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554536B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4536B
CN104554536B CN201410403582.8A CN201410403582A CN104554536B CN 104554536 B CN104554536 B CN 104554536B CN 201410403582 A CN201410403582 A CN 201410403582A CN 104554536 B CN104554536 B CN 104554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guard
headlight unit
straddle
type vehicle
top m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035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4536A (zh
Inventor
石原永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54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4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4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4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5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vertical adjustment of the light beam direc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heavy lo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7Supporting means therefor, e.g. mounting br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跨乘式车辆(1)包括:头管(13);前叉(17),所述前叉(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头管(13)支承;车把(19),所述车把(19)被前叉(17)的上部支承;前轮(21),所述前轮(21)被前叉(17)的下部支承;下部挡泥板(23),所述下部挡泥板(23)被前叉(17)支承,并且覆盖前轮(21)的上方;上部挡泥板(25),所述上部挡泥板(25)被前叉(17)支承,并且被配置在比下部挡泥板(23)靠上方;以及头灯单元(27),所述头灯单元(27)被前叉(17)支承,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伴随着车把(19)的操作而一体地旋转。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特别涉及上部挡泥板等的安装构造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下部挡泥板和上部挡泥板的跨乘式车辆。下部挡泥板被配置在前轮的上方。上部挡泥板被配置在下部挡泥板的上方。上部挡泥板被头管支承。在上部挡泥板上安装有左右一对前罩板。前罩板覆盖燃料罐的侧面。上部挡泥板和前罩板以构成流线型的方式相连。
上部挡泥板和前罩板将气流顺畅地导向后方,并且降低跨乘式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被例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0-13065号公报公开)。
然而,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以往例子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
即,上部挡泥板不能与前轮一起旋转。即使前轮的朝向改变,上部挡泥板的朝向也不改变。当上部挡泥板的朝向与前轮的朝向不同时,上部挡泥板不能适当地遮挡前轮溅起的小石或泥土等杂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上部挡泥板适当地遮挡杂物的跨乘式车辆。
本发明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而采取如下的构成。
即,本发明是一种跨乘式车辆,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头管;前叉,所述前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所述头管支承;车把,所述车把被所述前叉的上部支承;前轮,所述前轮被所述前叉的下部支承;下部挡泥板,所述下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上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被配置在比所述下部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以及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被所述前叉支承;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以及所述头灯单元伴随所述车把的操作而一体地旋转。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跨乘式车辆,当车把被操作时,前叉相对于头管旋转。前轮、下部挡泥板、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与前叉一体地旋转。从而,前轮、下部挡泥板、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此,不只下部挡泥板,上部挡泥板也能够适当地遮挡杂物。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驾驶者不被杂物击中。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前方且靠下方,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从正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围绕所述头灯单元的下部、右部和左部,所述上部挡泥板将气流引导到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不被从各种方向飞来的杂物击中。另外,上部挡泥板将气流引导到头灯单元的后部,因此能够恰当地冷却头灯单元。并且,上部挡泥板延伸到比头灯单元靠后方,并划分出头灯单元的后方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头灯单元的后部。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上部挡泥板具有从侧面看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前方且靠下方延伸的缘部、以及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侧壁部,从侧面看,所述侧壁部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缘部和侧壁部分别能够恰当地保护头灯单元。并且,侧壁部能够适当地划分与头灯单元的后部相接的空间。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上部挡泥板具有上壁部,所述上壁部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上面看,所述上壁部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上壁部能够恰当地保护头灯单元。并且,上壁部能够恰当地划分与头灯单元的后部相接的空间。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上部挡泥板和所述头灯单元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上部挡泥板将流入到了所述间隙的气流引导到所述头灯的后部。通过间隙能够恰当地确保供应到头灯单元的后部的气流的量。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用于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方向的光轴调整器,通过所述间隙能看到所述光轴调整器。能够容易地操作光轴调整器。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下部挡泥板具有脊线,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的下缘与所述下部挡泥板的所述脊线大致平行。气流能够在上部挡泥板和下部挡泥板之间顺畅地流动。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上部挡泥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下部挡泥板的前端靠后方。由于下部挡泥板比较大,因此在维持遮挡杂物的上部挡泥板的功能的同时,能够使上部挡泥板小型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包括被前叉支承的闪光器,所述闪光器伴随着所述车把的操作而与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以及所述头灯单元一体地旋转。