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1275B - 防尘罩 - Google Patents
防尘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71275B CN104471275B CN201480001839.5A CN201480001839A CN104471275B CN 104471275 B CN104471275 B CN 104471275B CN 201480001839 A CN201480001839 A CN 201480001839A CN 104471275 B CN104471275 B CN 1044712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eformation
- axial direction
- dust cover
- f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8—Covers for protection or appearan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50—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 F16J15/5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by means of sealing bellows or diaphrag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 F16J3/042—Fastening detai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 F16J3/043—Non-metallic bellows with particular means for limiting we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2049/4879—Moulds characterised by mould configurations
- B29C2049/4882—Mould cavity geomet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03—Bel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 Diaphragms And Bellow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构造新颖的防尘罩,能够容易将防尘罩装配于缸,且能防止装配后的防尘罩自缸脱落。在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一端侧设有嵌合筒部(38),并且,在嵌合筒部(38)上形成有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40),自缸(78)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爪(84)自嵌合筒部38的开口部嵌入到周槽(40)中,另一方面,在嵌合筒部(38)上形成有以向外周侧突出且向内周侧开口的山形截面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弯曲部(46、48),该嵌合筒部(38)利用弯曲部(46、48)的向周向的弹性扩开变形而实质上扩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悬架机构中对减震器的活塞杆进行覆盖的防尘罩,特别是涉及上下两端部装配于减震器上的树脂制的防尘罩。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汽车悬架机构中以覆盖减震器的活塞杆的方式外套安装的防尘罩。该防尘罩具有连续设有峰部和谷部的波纹筒部,例如像日本特开2003-7233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利用橡胶弹性体与弹簧座一体形成,上端部装配于活塞杆上。
另外,防尘罩除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仅上端部装配于活塞杆上的构造之外,为了防止异物自下方进入,还可采用像日本特开平10-331897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将上端部装配于活塞杆上且将下端部装配于缸上的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将自缸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爪嵌入到在防尘罩的下端部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中进行卡定,而将防尘罩的下端部装配于缸上。
此外,在将防尘罩的上下两侧部分装配于减震器上的情况下,轴线方向上的拉伸负荷能施加到防尘罩上,因此,在用橡胶弹性体形成的防尘罩中,耐久性可能会不足。因此,也在研究采用日本特开2007-32732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所公开的树脂制的防尘罩。
但是,为了能够使缸的卡定爪简单地嵌入与橡胶相比伸缩性较差的树脂制的防尘罩,需要将卡定爪的突出尺寸设定得相对于防尘罩的下端部的开口直径而言比较小,这样会导致卡定爪容易自防尘罩脱落。另一方面,要想防止卡定爪自防尘罩脱落,则需要将卡定爪的突出尺寸设定得相对于防尘罩的下端部的开口直径而言足够大,这样又存在不易将卡定爪嵌入防尘罩的下端部中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2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31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27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构造新颖的防尘罩,能够容易将缸的卡定爪嵌入到防尘罩中,且能防止嵌入后的卡定爪自防尘罩脱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下,记载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记载的各技术方案中采用的结构要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尘罩,其为树脂制,具有连续设有峰部和谷部的波纹筒部,该波纹筒部外套于构成悬架机构的减震器的活塞杆,并且,该波纹筒部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分别装配于该减震器的该活塞杆与缸,该防尘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波纹筒部的轴线方向一端侧设有嵌合筒部,并且,在该嵌合筒部上形成有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自上述缸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爪自该嵌合筒部的开口部嵌入到该周槽中,另一方面,在该嵌合筒部上形成有以向外周侧突出且向内周侧开口的山形截面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弯曲部,该嵌合筒部利用该弯曲部的向周向的弹性扩开变形而实质上扩径。
