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601281A -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1281A
CN104601281A CN201410852698.XA CN201410852698A CN104601281A CN 104601281 A CN104601281 A CN 104601281A CN 201410852698 A CN201410852698 A CN 201410852698A CN 104601281 A CN104601281 A CN 104601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imo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26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伟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269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012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01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128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95175 priority patent/WO2016107330A1/en
Priority to US15/540,766 priority patent/US10469135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及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Description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谱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为了扩展通信容量以及最大限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移动终端以及基站上越来越多的部署更多数量的天线,天线数量的增多对数据传输时的传输配置灵活度以及设备的计算能力等都将有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传输控制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以及所述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 传输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 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未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每个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每个所述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包括的天线至少部分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传输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
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中: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
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所述传输配置中:
将所述传输配置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进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传输模式相关联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相关联的信息,且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不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以及所述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传输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未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每个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每个所述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包括的天线至少部分相同。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
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中: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
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所述传输配置中:
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进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传输模式相关联的信息,且所 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相关联的信息,且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以及所述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有关。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关。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 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未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每个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每个所述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包括的天线至少部分相同。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 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包括:
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包括与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进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传输模式相关联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相关联的信息,且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 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以及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有关。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包括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关。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 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未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每个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每个所述天线组包括至少一个天线。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包括的天线至少部分相同。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传输配置包括:
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 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进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传输模式相关联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还包括:与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相关联的信息,且为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分配的时频资源不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 状态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四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五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四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传输模式。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五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传输配置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六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七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 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传输模式。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八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八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六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八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七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九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 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九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八确定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九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九确定单元,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九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十确定单元,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八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六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 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八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十确定模块包括:
一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传输配置。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七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八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包括:
一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所述RRC重配置消息中包括所述传输配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九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 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十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十一发送模块,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第十二发送模块,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接收模块包括:
一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传输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及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示例的MIMO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为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为依照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为依照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6(a)至图6(l)为依照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7(a)至图7(l)为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8(a)至图8(f)为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9(a)至图9(f)为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再第二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别不同设备、模块或参数等,既不代表任何特定技术含义,也不表示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顺序。
