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0803A - 无人直升机 - Google Patents
无人直升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70803A CN104470803A CN201380038617.6A CN201380038617A CN104470803A CN 104470803 A CN104470803 A CN 104470803A CN 201380038617 A CN201380038617 A CN 201380038617A CN 104470803 A CN104470803 A CN 1044708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ilation unit
- peristome
- helicopter
- fuselage cover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8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0 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3/00—Arrangement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33/08—Arrangement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power plant cooling systems
- B64D33/10—Radiator arrang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10/00—Type of UAV
- B64U10/10—Rotorcrafts
- B64U10/17—Helicop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0/00—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UAVs
- B64U20/90—Cooling
- B64U20/96—Cooling using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50—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0Y2200/52—Helicop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30/00—Means for producing lift; Empennag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4U30/20—Rotors; Rotor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oy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直升机(10)包括桅杆(14)、主旋翼(16)、发动机(32)、散热器(34)和机身罩(24)。发动机(32)和散热器(34)收纳在机身罩(24)中。机身罩(24)包括:桅杆(14)通过的开口部(66);设置于比开口部(66)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风引导至散热器(34)的开口部(84);和设置于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的位置的开口部(86)。开口部(86)位于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直升机,更具体而言涉及包括具有多个通风部的机身罩的无人直升机。
背景技术
历来,提案有包括具有多个通风部(例如,用于通风的孔)的机身罩的无人直升机。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人直升机包括主旋翼、用于驱动主旋翼的发动机、覆盖发动机的机身罩和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循环的散热器。散热器设置于机身罩的开口部。机身罩包括设置于散热器的下方的第一通气口、在发动机的后方设置于机身罩的上表面侧且设置于主旋翼的下方的第二通气口、和在发动机的后方设置于机身罩的下表面侧的第三通气口。在该无人直升机中,经由开口部、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和第三通气口,能够使外部的空气流入机身罩内,并且能够使机身罩内的空气流出到外部。由此,能够抑制机身罩内的空气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各种装置(发动机、控制装置等)的温度上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748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无人直升机中,近年期望搭载高性能的发动机。但是,在搭载有高性能的发动机的情况下,发动机的发热量变大,发动机的温度容易上升。由此,机身罩内的温度容易上升。特别是,在使无人直升机高速前进飞行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输出变高,发动机的发热量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无人直升机中,为了抑制发动机的温度上升而设置有多个散热器。但是,在该情况下,无人直升机的重量增加。
由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的无人直升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某观点,提供一种无人直升机,其包括:主旋翼;旋翼轴,其支承上述主旋翼并且上下地延伸;发动机,其设置于主旋翼的下方和比旋翼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驱动旋翼轴;散热器,其设置于比发动机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发动机的热进行散热;和机身罩,其收纳发动机和散热器,机身罩包括:第一通风部,旋翼轴通过该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其设置于比第一通风部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风引导至散热器;和第三通风部,其设置于比第一通风部靠前方且比散热器靠后方的位置,第三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二通风部和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当悬停时,从主旋翼向下吹的风通过第二通风部和散热器被导入机身罩内。此时,散热器被散热,抑制发动机的温度上升。风从第二通风部流入机身罩内,由此机身罩内的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排出到机身罩外。特别是,由于主旋翼的旋转而在旋翼轴周边产生上升气流,由此机身罩内的空气经由第一通风部高效地排出到机身罩外。这样,能够高效地更换机身罩内的空气。在无人直升机前进时,与悬停时同样,从主旋翼向下吹的风通过第二通风部和散热器被导入到机身罩内。另外,第三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比散热器靠后方的位置设置于比第二通风部和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来自无人直升机的前方的风经由第三通风部被高效地导入到机身罩内。风从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流入机身罩内,由此机身罩内的空气从第一通风部被排出到机身罩外。特别是,在旋翼轴周边产生上升气流,由此机身罩内的空气经由第一通风部被高效地排出。在无人直升机后退时,机身罩内的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被排出到机身罩外。特别是,通过在比第一通风部靠前方且比散热器靠后方的位置设置第三通风部,机身罩内的空气经由第三通风部被高效地排出到机身罩外。如上所述,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无人直升机中,能够使用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高效地更换机身罩内的空气。由此,不使用多个散热器就能够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即,能够抑制无人直升机的重量的增加并且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
优选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是相互独立的开口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相互不受影响地适当设置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因而,例如,能够以使从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导入到机身罩内的风的流动中分别具有方向性的方式形成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
另外,优选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包含于公共的一个开口部,第一通风部是从上述一个开口部独立出来的其他开口部。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包含于公共的一个开口部,所以容易制造机身罩。
更优选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包含于公共的一个开口部。在该情况下,容易制造机身罩。
优选机身罩还包括将来自机身罩的前方的风导入机身罩内的引导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引导部能够高效地将来自前方的风引导至机身罩内。
