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1869B - 中继数据的方法、无线通信网络和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数据的方法、无线通信网络和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71869B CN104471869B CN201280074713.1A CN201280074713A CN104471869B CN 104471869 B CN104471869 B CN 104471869B CN 201280074713 A CN201280074713 A CN 201280074713A CN 104471869 B CN104471869 B CN 1044718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 incoming data
- data
- hard decoder
- forwar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6134 Homo sapiens DNA endonuclease RBBP8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969031 Homo sapiens Nuclear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1133 Nuclear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07 modif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99 mo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总体上提出了用于中继转发系统的技术,其组合增加广义信噪比(GSNR)的软转发的数据效率与用于使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能力,可以通过使用代替分组重请求的修复来保持相当高的吞吐量水平。中继器可以接收传入信号,并且在该中继器内执行针对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和非转发硬解码两者。该硬解码结果可以本地进行差错分析,以检测可疑比特差错,并且可以发送H-ARQ ACK/NACK信号,以使可以在中继器中的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得到重发。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除非在此另外表明,本部分中描述的资料通过包含在本部分中而不作为针对本申请中的权利要求的现有技术,并且不容许作为现有技术。
无记忆中继协议已经因它们的低复杂性、小处理延迟以及低能耗而日益变得流行。这种中继协议主要可以分类成三种类型:放大并转发(AF)、检测并转发(DF)以及估计并转发(EF)。一般来说,在重编码并再次发送之前解析符号和数字数据的任何实现(包括DF和一些AF实现)因原始信号丢失而成为“硬”转发。其中基于相位和量值重发信号的中继协议(包括EF和一些AF实现)因它们可以通过中继器端部处的数据重构策略被采用而被已知为“软”转发。
包括几个中继节点的实际无线网络的性能主要可以通过中间中继功能来确定。在早期跳跃(hop)处进行的任何错误判定都会导致后期跳跃的严重差错传播,并且会损害网络性能。转发软信息而非硬信息的构思是对抗这种差错传播的有效选择。代替从中继器发送硬判定符号,诸如EF这样的软转发方法可以将目的地处的广义信噪比(GSNR)最大化,并且可以胜过许多构造中的AF和DF。然而,GSNR最优性无法保证误比特率(BER)。而且,EF系统无法采用被构建成长期演进(LTE)和类似标准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快速重发系统。由此,EF系统中的任何数据差错都可能导致影响网络拥塞的分组重请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总体上描述了用于组合针对混合自动重复请求采用的硬和/或软中继转发的技术。
根据一些示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在所述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所述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其它示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多个用户设备(UE);充当源或目的地的一个或更多个基站;以及一个或更多个中继装置。所述中继装置可以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所述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所述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另一些示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包括存储有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数据的指令。所述指令可以包括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在所述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所述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还根据其它示例,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该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传入数据;软转发逻辑,该软转发逻辑用于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所述H-ARQ模块可以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并且如果所述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前述摘要仅仅是例示性的,而非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了上述例示性方面、实施方式,以及特征以外,通过参照附图和下面的详细描述,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以及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特征根据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书将变得更完全清楚。应当明白,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几个实施方式,并因此,不被视为对其范围的限制,本公开通过使用附图,以附加特征和细节进行描述,其中:
图1例示了一示例性系统,其中,可以将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采用;
图2概念性地例示了用于H-ARQ与软组合的示例性协议;
图3概念性地例示了用于H-ARQ的示例性架构;
图4例示了用于H-ARQ采用的示例性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系统的主要部件的框图;
图5例示了通用计算装置,其可以被用于实现用于H-ARQ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
图6是例示可以通过诸如图5中的计算装置500这样的计算装置执行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7例示了全部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示例性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对附图进行说明,其形成了本描述的一部分。在图中,类似符号通常标识类似组件,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在该详细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不是旨在进行限制。在不脱离在此提出的主旨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它实施方式,并且可以进行其它改变。应当容易地明白,如在此通常描述且在附图中例示的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按宽泛种类的不同配置来设置、代替、组合、分离以及设计,其全部在此明确地进行了设想。
