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3736A - 轴承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轴承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63736A CN104763736A CN201510005204.9A CN201510005204A CN104763736A CN 104763736 A CN104763736 A CN 104763736A CN 201510005204 A CN201510005204 A CN 201510005204A CN 104763736 A CN104763736 A CN 1047637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ring
- vehicle
- bearing hole
- outside
- insertion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005—Hubs with ball bea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094—Hubs one or more of the bearing races are formed by the hub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1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9/18—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 F16C19/181—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with angular contact
- F16C19/183—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with angular contact with two rows at opposite angles
- F16C19/18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with angular contact with two rows at opposite angles in O-arrangement
- F16C19/18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with angular contact with two rows at opposite angles in O-arrangement with three raceways provided integrally on parts other than race rings, e.g. third generation hu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10/00—Manufacturing methods
- B60B2310/30—Manufacturing methods joining
- B60B2310/316—Manufacturing methods joining by press-fitting, shrink-fi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包括具有支承孔的转向节、轮毂单元,轮毂单元具备:外圈,在外周具有安装于转向节的安装突缘,并且相比安装突缘靠车辆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嵌合于支承孔的插入部;内轴,呈同心状地配置于外圈的内周,并在轴向一端部安装有车轮;及多排的滚动体,配置于外圈与内轴之间,安装突缘的车辆外侧的端面相比车辆外侧的滚动体的相对于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外侧,在插入部的外周面,形成用于相对于支承孔的内周面决定外圈的径向的位置的嵌合面,嵌合面的车辆内侧的端缘相比车辆内侧的滚动体的相对于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内侧。
Description
在2014年1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00535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作为参照而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车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身的轴承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将车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身的装置,已知有例如将固定车轮的轮毂单元向作为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转向节安装的轴承组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94728号公报)。图6是表示以往的轴承组件的一例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如图6及图7所示,上述轴承组件31包括具有轮毂单元用的支承孔32a的转向节32、轮毂单元34。在轮毂单元34安装有作为车轮侧结构部件的车轮33及制动盘4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及图7中,安装车轮的一侧(在图6及图7中为右侧)成为车辆外侧,车身的中央侧(在图6及图7中为左侧)成为车辆内侧。而且,在图6及图7中,上述附图的上侧成为轴承组件31的上侧,上述附图的下侧成为轴承组件31的下侧。
轮毂单元34具有外圈35、内轴37、车辆外侧的外侧滚珠38及车辆内侧的内侧滚珠39。外圈35具有安装突缘35a。内轴37具有突缘部37a。车辆外侧的外侧滚珠38及车辆内侧的内侧滚珠39配置在外圈35与内轴37之间。相比外圈35的安装突缘35a靠车辆内侧的部分作为插入部35b而插入、嵌合于转向节32的支承孔32a。安装突缘35a通过螺栓36而安装于转向节32。在突缘部37a安装有车轮33及制动盘44。
在图6及图7所示的以往的轴承组件31中,安装突缘35a形成在外圈35的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外圈35的车辆内侧的部分通过安装突缘35a能够确保充分的刚性。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内侧滚珠39向外圈35的车辆内侧的部分的上部35c作用有大的载荷F4,上部35c也难以向径向外侧变形。需要说明的是,载荷F4从内侧滚珠39相对于外圈35的载荷点P4进行作用。而且,上部35c是指外圈35的车辆内侧的部分中的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
然而,在图6及图7所示的以往的结构中,安装突缘35a的车辆外侧的端面35a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38相对于外圈35的载荷点P3靠车辆内侧。因此,外圈35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刚性弱。因此,当大的载荷F3从外侧滚珠38作用于外圈35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部35d时,上部35d如图7的假想线夸张所示那样存在容易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的问题。