另外,优选:引导部,设置于比第二通风部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以向机身罩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以使在正面观看时能够看见下表面。
更优选机身罩包括以向机身罩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的第一筒状部,第三通风部设置于第一筒状部的上端部。在该情况下,除了来自无人直升机的前方的风之外来自主旋翼的向下吹的风也能够经由第三通风部导入机身罩内。由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
优选第三通风部朝向下方开口。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雨水和尘埃等从第三通风部进入机身罩内。
另外优选机身罩包括形成第三通风部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上壁部从第三通风部以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下壁部以在上壁部的下方从第三通风部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在该情况下,即使雨水和尘埃等通过第三通风部,也能够通过上壁部和下壁部充分抑制该雨水和尘埃等进入机身罩内。
更优选机身罩还包括以向机身罩内去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筒状部。在该情况下,通过以朝向冷却对象(例如,发动机)的方式设置第二筒状部,能够高效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优选第三通风部设置于发动机的上方。在该情况下,在悬停时和后退时,机身罩内的特别是发动机周边的空气经由第三通风部高效地排出到机身罩外。由此,能够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
另外优选机身罩还包括设置于比第一通风部靠后方的位置的第四通风部。在该情况下,在前进时,机身罩内的空气也被从第四通风部排出。由此,能够更高效地更换机身罩内的空气。另外,无人直升机后退时,能够将来自主旋翼的向下吹的风和/或者来自行进方向(后方)的风从第四通风部导入至机身罩内。由此,即使在无人直升机的后退时,能够抑制机身罩内的温度上升。
更优选还包括支承发动机的框架和检测该无人直升机的姿势的姿势检测器,第四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靠上方且比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姿势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靠上方且比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第四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靠上方且比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所以从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导向第四通风部的风,或者从第四通风部导向第一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的风容易通过框架的上方。此处,在该无人直升机中,姿势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也位于比框架靠上方且比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因而,利用从第二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导向第四通风部的风,或者从第四通风部导向第一通风部和第三通风部的风,能够高效地冷却姿势检测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根据与附图相关联地进行的以下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能够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直升机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机身罩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机身罩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罩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罩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罩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罩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的A-A线端面图。
图12是图9的B-B线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悬停时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前进时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后退时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还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人直升机10(以下简记为直升机1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指以直升机10的基本姿势(桅杆14与铅直方向平行时的无人直升机10的姿势)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此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前方。
参照图1,直升机10包括主机体12、桅杆14、主旋翼16、机尾18和尾桨20。在本实施方式中,桅杆14相当于旋翼轴。
主机体12包括框架22、机身罩24、一对脚部26(图1中仅图示左侧的脚部26)、一对脚部28(图1中仅图示左侧的脚部28)和一对起落架30(图1中仅图示左侧的起落架30)。
框架22在主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机尾18和机身罩24被支承在框架22。
一对脚部26安装在框架22的两侧面。一对脚部28在比一对脚部26靠后方的位置安装在框架22的两侧面。一对起落架30以在左右排列的方式安装在一对脚部26和一对脚部28。具体而言,一侧(左侧)的起落架30安装在一侧(左侧)的脚部26、28上。另一侧(右侧)的起落架30(未图示)安装在另一侧(右侧)的脚部26、28(未图示)上。
桅杆14从机身罩24向上方突出并且能够旋转。在桅杆14的上端部固定有主旋翼16。由此,桅杆14和主旋翼16一体地旋转。机尾18具有大致圆筒形状,比主机体12更向后方地延伸。尾桨20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尾18的后端部。
图2是表示直升机10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此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附图变得复杂,简略表示直升机10的内部构造。参照图2,机尾18的前端部在机身罩24内被支承在框架22的后端部。机身罩24收纳发动机32、散热器34、变速器36、电气安装件38、姿势检测器40、开关单元42和燃料箱44。
发动机32在主旋翼16的下方被支承在框架22的前端部。而且,发动机32位于比桅杆14靠前方的位置。作为发动机32,例如使用水平对置型的多缸发动机。在比发动机32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器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32的斜前上方设置有散热器34。散热器34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件连结在发动机32上,将发动机32的热散热。散热器34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被设置成其上表面朝向斜前上方。
变速器36在发动机32的后方被支承在框架22上。变速器36与发动机32的未图示的曲轴连结。以从变速器36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桅杆14,以从变速器36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旋转轴46。旋转轴46在主机体12内和机尾18内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尾桨20与旋转轴46的后端部连结。发动机32所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36传递到桅杆14和旋转轴46。由此,桅杆14和旋转轴46旋转,主旋翼16和尾桨20旋转。
在桅杆14的周围设置有电气安装件38。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安装件38包括用于调整主旋翼16的叶片角度的多个伺服电动机。在机尾18的前端部支承有姿势检测器40。姿势检测器40检测直升机10的姿势。姿势检测器40例如包括陀螺仪传感器。
在姿势检测器40的斜前上方设置有开关单元42。开关单元42的上端部从主机体12向上方突出。开关单元42具有多个开关(用于启动发动机的启动开关等)。在开关单元42的前方设置有燃料箱44。燃料箱44的上端部从主机体12向上方突出。
在框架22内设置有控制装置48。控制装置48控制搭载于直升机10的各种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8与电气安装件38、姿势检测器40和开关单元42电连接。控制装置48基于姿势检测器40检测的直升机10的姿势控制电气安装件38,对直升机10的姿势进行调整。