采用按照这样的第一技术方案构造出的防尘罩,在周长变化受限的树脂制的防尘罩中,利用弯曲部的向周向的扩开变形实现了嵌合筒部的实质上的扩径。因此,在向嵌合筒部的周槽嵌入自缸突出的卡定爪时,嵌入作业因嵌合筒部的扩径而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弯曲部在周向上弹性扩开变形,因此,在卡定爪向周槽的嵌入完成之后,弯曲部的扩开变形减小或解除,卡定爪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周槽,从而避免了卡定爪自嵌合筒部脱落。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嵌合筒部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有多个上述弯曲部。
采用第二技术方案,多个弯曲部分别在周向上扩开变形,因此,即使各弯曲部比较小,也能获得嵌合筒部的较大的内径变化,即使是小径的嵌合筒部,也能容易进行卡定爪向周槽中的嵌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嵌合筒部的周上分散地设置三个以上的弯曲部,对应各弯曲部的周向上的扩开变形而在周上均衡良好地发生嵌合筒部的实质上的扩径,因此,能够防止嵌合筒部的走型地变形,从而顺畅地进行卡定爪向周槽中的嵌入。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以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多个上述弯曲部各自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设定为大致相同。
采用第三技术方案,能防止嵌入到周槽中的卡定爪进入特定的弯曲部而容易脱落,卡定爪在整周范围内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周槽,从而将防尘罩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稳定地保持于缸。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以第二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上述弯曲部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大的主变形部和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的副变形部。
采用第四技术方案,筒部的扩径主要通过主变形部的向周向的扩开变形来产生,并且,通过副变形部的向周向的扩开变形来辅助嵌合筒部扩径,从而能够使主变形部不易变形,因此,既能够在卡定爪嵌入时获得由扩径带来的嵌入容易度,又能防止嵌入后卡定爪自周槽脱落。特别是,设定为在主变形部中在较小的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周向上的弹性扩开变形,并且在副变形部中要在比主变形部大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在周向上的弹性扩开变形,因此,既能确保卡定爪嵌入周槽的嵌入容易度,又能有利地防止卡定爪在嵌入周槽后发生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在突出尺寸较大的主变形部中将突出顶端部分的角度设定得较小,并且在突出尺寸较小的副变形部中将突出顶端部分的角度设定得较大,而使主变形部和副变形部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上述弯曲部以该弯曲部自上述波纹筒部的轴线方向端部的倾斜面沿轴线方向延伸出来的状态与该波纹筒部相连地形成。
采用第五技术方案,弯曲部也能作为对波纹筒部和嵌合筒部之间的连接部分进行加强的肋而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在防尘罩收缩时嵌合筒部进入波纹筒部等走型地变形,从而谋求形状的稳定化。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上述弯曲部沿上述嵌合筒部的径向突出,并且,该弯曲部的周向两侧部分形成为彼此之间以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为对称面的平面对称形状。
采用第六技术方案,弯曲部在周向两侧以大致相同的量产生向周向的扩开变形,从而能够在周上均衡良好地产生嵌合筒部的扩径,而不会发生走型地变形。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上述嵌合筒部使用沿径向彼此分模的多个组合模具进行吹塑成形而成,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均以在分模方向上不形成倒钩(undercut)的倾斜角度形成。
采用第七技术方案,即使是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弯曲部的嵌合筒部,也能通过吹塑成形来形成,而不会产生因倒钩而导致组合模具拆卸困难等不良情况。此外,在吹塑成形中,弯曲部随着朝向外周侧去壁厚变薄,因此,弯曲部容易产生周向的弹性扩开变形,卡定爪容易嵌入周槽。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七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尘罩为基础,其中,上述卡定爪形成为朝向相对该嵌合筒部的开口部而言的嵌入方向顶端侧去逐渐向内周侧倾斜的锥形形状。
采用第八技术方案,通过将卡定爪做成锥形形状,在自嵌合筒部的开口部插入卡定爪时,在卡定爪的倾斜外周面的引导作用下,容易将卡定爪嵌入到周槽中。另一方面,在卡定爪嵌入到周槽中之后,卡定爪的位于外周侧的顶端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周槽的壁内表面,由此能防止卡定爪相对于周槽脱落。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设于波纹筒部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嵌合筒部的周上形成有弯曲部,利用弯曲部的向周向的扩开变形使嵌合筒部实质上扩径。因此,在用树脂形成的防尘罩中,能够使自缸突出的卡定爪容易嵌入到嵌合筒部的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中,从而将防尘罩装配于缸。而且,弯曲部发生弹性扩开变形,因此,在卡定爪嵌入到周槽中的状态下,弯曲部的扩开变形减小或解除,能够防止卡定爪自周槽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安装于悬架机构上的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防尘罩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防尘罩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防尘罩的仰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防尘罩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防尘罩的其他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8是说明图2所示的防尘罩的成形状态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中以安装于汽车的悬架机构12上的状态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如图2~图4所示,防尘罩10整体做成薄壁的筒状,由合成树脂形成。