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80367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80367B CN104380367B CN201380033294.1A CN201380033294A CN104380367B CN 104380367 B CN104380367 B CN 104380367B CN 201380033294 A CN201380033294 A CN 201380033294A CN 104380367 B CN104380367 B CN 1043803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trol signal
- signal distribution
- distribution
-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4—Drivers integrated o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6—Details
- G02F1/1309—Repairing; Test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4—Arrangements to prevent high voltage or static electricity failur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6—Electronic inspection or testing of displays and display drivers, e.g. of LED or LCD display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1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semiconductor
- G02F2202/104—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semiconductor poly-Si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8—Details of timing specific for flat panels, other than clock recove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其具有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驱动器(21),其沿着液晶面板(11)的边部呈长条状;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其与驱动器(21)连接;多个图像信号配线(30),其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朝向显示部(AA)以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并且传送图像信号;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其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朝向显示部(AA)引导,并且传送控制信号;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其仿照图像信号配线(30)朝向显示部(AA)引导;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其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并且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加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便携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的信息终端装置、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中使用具备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这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以及驱动器,其具有将对从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提供给显示部从而驱动显示面板的LSI。如上所述在一般被分类为中小型的显示装置中,作为驱动器的安装方法,优选使用将驱动器直接安装到显示面板中的显示部以外的非显示部的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安装技术。此外,作为这种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记载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的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43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这种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部设置有:与横长的驱动器的输出端子部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及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朝向显示部引导的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根据显示部的分辨率(解析度)沿着驱动器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因此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朝向显示部扩展成扇状而引导。因此,在提高显示部的分辨率而增加图像信号配线的条数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使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不相互交叉的配线设计,不得不增大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的距离,要是那样的话就需要扩大非显示部。其结果是,产生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外形增大或者边框部分扩大等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确保非显示部较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面板驱动部,其装配于上述非显示部,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给上述显示部,由此驱动上述显示面板,并且沿着上述显示面板的边部呈长条状;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多个图像信号配线,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朝向上述显示部以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并且传送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多个控制信号配线,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朝向上述显示部引导,并且传送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第1控制信号配线,其包含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并仿照上述图像信号配线朝向上述显示部引导;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其包含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并且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加宽。
这样,装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部的面板驱动部对来自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生成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该面板驱动部连接着设置于非显示部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因此来自面板驱动部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经由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被图像信号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传送而提供给显示部,由此驱动显示面板。
上述图像信号配线在非显示部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并朝向显示部扩展成扇状地引导,当假设使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仿照扩展成扇状的图像信号配线朝向显示部引导时,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的距离往往变大。关于这一点,多个控制信号配线包含: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并仿照图像信号配线朝向显示部引导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以及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因此不需要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因此,能确保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的距离即非显示部较小,从而在实现该显示装置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方面是优选的。
而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不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因此不扩大非显示部也能使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加宽。由此,能确保非显示部较小,并且减小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电阻。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至少配置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而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的线宽部分地加宽。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配置在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而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显示部之间的区域相比,配置在非显示部中的空间比较充裕的区域,因此至少将该部分部分地加宽,由此能确保非显示部小型化并适当地实现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线电阻的降低。
(2)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从而能检查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导通状态的检查配线,上述检查配线中包含:第1检查配线,其与连接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以及第2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比线宽被加宽的部分靠近上述显示部的部分连接。这样,第1检查配线与连接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因此能涵盖全长地检查线宽相对较细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有无断线。由此,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产生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检测断线的可靠性高,难以产生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断线的状态下使该显示装置出厂等情况。另一方面,第2控制信号配线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因此使第2检查配线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直接连接在空间上是困难的。虽然该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比线宽被加宽的部分靠近显示部的线宽相对较细的部分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线宽被加宽的部分相比容易产生断线,但是使第2检查配线连接到此处,由此提高在该线宽较细的部分产生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检测断线的可靠性。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线宽被加宽的部分本来就难以产生断线,因此即使不对第2检查配线进行检查,也难以产生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产生断线的状态下使该显示装置出厂等情况。
(3)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和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与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上述第1检查配线仿照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形式从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连接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这样,能使分别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的第1检查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不相互交叉地引导,因此与假设使其交叉的情况相比,能使配线结构简单。
(4)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第1检查端子部,其与上述第1检查配线的和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以及第2检查端子部,其与上述第2检查配线的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并且以与上述第1检查端子部在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形式排列配置。这样,第1检查端子部配置为相对地靠近作为第1检查配线的连接对象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并且第2检查端子部配置为相对地靠近作为第2检查配线的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因此能尽量缩短与其连接的第1检查配线和第2检查配线的配线长度。
(5)在上述显示部按矩阵状排列配置有多个开关元件,而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行控制电路部,其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上述控制信号向上述开关元件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其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上述图像信号向上述开关元件的提供。这样,在显示部按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开关元件由行控制电路部控制来自控制信号配线的控制信号的提供,并且由列控制电路部控制来自图像信号配线的图像信号的提供,由此被适当地驱动而在显示部显示规定的图像。
(6)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是以下配线中的任一种: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或者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电源电压信号。在控制信号配线中,时钟控制信号配线是忌避在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中产生钝化的种类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是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或者列控制电路部稳定地工作而忌避产生电压下降的种类的配线。由此,通过将该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和电源控制信号配线设为至少一部分加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能降低其配线电阻。由此,能将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提供给开关元件,并且能使行控制电路部或者列控制电路部稳定地工作。