本公开尤其针对和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采用的组合的硬和/或软中继转发有关的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
简单地说,提出了用于结合软转发的数据效率的中继转发系统的技术,该系统增加广义信噪比(GSNR),并且具有能够使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能力,可以通过使用代替分组重请求的修复来保持相当高的吞吐量水平。中继器可以接收传入信号,并且在该中继器内执行针对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和非转发硬解码两者。该硬解码结果可以被本地进行差错分析,以检测可疑的比特差错,并且可以发送H-ARQACK/NACK信号,以使可以在中继器中的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实现重发。
在本文结合无线通信网络的不同组件(如中继装置)之间的转发和中继所使用的术语“数据”是指针对无线信号编码的数据,其被每一个组件处理至不同的程度。该无线信号可以是模拟的或数字的。在本文使用的术语“基站”包括无线通信网络(例如,蜂窝网络)的表现eNodeB能力的任何组件,例如包括毫微微小区(femtocell)。
图1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示例性系统,其中,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可以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采用。根据实施方式的系统可以在采用中继的任何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一个示例包括蜂窝通信系统。
如图100中所示,蜂窝通信系统基于小区,其中,中继装置或基站(例如,中继装置106)促进小区102内的用户设备(例如,蜂窝电话110、114;智能电话108、116;等)以及其它小区内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中继装置可以是蜂窝电话、基站、塔或任何类似的专用装置。小区104是具有中继装置118的另一示例性小区,其促进蜂窝电话120与智能电话122的通信。
在通常情况下,来自用户设备(UE)的信号可以在小区的相应的中继装置处接收,并且被中继至另一中继装置或网络的中央控制器。在某些情况下,在信号传送路径中可以采用多个中继器。例如,来自蜂窝电话114和智能电话116的信号可以在中继器112处接收,并且被转发至中继装置106,反之亦然。特别是接近小区104的蜂窝电话114是在塔因小区间影响而需要中继时的良好示例。当然,中继级别可以和实际所需要的一样多。
针对一般的中继转发数据,就针对指定的信道在指定的时间递送最多数据而言,基于估计并转发(EF)的“软”中继提供最佳性能。EF(和一些AF)系统基于相位和量值转发,并且这允许最终接收器进行基于多类信息理论的最优化,其导致更多的数据抵达。该益处对于任何并行的或改变的中继情况来说是更高的。
H-ARQ行为可以被构建成LTE系统的物理层。H-ARQ在缓冲器中包括保持少量数据的下行链路,并且接收器快速(通常在8ms响应时间或者子帧级别速度内)计算针对解码数据的差错检验,并且确认正确接收(ACK)或者发出该数据未正确抵达的否定应答(NACK)。如果返回NACK,则先前发送方可以立即重发受破坏的数据,同时其仍处于滚动缓冲器中,而且这通常可以足够快,不存在分组重请求或其它网络影响。采用LTE标准的系统通常将尽可能多的BER余量转换成带宽,从而导致相当高的“未处理(raw)”物理层差错率。H-ARQ行为所需的子帧时段低于通常的双向转发延迟,因而,H-ARQ通常与软转发不兼容。
在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系统中,可以组合软和硬解码,其中,中继器可以接收传入信号,并且在该中继器内执行针对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和非转发硬解码两者。该硬解码结果可以本地进行差错分析,以检测可疑比特差错,并且可以在中继器中的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得到重发。
图2概念性地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用于H-ARQ与软组合的示例性协议。
如上所述,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系统采用软转发和硬解码两者,使得可以实现中继效率和基于快速缓冲器的数据修复两者。图200示出了根据H-ARQ协议的用于处理(232)的量值的各种处理传输块234、236。
传输层230的H-ARQ组元是其中传入数据被解释并且立即组合成差错校验块的组元。如果在该组合时间检测到差错,则该物理层可以发送H-ARQACK或NACK信号,并且按子帧时标接收重发(例如,238、240),以在没有网络影响的情况下修复差错(在没有再次请求分组时)。
H-ARQ定时可以因紧密处理时间预算而匹配至小区尺寸。在没有代替分组重请求地利用修复来组合软转发和H-ARQ的效率以保持高吞吐量水平的情况下,EF转发的GSNR增益在出现差错时可能因需要重请求全部分组而在实际情况中丢失。
图3概念性地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用于H-ARQ的示例性架构。根据LTE标准的诸如蜂窝网络的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多级中继。来自用户设备(UE)的信号可以通过固定中继器或移动中继器(例如,基站、专用中继器、配备中继器的用户设备等)而中继至其它中继器。图300中的示例性配置描绘了处理并向转发方输送无线信号,其可以更进一步地将该信号转发至另一中继器或另一UE。
在一示例性情况中,UE350可以结合缓冲器358将数据(例如,音频输入,其它数据)分组(352),编码(354)所分组的数据,以及在向基站360无线发送之前调制(356)该编码数据。在接收到该无线信号时,基站360可以解调制(368)所接收信号,通过软组合逻辑364对其进行处理,如果基站360是目的地,则该处理的一部分可以包括解码362。在其它示例性中,基站360可以仅仅是转发方,并且软转发该数据,而不针对另一基站或中心控制器解码。作为软组合处理的一部分,如果通过硬解码和差错校验处理认为数据无差错,则可以将确认信号(ACK)发回至UE350。如果检测到差错,则可以将NACK信号发回至UE350,从而导致从UE350重发数据。
如果基站360正充当根据实施方式的中继器,则其可以组合增加GSNR的软转发的数据效率与使用H-ARQ的能力。在中继器内执行针对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和非转发硬解码,该硬解码结果可以本地地进行差错分析,以检测可疑比特差错,以使可以在中继器中的滚动缓冲器366达到帧终点之前得到重发。
图4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用于混合-ARQ采用的示例性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系统的主要部件的框图。
在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系统中,如图400中所示,通过天线476接收的信号可以在软解码级470处针对EF(472)进行软解码,此后,可以通过天线476将符号数据和可能的统计数据(符号和统计数据)发送(474)至该网络中的下一中继器。当所接收信号被软解码并且转发至该下一中继级时,它还可以是硬解码级480处的用于差错校验(484)的硬解码(482)。根据差错校验(484)的结果,ACK/NACK信号可以发送(486)至先前中继级或者针对所接收的信号的另一源,以供快速差错恢复。通过利用用于转发该信号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解码EF方法,可以最优化信息率。如果该数据在最终目的地处不被视为受损,则H-ARQ重发可以被最终目的地忽略(在它们已经被中继之后)。
中继在当前标准中被稍微模糊地限定,并且更重要的是,该硬/软中继判定透明于终端用户装置,并且eNodeB节点(针对转发方的原始发送方)仅被当作硬中继,其与典型设备部署一致。由此,现有标准可能不需要被修改成实现根据实施方式的系统。