图3是表示机身罩24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机身罩24的俯视图。参照图3和图4,机身罩24具有左右对称形状。机身罩24包括第一罩50和第二罩52。
图5是表示第一罩50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罩50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一罩50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一罩50的后视图。
参照图5~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罩50具有分割为左右的构成,包括一对侧罩54。一个侧罩54具有使另一个侧罩54左右翻转而成的形状。参照图2,一对侧罩54被以从左右夹着发动机32、散热器34、变速器36、电气安装件38、姿势检测器40、开关单元42和燃料箱44的方式相互固定。
参照图1~图3和图6,第一罩50具有流线形状。具体而言,参照图6,第一罩50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从前端部50a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渐渐鼓出,并且后端部50b以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变尖。
参照图3~图8,第一罩50包括一对鼓出部56、一对鼓出部58和一对鼓出部60。参照图5、图7和图8,一对鼓出部56设置于第一罩50的前部。参照图7,一对鼓出部56从前端部50a在左右方向(直升机10的宽度方向)上渐渐鼓出并且向后方延伸。
参照图3~图6,各鼓出部56具有开口部56a。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口部56a朝向第一罩5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前方开口。参照图5,开口部56a以在主视图中越向外侧去上下方向的宽度越变窄的方式从第一罩50的内侧向外侧去地向斜上方延伸。参照图6,开口部56a以在侧视图中越向后方去上下方向的宽度越变窄的方式从前朝向后地向斜上方延伸。
参照图3和图6~图8,鼓出部58、60设置于第一罩50的后部。鼓出部58设置于鼓出部60的上方。参照图8,鼓出部58形成为以在后视图中向外侧且斜上方去的方式鼓出。鼓出部60形成为以在后视图中向外侧且斜下方去的方式鼓出。
参照图6~图8,各鼓出部58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部58a。各开口部58a至少朝向上方和后方开口。换言之,各开口部58a形成为在直升机10的俯视图和后视图中能够看见(不隐藏)。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口部58a朝向上方、后方和第一罩5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参照图6,开口部58a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D的方式向斜下方从上向下延伸。水平面是指与桅杆14垂直的平面。具体而言,以通过位于开口部58a的最上方的点n1和位于最下方的点n2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D的方式设置有开口部58a。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D为约20度。角度D例如优选5度以上45度以下。参照图2~图4,在各开口部58a(参照图6)嵌入有通风部件62。
参照图2,姿势检测器40的至少一部分和开口部58a(参照后述的图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姿势检测器40的全部和开口部58a的全部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
参照图6~图8,各鼓出部60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部60a。开口部60a设置于比开口部58a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口部60a朝向下方、后方和第一罩5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
参照图2,姿势检测器40的至少一部分和开口部60a(参照后述的图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姿势检测器40的全部和开口部60a的全部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
参照图7,第一罩50还具有开口部64、66、68、70、72和一对开口部74。参照图5、图7和图8,开口部64以朝向下方开口并且从前端部50a到后端部50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由一对侧罩54的下缘形成。
参照图3、图5和图7,开口部66以朝向上方开口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罩50的上端部且在俯视图中的大致中央部。开口部66在俯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在开口部66中通过桅杆14(参照图1、2)。
在比开口部66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68。开口部68以从前端部50a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罩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开口部68在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参照图3和图4,在开口部68嵌入第二罩52。后述第二罩52。
参照图5、图7和图8,在比开口部66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70,在比开口部70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72。开口部70、72分别朝向上方开口并且设置于第一罩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开口部70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开口部72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在开口部70中嵌入燃料箱44(参照图2)的上端部,在开口部72中嵌入开关单元42(参照图2)。
参照图6~图8,一对开口部74设置于开口部66的外侧且斜下方。参照图7和图8,各开口部74朝向外侧且斜上方开口。参照图2,各开口部74经由设置于第一罩50内的吸气管(未图示)和空气净化器(未图示)与发动机32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32从一对开口部74吸入空气。
接着,说明第二罩52。图9是表示第二罩52的俯视图(从箭头X方向(参照图1)看第二罩52的图),图10是表示第二罩52的侧视图。另外,图11是图9的A-A线端面图,图12是图9的B-B线截面图。此外,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后部80c(后述)和底部82b(后述)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参照图3、图4和图9~图12,第二罩52经由框架状的凸缘部76和板状的受风部78。凸缘部76以向第二罩52的外侧扩展的方式从上向下倾斜地延伸。凸缘部76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部76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76a的前端部的前部76b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76a的后端部的后部76c。受风部78从一对侧部76a的前端部和前部76b向斜前上方延伸。受风部78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U字形形状。
第二罩52还具有在凸缘部76的内侧延伸到比凸缘部76靠下方的筒状部80和比筒状部80更向后方延伸的主视图中大致U字状的分隔部82。筒状部8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部80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80a的前端部的前部80b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80a的后端部的后部80c。分隔部82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部82a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82a的下端部的底部82b。
一对侧部80a和一对侧部82a的上缘与一对侧部76a的上缘连接。一对侧部80a的后端部与一对侧部82a的前端部连接。前部80b的上缘与受风部78的下缘连接。后部80c的上缘和底部82b的前缘连接。后部80c以从底部82b的前缘向斜前下方去的方式延伸。参照图10和图11,一对侧部80a的下端部和后部80c的下端部向第二罩52的内侧延伸。
参照图3、图4和图9~图12,由筒状部80的下端部形成开口部84,由后部76c的前缘和分隔部82的后缘形成开口部86。开口部84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开口部86形成为在主视图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
