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9616B -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79616B CN104579616B CN201510053450.1A CN201510053450A CN104579616B CN 104579616 B CN104579616 B CN 104579616B CN 201510053450 A CN201510053450 A CN 201510053450A CN 104579616 B CN104579616 B CN 1045796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working
- station
- access point
-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2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ines, e.g. phantom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针对大规模分布式站点采集数据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在接入点AP配置多天线多信道、采集终端配置单天线多信道的情况下,基于已有的IEEE 802.11ac通信标准,设计了一种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并给出了具体的多射频多信道AP与单天线站点之间的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和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该方法特别适合下行传输少量指令数据,上行站点多且单个采集数据量不大的不对称数据传输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该方法设计了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并给出了具体的多射频多信道接入点AP与单天线站点之间的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和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见的大规模无线采集的应用场景有:电力高压传输线健康监测、公路铁路大桥形变监测、水库水坝的形变监测、地震区域强度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现场数据采集、水文水质环境监测等。
这些大规模无线采集站点的信息传输具有如下特点:(1)不要求时刻进行数据的上行传输,定期采集上传即可,间隔周期可以为分钟级甚至小时级。(2)站点多,并且可能由于地形等因素位置分布不均。(3)每个站点的数据信息都非常重要,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可靠传输。
针对大规模分布式站点信息采集,不能采用传统的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方式,这样不能保证通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故一般采用接入点(AccessPoint,AP)集中轮询站点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
现有基于IEEE 802.11轮询方法是AP对某一个信道进行单站点轮询,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为:AP首先通过信标帧建立一个免竞争期(Contention Free Period,CFP),然后AP使用CF-Poll依次轮询每个站点,站点依次向AP传输数据并确认,AP进行确认并轮询下一个站点,如此反复,直到CF-End,即CFP结束。但是该AP通过单一信道逐次轮询单站点方法效率不高,尤其是面对大规模站点时,其弊端尤为突出。这就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其关键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接入点AP配置M个天线、N个工作信道,每个天线利用一个或者几个工作信道,或者多个天线共用一个工作信道,每个工作信道对应一个工作频点,J个配置单天线多信道的站点,每个站点配置的工作频点及信道带宽与接入点AP相同,接入点AP和采集站点的起始工作频率f0和总信道带宽B均已知,所述M、N、J均为正整数;
步骤2,接入点AP定期通过信标帧建立免竞争期CFP,然后接入点AP发送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所述聚合多站点CF-Poll帧包含在免竞争期CFP需要轮询的所有站点的接收的MAC地址;
步骤3,所有站点进行全工作信道扫描,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每个站点分别检查自己的MAC地址字段和接入点AP发送的接收地址字段是否一致,在地址字段一致状态下,从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确定相应的站点的工作频点和信道带宽,与该工作频点的接入点AP保持同步,并且按照接入点AP发送的轮询站点MAC地址字段的顺序依次向接入点AP发送采集的数据,直到接入点AP采集到所有站点的数据为止。
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1包括:
接入点AP有M个天线,天线之间的间隔大于λ/2,其中λ为工作频点对应波长,相互独立的正交工作信道有N个,每个工作信道进行动态带宽分配,分别为B1,…,BN;每个工作信道对应一个工作频点,工作频点和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fi为实际工作频点值,f0为起始射频工作频点值,为前i-1个信道带宽总和,Bi为每个信道带宽值,k<i,且k、i为正整数。
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
设计的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其设计过程为,在聚合多站点CF-Poll帧的MAC头帧控制字段中,类型设置为2个比特的01控制,子类型为4个比特的0011;MAC头的地址字段中,目标地址TA是接入点AP的MAC地址,接收地址RA1、……、RAn是与接入点AP关联的CFP阶段需要轮询的所有站点MAC地址;CO是信道操作字段,完成射频工作频点映射和信道带宽映射;该控制帧的其它字段设置默认参考IEEE 802.11ac。
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
接入点AP工作信道数为N,每个工作信道带宽大小为BN,总信道带宽为;且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为f0,则实际信道工作频点与CO字段中工作频点映射的关系为