形成防尘罩10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向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丙烯(PP)中混合分散有乙丙橡胶(EPDM)而成的材料的耐候性、成形性等优异,因此被采用。特别是,在由热塑性树脂形成防尘罩10的情况下,例如聚烯烃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烯烃类树脂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均可采用,其中,聚烯烃类树脂为聚丙烯、聚乙烯等。
此外,作为防尘罩10的成形方法,可以采用注射形成,但优选采用吹塑成形。通过采用吹塑成形,能够使后述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外周端部的壁厚较薄,从而容易实现周向上的扩开变形。
此外,防尘罩10在轴线方向中间部分具有波纹筒部14。波纹筒部14采用沿轴线方向上下交替地连续设置多个峰部16和多个谷部18、20而成的构造,其中,该峰部16以在外周侧突出的大致横放的字母V形截面在整周上连续,该谷部18、20以在外周侧凹陷的大致横放的字母V形截面在整周上连续。此外,在夹着峰部16的两侧形成大谷部18和深度尺寸小于大谷部18的中谷部20,大谷部18和中谷部20沿上下方向交替设置,并且该大谷部18的内周端和中谷部20的内周端在径向上的位置错开。
此外,在峰部16的外周端部分形成有向外周侧开口的小谷部22。小谷部22以在外周侧呈凹状的大致横放的字母V形截面在整周上连续,其形成为宽度和深度小于大谷部18和中谷部20。
并且,波纹筒部14可以通过使峰部16的外周端的角度和谷部18、20的内周端的角度各自变化而沿轴线方向上下伸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峰部16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小谷部22,确保了轴线方向上能够伸缩的长度范围更大。此外,大谷部18、中谷部20和小谷部22以互不相同的深度形成,使得它们的内周端在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因此,避免了该谷部18、20、22的内周端在轴线方向上重合,从而减小了波纹筒部14的收缩极限状态下的轴线方向尺寸。
此外,在防尘罩10的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上方设有卡合用筒部24。卡合用筒部24整体做成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在下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26,卡合用筒部24连续设置于波纹筒部14的上端。
此外,在卡合用筒部24上形成有卡合槽28。卡合槽28是在外周面开口且以规定长度沿周向延伸的凹槽,作为以分割状态彼此独立的分割卡合槽设于卡合用筒部24的周上的三个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卡合槽28的轴线方向上侧的壁部由在卡合用筒部24的上端部分向外周侧突出的上壁部30构成,且其轴线方向下侧的壁部由凸缘部26构成。
而且,在卡合槽28的周向一端部形成有抵接部32。抵接部32以与上壁部30大致相同的尺寸向外周侧突出,沿轴线方向上下延伸且轴线方向两端部连接于上壁部30和凸缘部26。由此,卡合槽28的周向一个端部形成为被上壁部30、凸缘部26和抵接部32围成的死胡同状。
此外,在卡合槽28内形成有翻越突部34。该翻越突部34在卡合槽28的周向另一端部附近自卡合槽28的底壁部向外周侧突出,且在上壁部30和凸缘部26之间沿上下延伸。而且,如图2所示,翻越突部34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形成为小于抵接部32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卡合槽28在翻越突部34的形成部分局部形成为浅底,且卡合槽28的周向另一端部不会被翻越突部34堵塞而是在周向上开口。
此外,各卡合槽28的周向另一端部的开口与插入槽36连通。插入槽36在卡合用筒部24的外周面开口,自卡合槽28的周向另一端侧朝上方延伸。而且,插入槽36在卡合用筒部24的周上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卡合槽28、28的周向之间,各插入槽36在卡合用筒部24的周上局部形成。
另一方面,在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一端侧(下侧)形成有嵌合筒部38。嵌合筒部38做成大致圆筒形状,在轴线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40。该周槽40的上侧的侧壁部朝向外周侧去而向下倾斜,且其下侧的侧壁部朝向大致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此外,在周槽40的下方设有朝向下方去直径逐渐增大的锥形筒部42,该锥形筒部42的上端部与周槽40的下侧侧壁部的开口端部相连接。由此,嵌合筒部38的由锥形筒部42构成的下端开口部位于比周槽40的内周开口缘部靠外周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5所示,在嵌合筒部38的周上分别形成有多个作为弯曲部的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均以向外周侧突出且向内周侧开口的山形截面沿轴线方向大致直线地延伸,并且在周向上彼此分开地分散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主变形部46、46、46、46在周上大致均等地配置,并且,于在周向上相邻配置的主变形部46、46的周向之间的中央部分分别配置有副变形部48。需要说明的是,在设有多个弯曲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情况下,优选多个弯曲部在周向上分开配置于周向上半周以上的区域。
主变形部46在嵌合筒部38的周上以朝向图5中的上下及左右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周向两侧的面由相对于主变形部46的突出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构成。此外,周向两侧的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以朝向外周侧去逐渐接近的方式相对倾斜,上述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的相对倾斜角度,换言之即主变形部46的突出顶端的角度θ1小于90度。而且,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在外周侧的端部彼此之间由第一顶端部52连结起来而成为一体,该第一顶端部52的横截面形状呈向外周侧突出的大致圆弧状。构造成这样的主变形部46形成为相对于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图6中的单点划线)呈大致平面对称的形状。
