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6932A - 团聚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团聚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32A
CN1046932A CN 90102598 CN90102598A CN1046932A CN 1046932 A CN1046932 A CN 1046932A CN 90102598 CN90102598 CN 90102598 CN 90102598 A CN90102598 A CN 90102598A CN 1046932 A CN1046932 A CN 10469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lease
peroxyacid bleach
synthetic optical
control agent
optical whit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01025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尔斯·爱德华·凯尔纳
史蒂文·罗伯特·亚历山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cter and Gamble Co
Original Assignee
Procter and Gambl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cter and Gamble Co filed Critical Procter and Gamble Co
Publication of CN1046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DDETERGENT COMPOSITIONS; USE OF SINGLE SUBSTANCES AS DETERGENTS; SOAP OR SOAP-MAKING; RESIN SOAPS; RECOVERY OF GLYCEROL
    • C11D3/00Other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of detergent compositions covered in group C11D1/00
    • C11D3/39Organic or inorganic per-compounds
    • C11D3/3945Organic per-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DDETERGENT COMPOSITIONS; USE OF SINGLE SUBSTANCES AS DETERGENTS; SOAP OR SOAP-MAKING; RESIN SOAPS; RECOVERY OF GLYCEROL
    • C11D3/00Other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of detergent compositions covered in group C11D1/00
    • C11D3/39Organic or inorganic per-compounds
    • C11D3/3902Organic or inorganic per-compounds combined with specific additives
    • C11D3/3937Stabili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DDETERGENT COMPOSITIONS; USE OF SINGLE SUBSTANCES AS DETERGENTS; SOAP OR SOAP-MAKING; RESIN SOAPS; RECOVERY OF GLYCEROL
    • C11D3/00Other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of detergent compositions covered in group C11D1/00
    • C11D3/39Organic or inorganic per-compounds
    • C11D3/3902Organic or inorganic per-compounds combined with specific additives
    • C11D3/3937Stabilising agents
    • C11D3/394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tergent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粒状过氧酸漂白剂组合物及制造它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适当的混合器中将湿的过氧酸漂白剂喷涂在干的粒状固体上,形成湿的漂白剂颗粒产品,在控制条件下于流化床干燥器中将其干燥。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和把由过氧酸漂白剂与放热控制剂组成的水湿性混合物转化成稳定的干燥颗粒的方法。