(7)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含在途中具有蜿蜒的蜿蜒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上述蜿蜒部的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含具有蜿蜒部的配线,由此其配线电阻与不具有蜿蜒部的配线相比变高。并且,具有蜿蜒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内置于行控制电路部和列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任一方的ESD保护电路电连接,因此即使在伴随着ESD的浪涌输入到具有蜿蜒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下,也能使浪涌向ESD保护电路放掉,能保护面板驱动部,使其不受浪涌的影响。
(8)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以及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这样,与假设使用非晶硅薄膜的情况相比,电子迁移率高,因此在实现高清晰化和低耗电化方面是优选的。
(9)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和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与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这样,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而引导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与面板驱动部重叠的部分的距离变短,因此难以产生第2控制信号配线和面板驱动部的机械上的干扰,并且难以对面板驱动部具有的电路产生噪声等影响。
(10)在上述非显示部,连接于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方向上排列配设,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以通过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来自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输入信号经由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提供给面板驱动部。通过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通过在沿着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方向上排列配设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能以横穿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导第2控制信号配线。
(11)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便携型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便携型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12)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与上述液晶面板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上述液晶面板提供光。这样,利用从照明装置提供的光,能在液晶面板的显示部显示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确保非显示部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有驱动器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控制电路基板的连接构成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示出液晶面板的截面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控制信号配线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控制信号配线、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及检查配线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控制信号配线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控制信号配线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安装有驱动器和柔性基板的端部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述。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等为基准,将该图上侧设为表侧并且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显示元件)11,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以外的非显示部NAA;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其驱动液晶面板11;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2,其从外部对驱动器21提供各种输入信号;柔性基板(外部连接部件)13,其将液晶面板11和外部的控制电路基板12电连接;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其作为向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外部光源。另外,液晶显示装置10还具备用于收纳/保持相互组装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4的表里一对外装构件15、16,其中在表侧的外装构件15形成有用于从外部视认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显示的图像的开口部15a。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用于便携型信息终端(包含电子书、PDA等)、便携电话(包含智能手机等)、笔记本电脑(包含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数码相框、便携型游戏机、电子墨水纸等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因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为几英寸~十几英寸程度,为一般被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大小。
首先简单说明背光源装置1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4具备: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呈大致箱形的底座14a;配置在底座14a内的未图示的光源(例如冷阴极管、LED、有机EL等);以及以覆盖底座14a的开口部的形式配置的未图示的光学构件。光学构件具有将从光源产生的光变换成面状等功能。
接着,说明液晶面板11。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作为整体呈纵长的方形(矩形),在液晶面板11的偏于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侧(图1中示出的上侧)的位置配置有显示部(有源区域)AA,并且在偏于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图1中示出的下侧)的位置配置有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在该液晶面板11中显示部AA以外的区域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非有源区域)NAA,该非显示部NAA包括:包围显示部AA的大致框状的区域(后述的CF基板11a的边框部分);以及在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确保的区域(后述的阵列基板11b中的与CF基板11a不重叠而露出的部分),在其中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确保的区域包含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装配区域)。液晶面板11的短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Y轴方向一致。此外,在图1中,比CF基板11a小一圈的框状的点划线表示显示部AA的外形,该点划线外侧的区域为非显示部NAA。
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1具备:一对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由玻璃制成的基板11a、11b;以及介于两基板11a、11b间并包含作为伴随着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11c,两基板11a、11b在维持液晶层11c的厚度程度的间隙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密封剂贴合。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虽然CF基板11a的短边尺寸与阵列基板11b的短边尺寸大致相等,但是长边尺寸比阵列基板11b的长边尺寸小,并且使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个(图1中示出的上侧)端部对齐的状态下贴合。因此,阵列基板11b中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个(图1中示出的下侧)端部在规定范围与CF基板11a不重合,成为表里两板面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在此处确保了后述的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各端子部22~24的配置区域)。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的取向膜11d、11e。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表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f、11g。
接着,依次详细说明阵列基板11b和CF基板11a的显示部AA内存在的构成。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液晶层11c侧,与CF基板11a的相对面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17和像素电极18各多个地排列设置成矩阵状,并且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行控制线,扫描线)19和源极配线(列控制线,数据线)20包围地配设在该TFT17和像素电极18的周围。换言之,在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的交叉部,TFT17和像素电极18按矩阵状排列配置。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包括金属材料(导电材料),在相互的交叉部位间以介在的形式配置有绝缘膜。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与TFT17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连接,像素电极18与TFT17的漏极电极连接。在该TFT17中,跨过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而能使电子在两电极间移动的半导体膜包括作为多晶化的硅薄膜的一种的CG硅(Continuous Grain Silicon:连续晶粒硅)薄膜。CG硅薄膜通过例如在非晶硅薄膜中添加金属材料,并在550℃以下程度的低温下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由此硅结晶的结晶晶界的原子排列具有连续性。CG硅薄膜与非晶硅薄膜等相比,电子迁移率高达例如200~300cm2/Vs程度,因此能容易地使TFT17小型化而使像素电极18的透射光量极大化,从而在实现高清晰化和低耗电化方面是优选的。具有这种半导体膜的TFT17为半导体膜配置在最下层,在其上层侧隔着绝缘膜层叠栅极电极而成的栅极电极上置型(共面型)。另外,像素电极18在俯视时呈纵长的方形(矩形),并且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者ZnO(Zinc Oxide:氧化锌)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此外,在阵列基板11b上能设置与栅极配线19平行并且横穿像素电极18且隔着绝缘层重叠的电容配线(未图示)。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CF基板11a上设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俯视时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电极18重叠的方式多个并列配置成矩阵状的彩色滤光片11h。在形成彩色滤光片11h的各着色部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大致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11i。遮光层11i配置为在俯视时与上述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重叠。在彩色滤光片11h和遮光层11i的表面,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8相对的实体状的相对电极11j。此外,在该液晶面板11中,由R(红色)、G(绿色)、B(蓝色)这3色的着色部和与其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18的组构成作为显示单位的1个显示像素。显示像素包括具有R着色部的红色像素、具有G着色部的绿色像素以及具有B着色部的蓝色像素。该各色的像素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上沿着行方向(X轴方向)重复排列配置,由此构成像素群,该像素群沿着列方向(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
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电路基板12利用螺钉等装配到背光源装置14的底座14a的里面(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在该控制电路基板12中,在由纸苯酚或者玻璃环氧树脂制成的基板上,安装有用于向驱动器21提供各种输入信号的电子部件,并且配置形成有未图示的规定的图案的配线(导电路)。该控制电路基板12经由未图示的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以电的且机械的方式连接到柔性基板13的一个端部(一端侧)。
如图2所示,柔性基板(FPC基板)13具备包括具有绝缘性和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的基材,在该基材上具有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连接到如前所述配置在底座14a的里面侧的控制电路基板12,而另一个端部(另一端侧)连接到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10内以截面形状呈大致U型的方式弯曲成折回状。在柔性基板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配线图案露出到外部而构成端子部(未图示),该端子部分别与控制电路基板12和阵列基板11b电连接。由此,能将从控制电路基板12侧提供的输入信号传送给液晶面板11侧。
如图1所示,驱动器21包括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基于从作为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信号工作,由此对从作为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输出信号,将该输出信号向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输出。该驱动器21在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沿着液晶面板11的短边呈长条状),并且直接安装到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即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安装。此外,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液晶面板11的短边方向)一致,其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一致。