fi=f0+(L+1)B0,0≤L≤255,
其中,f0是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B0是最小固定带宽,L是信道工作频点距离起始频率之间间隔的最小固定带宽数,十进制L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映射到CO对应的1个字节的工作频点映射字段中;
工作频点f0固定之后,确定该免竞争期CFP中接入点AP轮询站点的信道带宽,则实际信道带宽与CO字段中信道带宽映射的关系为
Bi=(K+1)B0,0≤K≤255,
其中,K是以工作频点f0为中心,Bi信道包含最小固定带宽B0的数目,K是信道带宽距离起始频率之间间隔的最小固定带宽数,十进制K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映射到CO对应的1个字节的信道带宽映射字段中。
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优选的,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接入点AP在不同的射频点通过不同的天线发射信标帧建立工作在不同频点的CFP,CFP的长度由接入点AP控制,其最大时长由信标帧的CF参数集中的CFPMaxDuriation参数指定,如果CFP时长长于信标帧间隔,接入点AP会在CFP期间合适的时刻传输信标帧;接入点AP保证这个时长总是不大于CFPMaxDuriation;
步骤3-2,接入点AP在发送完信标帧之后,会继续发送一个聚合多站点CF-Poll帧,该聚合多站点CF-Poll帧包含在CFP期间需要轮询的关联站点的接收MAC地址;
步骤3-3,所有站点通过工作信道扫描后,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检查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接收地址RA字段的MAC地址与该站点MAC地址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就根据该站点其中的持续时间字段值更新自己的网络分配矢量NAV值;如果相同,接收站点根据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信道操作CO字段确定该工作频点及其信道带宽,并与工作在该工作信道下的接入点AP保持一致;
步骤3-4,在接入点AP发送完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且间隔短帧间间隔SIFS之后,按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接收地址RA顺序,所有站点依次向接入点AP发送采集到的数据;
步骤3-5,接入点AP在成功接收到站点的数据后,依次发送CF-ACK帧进行确认,直至CFP周期结束前或结束时,再发送CF-End帧或CF-End和CF-ACK控制帧,结束该CFP周期。
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优选的,还包括:在多工作站点轮询的过程中,所有的帧间间隔都一样,为SIFS。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方法特别适合在多射频多信道AP与单天线站点之间的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和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时,下行传输少量指令数据,上行站点多且单个采集数据量不大的不对称数据传输应用场景。保证站点与AP及时响应建立链接,保证数据传输高效、稳定、准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轮询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接入点AP与站点链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AP天线及其对应射频工作频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射频工作频点和对应信道带宽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单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工作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具体描述一下:
应用场景为:如图2所示,AP需要轮询大规模分布式采集点的无线通信场合,适用下行数据量小,上行站点多且数据量不大的不对称数据传输情况。
AP天线及其对应射频工作频点如图3所示。
图4为射频工作频点和对应信道带宽。AP的天线数为M,且天线之间的间隔大于λ/2,其中λ为工作频点对应波长,所述天线是独立分布的。相互独立的正交信道有N个,所述正交信道为最小独立工作信道,每个信道的带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可以进行动态带宽分配,分别为B1,…,BN。每个信道对应一个工作频点,如图3所示,工作频点和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如公式,其中,fi为实际工作频点值,f0为起始射频工作频点值,为前i-1个信道带宽总和,Bi为每个信道带宽值,k<i,且k、i为正整数。
其中,天线数M和信道数N之间的映射关系为
1)M>N
可以多个发射天线共享一个信道,在通信时,发射相同的信号,起到发射分集的作用,可以扩展到复用。
2)M=N
一根天线对应一个信道。
3)M<N
除了一根天线独立对应一个信道之外,对多余的信道,如果是空闲信道,可以采用信道捆绑,扩展某一些天线的信道带宽,构成动态带宽分配。
AP和采集站点的默认信道相关配置,信号采集终端默认是单天线,具备和AP相同的工作频点及带宽配置,并且在同一时段只能工作在一个子信道频点。即AP和采集终端的起始工作频率f0和总信道带宽B均已知。
在轮询的过程中,所有的帧间间隔都是一样的,为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space,SIFS)。
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设计
表1帧控制中的类型和子类型
类型 | 类型描述 | 子类型 | 子类型描述 |
01 | 控制 | 0011 | 聚合多站点CF-Poll |
图5中,设计的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其设计过程为,在聚合多站点CF-Poll帧的MAC头帧控制字段中,类型设置为2个比特的01控制,子类型为4个比特的0011;MAC头的地址字段中,TA是接入点AP的MAC地址(6字节),RA1、……、RAn是与接入点AP关联的CFP阶段需要轮询的所有站点MAC地址(分别是6字节),CO是2字节的信道操作字段,完成射频工作频点映射(1字节)和信道带宽映射(1字节);该控制帧的其它字段设置默认参考IEEE802.11ac。FCS是帧校验位。