如图5所示,副变形部48在周向相邻的主变形部46、46的周向之间的中央部分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7所示,其周向两侧的面由相对于副变形部48的突出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平板部54、54构成。第二倾斜平板部54、54与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同样以朝向外周侧去逐渐接近的方式相对倾斜,上述第二倾斜平板部54、54的相对倾斜角度换言之即副变形部48的突出顶端的角度θ2设定为90度以上且小于180度。而且,第二倾斜平板部54、54在外周侧的端部彼此之间由第二顶端部56连结起来而成为一体,该第二顶端部56的横截面形状呈向外周侧突出的大致圆弧状。构造成这样的副变形部48形成为相对于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图7中的单点划线)呈大致平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主变形部46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h1大于副变形部48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h2。优选的是,设定θ1、θ2、h1、h2,使得通过使主变形部46的突出顶端的角度θ1小于副变形部48的突出顶端的角度θ2,而使主变形部46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W1和副变形部48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W2大致相同。
并且,通过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在周向上弹性扩开变形,而使嵌合筒部38的在周向上离开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小径部分的内径尺寸变大,从而使嵌合筒部38实质上扩径。特别是,在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被设定得较大的主变形部46中,容许其由周向上的扩开变形所引起的内周侧开口的周向尺寸的变化量大于副变形部48,因此,嵌合筒部38的实质上的扩径主要通过主变形部46的变形来实现。此外,由于副变形部48也产生周向上的扩开变形,因此,能辅助嵌合筒部38扩径,容许嵌合筒部38的实质上的直径尺寸变化更大。
此外,如图2所示,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均以自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下端部的倾斜面57朝轴线方向下方延伸出来的状态,使它们的上端与波纹筒部14相连地形成。由此,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能够作为加强肋发挥作用来限制波纹筒部14和嵌合筒部3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变形,从而能够防止防尘罩10的走型地变形及伴随该变形而产生的耐久性的下降。
另外,防尘罩10通过使用左右组合模具58、60的吹塑成形来形成,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相对于成形嵌合筒部38成形时所用的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以特定的朝向和形状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如图8所示那样将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即,顶端角为锐角的四个主变形部46、46、46、46以朝向突出顶端去而在周向上宽度变窄,并且相对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平行地突出或正交地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主变形部46、46、46、46的外周面均以整体在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上不会形成倒钩的倾斜角度形成。
另一方面,顶端角为直角或钝角的四个副变形部48、48、48、48相对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倾斜地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变形部48的顶端角的大小θ2设为90度,且副变形部48的突出方向设为相对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成±45度倾斜的方向。由此,各副变形部48的第二倾斜平板部54、54中的一者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平行地扩展,且另一者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正交地扩展。因此,副变形部48、48、48、48的外周面均以整体在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上不会形成倒钩的倾斜角度形成。
这样,通过相对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定位各主变形部46的突出方向,能够将主变形部46的突出尺寸设定得较大,从而确保嵌合筒部38的实质上的扩径量较大。此外,通过分别适当地设定各副变形部48相对于组合模具58、60的分模方向的突出方向和各副变形部48的顶端角的大小θ2,在副变形部48中也能避免形成倒钩,从而能确保嵌合筒部38的实质上的扩径量更大。
如图1所示,构造成这样的防尘罩10其上端部装配于上侧隔离件(upinsulator)62上。上侧隔离件62是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环状体,其一体形成有自呈大致圆环板形状的弹簧承受部64的内周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筒状部66。此外,在筒状部66的下端部设有硬质的环状约束部68,在环状约束部68的周上的多个部位一体形成有多个向内周侧突出的卡定突部70。
并且,在将设于上侧隔离件62上的卡定突部70在周向上相对于防尘罩10的插入槽36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将防尘罩10的卡合用筒部24内插于上侧隔离件62,沿轴线方向将卡定突部70插入于插入槽36。然后,通过使防尘罩10相对于上侧隔离件62沿周向相对旋转,使卡定突部70自插入槽36插入到卡合槽28中,从而使卡定突部70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卡合槽28。由此,防尘罩10的上端部被组装到上侧隔离件62的内周侧而被支承,由此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组合体。
