较高的相同的函数。棱镜越靠中央则高度越大,越能够反射光而向外部放出。变化不是不连续的,而是平滑地变化。单调地增加,在峰值处缓慢地变化,然后单调地减少。
在LED16在导光板13的单侧的情况下,仅单调地增加(减少)。
<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间隔>(对间隔进行说明)
当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重叠时,上述斜面的光的反射的效果减小,因此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的间隔(棱镜间的最短距离)至少不可以重叠。
当间隔较窄时,存在制造方法上的问题、棱镜间的光的干涉等的问题,因此可以设为棱镜的最小深度的一半以上的间隔。
当扩大第一棱镜31与第二棱镜32之间的间隔时,作为全体,棱镜的数量减少,光的反射减少,亮度下降并且容易产生不均。
另外,为了确保光通过,棱镜高度不可以超过导光板13的厚度的10%。优选的是不超过5%。
可以以上述角度、间隔的范围设置较多的棱镜。
工业实用性
能够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背光灯、照明装置的发光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 入射角
12 扩散片
13 导光板
14a、14b、14c 棱镜
16 LED(光源)
17 反射片
18 复合片组
20 第一棱镜片
21 第二棱镜片
22 光学片
25、26 光
31 第一棱镜(第一槽)
32 第二棱镜(第二槽)
50、51 斜面
52 单元
顶角

Claims (7)

1.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光源和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包括:
入射面,供从光源射出的光入射;
射出面,射出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及
传播反射面,是与所述射出面相向的面,并且使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向所述射出面传播反射,
所述传播反射面具有V形槽,所述V形槽通过两种截面形状的重复而构成,
所述两种截面形状的V形槽从所述入射面侧起交替地排列有第一槽与第二槽,
将所述第一槽与所述传播反射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入射面侧起设为α、β,并将所述第二槽与所述传播反射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入射面侧起设为γ、Δ,
所述α在从42度至小于60度的范围内,所述γ在从60度至小于72度的范围内,
所述Δ在从42度至小于60度的范围内,所述β在从60度至小于72度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入射面仅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端,
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的深度随着从所述入射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另一端而变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入射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两端,
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的深度随着从所述入射面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中央而变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将距所述入射面的距离设为横轴、将所述第一槽及所述第二槽的深度设为纵轴,所述深度的变化为抛物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槽的抛物线与所述第一槽的抛物线相比位于所述纵轴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上设有仅一种使光扩散的扩散片和仅一种使所述光会聚的光学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
在所述射出面上未设置棱镜片。
CN201380056887.XA 2012-11-14 2013-11-08 光源装置 Active CN104781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9836 2012-11-14
JP2012249836 2012-11-14
PCT/JP2013/006587 WO2014076914A1 (ja) 2012-11-14 2013-11-08 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1603A CN104781603A (zh) 2015-07-15
CN104781603B true CN104781603B (zh) 2016-09-14

Family

ID=50730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887.XA Active CN104781603B (zh) 2012-11-14 2013-11-08 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8302B2 (zh)
JP (1) JP6142293B2 (zh)
CN (1) CN104781603B (zh)
WO (1) WO20140769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4238B2 (ja) * 2013-02-01 2017-03-1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KR102332577B1 (ko) * 2015-04-21 2021-11-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130133B1 (ko) * 2015-10-16 2020-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3차원 영상 표시 장치
JPWO2017138492A1 (ja) * 2016-02-12 2018-1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7147066A1 (en) * 2016-02-22 2017-08-31 Lumileds Llc Asymmetrical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from luminaire
KR20170124678A (ko) * 2016-05-02 2017-1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7117544B2 (ja) * 2016-06-15 2022-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多色表示装置、多色表示装置の階調値の設定方法、および多色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019457A (zh) * 2016-06-28 2016-10-12 深圳市汇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光学微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JP6778916B2 (ja) * 2016-11-17 2020-1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20529713A (ja) * 2017-08-01 2020-10-08 テクニカル コンシューマー プロダクツ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二次的サービスのための能力を有するエッジ照明型照明器具
JP7047799B2 (ja) * 2019-03-07 2022-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7558835B2 (ja) * 2021-02-10 2024-10-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6892A (zh) * 2006-06-16 2011-07-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光板、利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77447A (zh) * 2008-10-07 2011-09-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及透射式显示装置
CN102326020A (zh) * 2009-03-06 2012-01-18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1562B2 (ja) * 2001-08-31 2011-04-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130115B2 (ja) * 2002-10-16 2008-08-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00128A (ja) 2002-12-20 2004-07-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補助光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ロントライト
JP2006066128A (ja) 2004-08-25 2006-03-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JP2006155994A (ja) 2004-11-26 2006-06-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JP2007225788A (ja) * 2006-02-22 2007-09-06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導光板及び該導光板を用いた表裏一体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該バックライト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320672B2 (ja) * 2006-12-06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09157352A1 (ja) * 2008-06-23 2009-12-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7978286B2 (en) * 2008-06-24 2011-07-12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215759B2 (ja) 2008-07-16 2013-06-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エッジライトパネルおよび照明装置
JP5308749B2 (ja) * 2008-09-05 2013-10-0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TWI363199B (en) * 2008-10-30 2012-05-0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quide plate thereof
JP2010123400A (ja) 2008-11-19 2010-06-0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床用面発光照明器具
TW201133082A (en) * 2010-03-18 2011-10-01 Coretronic Corp Backlight module, stereo display apparatus, and beam splitting fil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6892A (zh) * 2006-06-16 2011-07-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光板、利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77447A (zh) * 2008-10-07 2011-09-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及透射式显示装置
CN102326020A (zh) * 2009-03-06 2012-01-18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76914A1 (ja) 2014-05-22
US10338302B2 (en) 2019-07-02
JP6142293B2 (ja) 2017-06-07
JPWO2014076914A1 (ja) 2017-01-05
US20150293296A1 (en) 2015-10-15
CN104781603A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1603B (zh) 光源装置
CN100552511C (zh) 背光单元
KR101329413B1 (ko) 광학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광학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백라이트 유닛
US8287172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1956936B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与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0561309C (zh) 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单元
US8408777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1893190B (zh) 区域调光背光模块与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668105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964213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6019709A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CN101694285A (zh) 导光板以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CN101620342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256346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846267A (zh) 背光模组
KR20080067894A (ko) 배면에 계단구조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도광판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336499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120122642A (ko) 반사 광원형 측광식 백라이트 유닛의 도광 시스템
CN101650494A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20522705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Käläntär A monolithic segmented functional light guide for 2‐D dimming LCD backlight
KR100844157B1 (ko) 입사각 변경수단이 구비된 도광판 및 그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2998738B (zh) 导光板、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KR100981276B1 (ko) 도광판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