接着,说明柔性基板13和驱动器21相对于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不与CF基板11a重叠的不重叠部分,分别装配有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端部,柔性基板13的端部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沿着短边方向的端部,而驱动器21配置在阵列基板11b上比柔性基板13靠显示部AA侧的位置。换言之,驱动器21在非显示部NAA配置于夹在显示部AA和柔性基板13之间的位置,而柔性基板13的端部(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装配部位)相对于驱动器21配置在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柔性基板13的端部装配在阵列基板11b的短边侧的端部的中央部分,该被装配的端部沿着阵列基板11b的短边侧的端部(短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柔性基板13的装配到阵列基板11b的端部的尺寸比阵列基板11b的长边尺寸小。另一方面,驱动器21以使其长边方向与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在非显示部NAA的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如图4所示,在上述阵列基板11b的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外部连接构件安装区域),形成有接受从柔性基板13侧提供的输入信号的外部连接端子部22。另一方面,在阵列基板11b的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面板驱动部安装区域),设置有用于实现向驱动器21提供输入信号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接受从驱动器21提供的输出信号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另外,外部连接端子部22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利用非显示部NAA中的以横穿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和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之间的形式配置形成的中继配线(未图示)而电连接。与此相对,在驱动器21中设置有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电连接的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面板驱动部侧输入端子部)25和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电连接的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面板驱动部侧输出端子部)26。此外,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柔性基板13和驱动器21。另外,在图4和图6中,配置在后述的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的内侧的点划线表示显示部AA的外形,该点划线外侧的区域为非显示部NAA。
如图5所示,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包括与栅极配线19或者源极配线20相同的金属材料的薄膜的表面被与像素电极18相同的ITO或者ZnO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覆盖。因此,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是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图案化栅极配线19或者源极配线20、像素电极18时利用已知的光刻法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的。在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上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29,经由该各向异性导电膜29中包含的导电性粒子29a,驱动器21的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电连接,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电连接。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外部连接端子部22具有与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相同的截面结构,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与柔性基板13的端子部电连接。
如图4所示,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配置在阵列基板11b中的在俯视时与驱动器21重叠的位置,即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并沿着Y轴方向(驱动器21和显示部AA的排列方向)排列配置。其中,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配置在阵列基板11b的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中的柔性基板13侧(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配置在显示部AA侧(与柔性基板13侧相反的一侧)。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沿着X轴方向即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各多个地分别空开规定的间隔而直线地并列配置。并且,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包含接受从驱动器21输出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数据信号,视频信号)的提供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和接受该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的提供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的图4示出的右端位置向左侧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占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的大部分(大多数)。与此相对,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的图4示出的左端位置向右侧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5个,占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一小部分(少数)。此外,以下,在区別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情况下,将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A”,将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B”,在不区別的情况下不附后缀。
如图5所示,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包括金等导电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并且呈从驱动器21的底面(与阵列基板11b的相对面)突出的突块状。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分别与驱动器21内具有的处理电路连接,能将从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输入的输入信号在处理电路中处理后向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输出。驱动器侧输入端子部25和驱动器侧输出端子部26与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和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同样沿着X轴方向即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各多个地分别空开规定的间隔而直线地并列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与显示部AA的短边部和长边部分别相邻的位置,设置有与显示部AA的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连接,由此进行用于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提供给TFT17的控制的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具有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以与TFT17相同的CG硅薄膜为基础而单片地形成在阵列基板11b上,由此用于控制向TFT17的输出信号的提供。该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是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图案化TFT17等时利用已知的光刻法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的。
其中,如图4所示,列控制电路部27配置在与显示部AA的图4中示出的下侧的短边部相邻的位置,换言之配置在Y轴方向上显示部AA和驱动器21之间的位置,形成在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横长的方形的范围中。该列控制电路部27具有开关电路(RGB开关电路),该开关电路与配置于显示部AA的源极配线20连接,并且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分配给各源极配线20。具体地说,源极配线20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部AA沿着X轴方向并列配置多个,并且与形成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各色的像素的各TFT17分别连接,而列控制电路部27利用开关电路将来自驱动器21的图像信号分配并提供给R、G、B各源极配线20。另外,列控制电路部27中具备电平转换电路、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等附属电路。
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行控制电路部28配置在与显示部AA的图4中示出的左侧的长边部相邻的位置,形成在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纵长的范围中。行控制电路部28具有扫描电路,该扫描电路与配置在显示部AA的栅极配线19连接,并且将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在规定的定时提供给各栅极配线19并依次对各栅极配线19进行扫描。具体地说,栅极配线19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部AA沿着Y轴方向并列配置有多条,而行控制电路部28利用扫描电路将来自驱动器21的控制信号(扫描信号)依次提供给显示部AA中图4示出的上端位置的栅极配线19至下端位置的栅极配线19,由此进行栅极配线19的扫描。另外,行控制电路部28中具备电平转换电路、缓冲电路、ESD保护电路等附属电路。
并且,如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设置有将上述列控制电路部27和与驱动器21连接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连接而能传送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配线30,并且设置有将列控制电路部27或者行控制电路部28和与驱动器21连接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连接而能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配线31。该图像信号配线30和控制信号配线31包括与栅极配线19或者源极配线20相同的金属材料,是在液晶面板11(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图案化栅极配线19或者源极配线20时利用已知的光刻法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的。
如图4所示,图像信号配线30的一个(显示部AA侧)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的长边部连接,另一个(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端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连接,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图像信号配线30以横穿列控制电路部27和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之间具有的区域的形式配置。图像信号配线30分别与沿着X轴方向并列配置的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连接,并且沿着X轴方向以并列的形式配置有多条。当比较作为该图像信号配线30的连接对象的列控制电路部27和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时,列控制电路部27比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大。这是因为,主要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源极配线20的条数比图像信号配线30的条数多,为3倍程度。因此,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引出的图像信号配线30在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侧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引导的过程中扩展成扇状。详细地说,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沿着Y轴方向即与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引出后,以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在X轴方向(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上向外扩展并且向列控制电路部27的长边部引导。即,可以说图像信号配线30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后朝向列控制电路部27以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多条图像信号配线30中的图4示出的左侧一半的图像信号配线30沿逆时针方向倾斜,而该图右侧一半的图像信号配线30沿顺时针方向倾斜。
如图4所示,在控制信号配线31中,一个(显示部AA侧)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中的行控制电路部28侧的短边部连接,另一个(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端部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连接的控制信号配线31有1条,一个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中的列控制电路部27侧的短边部连接,另一个端部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连接的控制信号配线31有4条。一个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1条控制信号配线31传送作为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列控制电路部27的驱动电压信号等。一个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4条控制信号配线31传送作为控制信号的扫描信号、时钟信号、电源电压信号、初始信号、起始脉冲、扫描方向的转换信号、用于驱动行控制电路部28的驱动电压信号等。
并且,如图6所示,在控制信号配线31中包含: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后仿照图像信号配线30向显示部AA引导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及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而向显示部AA引导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此外,以下,在区別控制信号配线31的情况下,将“第1控制信号配线”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A”,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B”,在不区別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将附图标记附上后缀。另外,以下,将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中的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连接的端子部设为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将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连接的端子部设为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在区别它们的情况下,将“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1”,将“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2”,在不区別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将附图标记附上后缀。