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用于各种无线MIMO通信网络,例如,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单载波FDMA(SC-FDMA)网络等。术语“系统”和“网络”通常可互换使用。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各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以LTE系统为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某些方面进行描述,并且在下面的大多数描述中使用LTE-A技术术语。
此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根据采用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主体不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分别表示: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AP)设备、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终端设备。接入点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称为节点B、演进型节点B(eNode B)、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BTS)、基站(BS)、收发机功能(TF)、无线路由器、无线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无线基站(RBS)、或某种其它术语。接入终端(AT)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称为接入终端、用户站、用户单元、移动站、远程站、远程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用户装置、用户设备、用户站、或某种其它术语。在某些实现方式中,接入终端可以包括蜂窝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设备、站(STA)、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某种其它可能的设备。具体地,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包括:电话(例如,蜂窝电话或智能电话)、计算机(例如,笔记本电脑)、便携式通信设备、便携式计算设备(例 如,个人数据助理)、娱乐设备(例如,音乐或视频设备、或卫星无线电设备)、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或配置成经由无线或有线介质通信的任意其它合适的设备。
通常,无线多址通信系统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接入终端设备的通信。每个终端设备经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基站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可以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这种通信链路。参考图1,示出了一种示例的MIMO系统,该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数据流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T个子流(S1,S2,…,SNT),通过NT个发射天线发射出去,并经过空时MIMO信道后由NR个接收天线接收得到NR个数据子流(y1,y2,…,yNT)。接收机利用先进的空时编码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利用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的容量,也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
随着基站和/或终端设备天线数量的增加,数据无线传输速率也得到了提高了,但是对无线信道的配置以及收发机编解码的运算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本申请实施例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尤其是终端设备具有多个天线的新的传输控制方案。
参照图2,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由第一设备执行,也可为第二设备执行,还可为独立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之外的第三方设备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20.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 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S24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息。
其中,根据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的角色,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此外,MIMO信道指得是例如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之间形成的NTxNR个信道的统称,其中NT或NR中至少一个大于1。其中每一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称为MIMO信道的子信道。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例如,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的TDD LTE系统中,终端具有四根天线,eNode B和终端设备之间存在两个MIMO信道,且两个MIMO信道均包含终端的全部四根天线,一个MIMO信道用于下行信号接收,另一个MIMO信道用于上行信号发送,为了达到较好的传输效率,可确定两个MIMO信道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一个使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传输,另一个采用波束赋形的方式进行传输;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 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以节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等待并根据第一设备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MIMO信道重配置的时间,且虽然可能包含同样的天线,但对应上层来说,各MIMO信道为各自独立的信道,上层可对其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分配编码矩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分别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这是由于:对于如图1所示的MIMO系统,例如在闭环空间复用的传输模式下,用户终端需要向基站反馈天线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CQI。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反馈以及其他的一些参考因素,例如需要传输的数据,为用户终端分配相应的传输模式。对于一个NTxNR的MIMO信道,终端计算天线指示时需要估计一个NRxNR的信道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变换之后,该矩阵的秩就是天线指示的值。整个过程计算复杂度为NR的平方。类似的,LTE标准中一般会设计最大索引为NRxNR的多个码本,天线指示根据信道条件等从中选择最佳的一个码字,并将对应的索引上报给基站。这个过程的计算复杂度也为NR的平方。而在本实施例的上述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每个MIMO信道仅包含部分天线,运算复杂度相对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任一种合适的技术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对于任一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例如,应在应尽量减少天线之间的相关性的前提下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选择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天线,此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 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此外,步骤S240中所确定的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40包括:
S242.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这样的实现方式适用于在数据传输之前也适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系统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40可包括:
S244.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也即,在数据传输之前,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可综合考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确定至少信道条件适合传输待传输数据的合适的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信道状况发生了变化,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响应于此确定所述传输配置,以选择合适的MIMO信道。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230.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式不同,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30可包括:
S232.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30可包括:
S234.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
在已经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MIMO信道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30还可包括:
S236.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 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端设备的天线分配为已成熟的现有技术,不作为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因此,在骤S240主要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也即,步骤S240中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由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在步骤S240中确定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步骤S220中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以直接包括其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也即,第一设备的分组情况是已知的,由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在步骤S240中确定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此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
S21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以 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可在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能够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之后,再确定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211.发送所述传输模式,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第二设备,或者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步骤S220还包括:
S222.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例如,(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从第一设备获取,或从第二设备获取,或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其他设备(例如,第一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根据该信息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若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则步骤S220中可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再有,若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第一设备或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其他设备,则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步骤:
S250.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可通过直接从第二设备或其他与第二设备关联的设备获取与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进而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例如,第二设备也为接入终端设备时,可通过第二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该信息。或者,若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时即可从第二设备获取其传输能力。也即,步骤S250可包括:
S252.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240中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或者,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要求和/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260.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以LET系统为例,可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例如,置于RRC重配置消息中发送。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且能够根据数据传输需求等灵活的配置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数据传输效率高。
现在参照图3,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由第一设备执行,也可为第二设备执行,还可为独立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之外的第三方设备执行。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20.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S34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也即,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能够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所述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310.发送所述传输模式,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
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模式后,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
S36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根据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的角色,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例如,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的TDD LTE系统中,终端具有四根天线,eNode B和终端设备之间存在两个MIMO信道,且两个MIMO信道均包含终端的全部四根天线,一个MIMO信道用于下行信号接收,另一个MIMO信道用于上行信号发送,为了达到较好的传输效率,可确定两个MIMO信道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一个使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传输,另一个采用波束赋形的方式进行传输;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以节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等待并根据第一设备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MIMO信道重配置的时间,且虽然可能包含同样的天线,但对应上层来说,各MIMO信道为各自独立的信道,上层可对其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分配编码矩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 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分别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这是由于:对于如图1所示的MIMO系统,例如在闭环空间复用的传输模式下,用户终端需要向基站反馈天线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CQI。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反馈以及其他的一些参考因素,例如需要传输的数据,为用户终端分配相应的传输模式。对于一个NTxNR的MIMO信道,终端计算天线指示时需要估计一个NRxNR的信道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变换之后,该矩阵的秩就是天线指示的值。整个过程计算复杂度为NR的平方。类似的,LTE标准中一般会设计最大索引为NRxNR的多个码本,天线指示根据信道条件等从中选择最佳的一个码字,并将对应的索引上报给基站。这个过程的计算复杂度也为NR的平方。而在本实施例的上述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每个MIMO信道仅包含部分天线,运算复杂度相对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任一种合适的技术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对于任一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例如,应在应尽量减少天线之间的相关性的前提下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选择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天线,此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此外,步骤S360中所确定的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 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60包括:
S362.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这样的实现方式适用于在数据传输之前也适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系统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60可包括:
S364.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也即,在数据传输之前,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可综合考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确定至少信道条件适合传输待传输数据的合适的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信道状况发生了变化,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响应于此确定所述传输配置,以选择合适的MIMO信道。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350.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式不同,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50可包括:
S352.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50可包括:
S354.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
在已经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MIMO信道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50还可包括:
S356.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 中,接入端设备的天线分配为已成熟的现有技术,不作为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因此,在骤S360主要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也即,步骤S320中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由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在步骤S360中确定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步骤S320中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以直接包括其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也即,第一设备的分组情况是已知的,由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在步骤S360中确定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第二设备,或者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步骤S320还包括:
S322.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例如,(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从第一设备获取,或从第二设备获取,或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其他设备(例如,第一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根据该信息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若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则步骤S320中可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再有,若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第一设备或为独立于第一 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其他设备,则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370.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可通过直接从第二设备或其他与第二设备关联的设备获取与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进而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例如,第二设备也为接入终端设备时,可通过第二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该信息。或者,若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时即可从第二设备获取其传输能力。也即,步骤S370可包括:
S372.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360中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或者,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要求和/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380.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以LET系统为例,可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例如,置于RRC重配置消息中发送。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且能够根据数据传输需求等灵活的配置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数据传输效率高。
图4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该方法由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的装置执行。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20.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S440.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参照第一种实施例的方法中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包括:所述传输配置至少是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确定的。且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此外,MIMO信道指得是例如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之间形成的NTxNR个信道的统称,其中NT或NR中至少一个大于1。其中每一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称为MIMO信道的子信道。
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参照第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传输配置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 资源,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中的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分别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的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仍参照第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了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了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了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的。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例如,所述传输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系统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 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的。具言之,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所述传输配置的确定综合考虑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所确定的MIMO信道为至少信道条件适合的信道;所述传输配置也可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响应于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确定的,所述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为了提供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43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仍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43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述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 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
