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3627B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03627B CN104503627B CN201510019272.0A CN201510019272A CN104503627B CN 104503627 B CN104503627 B CN 104503627B CN 201510019272 A CN201510019272 A CN 201510019272A CN 104503627 B CN104503627 B CN 1045036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touch
- control
- signal
- film transis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06F3/041661—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using detection at multiple resolutions, e.g. coarse and fine scanning; using detection within a limited area, e.g. object tracking window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3—Peripheral electrode pattern in resistive digitisers, i.e. electrode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resistive sheet are shaped in patterns enhancing linearity of induced fie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和与第一电极交叉绝缘设置的若干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连接,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对应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传输触控信号,由全部第一电极和全部第二电极构成的集合中至少存在一个电极为可关闭电极,可关闭电极上的至少部分为可关闭部,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开关单元用于控制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开关单元,以对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可实现可关闭部所对应区域内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设备的快速发展,手机、Pad等带有触控功能的电子设备也已普遍应用,良好的用户体验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多点触控已经成为流行趋势,其在满足用户多点触控需求的同时,也使得用户容易出现误操作等问题。例如:现有的手机、Pad等设备基本无按键键盘,同时这些设备的边框较窄,用户在握持时难免会碰到触摸面板的表面,从而产生误操作,而这些误操作会使得用户的体验感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对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触控功能进行有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和与所述第一电极交叉绝缘设置的若干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对应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传输触控信号,由全部所述第一电极和全部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集合中至少存在一个电极为可关闭电极,所述可关闭电极上的至少部分为可关闭部,所述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可关闭部与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
可选地,一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对应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和一个所述开关单元,所述可关闭电极上的全部为所述可关闭部;
所述可关闭电极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可关闭电极的另一端悬空;
所述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
可选地,一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对应两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和两个所述开关单元;
每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均为所述可关闭部;
所述第一子电极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开关单元与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另一端悬空;
所述第二子电极的一端悬空,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所述开关单元与另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所述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
可选地,一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对应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和一个所述开关单元;
每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二子电极为所述可关闭部;
所述第一子电极的一端与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二子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另一端悬空;
所述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
可选地,所述开关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可关闭部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和单通道开关子单元,所述单通道开关子单元的固定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单通道开关子单元的通道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
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和双通道开关子单元,所述双通道开关子单元的固定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双通道开关子单元的两个通道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和所述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第二信号,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第二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截止。
可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被预先划分出至少一个同步控制区域,所述同步控制区域内包含有若干个所述可关闭部,位于同一同步控制区域内的全部所述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开关单元对应同一个所述控制单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采用上述的触控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采用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其中该触控结构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和与第一电极交叉设置的若干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连接,信号传输线用于与对应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进行触控信号的传输,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或至少一个第二电极为可关闭电极,可关闭电极上的至少部分为可关闭部,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开关单元用于控制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开关单元,以对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可实现可关闭部所对应区域内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触控结构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1和与第一电极1交叉绝缘设置的若干个第二电极2,其中,每个第一电极1均与对应的一条信号传输线3连接,每个第二电极2均与对应的一条信号传输线3连接,全部的信号传输线3均设置在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信号传输线3用于与对应的第一电极1或第二电极传输触控信号。在图1中,每个第一电极1均为可关闭电极7,该可关闭电极7上的全部为可关闭部(即整个可关闭电极7作为可关闭部),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4,开关单元4用于控制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的通断。