CO中的具体映射关系如下。
工作频点数和信道数是一致的,如前所述,信道数为N,每个信道大小为BN,总信道带宽为。为便于数字信号处理,我们将整个信道带宽B按256均分,每一份大小为B0=B/256,且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为f0,则实际信道工作频点与CO字段中工作频点映射的关系为,
fi=f0+(L+1)B0,0≤L≤255,
其中,f0是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B0是最小固定带宽(实际工作信道带宽不小于B0),L是信道工作频点距离起始频率之间间隔的最小固定带宽数,在CO字段中,L将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填入对应的“工作频点映射”字段。
工作频点f0固定之后,还需要确定此次CFP期间AP轮询站点的信道带宽,
Bi=(K+1)B0,0≤K≤255,
其中,K是以工作频点f0为中心,Bi信道包含最小固定带宽B0的数目,在CO字段中,K将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填入对应的“信道带宽映射”字段。
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
AP选择1根或m(m≤M)根天线工作在信道i(i≤N),所有站点通过信道扫描确定其对应的通信信道,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如图6所示,具体过程如下:
(1)AP定期通过信标帧建立一个CFP。CFP的长度由AP控制,其最大s时长由信标帧的“CF参数集”中的CFPMaxDuriation参数指定。如果CFP时长长于信标间隔,AP会在CFP期间合适的时刻传输信标。CFP的实际时长与在CFP期间交换的数据量有关,但AP保证这个时长总是不大于CFPMaxDuriation。
(2)AP在发送完信标帧之后,会紧接着发送一个聚合多站点CF-Poll帧,其具体帧格式见图所示,该帧包含在CFP期间需要轮询的关联站点的接收MAC地址。
(3)所有站点通过信道扫描,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检查帧中的“RA”字段的地址与自己的地址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就根据其中的“持续时间”字段值适当的更新自己的NAV值;如果相同,接收站点根据其中的“信道操作(CO)”字段确定自己的工作频点及其信道带宽,并与工作在此信道下的AP保持一致。
(4)在AP发送完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且间隔SIFS之后,按聚合多站点CF-Poll中的RA顺序,相关的站点依次向AP发送采集到的数据。
(5)AP在成功接收到站点的DATA后,依次发送CF-ACK进行确认,直至CFP周期结束前或结束时,再发送CF-End或CF-End+CF-ACK控制帧结束这一CFP周期。
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AP一共M根天线,N个信道,分别通过上述的天线和信道的映射法则建立联系,那么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如图7所示,具体过程如下:
(1)AP在N个不同的正交信道定期通过信标帧建立并行的CFP。
(2)在任意一个信道上,AP在CFP中的轮询方法按照上述“单信道聚合多站点轮询方法”进行。
具体实施例为
依托IEEE 802.11ac为通信标准,以堰塞湖应急通信作为应用场景,其中中继气球作为接入点AP,湖面测量水位水情的测位仪作为分布式采集点作为站点对象为例进行解释。
中继气球接入点AP以4天线,4信道为例,总信道为80MHz,总信道带宽起始频率为f0=5.735GHz,每根天线对应一个工作信道,每个信道带宽为20MHz,工作频点分别为f1=5.745GHz,f2=5.755GHz,f3=5.765GHz和f4=5.775GHz。
采集的工作站点为水位计,有300个,分布在堰塞湖各个区域。
例如:
AP天线1工作在信道1,工作频点为f1,轮询站点数为2个;
AP天线2工作在信道2,工作频点为f2,轮询站点数为4个;
AP天线3工作在信道3,工作频点为f3,轮询站点数为6个;
AP天线4工作在信道4,工作频点为f4,轮询站点数为8个;
以天线2、信道2对应轮询工作站点数4个为具体实例,接入点AP定期通过信标帧建立CFP,同时接入点AP发送信标帧和聚合多工作站点CF-Poll帧,例如该信道2对应轮询4个工作站点,那么CF-Poll帧配置聚合了该4个工作站点的CF-Poll帧,全部4个工作站点进行工作信道扫描,接收聚合多工作站点CF-Poll帧,每个工作站点分别检查自己的地址字段和接入点AP发送的地址字段是否一致,如果地址字段不能匹配,就根据其中的“持续时间”字段值更新自己的NAV值,如果地址字段相匹配,接收工作站点根据其中的“信道操作(CO)”字段确定自己的工作频点及其信道带宽,并与工作在此工作信道下的接入点AP保持一致,对该4个工作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交互,即按照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发送的RA顺序,相关的工作站点依次向接入点AP发送采集到的数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
1.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接入点AP配置M个天线、N个工作信道,每个天线利用一个或者几个工作信道,或者多个天线共用一个工作信道,每个工作信道对应一个工作频点,J个配置单天线多信道的站点,每个站点配置的工作频点及信道带宽与接入点AP相同,接入点AP和采集站点的起始工作频率f0和总信道带宽B均已知,所述M、N、J均为正整数;
接入点AP有M个天线,天线之间的间隔大于λ/2,其中λ为工作频点对应波长,相互独立的正交工作信道有N个,每个工作信道进行动态带宽分配,分别为B1,…,BN;每个工作信道对应一个工作频点,工作频点和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为
<mrow>
<msub>
<mi>f</mi>
<mi>i</mi>
</msub>
<mo>=</mo>
<msub>
<mi>f</mi>
<mn>0</mn>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over>
<msub>
<mi>B</mi>
<mi>k</mi>
</msub>
<mo>+</mo>
<mfrac>
<msub>
<mi>B</mi>
<mi>i</mi>
</msub>
<mn>2</mn>
</mfrac>
<mo>,</mo>
<mn>2</mn>
<mo>&le;</mo>
<mi>i</mi>
<mo>&le;</mo>
<mi>N</mi>
<mo>,</mo>
</mrow>
其中,fi为实际工作频点值,f0为起始射频工作频点值,为前i-1个信道带宽总和,Bi为每个信道带宽值,k<i,且k、i为正整数;
