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948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36948B CN104736948B CN201280076442.3A CN201280076442A CN104736948B CN 104736948 B CN104736948 B CN 104736948B CN 201280076442 A CN201280076442 A CN 201280076442A CN 104736948 B CN104736948 B CN 1047369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door
- indoor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expansion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3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02 Polyethylene glyc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FCSXCKLARAMIQ-UHFFFAOYSA-L disodium;sulfat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Na+].[O-]S([O-])(=O)=O HFCSXCKLARAMIQ-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3 polyeth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该蓄热热交换器(28)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上述该空调装置(1)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在空调装置(1)中,设置有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室内单元(4a、4b)具有室内侧控制部(48a、48b),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内侧控制部(48a、48b)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置有室外膨胀阀(24)的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侧控制部(38),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如下这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其中上述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上述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
背景技术
一直存在一种空调装置,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37657号公报)所示,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及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在此,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除霜运转是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蓄热利用运转是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进行散热的运转。制热运转是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空调装置具有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其中,上述室内单元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及用于对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室内膨胀阀,上述室外单元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及用于对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室外膨胀阀。并且,在进行通常的制热运转时(即,在进行不伴有蓄热利用运转及除霜运转的制热运转时),基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对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由此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在此,由设置于室内单元的室内侧控制部确定该过冷却度控制中的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在这种空调装置中,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存在富余时,与进行通常的制热运转时相同,只要由室内侧控制部进行室内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即可。
但是,在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不存在富余的情况下,为了限制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需要使室内膨胀阀的开度控制与进行通常的制热运转时不同。在此,当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相对于室外膨胀阀的开度过大时,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的限制不充分,并且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不充分,因此除霜运转在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不完全的状态下结束。相反,当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相对于室外膨胀阀的开度过小时,虽然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充分,但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过度限制,因此,不再能充分地取得利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进行制热运转的这一优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能够适当地确定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及蓄热热交换器,该蓄热热交换器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上述空调装置是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在此,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除霜运转是指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另外,制冷剂回路还具有:室内膨胀阀,该室内膨胀阀用于对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以及室外膨胀阀,该室外膨胀阀用于对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在此,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膨胀阀设于室内单元,室外热交换器及室外膨胀阀设于室外单元。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具有室内侧控制部,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侧控制部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室外单元具有室外侧控制部,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确定室外膨胀阀的开度,当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上述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在此,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侧控制部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并且室外侧控制部确定室外膨胀阀的开度,但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不仅确定室外膨胀阀的开度,而且还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因此,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能够考虑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的平衡,以综合确定室外膨胀阀的开度和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由此,在此,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当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为止,基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室内单元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的相关关系,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需要可靠地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需要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但是,在室外侧控制部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到将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连接的制冷剂管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等的影响。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为止,基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室内单元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的相关关系,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例如在冷凝温度低于根据室内温度获得的阈温度的情况下,室外控制部判定为未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从而增大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而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而且,在此,如上所述,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为止的范围中,进行这种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确定,在除霜运转的初期,优先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进行除霜运转。