如上述那样,当外圈35较大地变形时,会产生给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轴承组件31的寿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图8(a)是日本特开2011-94728号公报的外圈的立体图。图8(b)是日本特开2011-94728号公报的外圈的主视图。如图8(a)、(b)所示,日本特开2011-94728号公报的外圈51是对图6及图7所示的以往的外圈35进行了改良的结构。在外圈51的车辆外侧的外周,肋51b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肋51b从安装突缘51a向车辆外侧延伸。由此,在外圈51的车辆外侧的部分,肋51b所处的区域的刚性提高。然而,相邻的肋51b之间的部分51c的刚性不充分。因此,可能无法充分防止外圈51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较大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外圈抑制车辆外侧的部分和车辆内侧的部分这双方的变形的轴承组件。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轴承组件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具有轮毂单元用的支承孔;及轮毂单元,安装于该转向节,所述轮毂单元具备:外圈,在外周具有安装于所述转向节的安装突缘,并且相比该安装突缘靠车辆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嵌合于所述支承孔的插入部;内轴,与所述外圈呈同心状地配置于该外圈的内周,并在轴向一端部安装有车轮;及多排的滚动体,滚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轴之间,所述轴承组件中,所述安装突缘的车辆外侧的端面相比车辆外侧的所述滚动体的相对于所述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外侧,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形成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承孔的内周面决定所述外圈的径向的位置的嵌合面,所述嵌合面的车辆内侧的端缘相比车辆内侧的所述滚动体的相对于所述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内侧。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轴承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表示以往的外圈,(a)是立体图,(b)是主视图。
图9是表示与图7不同的以往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组件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轴承组件1是用于将作为驱动轮的车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身上的装置。轴承组件1具有从车身延伸的转向节3、轮毂单元(车轮用轴承装置)4。轮毂单元4安装于该转向节3。在轮毂单元4上安装作为车轮侧结构部件的车轮2及制动盘2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安装车轮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为车辆外侧,车身的中央侧(图1中的左侧)为车辆内侧。而且,在图1中,附图的上侧为轴承组件1的上侧,附图的下侧为轴承组件1的下侧。
转向节3构成悬架装置的一部分,在其下部,轮毂单元用的支承孔3a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形成。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也如图2所示,轮毂单元4构成多排的球轴承。轮毂单元4具备外圈(轮毂外圈)8、内轴9、多排的滚珠(滚动体)10、11、保持器12、13、密封构件14、15。外圈8固定于转向节3。内轴9与外圈8同心地配置在外圈8的内周。多排的滚珠10、11滚动自如地配置在外圈8与内轴9之间。保持器12、13保持各列的滚珠10、11。密封构件14、15将外圈8与内轴9之间的环状间隙的两端密封。
外圈8是固定于车身侧的固定圈。车辆外侧的外侧外圈滚道8a和车辆内侧的内侧外圈滚道8b沿着轴向形成在外圈8的内周面。在外圈8的外周形成有安装突缘8c。安装突缘8c的车辆内侧的侧面形成为转向节安装面8f。安装突缘8c在转向节安装面8f处,通过安装螺栓17而安装于转向节3的车辆内侧的侧面。相比外圈8的安装突缘8c靠车辆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的插入部8d。该插入部8d插入、嵌合于转向节3的支承孔3a。插入部8d的外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相对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的大致整体进行嵌合的嵌合面8e。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嵌合面8e是指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的向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压入的区域。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时,嵌合面8e向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压入(以过盈配合状态嵌合),由此相对于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
内轴9形成为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圆筒状。内轴9为车轴,在内轴9上安装有车轮2及制动盘22。内轴9构成轮毂单元4的旋转座圈。内轴9具备圆筒状的内轴主体19和圆环状的内圈构件20。内圈构件20被向内轴主体19的车辆内侧的部分压入。在内轴主体19的车辆外侧的端部的外周形成有突缘部19a。在该突缘部19a的周缘部以规定的间隔穿设有螺栓孔19a1。在向该螺栓孔19a1压入的固定螺栓21上安装车轮2及制动盘22。车轮2及制动盘22由螺母24一并紧固。在内轴主体1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外圈8的外侧外圈滚道8a相对的外侧内圈滚道9a。在内圈构件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外圈8的内侧外圈滚道8b相对的内侧内圈滚道9b。在内轴主体19的中心孔19b中,虽然图示省略,但是插入有与车辆侧的驱动轴连结的等速接头的作为驱动轴的轴部,该轴部与内轴9结合成能够一体旋转。
多排的滚珠10、11包括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滚珠10和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滚珠11。外侧滚珠10滚动自如地配置在外圈8的外侧外圈滚道8a与内轴主体19的外侧内圈滚道9a之间。内侧滚珠11滚动自如地配置在外圈8的内侧外圈滚道8b与内圈构件20的内侧内圈滚道9b之间。
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接触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载荷点P1是外侧滚珠10与外侧外圈滚道8a的接触点。而且,安装突缘8c的转向节安装面8f配置在相比载荷点P1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8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11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2靠车辆内侧的位置。载荷点P2是内侧滚珠11与内侧外圈滚道8b的接触点。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安装突缘8c配置在外圈8的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安装突缘8c能够提高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刚性。尤其是在图8所示的日本特开2011-94728号公报的外圈51中,彼此相邻的肋51b之间的部分51c的刚性不充分。然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突缘8c遍及整周地形成在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外周,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周向整体的刚性。