其中,天线数M和信道数N之间的映射关系为
如果M>N
为多个发射天线共享一个信道,在通信时,发射相同的信号,起到发射分集的作用,能够扩展到复用;
如果M=N,即一根天线对应一个信道;
如果M<N
除了一根天线独立对应一个信道之外,对多余的信道,如果是空闲信道,采用信道捆绑,扩展某一些天线的信道带宽,构成动态带宽分配;
步骤2,接入点AP定期通过信标帧建立免竞争期CFP,然后接入点AP发送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所述聚合多站点CF-Poll帧包含在免竞争期CFP需要轮询的所有站点的接收的MAC地址;
设计的聚合多站点CF-Poll控制帧,其设计过程为,在聚合多站点CF-Poll帧的MAC头帧控制字段中,类型设置为2个比特的01控制,子类型为4个比特的0011;MAC头的地址字段中,目标地址TA是接入点AP的MAC地址,接收地址RA1、……、RAn是与接入点AP关联的CFP阶段需要轮询的所有站点MAC地址;CO是信道操作字段,完成射频工作频点映射和信道带宽映射;该控制帧的其它字段设置默认参考IEEE 802.11ac;
所述步骤2包括:
接入点AP工作信道数为N,每个工作信道带宽大小为BN,总信道带宽为且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为f0,则实际信道工作频点与CO字段中工作频点映射的关系为
fi=f0+(L+1)B0,0≤L≤255,
其中,f0是信道带宽的起始频率,B0是最小固定带宽,L是信道工作频点距离起始频率之间间隔的最小固定带宽数,十进制L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映射到CO对应的1个字节的工作频点映射字段中;
工作频点f0固定之后,确定该免竞争期CFP中接入点AP轮询站点的信道带宽,则实际信道带宽与CO字段中信道带宽映射的关系为
Bi=(K+1)B0,0≤K≤255,
其中,K是以工作频点f0为中心,Bi信道包含最小固定带宽B0的数目,K是信道带宽距离起始频率之间间隔的最小固定带宽数,十进制K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后,映射到CO对应的1个字节的信道带宽映射字段中;
步骤3,所有站点进行全工作信道扫描,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每个站点分别检查自己的MAC地址字段和接入点AP发送的接收地址字段是否一致,在地址字段一致状态下,从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确定相应的站点的工作频点和信道带宽,与该工作频点的接入点AP保持同步,并且按照接入点AP发送的轮询站点MAC地址字段的顺序依次向接入点AP发送采集的数据,直到接入点AP采集到所有站点的数据为止;
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接入点AP在不同的射频点通过不同的天线发射信标帧建立工作在不同频点的CFP,CFP的长度由接入点AP控制,其最大时长由信标帧的CF参数集中的CFPMaxDuriation参数指定,如果CFP时长长于信标帧间隔,接入点AP会在CFP期间合适的时刻传输信标帧;接入点AP保证这个时长总是不大于CFPMaxDuriation;
步骤3-2,接入点AP在发送完信标帧之后,会继续发送一个聚合多站点CF-Poll帧,该聚合多站点CF-Poll帧包含在CFP期间需要轮询的关联站点的接收MAC地址;
步骤3-3,所有站点通过工作信道扫描后,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检查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接收地址RA字段的MAC地址与该站点MAC地址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就根据该站点其中的持续时间字段值更新自己的网络分配矢量NAV值;如果相同,接收站点根据接收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信道操作CO字段确定该工作频点及其信道带宽,并与工作在该工作信道下的接入点AP保持一致;
步骤3-4,在接入点AP发送完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且间隔短帧间间隔SIFS之后,按聚合多站点CF-Poll帧中的接收地址RA顺序,所有站点依次向接入点AP发送采集到的数据;
步骤3-5,接入点AP在成功接收到站点的数据后,依次发送CF-ACK帧进行确认,直至CFP周期结束时,再发送CF-End帧或CF-End和CF-ACK控制帧,结束该CFP周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多工作站点轮询的过程中,所有的帧间间隔都一样,为短帧间间隔SIFS。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3450.1A CN104579616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53450.1A CN104579616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9616A CN104579616A (zh) | 2015-04-29 |
CN104579616B true CN104579616B (zh) | 2018-03-13 |
Family
ID=53094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53450.1A Active CN104579616B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796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9904B (zh) * | 2015-09-30 | 2021-08-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网络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
CN109166296A (zh) * | 2018-09-18 | 2019-01-08 | 广东巨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式医疗数据采集设备的多数据传输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074972A (zh) | 2019-07-12 | 2023-05-05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2094A (zh) * | 2004-08-31 | 2007-09-05 | 讯宝科技公司 | 使用多信道无线电建立到移动设备的高可靠性无线连接的方法 |
CN102013959A (zh) * | 2010-12-01 | 2011-04-13 | 北京新岸线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多用户调度的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
