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3204B -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 Google Patents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63204B CN104663204B CN201510070236.7A CN201510070236A CN104663204B CN 104663204 B CN104663204 B CN 104663204B CN 201510070236 A CN201510070236 A CN 201510070236A CN 104663204 B CN104663204 B CN 1046632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alfalfa
- soil
- land
- sow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膜侧种植方法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苜蓿田杂草的盖度,使苜蓿田的盖度降低21‑46%;同时大幅提高当年的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幅度19.8%‑152.6%。可以使每公顷3年总的产量增加9387.6‑9438.4kg,按每吨价格2400元计算,可以使每公顷增加经济效益22530‑22652元,折合每亩增效1502‑1510元。同时降低了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促进苜蓿产业的低环境消耗生产的目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通过膜侧种植方法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呼声渐起,尤其是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之后,人们对高质量的肉产品和奶产品的质量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促进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二五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种植苜蓿的高潮,苜蓿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通常情况下,苜蓿的种植方法如下:
(1)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不易积水的地块。
(2)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25厘米~30厘米,及时平整地面,清除杂草,耙耱镇压,保墒蓄水。并且对土地进行除草剂封闭处理。
(3)底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1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40公斤,用作基肥。
(4)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苜蓿品种。
(5)种子处理:播前将种子清选凉晒2~3天,然后进行包衣或根瘤菌接种处理。根瘤菌接种时,每公斤根瘤菌拌10公斤种子。
(6)播种:播期应在4月~8月,土壤最低温度5℃以上,土壤含水量一般18%~23%为宜。播量每亩0.5公斤~1公斤,撒播种加20﹪播量。播种深度视土壤墒情而定,一般3厘米~5厘米,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宜浅,水分条件差宜深。行距15厘米~20厘米,播后耙耱镇压。撒播时应平整土地,均匀撒种,耙耱覆土镇压,种子深度3厘米~5厘米。
(7)田间管理:早春土壤解冻后,紫花苜蓿未萌发之前进行浅耙松土,提高地温,利于返青。在紫花苜蓿幼苗期苗高达到5厘米和10厘米时分别除草1次,每年返青时除草1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春季返青时和每次刈割后进行灌溉。
本发明人发现,杂草是影响苜蓿生产的瓶颈之一。杂草不仅给苜蓿生产带来了生产成本,也因草产品中的杂草率高影响了苜蓿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杂草防除成了大规模种植苜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苜蓿杂草防除的方法包括物理防除和化学防除。物理防除主要是小面积种植户的常用方法。在大规模的企业种植中多数以化学防除为主,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除草剂使用成本,而且给草产品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也不符合有机草牧业的发展要求。