更具体地,在图1中,一个可关闭电极7对应一条信号传输线3和一个开关单元4,该可关闭电极7的一端通过开关单元4与信号传输线3电连接,可关闭电极7的另一端悬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一个为触控扫描电极,另一个为触控感应电极。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以第一电极1为触控扫描电极、第二电极2为触控感应电极为例进行描述,但是这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此外,在图1中将第一电极1横向设置、第二电极2纵向设置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的作用。
当第一电极1为触控扫描电极、第二电极2为触控感应电极时,与第一电极1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用于向第一电极1传递触控扫描信号,与第二电极2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用于将第二电极2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递至外部的检测单元(图中未示出)。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发明原理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当开关单元4处于导通状态时,与开关单元4连接的可关闭部(第一电极1)和信号传输线3之间导通,信号传输线3可将触控扫描信号通过开关单元4传输至可关闭部上。此时,若用户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进行触摸,则在触摸点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中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第二电极2通过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将该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的检测单元,从而可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打开。
当开关单元4处于截止状态时,与开关单元4连接的可关闭部(第一电极1)和信号传输线3之间断开,此时信号传输线3无法将触控扫描信号输至可关闭部上。此时,即使用户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进行了触摸,也不会在触摸点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中产生触控感应信号,因此外部的检测单元无法获得触控感应信号,进而无法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关闭。
由上述内容可见,本发明中通过开关单元4的导通或截止,可对与其连接的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全部的第一电极1均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技术方案仅起到示例性作用,这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以选取部分的第一电极1以作为可关闭电极7。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仅第一电极1可作为可关闭电极7,第二电极2也可作为可关闭电极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第二电极2作为关闭电极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每个第二电极2均为可关闭电极7,该可关闭电极7上的全部为可关闭部(即整个可关闭电极7作为可关闭部),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4,开关单元4用于控制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的通断。
由于第一电极1与信号传输线3直接连接,所以触控扫描信号可直接被传输至第一电极1上。此时,用户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进行触摸,则在触摸点位置处所对应的可关闭部中产生触控感应信号。
当开关单元4处于导通状态时,与开关单元4连接的可关闭部(第二电极2)和信号传输线3之间导通,可关闭部通过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将该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的检测单元,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打开。
当开关单元4处于导通状态时,与开关单元4连接的可关闭部(第二电极2)和信号传输线3之间断开,可关闭部无法通过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将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的检测单元,因此外部的检测单元无法获得触控感应信号,进而无法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全部的第二电极2均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技术方案仅起到示例性作用,这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第二电极2的数量可以为任意值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在由全部第一电极和全部第二电极构成的集合中选取可关闭电极时,还可以在选取一定数量的第一电极1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同时,选取一定数量的第二电极2作为可关闭电极7,此种情况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设置开关单元4,以对可关闭部和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之间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该可关闭电极7所对应区域内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下面继续以图1所示的情况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该触控结构还包括:控制单元5、6,控制单元5、6与开关单元4连接,控制单元5、6用于控制开关单元4处于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在实际使用中,用户通过操作控制单元以对开关单元4的导通或截止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与开关单元4连接的可关闭部所对应区域内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可选地,开关单元4包括:薄膜晶体管TFT,薄膜晶体管TFT的第一极与可关闭部连接,薄膜晶体管TFT的第二极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电连接,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控制单元5、6包括: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8和单通道开关子单元,单通道开关子单元S1的固定端与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连接,单通道开关子单元S1的通道端与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连接,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8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当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薄膜晶体管TFT导通。用户可通过对该单通道开关子单元S1进行操作,以控制是否将控制信号输出至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本实施例中,该单通道开关子单元8可以作为一个实体按钮设置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上,或者作为一个触控按键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上。
进一步可选地,当该薄膜晶体管TFT为N型薄膜晶体管时,该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8为高电平发生器,该高电平发生器用于产生高电平信号。当该薄膜晶体管TFT为P型薄膜晶体管时,该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8为低电平发生器,该低电平发生器用于产生低电平信号。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控制单元5、6包括: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9、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10和双通道开关子单元S2,双通道开关子单元S2的固定端与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连接,双通道开关子单元S2的两个通道端分别与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9和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10连接,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9用于生成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10用于生成第二信号,当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接收到第一信号时薄膜晶体管TFT导通,当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接收到第二信号时薄膜晶体管TFT截止。用户可通过对该双通道开关子单元S2进行操作,以将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输出至薄膜晶体管TFT的控制极。本实施例中,该双通道开关子单元S2可以作为一个实体按钮设置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上,或者作为一个触控按键设置在触控面板上。