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外侧滚珠10经由载荷点P1向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部8g作用有大的载荷F1,也能够抑制上部8g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上部8g是指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然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安装突缘8c配置在外圈8中的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因此外圈8的车辆内侧的部分的刚性低。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从内侧滚珠11经由接触点P2向插入部8d的上部8d1作用有大的载荷F2的情况下,上部8d1可能会以其车辆外侧的端部为中心而向径向外侧产生变形。上部8d1是指插入部8d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
然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插入部8d在其嵌合面8e处被压入支承孔3a,在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即使大的载荷F2作用于插入部8d的上部8d1,也能够经由嵌合面8e及内周面3a1通过转向节3来可靠地承受该载荷F2。由此,能够抑制插入部8d的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变形的情况。而且,插入部8d的外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相对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的大致整体进行嵌合的嵌合面8e。因此,与插入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嵌合面时的嵌合面的轴向长度相比,能够增大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的轴向长度L1,能够增大嵌合面8e与内周面3a1的接触面积。由此,在大的载荷F2作用于插入部8d的上部8d1时,能够使嵌合面8e与内周面3a1的接触面压比插入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嵌合面时的嵌合面与内周面的接触面压小,在转向节3上不会作用过大的力。
而且,在插入部8d的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没有间隙,因此无需准备填埋间隙的构件。由此,部件个数减少,能够实现成本降低。而且,也无需为了装配将间隙填埋的构件而对插入部8d的外周面或内周面3a1等进行加工。而且,由于外圈8的插入部8d被向转向节3的支承孔3a压入,因此通过该压入而产生将外圈8固定于转向节3的固定力。由此,能够削减将外圈8向转向节3固定的安装螺栓17的根数。例如,以往,安装螺栓17的根数为4根的情况下,能够将其削减为2~3根。
而且,外圈8的插入部8d被向转向节3的支承孔3a压入,在插入部8d的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没有间隙。由此,能够提高构成多排的球轴承的轮毂单元4的刚性。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该实施方式是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在插入部8d的嵌合面8e中,仅其车辆内侧的区域形成为向转向节3的支承孔3a压入的压入面8e2。压入面8e2的车辆外侧的端缘8e4在轴向上,例如设为与内侧滚珠11的中心11a相同的位置或其附近位置。比嵌合面8e的压入面8e2靠车辆外侧的区域形成为未向支承孔3a压入的非压入面8e3。非压入面8e3隔着环状(径向)的极小的间隙23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极小的间隙23称为嵌合间隙。嵌合间隙23设为例如0.06mm左右。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嵌合面8e是指在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向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压入的区域和隔着嵌合间隙23而与内周面3a1相对的区域这2个区域。并且,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时,压入面8e2被向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压入,由此相对于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由此,通过安装突缘8c能够提高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刚性。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外侧滚珠10经由载荷点P1向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部8g作用大的载荷F1,也能够抑制上部8g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上部8g是指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而且,插入部8d在其嵌合面8e的压入面8e2处被向支承孔3a压入,压入面8e2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即使大的载荷F2作用于插入部8d的上部8d1,经由压入面8e2及内周面3a1通过转向节3也能够可靠地承受该载荷F2。由此,能够抑制插入部8d的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变形的情况。上部8d1是指插入部8d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
而且,仅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区域成为压入面8e2,被向转向节3的支承孔3a压入。由此,能够防止压入产生的外圈8的相对于转向节3的固定力过大的情况。因此,在轴承组件1的检修时,能够容易将插入部8d从支承孔3a拔出。而且,在轴承组件1的组装时,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压入时也不需要较大的力,能容易地进行压入作业。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而且,在嵌合面8e的整体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在轴向全长上形成有嵌合间隙23。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8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11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2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嵌合面8e的轴向长度设为L2。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嵌合面8e是指在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上隔着嵌合间隙23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区域。