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411966A -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1966A
CN104411966A CN201380033399.7A CN201380033399A CN104411966A CN 104411966 A CN104411966 A CN 104411966A CN 201380033399 A CN201380033399 A CN 201380033399A CN 104411966 A CN104411966 A CN 104411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drive train
brake
service brake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33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格拉尔德·黑亨贝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1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1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44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for bra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64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for stopping; controlling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44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for braking
    • F03D7/0248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for braking by mechanical means acting on the power tra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0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for synchronous capacitors
    • H02H7/067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for synchronous capacitors on occurrence of a load dum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9/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generators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a desired output
    • H02P9/04Control effected upon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and dependent upon electric output value of the gene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能量获取设备具有动力传动系,该动力传动系包括具有三个驱动端和从动端的差速传动装置(14),其中,一个第一驱动端与驱动轴相连接,一个从动端与发电机(13)相连接并且一个第二驱动端与差速驱动装置(16)相连接。所述差速传动装置(14)是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在动力传动系中设置有紧急制动器(4)和运行制动器(20)。在停电、电网故障或者紧急断路的情况下激活运行制动器(20),从而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至少0.5秒的时间段上保持基本恒定。

Description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获取设备的动力传动系和一种用于控制能量获取设备的动力传动系的运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风力设备领域中的技术开发另外导致转子直径和塔高越来越大。因此,由于例如电网故障或者强风暴引起的大的功率波动造成在塔上相应大的偏转,这又导致设备上的高负荷。由于这个原因,例如风力设备(该风力设备为了实现可变的转子转速通常使用三相发电机结合完全转换器)以大电阻经由所谓的断路器与完全转换器的直流电中间电路相连接,以便在负载自发损失时(例如在电网故障时)能够维持在转子上的负载并且因此可以避免快速调整转子叶片。在负载快速损失时,快速调整转子叶片将会是必要的,以便避免转子的超转速,但是可能导致转子推力的相应大的改变并且因此使塔负载过重。塔越高,这个问题变得越大。
通过例如在电网故障持续时间较长时涡轮机由于缺少负载而进入超转速,相似的问题也可能在例如水力设备中出现,这可能会该涡轮机。同样,对于工业应用的驱动装置也有以下运行状态,在这些运行状态中,当例如在短的时间段上停电时在驱动端侧的或者在从动端侧的制动力矩是必需的,以便使系统进入安全状态。
用于识别故障至设备的停滞状态或者至电网故障结束的持续时间可能持续高达数秒,因此上述电阻的相应大的大小是有必要的。
然而,对于具有完全转换器的设备描述的方法可以不以典型的差速系统来(机电式、静液压式和液力式)实现,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发电机直接与电网相连接。此外,同样的内容也适用于所谓的双馈的三相交流电机。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所述目的以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动力传动系来实现。
此外,所述目的以一种具有权利要求20所述特征的方法来实现。
通过在能量获取设备或者工业作业机械的转子下游安装运行制动器,该运行制动器可以将制动转矩引入动力传动系中,在例如风力设备中变桨系统可以延迟地做出反应,这导致设备的推力相应慢地改变并且因此将尤其是塔或者支承结构的负荷保持得尽可能小。