进一步可选地,当该薄膜晶体管TFT为N型薄膜晶体管时,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为高电平发生器,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为低电平发生器,第一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二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当该薄膜晶体管TFT为P型薄膜晶体管时,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为低电平发生器,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为高电平发生器,第一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二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可选地,触控结构被预先划分出至少一个同步控制区域,同步控制区域内包含有若干个可关闭部,位于同一同步控制区域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对应同一个控制单元。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用户希望关闭触控功能的区域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远大于一个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若逐个的来关闭该区域内的每个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则需要用户对多个控制单元进行多次操作,从而给用户带来了不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根据用户的需求预先将触控面板预先划分出若干个同步控制区域,并使得位于同一同步控制区域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对应同一个控制单元,此时用户仅需通过对一个控制单元进行操作,即可实现对同步控制区域内全部可关闭部(整个可关闭电极7)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进行同步的控制,即能实现“一键控制”该同步控制区域内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以图1所示的情况为例,该触控结构被预先划分出两个同步控制区域A1和B1。位于上侧的同步控制区域A1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均与一个控制单元5连接,位于下侧的同步控制区域B1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均与另一个控制单元6连接。用户可通过操作控制单元5以控制上侧的同步控制区域A1的触控功能进行相应的打开或关闭,通过操作控制单元6以控制下侧的同步控制区域B1的触控功能进行相应的打开或关闭。
以图2所示的情况为例,该触控结构被预先划分出两个同步控制区域A2和B2。位于右侧的同步控制区域A2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均与一个控制单元5连接,位于左侧的同步控制区域B2内的全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均与另一个控制单元6连接。用户可通过操作控制单元5以控制右侧的同步控制区域A2的触控功能进行相应的打开或关闭,通过操作控制单元6以控制左侧的同步控制区域B1的触控功能进行相应的打开或关闭。
然而,在图1所示触控结构中,当用户希望关闭触控显示面板中某一区域的触控功能时,该触控结构只能是整行区域的进行关闭,从而使得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功能实际被关闭的区域远大于用户预想关闭的区域。例如,当用户仅希望关闭触控显示面板中左半侧区域的触控功能时,则会造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右半侧区域的触控功能也会一同被关闭。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与图1相同地是,图5中一个可关闭电极7仍旧对应一条信号传输线3和一个开关单元4,且全部的信号传输线3设置在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与图1不同地是,该可关闭电极7上的部分为可关闭部,具体地,每个可关闭电极7均被预先分割为第一子电极701和第二子电极702,且仅第二子电极702作为可关闭部。进一步地,第一子电极701的一端与信号传输线3连接,第一子电极701的另一端通过开关单元4与第二子电极70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电极702的另一端悬空。
为对应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本实施例中仍以第一电极1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当开关单元4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子电极701与可关闭部(第二子电极702)电连接,即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电连接,触控扫描信号可被传输至可关闭部,此时,若用户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进行触摸,则在触摸点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中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第二电极2通过对应的信号传输线3将该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的检测单元,从而可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打开。
当开关单元4处于截止状态时,第一子电极701与可关闭部之间断开,即可关闭部和信号传输线3之间断开,此时信号传输线3无法将触控扫描信号输至可关闭部上。此时,即使用户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进行了触摸,也不会在触摸点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中产生触控感应信号,因此外部的检测单元无法获得触控感应信号,进而无法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即在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区域内触控功能关闭。
基于上述原理,可预先将所有的第二子电极702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左半侧,第一子电极701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右半侧,此时当用户希望关闭触控显示面板中左半侧区域的触控功能时,位于触控显示面板中左半侧区域的触控功能会被关闭,位于触控显示面板中右半侧区域的触控功能不会被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701的长度和第二子电极702的长度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应用到第二电极2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情况中,用于解决图2所示触控结构中只能整列的对触控功能进行关闭的技术问题,具体过程不再详细的描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中也可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控制单元11,对于该控制单元11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当然,本实施例也可像上述实施例一中将触控结构预先划分出至少一个同步控制区域(图5中仅划分出一个同步控制区域C),并将位于同一同步控制区域C内的全部可关闭部(第二子电极702)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对应同一个控制单元11,从而达到“一键控制”同步控制区域C中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图5所示的触控结构虽然可使得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功能实际被关闭的区域接近于用户预想关闭的区域,但是当用户预想关闭的区域对应于第一子电极701所处的区域时,则图5所示的触控结构无法对该预想关闭的区域的触控功能进行关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电极1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与图5相同地是,图6中每个可关闭电极7均被预先分割为第一子电极701和第二子电极702,与图5不同地是,图6中一个可关闭电极7对应两条信号传输线301和302和两个开关单元401和402,且第一子电极701和第二子电极702均作为可关闭部。