能够恰当地提高闪光器的醒目性。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支承所述头灯单元的头灯用撑条,所述头灯用撑条被固定在所述前叉上。能够将头灯单元恰当地支承在前叉上。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头灯用撑条以能够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方向的方式支承所述头灯单元。能够适当地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头灯用撑条还支承所述上部挡泥板。能够将上部挡泥板恰当地支承在前叉上。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燃料罐,所述燃料罐被配置在所述头管的后方;以及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燃料罐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的下缘和所述罩部件的上缘大致平行。通过上部挡泥板的下缘和罩部件的上缘能够将气流整流到大致相同的方向上。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具有用于导入气流的导入口,所述导入口被形成在所述罩部件的前部,并且向所述罩部件和所述燃料罐之间供应气流。导入口被形成在罩部件的前部,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送到罩部件和所述燃料罐之间的气流的量。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具有第一脊线和被形成在比第一脊线靠下方的第二脊线,所述下部挡泥板具有脊线,从侧面看,所述第二脊线与所述下部挡泥板的所述脊线大致平行。下部挡泥板的脊线和罩部件的第二脊线能够将气流整流到大致相同的方向上。
本说明书也公开了涉及如下的跨乘式车辆的发明。
(1)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前叉、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和所述头灯单元相对于所述头管一体地旋转。
根据所述(1)记载的发明,前轮、下部挡泥板、上部挡泥板、头灯单元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上部挡泥板能够适当地遮挡杂物。
(2)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与所述头灯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所述(2)记载的发明,上部挡泥板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不被杂物击中。
(3)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被设置在所述头灯单元的下部附近。
根据所述(3)记载的发明,上部挡泥板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不被杂物击中。
(4)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被形成在所述上部挡泥板和所述头灯单元之间的所述间隙通到与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相接的空间。
根据所述(4)记载的发明,能够将通过了间隙的气流更顺畅地引导到头灯单元的后部。
(5)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从正面看,在所述头灯单元的下方能看到所述间隙。
根据所述(5)记载的发明,能够向头灯单元的下部供应气流。
(6)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缘部具有前部、从所述前部的右部分延伸到后方的右脚部、从所述前部的左部分延伸到后方的左脚部,右脚部和左脚部被相互分离,并且所述缘部具有由所述前部、所述右脚部和所述左脚部划定的开口。
根据所述(6)记载的发明,通过开口能够容易扩大间隙。因而,能够容易地增加流入到间隙的气流的量。
(7)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显示与跨乘式车辆有关的信息的仪表单元;用于支承所述仪表单元的仪表用撑条;以及被与所述仪表用撑条分开设置且用于支承所述头灯单元的头灯用撑条,所述仪表用撑条和所述头灯用撑条分别被固定在前叉上。
根据所述(7)记载的发明,能够分别进行将头灯单元安装到头灯用撑条上的作业和将仪表单元安装到仪表用撑条上的作业。因而,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
(8)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能够在将仪表用撑条固定于前叉的状态下将所述头灯用撑条从前叉拆下,并且能够将所述头灯用撑条安装到前叉上。
根据所述(8)记载的发明,能够在前叉上容易地装卸头灯单元。
(9)一种跨乘式车辆,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头管;前叉,所述前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所述头管支承;车把,所述车把被所述前叉的上部支承;前轮,所述前轮被所述前叉的下部支承;下部挡泥板,所述下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上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被配置在比所述下部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以及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被所述前叉支承;当所述车把被操作时,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和所述头灯单元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根据所述(9)记载的发明,不只下部挡泥板,上部挡泥板也能够适当地遮挡杂物。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驾驶者不被杂物击中。
(10)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为:当所述车把被操作时,所述闪光器与所述前轮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根据所述(10)记载的发明,能够适当地提高闪光器的醒目性。
附图说明
为了说明发明,图示了被认为是现在的优选的几种方式,但是希望理解发明并不被限定为图示那样的构成和方案。
图1是涉及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涉及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正视图;
图3是涉及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车把被向右转时的跨乘式车辆的俯视图;
图5是车把被向右转时的跨乘式车辆的正视图;
图6是上部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7是上部挡泥板的俯视图;
图8是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的侧面放大图;
图9是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的正视放大图;
图10是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的俯视放大图;
图11是从后下方仰视上部挡泥板和头灯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跨乘式车辆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从图12中的V-V箭头观察的截面图;
图14是头灯用撑条的立体图;
图15是与头灯单元关联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仪表用撑条的立体图;
图17与仪表单元关联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头灯用撑条、仪表用撑条以及前叉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将头灯单元等安装到前叉上的步骤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
1.跨乘式车辆的简要构成
图1是实施例涉及的跨乘式车辆的左视图。图2是实施例涉及的跨乘式车辆的正视图。图3是实施例涉及的跨乘式车辆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x意味着对于乘坐在跨乘式车辆1上的驾驶者来说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y意味着对于乘坐在跨乘式车辆1上的驾驶者来说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z意味着对于乘坐在跨乘式车辆1上的驾驶者来说的上下方向。将前后方向之中的、跨乘式车辆1前进的方向特别称作“前方”或“前方向”。将与前方相反的方向称作“后方”。另外,当仅是记载为“右”、“左”时,意味着对于乘坐在跨乘式车辆1上的驾驶者来说的“右”、“左”。如图2、3所示,将包含跨乘式车辆1的中心的平面称作“车身中心C”。将宽度方向y中的、靠近车身中心C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内侧”。将与“宽度方向内侧”相反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外侧”。