通过在能量获取设备或者工业作业机械的转子和发电机之间安装运行制动器,该运行制动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制动转矩引入动力传动系中,在例如风力设备中变桨系统可以延迟地做出反应,这导致设备的推力相应慢地改变并且因此将尤其是塔或者支承结构的负荷保持得尽可能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附图说明
接下来参照附图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按照现有技术的风力设备的动力传动系,该风力设备包括永磁激励的同步发电机、完全转换器和具有电阻的中间电路-断路器,
图2示出按照现有技术的具有差速驱动装置的风力设备的动力传动系,
图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具有差速驱动装置的风力设备的动力传动系,
图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差速驱动装置的风力设备的动力传动系,
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对于运行制动系统的可实现的特征曲线,和
图6示出对于运行制动系统的按照本发明的特征曲线与风力设备的典型转矩特征曲线相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风力设备的转子的功率由以下公式计算:
转子功率=转子面积*功率系数*空气密度/2*风速3
其中,功率系数取决于风力设备的转子的高速运转系数(=叶片尖端速度与风速的比例)。风力设备的转子是为最佳的功率系数基于在开发过程中要确定的高速运转系数(通常在7和9之间的值)而设计。由于这个原因,当风力设备在部分负载范围内运行时要设定相应小的转速,以保证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效率。
按照上述公式,设备的功率消耗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比例。作用到设备上的推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比例。然而,二者此外还与所设定的转子-叶片角度相关。因此,只要朝向顺浆部位调整转子叶片,推力和功率就向零接近。
图1示出按照现有技术的用于实现可变转速的解决方案。风力设备的转子1以一个转子支承装置2支承在机架中。转子1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具有大部分可单独调整的转子叶片的所谓的三叶转子。通过调整转子叶片来控制设备的动力传动系的功率消耗,或者可以通过朝向顺浆部位调整转子叶片尽可能无负荷地切断该功率消耗。为了能够可靠地停止设备,通常单独调整转子叶片,从而形成所要求的冗余并且因此转子叶片调整装置也用作紧急制动器。
随后,转子1驱动主传动装置3。该主传动装置3大多包括两个行星齿轮级和一个圆柱齿轮级。然而在此关于传动级的数量和类型有多个方案。主传动装置的快速运转侧大多借助一个离合器5与发电机6、例如永磁激励的低压-同步电机相连接。由于安全原因,补充地或者备选地为了调整转子叶片而有一个紧急制动器4,该紧急制动器在大多数情况下设置在主传动装置3和发电机6之间并且该紧急制动器也可以仅构造为停驻制动器(例如为了维修工作)。紧急制动器4大多构造为力锁合的装置、例如盘式制动器,但也可以构造为形锁合的装置、例如转子-止动器。此外,紧急制动器4也可以定位在转子1和主传动装置3之间或者在发电机6上游或下游。该紧急制动器4的主要功能是,在出现故障时或者为了保护人、优选与上面提到的转子叶片调整装置相结合地使设备可靠地进入停机状态。因此,紧急制动器4是自给自足的防护设备,该防护设备(基于有效的准则)大多不允许承担其它的运行功能。图中未示出的转子叶片调整装置理论上也可以独自满足紧急制动器4的功能,该紧急制动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是必需的。发电机6经由一个具有一个整流器7和一个换流器8的变频器和一个变压器9连接在中压电网10上。借助将整流器7和换流器8相连接的直流中间电路,一个所谓的断路器12与一个电阻11相连接。
在图1至图3的实例中,具有一个转子支承装置2的转子1、主传动装置3、紧急制动器4、离合器5和发电机6是所谓的动力传动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于从海流、水力涡流或者泵中获取能量的设备中,动力传动系可以类似地构造,但是例如不必具有诸如主传动装置3的部件或者可以还具有其它的部件。
由于在动力传动系中的故障、或者在设备的取决于运行的快速停止或紧急停止时或者在电网故障或者电网停电时,发电机6可能不再接收功率并且出现功率损耗。因此,驱动转子1的转矩将会使设备的动力传动系进入超转速。为了阻止损坏设备的转速,理论上可以激活紧急制动器4,该紧急制动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构造为盘式制动器。然而,在电网10弱的情况下这经常会失败,在任何情况下这也都导致功率损耗。由于安全技术的原因,因此为了该恢复性的运行状态使用紧急制动器4是不允许的。因此,在按照现有技术的设备中,通过快速调整转子叶片来阻止超转速,从而可以避免激活紧急制动器4。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缺点是,由此作用到设备上的推力也相应地快速减小,这首先导致设备的塔的高负荷。另一个缺点可能是,在短时间停电时(这是具有短期恢复的额定电压的停电,简称LVRT)可能持续相对久,直到设备再次达到在出现该电网故障之前所产生的功率水平,因为转子叶片调整装置必须再次返回原始的工作位置,这有时比由目前的电网馈电规程所要求的时间持续地更久。
由于这个原因,在此期间在按照现有技术的设备中断路器12和电阻11这样确定参数,使得它们接收设备的额定功率数秒并且可以将该额定功率转化成热量。由此得到的优点是,在动力传动系上的转矩暂且可以维持并且因此快速地调整转子叶片也不是必需的,从而作用在设备上的推力也不突然改变。此外,在电网恢复时输出到电网中的功率可以快速再次调高,因为换流器8瞬间便可以再次将功率输出到电网中,而断路器同时回调输入到电阻中的能量。因此在理想状态下存在于动力传动系上的转矩在电网电压短时间扰动期间保持不变。