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时,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抵接或被引导,由此相对于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而且,即使在将插入部8d嵌合于支承孔3a的状态下,也通过嵌合面8e,相对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由此,通过安装突缘8c能够提高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刚性。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外侧滚珠10经由载荷点P1向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部8g作用有大的载荷F1,也能够抑制上部8g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上部8g是指在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而且,由于嵌合间隙23的存在,在轴承组件1的组装时,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嵌合,并且在轴承组件1的检修时,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8d从支承孔3a拔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时,有时也使用对该插入进行辅助的工具。然而,当在嵌合面8e的整体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之间形成嵌合间隙23时,在较大的载荷F2从内侧滚珠11作用于插入部8d的上部8d1的情况下,存在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的可能性。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以往的轴承组件进行比较而如下说明没有该可能性的情况。上部8d1是指插入部8d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
图9是表示与图7不同的以往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9所示的以往的轴承组件31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安装突缘35a形成在外圈35的外周面的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在外圈35的插入部35b的外周面中,仅该车辆外侧的区域形成为隔着径向长度极小的嵌合间隙41而与支承孔32a的内周面32a1的车辆外侧的区域相对的嵌合面35e。在该以往例子的说明中,嵌合面35e是指在插入部35b的外周面中隔着嵌合间隙41而与支承孔32a的内周面32a1相对的区域。嵌合面35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35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39相对于外圈35的载荷点P4靠车辆外侧的位置。
相比插入部35b的外周面的嵌合面35e靠车辆内侧的区域形成为隔着比嵌合间隙41大的环状间隙42而与支承孔32a的内周面32a1相对的非嵌合面35f。该非嵌合面35f是指在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隔着比嵌合间隙23大的环状间隙25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区域。因此,在将插入部35b与支承孔32a嵌合的状态下,非嵌合面35f不具有相对于支承孔32a的内周面32a1来决定外圈35的径向的位置的功能。
根据图9所示的以往的结构,在插入部35b的外周面中,仅该车辆外侧的区域形成为嵌合面35e,嵌合面35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35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39相对于外圈35的载荷点P4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图9所示的以往的结构中,如图9的假想线夸张所示,当未使插入部35b的上部35b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时,上部35b1的外周面与支承孔32a的内周面32a1未抵接。换言之,容许上部35b1的向径向外侧的较大的变形。上部35b1是指插入部35b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当较大的载荷F4从内侧滚珠39作用于插入部35b的上部35b1时,存在上部35b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的情况。并且,上部35b1的由实线表示的变形前的姿势与假想线表示的变形后的姿势之间的变形角度θ1增大。
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插入部8d的外周面的大致整体成为嵌合面8e,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的大致整体相对,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8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11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2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由此,如图4的假想线所示,即使不使插入部8d的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上部8d1的外周面(嵌合面8e)也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抵接。
换言之,能抑制插入部8d的上部8d1的向径向外侧的较大的变形。
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较大的载荷F2从内侧滚珠11作用于插入部8d的上部8d1,也能够抑制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变形的情况。即使上部8d1发生变形,上部8d1的由实线表示的变形前的姿势与由假想线表示的变形后的姿势之间的变形角度θ(参照图4)也小于图9所示的以往的变形角度θ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示的以往的结构中,嵌合面35e的轴向长度L3比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的轴向长度L2小。并且,非嵌合面35f的轴向长度L4比嵌合面35e的轴向长度L3大。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该实施方式是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而且,仅插入部8d的外周面的车辆内侧的区域形成为隔着环状(径向)的嵌合间隙23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嵌合面8e。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8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11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2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嵌合面8e的车辆外侧的端缘8e5在轴向上例如设为与内侧滚珠11的中心11a相同的位置或其附近位置。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嵌合面8e是指在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隔着嵌合间隙23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区域。