如图4所示,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连接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配置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相邻的位置。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沿着X轴方向各排列配置有3个。如图6所示,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沿着Y轴方向即与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引出后,以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在X轴方向(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上向外(行控制电路部28侧)扩展并且向列控制电路部27或者行控制电路部28引导。即,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的图像信号配线30在途中不交叉而大致平行地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涵盖全长地大致固定。
如图6所示,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包含一个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配线(1条)和一个端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配线(2条)。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在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倾斜状部分涵盖规定距离地与图像信号配线30平行后弯曲而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后,2次大致弯曲成直角,由此到达列控制电路部27的短边部。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与上述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平行,在到达X轴方向上列控制电路部27外侧的位置的地方大致弯曲成直角,沿着Y轴方向延伸,由此到达行控制电路部28的短边部。
如图6所示,在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2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的1条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途中设置有蜿蜒的蜿蜒部32。蜿蜒部32设置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一部分,为Z字状地蜿蜒的平面形状。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不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相比,配线电阻相对高。在具有该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包含与列控制电路部27连接的配线和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配线,在该列控制电路部27和行控制电路部28中内置有ESD保护电路。因此,假设在伴随着ESD的浪涌输入到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情况下,能使浪涌向ESD保护电路放掉,从而能保护驱动器21,使其不受浪涌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连接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群侧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群相邻的位置(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的成为端的位置)。因此,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群中最靠近行控制电路部28的位置。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沿着X轴方向各排列配置有2个。如图6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沿着Y轴方向即与驱动器2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向与列控制电路部27侧(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后,在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跟前的位置大致弯曲成直角后沿着X轴方向延伸,由此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而到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该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的引出方向与图像信号配线30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和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的引出方向呈以180度相反的方向。在此,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以穿过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而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即,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30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不同,不配置在驱动器21和列控制电路部27(显示部AA)之间具有的区域。因此,与假设以和图像信号配线30相同的方式配置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的情况相比,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不配置在驱动器21和列控制电路部27之间具有的区域,相应地能缩短驱动器21和列控制电路部27之间的距离,能使非显示部NAA小型化。由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方面是优选的。另外,与假设调换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的配置的情况相比,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长度较短,因此难以产生驱动器21对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机械上的干扰,并且难以对驱动器21具有的电路产生噪声等影响。
继续说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置路径。如图6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在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后继续沿着X轴方向向外(行控制电路部28侧)延伸的地方大致弯曲成直角,沿着Y轴方向朝向列控制电路部27侧延伸。在沿着Y轴方向延伸规定距离的地方,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以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方式弯曲而以在X轴方向上向外扩展的方式涵盖规定距离地延伸后,再次弯曲而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后,进一步弯曲而沿着Y轴方向延伸,由此到达行控制电路部28的短边部。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在从倾斜状部分到行控制电路部28之间与相邻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平行。
如图6所示,该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一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加宽。即,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引出,不配置在驱动器21和列控制电路部27之间具有的区域,因此即使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大,也不扩大非显示部NAA。因此,能确保非显示部NAA较小,并且通过扩大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线宽而使其配线电阻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配线电阻小。2条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包含:将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传送给行控制电路部28的配线(时钟信号控制配线);以及将作为控制信号的电源电压信号传送给行控制电路部28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传送时钟信号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是忌避在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中产生钝化的种类的配线,因此如上所述使其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大来降低配线电阻,由此能对TFT17提供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传送电源电压信号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是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28稳定地工作而忌避产生电压下降的种类的配线,因此如上所述使其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大来降低配线电阻,由此能使行控制电路部28稳定地工作。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线宽有2段,包括线宽相对窄的窄宽度部分(基准宽度部分)33和线宽相对大的大宽度部分(加宽部分)34。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窄宽度部分33的线宽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大致相同。与此相对,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大宽度部分34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和窄宽度部分33的线宽大。大宽度部分34配置为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从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连接的另一个端部到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倾斜状部分的终点位置的范围。与此相对,窄宽度部分33配置为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从与行控制电路部28连接的一个端部到倾斜状部分的跟前位置的范围。在此,大宽度部分34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配置在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内的部分的整个区域和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而引出到驱动器21的安装区域外的部分而形成,与在非显示部NAA形成有窄宽度部分33的区域相比,空间比较充裕,因此能充分地加大线宽。由此,能确保非显示部NAA较小,并且充分地降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
此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相比,线宽窄而配线电阻相对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电源电压信号以外的信号(例如初始信号、起始脉冲、扫描方向的转换信号等)传送给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其装配于非显示部NAA,将对从作为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给显示部AA,由此驱动液晶面板11,并且沿着液晶面板11的边部(短边)呈长条状;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其设置于非显示部NAA,与驱动器21连接;多个图像信号配线30,其设置于非显示部NAA,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朝向显示部AA以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并且传送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其设置于非显示部NAA,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朝向显示部AA引导,并且传送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其包含于控制信号配线31中,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引出,并仿照图像信号配线30朝向显示部AA引导;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其包含于控制信号配线31中,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出,并且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加宽。
这样,装配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部NAA的驱动器21对来自作为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生成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该驱动器21连接着设置于非显示部NAA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因此来自驱动器2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经由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被图像信号配线30和控制信号配线31传送而提供给显示部AA,由此驱动液晶面板11。
上述图像信号配线30在非显示部NAA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引出,并朝向显示部AA扩展成扇状地引导,当假设使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仿照扩展成扇状的图像信号配线30朝向显示部AA引导时,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的距离往往变大。关于这一点,多个控制信号配线31包含:以横穿驱动器21的长边21L的形式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引出并仿照图像信号配线30朝向显示部AA引导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以及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引出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因此不需要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因此,能确保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的距离即非显示部NAA较小,从而在实现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的小型化、窄边框化等方面是优选的。
而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不配置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因此不扩大非显示部NAA也能使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线宽加宽。由此,能确保非显示部NAA较小,并且减小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
另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至少配置在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引出而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的线宽部分地加宽。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配置在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引出而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显示部AA之间的区域相比,在非显示部NAA配置在空间比较充裕的区域,因此至少将该部分部分地加宽,由此能确保非显示部NAA小型化并适当地实现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的配线电阻的降低。