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隔板88,以在俯视图中将开口部84分割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区域。各隔板8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连结筒状部80的前部80b和后部80c。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隔板90,以在主视图中将开口部86分割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区域。各隔板90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以连结凸缘部76的后部76c和分隔部82的底部82b。
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52的筒状部80插入第一罩50的开口部68中。筒状部80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散热器34的上表面。由此,在散热器34固定第二罩52。
图13是表示直升机1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3中省略机尾18、尾桨20、一对脚部26、一对脚部28、一对起落架30、开关单元42、燃料箱44和旋转轴46的图示,简化表示机身罩24。后述的图14~图17和图19~图23中也同样。
参照图13,第二罩52以开口部84朝向斜前上方并且开口部86朝向前方且稍微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34上。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52以在直升机10的俯视图中看不见开口部86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34上。换言之,第二罩52以在直升机10的俯视图中开口部86被后部76c挡住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34上。由此,即使在雨天时使用直升机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雨水从开口部86进入机身罩24内。
参照图13,通过如上述方式在散热器34上固定第二罩52,在机身罩24中比开口部66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84,在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86。开口部86设置于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也就是,开口部86设置于开口部66和开口部84之间。另外,开口部86设置于发动机32的上方。第二罩52的后部76c设置于比开口部84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以向机身罩24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76c以从开口部86的上端部向斜后下方去的方式延伸。后部76c的上端位于比受风部78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而,在直升机10的主视图中能够看见后部76c的下表面76d。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6相当于第一通风部,开口部84相当于第二通风部,开口部86相当于第三通风部,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相当于第四通风部,后部76c相当于引导部。
接着,参照图14~图16,针对在机身罩24内流动的风,分为直升机10悬停时、前进时和后退时简单地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悬停时的直升机10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前进时的直升机10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后退时的直升机10的主要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
参照图14,当直升机10悬停时,在比桅杆14靠前方处,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直接或者沿着受风部78向开口部84流动。另外,在比桅杆14靠后方处,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向一对开口部58a流动。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通过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后流入机身罩24内,并且通过一对开口部58a后流入机身罩24内。风从开口部58a、84流入机身罩24内,由此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一对开口部56a、开口部64、开口部66、开口部86和一对开口部60a排出到机身罩24外。特别是,由于主旋翼16的旋转而在桅杆14的周围产生上升气流,由此机身罩24内的空气经由开口部66高效地排出到机身罩24外。
参照图15,当直升机10前进时,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通过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流入机身罩24内。另外,来自直升机10的行进方向(前方)的风通过一对开口部56a和开口部86流入机身罩24内。风从开口部56a、84、86流入机身罩24内,由此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开口部64、开口部66、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排出到机身罩24外。另外,由于在桅杆14的周围产生上升气流,所以机身罩24内的空气经由开口部66高效地排出到机身罩24外。
参照图16,当直升机10后退时,与悬停时同样,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通过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流入机身罩24内,并且通过一对开口部58a流入机身罩24内。另外,来自直升机10的行进方向(后方)的风通过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流入机身罩24内。风从开口部58a、60a、84流入机身罩24内,由此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一对开口部56a、开口部64、开口部66和开口部86排出到机身罩24外。另外,由于在桅杆14的周围产生上升气流,所以机身罩24内的空气经由开口部66高效地排出地机身罩24外。
这样,在直升机10中,在悬停时、前进时和后退时的任意情况下,能够顺利地更换机身罩24内的空气。
以下说明直升机10的作用效果。
直升机10的机身罩24包括:桅杆14通过的开口部66;开口部84,其设置于比开口部66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风导入散热器34;和开口部86,其设置于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的位置,开口部86位于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当悬停时,风从开口部84流入机身罩24内,并且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开口部66、86排出到机身罩24外。当直升机10前进时,风从开口部84、86流入机身罩24内,并且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开口部66排出到机身罩24外。当直升机10后退时,机身罩24内的空气从开口部66和开口部86排出到机身罩24外。这样,在直升机10中,能够使用开口部66、开口部84和开口部86高效地更换机身罩24内的空气。由此,能够不使用多个散热器地抑制机身罩24内的温度上升。即,能够抑制直升机10的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抑制机身罩24内的温度上升。
在直升机10中,开口部66、开口部84和开口部86相互独立地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相互不影响地适当设置开口部66、开口部84和开口部86。因而,能够以使从开口部84、86导入机身罩24内的风的流动分别具有方向性的方式形成开口部84、86。由此,能够更高效地抑制机身罩24内的温度上升。
第二罩52的凸缘部76的后部76c,设置于比开口部84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以向机身罩24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以使在正面观看时(主视图中)能够看见下表面76d。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后部76c将来自直升机10的前方的风高效地导入机身罩24内。另外,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将风导入机身罩24内。
在直升机10中,开口部86位于发动机的上方。通过这样的构成,当悬停时和后退时,能够更容易将机身罩24内的发动机32周边的空气从开口部86排出到机身罩24外。由此,能够抑制机身罩24内的温度上升。
在直升机10中,在比开口部66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在该情况下,当直升机10前进时,机身罩24内的空气也从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排出。由此,能够更高效地更换机身罩24内的空气。另外,当直升机10后退时,能够从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将风导入机身罩24内。由此,即使在直升机10后退时,也能够抑制机身罩24内的温度上升。