图5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通用计算装置,其可以被用于实现用于H-ARQ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例如,计算装置500可以被用作图3的中继装置360。在一示例性基本配置502中,计算装置500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504和系统存储器506。可以将存储器总线508用于在处理器504与系统存储器506之间通信。该基本配置502在图5中用内虚线内的那些组件来例示。
根据希望的配置,处理器504可以具有任何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μP)、微控制器(μ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任何组合。处理器504可以包括一级或更多级缓存,如缓存级存储器512、处理器核心514,以及寄存器516。示例处理器核心514可以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浮点运算单元(FPU)、数字信号处理核心(DSPCore),或其任何组合。示例存储器控制器518还可以与处理器504一起使用,或者在某些实现中,存储器控制器518可以是处理器504的内部部件。
根据希望的配置,系统存储器506可以具有任何型号,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如RAM)、非易失性存储器(如,ROM、闪速存储器、等)或其任何组合。系统存储器506可以包括:操作系统520、一个或更多个业务管理应用522,以及程序数据524。该业务管理应用522可以包括组合逻辑526,其可以如在此所述组合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ARQ)采用的硬/软中继转发。该程序数据524除其它数据以外还可以包括控制参数528等,如在此所述。
计算装置500可以具有附加特征或功能,和附加接口,以易于基本构造502与任何希望装置和接口之间的通信。例如,总线/接口控制器530可以被用于,易于基本构造502与一个或更多个数据存储装置532之间的、经由存储接口总线534的通信。数据存储装置532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可去除存储装置536、一个或更多个非可去除存储装置538,或其组合。可去除存储装置和非可去除存储装置的示例包括:诸如软盘驱动器和硬盘驱动器(HDD)的磁盘装置、诸如光盘(CD)驱动器或数字万用盘(DVD)驱动器的光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SSD),以及磁带驱动器(仅举几个例子)。示例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按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用于存储信息(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去除和非可去除介质。
系统存储器506、可去除存储装置536以及非可去除存储装置538是计算机存储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速存储器或其它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万用盘(DVD)、固态驱动器、或其它光学存储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部或其它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被用于存储希望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计算装置500接入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这种计算机存储介质都可以是计算装置500的一部分。
计算装置500还可以包括接口总线548,以易于经由总线/接口控制器530从各种接口装置(例如,一个或更多个输出装置540、一个或更多个外围接口550以及一个或更多个通信装置560)至基本配置502的通信。示例性输出装置540中的一些包括图形处理单元542和音频处理单元544,其可以被配置为,经由一个或更多个A/V端口546传送至诸如显示器或扬声器的各种外部装置。一个或更多个示例性外围接口550可以包括串行接口控制器554或并行接口控制器556,其可以被配置为,经由一个或更多个I/O端口558与外部装置(如输入装置(例如,键盘、鼠标器、笔、话音输入装置、触摸输入装置等)或其它外围装置(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通信。示例性通信装置560包括网络控制器562,其可以被配置为,易于经由一个或更多个通信端口564,通过网络通信链路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计算装置566通信。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其它计算装置566可以包括:服务器、通信装置以及类似的装置。
网络通信链路可以是通信介质的一个示例。通信介质可以典型地通过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它数据(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来具体实施,并且可以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调制数据信号”可以是这样的信号,即,其具有按有关在该信号中编码信息的这种方式设置或改变的多个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通过示例的方式,并且非限制地,通信介质可以包括诸如有线网络或直接有线连接的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如声音、射频(RF)、微波、红外线(IR)以及其它无线介质。如在此使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
该计算装置500可以被实现为通用或专用服务器、大型机,或包括任何上述功能的类似计算机的一部分。计算装置500还可以被实现为个人计算机(包括膝上型计算机和非膝上型计算机构造两者)。
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用于实现针对云迁移中的假定和无架构配置管理的要求指标的迭代模拟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按任何数量的方式来实现,包括本文描述的结构。一个这样的方式可以是机器操作,具有在本公开中描述的该类型装置。另一可选方式可以是所述方法的一个或更多个单个操作要结合执行这些操作中的一些的一个或更多个人类操作员来执行,而其它操作可以通过机器来执行。这种人类操作员不需要彼此并置,但皆可以仅具有执行该程序的一部分的机器。在其它示例性中,人相互作用可以自动化,如通过可以机器自动化的预先选择标准。
图6是例示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可以通过诸如图5中的装置500的计算装置执行的用于针对混合-自动重复请求(ARQ)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示例性方法可以包括如由框622、624、626和/或628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所示的一个或更多个操作、功能或动作。框622到628中描述的操作还可以存储为计算机可读介质(如计算装置610的计算机可读介质620)中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用于针对混合自动重复请求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的示例性处理可以以框622开始,“接收传入数据”,其中,该传入数据可以在诸如图3的中继装置360这样的中继装置处接收。框622可以跟随有框624,“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其中,所接收数据可以经受用于估计的软解码,并且在图4的软解码级470处转发,接着经由天线476发送至中继目的地(例如,另一中继器)。