由此,在此,室外控制部通过基于冷凝温度与室内温度的相关关系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能够优先确保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能够进行除霜运转。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后,以减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增大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的方式改变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需要增大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后,以减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增大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的方式改变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例如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后,室外控制部减小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并且增大室外膨胀阀的开度,以减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并且增大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能力,从而从优先进行制热的运转转移到优先进行除霜的运转。
由此,在此,室外控制部通过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能从优先进行制热的运转转移到优先进行除霜的运转,以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基于供室外单元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确定第一除霜时间。
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设备及来自蓄热材料的散热损耗对除霜所需的时间产生影响,因此除霜所需的时间处于室外温度越低而越长的倾向。因此,理想的是,也基于室外温度,确定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的时间、即第一除霜时间。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基于室外温度确定第一除霜时间。例如室外温度越低,则越需要缩短使制热优先的运转的时间,延长使除霜优先的运转的时间,因此确定为:室外温度越低,则第一除霜时间越短。
由此,在此,通过基于室外温度确定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的第一除霜时间,能够延长进行使除霜优先的运转,以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
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二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除霜运转中,基于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判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是否变得过大。
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变得过大时,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容易变成气液两相状态。这样一来,在将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液体侧)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的入口侧(液体侧)连接的制冷剂管中,容易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此,在制冷剂回路中,当未在将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液体侧)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的入口侧(液体侧)连接的部分设置有接收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液体制冷剂经由蓄热热交换器回到压缩机中的所谓的液体回流。并且,当发生液体回流时,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出现减小的倾向。
那么,在此,室外控制部基于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判定因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变得过大而使液体回流发生。例如在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小于阈过热度的情况下,室外控制部判定发生了液体回流。并且,根据需要减小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由此,在此,能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一边适当地判定室内膨胀阀的开度是否变得过大,一边进行制热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蓄热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8是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的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确定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的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的时效变化的图。
图10是变形例2的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的室内膨胀阀及室外膨胀阀的开度确定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而被用于对大楼等的屋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装置。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多台(在此为两台)室内单元4a、4b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在此,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连接在一起。即,通过使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连接在一起,来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a、4b设置在室内。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外单元2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内单元4a、4b的结构。另外,室内单元4b具有与室内单元4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此只说明室内单元4a的结构,关于室内单元4b的结构,分别标注角标b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角标a,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a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在室内单元4b中是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a和室内热交换器42a。
室内膨胀阀41a是使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中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室内热交换器4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室内膨胀阀41a是与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42a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内热交换器42a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内的室内风扇43a。通过用室内风扇43a对室内热交换器42a输送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2a内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内风扇电动机44a驱动室内风扇43a旋转。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a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外,在室内单元4a内设置有各种的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气体侧设置有对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在室内单元4a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7a,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7a对室内单元4a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a)进行检测。另外,室内单元4a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8a。并且,室内侧控制部48a具有为了对室内单元4a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等,能与用于单独地操作室内单元4a的远程控制器49a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并且能与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另外,远程控制器49a是用户进行与空调运转相关的各种设定及运转/停止指令的设备。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屋外。室外单元2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内单元4a、4b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外单元2的结构。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第一切换机构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第二切换机构27、蓄热热交换器28以及蓄热膨胀阀29。
压缩机21是在壳体内收容有未图示的压缩元件及驱动压缩元件旋转的压缩机电动机20的密闭型压缩机。通过未图示的逆变器装置对压缩机电动机20供给电力,压缩机电动机20通过使逆变器装置的频率(即,转速)变化,能改变运转容量。