先有技术包括的参考资料中披露了含有过氧酸与放热控制剂的组合物。在美国专利4,170,453(1979年10月9日,Kitko)中一般地提到了用团聚法制备粒状过氧酸漂白剂。但是该专利未论述用团聚法的优点、缺点或具体细节。
在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4,497,757(1985年2月5日,Beimesch/Hortel)中披露了在喷粉塔中制备低密度的过氧酸漂白剂颗粒,该专利在这里引用作为参考。其它的背景资料是美国专利3,703,772(1972年11月28日,McHugh等)和其同转让的美国专利4,091,544(1978年5月30日,Hutchins),二者均在这里引用作为参考。这些先有技术的方法需要有几个额外的步骤以得到较高密度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组合物和它的一种新制法,包括:在合适的混合器中于控制的条件下将湿的过氧酸漂白剂喷涂在干燥的漂白剂组合物的干粒组分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而团聚的粒状漂白剂,它是过氧酸漂白剂和过氧酸漂白剂放热控制剂固体的复合混合物,放热控制物的数量足以起稳定作用。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团聚的粒状漂白剂的方法。
“团聚”一词在这里指用涂敷、粘结和混合的方法形成颗粒,包括形成面团状的中间体及其混合物。
本发明的颗粒具有复杂的晶态,其结构与先有技术,例如前述的美国专利4,091,544和4,497,757中所披露的球形颗粒或片状物不同。
本发明的方法比先有技术节省能量,确保漂白剂颗粒有较好的均匀性,由湿的过氧酸漂白剂中间体除去水分时不放热,同时降解较小。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成一种可泵送的,最好是可喷雾的,水湿性浆体,它含有:
(1)大约26%至55%的水;
(2)大约20%至45%的过氧酸漂白剂;
(3)至少约为足以起稳定作用数量的1/3的过氧酸放热控制剂;
B.在机械混合器中将步骤A中的湿浆体泵送或喷涂到干燥的粒状固体进料流上,形成湿的漂白剂颗粒,进料流的粒状固体中至少要含有剩余的上述放热控制剂;此步骤中的湿的漂白剂颗粒游离水含量约为10%至20%;
C.将步骤B中的漂白剂湿颗粒在控制的温度下干燥至最终游离水含量低于约0.5%。
颗粒的游离水含量低于约0.5%,以具有稳定性和可流动性。本发明的颗粒的密度至少约为0.5克/立方厘米。最好是从约0.6至0.7克/立方厘米。先有技术用造粒法制得的颗粒,其密度为0.35至0.45克/立方厘米,远低于0.5克/立方厘米。本发明颗粒的游离水含量最好是从约0.1%至0.3%。
步骤A中的最佳水含量是从约30%至40%。步骤B中的最佳水含量是从约12%至18%。步骤C中颗粒的最终游离水含量最好是从约0.1%至0.3%。
在连续工艺中,步骤B的平均混合时间很短,最好是从约0.2秒至5秒。
步骤C在流化床干燥时间最好是从约10分至60分。步骤C中干燥空气入口最佳温度为约35℃至100℃,同时保持湿颗粒的温度低于60℃。
步骤C中的“控制的温度”是指温度低于漂白剂的失稳温度。
步骤A中浆体的优选温度是从约30℃到最高约40℃。步骤A的更好的操作温度是从约34℃至38℃,步骤C则是从约38℃至82℃。干燥最好在流化床干燥器中进行。
这里所用的“可泵送的”一词是指浆体能以物流或喷雾形式引入含有干粒组分的机械混合器中。
干燥的漂白剂颗粒中的过氧酸漂白剂的含量约为颗粒重量的10%至35%较好,最好是从约20%至30%。
过氧酸漂白剂
过氧酸可以用任何合适的过氧酸。在美国专利4,374,035(1983年2月15日,F.P.Bossu)和美国专利4,770,666(1988年9月13日,A.D.Clauss)中披露了适用的有机过氧酸,二者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过氧酸漂白剂的用量应能提供大约从0.1%至10%的可用氧(AvO),从0.5%至5%则更好,最好是大致从1%至4%。优选的粒状漂白剂中含1%至50%的放热控制剂(例如硼酸),3%至25%的可与过氧酸相容的表面活性剂(例如C13LAS),0.01%至10%的一种或多种螯合稳定剂(例如焦磷酸钠),10%至50%的水溶性加工盐(例如Na2SO4)。
一种优选的过氧酸漂白剂,其用量能提供约1.2%至5%的可用氧(AvO),从2%至4%则更好,最好是从约2.5%至3.5%。
本方法中用的一种优选的过氧酸是通常为固体的过氧酸化合物。如果化合物在室温下为干燥的或固体形式,则是“通常为固体”。这类过氧酸化合物是有机过氧酸及其水溶性盐,其水溶液生成物含有-O-O-基团。这些物质的通式为
其中R是含1至约2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或亚苯基,Y是氢、卤素、烷基、芳基、或任何能在水溶液中生成阴离子的基团。这些Y基团可以包括,例如,
其中M是H或水溶性成盐阳离子。
适用的芳族过氧酸及其盐的实例包括单过氧邻苯二甲酸、双过氧对苯二甲酸、4-氯双过氧邻苯二甲酸、双过氧对苯二甲酸的单钠盐、间氯过氧苯甲酸、对硝基过氧苯甲酸、和双过氧间苯二酸。本方法中最优先选用的是双过氧十二双酸、壬基酰胺过氧琥珀酸(NAPSA)、和双过氧壬二酸。
过氧酸放热控制剂