因此,采用合理的种植措施,有效控制苜蓿田杂草,减少苜蓿田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苜蓿田的产出是我国苜蓿高效种植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在苜蓿的垄背上覆膜在膜间缝隙种植苜蓿,以实现控制苜蓿田杂草的膜侧种植技术。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出一种控制苜蓿田杂草的膜侧种植技术,其特征在于,在平整无大石块的土地上,通过翻耕与耙地、施肥、整地、腹膜、播种、灌溉、定期观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苜蓿田杂草控制的问题,实现减少苜蓿田除草剂的使用量,降低苜蓿的生产成本,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进而促进苜蓿的无公害高效生产,提高苜蓿种植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覆膜:在平整无杂石块的地块上选择宽度为30-50cm,厚度为0.2-0.4mm的地膜沿地面进行并排覆膜,两排地膜之间的距离为10-30cm,膜边缘用土压实;
2)播种:选择苜蓿,在两排膜之间的间隙土壤上进行种植,播种量为22.5-30kg/hm2,播深2-3cm;
3)经过浇水施肥,对垄间杂草进行人工拔除或化学防治,到收获季节,收获苜蓿,清理回收残膜。
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选地,翻耕与耙地、施肥、整地的步骤,所述步骤如下:
(a)选地:选择平整无杂石块的地块,要求坡度低于10°,杂石块直径低于5cm;
(b)翻耕与耙地:对所选择的地块使用旋耕犁进行翻耕,根深不低于30cm,翻耕后进行耙地,打碎大土块,要求土块直径以低于10cm。
(c)施有机肥:在翻耕后的地块上撒施有机肥,撒施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
(d)整地:对施肥之后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耙平与细整地,要求土地表面平整无大块土块,块的直径低于5cm。
本发明所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选地:选择平整无杂石块的地块,要求坡度低于10°,杂石块直径低于5cm。切忌选择风口、青沙露面、肥力低下、瘠薄地块。
(b)翻耕与耙地:对所选择的地块使用旋耕犁进行翻耕,根深不低于30cm,翻耕后进行耙地,打碎大土块,要求土块直径以低于5-10cm。
(c)施有机肥:在翻耕后的地块上撒施腐熟农家肥,农家肥的撒施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
(d)整地:对撒施农家肥之后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耙平与细整地,要求土地表面平整无大块土块与农家肥块,块的直径低于3-5cm。
(e)覆膜:选择宽度为40cm,厚度为0.25mm的地膜沿地面进行并排覆膜,要求膜两侧各压10cm宽,5-10cm厚的土层。
(e)播种: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在两排膜的空隙间进行开沟种植,要求播种量为22.5-30kg/hm2,播深2cm。
(f)田间管理:播后膜侧用土压严,不露边,膜上每隔2-3m横压一土带,防风揭膜;遇雨地面出现板结,及时进行中耕破除;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摧芽补种;严防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尽可能开辟各种水源,在苜蓿受旱关键期,进行节水补灌,改善水分供应条件;对垄间杂草进行人工拔除或化学防治。
(g)清理残膜:苜蓿收获后,尽一切可能清理回收残膜,减少“白色污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与传统的苜蓿人工草地一致的田间管理模式。
以下对名词术语进行解释:
苜蓿:为是禾本科苜蓿属(Medicago)植物的通称,一种多年生开花草本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中国的栽培苜蓿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天然草场的放牧用草。
苜蓿田(alfalfa land)为由多年生紫花苜蓿建植的人工草地,该草地的生长季节从每年的3月中旬-10月底,为苜蓿草产品的生产时期;11月至第二年3月上旬为冬季休眠期,此时间为停产期。
有机肥(manure)为天然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或发酵而成的一类肥料,也称农家肥,改土培肥效果好,须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才能为植物所吸收。常用的自然肥料品种有绿肥、人粪尿、厩肥、堆肥、沤肥、沼气肥和废弃物肥料等。本发明所用有机肥为厩肥。
膜侧种植(film skirting furrow trench planting)为在两个地膜侧面之间开沟种植的一种技术,膜侧种植具有提高地温、防止板结、蓄水保墒、有利追肥、容易揭膜、获得高产等优点。本发明所用地膜为40cm宽、0.25mm厚。
本发明在现有种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改进点在于:
(1)种植方式上进行了改进。以前的种植方式均为裸播,即在土地上直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面临的问题是必须在播前对土地用除草剂进行封闭防止播后杂草丛生。而膜侧种植技术不需要播前用除草剂封闭土地即可以起到杂草防除的效果,又可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