第一切换机构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切换阀。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机构22进行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切换(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此,在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时,能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机构22进行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的切换(室外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虚线)。在此,在使第二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蒸发切换状态时,能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第一切换机构22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而是构成为将三通阀及电磁阀等组合以起到相同的功能的构件。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室外风扇25。通过用室外风扇25对室外热交换器23输送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外风扇电动机26驱动室外风扇25旋转。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室外膨胀阀24是使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中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室外膨胀阀24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第二切换机构27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切换阀。在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机构27进行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切换(室内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实线)。另外,在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机构27进行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切换(室内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虚线)。在此,第二切换机构27的四个端口中的一个(图1的靠纸面右侧的端口)与经由毛细管271始终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端口(图1的靠纸面上侧的端口)连接,从而实际上成为不被使用的端口。另外,第二切换机构27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而是构成为将三通阀及电磁阀等组合以起到相同的功能的构件。
蓄热热交换器28是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通过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并通过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蓄热利用)时,使用该蓄热热交换器28。蓄热热交换器28主要具有积存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281和被配置成浸渍于蓄热材料的传热管组282。在此,如图2所示,蓄热槽281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在内部积存有蓄热材料。作为蓄热材料,在此使用通过相变进行蓄热的物质。详细而言,使用具有30℃~40℃左右的相变化温度的聚乙二醇、硫酸钠水合物和石蜡等,以在将蓄热热交换器28用作制冷剂的散热器时进行相变(融解)而蓄热,并在将蓄热热交换器28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时进行相变(凝固)而利用蓄热。如图2所示,传热管组282具有通过设置在制冷剂的出入口处的集管283及分流器284与多个传热管285分支地连接的结构。在此,多个传热管285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折回的形状,通过使上述多个传热管285的两端与集管283及分流器284连接来构成导热管组282。并且,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即,传热管组282的一端)与第一切换机构22连接,蓄热热交换器28的液体侧(即,传热管组282的另一端)经由蓄热膨胀阀29与制冷剂回路10(在此是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的室外膨胀阀24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之间的部分连接。在此,图2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概略结构图。
蓄热膨胀阀29是使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中的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蓄热膨胀阀29是与蓄热热交换器28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另外,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各种的传感器。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1、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2、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3、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4。在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有对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1进行检测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2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6。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外温度传感器37,该室外温度传感器37对供室外单元2(即,室外热交换器23及蓄热热交换器28)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Ta)进行检测。另外,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8。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8具有对为了控制室外单元2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及压缩机电动机25进行控制的逆变器装置等,能与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6、7是在设置空调装置1时在现场被施工的制冷剂管,依据室外单元2及室内单元4a、4b的设置条件使用具有各种的长度及管径的制冷剂连通管。
<控制部>
如图1所示,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4a、4b的远程控制器49a、49b、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以及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38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转控制的控制部8。如图3所示,控制部8以能接收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等的检测信号的方式与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连接。并且,控制部8构成为通过基于上述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对各种设备及阀20、22、24、26、41a、41b、44a、44b进行控制,能够进行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在此,图3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通过使多台(在此为两台)室内单元4a、4b与室外单元2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控制部8进行以下这样的运转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4至图7对空调装置1的制冷运转、制热运转、蓄热运转及除霜运转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6是表示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7是表示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制冷运转>
当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冷运转的指令时,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图4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以及使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蒸发切换状态(图4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并且使蓄热膨胀阀29处于封闭的状态(即,不使用蓄热热交换器28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24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热运转>
当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热运转的指令时,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蒸发切换状态(图5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以及使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散热切换状态(图5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并且使蓄热膨胀阀29处于封闭的状态(即,不使用蓄热热交换器28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膨胀阀24内,由室外膨胀阀2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该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即,在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该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通过在使切换机构22、27切换成与制热运转相同的切换状态的基础上打开蓄热膨胀阀29,来进行该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参照图6)。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制热运转时相同,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该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另外,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内,与蓄热材料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在此,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材料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发生相变(融解),进行蓄热。
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了的制冷剂与从室内单元4a、4b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合流而被输送到室外膨胀阀24内,并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这样,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并联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即,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能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联地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中。