另外,在显示部AA按矩阵状排列配置有多个TFT(开关元件)17,而在非显示部NAA设置有:行控制电路部28,其与控制信号配线31的显示部AA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控制信号向TFT17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27,其与图像信号配线30的显示部AA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图像信号向TFT17的提供。这样,在显示部AA按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TFT17由行控制电路部28控制来自控制信号配线31的控制信号的提供,并且由列控制电路部27控制来自图像信号配线30的图像信号的提供,由此被适当地驱动而在显示部AA显示规定的图像。
另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至少包含: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的电源电压信号。在控制信号配线31中,时钟控制信号配线是忌避在作为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的脉冲波形中产生钝化的种类的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是为了使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稳定地工作而忌避产生电压下降的种类的配线。由此,通过将该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和电源控制信号配线设为至少一部分加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能降低其配线电阻。由此,能将稳定的脉冲波形的时钟信号提供给TFT17,并且能使行控制电路部28或者列控制电路部27稳定地工作。
另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包含在途中具有蜿蜒的蜿蜒部32的配线,在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中包含具有蜿蜒部32的配线,由此其配线电阻与不具有蜿蜒部32的配线相比变高。并且,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内置于行控制电路部28和列控制电路部27的至少任一方的ESD保护电路电连接,因此即使在伴随着ESD的浪涌输入到具有蜿蜒部32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的情况下,也能使浪涌向ESD保护电路放掉,能保护驱动器21,使其不受浪涌的影响。
另外,TFT17、行控制电路部28以及列控制电路部27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这样,与假设使用非晶硅薄膜的情况相比,电子迁移率高,因此在实现高清晰化和低耗电化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与配置在和连接于图像信号配线30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相邻的位置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连接,而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连接,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配置在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在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是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31A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4A是与图像信号配线30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这样,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而引导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中的与驱动器21重叠的部分的距离变短,因此难以产生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和驱动器21的机械上的干扰,并且难以对驱动器21具有的电路产生噪声等影响。
另外,在非显示部NAA,连接于驱动器21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与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排列配设,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以通过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来自作为外部的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的输入信号经由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提供给驱动器21。通过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通过在沿着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方向上排列配设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3之间,能以横穿驱动器21的短边21S的形式引导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
另外,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11a、11b间封入液晶层11c(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11。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便携型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便携型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另外,具备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上述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与液晶面板11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这样,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4提供的光,能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显示图像。
<实施方式2>
根据图7或者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设置检查配线35和检查端子部36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设置有与控制信号配线131、列控制电路部127连接从而能对其进行电方面的检查的检查配线35。而且,在非显示部NAA,设置有与检查配线35的和控制信号配线131侧、列控制电路部127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的检查端子部36。使用该检查配线35和检查端子部36进行的检查在液晶面板111的制造工序中例如在安装驱动器121前的阶段进行。检查配线35中具备一个端部与控制信号配线131连接的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和一个端部与列控制电路部127连接的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5B这2种。检查端子部36中具备与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和与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5B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6B这2种。此外,以下,在区別检查配线35和检查端子部36的情况下,将“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A”,将“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和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B”,在不区別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将附图标记附上后缀。其中,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6B在阵列基板111b中的X轴方向上图7中示出的右侧,即在与行控制电路部128(控制信号配线131)的配置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配置有2个。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配线35B与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6B和列控制电路部127的与连接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侧相反的一侧的短边部连接,2条相互平行。并且,使未图示的检查用焊盘与列控制电路部用检查端子部36B接触,由此能检查在列控制电路部127是否产生断线、短路等电方面的异常。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在阵列基板111b中的相对于控制信号配线131的配置区域在Y轴方向上处于与行控制电路部128(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端部附近)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5个。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中包含: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5A1;以及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连接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35A2。与此相对,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中包含: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1检查端子部)36A1;以及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连接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2检查端子部)36A2。此外,以下,在区別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和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的情况下,将“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1”,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有关的附图标记附上后缀“2”,在不区別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将附图标记附上后缀。
其中,如图8所示,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与连接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详细地说,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沿着Y轴方向即与驱动器12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向与列控制电路部127侧(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引出后,在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123跟前的位置大致弯曲成直角后沿着X轴方向延伸,由此横穿驱动器121的短边121S而到驱动器121的安装区域外。即,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以仿照(平行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配置路径形成。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在驱动器121的安装区域内通过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123之间。由此,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和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连接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不相互交叉地地引导。引出到驱动器121的安装区域外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照原样沿着X轴方向向外延伸后弯曲而连接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因此通过使未图示的检查用焊盘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接触,能涵盖全长地检查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中是否产生断线、短路等电方面的异常。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大宽度部分134相比线宽较细,有容易产生断线等的趋势,因此涵盖全长地检查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有无断线等,由此在防止发生产生不良的液晶面板111(液晶显示装置)出厂方面是优选的。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比大宽度部分134靠近显示部AA的部分即即窄宽度部分133连接。详细地说,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与构成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窄宽度部分133中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连接,从该连接部位沿着Y轴方向朝向与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其端部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2连接。在此,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以横穿驱动器121的短边121S的形式引出,因此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直接连接在空间上是困难的。即,利用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涵盖全长地检查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断线等是困难的。因此,由于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有窄宽度部分133比大宽度部分134更容易产生断线等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与窄宽度部分133连接,由此能对容易产生断线等的窄宽度部分133进行检查。此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大宽度部分134本来就难以产生断线,因此即使不对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进行检查,产生起因于大宽度部分134的不良的可能性也极低。由此,在防止发生产生不良的液晶面板111(液晶显示装置)出厂方面是优选的。
下面,说明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的配置。如图8所示,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在X轴方向上配置为相对靠近作为连接对象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2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配置在与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侧相反的一侧,配置为相对远离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窄宽度部分133与大宽度部分134相比配置在远离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的位置。即,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2配置在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的窄宽度部分133的附近。通过如上所述,能尽量缩短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2的配线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非显示部NAA设置有与控制信号配线131连接从而能检查控制信号配线131的导通状态的检查配线35,检查配线35中包含: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5A1,其与连接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35A2,其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比线宽被加宽的部分靠近显示部AA的部分连接。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与连接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因此能涵盖全长地检查线宽相对较细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有无断线。由此,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产生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检测断线的可靠性高,难以产生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断线的状态下使该液晶显示装置出厂等情况。另一方面,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以横穿驱动器121的短边121S的形式引出,因此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直接连接在空间上是困难的。虽然该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比线宽被加宽的部分靠近显示部AA的线宽相对较细的部分(窄宽度部分133)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线宽被加宽的部分(大宽度部分134)相比容易产生断线,但是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连接到此处,由此在该线宽较细的部分产生断线的情况下,通过检查来提高检测断线的可靠性。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中的线宽被加宽的部分本来就难以产生断线,因此即使不对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进行检查,也难以产生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产生断线的状态下使该液晶显示装置出厂等情况。