如图1所示,该防尘罩组合体装配于汽车的悬架机构12上。即,防尘罩10的波纹筒部14以环绕构成悬架机构12的减震器72的活塞杆74的方式外套于减震器72,且上侧隔离件62与未图示的装配于活塞杆74上的弹簧座配件重叠。此外,构成悬架机构12的螺旋弹簧76的上端部自下方抵接于上侧隔离件62的弹簧承受部64,螺旋弹簧76的上端部由上侧隔离件62支承,并且利用螺旋弹簧76的弹性将上侧隔离件62压靠于弹簧座配件。需要说明的是,螺旋弹簧76的下端部由固定设于减震器72的缸78上的弹簧支承配件80支承。
另一方面,防尘罩10的下端部装配于缸78。即,在装配于缸78上端部的缸盖82上形成有能嵌入到防尘罩10的嵌合筒部38的周槽40中的卡定爪84。卡定爪84一体形成于呈倒置的大致有底圆筒形状的缸盖82的下端开口部,向外周侧突出,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朝向外周侧去而逐渐向下倾斜的锥形筒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卡定爪84是整周连续设置的,但是也可以在周上局部设置。
并且,作为防尘罩10下端部的嵌合筒部38外套于减震器72的缸78,缸盖82的卡定爪84嵌入到嵌合筒部38的周槽40中。由此,缸盖82的卡定爪84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嵌合筒部38的周槽40,从而将防尘罩10的下端部装配于缸78。如以上那样,防尘罩10的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分别装配于构成减震器的活塞杆72和缸78。需要说明的是,卡定爪84相对于周槽40而言留有间隙地嵌入到周槽40中。
在此,卡定爪84的突出顶端突出到周槽40的内周开口缘部的外周侧,卡定爪84被锥形筒部42的倾斜内周面引导而一边撑开嵌合筒部38一边嵌入到周槽40中。即,卡定爪84自锥形筒部42的下侧开口部向嵌合筒部插入时,在周上的离开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部分,卡定爪84的倾斜外周面抵接于锥形筒部42的倾斜内周面。由此,当卡定爪84相对于嵌合筒部38沿轴线方向嵌入时,嵌合筒部38的在周向上离开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小径部分受到由卡定爪84的抵接所产生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力,嵌合筒部38的小径部分在其受到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力的作用下欲朝外周侧位移。
但是,由于是合成树脂制的防尘罩10,因此,与橡胶制的情况相比,具有锥形筒部42的嵌合筒部38所容许的周长变化量较小,限制了嵌合筒部38的小径部分因周长的变化而向外周侧的位移。因此,在防尘罩10中,利用设于嵌合筒部38周上的各主变形部46和各副变形部48向周向的弹性扩开变形,换言之即利用上述各主变形部46的顶端角度θ1和各副变形部48的顶端角度θ2的扩大,来容许嵌合筒部38的小径部分向外周侧的位移。由此,嵌合筒部38的小径部分的内径尺寸在不需要嵌合筒部38的周长的变化的情况下就能变大,从而嵌合筒部38实质上被扩径。
通过这样使嵌合筒部38实质上被扩径,使得卡定爪84向嵌合筒部38的插入变得容易,将卡定爪84嵌入嵌合筒部38的周槽40,从而将防尘罩10的下端部装配于缸78。
而且,当卡定爪84通过锥形筒部42的内周嵌入到周槽40中时,由卡定爪84的抵接产生的作用于嵌合筒部38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力被解除,因此,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扩开变形解除,从而嵌合筒部38实质上缩径而恢复到原始形状。其结果是,避免了卡定爪84自周槽40向下方脱落,从而稳定地保持防尘罩10装配于缸78的装配状态。
此外,弯曲部由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不同的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构成,因此,突出尺寸较大的主变形部46容易扩开变形,嵌合筒部38的扩径主要通过主变形部46来实现,并且,辅助地对嵌合筒部38扩径发挥贡献的副变形部48相对来说不易变形,从而防止卡定爪84自周槽4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分别形成有多个,在嵌合筒部38的周上大致均等地分散配置。因此,能更有效地实现由周向上的扩开变形引起的扩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主变形部46的突出顶端部的角度θ1小于副变形部48的突出顶端部的角度θ2,主变形部46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W1和副变形部48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W2大致相同。由此,防止卡定爪84进入特定的主变形部46或副变形部48,使卡定爪84在整周范围内卡定于周槽40中。因此,能防止卡定爪84相对于周槽40在轴线方向上脱落的阻力在周向上局部变小,从而能防止卡定爪84自周槽40脱落。
此外,第一倾斜平板部50、50相对于主变形部46的突出方向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主变形部46形成为相对于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呈平面对称的形状。因此,当主变形部46在周向上扩开变形时,向周向两侧各以大致相同的量扩开,使得嵌合筒部38在周上均衡良好地扩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变形部48也形成为相对于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呈平面对称的形状,起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设于缸盖82上的卡定爪84形成为朝向相对嵌合筒部38的开口部而言的嵌入方向顶端侧(上侧)去逐渐向内周侧倾斜的锥形形状,卡定爪84的嵌入方向顶端侧直径变小。因此,卡定爪84在向嵌合筒部38嵌入时,通过卡定爪84的倾斜外周面与锥形筒部42的倾斜内周面抵接,能够顺畅地嵌入而不会发生卡挂等。另一方面,在卡定爪84嵌入到周槽40中之后,卡定爪84的位于最外周的顶端抵接卡定于周槽40的下侧壁内表面,能够防止卡定爪84相对于周槽40向下方脱落。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吹塑成形形成防尘罩10,特别使构成弯曲部的主变形部46、46、46、46以及副变形部48、48、48、48的外周端部即突出顶端部的壁厚较薄,从而使上述主变形部46、46、46、46的突出顶端部的角度θ1以及副变形部48、48、48、48的突出顶端部的角度θ2容易变化。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该具体记载的限定。例如,弯曲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弯曲部的横截面形状,除了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字母V形状之外,字母U形状、半圆形状等向外周突出且成形后能够自组合模具取出的形状均可被采用。