<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进行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并且,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该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即,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利用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以及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而且,在此,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也同时进行制热运转。即,在此,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或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在将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并将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散热切换状态的基础上,打开蓄热膨胀阀29,从而进行该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或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参照图7)。另外,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外风扇25停止。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制热运转时相同,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该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另外,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及冰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该高压的制冷剂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在此,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及冰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融解,对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除霜。
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了的高压的制冷剂与从室内单元4a、4b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合流并被输送到蓄热膨胀阀29内,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内,与蓄热材料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在此,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材料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发生相变(凝固)而利用蓄热。这样,当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或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与室外热交换器23并联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即,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当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或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能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联地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中。
<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蓄热运转的控制>
-制冷运转时-
在上述的制冷运转中,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达到目标过热度SHras、SHrbs,控制部8确定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进行控制(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热度控制”)。在此,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31检测到的吸入压力Ps以及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46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算出过热度SHra、SH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蒸发压力Pe等价的状态量、即蒸发温度Te(即,蒸发压力Pe和蒸发温度Te虽然用语本身不同,但实际指相同的状态量)。在此,蒸发压力Pe是指在制冷运转时、代表在从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出口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低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中减去蒸发温度Te,获得过热度SHra、SHrb。
另外,在制冷运转中,利用控制部8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来对包括室内膨胀阀41a、41b在内的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另外,利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来对包括室外膨胀阀24在内的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的制热运转中,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控制部8确定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进行控制(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在此,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到的排出压力Pd以及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45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来算出过冷却度SCra、SC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凝压力Pc等价的状态量、即冷凝温度Tc(即,冷凝压力Pc和冷凝温度Tc虽然用语本身不同,但实际指相同的状态量)。在此,冷凝压力Pc是指在制热运转时、代表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室内膨胀阀41a、41b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冷凝温度Tc中减去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获得过冷却度SCra、SCrb。
另外,在制热运转中,利用控制部8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来对包括室内膨胀阀41a、41b在内的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另外,利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对包括室外膨胀阀24在内的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蓄热运转时-
在上述的蓄热运转中,在向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材料的蓄热结束了的情况下,控制部8使蓄热运转结束并转移至制热运转。并且,在从蓄热运转开始后经过了规定的间隔时间Δtbet的情况下,转移至除霜运转。即,间隔时间Δtbet指除霜运转间的间隔时间。并且,基本上在间隔时间Δtbet的期间内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及蓄热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每次经过间隔时间Δtbet都进行除霜运转。
如上所述,在空调装置1中,能够切换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且,通过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能够一边继续进行制热运转,一边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通过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能够利用蓄热材料的蓄热进行除霜运转。
(3)除霜运转时的控制
在进行伴有上述的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存在富余的情况下,与进行通常的制热运转时(即,在进行不伴有蓄热利用运转及除霜运转的制热运转时)相同,只要室内侧控制部48a、48b进行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控制(在此是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即可。但是,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不存在富余的情况下,为了限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需要使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控制与通常的制热运转时不同。在此,当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相对于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过大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的限制变得不充分,并且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变得不充分,因此除霜运转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不完全的状态下结束。相反,当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相对于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过小时,虽然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充分,但对室内热交换器41a、41b的制热能力过度限制,因此不再能充分地获得利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进行制热运转的这一优点。
那么,在此,在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侧控制部48a、48b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但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38不仅确定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而且还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