另外,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与配置在和连接于图像信号配线130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124A相邻的位置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而第2控制信号配线31B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连接,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2配置在与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在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124A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是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124A是与图像信号配线130连接的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仿照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以横穿驱动器121的短边121S的形式从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131A连接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引出。这样,能使分别与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不相互交叉地引导,因此与假设使其交叉的情况相比,能使配线结构简单。
另外,在非显示部NAA设置有: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1检查端子部)36A1,其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的和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以及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2检查端子部)36A2,其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的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并且在和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侧相反的一侧以相邻的形式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排列配置。这样,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1配置为相对地靠近作为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的连接对象的作为面板侧输出端子部124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124B1,并且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36A2配置为相对地靠近作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的连接对象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131B,因此能尽量缩短与其连接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1和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35A2的配线长度。
<实施方式3>
根据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的配置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中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2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24群中配置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24A群相邻的位置。与此相对,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1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24群中配置在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2群在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24A群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因此,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1配置为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24群中最靠近行控制电路部228。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1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2为将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1和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4B2调换后的配置。这样,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224A群和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224B1群之间的距离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该距离相比变大,因此能在从该端子部224A、224B1引出的图像信号配线230群和第1控制信号配线231A群之间确保更广阔的空间,使在非显示部NAA的引导(配置路径的设计)更容易。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进一步变更了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的配置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为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和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1相互夹着的配置。具体地说,2个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包括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群中的配置在图10示出的左端位置的端子部和配置在从该图右侧起第2个的位置的端子部。与此相对,3个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1包括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群中的配置在图10示出的右端位置的端子部和配置为从该图右侧起第3个和第4个的端子部。因此,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群中的配置为从图10示出的右侧起第2个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被配置在其两侧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1夹着。另一方面,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群中配置在从图10示出的右侧起第3个和第4个的位置的2个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1被配置在其两侧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夹着。这样,能在从各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1引出的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331A间确保更广阔的空间,并且能在从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324B2引出的各第2控制信号配线331B间确保更广阔的空间。
<实施方式5>
根据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中变更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的窄宽度部分433和大宽度部分434的形成范围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包括一对窄宽度部分433和配置在两窄宽度部分433之间的1个大宽度部分434。具体地说,一对窄宽度部分433包括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具有与行控制电路部428连接的一个端部的第1窄宽度部分433A和具有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连接的另一个端部的第2窄宽度部分433B。其中,第1窄宽度部分433A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从行控制电路部428到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倾斜状部分的终点位置的范围地形成。第2窄宽度部分433B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到横穿驱动器421的短边421S而沿着X轴方向朝向外侧延伸的部分的终点位置的范围地形成。即,第2窄宽度部分433B除了形成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到横穿驱动器421的短边421S的位置的部分(配置在驱动器421的安装区域的部分)以外,还形成在从横穿短边421S的位置到向外侧引出的部分(配置在驱动器421的安装区域外的部分)。第2窄宽度部分433B中的配置在驱动器421的安装区域的部分在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423之间的区域与相邻配置的各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435A1群平行。
与此相对,大宽度部分434涵盖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倾斜的倾斜状部分和从倾斜状部分的起点位置沿着Y轴方向朝向图11示出的跟前侧(与行控制电路部428和显示部AA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部分形成。大宽度部分434的两端部分别与第1窄宽度部分433A和第2窄宽度部分433B的各端部连接。这样大宽度部分434配置在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从驱动器421看时处于横穿驱动器421的短边421S的位置的外侧的位置,即处于驱动器421的安装区域外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到横穿驱动器421的短边421S的位置的部分作为窄宽度部分433(第2窄宽度部分433B),因此,即使由于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435A1配置在驱动器421的安装区域中的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424B2和面板侧输入端子部423之间的区域而在该区域确保充足的空间是困难的,也能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431B引导到该区域。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窄宽度部分和大宽度部分的具体范围(比率)还可以适当变更。在变更窄宽度部分和大宽度部分的具体范围时,优选地,至少大宽度部分形成在横穿驱动器的短边的位置的驱动器的外侧的区域的范围。具体地说,在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构成(不具有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的构成)中,能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5中记载的第2控制信号配线相同。此外,在驱动器的安装区域广阔地存在不形成配线的空白区域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从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到横穿驱动器的短边的位置的部分(配置在驱动器的安装区域的部分)也加宽。
(2)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如上述(1)那样在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窄宽度部分和大宽度部分的具体范围时,例如可以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从检查配线的连接部位到横穿驱动器的短边的位置的范围设为大宽度部分。除此以外,大宽度部分还可以处于到达比检查配线的连接部位靠近行控制电路部的位置的范围。
(3)如上述(1)那样在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窄宽度部分和大宽度部分的具体范围时,可以将窄宽度部分或者大宽度部分设置在多个部位。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设为窄宽度部分和大宽度部分这2段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设为3段以上。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部分地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加宽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涵盖全长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加宽。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窄宽度部分的线宽与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大致相等的情况,但是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窄宽度部分的线宽比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窄或反过来大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含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群与列控制电路部连接的构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包含使第2控制信号配线群与列控制电路部连接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采用上述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配置(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与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相邻的配置)。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含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群中具有蜿蜒部的构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代替蜿蜒部而使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局部地变窄,由此提高配线电阻。要点是如果能在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途中设置用于提高配线电阻的“电阻部”,就可以设置蜿蜒部以外的结构物。