此外,弯曲部的形成数量可以仅为一个,但优选为两个以上,更优选为三个以上。这多半是因为,通过形成多个(特别是三个以上)弯曲部,能够利用弯曲部的扩宽变形使嵌合筒部有效地扩径却不会变形为走型地形状,由此易于将卡定爪嵌入周槽。
而且,在设有多个弯曲部的情况下,弯曲部不限定于由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这两种变形部构成,既可以以单一形状设置多个,也可以由三种以上变形部来构成。
此外,弯曲部的突出方向未必限定于径向,也可以以偏离径向的朝向向外周侧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弯曲部的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的上端均与波纹筒部14的倾斜面57相连接的构造,但主变形部46和副变形部48中的至少一方的上端也可以位于向下方离开波纹筒部14的倾斜面57的位置。
此外,波纹筒部的具体形状不限定于具有大谷部18、中谷部20和小谷部22的形状,也可以是交替连续设置峰部和谷部而成的通常的波纹形状。此外,卡合用筒部的具体形状也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简单的筒形状,并固定于未图示的弹跳限制器(boundstopper)的装配配件、上支架(uppermount)的配件等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防尘罩;12:悬架机构;14:波纹筒部;16:峰部、18:大谷部(谷部);20:中谷部(谷部);38:嵌合筒部;40:周槽;46:主变形部(弯曲部);48:副变形部(弯曲部);58、60:组合模具;72:减震器;74:活塞杆;78:缸;84:卡定爪。
Claims (6)
1.一种防尘罩(10),其为树脂制,具有连续设有峰部(16)和谷部(18、20)的波纹筒部(14),该波纹筒部(14)外套于构成悬架机构(12)的减震器(72)的活塞杆(74),并且,该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分别装配于该减震器(72)的该活塞杆(74)与缸(78),该防尘罩(10)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一端侧设有嵌合筒部(38),并且,在该嵌合筒部(38)上形成有在内周面开口的周槽(40),自上述缸(78)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爪(84)自该嵌合筒部(38)的开口部嵌入到该周槽(40)中,
另一方面,在该嵌合筒部(38)上形成有以向外周侧突出且向内周侧开口的山形截面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弯曲部(46、48),该嵌合筒部(38)利用该弯曲部(46、48)的向周向的弹性扩开变形而实质上扩径,
在上述嵌合筒部(38)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有多个上述弯曲部(46、48),
作为上述弯曲部(46、48),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大的主变形部(46)和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的副变形部(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10),其中,
多个上述弯曲部(46、48)各自向内周侧开口的开口宽度设定为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10),其中,
上述弯曲部(46、48)以该弯曲部(46、48)自上述波纹筒部(14)的轴线方向端部的倾斜面(57)沿轴线方向延伸出来的状态与该波纹筒部(14)相连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10),其中,
上述弯曲部(46、48)沿上述嵌合筒部(38)的径向突出,并且,该弯曲部(46、48)的周向两侧部分形成为彼此之间以在突出方向和轴线方向上扩展的面为对称面的平面对称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10),其中,
上述嵌合筒部(38)使用沿径向彼此分模的多个组合模具(58、60)进行吹塑成形而成,上述弯曲部(46、48)的外周面均以在分模方向上不形成倒钩的倾斜角度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10),其中,
上述卡定爪(84)形成为朝向相对该嵌合筒部(38)的开口部而言的嵌入方向顶端侧去逐渐向内周侧倾斜的锥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9536 | 2013-03-22 | ||
JP2013059536A JP5613280B2 (ja) | 2013-03-22 | 2013-03-22 | ダストカバー |
PCT/JP2014/055336 WO2014148239A1 (ja) | 2013-03-22 | 2014-03-03 | ダストカバ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1275A CN104471275A (zh) | 2015-03-25 |
CN104471275B true CN104471275B (zh) | 2015-12-09 |
Family
ID=51579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1839.5A Active CN104471275B (zh) | 2013-03-22 | 2014-03-03 | 防尘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23033B2 (zh) |
JP (1) | JP5613280B2 (zh) |
CN (1) | CN104471275B (zh) |
DE (1) | DE112014001591B4 (zh) |
WO (1) | WO20141482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4422B2 (ja) * | 2012-12-26 | 2016-05-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及び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組立方法 |
US9394962B2 (en) * | 2013-09-12 | 2016-07-19 |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 Dust cover |
JP6236345B2 (ja) * | 2014-04-10 | 2017-11-22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ダストカバー |
JP6160583B2 (ja) | 2014-09-16 | 2017-07-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WO2016072426A1 (ja) * | 2014-11-04 | 2016-05-12 | Kyb株式会社 |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
