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3015B - 贴片机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贴片机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63015B CN104663015B CN201280075977.9A CN201280075977A CN104663015B CN 104663015 B CN104663015 B CN 104663015B CN 201280075977 A CN201280075977 A CN 201280075977A CN 104663015 B CN104663015 B CN 1046630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electronic element
- installation device
- element installation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85—Power supp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装置具备:单元;供单元进行安装的单元安装部;以无线方式从单元安装部向单元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电路;及检测在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器。电力供给电路具备:设置于单元的一对受电电极;设置于单元安装部的一对输电电极;与一对输电电极电连接的电感器;及向一对输电电极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在单元被安装于单元安装部的正常位置时,一对受电电极和一对输电电极相向而形成电容器,并且电容器和电感器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交流电源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基本相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将电子元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贴片机(也称为表面安装机或电子元件组装装置)及其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0-283257号公报中公开了现有的贴片机。该贴片机包括:收纳电子元件的供料器;供供料器进行安装的供料器安装部;从供料器向电路基板搬运电子元件的头部;以及以无线方式从供料器安装部向供料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电路。电力供给电路构成为,具备设于供料器安装部的输电线圈及设置于供料器的受电线圈,利用在两个线圈之间产生的电磁感应,向供料器供给电力。
发明内容
不限于供料器,在任一装置中,在以无线方式向单元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如果该单元未被安装于正常位置,则供电效率会显著降低。由此,在上述现有的贴片机中,为了检测供料器是否被安装于正常位置,在供料器和供料器安装部之间设有进行光通信的检测装置。但是,该检测装置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因此存在使贴片机或其他装置的制造成本上升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技术,能利用简单的机构检测构成装置的单元是否被安装于正常位置。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装置具备:单元;供单元进行安装的单元安装部;及以无线方式从单元安装部向单元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电路。电力供给电路构成为,具备:设置于单元的一对受电电极;设置于单元安装部的一对输电电极;与一对输电电极电连接的电感器;及向一对输电电极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在单元被安装于单元安装部的正常位置时,一对受电电极和一对输电电极相向而形成电容器,并且该电容器和电感器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交流电源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基本相等。
在上述装置中,当单元向单元安装部安装时,输电电极和受电电极相向而形成电容器。如果单元被安装于正常位置,则电容器具有预定电容,因此电容器和电感器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交流电源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基本相等。在该情况下,在电容器和电感器之间产生共振现象,一对受电电极和一对输电电极经由电场而电结合。其结果是,电力供给电路能够以无线方式向单元供给电力。
另一方面,如果单元未被安装于正常位置,则受电电极和输电电极没有准确地相向,因此该电容不同于上述预定电容。在该情况下,电容器和电感器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交流电源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不一致。因此,不会产生上述共振现象,电力供给电路无法以无线方式向单元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如果单元安装于正常位置,则电力供给电路能够以无线方式向单元供给电力,如果单元未安装在正常位置,则电力供给电路无法向单元供给电力。由此,通过检测电力供给电路是否向单元供给电力,能够检测出单元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
基于该技术思想,优选装置还具备电流检测器,该电流检测器检测在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如果电力供给电路向单元供给电力,则在电力供给电路中实质上有电流流动,如果电力供给电路未向单元供给电力,则在电力供给电路中实质上没有电流流动。由此,通过检测在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能够判定单元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
在此基础上,或者取而代之,装置还优选具备设置于单元的发射机和设置于单元安装部并接收来自发射机的信号的接收器。在该情况下,发射机优选构成为通过由电力供给电路供给的电力而工作。根据这种结构,仅仅在单元被安装于正常位置时,发射机能够发射信号,接收器能够接收该信号。由此,能够根据接收器是否接收到信号来判定单元是否安装于单元安装部。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表示贴片机的整体结构。
图2是表示带式供料器和供料器托盘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表示带式供料器安装于正常位置时的电力供给电路。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状态下的电力供给电路的共振频率fres和电源电压f0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5表示带式供料器未安装于正常位置时的电力供给电路。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状态下的电力供给电路的共振频率fres和电源电压f0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是表示一个变形例的带式供料器和供料器托盘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带式供料器和供料器托盘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装置(例如贴片机)还具备判定电路,该判定电路判定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是否大于预定阈值。在该情况下,更优选判定电路根据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与上述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单元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在本技术的装置(例如贴片机)中,单元越准确地安装于正常位置,则在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越大。由此,通过将在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定单元是否以预定精度安装在正常位置。由此,该阈值可以根据单元所需要的安装精度来设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在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大于上述阈值时,判定电路输出表示单元被安装于正常位置的信号。在此基础上,或者取而代之,优选在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判定电路输出表示单元未安装于正常位置的信号。装置能够接收到上述信号而开始工作或者停止工作。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一对受电电极的一方与一对输电电极的一方在第一方向上相向,一对受电电极的另一方与一对输电电极的另一方在第二方向上相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不相同。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准确地判定单元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作为一例,可以将第一方向设为铅垂方向,将第二方向设为水平方向。
