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3585B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83585B CN104683585B CN201510100036.1A CN201510100036A CN104683585B CN 104683585 B CN104683585 B CN 104683585B CN 201510100036 A CN201510100036 A CN 201510100036A CN 104683585 B CN104683585 B CN 1046835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criber identity
- identity card
- signal quality
- card
- quality lev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智能呼叫转移方法包括:读取并保存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则根据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一用户识别卡,否,则根据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二用户识别卡。通过检测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将通话设置转移到信号质量等级高的用户识别卡上,保证用户任何情况下都在最佳信号质量状态进行通话接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中采用了双卡设计,通常呼入电话时,由主叫者所拨打的手机号码来决定使用相应的SIM卡进行接听,当我们的两张SIM卡处于待机状态时,由于其支持运营商和制式的不同,以及支持两张SIM卡工作的手机天线性能存在差异,加上实网环境中各移动信号的多变性,往往在同一环境中,两张卡所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当使用信号质量差的SIM卡接听电话时,由于信号质量不佳导致接听不清楚,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两张SIM卡所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时,使用信号质量差的SIM卡接听电话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旨在解决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两张SIM卡所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时,使用信号质量差的SIM卡接听电话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一种移动终端的智能呼叫转移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呼叫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B.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C. 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是,则执行步骤D,否,则执行步骤E;
D. 保持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E. 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则执行步骤F,否,则执行步骤G;
F.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
G.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B具体为: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B中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检测预定时间内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B中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是,则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否,则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步骤之前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开启自动呼叫转移功能的控制指令时,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本发明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信息读取模块,用于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信号质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
呼叫转移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保持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所述呼叫转移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
所述呼叫转移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还包括:
检测预定时间内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
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当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当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呼叫转移启动模块;
所述呼叫转移启动模块用于根据用户指令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通过检测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将通话设置转移到信号质量等级高的用户识别卡上,仅是通过软件方法实现预设功能,实现方式简单,并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并能保证用户任何情况下都在最佳信号质量状态进行通话接听;此外,不仅能获得最佳的通话体验,同时节省手机射频系统功耗,实现电池超长待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智能呼叫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智能呼叫转移方法,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智能呼叫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 读取并保存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移动终端中设有两张用户识别卡(SIM卡1和SIM卡2),首先读取两张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每一个卡号所对应的电话号码信息。
步骤S102. 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检测信号质量等级步骤的一种实施方式为:
步骤S1021. 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通过获取网络状态和基站信息,可以得到信号强度信息,该信号强度信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界面上显示的天线信号强度的格式进行表示。
步骤S1022. 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实时信号强度的强度越强,其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越高。
进一步的,检测信号质量等级步骤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
步骤S1021之后还包括:
步骤S1023. 检测预定时间内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例如在预定时间30秒内,检测信号强度的稳定度,即检测信号强度的变化情况,包括发生变化的次数和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
步骤S1024. 根据实时信号强度和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是否相同,或者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之差是否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当信号强度不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不在预设差值范围,此时以信号强度为主确定信号质量等级;当信号强度相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在预设差值范围时,此时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信号质量等级,当信号强度变化过于频繁时,例如,在预定时间内变化的次数较多,或者变化的范围较大,此时,确定信号强度的稳定度较差,相对应可以确定信号质量等级较低。
进一步的,检测信号质量等级步骤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
步骤S1021之前还包括:
步骤S1025. 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是,则执行步骤S1026,否,则执行步骤S1027。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在移动终端中的用户识别卡可能属于不同的运营商,例如可以是移动、电信或者联通中的任意两个。
步骤S1026. 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步骤S1027. 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由于不同运营商的实时信号强度和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均不相同,因此,需要自定义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来计算信号质量等级,例如,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识别卡的信号普遍比使用中国电信的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好,在相同信号强度下,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所对应的信号等级略大于使用中国电信的用户识别卡,可以将这个差别体现为设置一个误差等级,计算某个运行商的用户识别卡时增加一个设定的误差等级在进行计算比较。
步骤S103. 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是,则执行步骤S104,否,则执行步骤S105。