参照图1。跨乘式车辆1包括车架11和前叉17。车架11包括头管13。前叉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头管13支承。前叉17包括右前管31R和左前管31L。在图1中示出了左前叉31L。以下,当不特别地区分右前管31R和左前管31L时,将它们称作“前管31”。
跨乘式车辆1包括车把19和前轮21。车把19被前叉17的上部支承。前轮21被前叉17的下部支承。具体地,前叉17支承用于安装前轮21的车轴22。前轮21能够绕车轴22旋转。
跨乘式车辆1还包括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闪光器28和仪表单元29。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闪光器28和仪表单元29分别被前叉17支承。
下部挡泥板23覆盖前轮21的上方。上部挡泥板25被设置在比下部挡泥板23靠上方。上部挡泥板25和下部挡泥板23被隔开间隔设置。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分别遮蔽杂物。杂物主要是前轮21溅起的石头、沙砾、泥土或水。
头灯单元27照亮跨乘式车辆1的前方。闪光器28为了向跨乘式车辆1的周围通知跨乘式车辆1的前进路线改变等发出闪烁光。仪表单元29向驾驶者示出与跨乘式车辆1有关的信息。闪光器28被设置在头灯单元27的右方和左方。仪表单元29被设置在头灯单元27之上。
在图1至3中,前轮21朝向前方。前轮21的前端21F位于车身中心C上。这时,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朝向与前轮21大致相同的方向(即,前方)。
车架11还包括主架14和下管15。主架14和下管15分别与头管13连接。主架14和下管15支承发动机单元41。主架14还支承燃料罐43。燃料罐43被配置在发动机单元41的上方。在燃料罐43的后方设置有车座44。主架14支承摇臂45。摇臂45支承后轮47。在发动机单元41和后轮47之间缠绕有链条49。
发动机单元41产生的动力由链条49传递到后轮47上,并且旋转驱动后轮47。由此,跨乘式车辆1前进。
当驾驶者操作车把19时,前叉17相对于头管13旋转。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与前叉17一体地旋转。前轮21改变朝向。前轮21的前端21F从车身中心C偏离。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也分别与前轮21同样地改变朝向。因而,即使在车把19被操作时,也与车把19未被操作时同样地,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换言之,与有无车把19的操作无关,至少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不变。当车把19被操作时,仪表单元29也与前叉17一体地旋转。
参照图4、5。图4是车把19被右转时的跨乘式车辆1的俯视图。图5是车把19被右转时的跨乘式车辆1的正视图。在图4、5分别对跨乘式车辆1的一部分构成省略了图示。
如图所示,即使是车把19被向右转向时,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也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具体地,前轮21朝向右斜前方。前轮21的前端21F位于车身中心C的右方。在图4、5中,方便起见,由“右”表示车身中心C的右方的区域,由“左”表示车身中心C的左方的区域。下部挡泥板23的前端23F和上部挡泥板25的前端25F也位于车身中心C的右方。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也朝向右斜前方。
即使车把19被左转时,也与车把19被右转时相同地,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这样,伴随着车把19的操作,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相对于头管13一体地旋转。因此,无论车把19被进行怎样的操作,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的各朝向都大致一致。因而,上部挡泥板25总是适当地覆盖前轮21的上方。因而,不只下部挡泥板23,上部挡泥板25也能够可靠地遮蔽杂物等。
2.与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有关的构成
详细地说明上部挡泥板25。参照图1。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被配置在头管13的前方。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被配置在比前管31更靠前方的位置。更具体地,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被配置在比前管31的前缘更靠前方的区域中。在图1中,为了参考,以单点划线示出假想地延长了侧视图中的前管31的前缘的延长线Ia。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被配置在头灯单元27的下部附近。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在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靠下方。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后方。
如图2所示,上部挡泥板25围绕头灯单元27的下部、右部和左部。在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之间形成有间隙G。从正面看,能够肉眼确认间隙G。从正面看,只在头灯单元27的下方能看到间隙G。从正面看,上部挡泥板25无间隙地与头灯单元27的右部和左部相接。当跨乘式车辆1行驶时,气流流入到间隙G中。
说明上部挡泥板25的形状。图6是上部挡泥板25的侧视图。图7是上部挡泥板25的俯视图。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的下缘E是大致直线状。从侧面看,下缘E以越靠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斜。如果更详细地说明,下缘E的高度从下缘E的前部朝向后部以大致固定的比例变高。
上部挡泥板25包括缘部51、侧壁部54和上壁部55。从侧面看,缘部51越靠顶端越变细。缘部51以越靠前方越变低的方式倾斜。上述下缘E被形成在缘部51的下部。
参照图7。缘部51包括前部52、右脚部53R和左脚部53L。前部52的顶端是上述上部挡泥板25的前端25F。从上面看,右脚部53R从前部52的右部分向后方延伸。从上面看,左脚部53L从前部52的左部分向后方延伸。右脚部53R和左脚部53L被相互分离。前部52、右脚部53R和左脚部53L划定开口A。开口A的后方被打开。从上面能看到开口A,但是从侧面看不到。
侧壁部54包括右侧壁部54R和左侧壁部54L。右侧壁部54R从右脚部53R的后部向大致上方突出。左侧壁部54L从左脚部53L的后部向大致上方突出。右侧壁部54R和左侧壁部54L分别具有插入口B和安装孔D1。在插入口B插入闪光器28。安装孔D1被用于将上部挡泥板25支承于前叉17。
上壁部55包括右上壁部55R和左上壁部55L。右上壁部55R从右侧壁部54R的上部向大致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左上壁部55L从左侧壁部54L的上部向大致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右上壁部55R和左上壁部55L分别具有安装孔D2。安装孔D2被用于将上部挡泥板25支承于前叉17。
说明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配置。图8是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侧面放大图。图9是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正视放大图。图10是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俯视放大图。
在图8中,以虚线示出被上部挡泥板25隐藏的头灯单元27。从侧面看,缘部51沿头灯单元27的下部附近延伸。从头灯单元27的下部附近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靠下方。从侧面看,前部52位于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靠下方。从侧面看,左脚部53L与头灯单元27的下部重叠。左脚部53L覆盖头灯单元27的左侧面的下部。同样地,右脚部53R覆盖头灯单元27的右侧面的下部。从侧面看,在缘部51(右脚部53R或左脚部53L)的上方能看到头灯单元27的侧面的一部分。
从侧面看,侧壁部54与头灯单元27的后部重叠。侧壁部54覆盖头灯单元27的侧面的后部。具体地,左侧壁部54L覆盖头灯单元27的左侧面的后部。右侧壁部54R覆盖头灯单元27的右侧面的后部。从侧面看,在侧壁部54的前方能看到头灯单元27的侧面的一部分。
参照图9。头灯单元27的下部位于右脚部53R和左脚部53L之间。从正面看,前部52位于头灯单元27的下方。