图2示出一种已知的具有机电差速驱动装置的风力设备的设计。在此,风力设备的动力传动系也基本上在转子1中以其转子叶片开始并且以发电机13结束。在此,同样转子1也驱动主传动装置3并且随后驱动差速传动装置14。发电机13与差速传动装置14的空心轮相连接并且发电机的小齿轮与差速驱动装置16相连接。差速传动装置14在示出的实例中是一级的并且差速驱动装置16与主传动装置3的输出轴以及与发电机13的驱动轴处于同轴的布置结构中。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发电机13中设有空心轴,该空心轴允许差速驱动装置16定位在发电机13的背向差速传动装置14的一侧。由此,差速级优选是一个分开的、连接在发电机13上的结构组件,该结构组件便优选经由一个紧急制动器4和一个离合器5与主传动装置3相连接。与已经在对图1的阐述中所说明的同样的内容按照意义适用于紧急制动器4。差速传动装置14和差速驱动装置16之间的连接轴15优选以一种尤其低惯性矩的方案以玻璃纤维或者碳纤维或者两种材料的组合构造为例如纤维复合轴,在该纤维复合轴中轴的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材料。差速驱动装置16借助变频器17和变压器18连接在中压电网19上。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发电机13、优选一种他励的中压-同步发电机可以直接地、也就是说没有复杂的功率电子器件地连接到中压电网19上。在可变的转子转速和固定的发电机转速之间的平衡通过转速可变的差速驱动装置16来实现,该差速驱动装置具有的功率为设备总功率的优选大约15%。
对于差速驱动装置的转矩方程式为:
转矩差速驱动装置=转矩转子*y/x,
其中,参数因子y/x是对于主传动装置3中的或者差速传动装置14中的转换比例的度量。在差速驱动装置16中的转矩总是与在整个动力传动系中的转矩成比例的。
然而与按照图1的设备设计相反,这种设计的一个缺点是,在例如停电或者LVRT时发电机13不再能供给功率到电网19中。因此,假如转子叶片-调整系统不立刻并且快速地做出反应,那么存在的转矩将会使设备的转子1或者动力传动系超转速。
同样的内容也适用于所谓的双馈三相交流电机,在所述双馈三相交流电机中,发电机的转子经由变频器与电网相连接,然而发电机的定子直接地或者借助一个变压器与电网相连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出现故障时也不能够维持功率,由此按照现有技术只剩下选择可能产生不良作用的转子叶片快速调节来作为用于避免超转速的手段。
图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风力设备的具有一个差速驱动装置的动力传动系。原则上,该动力传动系与按照图2的动力传动系相同地构造。然而主要的不同在于,在主传动装置3和差速传动装置14之间安装有一个运行制动器20。在示出的实例中,该运行制动器位于紧急制动器4和离合器5之间,不过该运行制动器可选地原则上可以定位在动力传动系中的各处。定位在主传动装置3和差速传动装置14之间时的优点是,制动力矩在此作用到传动装置的快速运转的轴上并且由此存在尽可能小的转矩。此外,制动力按照惯性矩分配,这导致大部分制动力矩经由主传动装置3作用到转子1上。因此,发电机13和差速驱动装置16通过制动过程经受尽可能小的转矩载荷。当运行制动器例如与发电机13的转子轴相连接并且差速驱动装置16因此必须保持抵抗由一个运行制动器2所引入的制动力矩时,就不是这种情况。但是按照本发明应该不排除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的这个方案。运行制动器的用途是可以与图1的断路器12和电阻11的用途相比拟的,也就是说,该运行制动器可以全部地或者假如足够的话也部分地接收设备的额定功率数秒并且将其转化成热量。由此产生的优点在此是,可以暂且维持动力传动系上的转矩并且因此快速地调整转子叶片不是必需的,从而作用到设备上的推力也不突然改变。
在启动情况下,设备控制系统首先检测是否是停电或者时间上短暂的电网故障(所谓的LVRT故障),其中,设备应该或者必须位于电网上。这根据技术上的电网供给条件要求大约0.5至3秒的时间段,在这期间理想的是不明显调整转子叶片。因此在电网突然恢复时,通过相应地快速减小由运行制动器20“消耗的”功率,可以非常快速地调高要分给电网的功率。理想地可以这样调节运行制动器20,使得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这个时间段上保持基本恒定,或者至少这么高使得转子1的超转速被阻止。这比可以通过调节转子叶片所能实现的情况快很多地起作用。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并且有其它故障,那么可以缓慢地关闭设备。这样的关闭过程例如可以持续直到15秒,在这期间必须输出其相应多的能量、例如转化成热量。在此,把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优选最高7秒之后、然而理想地为了限制热负荷而在3至5秒之后相应地向零调节。
总而言之要确定的是,运行制动器20的主要功能在于限制转子转速和/或发电机转速,因为由此快速调整转子叶片大多不再是必需的。与此相反,紧急制动器4目标在于停止设备(转子-转速大致为0/分)。
运行制动器20可以具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在此,首先一次应提到液力减速器的组。液力减速器大多用油工作,在需要时该油被引导到变换器壳体中。变换器壳体包括两个旋转对称的并且对置的叶轮、一个与设备的动力传动系相连接的转子和一个固定的定子。转子使输送的油加速并且离心力将油向外压。通过转子轮叶的形状,油被引导到定子中,该定子由此向转子中引入制动转矩并且随后也制动整个动力传动系。
通过摩擦将运动能转化为热量,该热量必须通过热交换器被重新输出,这例如可以借助设备的冷却水循环系统来实现。为了激活,减速器优选从储存容器以油流入,油被叶轮自动地重新泵回。
另一种实施选项是水减速器,该水减速器同样按照液力原理工作,不过以水代替油用作制动液。按照填充系数和在转子和定子之间的转速差来构造制动力矩。在此积累的能量在减速器的液力工作空间中仅转化为热能并且直接由冷却水容纳。变热的冷却水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经由设备的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却。该冷却水循环系统大多本来就存在,以便能够冷却例如发电机13、差速驱动装置16和变频器17等。
在作为运行制动器的电动减速器、例如涡流制动器中,例如两个没被磁化的钢盘(转子)与动力传动系相连接。具有电线圈的定子位于其间。当通过激活减速器来调控电流时产生磁场,这些磁场通过转子闭合。相反的磁场便产生制动作用。所形成的热量例如通过内部通风的转子盘被重新排出。
作为运行制动器的减速器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其无磨损性和良好的可控制性。因此,制动力矩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或者经由制动操作的过程来调整或者优化。
备选地,也可考虑将盘式制动器作为运行制动器20。在这里,所谓的磁极摩擦制动器由于有时频繁恢复的激活而非常适合。磁极摩擦制动器原则上是与盘式制动器相同构造的,然而具有由几乎无磨损的钢制成的摩擦片。制动力矩在此也是可控制的。