在直升机10中,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从开口部84和开口部86向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引导的风或者从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向开口部66和开口部86引导的风容易通过框架22的上方。此处,在直升机10中,姿势检测器40的至少一部分也位于比框架22靠上方且比桅杆14靠后方的位置。因而,通过从开口部84和开口部86向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引导的风或者从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向开口部66和开口部86引导的风,能够高效地冷却姿势检测器40。
此外,在上述第二罩52中,可以不设置多个隔板88,也可以不设置多个隔板90。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a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以下的说明中,仅对直升机10a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17,直升机10a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而具有机身罩24a。机身罩24a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92。
图18是表示第二罩92的侧视图。参照图18,第二罩92与第二罩52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分隔部82(参照图9)、多个隔板88(参照图9)和多个隔板90(参照图9)点和代替筒状部80(参照图9、10)而具有筒状部94点。
筒状部94在凸缘部76的内侧延伸到比凸缘部76靠下方。筒状部9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部94a(在图18中,仅图示一个侧部94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94a的前端部的前部94b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94a的后端部的后部94c。一对侧部94a的上缘与一对侧部76a的上缘连接。前部94b的上缘与受风部78的下缘连接。后部94c的上缘与后部76c的上缘连接。后部94c以从后部76c的上缘向斜后下方去的方式延伸。在第二罩92中,由筒状部94的内表面形成开口部96。
参照图17,第二罩92以开口部96朝向斜前上方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3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94(参照图18)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散热器34的上表面。
在直升机10a中,开口部96之中位于比开口部66靠前方的位置且与散热器34对应的区域96a(比点划线L1靠前方的区域),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4(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另外,开口部96之中在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中位于比区域96a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的区域96b(比点划线L1靠后方的区域),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而且,设置于比区域96a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以向机身罩24a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的后部94c,与机身罩24(参照图13~图16)的后部76c(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96a相当于第二通风部,区域96b相当于第三通风部,后部94c相当于引导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94c侧开口部96(区域96b)的上缘的后端部以向斜后下方去的方式延伸。
如上所述,在直升机10a中,区域96a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4同样地发挥作用,区域96b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6同样地发挥作用,后部94c与直升机10的后部76c同样地发挥作用。由此,在直升机10a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直升机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直升机10a中,在第二罩92的一个开口部96包括作为第二通风部的区域96a和作为第三通风部的区域96b,因此容易制造第二罩92,容易制造机身罩24a。
此外,也可以在第二罩92中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连结前部94b和后部94c的多个隔板。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b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直升机10b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的构成的部分。
参照图19,直升机10b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具有机身罩24b。机身罩24b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一罩50而具有第一罩98点和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100。
第一罩98与第一罩50不同的点是代替开口部66(参照图7)和开口部68(参照图7)而具有开口部98a点。开口部98a形成为以从比桅杆14靠后方处向第一罩98的前端部去的方式向斜下方延伸。在开口部98a嵌入第二罩100。
第二罩100具有使上述第二罩92(参照图17、18)在前后方向上伸展的形状,具有开口部102。开口部102具有使上述第二罩92的开口部96(参照图17、18)在前后方向上伸展的形状。第二罩100包括具有与上述第二罩92的后部94c相同的构成的后部104。第二罩100以开口部102朝向斜前上方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34上。本实施方式中桅杆14通过开口部102。
在直升机10b中,开口部102之中桅杆14周边的区域102a(比点划线L2靠后方的区域)与第一罩50(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6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开口部102之中位于比区域102a靠前方的位置且与散热器34对应的区域102b(比点划线L3靠前方的区域)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4(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开口部102之中在比区域102a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处位于比区域102b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的区域102c(比点划线L2靠前方且比点划线L3靠后方的区域)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而且,设置于比区域102a靠后方且上方的、以向机身罩24b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的后部104与机身罩24(参照图13~图16)的后部76c(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102a相当于第一通风部,区域102b相当于第二通风部,区域102c相当于第三通风部,后部104相当于引导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104侧开口部102(区域102a)的上缘的后端部以向斜后下方去的方式延伸。
如上所述,在直升机10b中,区域102a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66同样地发挥作用,区域102b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4同样地发挥作用,区域102c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6同样地发挥作用,后部104与直升机10的后部76c同样地发挥作用。由此,在直升机10b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直升机10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直升机10b中,在第二罩100的一个开口部102中包括作为第一通风部的区域102a、作为第二通风部的区域102b和作为第三通风部的区域102c,因此容易制造机身罩24b。
此外,在第二罩100中也可以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隔板。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c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直升机10c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20,直升机10c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而具有机身罩24c。机身罩24c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106。