因此,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侧控制部38能够考虑到室外热交换器24的除霜能力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的平衡,以综合确定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和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
由此,在此,首先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
另外,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需要可靠地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并且需要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但是,在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到将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a、4b连接的制冷剂管(在此,主要是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等的影响。而且,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也需要增大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
那么,在此,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taj为止,基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与室内单元4a、4b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总称为Tr)的相关关系,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另外,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taj后,以减小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并增大室外热交换器24的除霜能力的方式改变室内膨胀阀41a、41b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1~ST5,利用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
首先,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及蓄热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结束而开始进行除霜运转(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时,在步骤ST1中,将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定成除霜运转时的初期开度MVrd1,并且将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成除霜运转时的初期开度MVod1。在此,如上所述地利用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
并且,在除霜运转满足制热/除霜优先开始条件的情况下,经由步骤ST2的处理转移到步骤ST3~ST5的处理,开始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进行确定的控制,以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或使除霜优先的运转。在此,制热/除霜优先开始条件是用于通过改变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判定是否处于允许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以及使除霜优先的运转的状态。并且,在此,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在第二除霜时间tah以内、且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def1、且冷凝温度Tc低于根据室内温度Tr获得的规定的阈温度Trdef(例如使室内温度Tr与规定的温度相加后得到的值)的情况下,满足制热/除霜优先开始条件。在此,第二除霜时间tah是从除霜运转开始起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或使除霜优先的运转的时间。另外,时间tdef1是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转移成使制热优先的运转或使除霜优先的运转为止的等待时间,是比第二除霜时间tah短很多的时间。
接着,在从步骤ST2转移到步骤ST3的除霜运转满足制热优先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的处理,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进行确定的控制,以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在此,制热优先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处于未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在第一除霜时间taj(比第二除霜时间tah短的时间)以内、且从向步骤ST3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def2、且冷凝温度Tc低于根据室内温度Tr获得的阈温度Trdef(与上述的制热/除霜优先开始条件下的阈温度Trdef相同)的情况下,满足制热优先条件。在此,时间tdef2是用于维持步骤ST3的开度保持状态的等待时间。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3的处理时满足制热优先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的处理,增大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在此只增大开度ΔMVrd2),并且减小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在此只减小开度ΔMVod2),回到步骤ST3的处理。在此,如上所述地利用室外侧控制部38进行是否满足制热优先条件(包含由阈温度Trdef进行的判定)的判定及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的确定。即,在此,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taj为止(除霜运转的初期),基于冷凝温度Tc与室内温度Tr的相关关系,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通过反复进行这种步骤ST3、制热优先条件的判定以及步骤ST4的处理,如图9所示,能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taj为止(即,在除霜运转的初期),增大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且减小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优先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并且进行除霜运转。
接着,在从步骤ST2转移到步骤ST3的除霜运转满足除霜优先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5的处理,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进行确定的控制,以进行使除霜优先的运转。在此,除霜优先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处于未确保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的能力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第一除霜期间taj、且从向步骤ST3的转移起经过规定的时间tdef3、且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室外热交出口温度Tol2低于规定的除霜运转中间温度Tdefm(用于判定除霜运转是否结束了的除霜运转结束温度Tdefe以下的温度)的情况下,满足除霜优先条件。在此,时间tdef3是用于维持步骤ST3的开度保持状态的等待时间。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3的处理时满足除霜优先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5的处理,减小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在此,只减小开度ΔMVrd3),并且增大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在此,只增大开度ΔMVod3),回到步骤ST3的处理。在此,如上所述地利用室外侧控制部38进行是否满足除霜优先条件的判定及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的确定。即,在此,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taj后(即,使制热优先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基于室外热交出口温度Tol2适当地确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通过反复进行这种步骤ST3、除霜优先条件的判定及步骤ST5的处理,如图9所示,能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一除霜时间taj后,减小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且增大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减小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并且增大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从而能从使制热优先的运转转移成使除霜优先的运转。
接着,从步骤ST2转移到步骤ST3的除霜运转(也包含使制热优先的运转及使除霜优先的运转)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第二除霜期间tah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T1的处理,使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返回成除霜运转时的初期开度MVrd1,并且使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返回成除霜运转时的初期开度MVod1。因此,与由步骤ST4、ST5的处理进行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的变更相比,能够急剧减小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能急剧增大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使除霜优先的运转,直到因达到规定的除霜运转结束温度Tdefe以上或者经过规定的除霜运转结束时间tdefe而结束除霜运转为止,从而能够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
(4)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及来自蓄热材料的散热损耗对除霜所需的时间产生影响,因此除霜所需的时间处于室外温度Ta越低而越长的倾向。因此,理想的是,也基于室外温度Ta确定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的时间、即第一除霜时间taj。
那么,在此,基于室外温度Ta确定第一除霜时间taj。
详细而言,首先,将第二除霜时间tah确定为下述算式1所示的那种室外温度Ta的函数。
tah=Ta+tah0……(算式1)