图4示出按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差速驱动装置。在示出的实例中,运行制动器20与发电机13的转子轴相连接。运行制动器20在此构造为电动减速器。用于激励运行制动器20的功率取自变频器17的直流电中间电路。因此,差速驱动装置16附加地作为制动器起作用。用于减速器20的励磁电流可以借助一个可控的半导体电桥21、优选IGET按照必需的制动力矩来控制。对于运行制动器20所必需的制动力矩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管理。按照对图2的描述,在风力设备中这可以达到大约动力传动系的额定转矩的水平,不过在需要时也可以更高。然而,当在调整转子叶片、对于动力传动系的部件所允许的超转速和运行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之间最佳协调时,对于运行制动器20所必需的制动力矩也可以是明显更小的。
作用到动力传动系上的制动力矩按照差速传动装置14的传动比分配到发电机13的转子轴和差速驱动装置16上。在传动比例如是5时,作用到动力传动系上的制动力矩与如在图3中定位的减速器相比升高大约20%。
此外,可以非常好地控制在图4中示出的系统。按照本发明,变频器17可以如在WO 2010/121783 A中或者WO 2013/020148 A中所描述的那样构造和运行并且在中间电路中具有电蓄能器或者带有电阻的断路器。因此也可以随时使用对于激励电动减速器20所必要的能量,这能实现独立于电网19的状态来使用运行制动器20。
控制的任务在此是阻止动力传动系的超转速,其中,例如在LVRT的情况下,发电机13的转速或者相位角可以同时保持恒定。也就是说,差速驱动装置16和与之相连接的变频器17在该实施方式中按照本发明有两个功能要满足。第一:从变频器17的直流电中间电路向运行制动器20供应电流;和第二:控制发电机13的转速,以便在电网恢复时基本上与电网19同相位。
图5示出对于减速器的可能的特征曲线。示例性地在此示出作为对于液力减速器的典型特征曲线的一条实线和作为电动减速器的典型特征曲线的一条虚线。通过特定设计减速器,减速器的设计-特征曲线可以与要求相匹配。在运行时,对于液力减速器的特征曲线可通过填充系数的变化或者对于电动减速器可通过励磁电流的变化来改变。
例如这样确定对于运行制动器20的特征曲线,使得该特征曲线尽可能地接近设备的转速/转矩-特征曲线,从而例如在停电时设备的性能与正常运行相比几乎不改变。在这方面,液力减速器特别好地适合于在流体机械上使用,因为减速器原则上同样具有三次方特征曲线并且因此大致需要的控制费用可以保持很小。
在转速等于零时,减速器不产生制动力矩。不过,因为在能量获取设备的情况下在设备转速小时也只存在小的转矩,由此不产生特定应用的缺点。
这被图6示出。实线在此示出一条用于风力设备的典型的转矩/转速-特征曲线。在此,具有100%转速或者100%转矩的点描述风力设备的额定点。在转速的大约105%左右,正常运行中的设备在优选转矩不变时达到稳定状态。转速超过110%时转矩又下降,其中,设备在此以不变的功率运行至115%的转速。在转速超过115%时,设备大多从电网取下。在低于额定点的工作区域中,尝试尽可能地接近三次方特征曲线,其中,在此必须遵守设计特定的转速极限。
虚线是减速器的优选描绘三次方曲线的特征曲线。在设备正常运行中,风力设备的转矩曲线与减速器的特征曲线相交于中间的工作点中,所述正常运行例如处于在转速是105%时。
在一种非常简单的实施方案中,放弃填充系数的变化并且这样布置特征曲线,使得在两条特征曲线的交点中制动力矩达到设备的额定转矩的水平。因为当转子叶片调整未激活时风力设备的转子同样遵照三次方特征曲线,所以设备在短时间电网停电的情况下通过运行制动器20足以保持平衡。因此虽然效果不是对于所有工作区域都是完美的,然而因为设备以高功率运行时的功率损耗具有非常不利的后果,所以该简化方案是在一方面设备在故障情况下的性能和另一方面运行制动器20的复杂性之间的良好的折衷。运行制动器20的在图6中示出的转矩特征曲线在大部分工作区域上都大致在风力设备的转矩特征曲线的范围内。通过精确地控制填充系数或者励磁电流,两条特征曲线可以实现还要更好的一致性,直到两条特征曲线在很大程度上精确地重叠。然而在设备运行时动力传动系的转速本就将接近于运行制动器的特征曲线并且由此阻止超转速。通过按照来自电网-供给条件或者设定的运行条件的要求来控制设备的功率可以控制在电网恢复时要分出的功率。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作业机械是风力设备的转子。然而为了从海流、水力涡流、或者泵中获取能量,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转子。此外,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用于工业应用,以便例如在系统受干扰时可以在运行模式中制动,以阻止在故障情况下的超转速。
按照本发明,运行制动器(20)也可用于按照图1的能量获取设备,其中,运行制动器在动力传动系中尤其设置在主传动装置3和发电机6之间。

Claims (25)

1.具有电机(6、13)的能量获取设备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传动系中设置有紧急制动器(4)和运行制动器(2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该动力传动系包括具有三个驱动端或从动端的差速传动装置(14),其中,一个第一驱动端与驱动轴相连接,一个从动端与发电机(13)相连接并且一个第二驱动端与差速驱动装置(16)相连接;并且所述差速传动装置(14)是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在动力传动系中设置在差速传动装置(14)上游。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传动系中,在差速传动装置(14)上游设置有主传动装置(3);并且所述运行制动器(20)设置在主传动装置(3)和差速传动装置(14)之间。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该动力传动系包括具有三个驱动端或从动端的差速传动装置(14),其中,一个第一驱动端与驱动轴相连接,一个从动端与发电机(13)相连接并且一个第二驱动端与差速驱动装置(16)相连接;并且所述差速传动装置(14)是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在动力传动系中设置在差速传动装置(14)下游。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在动力传动系中设置在差速传动装置(14)和发电机(13)之间。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在动力传动系中设置在发电机(13)的背向差速传动装置(14)的一侧。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是双馈三相交流电机。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6)是永磁激励的同步电机。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是无磨损的、液力的或者电动的持续制动器。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驱动装置(16)是电机,该电机借助变频器(17)并且可能借助变压器(18)连接在电网(19)上;并且所述运行制动器(20)是电动制动器,该电动制动器连接在变频器(17)的直流电中间电路上。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中间电路具有电蓄能器。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是磁极摩擦制动器。