WO2012002705A2 (en) * | 2010-06-29 | 2012-0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ame in wlan system |
CN103457990A (zh) * | 2013-05-28 | 2013-12-18 | 大连理工大学 | 基于动态时隙分配的无线数据采集方法 |
CN104270822A (zh) * | 2009-12-28 | 2015-01-07 | 英特尔公司 | 有效率的上行链路空分多址操作 |
-
2015
- 2015-02-02 CN CN201510053450.1A patent/CN1045796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2094A (zh) * | 2004-08-31 | 2007-09-05 | 讯宝科技公司 | 使用多信道无线电建立到移动设备的高可靠性无线连接的方法 |
CN104270822A (zh) * | 2009-12-28 | 2015-01-07 | 英特尔公司 | 有效率的上行链路空分多址操作 |
WO2012002705A2 (en) * | 2010-06-29 | 2012-0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ame in wlan system |
CN102013959A (zh) * | 2010-12-01 | 2011-04-13 | 北京新岸线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多用户调度的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
CN103457990A (zh) * | 2013-05-28 | 2013-12-18 | 大连理工大学 | 基于动态时隙分配的无线数据采集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9616A (zh) | 201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8651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ociating between a station and an access poi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I758631B (zh) | 用於在存取點處進行無線通信的空間再使用方法 | |
CN109392144B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
CN114902590B (zh) | 用于多链路块确收(ba)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2243592B (zh) | 通过较低频带信令调度和触发毫米波发现协助 | |
EP3167681B1 (en) | Method to improve channel access opportun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US945153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scanning in wireless LAN | |
CN114830570B (zh) | 多链路无线系统中的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 |
TWI862796B (zh) | 依照訊務辨識符指示用於傳輸的資料 | |
US20130182652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US1052428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ransmission coverage of STA performing initial access in wireless LAN | |
US9544836B2 (en) | Scan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20220295339A1 (en) |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a network | |
US20220217791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xop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same | |
US2015022244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nning in wireless lan | |
US20140153505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Control Message Frame | |
TWI830570B (zh) | 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 |
US10038543B2 (en) | Many to on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 |
CN104579616B (zh) | 一种多天线多信道聚合多站点并行轮询方法 | |
US20190158321A1 (en) | Training Packet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0121028A1 (en) | Selective transmission and/or detection of identification signals by a wireless access nod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
US9432921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active scanning | |
CN110913480B (zh) |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
EP4462701A1 (en) | Beam train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20250055554A1 (en) | Receiver-First and UE-First Beamforming in Sub-Terahertz Communic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