从正面看,在缘部51和头灯单元27的下部之间的位置处能看到上述间隙G。如果更严密地说,从正面看,在被前部52、右脚部53R、左脚部53L和头灯单元27的下部围绕的范围中能看到间隙G。由于缘部51具有开口A,因此在从正面看时能看到的间隙G的面积比较大。另外,由于缘部51以越靠前方越变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在从正面看时能看到的间隙G的面积比较大。
从正面看,右脚部53R和右侧壁部54R覆盖头灯单元27的右部。从正面看,左脚部53L和左侧壁部54L覆盖头灯单元27的左部。从正面看,右上壁部55R和左上壁部55L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部。更详细地,从正面看,右上壁部55R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部的右部分。从正面看,左上壁部55L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部的左部分。
参照图10。在图10中,以虚线示出被上部挡泥板25隐藏的头灯单元27。从上面看,上壁部55与头灯单元27的后部重叠。上壁部55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表面的后部。具体地,右上壁部55R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表面中的右后部分。左上壁部55L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表面中的左后部分。
如图8所示,从侧面看,侧壁部54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后方。如图10所示,从上面看,上壁部55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后方。侧壁部54和上壁部55将头灯单元27的后方的空间S隔开。此处,空间S与头灯单元27的后部相接。以下,将空间S适当地称作“后方空间S”。侧壁部54作为覆盖后方空间S的右方和左方的至少一部分的壁发挥功能。上壁部55作为覆盖后方空间S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壁发挥功能。
参照图11。图11是从后方且下方仰视上部挡泥板25和头灯单元27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后方空间S与间隙G相通。流入到了间隙G中的气流沿头灯单元27的底部流动,并且到达后方空间S。到达后方空间S的气流进一步沿头灯单元27的后部流动。在图11中,以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通过间隙G并且被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的气流F1。
被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的气流如气流F1那样不被限定为通过间隙G的气流。由于上部挡泥板25被设置在头灯单元27的下部附近,因此能够将通过缘部51的下方并向后方前进的气流的一部分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特别地,由于上部挡泥板25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下方,因此能够将沿上部挡泥板25的下表面流动的气流恰当地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另外,上部挡泥板25的下缘E以越靠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将沿下缘E流动的气流恰当地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在图11中,以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通过缘部51的下方并且被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的气流F2。
这样,上部挡泥板25将气流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由此,能够冷却头灯单元27。并且,上部挡泥板25划分头灯单元27的后部的后方的后方空间S。由此,提高由气流产生的头灯单元27的冷却效果。
此外,从侧面看,上述插入口B被配置在侧壁部54与头灯单元27不重叠的位置处。
对头灯单元27的构造进行说明。参照图10、11。头灯单元27包括头灯本体61和头灯罩67。
头灯本体61包括透镜部62、框体63、橡胶罩64和端子65。透镜部62覆盖框体63的前部。橡胶罩64和端子65被安装到框体63的背面。并且,头灯本体61包括未图示的电灯泡(bulb)。电灯泡被设置在框体63的内部。头灯罩67固定地保持框体63。
框体63的背面、橡胶罩64和端子65等被配置在头灯单元27的后部。
如图11所示,轴部件71贯穿头灯罩67。轴部件71将头灯罩6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头灯罩67能够绕作为轴部件71的轴心的调整轴H旋转。调整轴H如图8至10所示,与车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当头灯罩67绕调整轴H旋转时,头灯单元27整体相对于上部挡泥板25相对地旋转。
参照图11。跨乘式车辆1还包括光轴调整器73。光轴调整器73使头灯单元27绕调整轴H旋转,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的方向。
头灯罩67具有用于与光轴调整器73结合的结合部68。结合部68被形成在头灯罩67的底部。结合部68突出到下方。从正面看,结合部68具有越向下端越逐渐变细的形状。
参照图8。在图8中,以截面图示出头灯罩67的结合部68的一部分。光轴调整器73包括旋转操作部73a、螺丝部73b和止动部73c。旋转操作部73a的旋转轴J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螺丝部73b和止动部73c被一体地连结到旋转操作部73a上。当旋转操作部73a旋转时,螺丝部73b和止动部73c绕旋转轴J旋转。
止动部73c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板95支承。由此,螺丝部73b在旋转轴J的轴心方向上不移动。螺丝部73b与结合部68螺合。当螺丝部73b旋转时,结合部68在轴心J方向上移动,并且头灯单元27绕调整轴H旋转。
如图9所示,从正面看,通过间隙G只能看到结合部68的下端。另外,从正面看,通过间隙G也能看到旋转操作部73a。
当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时,能够通过间隙G来操作光轴调整器73(旋转操作部73a)。例如,能够将用于操作光轴调整器73的工具插入到间隙G中。这样,间隙G允许光轴调整器73的操作。
3.下部挡泥板23的详细构成
详细地说明下部挡泥板23。图12是跨乘式车辆1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从侧面看,下部挡泥板23延伸到比上部挡泥板25靠前方。即,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的前端25F位于比下部挡泥板23的前端23F靠后方处。
下部挡泥板23具有向大致上方隆起的膨出部75。膨出部75包括右膨出部75R和左膨出部75L(参照图2)。从侧面看,左膨出部75L被配置在左前管31L的大致前方。左前管31L包括内管77L和外管78L。内管77L的下部被与外管78L的上部连结。从侧面看,左膨出部75L位于内管77L和外管78L的结合部的前方。
下部挡泥板23被外管78L的上部支承。上述车轴22的两端被外管78R、78L的下部支承。
右膨出部75R和右前管31R分别具有与左膨出部75L和左前管31L同样的构造。
如图2所示,下部挡泥板23以跨在外管78R、78L之间的方式被设置。从正面看,内管77R和外管78R的结合部的大部分被右膨出部75R覆盖。内管77L和外管78L的结合部的大部分由左膨出部75L覆盖。
以下,在不特别地区分内管77R和内管77L的情况下,被简单地称作“内管77”。在不特别地区分外管78R和外管78L的情况下,被简单地称作“外管78”。
参照图12。在膨出部75的表面上形成脊线K。脊线K是膨出部75的表面折弯的部分或折弯的面和面交叉的边界部分。从侧面看,能够肉眼确认脊线K。
从侧面看,脊线K是大致直线状。从侧面看,脊线K以越到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斜。从侧面看,脊线K的倾斜度与上部挡泥板25的下缘E的倾斜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从侧面看,脊线K与下缘E大致平行。
此处,“大致平行”不只包括下缘E的倾斜角度和脊线K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还包括在带来下缘E和脊线K平行这样的印象的程度下两者的倾斜角度近似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大致平行”也具有同样的意思。
从侧面看,下缘E和脊线K都位于比前管31(内管77)更靠前方。从侧面看,下缘E的后端Eb和脊线K的后端Kb都接近前管31的前缘。在图12中,为了参考,以单点划线示出延长了侧视图中的前管31的前缘的假想线Ia。
4.罩部件的说明
参照图1。跨乘式车辆1还包括罩部件81。从侧面看,罩部件81被设置在从头管13(前管31)扩及到燃料罐43的范围中。罩部件81覆盖燃料罐43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罩部件81包括右罩部件81R和左罩部件81L。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被左罩部件81L隐藏的燃料罐43。从侧面看,左罩部件81L与燃料罐43的一部分重叠。这样,左罩部件81L覆盖燃料罐43的左侧面的一部分。同样地,右罩部件81R覆盖燃料罐43的右侧面的一部分。