第二罩106与第二罩52不同之处在于代替分隔部82(参照图3)和多个隔板90(参照图3)而具有第一筒状部108。第一筒状部108形成为以从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开口部84靠后方的位置向机身罩24c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第一筒状部108在其上端部具有开口部108a。开口部108a朝向机身罩24c的斜前上方开口。第一筒状部108的下缘与凸缘部76的一对侧部76a的上缘、凸缘部76的后部76c的上缘和筒状部80(参照图3)的后部80c的上缘连接。
在直升机10c中,在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处位于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的开口部108a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08a相当于第三通风部。
如上述,在直升机10c中,开口部108a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6同样地发挥作用。由此,在直升机10c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直升机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直升机10c中,第一筒状部108以向机身罩24c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并且在第一筒状部108的上端部设置有开口部108a。在该情况下,除了来自直升机10的前方的风还能够将来自主旋翼16的向下吹的风经由开口部108a导入机身罩24c内。由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抑制机身罩24c内地温度上升。
图21是表示本发明还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d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针对直升机10d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构成的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21,直升机10d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而具有机身罩24d。机身罩24d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110。
第二罩110与第二罩52不同之处在于代替分隔部82(参照图3)和多个隔板90(参照图3)而具有迷宫部112。迷宫(labyrinth)部112包括上壁部112a、下壁部112b和后壁部112c。上壁部112a主视图中具有倒U字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一对侧部76a的上缘。下壁部112b在上壁部112a的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上壁部112a的两缘(左缘和右缘)。下壁部112b的前缘与筒状部80(参照图3)的后部80c的上缘连接。后壁部112c连结上壁部112a的后缘和凸缘部76的后部76c的上缘。在下壁部112b的后缘与后壁部112c和后部76c之间形成用于空气流动的充足的间隙。
在迷宫部112中,由上壁部112a的前缘和下壁部112b的前缘形成开口部114。开口部114至少向下方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14向斜前下方开口。上壁部112a和下壁部112b以从开口部114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在直升机10d中,开口部114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14相当于第三通风部。
如上所述,在直升机10d中,开口部114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6同样地发挥作用。由此,在直升机10d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直升机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直升机10d中,开口部114向斜前下方开口。由此,能够抑制雨水和尘埃等从开口部114进入机身罩24d内。而且,在直升机10d中,上壁部112a和下壁部112b以从开口部114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在该情况下,即使雨水和尘埃等通过开口部114,也能够通过上壁部112a和下壁部112b充分地抑制该雨水和尘埃等进入机身罩24d内。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e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直升机10e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构成的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22,直升机10e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而具有机身罩24e。机身罩24e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116和板状的引导部118。
第二罩116具有将第二罩52(参照图9)的B-B线的后方部分去除后的形状。直升机10e中,开口部68之中比第二罩116靠后方的区域成为开口部120。引导部118以从开口部120的后端部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方式安装在第一罩50上。引导部118的上端位于比受风部78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而,在直升机10e的主视图中能够看见引导部118的下表面118a。
直升机10e中,在比开口部66靠前方且比散热器34靠后方处位于比开口部84和散热器34靠上方的位置的开口部120与第二罩52(参照图13~图16)的开口部86(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20相当于第三通风部。另外,设置于比开口部84靠后方且上方的、以向机身罩24e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的引导部118与机身罩24(参照图13~图16)的后部76c(参照图13~图16)同样地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在直升机10e中,开口部120与直升机10的开口部86同样地发挥作用,引导部118与直升机10的后部76c同样地发挥作用。由此,在直升机10e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直升机10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也可以代替第二罩116而使用公知的散热器罩。另外,也可以将具有与引导部118相同的形状的引导部形成为第一罩的一部分。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直升机10f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直升机10f之中具有与直升机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具有与直升机10相同构成的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23,直升机10f与上述直升机10不同之处在于代替机身罩24而具有机身罩24f。机身罩24f与机身罩24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第二罩52而具有第二罩122。第二罩122与第二罩52不同之处在于还具有以向机身罩24f(第一罩50)内去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筒状部124。
第二筒状部124形成为以从分隔部82(一对侧部82a(参照图3)和底部82b)的后缘和后部76c的前缘向斜后下方去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筒状部124的下端部朝向发动机32、变速器36和电气安装件38开口。
在直升机10f中,除了在直升机10中得到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即,在直升机10f中,利用第二筒状部124能够将通过开口部86流入机身罩24f内的风顺利地引导至发动机32、变速器36和电气安装件38。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动机32、变速器36和电气安装件38。
此外,第二筒状部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第二筒状部的一部分不与后部76c的前缘连接,而是与后部76c的后缘连接。
在上述的直升机10a~10e中,也可以与直升机10f同样地设置第二筒状部。
在上述直升机10~10f中,也可以一体地形成第一罩和第二罩。
在上述中,针对第三通风部位于比第二通风部靠后方且比第二通风部和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三通风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第二通风部和/或者散热器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作为第四通风部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一对开口部58a或者一对开口部60a。在该情况下,一对开口部58a和一对开口部60a中的任一者相当于第四通风部。