框624可以跟随有框626,“在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在框626,在中继器处缓冲的所接收数据可以经受硬解码,并且在图4的中继装置的硬解码级480处进行差错校验。框626可以跟随有框628,“如果该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其中,如果发现该数据包括差错,则硬解码级480可以向先前级发送ACK或NACK信号,以请求重发所接收数据。
上述处理中包括的框出于例示的目的。针对混合自动重复请求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可以通过利用更少或附加框的类似处理来实现。在一些示例性中,这些框可以按不同次序执行。在一些其它示例性中,可以消除不同框。还在其它示例性中,各个框可以被划分成附加框,或者组合成更少的框。
图7例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式设置的示例性计算机程序产品700的框图。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程序产品700可以包括信号承载介质702,其还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机器可读指令704,该指令在例如通过处理器执行时,可以提供本文描述的功能。由此,例如,参照图5中的处理器504,组合逻辑526可以响应于通过介质702输送至处理器504的指令704,而采取图7所示任务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以执行如本文描述的与针对混合-ARQ采用的组合的硬/软中继转发相关联的动作。根据本文描述的一些实施方式,那些指令中的一些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的指令;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在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该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在一些实现中,图7中描绘的信号承载介质702可以包含计算机可读介质706,如但不限于,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光盘(CD)、数字万用盘(DVD)、数字磁带、存储器等。在一些实现中,该信号承载介质702可以包含可读介质708,如但不限于,存储器、读/写(R/W)CD、R/WDVD等。在一些实现中,该信号承载介质702可以包含例如通信介质710,但不限于,数字和/或模拟通信介质(例如,光纤线缆、波导管、有线通信链路、无线通信链路等)。由此,例如,该程序产品700可以通过RF信号承载介质输送至处理器504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其中,该信号承载介质702通过无线通信介质710(例如,符合IEEE802.11标准的无线通信介质)来输送。
根据一些示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在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其它示例,该硬解码数据可以不向中继目的地转发。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软转发之后执行硬解码,和/或并行执行软转发和硬解码,其中,可以首先完成软转发。该软转发可以采用估计并转发(EF)或放大并转发(AF)。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中继装置的物理层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处执行硬解码。H-ARQ模块可以在滚动缓冲器中保持传入数据的子集,对传入数据的子集进行解码,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差错校验;和/或向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根据另一些示例,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至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使得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使得从中继目的地消除某些分组重请求。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使得该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差错检验、NACK响应以及重发在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发生。硬解码可以针对中继目的地是透明的。该中继装置可以是基站或移动中继装置。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可以是基站、用户装置或移动中继装置。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长期演进(LTE)架构。
根据其它示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多个用户设备(UE);充当源或目的地中的一个的一个或更多个基站;以及一个或更多个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可以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一些示例,该硬解码数据可以不向中继目的地转发。该中继装置还可以在软转发之后执行硬解码,和/或并行执行软转发和硬解码。该软转发可以采用估计并转发(EF)或放大并转发(AF)。该中继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硬解码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该H-ARQ模块可以在发送端的缓冲器中保持传入数据的子集;对传入数据的子集进行解码;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差错校验;以及在接收端向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根据其它示例,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可以使得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使得不需要来自中继目的地的分组重请求。如果NACK响应返回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还可以使得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差错检验、NACK响应以及重发在缓冲器达到终点之前发生。硬解码可以针对中继目的地是透明的。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可以是基站、用户装置或移动中继装置。而且,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长期演进(LTE)架构。
