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0303B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70303B CN104470303B CN201410228791.3A CN201410228791A CN104470303B CN 104470303 B CN104470303 B CN 104470303B CN 201410228791 A CN201410228791 A CN 201410228791A CN 104470303 B CN104470303 B CN 1044703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 moving assembly
- main body
-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 magnetic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包括第一结合侧及设置于第一结合侧的第一磁性件;第二主体包括对应于第一结合侧的第二结合侧、设置于第二结合侧的容置槽及移动组件,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槽内,其中移动组件具有磁力。当第二结合侧靠近第一结合侧时,移动组件与第一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移动组件朝第二结合侧移动。通过本发明的设计,让电子装置在组装时更为便利,且能减少组装错位时容易产生的问题。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9月17日;
申请号为:201310424918.4;发明名称为: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磁力吸附方式结合不同部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装置在制造或组装时,大多采用螺固方式作为不同部件之间的主要结合方式,然而此类螺固组装程序往往花费了许多拆装时间,进而增加组装成本与造成组装上的不便。为了缩减不同部件之间的组装时间成本,现行方法之一是在装置的不同部件上各设置一组磁铁组件,使得不同部件在组装时,可以通过磁铁组件之间的磁力吸附来达到辅助结合的功效。
为了使电子装置的不同部件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在设计上必须采用能提供较强磁力的磁铁组件。然而,在组装过程中,若是两个部件在尚未完全对准的状态下,可能会因为磁铁组件的磁力过大,使得两部件已彼此吸附,导致两部件之间产生组装错位的现象;如此反而会增加组装时的困扰。
因此,如何能改善现有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缺点,提高组装时的便利性并减少两部件结合时所产生的错位现象,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磁力吸附方式结合不同部件的电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装置组装时容易产生错位而难以复原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包括第一结合侧及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设置于第一结合侧。第二主体包括第二结合侧、容置槽及移动组件;第二结合侧对应于第一结合侧;容置槽设置于第二结合侧;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槽内,其中移动组件具有磁力。当第二主体的第二结合侧靠近第一主体的第一结合侧时,移动组件与第一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移动组件朝第二结合侧移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还包括一辅助磁性件,该辅助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二主体内,其中该移动组件与该辅助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小于该移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其中当该移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之间未产生磁吸力时,该移动组件磁吸附于该辅助磁性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移动组件还包括支架与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结合于支架,使得支架可随着第二磁性件于容置槽内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支架包括导引部,且容置槽包括对应导引部,通过导引部配合对应导引部,以使支架于容置槽内能沿直线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引部为导杆,且对应导引部为可供导杆通过的导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移动组件还包括阻尼件,以提供移动组件移动至接触第二结合侧的缓冲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阻尼件固定于第二磁性件或支架上,并使得阻尼件相较于第二磁性件及支架更接近第二结合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一定位部,且第二主体还包括对应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通过第一定位部配合第二定位部以提供结合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辅助定位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为凹槽,且第二定位部为可插入凹槽的卡榫。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侧为斜面结构,且第二结合侧为对应斜面结构的另一斜面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还包括第二上盖,第二上盖用以固定于容置槽上,以提供遮蔽容置槽。
通过本发明的设计,当第一主体逐渐靠近第二主体以彼此结合时,第一磁性件会对移动组件产生磁力吸附作用,进而带动移动组件朝第二结合侧移动;最后,通过第一磁性件及移动组件之间的磁吸力,提供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结合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于第一主体结合第二主体前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于第一主体结合第二主体后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电子装置 10:第一主体
11:第一结合侧 111:容置空间
12:第一磁性件 13:第一定位部
14:第一上盖 20:第二主体
21:第二结合侧 22:容置槽
221:对应导引部 23:移动组件
231:第二磁性件 232:支架
232a:导引部 233:阻尼件
24:辅助磁性件 25:第二定位部
26:第二上盖 S: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出较佳实施例说明如下。
请一并参考图1及图2。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可应用于便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与其扩充底座的组合等可携式电子装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应用于具有类似架构的其他电子装置上。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1包括第一主体10及第二主体20,第一主体10能够结合于第二主体20。第一主体10包括第一结合侧11及第一磁性件12,第一磁性件12设置于第一结合侧1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供稳固结合的效果,于第一结合侧11的中央部位为基准对称设置二个容置空间111,而各容置空间111分别容置一个第一磁性件12,以构成结构对称设计,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依据装置设计所需的第一磁性件12数量不同而加以变化。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单一第一磁性件12的设计,即仅于第一结合侧11的中央部位设置的单一容置空间111,以供容置单一第一磁性件12。此处第一磁性件12可为一磁铁组件。