制备步骤A的过氧酸湿混合物,在步骤B中将过氧酸湿混合物的水含量降低,以及在步骤C中将湿的漂白剂颗粒干燥,所有这些操作均需小心。最好是在干燥步骤C中基本上除去湿颗粒中的所有水分,以便改善过氧酸的可供氧稳定性。必须控制步骤A和B的混合温度及混合物成分以及步骤C的空气温度,一定不要使温度达到发生放热或显著降解的温度。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以确保混合和干燥温度不使过氧酸放热分解。为有助于控制放热问题,在混合物中加入一种试剂,它在漂白剂的放热点左右能释出水分,从而控制放热。下面将讨论这类试剂。
经受干燥温度的时间随所选择的温度、物质、单个颗粒的厚度和干燥方法而变,但通常是从约几分钟至几小时,干燥温度是从约25℃至100℃,最好是从约60℃至70℃,只要漂白剂颗粒本身的温度不超过约60℃。干燥的漂白剂颗粒的温度最好是保持低于约55℃。
最后的干燥中所用的实际装置可以是任何一种不会使颗粒压在一起的装置。这里所用的术语“流化床干燥器”包括传送带干燥机(鼓风空气循环)以及任何种类的鼓风空气循环干燥机,例如Wyssmont公司(Ft.Lee,New        Jersey)供应的Wyssmont涡轮干燥机,它们能用来干燥本发明的湿漂白剂颗粒。
在过氧酸文献中广泛记载着过氧酸对各种稳定性问题敏感,也可能会造成某些问题。先考虑后一点,过氧酸放热分解,当物质处于干粒形式时,必须对产生的热加以控制以保证产品安全。最好的放热控制剂是在略低于所用的过氧酸的分解温度时能释放出水分的那些控制剂。美国专利3,770,816(1973年11月6日,Nielsen)公开了许多种水合物,适合作为放热控制剂,所述专利在此引用作为参考。这些物质中包括七水合硫酸镁、二水合甲酸镁、硫酸钙(CaSO4·2H2O)、水合乳酸钙、硫酸钙钠(CaSO4·2Na2SO4·2H2O)、以及象硫酸铝钠、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和硫酸铝这类物质的水合物。优选的水合物是硫酸铝碱金属,特别优选者是硫酸铝钾。其它的放热控制剂包括其它的合适盐的“水合物”。优选的放热控制剂是由于化学分解而失水的那些物质,例如硼酸、苹果酸和马来酸。
放热控制剂最好以能起稳定作用的用量使用,大约为过氧酸化合物重量的70%至400%,75%至200%则更好,最好约为100%至150%,这要根据所用过氧酸化合物及控制剂的类型而定。
与优选的放热控制剂相比,这些物质中的某些种,需要更多的数量才能控制放热。
其它物质
当使用过氧酸化合物时,遇到的其它问题属于如何维持良好的漂白效力的范围。已认识到金属离子能在过氧酸化合物的降解中起催化剂作用。为克服这一问题,可以加入用量约为组合物重量的0.005%至1%的螯合剂,以束缚重金属离子。美国专利3,442,937(1969年5月6日,Sennewald等)公开了一种螯合剂体系,含有喹啉或其盐、碱金属多磷酸盐、以及起增效作用数量的尿素(不是必需的)。美国专利2,838,459(1958年6月10日,Sprout,Jr)公开了许多种多磷酸盐,可作为过氧化物浴的稳定剂。这些物质可在本发明中作为稳定助剂。美国专利3,192,255(1965年6月29日,Cann)公开了用喹哪啶酸稳定过羧酸。这种物质,以及吡啶甲酸和8-羟基喹啉也可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螯合体系是吡啶二羧酸和酸式多磷酸盐、最好是酸式焦磷酸钠的混合物。酸式多磷酸盐可以是磷酸和焦磷酸钠的混合物,其中前者与后者之比约为0.5∶1至2∶1,而该混合物与吡淀二羧酸之比约为0.2∶1至5∶1。
可以用来改进漂白性能的其它试剂包括pH调节剂、漂白活化剂和次要的配合剂,例如着色剂、染料和香料。典型的pH调节剂是用来将本组合物水溶液的pH改变到或维持在5至10的范围,在此范围内过氧酸漂白剂通常最有效。pH调节剂可以是酸型,也可以是碱型,这取决于组合物其它任选组分的性质。酸性pH调节剂的目的是补偿其它高碱性物质的存在,其实例包括通常为固体的有机酸和无机酸,酸的混合物,和酸式盐。这类酸型pH调节剂的实例有柠檬酸、羟基乙酸、酒石酸、葡糖酸、谷氨酸、氨基磺酸、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硫酸氢铵、以及柠檬酸和月桂酸的混合物。柠檬酸因其低毒性和硬性螯合能力而被优先选用。
任选的碱型pH调节剂包括常规的碱性缓冲剂。这类缓冲剂的实例有碳酸盐、碳酸氢盐、硅酸盐、焦磷酸盐、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最好是用碳酸氢钠和焦磷酸四钠。
这些非必需的任选组分,如果与本发明的活性过氧酸/放热控制剂体系配合使用以形成最终的漂白剂产品,它们约构成组合物总重量的50%至95%。相反,漂白剂体系约构成组合物的5%至50%。象金属螯合剂这样的任选组分最好是在步骤A或B中与过氧酸和放热控制剂相混合,从而成为在加工中生成的干燥整体的一部分。其它组分,例如pH调节剂,则在步骤B中以分离颗粒的形式加入,或与本发明的颗粒物相混合。这类其它组分若是可能引起过氧酸降解,则可以用例如惰性脂肪物质将其涂覆。
上述的漂白组合物可以加到常用的织物洗涤剂组合物中构成它的一部分。因此,本发明漂白组合物的任选组分可以包括象表面活性剂和助洗剂这样的一般洗涤剂辅助剂。任选的表面活性剂可选自有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任选的助洗剂包括任何常用的有机助洗剂盐,如碳酸盐。