以上,针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 直升机
12 主机体
14 桅杆
16 主旋翼
18 机尾
20 尾桨
22 框架
24、24a、24b、24c、24d、24e、24f 机身罩
32 发动机
34 散热器
40 姿势检测器
50、98 第一罩
52、92、100、106、110、116、122 第二罩
56a、58a、60a、64、66、68、70、72、74、84、86、96、98a、102、108a、114、120 开口部
76 凸缘部
76c 后部
96a、96b、102a、102b、102c 区域
108 第一筒状部
112 迷宫部
112a 上壁部
112b 下壁部
118 引导部
124 第二筒状部
Claims (13)
1.一种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旋翼;
旋翼轴,其支承所述主旋翼并且上下地延伸;
发动机,其设置于所述主旋翼的下方和比所述旋翼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驱动所述旋翼轴;
散热器,其设置于比所述发动机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所述发动机的热进行散热;和
机身罩,其收纳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散热器,
所述机身罩包括:
第一通风部,所述旋翼轴通过该第一通风部;
第二通风部,其设置于比所述第一通风部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将风引导至所述散热器;和
第三通风部,其设置于比所述第一通风部靠前方且比所述散热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第三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通风部和所述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和所述第三通风部是相互独立的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风部和所述第三通风部包含于公共的一个开口部,所述第一通风部是与所述一个开口部独立的其他的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和所述第三通风部包含于公共的一个开口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罩还包括将来自所述机身罩的前方的风导入所述机身罩内的引导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二通风部靠后方且上方的位置,以向所述机身罩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以使在正面观看时能够看见下表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罩包括以向所述机身罩的斜前上方去的方式从下向上延伸的第一筒状部,
所述第三通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上端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风部朝向下方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罩包括形成所述第三通风部的上壁部和下壁部,
所述上壁部从所述第三通风部以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
所述下壁部以在所述上壁部的下方从所述第三通风部向斜后上方去的方式从前向后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罩还包括以向所述机身罩内去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筒状部。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风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罩还包括设置于比所述第一通风部靠后方的位置的第四通风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承所述发动机的框架和检测该无人直升机的姿势的姿势检测器,
所述第四通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框架靠上方且比所述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姿势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框架靠上方且比所述旋翼轴靠后方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1594 | 2012-07-20 | ||
JP2012161594A JP5707367B2 (ja) | 2012-07-20 | 2012-07-20 | 無人ヘリコプタ |
PCT/JP2013/069562 WO2014014072A1 (ja) | 2012-07-20 | 2013-07-18 | 無人ヘリコプ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0803A true CN104470803A (zh) | 2015-03-25 |
CN104470803B CN104470803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9948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38617.6A Active CN104470803B (zh) | 2012-07-20 | 2013-07-18 | 无人直升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82012B2 (zh) |
EP (1) | EP2876051A1 (zh) |
JP (1) | JP5707367B2 (zh) |
KR (1) | KR101613574B1 (zh) |
CN (1) | CN104470803B (zh) |
AU (1) | AU2013291120A1 (zh) |
WO (1) | WO201401407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64010A (zh) * | 2017-10-06 | 2020-05-1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无人飞行器用框架 |
CN111591452A (zh) * | 2020-04-03 | 2020-08-28 | 湖北吉利太力飞车有限公司 | 垂起飞行器的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13371190A (zh) * | 2021-08-16 | 2021-09-10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一种基于常规旋翼构型的复合式高速直升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56106B2 (ja) * | 2013-06-28 | 2016-02-0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無人ヘリコプタ |
CN103818544B (zh) * | 2014-01-24 | 2016-05-18 | 深圳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 无人机、无人机机身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6000484A1 (zh) * | 2014-07-03 | 2016-01-07 | 天津曙光敬业科技有限公司 | 无人直升机的机壳开合系统 |
WO2016172947A1 (zh) * | 2015-04-30 | 2016-11-03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及应用该热管理系统的无人机 |
CN112722239B (zh) * | 2015-06-01 | 2023-02-28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无人飞行器 |
CN105253311B (zh) * | 2015-09-28 | 2017-08-08 | 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 | 无人直升机 |
DE102016125656B4 (de) * | 2016-12-23 | 2021-02-18 |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 Luftfahrzeug mit einem Kühlsystem und Kühlverfahren |
US10906660B2 (en) * | 2018-08-09 | 2021-02-02 | Bell Textron Inc. | Cowling inlet for sideward airflow |
JP7235582B2 (ja) | 2019-05-07 | 2023-03-08 | 株式会社Subaru | 冷却ダクト |
RU2737979C1 (ru) * | 2020-03-23 | 2020-12-07 | 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рисович Махнюк | Вертолет |
WO2021198964A1 (en) * | 2020-04-02 | 2021-10-07 | Ahmad Fareed Aldarwish | Aircraft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tools and methods |