第一主体10还包括第一定位部13(请参见图2),用以提供结合第一主体11及第二主体20时的辅助定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0采用二个第一定位部13分设于第一结合侧11的两端,但第一定位部13的设置数量是依据不同设计而加以变化,例如也能够仅设置单一第一定位部13。第一定位部13的结构形式配合第二主体20的对应结构而改变。
此外,第一主体10还包括第一上盖14,第一上盖14的数量对应于容置空间111的数量。第一上盖14用以固定盖合于容置空间111上,以提供遮蔽容置空间111的效果,保持第一主体10的外观一致性。
第二主体20包括第二结合侧21、容置槽22及移动组件23。第二结合侧21对应第一结合侧11,使得第一主体10能以第一结合侧11靠近第二主体20的第二结合侧21,直到彼此结合。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配合第一主体11的第一磁性件12的设置,第二主体20的容置槽22及移动组件23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均对应于第一磁性件12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组件的数量均为二个,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容置槽22设置于第二结合侧21,而容置槽22用以供容置移动组件23。容置槽22是自第二结合侧21朝第二主体20的内部延伸而形成。移动组件23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槽22内,且移动组件23具有磁力,以便与第一主体10的第一磁性件12产生磁力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组件23包括第二磁性件231及支架232,支架232供承载第二磁性件231以与其相结合,使得支架232可随着第二磁性件231于容置槽22内移动。此处第二磁性件231可为一磁铁组件。
为了保持移动组件23产生移动时的稳定性且不会产生偏移,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32包括导引部232a,且容置槽22包括对应导引部221;当移动组件23于容置槽22内移动时,通过支架232的导引部232a配合容置槽22的对应导引部221所提供的导引限位功能,使得移动组件23于容置槽22内仅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此处导引部232a为导杆,且对应导引部211为可供导杆通过的导槽(在本实施例中,导杆与对应的导槽的数量均为二个,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也可以采用单一导杆配合单一导槽的形式)。
此外,移动组件23还包括阻尼件233,用以提供移动组件23移动至接触第二结合侧21的缓冲效果,并降低可能产生的撞击音。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阻尼件233固定于第二磁性件231上,使得阻尼件233相较于第二磁性件231及支架232更接近第二结合侧21,亦即当移动组件23朝第二结合侧21移动时,会先以阻尼件233接触第二结合侧2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依据不同设计,阻尼件233也可以选择固定于支架233上,同样能提供移动组件接触第二结合侧21的缓冲效果。而阻尼件233的数量及设置位置也可以调整,例如可采用单一阻尼件233贴附于第二磁性件231表面,或是以二个阻尼件233分别固定于第二磁性件231的两端。
第二主体20还包括辅助磁性件24,辅助磁性件24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对应于移动组件23的数量及设置位置。辅助磁性件24固定于容置槽22内,且其设置位置远离第二结合侧21,用以将移动组件23以磁力固定于远离第二结合侧21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22内包括固定部221,此固定部221与第二结合侧21保持一间距S,通过固定部221来固定辅助磁性件24。此处辅助磁性件24可为本身具有磁性的材料或可被磁力吸附的材料,例如磁铁组件或金属件等。在设计上,第二磁性件231对辅助磁性件24所产生的磁吸力小于第一磁性件12对第二磁性件231所产生的磁吸力。
第二主体20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5,用以配合前述第一定位部13以提供结合第一主体11及第二主体12时的辅助定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0也采用二个第二定位部25分设于第二结合侧21的两端,且其位置及结构型式对应第一主体11的二个第一定位部13。此处各第一定位部13为凹槽,且各第二定位部25为可插入凹槽的卡榫,但二者的结构设计可相互置换。
此外,第二主体20还包括第二上盖26,第二上盖26的数量对应于容置槽22的数量。第二上盖26用以固定盖合于容置槽22上,以提供遮蔽容置槽22的效果,保持第二主体20的外观一致性;而第二上盖26也可以提供对移动组件23的止挡功能。
请参考图3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1于第一主体10结合第二主体20前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的结合,将第一结合侧11设计为一斜面结构,且将第二结合侧21设计为对应前述斜面结构的另一斜面结构;通过斜面结构设计增加接触面积,且两斜面结构的相互搭配有利于彼此结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若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1以可携式电子装置为例,其第一主体10可为装置的系统端,而第二主体20可为装置的键盘模块,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第一主体10及第二主体20也可以相互置换。
当第二主体20尚未结合第一主体10的状态下,为了防止第二主体20位于容置槽22内的移动组件23任意移动,避免易于与外界的磁性物质相互吸引,因此通过辅助磁性件24的设置,使其对第二磁性件231产生磁力吸附效果;据此,第二磁性件231受辅助磁性件24的磁力吸附,而使移动组件23被固定在远离第二结合侧21的位置,即令第一主体10未对第二主体20组装到位之前,保持固定移动组件23的状态。
请参考图4是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1于第一主体10结合第二主体20后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主体10的第一结合侧11与第二主体20的第二结合侧21自图3的状态相互靠近,并以第一主体10的第一定位部13对准第二主体20的第二定位部25而组装到位。由于第二磁性件231对辅助磁性件24所产生的磁吸力小于第一磁性件12对第二磁性件231所产生的磁吸力,此时第二磁性件231会因为受到第一磁性件12的磁吸力而脱离与辅助磁性件24的吸附状态,令移动组件23朝第二结合侧12移动,直到接触第二结合侧12。移动组件23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支架232的导引部232a与容置槽22的对应导引部221的限制,使得移动组件23仅能沿着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沿直线移动。于是,通过第一磁性件12与第二磁性件231间的较强磁吸力,令移动组件23移动至定位,并且通过第一磁性件12与第二磁性件231彼此吸附而达到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的紧密结合效果。
而当移动组件23移动至接触第二结合侧12时,通过前述阻尼件233的设置,以减缓移动组件23对第二结合侧12所产生的撞击,提供缓冲效果;而当使用者听到前述撞击所发出的撞击声时,即可确认目前移动组件23已移动至定位,并提供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间的磁吸结合效果。
借此,在本发明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的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未结合或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尚未完全组装对位之前,移动组件会被固定于远离第二结合侧的位置而不被作用。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彼此对位结合时,通过第一磁性件对第二磁性件产生较强的磁力吸附作用,以带动移动组件朝第二结合侧移动,以提供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间的辅助结合效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主体,包括:
一第一结合侧;