参照图12。从侧面看,罩部件81的上缘M是大致直线状。从侧面看,上缘M以越靠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向。从侧面看,上缘M的倾斜度与下缘E的倾斜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从侧面看,上缘M与下缘E和脊线K大致平行。
从侧面看,上缘M的前端Mf接近前管31。从侧面看,上缘M的前端Mf和下缘E的后端Eb隔着前管31接近。
参照图13。图13是图12中的从V-V箭头看的截面图。如图13所示,罩部件81具有中间变细的形状。罩部件81具有膨出部82和凹部83。膨出部82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曲。膨出部82向宽度方向外侧膨出。凹部83被形成在膨出部82的下方。膨出部82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凹部83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膨出部82和凹部83连续。即,膨出部82的下端的位置和凹部83的上端的位置大致相同。
参照图12。在膨出部82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从侧面看,能够肉眼确认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从侧面看,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以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的方式被配置。从侧面看,第二脊线N2被形成在第一脊线N1的下方。第二脊线N2位于膨出部82和凹部83的边界。
从侧面看,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分别是大致直线状。从侧面看,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分别以越靠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斜。从侧面看,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的各倾斜度分别与下缘E的倾斜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从侧面看,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与下缘E、脊线K和上缘M大致平行。
从侧面看,第二脊线N2的前端N2f接近前管31。从侧面看,第二脊线N2的前端N2f与脊线K的后端Kb隔着前管31接近。特别地,从侧面看,第二脊线N2实质上位于脊线K的延长线Ic上。
罩部件81还具有用于导入气流的导入口P。导入口P与罩部件81和燃料罐43之间的空间相通。流入到导入口P中的气流被送到罩部件81和料罐43之间。
导入口P被配置在罩部件81的前部。导入口P从罩部件81的前表面扩及到侧面。因此,不只从正面看,即使从侧面看也能看到导入口P。另外,导入口P被设置在膨出部82上。从侧面看,导入口P被配置在上缘M和第二脊线N2之间。因此,如图2所示,从正面看,能够使导入口P的面积比较大。并且,从侧面看,导入口P被配置在下缘E的延长线Ib和脊线K的延长线Ic之间。如果更详细地说明,从侧面看,导入口P被设置在延长线Ib的下方且延长线Ic的上方的区域中。
罩部件81具有一个以上的整流板84。整流板84被设置在导入口P上。整流板84具有板形状。从侧面看,能看到整流板84的端缘84E。从侧面看,端缘84E与上缘M、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大致平行。
5.上部挡泥板25等的安装构造
说明上部挡泥板25等的安装构造。图14是头灯用撑条的立体图。图15是与头灯单元关联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图。
跨乘式车辆1包括头灯用撑条91。头灯用撑条91支承头灯单元27等。头灯用撑条91包括框架92、下安装部93、上安装部94、支承板95和杆96。框架92由断面是大致圆形的钢材构成。框架92具有包含多个弯曲部的规定的形状。下安装部93、上安装部94和支承板95被固定在框架92上。
下安装部93具有安装孔Q1、Q2。安装孔Q1被用于将上部挡泥板25固定在头灯用撑条91上。安装孔Q2被用于将轴部件71固定在头灯用撑条91上。
上安装部94具有安装孔Q3、Q4。安装孔Q3被用于将上部挡泥板25固定在头灯用撑条91上。安装孔Q4被用于将闪光器28固定在头灯用撑条91上。
支承板95具有安装孔Q5、Q6。安装孔Q5被用于支承光轴调整器73。安装孔Q6被用于将头灯用撑条91固定在前叉17上。
框架92的端部92a、92b分别向上方突出。端部92a和端部92b被杆96连结。端部92a、92b作为销部件发挥功能。
参照图15。头灯单元27经由轴部件71被安装到头灯用撑条91上。另外,头灯用撑条91和头灯单元27经由光轴调整器73被连结。头灯单元27相对于头灯用撑条91能够旋转。上部挡泥板25和闪光器28被头灯用撑条91固定。安装孔Q1与上部挡泥板25的安装孔D1的位置对齐。安装孔Q3与上部挡泥板25的安装孔D2的位置对齐。安装孔Q4与上部挡泥板25的插入口B的位置对齐。
在本说明书中,将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安装到头灯用撑条91上的部分称作“部分组件99”。
接着,说明仪表单元29的安装构造。图16是仪表用撑条的立体图。图17是与仪表单元29关联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图。
跨乘式车辆1包括仪表用撑条101。仪表用撑条101支承仪表单元29。仪表用撑条101包括框架102、安装部103、杆104和支承板105。在框架102上固定安装部103、杆104和支承板105。
安装部103具有安装孔R1。安装孔R1被用于将仪表单元29固定在仪表用撑条101上。杆104具有插入孔U。在插入孔U中插入头灯用撑条91中的框架92的端部92a、92b。支承板105具有安装孔R2。安装孔R2被用于将仪表用撑条101固定在前叉17上。
参照图17。如图所示,在仪表用撑条101上安装仪表单元29。
在本说明书中,将仪表单元29安装在仪表用撑条101上的部分被称作“部分组件109”。
图18是头灯用撑条91、仪表用撑条101和前叉17的立体图。
前叉17还包括转向轴111、下托架113和上托架115。转向轴111被插入到头管13中。转向轴1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头管13支承。在图18中用单点划线示出转向轴111。下托架113与转向轴111的下部连接。上托架115与转向轴111的上部连接。下托架113和上托架115支承一对前管31(内管77)。
头灯用撑条91被安装到下托架113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支承板95通过紧固部件123被固定在下托架113上。紧固部件123被插入到支承板95的安装孔Q6中。经由该头灯用撑条91,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被前叉17间接地支承。
仪表用撑条101利用安装孔R2被上托架115固定。也就是说,头灯用撑条91被设置在仪表用撑条101的下方。在杆104的各插入孔U中分别插入框架92的端部92a、92b。由此,抑制了头灯用撑条91和仪表用撑条101的错位。
此外,在上托架115上安装有车把保持器121。车把保持器121保持车把19。车把19被前叉17间接地支承。
接着,例示将头灯单元27和仪表单元29等安装到前叉17上的顺序。参照图19。图19是示出将头灯单元27等安装到前叉17上的顺序的一例的图。
<步骤S1>装配部分组件99(第一装配工序)
将头灯单元27、上部挡泥板25和闪光器28安装到头灯用撑条91上。由此,得到与头灯单元27关联的部分组件99。
<步骤S2>装配部分组件109(第二装配工序)
将仪表单元29安装到仪表用撑条91上。由此,得到与仪表单元29关联的部分组件109。
<步骤S3>将部分组件99、109安装到前叉(安装工序)
将部分组件99和部分组件109安装到前叉17上。
接着,例示在将组件99、109安装到前叉17上之后,装卸头灯单元27的顺序。
在将头灯单元27从前叉17拆卸的情况下,拆下紧固部件123(参照图2),将框架92的端部92a、92b从杆104的插入孔U拔出。将部分组件99从前叉17拆卸。由此,能够不将仪表单元29和部分组件109从前叉17拆卸而将头灯单元27从前叉17脱离。
在将头灯单元27安装到前叉17上的情况下,装配部分组件99。将框架92的端部92a、92b插入到杆104的插入孔U中。将头灯用撑条91固定在下托架113上。由此,能够在将仪表单元29或部分组件109安装在前叉17上的状态下将头灯单元27安装到前叉17。
即使在将部分组件99、109安装到前叉17上之后,装卸仪表单元29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即,能够不将头灯单元27等从前叉17拆卸就将仪表单元29从前叉17拆下且将仪表单元29安装到前叉17上。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跨乘式车辆1,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被前叉17支承。并且,无论车把19被如何操作,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都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此,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能够分别可靠地遮蔽杂物。因而,能够更可靠地回避杂物击中驾驶者。另外,能够更可靠地回避杂物撞到头灯单元27等。