通常,从输电电极向受电电极输送高频的交流电,单元的电气设备无法直接使用该交流电。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电路优选还具备整流器,上述整流器设置于单元,并且与一对受电电极电连接。进而,优选电力供给电路还具备平滑器。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装置(例如贴片机)优选还具备设置于单元的发射机和设置于单元安装部并接收来自发射机的信号的接收器。在该情况下,发射机优选通过由电力供给电路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在本技术的装置中,仅仅在单元安装在正常位置时,电力供给电路能够向单元供给电力。因此,仅仅在单元被安装于正常位置时,发射机能够发射信号,接收器能够接收该信号。由此,能够根据接收器是否接收到信号来判定上述单元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置(例如贴片机)优选还具备第二判定电路,上述第二判定电路根据接收器是否接收到信号来判定单元是否安装于单元安装部。根据这种结构,装置(例如贴片机)能够自行判定单元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在此,第二判定电路可以是独立于上述判定电路的电路,也可以由与上述判定电路共用的电路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发射机具有发出光的发光元件,接收器具有接收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受光元件。在该情况下,优选发光元件包含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发射机及接收器的结构简单。
本技术优选适用于贴片机。在该情况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单元是头部、XY搬运装置、标记相机、零件相机、吸嘴盒(吸嘴库)、焊剂单元、基板输送机、基板支撑装置、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供料器托盘、托盘单元、检查装置中的任一个。这些单元是在贴片机中尤其需要准确地进行安装的单元。由此,本技术能够相对于这些单元有效地适用。然而,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单元,也可以适用于构成贴片机或其他装置的其他单元。例如,单元也可以是构成贴片机或其他装置的框架的柱或梁。除此之外,本技术也可以适用于构成其他基板作业机或与其相关的装置的各种单元。在此所说的基板作业机是对基板进行预定作业的装置,例如,除了贴片机之外,还包括基板印刷机、基板检查机。
实施例
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贴片机10进行说明。贴片机10是向电路基板100安装(装配)电子元件的装置。贴片机10也称为表面安装机或电子元件组装装置。贴片机10也可以与焊料印刷机、其他贴片机及基板检查机一同设置,构成一系列的安装线。
贴片机10具备多个供料器20和供料器托盘40。供料器托盘40是将多个供料器20安装成能够装卸的供料器安装部的一个例子。各供料器20收纳多个电子元件,向后述的可动头部30供给电子元件。本实施例的供料器20是带式供料器,多个电子元件被收纳于卷绕成带盘状的载带。供料器20具有用于送出载带的马达、传感器等电气设备。设置于供料器20的电气设备通过由供料器托盘40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对于与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相关的结构,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贴片机10具备两个基板输送机36和基板支撑装置38。各个基板输送机36是通过一对输送带搬运电路基板100的装置。基板支撑装置38是将基板输送机36所搬运的电路基板100支撑于预定位置(高度)的装置。基板支撑装置38具有多个支撑销38a,能够将电路基板100从基板输送机36抬起。在包含贴片机10的安装线上,基板输送机36与相邻的其他装置的基板输送机连接成一系列。由此,电路基板100按照焊料印刷机、多个贴片机10、基板检查机的顺序在多个装置之间被搬运。
贴片机10具备头部30和吸嘴盒24。头部30能够通过XY搬运机构28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在头部30上安装有吸附电子元件的吸嘴26和标记相机34。头部30通过吸嘴26吸附供料器20所供给的电子元件,向电路基板100上搬运并进行安装。吸嘴盒24收纳有多个吸嘴26。多个吸嘴26根据电子元件的种类来准备。头部30能够在吸嘴盒24中自动更换吸嘴26。
贴片机10具备包括零件相机22及标记相机34在内的多个相机。零件相机22配置在供料器20和基板输送机36之间。零件相机22对由吸嘴26吸附的电子元件与附设于头部30的标记(也称为コーナードック(corner dock):角标)一起进行拍摄。贴片机10通过对由零件相机22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来确定由吸嘴26吸附的电子元件的准确位置。标记相机34设置于头部30。标记相机34对附设于头部30的作业范围内的各处的标记进行拍摄。标记附设于例如供料器20、吸嘴盒24、基板输送机36以及电路基板100等。贴片机10通过对由标记相机34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来确定附设有标记的对象的准确位置。
以上对贴片机10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以下对于与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相关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贴片机10具备电力供给电路50。电力供给电路50以无线方式从供料器托盘40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通过电力供给电路50输送到供料器20的电力供给到设置于供料器20的控制器70、其他电气设备72。
电力供给电路50具备:一对受电电极52a、52b;一对输电电极54a、54b;与一对输电电极54a、54b电连接的电感器56、向一对输电电极54a、54b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58;以及与一对受电电极52a、52b电连接的整流平滑电路60。一对受电电极52a、52b设置于供料器20,一对输电电极54a、54b设置于供料器托盘40。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构成为当供料器20被安装于供料器托盘40的正常位置时,一对受电电极52a、52b和一对输电电极54a、54b相向而形成电容器,并且该电容器和电感器56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交流电源58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基本相等。即,电力供给电路50是电场共振方式的无线供电电路的一种。