根据另一些示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包括所存储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数据的指令。所述指令可以包括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在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如果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一些示例,该硬解码数据可以不向中继目的地转发。所述指令还可以包括:在软转发之后执行硬解码,和/或并行执行软转发和硬解码,其中,可以首先完成软转发。该软转发可以采用估计并转发(EF)或放大并转发(AF)。所述指令还可以包括:在中继装置的物理层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处执行硬解码。该H-ARQ模块可以在缓冲器中保持传入数据的子集;对传入数据的子集进行解码;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差错校验;以及向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根据其它示例,所述指令可以包括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至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使得该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不需要来自中继目的地的分组重请求。所述指令还可以包括: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至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使得该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差错检验、NACK响应以及重发在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发生。硬解码可以透明于中继目的地。该中继装置可以是基站或移动中继装置。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可以是基站、用户装置或移动中继装置。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长期演进(LTE)架构。
还根据其它示例,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该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传入数据;软转发逻辑,该软转发逻辑用于执行所接收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该H-ARQ模块可以针对所接收数据执行基于硬解码的差错校验,并且如果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根据另一些示例,该硬解码数据可以不向中继目的地转发。该硬解码还可以在软转发之后执行。可以并行执行软转发和硬解码。该软转发可以采用估计并转发(EF)或放大并转发(AF)。该H-ARQ模块可以在中继装置的物理层中。H-ARQ模块可以在滚动缓冲器中保持传入数据的子集;对传入数据的子集进行解码;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差错校验;以及向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根据一些示例,如果将NACK响应返回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可以使得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不需要来自中继目的地的分组重请求。可以使得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能够立即重发传入数据的子集,以使差错检验、NACK响应以及重发在滚动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发生。如果NACK响应返回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则硬解码可以针对中继目的地是透明的。发送传入数据的装置可以是基站、用户装置或移动中继装置。该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长期演进(LTE)架构。
系统的多个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实现之间区别不大;使用硬件还是软件通常(但并不总是,因为在某些背景下,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选择可以变得显著)是表示成本与效率权衡的设计选择。存在可以实现本文描述的处理和/或系统和/或其它技术(例如,硬件、软件和/或固件)的各种车辆,并且优选车辆将随着部署该处理和/或系统和/或其它技术的背景而改变。例如,如果实现方确定速度和准确度最重要,则该实现方可以选择主要硬件和/或固件车辆;如果灵活性最重要,则该实现方可以选择主要软件实现;或者,此外又另选地,该实现方可以选择硬件、软件和/或固件的某一组合。
前述详细描述已经经由使用框图、流程图和/或示例性阐述了该装置和/或处理的各种实施方式。至于这种框图、流程图和/或示例性包含一个或更多个功能和/或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这种框图、流程图或示例性内的每一个功能和/或操作可以单独地和/或共同地,通过宽范围的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实际上其任何组合来实现。在一个示例性中,本文描述的主旨的几个部分可以经由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作为模拟或数字电路的其它集成格式来实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整个地或者部分地可以等同地在集成电路中实现,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上的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程序(例如,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系统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例如,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微处理器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实现为固件,或者实际上实现为其任何组合,并且根据本公开,设计电路和/或编写用于软件和/或固件的代码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内。
本公开不限于有关在本申请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旨在作为各个方面的例示。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在不脱离其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根据前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公开范围内的、除了在此列举的那些以外的、功能上等同的方法和装置。这种修改和变型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公开仅按照所附权利要求书连同被授权这种权利要求的等同物的全部范围来限制。要明白的是,本公开不限于当然可以改变的特定方法。还要明白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不是旨在进行限制。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文描述的主旨的机制能够按多种形式作为程序产品分布,并且本文描述的主旨的例示性实施方式与被用于实际执行该分布的特定类型信号承载介质无关。信号承载介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可记录型介质,如软盘、硬盘驱动器、光盘(CD)、数字万用盘(DVD)、数字磁带、计算机存储器、固态驱动器等;和传输型介质,如数字和/或模拟通信介质(例如,光纤线缆、波导管、有线通信链路、无线通信链路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本领域内常见的是,按在此阐述的方式来描述装置和/或处理,并且此后,使用工程实践将这样描述的装置和/或处理集成到数据处理系统中。即,本文描述的装置和/或处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经由适当量的实验而集成到数据处理系统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典型数据处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系统单元外壳、视频显示装置、诸如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器、诸如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处理器、诸如操作系统、驱动器、图形用户接口,以及应用程序的计算实体、诸如触摸板或触摸屏的一个或更多个交互式装置和/或包括反馈回路和控制电动机的控制系统(例如,用于感测龙门系统的位置和/或速度的反馈;用于移动和/或调节组件和/或数量的控制电动机)。