在此,tah是第二除霜时间tah的基准值。采用算式1,室外温度Ta越低,第二除霜时间tah越短。由此,除霜运转的使由上述的步骤ST3、ST5进行的除霜优先的运转的时间缩短,设定成上述的步骤ST1中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MVrd1)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MVod1)的运转(从经过第二除霜时间tah起到除霜运转结束为止)的时间变长。
并且,使用由算式1确定的第二除霜时间tah及算式2来确定第一除霜时间taj。
taj=tah–tah1……(算式2)
在此,tah1相当于进行使由上述的步骤ST3、ST5进行的除霜优先的运转的时间。采用算式1、2,室外温度Ta越低,第一除霜时间taj越短。由此,除霜运转的使由上述的步骤ST3、ST4进行的制热优先的运转的时间缩短。
由此,在此,通过基于室外温度Ta确定进行使制热优先的运转的第一除霜时间taj,能够延长进行使除霜优先的运转,可靠地结束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
另外,在此,基于室外温度Ta不仅确定第一除霜时间taj,而且还确定第二除霜时间tah,但也可以基于室外温度Ta只确定第一除霜时间taj。
(5)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中,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进行制热运转。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当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变得过大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容易变成气液两相状态。这样一来,在将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侧(液体侧)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侧(液体侧)连接的制冷剂管(在此是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等)中,容易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此,在如制冷剂回路10那样未在将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侧(液体侧)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侧(液体侧)连接的部分设置接收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液体制冷剂经由蓄热热交换器28回到压缩机21中的所谓的液体回流。并且,当发生液体回流时,从压缩机21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d出现减小的倾向。
那么,在此,室外控制部38基于从压缩机21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d,判定因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变得过大而使液体回流发生。在此,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出的排出压力Pd以及由排出温度传感器34检测出的排出温度Td,算出从压缩机21中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更详细而言,首先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获得冷凝温度Tc。并且,通过从排出温度Td中减去冷凝温度Tc而获得过热度SHd。
详细而言,在此如图10所示,在上述的除霜运转时的控制中,在过热度SHd低于阈过热度的情况下,室外控制部24判定发生了液体回流。并且,根据需要减小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
首先,在用于从步骤ST1转移到步骤ST2的条件、即制热/除霜优先开始条件中,进一步加上过热度SHd为规定的第一阈过热度SHd1以上的条件,来作为用于从步骤ST1转移到步骤ST2的条件。由此,在进行步骤ST1的处理时,即,在将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rd1,并将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od1的状态中,能够防止转移到可能使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变得过大的制热优先的运转(步骤ST3、ST4的处理)。
另外,在进行步骤ST1的处理时,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规定的时间tdef4(从除霜运转开始起到转移到下一个处理为止的等待时间),并且过热度SHd低于规定的第三阈过热度SHd3的情况下,判定在压缩机21中发生了液体回流,转移到步骤ST6的处理。在此,第三阈过热度SHd3设定成低于第一阈过热度SHd1的值。并且,在步骤ST6中,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定成液体回流消除开度MVrd4(小于初期开度MVrd1的开度),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成液体回流消除开度MVod4(在此是与初期开度MVod1相同的开度)。由此,将压缩机21中的液体回流消除。并且,在将压缩机21中的液体回流消除且过热度SHd达到了规定的第三阈过热度SHd3以上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步骤ST1的处理,即,返回为将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rd1且将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od1的状态。
此外,在进行步骤ST2~ST5的处理时,在过热度SHd变得小于规定的第二阈过热度SHd2的情况下,判定在压缩机21中发生液体回流,即使从除霜运转开始起未经过第二除霜时间tah,中断步骤ST2~ST5的处理,进行步骤ST1的处理,即,返回为将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rd1且将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成初期开度MVod1的状态。由此,将压缩机21中的液体回流消除。
由此,在此,能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一边适当地判定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是否变得过大,一边进行制热运转。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在一种空调装置中,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其中上述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上述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单元;
4a、4b…室内单元;
10…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
23…室外热交换器;
24…室外膨胀阀;
28…蓄热热交换器;
38…室外侧控制部;
41a、41b…室内膨胀阀;
42a、42b…室内热交换器;
48a、48b…室内侧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7657号公报
Claims (4)
1.一种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该蓄热热交换器(28)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该空调装置(1)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其中,所述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所述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所述除霜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所述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所述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所述制热运转是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具有:
室内膨胀阀(41a、41b),该室内膨胀阀(41a、41b)用于对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以及
室外膨胀阀(24),该室外膨胀阀(24)用于对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及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于室内单元(4a、4b),
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侧控制部(48a、48b),在只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内侧控制部(48a、48b)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及所述室外膨胀阀设于室外单元(2),
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室外侧控制部(38),在只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所述室外膨胀阀的开度,当在伴有所述蓄热利用运转的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及所述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当在伴有所述蓄热利用运转的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为止,若所述冷剂回路(10)内的所述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低于根据所述室内单元(4a、4b)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Tr)获得的阈温度(Trdef),则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
在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所述第一除霜时间后,改变所述室内膨胀阀(41a、41b)及所述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以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降低,并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能力提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基于供所述室外单元(2)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第一除霜时间。
3.一种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该蓄热热交换器(28)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该空调装置(1)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其中,所述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所述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所述除霜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所述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所述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所述制热运转是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具有:
室内膨胀阀(41a、41b),该室内膨胀阀(41a、41b)用于对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以及