一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第一结合侧;及
一第一定位部;以及
一第二主体,包括:
一第二结合侧,对应于该第一结合侧;
一容置槽,设置于该第二结合侧;
一移动组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槽内,其中该移动组件具有磁力;及
一第二定位部,对应该第一定位部;
其中当该第二结合侧靠近该第一结合侧时,该移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使得该移动组件朝该第二结合侧移动,且通过该第一定位部配合该第二定位部以提供结合该第一主体及该第二主体的辅助定位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主体还包括一辅助磁性件,该辅助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二主体内,其中该移动组件与该辅助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小于该移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
其中当该移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之间未产生磁吸力时,该移动组件磁吸附于该辅助磁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组件还包括一支架与一第二磁性件,该第二磁性件结合于该支架,使得该支架能够随着该第二磁性件于该容置槽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一导引部,且该容置槽包括一对应导引部,通过该导引部配合该对应导引部,以使该支架于该容置槽内能沿直线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部为一导杆,且该对应导引部为能够供该导杆通过的一导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组件还包括一阻尼件,以提供该移动组件移动至接触该第二结合侧的缓冲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阻尼件固定于该第二磁性件或该支架上,并使得该阻尼件相较于该第二磁性件及该支架更接近该第二结合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凹槽,且该第二定位部为能够插入该凹槽的一卡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侧为一斜面结构,且该第二结合侧为对应该斜面结构的另一斜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主体还包括一第二上盖,该第二上盖用以固定于该容置槽上,以提供遮蔽该容置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28791.3A CN104470303B (zh) | 2013-09-17 | 2013-09-17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28791.3A CN104470303B (zh) | 2013-09-17 | 2013-09-17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CN201310424918.4A CN104470302A (zh) | 2013-09-17 | 2013-09-17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24918.4A Division CN104470302A (zh) | 2013-09-17 | 2013-09-17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0303A CN104470303A (zh) | 2015-03-25 |
CN104470303B true CN104470303B (zh) | 2017-05-24 |
Family
ID=52915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28791.3A Active CN104470303B (zh) | 2013-09-17 | 2013-09-17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47030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84030B (zh) * | 2015-08-25 | 2020-01-2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便携式电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80655A2 (en) * | 1999-09-03 | 2001-03-07 | TARMO CO. Ltd. | Magnetic fasteners |
CN2569526Y (zh) * | 2002-09-10 | 2003-08-27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
2013
- 2013-09-17 CN CN201410228791.3A patent/CN1044703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80655A2 (en) * | 1999-09-03 | 2001-03-07 | TARMO CO. Ltd. | Magnetic fasteners |
CN2569526Y (zh) * | 2002-09-10 | 2003-08-27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70303A (zh) | 2015-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94398B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9240267B2 (en) |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 |
US8890471B2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 |
KR20180083929A (ko) | 폴딩 단말 | |
US8587396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retaining mechanism for retaining a magnetic element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 |
US8214002B2 (en) | Portable terminal | |
CN104470303B (zh)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
US20120033141A1 (en) | Televis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17152515A1 (zh) |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 |
JP5837193B2 (ja) | 携帯式電子設備ターミナルのスライド板ヒンジ | |
TWI539694B (zh) | 以磁力結合之電子裝置 | |
TW200742390A (en) | Sliding mechanism for moving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4470302A (zh) | 以磁力结合的电子装置 | |
CN104407426B (zh) | 一种简易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3874368A (zh) | 电子装置 | |
CN202956526U (zh) | 镜头驱动装置 | |
CN102367693B (zh) | 天花板及其安装结构 | |
CN105020551A (zh) | 装置固定结构及电子装置 | |
CN203398026U (zh) | 用于电磁继电器的铁芯 | |
CN209690661U (zh) | 一种包边压膜装置 | |
CN102624104B (zh) | 导磁装置及音圈马达 | |
US20130286296A1 (en) |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4571308B (zh) | 磁铁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 |
CN204257942U (zh) | 电动脚踏车仪表 | |
US9455102B2 (en) | Key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