如图3所示,当供料器20安装于正常位置时,一对受电电极52a、52b和一对输电电极54a、54b以预定相向面积S1、S2和预定距离d1、d2彼此相向。此时,电容器具有预定电容C1,电容器和电感器56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fres与交流电源58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0相等。当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fres和交流电源的频率f0相等时,在电容器和电感器56之间产生共振现象,一对受电电极52a、52b和一对输电电极54a、54b经由电场而电结合。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有电流流动,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供料器20未安装于正常位置时,一对受电电极52a、52b和一对输电电极54a、54b的相向面积S3、S4及距离d3、d4不同于上述预定相向面积S1、S2及预定距离d1、d2。其结果是,这些电容C2也不同于上述预定电容C1。在该情况下,电容器和电感器56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fres与交流电源58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0不一致,不会产生上述共振现象。因此,如图6所示,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没有电流流动,也不会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如果供料器20安装于正常位置,则电力供给电路50能够以无线方式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如果供料器20未安装在正常位置,则电力供给电路50无法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由此,能够通过检测电力供给电路50是否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而检测出供料器20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基于该技术思想,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构成为利用两种方式检测电力供给电路50是否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由此能够检测出供料器20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
首先,对第一方式进行说明。在该方式中,检测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流动的电流。如图4所示,如果电力供给电路50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则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实质上有电流流动。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如果电力供给电路50未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则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实质上没有电流流动。由此,能够通过监视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流动的电流,来判定供料器20是否安装在正常位置。
基于上述观点,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如图2、图3、图5所示,设有检测在电力供给电路50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器62和与电流检测器62连接的判定单元64。电流检测器62的检测值I向判定单元64输入。如果电流检测器62的检测值I比预定阈值Ith大,则判定单元64判定为供料器20被安装于正常位置,输出表示该情况的信号(是)。另一方面,在电流检测器62的检测值I比预定阈值Ith小时,判定单元64判定为供料器20未安装于正常位置,输出表示该情况的信号(否)。判定单元64输出的信号(是/否)向贴片机10的控制器单元(省略图示)发送。在此,与电流相关的阈值Ith可以根据供料器20所需要的安装精度来确定。
接着,对第二方式进行说明。在该方式中,在供料器20中设有发射机,接收该发射机发送的信号。发射机构成为通过由电力供给电路50供给的电力而工作。根据这种结构,如果电力供给电路50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则设置于供料器20的发射机能够发送信号。另一方面,如果电力供给电路50未向供料器20供给电力,则设置于供料器20的发射机无法发送信号。由此,能够根据发射机是否发射信号来判定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发射机可以输出电磁波(包含电波、光),也可以输出声波(包含低频声音及超声波)。
基于上述观点,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如图2、图3、图5所示,设置有:发光元件66,设置于供料器20;及受光元件68,设置于供料器托盘40,接收来自发光元件66的光。发光元件66与供料器20的控制器70连接,构成为通过由电力供给电路50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当供料器20安装于正常位置时,发光元件66发光,该光由受光元件68接收。受光元件68在接收到光时,向判定单元64输出预定信号。判定单元64能够基于有无来自发光元件68的信号来判定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利用采用电场共振方式的电力供给电路50的特性,判定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在该情况下,优选彼此相向的一组受电电极52a及输电电极54a、彼此相向的其他一组受电电极52a及输电电极54a分离配置。除此之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一组受电电极52a和输电电极54a以在供料器托盘40的铅垂面42上相向的方式配置,另一组受电电极52b和输电电极54b以在供料器托盘40的水平面44上相向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一组受电电极52a和输电电极54a相向的方向(即水平方向)和另一组受电电极52b和输电电极54b相向的方向(即铅垂方向)互不相同,因此能够根据多个方向来检测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贴片机10中,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方式,但也没有必要同时采用两个方式,也可以仅采用一种方式。即,如图7所示,也可以不设置发光元件66和受光元件68,仅设置电流检测器62。或者,如图8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电流检测器62,仅设置发光元件66和受光元件68。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技术、特别是检测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供料器20,还可以适用于构成贴片机10的其他单元。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头部30、XY搬运装置28、标记相机34、零件相机22、吸嘴盒24、基板输送机36、基板支撑装置38、供料器托盘40等能够相对于贴片机10进行装卸的单元。在此,在一部分的贴片机中,采用台车型的供料器托盘,以能够将多个供料器与供料器托盘一起更换。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技术也能够有效地采用到这种供料器托盘中。另外,供料器20不限于带式供料器,也可以是将电子元件收纳于托盘上的托盘供料器(托盘单元)。通过将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技术应用于这些单元中,能够以无线方式向这些单元供给电力,并且能够判定这些单元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除此之外,虽然在本说明书中省略了说明,但贴片机10还可以具备焊剂单元、检查装置。在此,焊剂单元是用于向由吸嘴26吸附的电子元件添加焊剂的装置。另外,检查装置是具有安装于头部30的相机而对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路基板100进行拍摄的装置。当检查装置安装于头部30时,贴片机10作为基板检查装置而发挥作用。在贴片机10具备焊剂单元、检查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结构适用于焊剂单元、检查装置中。由此,能够以无线方式向焊剂单元、检查装置供给电力,并且能够判定焊剂单元、检查装置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进而,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技术不限于贴片机10,也可以适用于任意装置。特别是检测供料器20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的技术可以适用于构成任意装置的单元。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这些仅仅是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包含对以上示例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技术。