FR3131904A1 (fr) * | 2022-01-14 | 2023-07-21 | Roze Mobility | Aeronef a voilure tournante a usage mixte, notamment emport de passagers en mode pilote ou emport de charge en mode drone |
JP7099776B1 (ja) * | 2022-03-17 | 2022-07-12 | 株式会社石川エナジーリサーチ | 飛行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698A (ja) * | 1990-05-21 | 1992-01-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ヘリコプタのラジエータ配設構造 |
JPH10263215A (ja) * | 1997-03-28 | 1998-10-06 | Mugen:Kk | 無人ヘリコプター |
JP2002193193A (ja) * | 2000-12-25 | 2002-07-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無人ヘリコプターのラジエータ構造 |
JP2004268730A (ja) * | 2003-03-07 | 2004-09-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無人ヘリコプタの姿勢制御方法 |
CN1558853A (zh) * | 2001-11-07 | 2004-12-29 | 螺旋桨、螺旋桨稳定器和有关飞行器的螺旋桨 | |
CN101238033A (zh) * | 2005-08-04 | 2008-08-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无人直升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10304B2 (ja) | 1996-10-15 | 2003-05-2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産業用無人ヘリコプタ |
JP4140004B2 (ja) * | 2003-02-21 | 2008-08-2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無人ヘリコプタ |
JP4284110B2 (ja) * | 2003-05-26 | 2009-06-24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ヘリコプタ |
AT413811B (de) | 2004-07-15 | 2006-06-15 | Schiebel Ind Ag | Unbemannter hubschrauber |
KR20070112413A (ko) * | 2005-03-28 | 2007-11-23 | 야마하하쓰도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무인 헬리콥터 |
EP2133265B1 (en) * | 2008-06-10 | 2010-08-11 | Agusta S.p.A. | Helicopter |
-
2012
- 2012-07-20 JP JP2012161594A patent/JP57073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7-18 EP EP13820172.8A patent/EP2876051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7-18 US US14/415,179 patent/US93820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7-18 KR KR1020157001630A patent/KR101613574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7-18 AU AU2013291120A patent/AU20132911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07-18 CN CN201380038617.6A patent/CN10447080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7-18 WO PCT/JP2013/069562 patent/WO20140140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698A (ja) * | 1990-05-21 | 1992-01-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ヘリコプタのラジエータ配設構造 |
JPH10263215A (ja) * | 1997-03-28 | 1998-10-06 | Mugen:Kk | 無人ヘリコプター |
JP2002193193A (ja) * | 2000-12-25 | 2002-07-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無人ヘリコプターのラジエータ構造 |
CN1558853A (zh) * | 2001-11-07 | 2004-12-29 | 螺旋桨、螺旋桨稳定器和有关飞行器的螺旋桨 | |
JP2004268730A (ja) * | 2003-03-07 | 2004-09-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無人ヘリコプタの姿勢制御方法 |
CN101238033A (zh) * | 2005-08-04 | 2008-08-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无人直升机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64010A (zh) * | 2017-10-06 | 2020-05-1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无人飞行器用框架 |
CN111164010B (zh) * | 2017-10-06 | 2023-12-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无人飞行器用框架 |
CN111591452A (zh) * | 2020-04-03 | 2020-08-28 | 湖北吉利太力飞车有限公司 | 垂起飞行器的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13371190A (zh) * | 2021-08-16 | 2021-09-10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一种基于常规旋翼构型的复合式高速直升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0803B (zh) | 2016-06-08 |
US20150183521A1 (en) | 2015-07-02 |
JP2014019357A (ja) | 2014-02-03 |
EP2876051A1 (en) | 2015-05-27 |
KR20150036148A (ko) | 2015-04-07 |
US9382012B2 (en) | 2016-07-05 |
WO2014014072A1 (ja) | 2014-01-23 |
AU2013291120A1 (en) | 2015-03-05 |
KR101613574B1 (ko) | 2016-04-19 |
JP5707367B2 (ja) | 2015-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70803A (zh) | 无人直升机 | |
US20170253333A1 (en) | Unmanned vehicle | |
EP2505422B1 (en) | Electric three-wheeled vehicle | |
CN204916154U (zh) | 一种一体化飞行器机体 | |
JP4589394B2 (ja) | 無人ヘリコプタ | |
JP2022173247A (ja) | 電動作業車 | |
JP6639833B2 (ja) | 電動作業車両 | |
CN105555126B (zh) | 用于农业机器的提取器风扇组件的转子 | |
JP6877087B2 (ja) | 草刈機 | |
US20160016623A1 (en) | Motorcycle | |
CN107323652A (zh) | 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 | |
CN110745239A (zh) | 自动导航的多旋翼无人机移动供电装置 | |
CN206125442U (zh) | 无人机电机安装座及无人机 | |
CN106585952A (zh) |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 | |
CN202987295U (zh) | 马达驱动车辆 | |
US11476536B2 (en) | Battery housing | |
US20070284477A1 (en) | Vertical Tail Unit For Aircraft And Aircraft Equipped With Same | |
CN103118889A (zh) | 轮毂电动机型电动汽车 | |
CN206811930U (zh) | 一种客车后桥总成承载工装 | |
CN205440795U (zh) | 水上飞行器 | |
EP3015362A1 (fr) | Carenage de sommet d'un giravion equipe d'un organe mobile de guidage du flux d'air s'ecoulant vers l'arriere du giravion | |
CN104986321B (zh) | 一种一体化飞行器机体 | |
CN111164010A (zh) | 无人飞行器用框架 | |
EP2617989A1 (en) | Rear-mounted vehicular wind power generator system | |
KR20160072726A (ko) | 도로주행이 가능한 수직이착륙형 비행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