12.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运行制动器(20)集成在能量获取设备的冷却循环系统中。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在超过能量获取设备的额定转速的范围内,所述运行制动器(20)的力矩特征曲线的斜率大于能量获取设备的力矩特征曲线的斜率。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在能量获取设备的额定转速的范围内,运行制动器(20)的力矩特征曲线的斜率小于能量获取设备的力矩特征曲线的斜率。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在超过能量获取设备的额定转速的范围内,所述运行制动器(20)的力矩特征曲线的斜率与能量获取设备的力矩特征曲线相交。
16.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运行制动器(20)的力矩特征曲线基本上平行于能量获取设备的力矩特征曲线直到能量获取设备的额定力矩。
17.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动力传动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的力矩特征曲线具有三次方曲线走势。
18.包括具有发电机(6、13)的动力传动系的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系按照权利要求1至17之一构造。
19.包括具有驱动机的动力传动系的工业机器、泵或类似物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系按照权利要求1至17之一构造。
20.用于控制能量获取设备的动力传动系运行的方法,该能量获取设备具有与电网(10、19)相连接的电机(6、13),其特征在于,在停电、电网故障或者紧急断路的情况下激活运行制动器(20),从而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至少0.5秒的时间段上保持基本恒定。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高达7秒、优选高达5秒的时间段上保持基本恒定。
22.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动力传动系作用到转子(1)上的转矩在高达3秒的时间段上保持基本恒定。
23.按照权利要求20至22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制动器(20)的制动力矩在5秒至20秒、优选10秒至15秒的继续的时间段内减小至大约为零。
24.按照权利要求20至2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驱动装置(16)借助变频器(17)并且可能借助变压器(18)连接在电网(19)上,运行制动器(20)是连接在变频器(17)的直流电中间电路上的电动制动器,并且电机(13)的转速保持基本上同相位直到电网恢复。
CN201380033399.7A 2012-05-10 2013-03-28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Pending CN1044119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A558/2012 2012-05-10
ATA558/2012A AT512833B1 (de) 2012-05-10 2012-05-10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insbesondere Windkraftanlage
PCT/AT2013/000052 WO2013166531A1 (de) 2012-05-10 2013-03-28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insbesondere windkraftanlag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1966A true CN104411966A (zh) 2015-03-11

Family

ID=48095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3399.7A Pending CN104411966A (zh) 2012-05-10 2013-03-28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6439B2 (zh)
EP (1) EP2859222B1 (zh)
CN (1) CN104411966A (zh)
AT (1) AT512833B1 (zh)
DK (1) DK2859222T3 (zh)
ES (1) ES2755033T3 (zh)