具体地,第一子电极701的一端通过一个开关单元401与一条信号传输线301电连接,第一子电极701的另一端悬空;第二子电极702的一端悬空,第二子电极70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开关单元402与另一条信号传输线302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可关闭电极7分割为第一子电极701和第二子电极702,且第一子电极701对应一条信号传输线301和一个开关单元401,第二子电极702对应另一条信号传输线302和另一个开关单元402,从而可使得第一子电极701和第二子电极702均能作为可关闭部。利用开关单元401控制第一子电极701所对应区域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的原理,以及利用开关单元402控制第二子电极702所对应区域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的原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中对利用开关单元4以控制整个可关闭电极7所对应区域的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701的长度和第二子电极702的长度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应用到第二电极2作为可关闭电极7的情况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中也可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控制单元12和13,对于该控制单元12和13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当然,本实施例也可像上述实施例一中将触控结构预先划分出至少一个同步控制区域(图6中划分出两个同步控制区域D和E),并将位于同步控制区域D内的全部可关闭部(第一子电极701)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01对应同一个控制单元12,并将位于同步控制区域E内的全部可关闭部(第二子电极702)所对应的开关单元402对应同一个控制单元13,从而达到“一键控制”同步控制区域中触控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结构和显示面板(包括液晶盒和贴附于液晶盒两侧的偏光片),该触控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中任一提供的触控结构,该触控结构可以为电阻式触控结构或电容式触控结构。
此外,在实施例中,该触控结构还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显示面板进行整合。例如,当触控结构通过OGS(One Glass Solution)方式与显示面板进行整合时,该触控结构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位于彩膜基板侧的偏光片之上;当触控结构通过On-cell方式与显示面板进行整合时,该触控结构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位于彩膜基板和贴附于彩膜基板侧的偏光片之间;当触控结构通过In-cell方式与显示面板进行整合时,该触控结构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位于液晶盒内。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为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和与所述第一电极交叉绝缘设置的若干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用于向对应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传输触控信号,由全部所述第一电极和全部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集合中至少存在一个电极为可关闭电极,所述可关闭电极上的至少部分为可关闭部,所述可关闭部与对应的信号传输线之间设置有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可关闭部与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通断;
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用户通过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以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
一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对应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和一个所述开关单元;
每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二子电极为所述可关闭部;
所述第一子电极的一端与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二子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另一端悬空;
所述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可关闭电极对应一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和一个所述开关单元,所述可关闭电极上的全部为所述可关闭部;
所述可关闭电极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可关闭电极的另一端悬空;
所述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的边缘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可关闭部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和单通道开关子单元,所述单通道开关子单元的固定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单通道开关子单元的通道端与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和双通道开关子单元,所述双通道开关子单元的固定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双通道开关子单元的两个通道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和所述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生成子单元用于生成第二信号,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当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第二信号时所述薄膜晶体管截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被预先划分出至少一个同步控制区域,所述同步控制区域内包含有若干个所述可关闭部,位于同一同步控制区域内的全部所述可关闭部所对应的开关单元对应同一个所述控制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扫描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或,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扫描 电极。
8.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触控结构。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19272.0A CN104503627B (zh) | 2015-01-14 | 2015-01-14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PCT/CN2015/084435 WO2016112672A1 (zh) | 2015-01-14 | 2015-07-20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US14/906,455 US10310658B2 (en) | 2015-01-14 | 2015-07-20 | Touch structures with closable electrodes, touch display panel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s including the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19272.0A CN104503627B (zh) | 2015-01-14 | 2015-01-14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03627A CN104503627A (zh) | 2015-04-08 |
CN104503627B true CN104503627B (zh) | 2017-06-09 |
Family
ID=52945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192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03627B (zh) | 2015-01-14 | 2015-01-14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10658B2 (zh) |
CN (1) | CN104503627B (zh) |
WO (1) | WO20161126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3627B (zh) | 2015-01-14 | 2017-06-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04793829B (zh) * | 2015-05-08 | 2018-01-2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装置、驱动方法、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