(2)在种植技术上更符合无公害苜蓿种植的技术。膜侧种植技术的优点很多,首先是在苜蓿收获后,可以直接从垄背揭起地膜,避免了像覆膜种植技术那样膜掺合在草产品中;其次是膜侧种植减少了因多次施用除草剂和土壤带来的面源污染,利于生产有机苜蓿草产品,保障草食畜产品安全;第三,膜侧种植有利于苜蓿田的保墒,减少了苜蓿田的灌溉次数,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苜蓿的生产效益。
本发明不仅仅有效控制了苜蓿田的杂草生长,而且经过研究发现,膜侧种植的苜蓿苗率和产量均高于常规种植。
通过膜侧种植可以覆盖苜蓿各行之间裸露的垄背,保住了低温促进了苜蓿种子的萌发,防止了水分蒸发起到了很好的保墒作用,占据了杂草生长的生态位使杂草失去了生长的空间,减少了除草剂的施用降低了苜蓿生产中土壤的污染,减少了灌溉次数降低了苜蓿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是使用厚膜进行的膜侧种植,苜蓿收获时不会将膜带入苜蓿产品中,而且苜蓿收获后可以直接将垄背的膜直接揭起,不会带来“白色污染”。
本发明之所以用膜侧种植而不是覆膜种植,是因为苜蓿为条播非穴播,覆膜不利于苜蓿出苗管理,而且覆膜种植容易将膜带入苜蓿产品之中。选择0.25mm的厚膜,是为了防止膜碎于地面难以捡拾造成“白色污染”。
采用本发明方法与传统苜蓿常规种植相比,传统的苜蓿田在种植当年的杂草对苗期苜蓿生长影响巨大,一般需要喷施2-3次除草剂,即播前除草剂封闭土地,播后苗期再喷施叶面除草剂。这对加重了对苜蓿田的污染,而且增加了苜蓿的苗率。与现有技术相比,膜侧种植比常规种植苜蓿苗率提高了31.7%。而且在苜蓿全年产量上,比常规种植提高了19.8%-152.6%。本发明提供的膜侧种植苜蓿技术实现了控制苜蓿田杂草的目的,实现了苜蓿田高产与无公害种植相统一,实现了环境友好型苜蓿生产的目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内容,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a)选地:选择平整无杂石块的地块,要求坡度低于10°,杂石块直径低于5cm。切忌选择风口、青沙露面、肥力低下、瘠薄地块。
(b)翻耕与耙地:对所选择的地块使用旋耕犁进行翻耕,根深不低于30cm,翻耕后进行耙地,打碎大土块,要求土块直径以低于5cm。
(c)施有机肥:在翻耕后的地块上撒施腐熟农家肥,农家肥的撒施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
(d)整地:对撒施农家肥之后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耙平与细整地,要求土地表面平整无大块土块与农家肥块,块的直径低于3cm。
(e)覆膜:选择宽度为40cm,厚度为0.25mm的地膜沿地面进行并排覆膜,要求膜两侧各压10cm宽,5cm厚的土层。
(e)播种: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在两排膜的空隙间进行开沟种植,要求播种量为22.5kg/hm2,播深2cm。
(f)田间管理:播后膜侧用土压严,不露边,膜上每隔2m横压一土带,防风揭膜;遇雨地面出现板结,及时进行中耕破除;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摧芽补种;严防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尽可能开辟各种水源,在苜蓿受旱关键期,进行节水补灌,改善水分供应条件;对垄间杂草进行人工拔除或化学防治。
(g)清理残膜:苜蓿收获后,尽一切可能清理回收残膜,减少“白色污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与传统的苜蓿种植相一致的田间管理模式。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可以通过表1,2中的数据进一步体现。
表1膜侧种植与常规种植的田间杂草发生率比较 单位(%)
第一年杂草盖度(%) | 第二年杂草盖度(%) | 第三年杂草盖度(%) | |
对照组 | 53 | 30 | 26 |
实验组 | 10 | 4 | 5 |
杂草盖度降低 | 43 | 26 | 21 |
表2膜侧种植与常规种植产量差异比较
第一年产量(kg/hm2) | 第二年产量(kg/hm2) | 第三年产量(kg/hm2) | |
对照组 | 3002.7 | 10662.3 | 11164 |
实验组 | 7584.7 | 12877.7 | 13805 |
产量增加(kg/hm2) | 4582 | 2215.4 | 2641 |
产量提高(%) | 152.6 | 20.8 | 23.7 |
实施例2
(a)选地:选择平整无杂石块的地块,要求坡度低于10°,杂石块直径低于5cm。切忌选择风口、青沙露面、肥力低下、瘠薄地块。
(b)翻耕与耙地:对所选择的地块使用旋耕犁进行翻耕,根深不低于30cm,翻耕后进行耙地,打碎大土块,要求土块直径以低于10cm。
(c)施有机肥:在翻耕后的地块上撒施腐熟农家肥,农家肥的撒施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
(d)整地:对撒施农家肥之后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耙平与细整地,要求土地表面平整无大块土块与农家肥块,块的直径低于5cm。
(e)覆膜:选择宽度为40cm,厚度为0.25mm的地膜沿地面进行并排覆膜,要求膜两侧各压10cm宽,10cm厚的土层。
(e)播种: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在两排膜的空隙间进行开沟种植,要求播种量为30kg/hm2,播深2cm。