典型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利用任何合适商业可获组件来实现,如通常在数据计算/通信和/或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中找到的那些。本文描述的主旨有时例示了包含在不同的其它组件内或与其相连接的不同组件。要明白的是,这样描绘的架构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实际上,可以实现获得相同功能的许多其它架构。在概念意义上,用于获得相同功能的组件的任何排布结构都有效地“关联”,以使获得希望功能。因此,在此为获得特定功能而组合的任两个组件都可以被看作彼此“相关联”,以使获得希望功能,而与架构或中间组件无关。同样地,这样关联的任两个组件还可以被视作彼此“可操作地连接”,或“可操作地耦接”,以获得希望功能,并且能够这样关联的任两个组件也可以被视作可彼此“操作地耦接”,以获得希望功能。可操作地耦接的具体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物理上可连接和/或物理上交互的组件和/或可无线地交互和/或无线地交互的组件和/或逻辑上交互和/或逻辑上可交互组件。
针对在此实质上使用的任何复数和/或单数术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背景和/或应用在适当时候从复数翻译成单数和/或从单数翻译成复数。为清楚起见,各种单数/多数置换在此可以确切地阐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一般来说,在此使用的,而且尤其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例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主体)中使用的术语通常旨在作为“开放式”术语(例如,术语“包括(including)”应当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具有(having)”应当解释为“至少具有”,术语“包括(include)”应当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如果想要特定数量的介绍权利要求列举,则这种意图将明确地在该权利要求中陈述,并且在没有这些列举的情况下,不存在这种意图。例如,为帮助理解,下面所附权利要求书可以包含使用介绍性短语“至少一个”和“一个或更多个”来介绍权利要求列举。然而,使用这种短语不应被认作,暗示由不定冠词“一(a)”或“一(an)”介绍的权利要求列举将包含这种介绍权利要求列举的任何特定权利要求限制于仅包含一个这种列举的实施方式,即使同一权利要求包括介绍性短语“一个或更多个”或“至少一个”以及诸如“一(a)”或“一(an)”的不定冠词(例如,“一(a)”或“一(an)”应当被解释成意指“至少一个”或“一个或更多个”);其对于使用为介绍权利要求列举而使用的定冠词来说同样保持为真。另外,即使明确地陈述特定数量的介绍权利要求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认识到,这种列举应当被解释成,至少意指所陈述数量(例如,“两个列举”的裸列举在没有其它修饰语的情况下意指至少两个列举,或者两个或更多个列举)。
而且,在使用类似于“A、B、以及C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惯例的那些实例中,一般来说,这种句法结构希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意义上应当理解这种惯例(例如,“具有A、B,以及C中的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单独A、单独B、单独C、A和B一起、A和C一起、B和C一起、和/或A、B以及C一起等的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实际上,呈现两个或更多个另选术语的任何转折词和/短语(无论处于描述、权利要求书中,还是在附图中)应当被理解成,设想包括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术语的可能性。例如,短语“A或B”应当被理解成,包括“A”或“B”或“A和B”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公开的特征或方面按照Markushgroup进行描述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本公开由此也按照Markushgroup的任何单个成员或成员小组来描述。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出于任何和所有目的,如在提供书面描述方面,在此公开的所有范围还涵盖任何和所有可能子范围及其子范围的组合。任何列举范围可以被容易地识别为充分描述并使能实现被分解成至少相等的两份、三份、四份、五份、十份等的同一范围。作为一非限制例,在此公开的每一个范围都可以被容易地分解成下三分之一、中三分之一以及上三分之一等。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诸如“直至”、“至少”、“大于”、“小于”等的所有语言包括所陈述数字,并且指可以随后分解成如在此讨论的子范围的范围。最后,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范围包括每一个单个成员。由此,例如,具有1至3个小区的组指具有1、2或3的组。类似的是,具有1至5个小区的一组指具有1、2、3、4或5的组等等。
虽然在此公开了各个方面和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其它方面和实施方式。在此公开的各个方面和实施方式出于例示的目的而非旨在进行限制,并且真实范围和精神通过以下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中继装置处接收传入数据;
采用估计并转发(EF)和放大并转发(AF)中的一个来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
与所述软转发并行地在所述中继装置处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
如果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在所述中继装置的物理层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处执行所述非转发硬解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之前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硬解码,其中,不向所述中继目的地转发所述硬解码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转发硬解码针对所述中继目的地是透明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继装置是基站和移动中继装置中的一个。
5.一种无线通信网络,该无线通信网络包括:
多个用户设备(UE);
充当源或目的地中的一个的一个或更多个基站;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中继装置,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中继装置被配置为:
接收传入数据;
采用估计并转发(EF)和放大并转发(AF)中的一个来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
与所述软转发并行地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
如果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在物理层中包括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以执行所述非转发硬解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所述H-ARQ模块被配置为,
在缓冲器中保持所述传入数据的子集;