并且,在跨乘式车辆1直线前进时、转弯时,上部挡泥板25都朝向与跨乘式车辆1的行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能够降低行驶时上部挡泥板25受到的空气阻力。
头灯单元27被前叉17支承。并且,无论车把19被如何操作,头灯单元27都朝向与前轮21、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下部挡泥板23和上部挡泥板25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特别是透镜部62)。
并且,在跨乘式车辆1直线前进时、转弯时,头灯单元27都朝向与行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头灯单元27恰当地照亮跨乘式车辆1的行进方向上的路面等。驾驶者能够适当地肉眼确认行进方向上的路面等。另外,跨乘式车辆1的周围的人能够适当地肉眼确认头灯单元27。即,头灯单元27的可视性和醒目性高。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被设置在头灯单元27的下部附近。因而,上部挡泥板25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被杂物击中。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缘部51)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靠下方。因而,上部挡泥板25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侧壁部54、上壁部55)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后方。因而,上部挡泥板25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与头灯单元27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上部挡泥板25(右脚部53R和左脚部53L)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两侧面的下部。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上部挡泥板25(侧壁部54)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两侧面的后部。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从上面看,上部挡泥板25与头灯单元27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上部挡泥板25(上壁部55)覆盖头灯单元27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从正面看,上部挡泥板25(缘部51、侧壁部54)围绕头灯单元27的下部、右部和左部。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头灯单元27。
上部挡泥板25将气流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因此能够恰当地冷却头灯单元27的后部。特别地,在头灯单元27中,后部(例如,框体63的背面或端子65等)的温度比较容易变高。因而,通过将气流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来有效地冷却头灯单元27。
上部挡泥板25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后方,并且划分有后方空间S。具体地,侧壁部54覆盖后方空间S的右方和左方的至少一部分。上壁部55覆盖后方空间S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头灯单元27的后部。
特别地,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缘部51)延伸到比头灯单元27靠前方且靠下方。另外,从侧面看,上部挡泥板25的下缘E以越靠后方越变高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将气流顺畅地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
在上部挡泥板25(缘部51)和头灯单元27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而,能够恰合地确保供应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的气流的量。
间隙G与后方空间S相通。因而,能够将通过了间隙G的气流更顺畅地引导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
由于从正面看能看到间隙G,因此气流能够容易地流入到间隙G中。另外,在跨乘式车辆1直线前进时、转弯时,上部挡泥板25都朝向与行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气流能够总是容易地流入到间隙G中。
并且,间隙G被形成在头灯单元27的下方。因而,通过流入到间隙G中了的气流,也能够恰当地冷却头灯单元27的底部。
缘部51以越靠前方越变低的方式倾斜,从正面看,前部52位于头灯单元27的下方。因而,在头灯单元27的下方能够恰当地形成间隙G。另外,从正面看,能够形成比较大的间隙G。因而,能够恰当地确保流入到间隙G中的气流的量。
另外,缘部51具有开口A,因此间隙G比较大。因而,能够恰当地确保流入到间隙G中的气流的量。
另外,开口A的后方被打开,因此在从间隙G到头灯单元27的后部之间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动。
从正面看,光轴调整器73(旋转操作部73a)通过间隙G能看到。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特别地,由于在从正面看时能看到的间隙G比较大,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操作光轴调整器73。
旋转操作部73a的旋转轴J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因而,能够通过间隙G来更容易地操作旋转操作部73a。
从正面看,仅结合部68的下端通过间隙G能看到。即,结合部68遮挡气流的流动的面积比较小。因而,能够抑制结合部68扰乱气流的流动。
头灯单元27能够相对于上部挡泥板25绕调整轴H旋转。因而,能够不改变上部挡泥板25的位置和姿势而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能够总是在适当的位置以适当的姿势设置上部挡泥板25。
从侧面看,缘部51越往顶端越变细。因而,能够更进一步降低上部挡泥板25受到的空气阻力。
从侧面看,头灯单元27的侧面的一部分在缘部51的上方且侧壁部54的前方能看到。因而,能够更加提高头灯单元27的醒目性。
从侧面看,下部挡泥板23延伸到比上部挡泥板25靠前方。下部挡泥板23能够遍及比较大的范围来遮挡杂物。因而,在上部挡泥板25维持遮挡杂物的功能的同时,能够使上部挡泥板25小型化。由此,能够降低上部挡泥板25受到的空气阻力。
闪光器28被前叉17支承。并且,无论车把19被如何操作,闪光器28都朝向与前轮21大致相同的方向。因此,当跨乘式车辆1直线前进时、转弯时,闪光器28都朝向与行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因而,能够恰当地确保闪光器28的醒目性。
从侧面看,下部挡泥板23的脊线K、上部挡泥板25的下缘E、罩部件81的上缘M、以及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相互大致平行。因而,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跨乘式车辆1的右方和左方。另外,能够将气流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整流。由此,能够恰当地降低跨乘式车辆1受到的空气阻力。另外,跨乘式车辆1的外观带来有一致感的印象。
特别地,从侧面看,下缘E和脊线K都以在比前管31更靠前方处上下排列的方式被配置。因而,在上部挡泥板25和下部挡泥板23之间气流顺畅地流动。
从侧面看,下缘E的后端Eb和脊线K的后端Kb分别接近前管31。因而,能够向前管31的后方输送被整流了的气流。由此,能够更加降低跨乘式车辆1受到的空气阻力。
从侧面看,下缘E的后端Eb和上缘M的前端Mf接近。因而,下缘E和上缘M能够连续地引导气流。由此,遍及从上部挡泥板25扩及到罩部件81的长的范围,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动。
同样地,从侧面看,脊线K的后端Kb和第二脊线N2的前端N2f接近。因而,脊线K和第二脊线N2能够连续地引导气流。由此,遍及从下部挡泥板23扩及到罩部件81的长的范围,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动。
罩部件81包括导入口P,因此能够恰当地确保输送到罩部件81和燃料罐43之间的气流的量。由此,能够冷却发动机单元41(例如,气缸盖)和排气管等。
导入口P被形成在罩部件81的前部,因此能够恰当地确保流入到导入口P中的气流的量。另外,导入口P被配置在膨出部82上,因此导入口P比较大。因而,能够更恰当地确保流入到导入口P中的气流的量。
导入口P被配置在下缘E的延长线Ib和脊线K的延长线Ic之间。因而,能够使由下缘E和脊线K整流了的气流流入到导入口P中。
从侧面看,整流板84的端缘84E与下缘E、脊线K、上缘M、第一脊线N1和第二脊线N2大致平行。因而,整流板84能够不扰乱流入到导入口P中的气流而顺畅地整流。