并且,在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时,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抵接或被引导,由此相对于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而且,即使在将插入部8d嵌合于支承孔3a的状态下,也能通过嵌合面8e相对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的相比嵌合面8e靠车辆外侧的区域形成为隔着比嵌合间隙23大的环状间隙25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非嵌合面8h。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非嵌合面8h是指在插入部8d的外周面中隔着比嵌合间隙23大的环状间隙25而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相对的区域。因此,在将插入部8d嵌合于支承孔3a的状态下,非嵌合面8h不具有相对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来决定外圈8的径向的位置的功能。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安装突缘8c的车辆外侧的端面8c1配置在相比外侧滚珠10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安装突缘8c提高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刚性。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外侧滚珠10经由载荷点P1向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部8g作用有大的载荷F1,也能够抑制上部8g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上部8g是指外圈8的车辆外侧的部分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
另外,插入部8d的外周面的车辆内侧的区域成为嵌合面8e,嵌合面8e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的车辆内侧的区域相对。并且,嵌合面8e的车辆内侧的端缘8e1配置在相比内侧滚珠11相对于外圈8的载荷点P2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不使插入部8d的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上部8d1的外周面(嵌合面8e)也与支承孔3a的内周面3a1抵接。换言之,能抑制插入部8d的上部8d1的向径向外侧的较大的变形。上部8d1是指插入部8d中的相比其轴心靠上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的转弯时等,即使从内侧滚珠11向插入部8d的上部8d1作用有大的载荷F2,也能够抑制上部8d1向径向外侧较大地变形的情况。
此外,由于嵌合间隙23及环状间隙25的存在,在轴承组件1的组装时,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8d向支承孔3a插入、嵌合,并且在轴承组件1的检修时,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8d从支承孔3a拔出。而且,对插入部8d的外周面进行机械加工来形成嵌合面8e,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的轴向长度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的轴向长度小。由此,能够使第四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相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嵌合面8e更容易地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滚珠作为滚动体,但是也可以使用圆锥滚子作为滚动体。
根据本发明的轴承组件,能够在外圈抑制车辆外侧的部分和车辆内侧的部分这双方的变形。
Claims (3)
1.一种轴承组件,包括:
转向节,具有轮毂单元用的支承孔;及
轮毂单元,安装于该转向节,
所述轮毂单元具备:
外圈,在外周具有安装于所述转向节的安装突缘,并且相比该安装突缘靠车辆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嵌合于所述支承孔的插入部;
内轴,与所述外圈呈同心状地配置于该外圈的内周,并在轴向一端部安装有车轮;及
多排的滚动体,滚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轴之间,
所述轴承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突缘的车辆外侧的端面相比车辆外侧的所述滚动体的相对于所述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外侧,
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形成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承孔的内周面决定所述外圈的径向的位置的嵌合面,
所述嵌合面的车辆内侧的端缘相比车辆内侧的所述滚动体的相对于所述外圈的载荷点配置于车辆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件,其中,
所述插入部在所述嵌合面上压入到所述支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件,其中,
在所述嵌合面与所述支承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嵌合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00535 | 2014-01-06 | ||
JP2014000535A JP2015128924A (ja) | 2014-01-06 | 2014-01-06 | 軸受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63736A true CN104763736A (zh) | 2015-07-08 |
Family
ID=53443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05204.9A Pending CN104763736A (zh) | 2014-01-06 | 2015-01-06 | 轴承组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191044A1 (zh) |
JP (1) | JP2015128924A (zh) |
CN (1) | CN104763736A (zh) |
DE (1) | DE1020142270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222474A1 (de) * | 2015-11-13 | 2017-05-18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Radlager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Radlagervorrichtung |
ITUA20163687A1 (it) * | 2016-05-23 | 2017-11-23 | Euro Inox Quality S R L | Giunto girevole per un braccio di sospensione di un quadro di controllo o di un apparato similare |
KR102224161B1 (ko) * | 2019-05-20 | 2021-03-05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구동륜 액슬장치 |
IT201900023205A1 (it) * | 2019-12-06 | 2021-06-06 | Skf Ab | Gruppo sospensione per veicoli, includente una unità mozzo ruota ed un montante o articolazione di sospensione |