(9)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检查配线和检查端子部是在液晶面板的制造工序中进行的检查中使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它们作为液晶面板的驱动的配线和端子部来利用。
(1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变更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与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具体的连接位置。例如,可以将该连接位置设为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倾斜状部分的终点位置或者起点位置。
(11)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使检查配线分别与全部的控制信号配线连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检查配线只与一部分控制信号配线连接。另外,也可以使1条检查配线与多条控制信号配线连接。
(1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3、4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变更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控制信号配线的配置。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设置在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省略列控制电路部和行控制电路部,其功能由驱动器担负。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TFT、列控制电路部以及行控制电路部具有作为半导体膜的CG硅薄膜的构成,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包括非晶硅(a-Si)或者氧化物半导体(IGZO:InGaZnOx)等的半导体膜。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呈纵长的方形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呈横长方形的液晶面板、呈正方形的液晶面板。
(16)以将触摸面板、视差屏障面板(开关液晶面板)等功能性面板层叠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液晶面板的形式装配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装置,但是使用直下型的背光源装置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利用外光进行显示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背光源装置。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除了应用于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PDP(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EL面板等)的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背光源装置。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被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便携型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便携型游戏机、电子墨水纸等各种电子设备等中使用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画面尺寸为例如20英寸~90英寸的被分类为中型或者大型(超大型)的液晶面板中。在该情况下,可以将液晶面板应用于电视接收装置、电子看板(数字标牌)、电子黑板等电子设备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a…CF基板(基板);11b、111b…阵列基板(基板);11c…液晶层(液晶);12…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4…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7…TFT(开关元件);21、121、421…驱动器(面板驱动部);21L…长边;21S、121S、421S…短边;23、123、423…面板侧输入端子部;24、124、224…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A、124A、224A…面板侧图像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124B、224B、324B…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1、124B1、224B1、324B1…第1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4B2、124B2、224B2、324B2、424B2…第2面板侧控制输出端子部(面板侧输出端子部);27、127…列控制电路部;28、128、228、428…行控制电路部;30、130、230…图像信号配线;31、131…控制信号配线;31A、131A、231A、331A…第1控制信号配线;31B、131B、331B、431B…第2控制信号配线(时钟控制信号配线,电源控制信号配线);32…蜿蜒部;35…检查配线;35A…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检查配线);35A1、435A1…第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1检查配线);35A2…第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配线(第2检查配线);36…检查端子部;36A…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检查端子部);36A1…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1检查端子部);36A2…控制信号配线用检查端子部(第2检查端子部);AA…显示部;NAA…非显示部。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具有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
面板驱动部,其装配于上述非显示部,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给上述显示部,由此驱动上述显示面板,并且沿着上述显示面板的边部呈长条状;
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面板驱动部连接;
多个图像信号配线,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朝向上述显示部以扩展成扇状的方式引导,并且传送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图像信号;
多个控制信号配线,其设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朝向上述显示部引导,并且传送上述输出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
第1控制信号配线,其包含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长边的形式引出,并仿照上述图像信号配线朝向上述显示部引导;以及
第2控制信号配线,其包含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中,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短边的形式引出,并且至少一部分的线宽比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线宽加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的至少配置在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而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的线宽部分地加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连接从而能检查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导通状态的检查配线,
上述检查配线中包含:第1检查配线,其与连接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以及第2检查配线,其与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中的比线宽被加宽的部分靠近上述显示部的部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和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与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
上述第1检查配线仿照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以横穿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形式从与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连接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引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第1检查端子部,其与上述第1检查配线的和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以及第2检查端子部,其与上述第2检查配线的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并且以与上述第1检查端子部在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形式排列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显示部按矩阵状排列配置有多个开关元件,而在上述非显示部设置有:行控制电路部,其与上述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上述控制信号向上述开关元件的提供;以及列控制电路部,其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显示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控制上述图像信号向上述开关元件的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是以下配线中的任一种:时钟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时钟信号;以及电源控制信号配线,其传送作为上述控制信号的用于驱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或者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电源电压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含在途中具有蜿蜒的蜿蜒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
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上述蜿蜒部的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中包含在途中具有蜿蜒的蜿蜒部的第1控制信号配线,
在上述行控制电路部和上述列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任一方内置有与具有上述蜿蜒部的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电连接的ESD保护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以及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以及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以及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开关元件、上述行控制电路部以及上述列控制电路部分别具有多晶化的硅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5和7~13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和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而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与配置在与连接有上述第1控制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连接于上述图像信号配线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侧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的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5和7~13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非显示部,连接于上述面板驱动部的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与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在沿着上述面板驱动部的上述短边的方向上排列配设,
上述第2控制信号配线以通过上述面板侧输出端子部和上述面板侧输入端子部之间的形式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和7~13中的任1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与上述液晶面板呈相对状且配置在与显示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对上述液晶面板提供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1657 | 2012-07-20 | ||
JP2012161657 | 2012-07-20 | ||
PCT/JP2013/069112 WO2014013945A1 (ja) | 2012-07-20 | 2013-07-12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80367A CN104380367A (zh) | 2015-02-25 |
CN104380367B true CN104380367B (zh) | 2017-03-08 |
Family
ID=49948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33294.1A Active CN104380367B (zh) | 2012-07-20 | 2013-07-12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9524683B2 (zh) |
JP (1) | JP5917694B2 (zh) |
CN (1) | CN104380367B (zh) |
WO (1) | WO20140139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07341B2 (ja) * | 2013-10-24 | 2017-10-0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6360718B2 (ja) | 2014-05-16 | 2018-07-1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US9869913B2 (en) * | 2014-05-22 | 2018-01-1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KR102656664B1 (ko) * | 2016-10-06 | 2024-04-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JP6152464B1 (ja) * | 2016-11-05 | 2017-06-21 | 株式会社セレブレクス | 狭額縁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ータ出力装置 |
JP2018128487A (ja) * | 2017-02-06 | 2018-08-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パネル、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6873222B (zh) * | 2017-04-20 | 2020-08-04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窄边框的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
JP6463877B1 (ja) | 2017-08-01 | 2019-02-06 | 株式会社ワコム | ペンが送信したペン信号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センサ |