跨乘式车辆1包括头灯用撑条91。因而,能够将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恰当地安装到前叉17上。
头灯用撑条91以能够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的方向的方式支承头灯单元27。因而,能够恰当地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另外,头灯用撑条91固定地支承上部挡泥板25。因而,能够不改变上部挡泥板25的位置而调整头灯单元27的光轴。
这样,安装头灯单元27的头灯用撑条91和安装仪表单元29的仪表用撑条101是独立的部件。因而,能够分别独立地装配与头灯单元27关联的部分组件99和与仪表单元29关联的部分组件109。
例如,能够在不同的生产线或不同的工厂进行第一装配工序(步骤S1)和第二装配工序(步骤S2)。另外,能够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第一、第二装配工序。因而,能够分别有效地生产部分组件99、109。
在这种情况下,安装工序(步骤S3)只是将被完成了的两个部分组件99、109安装到前叉17上的作业。因此,能够有效地削减安装工序中的工时。另外,能够有效地缩小进行安装工序的生产线。
另外,撑条91、101是单独的部件,因此能够只将部分组件99、109的一者从前叉17拆下或安装到前叉17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头灯单元27或仪表单元29等进行修补或检查。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头灯单元27的电灯泡的更换。另外,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仪表单元29的维护。
并且,由于撑条91、101是单独的部件,因此能够将撑条91、101分别安装到前叉17的不同部位上。因而,能够提高头灯单元27或仪表单元29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能够避免头灯单元27或仪表单元29集中到一处(例如,上托架115的周围)。由此,能够抑制上托架115等的大型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地变形实施。
(1)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部挡泥板25(缘部51)具有了开口A,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变更为没有开口A的上部挡泥板。
(2)在上述实施例中,罩部件81具有了导入口P,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从罩部件81省略导入口P。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具有与导入口P相似的外观形状的凹部形成在罩部件81上。
(3)在上述实施例中,头灯用撑条91支承的部件除了头灯单元27还有上部挡泥板25和闪光器28,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头灯用撑条91还可以支承其它部件。另外,头灯用撑条91也可以不支承上部挡泥板25和闪光器28的至少任一个。同样地,仪表用撑条101支承的部件是仪表单元29,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仪表用撑条101也可以支承其它部件。
(4)在上述实施例中,闪光器28与前叉17一体地旋转,但是闪光器28也可以不与前叉17一体地旋转。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闪光器28被前叉17支承,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车架11支承闪光器28。
(5)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被前叉17间接地支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上部挡泥板25、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的至少一个被前叉17直接地支承。
(6)在上述实施例中,脊线K被形成在下部挡泥板23的膨出部75的表面上,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膨出部75以外的下部挡泥板23的表面上形成脊线K。
(7)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第二脊线N1、N2被形成在罩部件81的膨出部82上,但是不限于此。在膨出部82以外的罩部件81的表面上也可以形成脊线N1、N2的至少一个。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第二脊线N1、N2的至少一者。
(8)在上述实施例中,头灯用撑条91被下托架113固定,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前叉17的其它部位上安装头灯用撑条91。同样地,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将仪表用撑条101固定在前叉17上的位置。
(9)在上述实施例中,头灯单元27和闪光器28是单独的部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包括闪光器和头灯两者的灯单元。
(10)在上述实施例中,跨乘式车辆1是包括了单一的前轮21和单一的后轮47的自动二轮车,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具有两个前轮的三轮车辆或具有两个后轮的三轮车辆。或者,也可以变更为具有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的四轮车辆。在这些变形实施例中,能够适当地选择、变更前叉17的构成。
(11)在上述实施例中,跨乘式车辆1作为动力源而具备发动机单元4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动力源,也可以变更为包括电动马达。
(12)关于上述实施例和上述(1)至(11)中说明了的各变形实施例,还可以将各构成置换为其它变形实施例的构成或组合等来适当地变更。

Claims (12)

1.一种跨乘式车辆,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
头管;
前叉,所述前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所述头管支承;
车把,所述车把被所述前叉的上部支承;
前轮,所述前轮被所述前叉的下部支承;
下部挡泥板,所述下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
上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被所述前叉支承,并且被配置在比所述下部挡泥板靠上方的位置;以及
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被所述前叉支承;
其中,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以及所述头灯单元伴随所述车把的操作而一体地旋转,
所述头灯单元和所述上部挡泥板是单独部件,
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前方且靠下方,
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
从正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围绕所述头灯单元的下部、右部和左部,
所述上部挡泥板限定在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的后方的后方空间,所述后方空间与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相接,并且所述上部挡泥板将气流引导到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的后方的所述后方空间,并且
所述上部挡泥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下部挡泥板的前端更靠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上部挡泥板具有从侧面看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前方且靠下方延伸的缘部、以及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侧壁部,
从侧面看,所述侧壁部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从侧面看,所述缘部朝着前端减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
所述上部挡泥板具有上壁部,所述上壁部覆盖所述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从上面看,所述上壁部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单元靠后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所述上部挡泥板和所述头灯单元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上部挡泥板将流入到了所述间隙的气流引导到所述头灯单元的后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用于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方向的光轴调整器,