高级脂肪酸的水溶性盐,即“皂”,可用于本发明作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它类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有机的硫酸化反应产物的水溶性盐,尤其是碱金属、铵和链烷醇胺盐,其分子结构中有一个含约8至22个碳原子的烷基和一个磺酸或硫酸酯基(“烷基”包括酰基的烷基部分)。
本发明优选的水溶性阴离子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直链烷基苯磺酸盐,其烷基含约11至14个碳原子;牛脂范围的烷基硫酸盐;椰子油范围的烷基甘油基磺酸盐;以及烷基醚硫酸酯,其中的烷基部分含约14至18个碳原子,平均乙氧基化度为1至6。
用于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直链C10-C12烷基苯磺酸钠;C10-C12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牛油烷基硫酸钠;椰子烷基甘油醚磺酸钠;和牛油醇与约3到10摩尔环氧乙烷的硫酸化缩合产物的钠盐。
上述的任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本发明中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配制好的粒状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常用于洗涤组合物中的那些洗涤助剂。本发明中可用的助洗剂包括任何常用的无机和有机水溶性助洗剂盐,以及各种水不溶性的和所谓“引晶式”助洗剂。
可用的无机助洗剂包括,水溶性磷酸盐、焦磷酸盐、正磷酸盐、多磷酸盐、膦酸盐、碳酸盐、碳酸氢盐、硼酸盐和硅酸盐。美国专利3,159,581、3,213,030、3,422,021、3,422,137、3,400,176和3,400,148中公开了这些及其它的含磷助洗剂化合物,所述专利这里引用作为参考。三聚磷酸钠是特别优选的水溶性无机助洗剂。
也可以选用不含磷的螯合剂作为洗涤助剂。非磷的无机助洗剂的具体实例包括水溶性无机碳酸盐、碳酸氢盐、硼酸盐及硅酸盐。碱金属,例如,钠和钾的碳酸盐、碳酸氢盐、硼酸盐(硼砂)、和硅酸盐特别有用。
也可以使用水溶性有机助洗剂。
特别优先选用的非磷助洗剂(无机的和有机的)包括碳酸钠、碳酸氢钠、硅酸钠、柠檬酸钠、氧联二琥珀酸钠、本六甲酸钠、次氮基三乙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钠,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另一类可用于本发明组合物和方法中的洗涤助剂包括一种能与水中硬性阳离子形成不溶于水的反应产物的水溶性物质和与之配合的一种晶种,该晶种为所述的反应产物提供了生长部位。
还有一类可用的助洗剂是各种基本上不溶于水的物质,它们能通过例如离子交换过程降低洗涤液的硬度。
复合硅铝酸盐,即沸石型物质,可用作为预渍/洗涤辅助剂,这些物质能软化水,即除去硬性Ca++离子。天然的和合成的“沸石”,特别是沸石A和水化沸石A,均可用作为助洗剂/软化剂。在美国专利2,882,243(1959年4月14日,Milton)中提到了沸石类物质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在这里引用作为参考。
本发明的粒状漂白剂可以与污垢解除剂一起使用。可用的污垢解除剂包括在上述美国专利4,770,666中公开的那些种,这里引用作为参考。
在步骤B中作为“干进料”部分使用的任何干物质,包括剩余的放热控制剂、助洗剂等,除非另有说明,在这里均称之为“填料”。
本发明的过氧酸漂白剂颗粒可以与其它可相容的粒状漂白剂和/或洗涤剂组合物相掺合。含漂白剂的颗粒或非必需的任选粒状物的颗粒大小无严格规定。但最好是有一定的粒度范围以便具有商业上令人满意的流动性质。因此,本发明组合物的颗粒大小在约100微米至3000微米之间为好,100微米至1300微米则更好,最好是从约250微米至1000微米。
使用本发明的漂白组合物时将其溶于水中,其数量应足以在溶液中提供约1.0ppm至100ppm的可用氧。通常,这相当于溶液中有约0.01%至0.2%(重量)的组合物。然后将欲漂白的织物与漂白水溶液接触。
下列实例说明了本发明干粒状过氧酸漂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百分数及份数均以重量计。
实例1
用下列物质制备干粒状过氧酸漂白剂组合物:
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        份数
双过氧十二双酸(DPDA)22.9%;        0.93
水46%;硼酸25.2%;表面活性
剂浆体+次要组分5.9%
干进料固体
无水硫酸钠        0.35
再循环的DPDA干细粉        2.95
总计4.32
所用的设备是Bepex        8英寸TC        8        Turbulizer混合器和AeromaticAG公司(Muttenz)制造的Aeromatic间歇式STREA-1型流化床干燥器。
步骤A
将硼酸和表面活性剂浆体+次要组分加到双过氧十二双酸的水溶液中,制得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
步骤B