JP6353767B2 (ja) * | 2014-11-04 | 2018-07-04 | Kyb株式会社 |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
JP6397726B2 (ja) * | 2014-11-04 | 2018-09-26 | Kyb株式会社 |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
KR101682921B1 (ko) * | 2014-12-17 | 2016-12-06 | 주식회사 만도 | 쇽업소버의 더스트 캡 어셈블리 |
DE102016002205B3 (de) * | 2016-02-25 | 2017-08-10 | Audi Ag | Federvorrichtung mit einem Wellrohrkörper |
CN105673765A (zh) * | 2016-04-11 | 2016-06-15 | 常州气弹簧有限公司 | 防尘型气弹簧 |
US10618366B2 (en) * | 2016-07-08 | 2020-04-14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 Vehicle air strut with twist lock closure cover |
CN109210107B (zh) * | 2018-07-24 | 2020-11-03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制动装置的防护机构 |
CN109664485B (zh) * | 2018-12-18 | 2020-09-15 | 洛阳凯众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 聚氨酯防尘罩的加工方法 |
KR102714871B1 (ko) | 2019-08-09 | 2024-10-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스트러트 어셈블리 |
NO348150B1 (en) * | 2021-02-11 | 2024-09-09 | Tco As | Metal Bellows seal system in a downhole tool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CN115059715A (zh) * | 2022-06-13 | 2022-09-16 | 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空气弹簧防尘罩及其安装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29213A (en) * | 1983-09-12 | 1985-07-16 | Daystar, Inc. | Boot structure |
US5015002A (en) * | 1990-06-29 | 1991-05-14 | Daystar, Inc. | Protective bellows |
US6932346B1 (en) * | 1999-04-26 | 2005-08-23 | Phillip Fields Hayward |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protective gaiter around a joint |
CN101457807A (zh) * | 2007-12-11 | 2009-06-17 |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 具有活塞杆保护的活塞气缸机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613447C3 (de) * | 1976-03-30 | 1979-01-11 | Wabco Westinghouse Gmbh, 3000 Hannover | Faltenbalg für die Abdichtung der Kolbenstangendurchführung eines Arbeitszylinders |
US4235426A (en) * | 1979-04-11 | 1980-11-25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Shock absorber with compression spring and dust tube |
US4629641A (en) * | 1984-07-24 | 1986-12-16 | Paullin Dale W | Ventilated boot |
US4873100A (en) * | 1987-04-15 | 1989-10-10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Bistable expandable bottle |
US4969542A (en) * | 1989-07-17 | 1990-11-13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Dust shield for a damper |
DE4139131A1 (de) * | 1991-11-28 | 1993-06-03 | Fichtel & Sachs Ag | Schutzeinrichtung fuer die kolbenstange eines schwingungsdaempfers |
JP2959350B2 (ja) * | 1993-08-25 | 1999-10-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ダストカバー取付構造 |
US5655778A (en) * | 1996-08-30 | 1997-08-12 | Binks Manufacturing Company | Bellows self-threading seal |
DE19641728C2 (de) | 1996-10-10 | 2002-06-27 | Zf Sachs Ag | Federbein mit einer Schutzbalgbefestigung |
US5954168A (en) | 1997-05-28 | 1999-09-21 | American Showa, Inc. | Dust cover for shock absor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H11125294A (ja) * | 1997-10-24 | 1999-05-11 |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 ダストカバー |
JP2003072338A (ja) | 2001-09-04 | 2003-03-12 | Bridgestone Corp | 自動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
DE102004021497A1 (de) * | 2004-04-30 | 2005-12-01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Federbeinstützlager |
KR101202728B1 (ko) * | 2004-07-15 | 2012-11-19 | 젯트에프 프리드리히스하펜 아게 | 유압, 유공압 또는 공압 피스톤-실린더-집합체 및 이를 위한 주름 연결부 |