本说明书或附图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发挥技术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所示例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一个目的本身也具有技术有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贴片机
20:供料器
22:零件相机
24:吸嘴盒
26:吸嘴
30:头部
34:标记相机
36:基板输送机
38:基板支撑装置
38a:支撑销
40:供料器
50:电力供给电路
52a:受电电极
54a:输电电极
56:电感器
58:交流电源
60:整流平滑电路
62:电流检测器
64:判定单元
66:发光元件
68:受光元件
70:控制器
72:电气设备
100:电路基板
Claims (29)
1.一种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具备:
单元;
供所述单元进行安装的单元安装部;
以无线方式从所述单元安装部向所述单元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电路;及
检测在所述电力供给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器,
所述电力供给电路具备:
设置于所述单元的一对受电电极;
设置于所述单元安装部的一对输电电极;
与所述一对输电电极电连接的电感器;及
向所述一对输电电极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
在所述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单元安装部的正常位置时,所述一对受电电极和所述一对输电电极相向而形成电容器,并且所述电容器和所述电感器所形成的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所述交流电源产生的交流电压的频率基本相等,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判定电路,所述判定电路判定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是否大于预定阈值,
所述判定电路根据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与所述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所述单元是否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判定电路输出表示所述单元被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小于预定阈值时,所述判定电路输出表示所述单元未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值小于预定阈值时,所述判定电路输出表示所述单元未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的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受电电极的一方与所述一对输电电极的一方在第一方向上相向,
所述一对受电电极的另一方与所述一对输电电极的另一方在第二方向上相向,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是铅垂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水平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电路还具备整流器,所述整流器设置于所述单元,并且与所述一对受电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电路还具备整流器,所述整流器设置于所述单元,并且与所述一对受电电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4、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
发射机,设置于所述单元,通过由所述电力供给电路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及
接收器,设置于所述单元安装部,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
发射机,设置于所述单元,通过由所述电力供给电路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及
接收器,设置于所述单元安装部,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
发射机,设置于所述单元,通过由所述电力供给电路供给的电力而工作;及
接收器,设置于所述单元安装部,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第二判定电路,所述第二判定电路根据所述接收器是否接收到信号来判定所述单元是否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还具备第二判定电路,所述第二判定电路根据所述接收器是否接收到信号来判定所述单元是否安装于所述正常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发射机具有发出光的发光元件,
所述接收器具有接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受光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发射机具有发出光的发光元件,
所述接收器具有接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受光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发射机具有发出光的发光元件,
所述接收器具有接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受光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含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含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4、6、8、10~12、14、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是将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贴片机。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单元是头部、XY搬运装置、标记相机、零件相机、吸嘴盒、焊剂单元、基板输送机、基板支撑装置、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供料器托盘、托盘单元、检查装置中的任一个。
27.根据权利要求20~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单元是头部、XY搬运装置、标记相机、零件相机、吸嘴盒、焊剂单元、基板输送机、基板支撑装置、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供料器托盘、托盘单元、检查装置中的任一个。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单元是收容向电路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的供料器。
29.根据权利要求20~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单元是收容向电路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的供料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74491 WO2014049679A1 (ja) | 2012-09-25 | 2012-09-25 | チップマウンタ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63015A CN104663015A (zh) | 2015-05-27 |
CN104663015B true CN104663015B (zh) | 2017-10-03 |