步骤S104. 保持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当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等同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时,双卡互不进行呼叫转移
步骤S105. 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则执行步骤S106,否,则执行步骤S107。
步骤S106. 根据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一用户识别卡。
步骤S107. 根据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二用户识别卡。
步骤S105至步骤S107保证用户任何情况下都在最佳信号质量状态进行通话接听,使用户能获得最佳的通话体验。
步骤读取并保存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之前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开启自动呼叫转移功能的控制指令时,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移动终端包括:
信息读取模块201,用于读取并保存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信号质量检测模块202,用于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第一判断模块203,用于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
呼叫转移模块205,用于当第一判断模块203的判断结果为是时,保持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第二判断模块204,用于当第一判断模块203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呼叫转移模块205还用于当第二判断模块204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一用户识别卡;
呼叫转移模块205还用于当第二判断模块204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第二用户识别卡。
进一步的,信号质量检测模块202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包括:
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通过获取网络状态和基站信息,可以得到信号强度信息,该信号强度信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界面上显示的天线信号强度的格式进行表示。
进一步的,信号质量检测模块202检测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还包括:
检测预定时间内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变化频率;
根据实时信号强度和实时信号强度的变化频率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是否相同,或者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之差是否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当信号强度不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不在预设差值范围,此时以信号强度为主确定信号质量等级;当信号强度相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在预设差值范围时,此时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信号质量等级,当信号强度变化过于频繁时,例如,在预定时间内变化的次数较多,或者变化的范围较大,此时,确定信号强度的稳定度较差,相对应可以确定信号质量等级较低。
进一步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当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信号质量检测模块202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当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信号质量检测模块202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具体的,由于不同运营商的实时信号强度和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均不相同,因此,需要自定义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来计算信号质量等级,例如,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识别卡的信号普遍比使用中国电信的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好,在相同信号强度下,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所对应的信号等级略大于使用中国电信的用户识别卡,可以将这个差别体现为设置一个误差等级,计算某个运行商的用户识别卡时增加一个设定的误差等级在进行计算比较。
移动终端还包括呼叫转移启动模块;
呼叫转移启动模块用于根据用户指令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通过检测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将通话设置转移到信号质量等级高的用户识别卡上,仅是通过软件方法实现预设功能,实现方式简单,并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并能保证用户任何情况下都在最佳信号质量状态进行通话接听;此外,不仅能获得最佳的通话体验,同时节省手机射频系统功耗,实现电池超长待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移动终端的智能呼叫转移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呼叫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B.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通过自定义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来计算信号质量等级;
C.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是,则执行步骤D,否,则执行步骤E;
D.保持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E.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则执行步骤F,否,则执行步骤G;
F.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
G.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
所述步骤B具体为:
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是,则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否,则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强度越强,其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越高;
所述步骤B中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检测预定时间内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所述信号强度的稳定度参数包括:信号强度发生变化的次数和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所述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具体为:
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是否相同,或者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之差是否在预设差值范围内;
当信号强度不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不在预设差值范围,此时以信号强度为主确定信号质量等级;
当信号强度相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在预设差值范围时,此时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信号质量等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步骤之前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开启自动呼叫转移功能的控制指令时,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3.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信息读取模块,用于读取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卡号信息和电话号码信息;
信号质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通过自定义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来计算信号质量等级;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相同;
呼叫转移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保持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是否高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所述呼叫转移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
所述呼叫转移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电话号码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通话设置转移到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
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
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是否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当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按照同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当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分别按照每一运营商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标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强度越强,其对应的信号质量等级越高;