或者,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43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同时存在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此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410.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和 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再有,如第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能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的,相应地,本实施例的步骤S440可包括:
S442.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例如,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为RRC重配置消息。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协助实现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
图5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的传输控制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该方法由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的装置执行。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20.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S540.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 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包括:所述传输模式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确定的。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所述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此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560.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参照第二种实施例的方法中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包括:所述传输配置至少是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确定的。且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
仍参照第三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传输配置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 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种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中的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分别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方法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的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仍参照第二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了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了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了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的。具言之,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所述传输配置的确定综合考虑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所确定的MIMO信道为至少信道条件适合的信道;所述传输配置也可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响应于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确定的,所述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为了提供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55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仍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55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 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
或者,本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S550”.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同时存在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再有,如第三种实施例的方法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能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的,相应地,本实施例的步骤S560可包括:
S562.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例如,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为RRC重配置消息。
综上,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协助实现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 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的序号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在被执行时进行以下操作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执行上述图2至图5中任一图中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方法的各步骤的操作。
参照图6(a),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属于或为第一设备,也可属于或为第二设备,还可为独立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之外的第三方设备。根据该装置的上述不同角色的需要,除以下描述的各组成部分外,所述装置还可根据需要包括实现与装置外部任意设备通信的通信模块。如图6(a)所示,该装置60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620,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第二确定模块640,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息。
其中,根据本实施例装置的角色,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 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此外,MIMO信道指得是例如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之间形成的NTxNR个信道的统称,其中NT或NR中至少一个大于1。其中每一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称为MIMO信道的子信道。
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例如,在TDD LTE系统中,终端具有四根天线,eNode B和终端设备之间存在两个MIMO信道,且两个MIMO信道均包含终端的全部四根天线,一个MIMO信道用于下行信号接收,另一个MIMO信道用于上行信号发送,为了达到较好的传输效率,可确定两个MIMO信道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一个使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传输,另一个采用波束赋形方式进行传输;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以节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等待并根据第一设备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MIMO信道重配置的时间,且虽然可能包含同样的天线,但对应上层来说,各MIMO信道为各自独立的信道,上层可对其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分配编码矩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均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这是由于:对于如图1所 示的MIMO系统,例如在闭环空间复用的传输模式下,用户终端需要向基站反馈天线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CQI。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反馈以及其他的一些参考因素,例如需要传输的数据,为用户终端分配相应的传输模式。对于一个NTxNR的MIMO信道,用户终端计算天线指示时需要估计一个NRxNR的信道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变换之后,该矩阵的秩就是天线指示的值。整个过程计算复杂度为NR的平方。类似的,LTE标准中一般会设计最大索引为NRxNR的多个码本,天线指示根据信道条件等从中选择最佳的一个码字,并将对应的索引上报给基站。这个过程的计算复杂度也为NR的平方。而在本实施例的上述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每个MIMO信道仅包含部分天线,运算复杂度相对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确定模块440可根据任一种合适的技术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对于任一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例如,应在应尽量减少天线之间的相关性的前提下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选择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天线,此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此外,所述传输配置可为第二确定模块640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为第二确定模块440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 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如图6(b)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640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642,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这样的实现方式适用于在数据传输之前也适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第一确定单元442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如图6(c)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640可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644,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也即,在数据传输之前,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第二确定单元644可综合考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确定至少信道条件适合传输待传输数据的合适的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信道状况发生了变化,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响应于此确定所述传输配置,以选择合适的MIMO信道。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装置600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63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式不同,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如图6(d)所示的,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模块630可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632,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e)所示的,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模块630可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634,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