Family
ID=50387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5977.9A Active CN104663015B (zh) | 2012-09-25 | 2012-09-25 | 贴片机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76821B2 (zh) |
CN (1) | CN104663015B (zh) |
WO (1) | WO201404967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141365A1 (ja) * | 2016-02-17 | 2017-08-24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生産ラインの安全システム |
WO2021084704A1 (ja) * | 2019-10-31 | 2021-05-06 | 株式会社Fuji | 部品供給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79786A (ja) * | 2003-08-29 | 2005-03-24 | Sony Corp |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電力供給装置,電力受電装置,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送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装置。 |
JP2007073691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JP2007109753A (ja) * | 2005-10-12 | 2007-04-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CN101783572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直线电动机及具备该直线电动机的电子电路零件安装机 |
CN101909421A (zh) * | 2009-06-08 | 2010-12-08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52878B1 (ko) * | 1995-10-17 | 1998-12-15 | 이희종 | 표면실장기의 전자부품공급장치 |
JP4504234B2 (ja) * | 2005-03-16 | 2010-07-1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機 |
JP2009089520A (ja) * | 2007-09-28 | 2009-04-23 |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
JP2009182117A (ja) * | 2008-01-30 | 2009-08-13 | Yamaha Motor Co Ltd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実装機 |
JP5170054B2 (ja) * | 2009-10-07 | 2013-03-27 | 国立大学法人宇都宮大学 |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可動体と固定体 |
JP2012129434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Fuji Mach Mfg Co Ltd | 対基板作業機 |
-
2012
- 2012-09-25 JP JP2014537861A patent/JP59768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25 WO PCT/JP2012/074491 patent/WO201404967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9-25 CN CN201280075977.9A patent/CN1046630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79786A (ja) * | 2003-08-29 | 2005-03-24 | Sony Corp |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電力供給装置,電力受電装置,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送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装置。 |
JP2007073691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JP2007109753A (ja) * | 2005-10-12 | 2007-04-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CN101783572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直线电动机及具备该直线电动机的电子电路零件安装机 |
CN101909421A (zh) * | 2009-06-08 | 2010-12-08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63015A (zh) | 2015-05-27 |
WO2014049679A1 (ja) | 2014-04-03 |
JP5976821B2 (ja) | 2016-08-24 |
JPWO2014049679A1 (ja) | 2016-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04939B (zh) | 驱动装置 | |
CN103857269A (zh) | 管理系统 | |
CN109511258A (zh) | 自动贴装设备 | |
JP2009089465A (ja) |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 |
CN102692194B (zh) | 一种电池片的弯片检测装置 | |
CN1269121A (zh) | 部件安装方法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
JP2014027064A (ja)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提供方法 | |
CN103517626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206343399U (zh) | 一种x光检测设备 | |
US10349570B2 (en) | Component mounter | |
JP2009089464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 |
CN104663015B (zh) | 贴片机和装置 | |
CN108072314A (zh) | 设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接收端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JP6021396B2 (ja) | 電子部品判定装置、自動化率判定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判定方法 | |
CN103929940B (zh) | 碗式供给器组合体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JP2009089463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 |
CN109655405A (zh) | 印制电路板自动验孔系统 | |
US9346625B2 (en) | Work system for substrates and working machine | |
EP2894762B1 (en) |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 |
CN114798869B (zh) | 电子器件组装及保压设备 | |
JP6343003B2 (ja)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
KR101088912B1 (ko) | 발광소자 제조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소자 제조 방법 | |
JP6678730B2 (ja)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
JP2016018910A (ja) | 部品回収装置 | |
JP6131006B2 (ja)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