将再循环的DPDA干细粉与硫酸钠按所示比例掺合并引入到Turbulizer混合器中。干进料固体的温度约为18℃。DPDA细粉的尺寸在250微米以下,硫酸钠的粒度则在约180至285微米之间。从一个桶中量取湿浆体(30℃),用空气雾化喷嘴将其喷涂到Turbulizer混合器中的干进料固体组分上。将现在为湿颗粒形式的物料收集并转移到Aeromatic干燥器中。从Turbulizer混合器出来的湿颗粒的温度约为30℃。
步骤C
将湿颗粒干燥,干燥过的漂白剂颗粒在干燥器中冷却。
然后分析最终的漂白剂颗粒的密度、粒度和化学成分。在实验期间对Turbulizer混合器的速度、叶片角度及间隙进行调节以得到最佳粒度。湿颗粒在干燥器中用大约65℃的空气干燥约30分钟,然后冷到约18℃。
实例1的过氧酸漂白剂干颗粒的特征如下:水分约0.2%,密度约0.64克/立方厘米,DPDA含量约25%;硼酸含量约27%,硫酸钠约46%。大约有90%的颗粒粒度在约250微米至1750微米的范围内,平均粒度约为500±75微米。
实例1的表面活性剂浆体和次要组分组合物的成分如下:
组分        份数
LAS(直链烷基苯磺酸盐28%        34.26
硫酸盐22%,水50%)
吡啶二羧酸(DPA)        0.09
磷酸(H3PO4) 0.2
磷酸三钠(TSPP)        0.11
总计34.66
将三种次要组分(DPA,H3PO4和TSPP)与LAS浆体按所示比例预先混合。无水硫酸钠起填料作用,同时也具有第二放热控制剂/吸热器的效能。
实例2
使用以下组分:
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        份数
双过氧十二双酸(DPDA)25.55%;        3.01
水46.5%;硼酸19.68%;表面活性
剂浆体+次要组分8.27%
干进料固体
无水硫酸钠        1.28
硼酸粉        0.25
再循环的DPDA干细粉(250微米)        5.46
总计        10.00
所用的设备是Bepex        8英寸Turbulizer混合器和Bepex        1平方米连续式流化床干燥器。方法及设备和实例1的相似,只是使用了连续式流化床干燥器。
步骤A
将硼酸和表面活性剂浆体+次要组分加到双过氧十二双酸的水溶液中,制得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30℃)。
步骤B
从桶中量取湿浆体(30℃),用空气雾化喷嘴将其喷涂到Turbulizer混合器中的干固体组分上(室温)。
步骤C
将Turbulizer混合器中的湿颗粒连续地输送到Bepex流化床干燥器中,Bepex流化床的头两区的干燥空气约为65℃,控制干燥颗粒的温度,在干燥期间保持低于约30℃。向Bepex流化床的第三区供应环境空气以冷却干燥的漂白剂。最终的漂白剂干颗粒含水份约0.3%,密度约为0.61克/立方厘米,DPDA24%,硼酸约28%,硫酸钠约42.5%。
实例2中的硫酸盐和硼酸固体是用容量进料器分别进料。在流化床干燥器(步骤C)中产生的再循环漂白剂干细粉,与所要粒度的颗粒分离开后再循环到步骤B的混合器中作为干进料固体使用。从干燥器中连续地除去粒度小于约250微米的漂白剂颗粒。将粒度大于约1750微米的漂白剂干颗粒筛出,研磨到小于约250微米,然后再循环作为步骤B中干进料的固体干细粉使用。
在实例2或3的连续式流化床干燥步骤中,在流化床中加入前一轮中的再循环过氧酸漂白剂细粉或磨过的漂白剂颗粒作为晶种。作为晶种的细粉、颗粒以及其它的漂白剂干固体组分,其粒度最好小于250微米。开始此过程时最好以配方比例的粒状硼酸及硫酸盐作为干进料,将干进料与过氧酸浆体相混合。第一批漂白剂颗粒由干燥器排放出后再循环使用,直至达到规定的物料平衡。干燥空气的温度约为60℃至70℃。
实例3
本例中所用的组分如下:
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        份数
双过氧十二双酸28.6%;水52.2%;        2.99
硼酸11%;表面活性剂浆+次要
组分8.2%
干进料固体
无水硫酸钠        1.52
硼酸粉        0.61
再掀循环DPDA干细粉        6.88
总计12.00
所用设备为Bepex        8英寸Turbrlizer混合器和Bepex        3平方米连续式流化床干燥器。
步骤A
将硼酸和表面活性剂浆+次要组分加到双过氧十二双酸的水溶液中,制得过氧酸漂白剂湿浆体。湿浆体的温度约为30℃。
步骤B
从桶中量取湿浆体,用空气雾化喷咀将其喷涂在Turbulizer混合器中的干进料固体上。
无水硫酸钠和硼酸固体用容量进料器分别进料。将流化床干燥器中产生的DPDA干细粉与所要粒度的颗粒分离,再循环到Turbulizer混合器中作为干进料固体使用。
步骤C
将Turbulizer混合器中的湿颗粒连续输送到流化床干燥器中,干燥空气的温度如下:
第1区        70℃
第2区        55℃
第3区        50℃
第4区        10℃
所干燥的漂白剂颗粒在干燥器中的停留时间约为30分钟。离开干燥器时漂白剂干粒的温度约为22℃。它们的游离水含量约为0.3%。密度约为0.63克/立方厘米,DPDA含量约为26%,硼酸含量约为28.4%,硫酸钠含量约为约42.5%,平均粒度约为500微米。
实例3中的产率按干物计约为34%。
实例3A中作为指标的过氧酸的浓度按干物计约为10%(硫酸盐作为干的稀释剂)。产率按干物计约为81.9%(见表1,实例3A)。
实例3B中作为指标的过氧酸的浓度按干物计约为24%。过氧酸浆体的水分含量为32%。产率按干物计为78.95%(见表1,实例3B)。
表1