(f)田间管理:播后膜侧用土压严,不露边,膜上每隔2-3m横压一土带,防风揭膜;遇雨地面出现板结,及时进行中耕破除;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摧芽补种;严防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尽可能开辟各种水源,在苜蓿受旱关键期,进行节水补灌,改善水分供应条件;对垄间杂草进行人工拔除或化学防治。
(g)清理残膜:苜蓿收获后,尽一切可能清理回收残膜,减少“白色污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与传统的苜蓿人工草地一致的田间管理模式。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可以通过表3,4中的数据进一步体现。
表3膜侧种植与常规种植的田间杂草发生率比较 单位(%)
第一年杂草盖度(%) | 第二年杂草盖度(%) | 第三年杂草盖度(%) | |
对照组 | 55 | 27 | 30 |
实验组 | 9 | 5 | 5 |
杂草盖度降低 | 46 | 22 | 25 |
表4膜侧种植与常规种植产量差异比较
第一年产量(kg/hm2) | 第二年产量(kg/hm2) | 第三年产量(kg/hm2) | |
对照组 | 3016.2 | 10715 | 11209 |
实验组 | 7579.8 | 12838 | 13910 |
产量增加(kg/hm2) | 4563.6 | 2123 | 2701 |
产量提高(%) | 151.3 | 19.8 | 24.1 |
由以上数据可知,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显著控制苜蓿田的杂草发生率,使苜蓿田的盖度降低21-46%;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每公顷苜蓿的产量2123-4582公斤,提高的幅度为19.8%-15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膜侧种植苜蓿可以有效控制苜蓿田杂草的盖度,尤其是在种植当年最高可以使杂草的盖度降低46%。同时大幅提高当年的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幅度在150%以上。可以使每公顷3年总的产量增加9387.6-9438.4kg,按每吨价格2400元计算,可以使每公顷增加经济效益22530-22652元,折合每亩增效1502-1510元。同时降低了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Claims (1)
1.一种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 选地:选择平整的地块,要求坡度低于10°,杂石块直径低于5cm,切忌选择风口、青沙露面、肥力低下、瘠薄地块;
(b) 翻耕与耙地:对所选择的地块使用旋耕犁进行翻耕,根深不低于30cm,翻耕后进行耙地,打碎大土块,要求土块直径低于10cm;
(c) 施有机肥:在翻耕后的地块上撒施腐熟农家肥,农家肥的撒施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
(d) 整地:对撒施农家肥之后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耙平与细整地,要求土地表面平整无大块土块与农家肥块,块的直径低于5cm;
(e) 覆膜:选择宽度为40cm,厚度为0.25mm的地膜沿地面进行并排覆膜,要求膜两侧各压10cm宽,5-10cm厚的土层;
(f) 播种: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在两排膜的空隙间进行开沟种植,要求播种量为22.5-30kg/hm2,播深2cm;
(g) 田间管理:播后膜侧用土压严,不露边,膜上每隔2-3m横压一土带,防风揭膜;遇雨地面出现板结,及时进行中耕破除;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催芽补种;严防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尽可能开辟各种水源,在苜蓿受旱关键期,进行节水补灌,改善水分供应条件;对垄间杂草进行人工拔除或化学防治;
(h) 清理残膜:苜蓿收获后,回收残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70236.7A CN104663204B (zh) | 2015-02-11 | 2015-02-11 |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70236.7A CN104663204B (zh) | 2015-02-11 | 2015-02-11 |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63204A CN104663204A (zh) | 2015-06-03 |
CN104663204B true CN104663204B (zh) | 2017-11-14 |
Family
ID=53299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70236.7A Active CN104663204B (zh) | 2015-02-11 | 2015-02-11 |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66320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55975A (zh) * | 2017-12-20 | 2018-05-2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菱形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60834A (zh) * | 2017-08-05 | 2017-11-21 |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 一种高寒半干旱地区苜蓿播种方法 |