JP6983006B2 (ja) * | 2017-08-23 | 2021-12-1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N107589612B (zh) | 2017-10-24 | 2021-02-1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JP2019086628A (ja) * | 2017-11-06 | 2019-06-0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WO2019117987A1 (en) | 2017-12-15 | 2019-06-20 | Didrew Technology (Bvi)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embedding driver ic (emdic) in lcd display substrate |
US20190197936A1 (en) * | 2017-12-26 | 2019-06-27 |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 Display panel |
CN107978293B (zh) * | 2018-01-03 | 2019-12-10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曲面显示面板及曲面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CN111566551B (zh) | 2018-01-04 | 2023-06-02 | 成都奕斯伟系统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 具有嵌入式ic系统的无边框lcd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KR102403730B1 (ko) * | 2018-01-22 | 2022-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도체 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패키지 |
US10347509B1 (en) | 2018-02-09 | 2019-07-09 | Didrew Technology (Bvi) Limited | Molded cavity fanout package without using a carri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12005338B (zh) | 2018-02-15 | 2024-07-16 | 成都奕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 在具有翘曲控制增强件的大载体上同时制造多晶圆的方法 |
US10734326B2 (en) | 2018-02-15 | 2020-08-04 | Didrew Technology (Bvi) Limited | Hermetic flat top integrated heat spreader (IHS)/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for reducing warpage |
US10665618B2 (en) * | 2018-03-29 | 2020-05-26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9785789B (zh) * | 2018-04-18 | 2021-11-1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多工器以及显示面板 |
CN110557887B (zh) * | 2018-05-31 | 2021-10-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路对位组件及显示装置 |
CN109119039A (zh) * | 2018-09-13 | 2019-01-01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557734A (zh) * | 2018-10-31 | 2019-04-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
KR102720692B1 (ko) * | 2018-11-08 | 2024-10-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09283717B (zh) * | 2018-11-26 | 2022-07-0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TWI684812B (zh) * | 2018-11-26 | 2020-02-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KR102753465B1 (ko) * | 2018-11-30 | 2025-01-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9634003B (zh) * | 2019-02-21 | 2021-12-0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KR102744635B1 (ko) | 2019-04-10 | 2024-12-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게이트 구동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110148592B (zh) * | 2019-05-21 | 2020-12-11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
KR20200137793A (ko) | 2019-05-31 | 2020-12-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전기 방지 그라운드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 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
US12222611B2 (en) * | 2021-05-28 | 2025-02-11 | Parade Technologies, Ltd | Variable pitch fan-out routing for display panels having narrow borders |
US11592715B2 (en) * | 2021-05-28 | 2023-02-28 | Parade Technologies, Ltd. | Pad arrangement in fan-out areas of display device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7385C (zh) * | 2002-09-10 | 2006-01-18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110443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基板、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显示基板的显示设备 |
CN102483888A (zh) * | 2009-09-02 | 2012-05-30 | 夏普株式会社 | 器件基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81634A (ja) * | 1999-09-27 | 2000-03-21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表示パネル |
JP4783890B2 (ja) | 2000-02-18 | 2011-09-28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934538B2 (ja) * | 2001-11-30 | 2007-06-20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4217823B2 (ja) * | 2002-12-06 | 2009-02-04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KR100508001B1 (ko) * | 2002-12-30 | 2005-08-17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구동회로 일체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JP2004272028A (ja) * | 2003-03-11 | 2004-09-30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 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4506169B2 (ja) * | 2003-12-24 | 2010-07-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検査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検査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4228948B2 (ja) * | 2004-03-16 | 2009-02-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2007134271A (ja) * | 2005-11-14 | 2007-05-31 | Hitachi Displays Ltd | 画像表示装置 |
US8526096B2 (en) * | 2006-02-23 | 2013-09-03 | Pixtronix, Inc. | Mechanical light modulators with stressed beams |
KR20080023466A (ko) * | 2006-09-11 | 2008-03-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평판 표시 장치 |
TWI352963B (en) * | 2006-11-08 | 2011-11-21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Active device array substrate having electrostatic |
US7940365B2 (en) * | 2007-01-05 | 2011-05-10 | Apple Inc. | Compact display flex and driver sub-assemblies |
KR100851197B1 (ko) * | 2007-03-08 | 2008-08-0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평판 표시장치 |
JP4637868B2 (ja) * | 2007-03-16 | 2011-02-23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8225413A (ja) * | 2007-03-16 | 2008-09-25 | Hitachi Displays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293267B2 (ja) * | 2009-02-26 | 2013-09-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表示装置 |
JP2010243524A (ja) | 2009-04-01 | 2010-10-28 | Sony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 |
WO2010143489A1 (ja) * | 2009-06-10 | 2010-12-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用駆動回路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基板モジュール |
KR101341907B1 (ko) * | 2009-09-29 | 2013-12-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용 구동회로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
US9875699B2 (en) * | 2013-02-26 | 2018-01-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device |
-
2013
- 2013-07-12 CN CN201380033294.1A patent/CN104380367B/zh active Active
- 2013-07-12 WO PCT/JP2013/069112 patent/WO20140139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7-12 US US14/408,353 patent/US952468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7-12 JP JP2014525808A patent/JP59176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2-13 US US15/376,779 patent/US97665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02 US US15/666,598 patent/US100251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13 US US16/006,911 patent/US1080235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7385C (zh) * | 2002-09-10 | 2006-01-18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110443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基板、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显示基板的显示设备 |
CN102483888A (zh) * | 2009-09-02 | 2012-05-30 | 夏普株式会社 | 器件基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329172A1 (en) | 2017-11-16 |
US20150194109A1 (en) | 2015-07-09 |
US10025148B2 (en) | 2018-07-17 |
US20170090235A1 (en) | 2017-03-30 |
US9766518B2 (en) | 2017-09-19 |
US10802358B2 (en) | 2020-10-13 |
US20180299719A1 (en) | 2018-10-18 |
JP5917694B2 (ja) | 2016-05-18 |
CN104380367A (zh) | 2015-02-25 |
US9524683B2 (en) | 2016-12-20 |
JPWO2014013945A1 (ja) | 2016-06-30 |
WO2014013945A1 (ja) | 201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80367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4969283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3793118B (zh) | 具有集成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 |
CN112230480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1323949A (zh) |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
US20170123506A1 (en) |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ey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 |
CN116610231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6066740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3996385A (zh) | 驱动器ic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8831365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849276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CN109686757B (zh) | 柔性基板及采用该柔性基板的显示面板 | |
CN109188747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5425490A (zh)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9725447A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070206146A1 (en) | Display panel capable of reducing mismatching rc effect during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6155420A (zh) |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1124184B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948859A (zh)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
WO2023004842A1 (zh)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
CN109716421A (zh) | 安装基板及显示面板 | |
CN105955543A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205069641U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0322301B1 (ko) | 터치 스크린의 전극연결구조 | |
CN116088212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