DE102019135117A1 (de) * | 2019-12-19 | 2021-06-24 | Hirschvogel Umformtechnik Gmbh | Fahrwerkbauteil, Anordnung von Fahrwerkbauteil und Lagerbauteil sowie 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00314A (ja) * | 2000-01-18 | 2001-07-24 | Ntn Corp | 車輪軸受装置 |
JP2002089572A (ja) * | 2000-07-10 | 2002-03-27 | Koyo Seiko Co Ltd | 軸受装置 |
JP4333259B2 (ja) * | 2003-07-24 | 2009-09-1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回転速度検出装置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
DE10338956A1 (de) * | 2003-08-25 | 2005-06-23 | Fag Kugelfischer Ag | Dichtungsanordnung |
JP2005180681A (ja) * | 2003-11-28 | 2005-07-07 | Ntn Corp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US7878411B2 (en) * | 2004-07-29 | 2011-02-01 | Ntn Corporation | Wheel bearing device and its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 |
JP2006138403A (ja) * | 2004-11-12 | 2006-06-01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輪軸受装置 |
DE202004020400U1 (de) * | 2004-11-18 | 2005-06-02 | Fag Kugelfischer Ag | Radlagereinheit |
JP2006250178A (ja) * | 2005-03-08 | 2006-09-21 | Nsk Ltd | 車輪支持用軸受ユニッ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005036674A1 (de) * | 2005-08-04 | 2007-02-08 | Schaeffler Kg | Radlagereinheit |
DE102006004297B4 (de) * | 2006-01-31 | 2019-03-07 | Schaeffler Kg | Asymmetrisches dreireihiges Wälzlager |
US8083598B2 (en) * | 2006-07-11 | 2011-12-27 | Ntn Corporation | Bearing device for wheel |
US20080131046A1 (en) * | 2006-11-01 | 2008-06-05 | Weier Glenn R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knuckle and bearing assembly |
JP2009173099A (ja) * | 2008-01-23 | 2009-08-06 | Ntn Corp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ITBO20080171A1 (it) * | 2008-03-17 | 2009-09-18 | Minganti International Ltd |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mozzi-ruota per veicoli e mozzi-ruota realizzati con tale procedimento. |
JP2011094728A (ja) | 2009-10-30 | 2011-05-12 | Nsk Ltd | 軸受ユニット |
US9656517B2 (en) * | 2011-09-21 | 2017-05-23 | Ntn Corporation | Wheel bearing and bearing device |
-
2014
- 2014-01-06 JP JP2014000535A patent/JP2015128924A/ja active Pending
- 2014-12-19 US US14/578,006 patent/US201501910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12-30 DE DE102014227049.9A patent/DE102014227049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
- 2015-01-06 CN CN201510005204.9A patent/CN104763736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91044A1 (en) | 2015-07-09 |
DE102014227049A1 (de) | 2015-07-09 |
JP2015128924A (ja) | 2015-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82719B2 (en) | Wheel bearing apparatus | |
CN104763736A (zh) | 轴承组件 | |
KR101885139B1 (ko) | 휠 베어링의 씰링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EP2639468B1 (en) | Rolling bearing unit | |
US9656517B2 (en) | Wheel bearing and bearing device | |
US9976600B2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wheel bearing apparatus | |
JP6253909B2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
JP2016080141A (ja) | 密封装置 | |
EP2843254A2 (en) | Bearing unit | |
JP6926812B2 (ja) |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及びハブユニット軸受の組立方法 | |
JP2010156455A (ja) | 転がり軸受装置 | |
US11273670B2 (en) | Hub unit bearing | |
EP3444491B1 (en) | Hub unit bearing | |
US20070201781A1 (en) | Rolling bearing assembly | |
JP6007655B2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
JP2008173995A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
JP5142007B2 (ja) | ハブユニット及び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17026061A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車輪用軸受装置の加工方法および車輪用軸受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 |
JP6515774B2 (ja) | 車輪支持用複列円すいころ軸受ユニット | |
JP4042528B2 (ja) | 転がり軸受装置 | |
JP5935373B2 (ja) | ハブユニット | |
JP4239542B2 (ja) | 転がり軸受装置 | |
CN205768351U (zh) | 轮毂单元轴承 | |
JP2016044784A (ja) | 車輪支持用軸受装置 | |
JP6279237B2 (ja) | 車輪用軸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