在已经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MIMO信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f)所示的,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模块630还可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636,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 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端设备的天线分配为已成熟的现有技术,不作为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因此,第二确定模块640主要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也即,第一确定模块620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由第二确定模块640确定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第一确定模块620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以直接包括其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也即,第一设备的分组情况是已知的,由第二确定模块640确定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此外,如图6(g)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还可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610,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 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第二确定模块640可在第四确定模块610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能够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之后,再确定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如图6(h)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600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611,用于发送所述传输模式,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属于或为第二设备,或者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如图6(i)所示,第一确定模块620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622,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例如,(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从第一设备获取,或从第二设备获取,或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其他设备(例如,第一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第一确定模块620根据该信息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若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则第一确定模块620可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再有,若本实施例的装置属于或为第一设备或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其他设备,如图6(j)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600还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650,用于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第四确定模块650可通过直接从第二设备或其他与第二设备关 联的设备获取与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进而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例如,第二设备也为接入终端设备时,可通过第二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该信息。或者,若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时即可从第二设备获取其传输能力。也即,如图6(k)所示,第五确定模块650可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652,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64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或者,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要求和/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如图6(l)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60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660,用于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以LET系统为例,可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例如,置于RRC重配置消息中发送。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611以及第二发送模块660可为具有发送功能的同一模块。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且能够根据数据传输需求等灵活的配置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数据传输效率高。
现在参照图7(a),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属于或为第一设备,也可属于或为第二设备,还可为独立于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之外的第三方设备。 根据该装置的上述不同角色的需要,除以下描述的各组成部分外,所述装置还可根据需要包括实现与装置外部任意设备通信的通信模块。如图7(a)所示,该装置700包括:
第六确定模块720,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第七确定模块740,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也即,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能够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所述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作为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的附加参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 备时,如图7(b)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装置700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710,用于发送所述传输模式,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
此外,如图7(c)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装置700还可包括: 
第八确定模块760,用于在第七确定模块740能够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模式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根据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的角色,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例如,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装置的TDD LTE系统中,终端具有四根天线,eNode B和终端设备之间存在两个MIMO信道,且两个MIMO信道均包含终端的全部四根天线,一个MIMO信道用于下行信号接收,另一个MIMO信道用于上行信号发送,为了达到较好的传输效率,可确定两个MIMO信道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一个使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传输,另一个采用波束赋形的方式进行传输;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以节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等待并根据第一设备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MIMO信道重配置的时 间,且虽然可能包含同样的天线,但对应上层来说,各MIMO信道为各自独立的信道,上层可对其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分配编码矩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均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这是由于:对于如图1所示的MIMO系统,例如在闭环空间复用的传输模式下,用户终端需要向基站反馈天线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CQI。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反馈以及其他的一些参考因素,例如需要传输的数据,为用户终端分配相应的传输模式。对于一个NTxNR的MIMO信道,终端计算天线指示时需要估计一个NRxNR的信道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变换之后,该矩阵的秩就是天线指示的值。整个过程计算复杂度为NR的平方。类似的,LTE标准中一般会设计最大索引为NRxNR的多个码本,天线指示根据信道条件等从中选择最佳的一个码字,并将对应的索引上报给基站。这个过程的计算复杂度也为NR的平方。而在本实施例的上述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每个MIMO信道仅包含部分天线,运算复杂度相对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八确定模块760可根据任一种合适的技术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对于任一侧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例如,应在应尽量减少天线之间的相关性的前提下确定每个MIMO信道所包含的天线,选择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天线,此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此外,第八确定模块760所确定的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 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d)所示,第八确定模块760包括:
第六确定单元762,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这样的实现方式适用于在数据传输之前也适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系统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e)所示,第八确定模块760可包括:
第七确定单元764,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也即,在数据传输之前,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可综合考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确定至少信道条件适合传输待传输数据的合适的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信道状况发生了变化,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响应于此确定所述传输配置,以选择合适的MIMO信道。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装置700还包括:
第九确定模块75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式不同,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f)所示,第九确定模块750可包括:
第八确定单元752,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g)所示,第九确定模块750可包括:
第九确定单元754,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指每个发射天线和每个接收天线之间能够构成的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
在已经确定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MIMO信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h)所示,第九确定模块750可包括:
第十确定单元756,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与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 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端设备的天线分配为已成熟的现有技术,不作为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因此,第八确定模块760主要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所包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组。也即,第六确定模块720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由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的主体第八确定模块760确定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第六确定模块720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以直接包括其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也即,第一设备的分组情况是已知的,由第八确定模块760确定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第二设备,或者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如图7(i)所示,第六确定模块720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722,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例如,(执行本实施例的方法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从第一设备获取,或从第二设备获取,或从(第一设 备和第二设备均为接入端设备时)其他设备(例如,第一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第六确定模块720根据该信息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若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则第六确定模块720中可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再有,若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第一设备或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其他设备,则如图7(j)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700还包括:
第十确定模块770,用于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
可通过直接从第二设备或其他与第二设备关联的设备获取与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进而确定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例如,第二设备也为接入终端设备时,可通过第二设备已接入的接入点设备获取该信息。或者,若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时即可从第二设备获取其传输能力。也即,如图7(k)所示,第十确定模块770可包括:
第四获取单元772,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关联的信息。
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第八确定模块760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传输配置。或者,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要求和/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传输配置。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为独立于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时,如图7(l)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700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780,用于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具言之,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以LET系统为例,可将所述传输配置信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例如,置于RRC重配置消息中发送。
第三发送模块710与第四发送模块780可为具有发送能的同一模块。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且能够根据数据传输需求等灵活的配置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数据传输效率高。
图8(a)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装置800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如图8(a)所示,该装置800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820,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第一接收模块8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的,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关联的信息。
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参照第一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传输配置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 源,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中的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均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仍参照第一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了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了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了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的。所述数据传输需求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传输速率要求、用户偏好等。例如,所述传输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响应于此,系统自适应地确定其余至少一条MIMO信道和/或重配置当前的MIMO信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的。具言之,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所述传输配置的确定综合考虑了第一设备和第 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所确定的MIMO信道为至少信道条件适合的信道;所述传输配置也可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响应于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确定的,所述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为了提供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800可包括:
第六发送模块83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仍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c)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800可包括:
第七发送模块83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可能的无线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或者,
如图8(d)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800可包括:
第八发送模块83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 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有发送功能的模块(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发送模块)可为同一模块。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同时存在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此外,如图8(e)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800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81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包含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再有,如第一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能是置于RRC重配置消息中发送的,相应地,如图8(f)所示,第一接收模块840可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842,用于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所述RRC重配置消息中包括所述传输配置。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能够协助实现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图9(a)示出了依照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的示例的传输控制装置900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为第一设备或属于第一设备。如图8(a)所示,该装置900包括:
第九发送模块920,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可包括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情况以及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第一设备的天线配置可包括第一设备具有或能够使用的天线的数量,其中包括多少根接收天线,多少根发射天线等等。传输模式指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空间分集、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不同的网络所规定的传输模式不同,以LTE-A为例,其规定了9种传输模式。
第三接收模块9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包括:所述传输模式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确定的。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独立的MIMO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可包括现有的无线网络 已定义的各种传输模式,所述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可以任一种合适的方式包含在现有的各种传输模式中。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定义一种新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本身即为: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相应地,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中所包括的第一设备能够支持的传输模式中还可包括该新的传输模式,也即,第一设备支持具有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
此外,如图9(b)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96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参照第三种实施例的装置中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包括:所述传输配置至少是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确定的。且所述确定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还可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建立新的MIMO信道和/或修改当前已使用的MIMO信道。
仍参照第三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传输配置中,构成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天线中属于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有至少一部分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种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可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使用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两个MIMO信道可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述同时存在的至少两个MIMO信 道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中的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的至少两个所包含的第一设备的天线可以全部不同,也即,这样的至少两个MIMO信道中的每个均仅包括第一设备的部分天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接入终端的运算复杂度,降低了设备功耗。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装置支持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的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配置灵活,且对于设备来说运算复杂度也不高,能够节省设备功耗。