通过所述间隙能看到所述光轴调整器。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下部挡泥板具有脊线,
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的下缘与所述下部挡泥板的所述脊线大致平行。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被前叉支承的闪光器,
所述闪光器伴随着所述车把的操作而与所述前轮、所述下部挡泥板、所述上部挡泥板以及所述头灯单元一体地旋转。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支承所述头灯单元的头灯用撑条,
所述头灯用撑条被固定在所述前叉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头灯用撑条以能够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方向的方式支承所述头灯单元。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头灯用撑条还支承所述上部挡泥板。
12.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
燃料罐,所述燃料罐被配置在所述头管的后方;以及
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燃料罐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从侧面看,所述上部挡泥板的下缘和所述罩部件的上缘大致平行,
所述罩部件具有用于导入气流的导入口,
所述导入口被形成在所述罩部件的前部,并且向所述罩部件和所述燃料罐之间供应气流,
所述罩部件具有第一脊线和被形成在比第一脊线靠下方的第二脊线,
所述下部挡泥板具有脊线,
从侧面看,所述第二脊线与所述下部挡泥板的所述脊线大致平行。
CN201410403582.8A 2013-10-09 2014-08-15 跨乘式车辆 Active CN1045545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2054A JP2015074351A (ja) 2013-10-09 2013-10-09 鞍乗型車両
JP2013-212054 2013-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4536A CN104554536A (zh) 2015-04-29
CN104554536B true CN104554536B (zh) 2017-11-10

Family

ID=51302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03582.8A Active CN104554536B (zh) 2013-10-09 2014-08-15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860088B1 (zh)
JP (1) JP2015074351A (zh)
CN (1) CN104554536B (zh)
BR (1) BR102014020559B1 (zh)
IN (1) IN2014KO0072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3949B2 (ja) 2018-03-30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9189012A (ja) * 2018-04-25 2019-10-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3544050B (zh) * 2019-03-01 2023-06-20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的前覆盖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472A (zh) * 2000-12-05 2002-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
CN100371205C (zh) * 2004-07-02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CN101624083A (zh) * 2008-07-07 2010-0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CN101788123A (zh) * 2009-01-16 2010-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示廓灯和灯光装置
CN102285401A (zh) * 2010-05-24 2011-12-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5386U (ja) * 1982-03-09 1983-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三輪車等のフエアリング
JP5090838B2 (ja) * 2007-09-21 2012-12-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アセンブリ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472A (zh) * 2000-12-05 2002-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
CN100371205C (zh) * 2004-07-02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CN101624083A (zh) * 2008-07-07 2010-0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CN101788123A (zh) * 2009-01-16 2010-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示廓灯和灯光装置
CN102285401A (zh) * 2010-05-24 2011-12-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4536A (zh) 2015-04-29
BR102014020559A2 (pt) 2016-02-16
IN2014KO00720A (zh) 2015-04-10
BR102014020559B1 (pt) 2021-07-20
EP2860088A1 (en) 2015-04-15
JP2015074351A (ja) 2015-04-20
EP2860088B1 (en) 2017-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1515A (zh) 骑乘型车辆
EP3418168B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891559B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CN103318346B (zh) 骑乘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构造
CN104108442B (zh) 自动二轮车
EP2583884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554536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2295040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0447042C (zh) 鞍乘型车辆
CN100384684C (zh) 具有后部安装散热器以及向其提供冷却空气的空气控制系统的摩托车
TWI377151B (zh)
EP2258610A1 (en) Vehicle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tr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EP3199437A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3693135A (zh) 跨骑式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403895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2104684A (ja) 鞍乗型車両
EP2228288B1 (en) Cowling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TWI633032B (zh) 跨坐型車輛
EP3012176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EP3590804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3010350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TWI432355B (zh) locomotive
CN104554530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7891930A (zh) 跨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