US7585227B2 (en) * | 2004-10-19 | 2009-09-0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Joint boot |
FR2879278B1 (fr) * | 2004-12-15 | 2007-06-01 | Trelleborg Prodyn Soc Par Acti | Manchon polylobe de protection de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et joint de transmission equipe d'un tel manchon |
KR100623377B1 (ko) | 2005-03-24 | 2006-09-13 | 주식회사 만도 | 쇽업소버의 이물질 침투 방지 구조 |
JP4556797B2 (ja) | 2005-07-27 | 2010-10-06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取付金具とダストカバーとの組付体の製造方法 |
US7338384B2 (en) * | 2005-10-13 | 2008-03-04 |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 Propshaft boot with integrated bearing seal deflector |
JP2011133080A (ja) * | 2009-12-25 | 2011-07-07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ダストカバー |
DE102010018044A1 (de) | 2010-04-23 | 2011-10-27 |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 Anschlagkappe |
JP2012154355A (ja) * | 2011-01-21 | 2012-08-16 | Showa Corp | 油圧緩衝器のダストカバー構造 |
JP5693391B2 (ja) * | 2011-06-14 | 2015-04-01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懸架装置 |
-
2013
- 2013-03-22 JP JP2013059536A patent/JP56132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03 CN CN201480001839.5A patent/CN104471275B/zh active Active
- 2014-03-03 WO PCT/JP2014/055336 patent/WO201414823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03 DE DE112014001591.1T patent/DE112014001591B4/de active Active
- 2014-12-05 US US14/562,001 patent/US942303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29213A (en) * | 1983-09-12 | 1985-07-16 | Daystar, Inc. | Boot structure |
US5015002A (en) * | 1990-06-29 | 1991-05-14 | Daystar, Inc. | Protective bellows |
US6932346B1 (en) * | 1999-04-26 | 2005-08-23 | Phillip Fields Hayward |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protective gaiter around a joint |
CN101457807A (zh) * | 2007-12-11 | 2009-06-17 |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 具有活塞杆保护的活塞气缸机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4001591T5 (de) | 2016-01-21 |
CN104471275A (zh) | 2015-03-25 |
US20150091257A1 (en) | 2015-04-02 |
DE112014001591B4 (de) | 2022-03-03 |
JP2014185656A (ja) | 2014-10-02 |
US9423033B2 (en) | 2016-08-23 |
WO2014148239A1 (ja) | 2014-09-25 |
JP5613280B2 (ja) | 2014-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71275B (zh) | 防尘罩 | |
US8794887B2 (en) | Clip and support member | |
JP6004580B2 (ja) | ダストカバー組立体 | |
KR101439720B1 (ko) | 부재 체결 구조 | |
JP5921353B2 (ja) | ホールプラグ | |
US8371789B2 (en) | Hole plug | |
US10569725B2 (en) | Grommet | |
US5439311A (en) | Bendable marker with ribbed sleeve | |
US7748928B2 (en) | Concrete slab joint system including a load plate sleeve | |
JP6714368B2 (ja) | ダストカバー | |
US9394962B2 (en) | Dust cover | |
JP6207310B2 (ja) | ダストカバー | |
JP6088876B2 (ja) | ダストカバー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07198512A (ja)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ダスト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0008063A (ja) | ダストカバー付きインシュレータ | |
JP6789842B2 (ja) | グロメ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339614B2 (ja) | バウンドストッパ | |
JP6814564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本体及びリールシート並びに釣竿 | |
JP7094939B2 (ja) | フューエルアダプタ構造 | |
JP7594885B2 (ja) | センターベアリングの支持装置 | |
JP2967940B2 (ja) | ダスト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 |
JP2011025749A (ja) | 車両エンジンルームのボンネット用クッションクリップ | |
KR102551673B1 (ko) | 차량용 튜브 홀더 | |
KR101722253B1 (ko) | 오일스크린 장착파이프 | |
CN116472649A (zh) | 端子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