组分        实例3        实例3A        实例3B
份数        份数        份数
过氧酸浆体        2.99        2.99        4.87
(浆体中水分%)        (52.2)        (52.2)        (32)
无水硫酸钠        1.52        6.51        3.52
硼酸        0.61        0.61        1.41
再循环细粉/筛渣*        6.88        1.89        2.20
总计:12.00        12.00        12.00
干物产量份数        10.44        10.44        10.44
产率(按干物计)        34.1%        81.9%        78.95%
过氧酸%        24        10        24
*平衡时干燥过程通常产生15%至25%的细粉/筛渣再循环物。
适合于实例1、2和3的一种再循环DPDA细粉组合物为:
双过氧十二双酸(DPDA)        24%
硫酸钠        43%
硼酸        26%
LAS浆体        5.2%
次要组分(包括浆中的Na2SO4) 1.3%
游离水分        0.5%
实例2和3的表面活性剂浆和次要组分组合物如下:
成分        份数
LAS(直链烷基苯磺酸盐50%;        19.58
硫酸盐1%;水49%)
吡啶二羧酸(DPA)        0.09
磷酸(H3PO4) 0.2
磷酸三钠(TSPP)        0.11
总计19.98
三种次要组分(DPA,H3PO4和TSPP)和LAS浆按所示比例预先混合。在配方中加入DPA、TSPP和H3PO4是作为螯合剂束缚重金属离子。LAS用来作为加工助剂。所有实例中步骤C中湿颗粒的温度估计均低于约30℃。
当本发明的连续过程达到平衡时,从干燥器出来的产率约为75%至85%。大约5%至10%是筛渣,将其磨成DPDA细粉再循环使用。大约有10%至15%的湿颗粒以细粉形式经过排气袋滤器收集系统脱离干燥器。

Claims (14)

1、一种干的粒状漂白剂产品,它由过氧酸漂白剂和过氧酸漂白剂放热控制剂的复合团聚混合物构成,放热控制剂的数量是以起稳定作用;其中所述的干粒状漂白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Ⅰ)连续地机械混合下列(A)、(B)物料:
(A)可泵磅的过氧酸漂白剂水湿性浆体物流;该浆体含约26%至55%的水,以及至少约为能够起稳定作用数量的三分之一的上述放热控制剂;
(B)颗粒状固体干进料,它选自再循环的漂白剂干细粉和粉化的放热控制剂盐、填料、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由它形成含水分的漂白剂湿颗粒,其游离水分含量为约10%至20%;
将水湿性浆体物流泵送到上述干进粒上;
(Ⅱ)在控制温度下于流化床干燥器中将上述漂白剂湿颗粒干燥至游离水含量低于约0.5%,以得到所述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
2、权利要求1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放热控制剂选自以下物质:硼酸、苹果酸、马来酸、硫酸钠、七水合硫酸镁、二水合甲酸镁、硫酸钙(CaSO4·2H2O)、水合乳酸钙、硫酸钙钠(CaSO4·2Na2SO4·2H2O),以及硫酸铝钠、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硫酸铝这类物质的水合物,和它的混合物。
3、权利要求1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放热控制剂的含量为过氧酸漂白剂重量的约70%至400%。
4、权利要求3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漂白剂颗粒的水含量低于约0.5%,密度至少约为0.5克/立方厘米,放热控制剂的含量约为漂白剂重量的75%至200%。
5、权利要求4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颗粒密度约为0.6至0.7克/立方厘米,放热控制剂的含量约为漂白剂重量的100%至150%。
6、权利要求1的干粒状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放热控制剂选自硼酸、马来酸、苹果酸、硫酸钠,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7、权利要求1的干粒状过氧酸漂白剂产品,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放热控制剂是硫酸钠与硼酸的混合物,二者之比约为1∶1至6∶1,硼酸的含量至少约为过氧酸漂白剂重量的70%。
8、制备权利要求1的干粒状过氧酸漂白剂产品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水湿性过氧酸漂白剂浆体,它含有:
(1)大约26%至55%的水;
(2)大约20%至45%的过氧酸漂白剂;
(3)1/3起稳定作用数量的放热控制剂;
B.将步骤A的可泵送的水湿性浆体喷涂到漂白剂干固体组分的干进料上,形成含10-20%水分的湿颗粒;