所述信号质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的过程还包括:
检测预定时间内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所述信号强度的稳定度参数包括:信号强度发生变化的次数和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
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
所述根据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和所述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质量等级,具体为:
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是否相同,或者判断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之差是否在预设差值范围内,
当信号强度不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不在预设差值范围,此时以信号强度为主确定信号质量等级;
当信号强度相同或者信号强度之差在预设差值范围时,此时根据实时信号强度的稳定度确定信号质量等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呼叫转移启动模块;
所述呼叫转移启动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开启自动呼叫转移功能的控制指令时,启动自动呼叫转移功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00036.1A CN104683585B (zh) | 2015-03-06 | 2015-03-06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00036.1A CN104683585B (zh) | 2015-03-06 | 2015-03-06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83585A CN104683585A (zh) | 2015-06-03 |
CN104683585B true CN104683585B (zh) | 2017-10-17 |
Family
ID=53318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000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3585B (zh) | 2015-03-06 | 2015-03-06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6835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72998A (zh) * | 2015-12-31 | 2016-08-17 | 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在双卡双待手机上实现自动呼叫转移的方法和系统 |
CN105933944A (zh) * | 2016-05-20 | 2016-09-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4g网络的优化使用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05792299A (zh) * | 2016-05-20 | 2016-07-20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3g网络的优化使用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US10440599B2 (en) * | 2016-09-30 | 2019-10-08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rocessing requests for measurement of signal quality at the location of a user equipment with multiple SIMs or subscriptions |
CN107087267A (zh) * | 2017-03-30 | 2017-08-22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动态呼叫转移装置及方法 |
CN115942264A (zh) * | 2023-02-22 | 2023-04-07 | 西安广和通无线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886A (zh) * | 1993-12-03 | 1995-11-15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无线电话的节电式扩展等待方式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
CN101378552A (zh) * | 2008-06-06 | 2009-03-04 | 哈尔滨侨航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Mpt1327模拟集群通信终端跨基站通话自动切换技术 |
CN103118348A (zh) * | 2011-11-17 | 2013-05-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模终端的来电处理方法及双模终端 |
CN104168594A (zh) * | 2014-08-26 | 2014-11-26 |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的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5960B (zh) * | 2008-08-28 | 2011-08-10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来电转移方法、系统及多模多待移动终端 |
CN102118718B (zh) * | 2011-03-24 | 2014-07-30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自动呼叫转移方法 |
US20140274006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avoiding call failures in dual-sim devices |
-
2015
- 2015-03-06 CN CN201510100036.1A patent/CN1046835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886A (zh) * | 1993-12-03 | 1995-11-15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无线电话的节电式扩展等待方式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
CN101378552A (zh) * | 2008-06-06 | 2009-03-04 | 哈尔滨侨航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Mpt1327模拟集群通信终端跨基站通话自动切换技术 |
CN103118348A (zh) * | 2011-11-17 | 2013-05-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模终端的来电处理方法及双模终端 |
CN104168594A (zh) * | 2014-08-26 | 2014-11-26 |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的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83585A (zh) | 2015-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83585B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智能呼叫转移方法 | |
US8725110B2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IM cards | |
EP3537734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bluetooth device | |
CN105357404B (zh) |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 |
US9918219B2 (en) | Call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SIM multi-active terminal | |
CN104158974B (zh) | 通信终端sim卡切换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9495875B (zh) | Sim卡选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4168594A (zh) | 移动终端的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 |
WO2017113714A1 (zh) | 一种在双卡双待手机上实现自动呼叫转移的方法和系统 | |
US9554237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address book based on bluetooth | |
CN107623900B (zh) | 多卡多待移动终端的寻呼冲突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5704770A (zh) | 无线网络智能接入方法及装置 | |
CN105517084B (zh) | 一种混合网络制式下的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7466033A (zh) | Ims的注册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4754130A (zh) | 智能拨号方法及装置 | |
CN104038639B (zh) | 一种终端通讯方法和终端 | |
CN103974216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2868819B (zh) | 一种处理公共账户下通信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 |
US9510179B2 (en) | Portable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
CN104811560A (zh) | 消息提醒方法及装置 | |
CN104639751A (zh) |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12291722A (zh) | 一种呼叫等待状态的设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8924902B (zh) | 无线网络断开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967982A (zh) | 一种使用双卡接听来电的方法、装置和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4735737A (zh) | 一种用于机顶盒自动切换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41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41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