CN107980529A (zh) * | 2017-12-20 | 2018-05-04 | 青岛农业大学 | 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方形播种方法 |
CN109729776A (zh) * | 2019-03-21 | 2019-05-10 | 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 一种杂草的高效防治方法 |
CN110313352A (zh) * | 2019-07-09 | 2019-10-11 | 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一种中药材地膜条播育苗方法及育苗一体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50273A (zh) * | 2012-03-12 | 2012-07-11 | 上海博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富硒紫花苜蓿及其生产方法 |
CN103340088B (zh) * | 2013-07-24 | 2014-10-15 | 甘肃农业大学 | 半干旱区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覆盖种植方法 |
CN103988666A (zh) * | 2014-04-25 | 2014-08-20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 一种旱作区紫花苜蓿垄膜集雨种植方法 |
-
2015
- 2015-02-11 CN CN201510070236.7A patent/CN104663204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55975A (zh) * | 2017-12-20 | 2018-05-2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菱形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63204A (zh) | 2015-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38470B (zh) | 水稻免耕直播覆盖栽培方法 | |
CN103733850B (zh) | 一种典型草原区雨养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的方法 | |
CN106358748A (zh) | 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旱地春玉米种植方法 | |
CN103098626A (zh) | 一种掌叶大黄与玉米套作的方法 | |
CN106358692A (zh) | 一种甘薯优质高产的节水栽培方法 | |
CN102893782A (zh) | 水稻三强栽培方法 | |
CN104663204B (zh) | 膜侧种植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技术 | |
CN106212188B (zh) | 一种优质高产的叶用银杏栽培方法 | |
CN105230333A (zh) | 一种藏红花—水稻、牡丹和青菜轮作种植技术 | |
CN104782261A (zh) |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 | |
CN105393736A (zh) | 一种决明子的种植方法 | |
CN105993264A (zh) | 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防止土壤侵蚀的耕作模式 | |
CN106034437B (zh) | 采用蚯蚓和木醋液综合修复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及应用 | |
CN109169111A (zh) | 一种马铃薯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方法 | |
CN105638019A (zh) | 一种轮作体系中秸秆全量还田生物消解修复土壤的方法 | |
CN110214650A (zh) | 一种可持续地膜覆盖春玉米的种植方法 | |
CN109328936A (zh) | 一种云木香的种植方法 | |
CN107980529A (zh) | 防除苜蓿田间杂草的方形播种方法 | |
CN105052493B (zh) | 一种生态修复型甘草的种植方法 | |
CN104557236B (zh) | 一种白术抗重茬剂 | |
CN107047026A (zh) | 一种金铁锁的铺膜密植方法 | |
CN108401821B (zh) | 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 |
CN110476739A (zh) | 一种适合海南种植辣椒的方法 | |
CN113228871B (zh) | 一种利用桂牧一号种植构建肥沃耕层的方法及应用 | |
CN108633640A (zh) | 一种提高冬辣椒综合效益的耕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