仍参照第三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也可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确定了至少一个MIMO信道,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确定了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了至少两个MIMO信道,并建立所述其他至少一个MIMO信道或者重新确定至少两个MIMO信道,从而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至少两个MIMO信道。根据确定的时机和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确定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关,例如,为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的。具言之,所述传输配置可为在数据传输之前确定的,除了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外,所述传输配置 的确定综合考虑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所确定的MIMO信道为至少信道条件适合的信道;所述传输配置也可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响应于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确定的,所述信道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当前的MIMO信道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传输需求。
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为了提供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上行调度时,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发射,以供eNode B进行信道估计,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9(c)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还可包括:
第十发送模块95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仍以LTE系统为例,在eNode B进行下行调度时,用户终端会反馈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闭环空间分集时还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等信息,支持eNode B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预编码、信道估计等,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如图9(d)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可包括:
第十一发送模块95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所有可能的无线信道中的至少部分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可能的无线信道包括已分配用于进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分配给其他设备的无线信道以及空闲的无线信道,根据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天线指示等信息,能够确定所有无线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确定合适的MIMO信道。所述至少部分包括当前数据传输未使用的无线信道。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相关。
或者,如图9(e)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还可包括: 
第十二发送模块950”,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与至少一个 MIMO信道关联的信道质量指示和/或天线指示。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MIMO信道为已经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MIMO信道,根据已经使用的MIMO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能够确定该MIMO信道是否仍胜任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至少一个其他的MIMO信道,包括增加MIMO信道以及重配置已有MIMO信道。
在第一设备为接入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点设备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支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同时存在多个MIMO信道,第一设备的多个天线具有能够分组的能力或者已经分为多个天线组,且每个天线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将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能力,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些天线;或者,所述天线配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具有的天线数量以及所述数量的天线分为至少两个天线组的分组情况,所述传输配置中包括所确定的各MIMO信道各自包含哪个天线组。
再有,如第三种实施例的装置所描述的,所述传输配置可能是置于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中发送的,相应地,如图9(f)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的第四接收模块960可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962,用于接收来自上层的与无线资源控制RRC相关的消息或控制指令,例如,所述消息或控制指令为RRC重配置消息。
综上,本实施例的装置能够协助实现在接入终端设备和接入点设备之间以及两个接入端设备之间同时存在至少独立的MIMO信道。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传输控制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传输控制装置1000的具体实现做限 定。如图10所示,该传输控制装置1000可以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10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020、存储器(memory)1030、以及通信总线1040。其中:
处理器1010、通信接口1020、以及存储器1030通过通信总线10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1020,用于与比如客户端等的网元通信。
处理器1010,用于执行程序1032,具体可以实现上述图6(a)的装置实施例中传输控制装置的相关功能。
具体地,程序1032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10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程序1032具体可以用于使得所述传输控制装置1000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程序1032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传输控制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传输控制装置1100的具体实现做限定。如图11所示,该传输控制装置1100可以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11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120、存储器(memory)1130、以及通信总线1140。其中:
处理器1110、通信接口1120、以及存储器1130通过通信总线11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1120,用于与比如客户端等的网元通信。
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程序1132,具体可以实现上述图7(a)的装置实施例中传输控制装置的相关功能。
具体地,程序1132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11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程序1132具体可以用于使得所述传输控制装置1100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程序1132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传输控制装置12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传输控制装置1200的具体实现做限定。如图12所示,该传输控制装置1200可以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12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220、存储器(memory)1230、以及通信总线1240。其中:
处理器1210、通信接口1220、以及存储器1130通过通信总线 12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1220,用于与比如客户端等的网元通信。
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程序1232,具体可以实现上述图8(a)的装置实施例中传输控制装置的相关功能。
具体地,程序1232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12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程序1232具体可以用于使得所述传输控制装置1200执行以下步骤: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程序1232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传输控制装置13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传输控制装置1300的具体实现做限定。如图13所示,该传输控制装置1300可以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13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320、存储器(memory)1330、以及通信总线1340。其中:
处理器1310、通信接口1320、以及存储器1330通过通信总线13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1320,用于与比如客户端等的网元通信。
处理器1310,用于执行程序1332,具体可以实现上述图9(a)的装置实施例中传输控制装置的相关功能。
具体地,程序1332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13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程序1332具体可以用于使得所述传输控制装置1300执行以下步骤: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程序1332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装置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此处所述的主题是在结合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执行而执行的一般上下文中提供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还可结合其他类型的程序模块来执行其他实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组件、数据结构和其他类型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此处所述的本主题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系统配置来实践,包括手持式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或可编程消费电子产品、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等,也可使用在其中任务由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的远程处理 设备执行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位于本地和远程存储器存储设备的两者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原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包括以存储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式或技术来实现的物理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因东介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具体包括,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HD-DVD、蓝光(Blue-Ray)或其他光存储设备、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能用于存储所需信息且可以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 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MIMO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4.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5.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6.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7.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8.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六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七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9.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传输配置,所述传输配置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使用的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10.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第九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