WO (1) WO201316653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5033A (zh) * 2021-07-06 2021-09-14 东方日立(成都)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压变频器低电压穿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464362A (zh) * 2020-03-30 2021-10-0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方法和装置、变桨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15934B1 (de) * 2014-09-22 2016-01-15 Gerald Dipl Ing Hehenberger Antriebsstrang einer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DE102015107934A1 (de) * 2015-05-20 2016-11-24 Voith Patent Gmbh Drehzahländerbares Antrieb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fstarten und/oder Betreiben eines Drehzahländerbaren Antriebssystems
CN105134492B (zh) * 2015-08-21 2018-03-02 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 减轻风力发电机齿轮箱齿面点蚀的方法
US10541634B2 (en) * 2017-03-17 2020-01-2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Generator arrangement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generator arrangements
US10519933B2 (en) * 2017-04-24 2019-12-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system including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10523088B2 (en) 2017-04-24 2019-12-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AT519747B1 (de) * 2017-05-23 2018-10-15 Ing Gerald Hehenberger Dip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Regeln des Betriebes eines Triebstranges
EP3645867B1 (en) * 2017-06-30 2021-08-04 Vestas Wind Systems A/S Protection of a brake in a wind turbine
DE102018102910A1 (de) * 2018-02-09 2019-08-14 Voith Patent Gmbh Antrieb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rehzahllimitier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505A (zh) * 1998-01-14 2001-03-21 丹麦控制工程公司 测量和控制风力发动机的振动的方法
WO2010108207A2 (de) * 2009-03-26 2010-09-30 Gerald Hehenberger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insbesondere windkraftanlage
US20110169268A1 (en) * 2010-01-13 2011-07-14 Wei Jhen-You Shaft brake mechanism of wind power gener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082A (ja) 1983-02-28 1984-05-02 Komatsu Ltd 風力発熱方法
DE19634464C2 (de) * 1995-08-28 1998-07-16 Lothar Kloft Bremseinrichtung einer Windkraftanlag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ätigung
DE10320580A1 (de) * 2003-05-07 2004-11-25 Bosch Rexroth Ag Bremseinrichtung für eine Windenergieanlage mit einem die Windenergie in eine Drehbewegung umsetzenden Rotor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derartigen Bremseinrichtung
DE202005014265U1 (de) * 2005-09-09 2005-12-15 Chr. Mayr Gmbh & Co. Kg Redundante Bremsanordnung mit zweitem, fliehkraftabhängig ausgelöstem Notbremsaggregat, insbesondere für Windkraftanlagen
US7303373B2 (en) * 2005-10-31 2007-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systems, monitoring systems and processes for monitoring stress in a wind turbine blade
US7425771B2 (en) * 2006-03-17 2008-09-16 Ingeteam S.A.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 having an exciter machine and a power converter not connected to the grid
US7617741B1 (en) * 2006-09-19 2009-11-17 Robert Vanderhye Wind turbine testing
US7936078B2 (en) * 2009-03-11 2011-05-03 Pavlak Alexander J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 having a constant speed generator
AT508183B1 (de) 2009-04-20 2011-06-15 Hehenberger Gerald Dipl In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indkraftanlage