室外膨胀阀(24),该室外膨胀阀(24)用于对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及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于室内单元(4a、4b),
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侧控制部(48a、48b),在只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内侧控制部(48a、48b)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及所述室外膨胀阀设于室外单元(2),
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室外侧控制部(38),在只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所述室外膨胀阀的开度,当在伴有所述蓄热利用运转的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外侧控制部(38)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及所述室外膨胀阀的开度,
当在伴有所述蓄热利用运转的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起到经过第一除霜时间为止,若所述冷剂回路(10)内的所述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低于根据所述室内单元(4a、4b)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Tr)获得的阈温度(Trdef),则确定所述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
在所述除霜运转中,基于从所述压缩机(21)中排出的所述制冷剂的过热度,判定所述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是否变得过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基于供所述室外单元(2)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第一除霜时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76941 WO2014061134A1 (ja) | 2012-10-18 | 2012-10-18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6948A CN104736948A (zh) | 2015-06-24 |
CN104736948B true CN104736948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0487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6442.3A Active CN104736948B (zh) | 2012-10-18 | 2012-10-18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863153B1 (zh) |
JP (1) | JP5955401B2 (zh) |
CN (1) | CN104736948B (zh) |
ES (1) | ES2671937T3 (zh) |
WO (1) | WO20140611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48878B2 (ja) * | 2014-09-18 | 2017-12-2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007965B2 (ja) * | 2014-12-15 | 2016-10-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10443901B2 (en) * | 2015-04-30 | 2019-10-15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CN104949265B (zh) * | 2015-06-03 | 2018-09-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能源管理方法 |
WO2018173297A1 (ja) * | 2017-03-24 | 2018-09-27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9020081A (ja) * | 2017-07-20 | 2019-02-07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CN108131858B (zh) * | 2017-11-08 | 2019-08-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EP3719409B1 (en) | 2018-02-19 | 2022-09-2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7295462B2 (ja) * | 2019-09-26 | 2023-06-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固体冷凍装置 |
CN113375376A (zh) * | 2020-03-10 | 2021-09-10 | 开利公司 | 集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1214931A1 (ja) * | 2020-04-23 | 2021-10-28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CN112050498B (zh) * | 2020-09-16 | 2022-02-18 | 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机组化霜方法 |
JP7537489B2 (ja) * | 2022-12-19 | 2024-08-2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7686A (zh) * | 2007-01-31 | 2010-0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 |
CN101871675A (zh) * | 2009-04-24 | 2010-10-27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03659B2 (ja) * | 1989-06-23 | 1996-06-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2503660B2 (ja) * | 1989-06-23 | 1996-06-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3277665B2 (ja) * | 1993-12-29 | 2002-04-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KR101003356B1 (ko) * | 2003-10-21 | 2010-12-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4367236B2 (ja) | 2004-05-31 | 2009-11-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7010288A (ja) * | 2005-07-04 | 2007-01-18 | Jfe Engineering Kk | 既設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の冷暖房能力増強方法、蓄熱ユニット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 |
JP4245064B2 (ja) * | 2007-05-30 | 2009-03-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5517131B2 (ja) * | 2010-11-29 | 2014-06-11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5418622B2 (ja) * | 2012-02-20 | 2014-0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
2012
- 2012-10-18 WO PCT/JP2012/076941 patent/WO20140611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18 JP JP2014541878A patent/JP595540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18 EP EP12886561.5A patent/EP2863153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0-18 CN CN201280076442.3A patent/CN104736948B/zh active Active
- 2012-10-18 ES ES12886561.5T patent/ES2671937T3/es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7686A (zh) * | 2007-01-31 | 2010-0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 |
CN101871675A (zh) * | 2009-04-24 | 2010-10-27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63153A1 (en) | 2015-04-22 |
EP2863153A4 (en) | 2015-06-03 |
WO2014061134A1 (ja) | 2014-04-24 |
JPWO2014061134A1 (ja) | 2016-09-05 |
JP5955401B2 (ja) | 2016-07-20 |
CN104736948A (zh) | 2015-06-24 |
ES2671937T3 (es) | 2018-06-11 |
EP2863153B1 (en) | 2018-03-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36948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736949B (zh) | 空调装置 | |
JP5327308B2 (ja) |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 |
EP3062031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WO201207716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99208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130086655A (ko) |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
CN104736950B (zh) | 空调装置 | |
CN207035539U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637976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524670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4736951B (zh) | 空调装置 | |
JP2013083439A5 (zh) | ||
JP2013083439A (ja) |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 |
WO2020189586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533765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112189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884422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8089304A (ja) | 二酸化炭素を冷媒として用いる冷凍装置における冷媒充填方法 | |
JP201009639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