对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子集进行解码;
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
向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如果NACK响应返回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则使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能够立即重发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子集,使得不需要来自所述中继目的地的分组重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如果NACK响应返回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则使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能够立即重发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子集,使得所述差错检验、所述NACK响应以及所述重发在所述缓冲器达到帧终点之前发生。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是基站、用户装置以及移动中继装置中的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网络采用长期演进(LTE)架构。
1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该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传入数据;
软转发逻辑,该软转发逻辑用于采用估计并转发(EF)和放大并转发(AF)中的一个来执行所接收的数据至中继目的地的软转发;以及
在所述中继装置的物理层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该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模块被配置为:
与所述软转发并行地针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并且
如果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指示差错,则请求从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装置重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中,所述H-ARQ模块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之前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硬解码,并且不向所述中继目的地转发硬解码的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中,所述H-ARQ模块被配置为,
在滚动缓冲器中保持所述传入数据的子集;
对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子集进行解码;
在8ms响应时间和子帧级别速度中的一个内执行所述基于非转发硬解码的差错校验;以及
向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发送确认正确接收(ACK)和否认(NACK)响应中的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中,所述非转发硬解码针对所述中继目的地是透明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中,发送所述传入数据的所述装置是基站、用户装置以及移动中继装置中的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US2012/037817 WO2013172817A1 (en) | 2012-05-14 | 2012-05-14 | Combined hard/soft relay forwarding for 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exploit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1869A CN104471869A (zh) | 2015-03-25 |
CN104471869B true CN104471869B (zh) | 2016-07-13 |
Family
ID=4899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471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71869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中继数据的方法、无线通信网络和中继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20505B1 (zh) |
EP (1) | EP2850744B1 (zh) |
CN (1) | CN104471869B (zh) |
WO (1) | WO20131728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42402B1 (en) | 2014-01-28 | 2016-05-17 | Altera Corporation | Memory interface with hybrid error detection circuitry for modular designs |
US9911477B1 (en) | 2014-04-18 | 2018-03-06 | Altera Corporation | Memory controller architecture with improved memory scheduling efficiency |
US9811263B1 (en) | 2014-06-30 | 2017-11-07 | Altera Corporation | Memory controller architecture with improved memory scheduling efficiency |
WO2018095550A1 (en) * | 2016-11-28 | 2018-05-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ransmitt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
WO2018103016A1 (zh) * | 2016-12-07 | 2018-06-1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
KR101945102B1 (ko) * | 2017-04-25 | 2019-02-01 |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수중 자기장 통신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 수동형-복호전달 중계 단말 및 그 중계 방법 |
US11159586B2 (en) * | 2019-05-07 | 2021-10-26 | Jive Communications, Inc. |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relay communication links during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
CN117176246B (zh) * | 2022-09-27 | 2024-06-18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40395A2 (en) * | 2010-05-06 | 2011-1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