US7843080B2 (en) * 2009-05-11 2010-11-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turbine incorporating same
AT508411B1 (de) * 2009-07-02 2011-06-15 Hehenberger Gerald Dipl Ing Differenzialgetriebe für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US8872375B2 (en) * 2010-03-05 2014-10-28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Wind turbine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AT511782A1 (de) 2011-08-11 2013-02-15 Hehenberger Gerald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insbesondere windkraftanla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505A (zh) * 1998-01-14 2001-03-21 丹麦控制工程公司 测量和控制风力发动机的振动的方法
WO2010108207A2 (de) * 2009-03-26 2010-09-30 Gerald Hehenberger Energiegewinnungsanlage, insbesondere windkraftanlage
US20110169268A1 (en) * 2010-01-13 2011-07-14 Wei Jhen-You Shaft brake mechanism of wind power generato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4362A (zh) * 2020-03-30 2021-10-0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方法和装置、变桨控制器
CN113395033A (zh) * 2021-07-06 2021-09-14 东方日立(成都)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压变频器低电压穿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395033B (zh) * 2021-07-06 2022-07-15 东方日立(成都)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压变频器低电压穿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512833A1 (de) 2013-11-15
WO2013166531A1 (de) 2013-11-14
EP2859222A1 (de) 2015-04-15
DK2859222T3 (da) 2020-01-02
ES2755033T3 (es) 2020-04-21
US20150042293A1 (en) 2015-02-12
US10006439B2 (en) 2018-06-26
EP2859222B1 (de) 2019-09-18
AT512833B1 (de) 2014-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1966A (zh) 能量获取设备、尤其是风力设备
KR101487153B1 (ko) 다중 발전기 풍력 터빈 및 작동 방법
DK2449258T3 (da) Differentialgear til et energigenereringsanlæg og driftsfremgangsmåde
US7569943B2 (en)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 drive and control system
DK2535568T3 (en)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and wind turbine
KR101192240B1 (ko) 유체역학적 전동장치를 구비하는 풍력발전설비를 위한제어시스템
CN102080628B (zh) 用于控制风力涡轮机的方法和设备
JP5010619B2 (ja) 風力発電装置および風力発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29023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tracting inertial energy from a wind turbine
CN102177339A (zh) 风力发电站
CN101207360A (zh) 兆瓦级直驱式变速变桨恒频风力发电机组
CN102177365A (zh) 用于风力发电站的差动机构
EP2706229B1 (en) Turbine and control system of the over-power of said turbine
CN105449924A (zh) 能量获取设备的动力总成系统
EP3764503B1 (en) Power converter control and operation
US20130090203A1 (en)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for a wind power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said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WO2015001403A1 (en) Blade pitching system for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CN102751814A (zh) 小型风力发电机混合制动系统和制动方法
Craig et al. Field testing of a passive electrodynamic brake for wind turbines
Zha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Wind Energy
WO2014181349A2 (en) A wind turbine braking system using eddy current brak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