C.将上述湿颗粒用大约35℃至100℃的鼓风空气干燥。
9、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水湿性浆体的含水量约为30%至40%,湿颗粒的水含量约为12%至18%,颗粒的最终含水量约为0.1%至0.3%。
10、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浆体的温度约为30℃至最高约40℃,流化床温度约为38℃至81℃,同时控制步骤C中湿颗粒的干燥温度,使其低于约60℃。
11、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浆体的温度约为34℃至最高约38℃,流化床鼓风空气温度约为60℃至70℃。
12、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干颗粒中过氧酸漂白剂的含量约为10%至35%。
13、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过氧酸漂白剂的含量约为20%至30%。
14、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用以形成湿颗粒的混合停留时间约为0.2秒至5秒,步骤C中的干燥时间约为10分钟至60分钟。
CN 90102598 1989-05-01 1990-05-01 团聚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469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4549589A 1989-05-01 1989-05-01
US345,495 1989-05-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32A true CN1046932A (zh) 1990-11-14

Family

ID=23355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0102598 Pending CN1046932A (zh) 1989-05-01 1990-05-01 团聚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0396341A3 (zh)
JP (1) JPH03800A (zh)
CN (1) CN1046932A (zh)
AU (1) AU643206B2 (zh)
BR (1) BR9002050A (zh)
CA (1) CA2015490A1 (zh)
MA (1) MA21830A1 (zh)
MX (1) MX173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66249B2 (en) * 1992-12-23 1996-02-01 Huntsman Surfactant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ranulation process
NZ258826A (en) * 1992-12-23 1996-12-20 Ici Australia Operations Granulation process for powdered detergent
EP0987315A1 (en) * 1998-09-16 2000-03-2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Bleaching compositions
KR100593529B1 (ko) 2004-03-31 2006-06-28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에스테르계 표백활성화제 화합물의 제조방법
US12203056B2 (en) 2008-03-28 2025-01-21 Ecolab Usa Inc. Sulfoperoxycarboxylic acids, their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of use as bleaching and antimicrobial agents
US8871807B2 (en) 2008-03-28 2014-10-28 Ecolab Usa Inc. Detergents capable of cleaning, bleaching, sanitizing and/or disinfecting textiles including sulfoperoxycarboxylic acids
US8809392B2 (en) 2008-03-28 2014-08-19 Ecolab Usa Inc. Sulfoperoxycarboxylic acids, their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of use as bleaching and antimicrobial agents
MX2010010236A (es) 2008-03-28 2010-10-20 Ecolab Inc Acidos sulfoperoxicarboxilicos, su preparacion y metodos de uso como agentes blanqueadores y antimicrobianos.