CN102318255A (zh) * | 2008-12-17 | 2012-01-11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中继节点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功能的系统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5109726A1 (en) * | 2004-05-06 | 2005-11-17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system and station for communicating data packets using arq |
US7864799B2 (en) * | 2004-08-31 | 2011-01-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 | Communication device |
WO2006090669A1 (ja) * | 2005-02-22 | 2006-08-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無線通信方法、中継局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装置 |
WO2006093286A1 (ja) * | 2005-03-03 | 2006-09-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無線通信装置 |
JP5266450B2 (ja) * | 2007-08-27 | 2013-08-21 |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FI20075727A0 (fi) * | 2007-10-15 | 2007-10-15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Lähetysten hallinta toistinverkossa |
US9490940B2 (en) * | 2008-02-21 | 2016-11-08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ransmission relay using soft symbol estimation |
TW201008168A (en) * | 2008-08-11 | 2010-02-1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a relay to provide physical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unctionalities |
JP5521370B2 (ja) * | 2009-03-24 | 2014-06-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再送方法および中継局 |
US8155049B2 (en) * | 2009-04-29 | 2012-04-10 | Hong Kong Technologies Group Limite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e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
-
2012
- 2012-05-14 CN CN201280074713.1A patent/CN1044718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14 US US13/642,485 patent/US852050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14 WO PCT/US2012/037817 patent/WO201317281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14 EP EP12876978.3A patent/EP285074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8255A (zh) * | 2008-12-17 | 2012-01-11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中继节点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功能的系统和方法 |
WO2011140395A2 (en) * | 2010-05-06 | 2011-1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1869A (zh) | 2015-03-25 |
EP2850744B1 (en) | 2017-06-14 |
US8520505B1 (en) | 2013-08-27 |
EP2850744A1 (en) | 2015-03-25 |
WO2013172817A1 (en) | 2013-11-21 |
EP2850744A4 (en) | 2015-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71869B (zh) | 中继数据的方法、无线通信网络和中继装置 | |
JP7453448B2 (ja) | 低密度パリティ検査コードのベースグラフ選択を適用する通信技法 | |
CN111034056B (zh) | 针对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可自解码冗余版本 | |
JP6932791B2 (ja) | 基底行列内の隣接する行のペアワイズ直交性を有するqc−ldpcコードの符号化および復号化 | |
TWI692211B (zh) | 增強型打孔和低密度同位核對(ldpc)碼結構 | |
CN110166188B (zh) | 针对蜂窝集成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基于终端组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 |
US8913543B2 (en) | Cooperative relaying and network coding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1282206A (zh) | 传输上行封包的方法、系统、电脑可读取记录媒体及装置 | |
CN104320227A (zh) | 通过无线设备提供确认信息 | |
CN108370293B (zh) | 中继方法、中继器、目的地设备及其通信系统 | |
CN102318219A (zh) | 用于自发合并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3684707A (zh) | 服务端、用户端消息传输处理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1778427B (zh) | 一种信号中继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15033387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odified harq procedure after a receiver outage event | |
CN102340390A (zh) |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及系统、源节点设备与中继节点设备 | |
KR101137014B1 (ko) | 복수의 릴레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패킷의 전송 방법 | |
KR101420783B1 (ko) | 협업적 수신기들을 사용하는 무선 일대일 통신 | |
CN103428882B (zh) | 上行链路调度和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 |
Luo et al. | IDMA-based cooperative partial packet recove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
CN102474340B (zh) | 中继方法及其设备 | |
KR101165544B1 (ko) | 본 발명의 협력적 harq를 이용하는 무선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 시스템의 최적화 방법, 시스템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