一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至少与所述第一设备的传输能力有关,且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和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使用至少两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相关联的信息。
CN201410852698.XA 2014-12-31 2014-12-31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46012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698.XA CN104601281A (zh) 2014-12-31 2014-12-31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PCT/CN2015/095175 WO2016107330A1 (en) 2014-12-31 2015-11-20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US15/540,766 US10469135B2 (en) 2014-12-31 2015-11-20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698.XA CN104601281A (zh) 2014-12-31 2014-12-31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1281A true CN104601281A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26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2698.XA Pending CN104601281A (zh) 2014-12-31 2014-12-31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9135B2 (zh)
CN (1) CN104601281A (zh)
WO (1) WO201610733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07330A1 (en) * 2014-12-31 2016-07-07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CN113115337A (zh) * 2021-04-12 2021-07-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mimo的5g多模终端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8383A (zh) * 2019-12-24 2022-07-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437493B (zh) * 2020-11-24 2024-11-26 北京中航通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197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Rajiv Laroia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roviding transmit and/or receive diversity with multiple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345566A (zh) * 2007-07-13 2009-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在ofdma无线网络中选择天线的方法
CN102598529A (zh) * 2009-11-17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高速分组接入系统中以信号形式发送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20301B2 (en) 2002-10-25 2012-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WLAN system
UA90080C2 (ru) 2002-10-25 2010-04-12 Квелкомм І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Произвольный доступ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х систем с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м доступом
US8675760B2 (en) * 2005-09-21 2014-03-18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 user group using hybrid-quantized channel direc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s from MIMO capable mobile devices
CN1960199B (zh) 2005-11-01 2011-03-16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天线传输方法
EP3570455B1 (en) 2007-06-27 2021-09-22 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 Limited Method and arrangement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mimo and su-mimo
US9065617B2 (en) 2009-08-17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related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2158263B (zh) 2010-02-11 2015-12-02 索尼公司 基于码书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设备和系统
EP2437408B1 (en) * 2010-10-04 2017-12-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bitmap
CN102572915B (zh) 2010-12-20 2016-02-0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自适应双层波束赋型传输数据流的基站及方法
EP2807755A1 (en) 2012-01-26 2014-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mimo system
JP6093378B2 (ja) * 2012-01-30 2017-03-0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マルチ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において共通パイロット信号及び復調パイロット信号を使用する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12095049A2 (zh) 2012-02-27 2012-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imo模式配置方法及通信设备
US9166855B2 (en) 2013-03-11 2015-10-20 Sony Corporation 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MIMO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MIMO receiving device
CN104601281A (zh)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及传输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197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Rajiv Laroia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roviding transmit and/or receive diversity with multiple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345566A (zh) * 2007-07-13 2009-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在ofdma无线网络中选择天线的方法
CN102598529A (zh) * 2009-11-17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高速分组接入系统中以信号形式发送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07330A1 (en) * 2014-12-31 2016-07-07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US10469135B2 (en) 2014-12-31 2019-11-05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CN113115337A (zh) * 2021-04-12 2021-07-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mimo的5g多模终端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115337B (zh) * 2021-04-12 2023-08-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mimo的5g多模终端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69135B2 (en) 2019-11-05
WO2016107330A1 (en) 2016-07-07
US20170359105A1 (en) 2017-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09524B (zh) 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1575543B2 (en) Method for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JP6038317B2 (ja) Ri報告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7050295A1 (zh) 一种多天线信道测量方法和装置
CN107889222B (zh) 信号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通信系统
US12003434B2 (en) PRB bundling extension
US20150312919A1 (en)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of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information in mimo system
US10826664B2 (en)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439697B2 (en)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17167156A1 (zh) Dmrs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933747B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6107330A1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US20140233513A1 (en) 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 Feedback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EP3455960B1 (en) Method and first radio node for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hierarchical codebooks and multi-stage precoder selection.
CN109479047B (zh) 一种终端、基站和获得信道信息的方法
JP6430641B2 (ja) 情報送信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およびユーザ装置
WO2015003367A1 (zh)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KR101701857B1 (ko) 다중 기지국 상향링크 mimo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프리코딩 정보를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CN11450156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JP6501892B2 (ja) Csi−rs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CN102844992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相应网络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