US9321664B2 (en) 2011-12-20 2016-04-26 Ecolab Usa Inc. Stable percarboxylic acid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US9242879B2 (en) 2012-03-30 2016-01-26 Ecolab Usa Inc. Use of peracetic acid/hydrogen peroxide and peroxide-reducing agents for treatment of drilling fluids, frac fluids, flowback water and disposal water
US10165774B2 (en) 2013-03-05 2019-01-01 Ecolab Usa Inc. Defoamer useful in a peracid composition with anionic surfactants
US20140256811A1 (en) 2013-03-05 2014-09-11 Ecolab Usa Inc. Efficient stabilizer in controlling self accelerated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peroxycarboxylic acid compositions with mineral acids
US8822719B1 (en) 2013-03-05 2014-09-02 Ecolab Usa Inc. Peroxycarboxylic acid compositions suitable for inline optical or conductivity monitoring
EP3841059A1 (en) 2018-08-22 2021-06-30 Ecolab USA Inc. Hydrogen peroxide and peracid stabilization with molecules based on a pyridine carboxylic acid at c-3, -4 or -5
US12096768B2 (en) 2019-08-07 2024-09-24 Ecolab Usa Inc. Polymeric and solid-supported chelators for stabilization of peracid-containing composi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0816A (en) * 1969-07-23 1973-11-06 Ppg Industries Inc Diperisophthalic acid compositions
US4100095A (en) * 1976-08-27 1978-07-1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eroxyacid bleach composition having improved exotherm control
US4091544A (en) * 1977-02-11 1978-05-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rying process
US4170453A (en) * 1977-06-03 1979-10-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eroxyacid bleach composition
US4244884A (en) * 1979-07-12 1981-01-1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ontinuous process for mak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US4314949A (en) * 1980-07-23 1982-02-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rocess for mak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US4497757A (en) * 1983-01-31 1985-02-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Energy efficient hydration process
DE3515712A1 (de) * 1985-05-02 1986-11-06 Henkel KGaA, 4000 Düsseldorf Bleichwirkstoff, seine herstellung und seine verwendung
EP0206418B1 (en) * 1985-06-28 1991-11-1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ry bleach and stable enzyme granular composition
GB8810630D0 (en) * 1988-05-05 1988-06-08 Unilever Plc Process for preparing bodies containing peroxyacid &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id bodies
DE3822798A1 (de) * 1988-07-06 1990-01-11 Huels Chemische Werke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hlegmatisierten aliphatischen diperoxidicarbonsaeuren
US4917811A (en) * 1988-09-20 1990-04-17 Lever Brothers Company Bleach compositions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173060B (es) 1994-01-31
AU5454990A (en) 1990-11-01
MA21830A1 (fr) 1990-12-31
EP0396341A2 (en) 1990-11-07
EP0396341A3 (en) 1992-01-22
CA2015490A1 (en) 1990-11-01
BR9002050A (pt) 1991-08-13
AU643206B2 (en) 1993-11-11
JPH03800A (ja) 1991-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32A (zh) 团聚的粒状过氧酸漂白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68C (zh) 稳定的含漂白剂的液体洗涤组合物
CN1146524C (zh) 制备过氧碳酸钠的方法以及干燥粒状过氧碳酸钠
CN1114686C (zh) 稳定的固体块状保护金属的器皿清洗用洗涤剂组合物
CN1045311C (zh) 洗涤剂组合物
CN1026496C (zh) 含有着色稳定的漂白活化剂挤出物颗粒的洗涤剂的制法
CN1105178C (zh) 非离子洗涤剂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167782C (zh) 颗粒洗涤剂组分和含有它们的粒状洗涤剂组合物
CN1131300C (zh) 易流动的颗粒洗涤剂组合物
CN1156563C (zh) 通过非塔式方法制备洗涤剂组合物的方法
JPS6222899A (ja) 漂白活性洗剤添加剤、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同添加剤を含有する洗剤組成物
CN1187435C (zh) 粒状洗涤剂或清洗剂的制备方法
CN1027286C (zh) 含酰氨基过氧酸的粒状漂白剂
CN1195839C (zh) 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颗粒的微粒洗衣洗涤剂组合物
CN1075332A (zh) 磺酸中和制造颗粒洗涤剂的方法
CN1065565C (zh) 制备洗涤剂组合物的工艺
CN1234825A (zh) 制备预混修饰的聚胺高聚物的洗涤剂组合物的附聚方法
CN1083859A (zh) 洗涤剂组合物
CN1077486A (zh) 高活性洗涤剂浆料
CN1120231C (zh) 涉及预混修饰的聚胺制备洗涤剂组合物的喷雾干燥法
CN1590524A (zh) 颗粒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造方法
CN1753981A (zh)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粉末
EP0139539B1 (en)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detergent powder
JP2608238B2 (ja) 安定な過炭酸ソーダ及びその製造法並びに安定な過炭酸ソーダを含有する漂白洗浄剤組成物
CN1233275A (zh) 自由流动的附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