CN105159513B (zh) * | 2015-09-15 | 2018-11-06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CN106557190A (zh) * | 2015-09-30 | 2017-04-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
CN106201141B (zh) * | 2016-07-15 | 2019-03-12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06652869B (zh) * | 2016-11-07 | 2020-04-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显示面板的控制电路、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06648425B (zh) * | 2016-11-28 | 2020-05-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防止误触控方法以及装置 |
CN107291309B (zh) * | 2017-06-08 | 2020-04-07 | 深圳信炜科技有限公司 | 检测单元、电容式传感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7346649A (zh) * | 2017-07-07 | 2017-11-1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容检测电路及电容检测方法 |
CN107608559B (zh) * | 2017-10-16 | 2021-03-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力感单元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KR102277928B1 (ko) * | 2018-04-25 | 2021-07-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
TWI664567B (zh) * | 2018-06-12 | 2019-07-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裝置及驅動觸控裝置的方法 |
TWI677812B (zh) * | 2018-11-01 | 2019-11-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顯示面板 |
US11023085B2 (en) | 2019-03-07 | 2021-06-01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Touch pane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CN117492588A (zh) * | 2023-02-17 | 2024-02-02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电子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44699B2 (ja) * | 2001-02-19 | 2006-11-15 | イノテック株式会社 | 可変利得アンプ |
US7170197B2 (en) * | 2004-02-17 | 2007-01-30 | Agere Systems Inc.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with built-in supply switching |
CN102467284B (zh) * | 2010-11-13 | 2016-05-25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多触摸点的真坐标侦测装置及其侦测方法 |
WO2013069290A1 (ja) * | 2011-11-11 | 2013-05-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
KR101931737B1 (ko) * | 2012-07-17 | 2018-12-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
US9836154B2 (en) * | 2013-01-24 | 2017-12-05 | Nook Digital, Llc | Selective touch scan area and reporting techniques |
CN103197819B (zh) * | 2013-03-29 | 2015-12-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屏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CN103309534B (zh) * | 2013-05-31 | 2015-03-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触摸屏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03472966A (zh) * | 2013-09-23 | 2013-12-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CN103677412B (zh) | 2013-12-09 | 2016-08-31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其驱动方法 |
CN104503627B (zh) | 2015-01-14 | 2017-06-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2015
- 2015-01-14 CN CN201510019272.0A patent/CN1045036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7-20 US US14/906,455 patent/US103106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20 WO PCT/CN2015/084435 patent/WO201611267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370924A1 (en) | 2016-12-22 |
US10310658B2 (en) | 2019-06-04 |
CN104503627A (zh) | 2015-04-08 |
WO2016112672A1 (zh) | 2016-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03627B (zh)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204066116U (zh) | 具有指纹感测功能的电子设备及其驱动电路 | |
AU2015401339B2 (en) | Operation method applied to terminal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TW201108069A (en) | Touch device, displ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peration method for photo sensor | |
KR20140137284A (ko) | 터치 바 및 이동 단말 장치 | |
CN102915201A (zh) | 一种大屏幕触控手机的单手操作方法 | |
CN105095710A (zh) | 具有指纹感测功能的电子设备及其驱动电路以及驱动方法 | |
CN104007930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单手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204687A (zh) | 触觉反馈元件、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工作方法 | |
WO2017161803A1 (zh) | 一种设置的调节方法和终端 | |
CN103616971B (zh) | 触摸感应电路及其方法、面板和触摸感应显示装置 | |
US9436295B2 (en) | Alternate dynamic keyboard for convertible tablet computers | |
CN101266527A (zh) | 具有多重输入的触控板 | |
CN105138182B (zh) | 触控显示模组、触控输入单元以及触控输入方法 | |
EP3182258B1 (en) | Terminal, terminal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 |
CN105100386B (zh) | 一种终端全触控按键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
EP2523078A1 (en) | An active touch sensing circuit apparatus | |
CN105117090A (zh) | 一种具有电容式滑动按键的移动通讯设备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3894721U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6648249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2645966B (zh) | 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功能控制方法 | |
JP6246584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 |
CN208384536U (zh) | 一种终端设备 | |
CN104461435A (zh) | 一种显示设备 | |
JP2018181083A (ja) | 電子機器、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