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底栅式薄膜晶体管一般包括基板、依次形成在该基板上的栅极、栅极绝缘层、半导体层以及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之间形成有沟道。通常,如果该沟道的宽度太宽,会造成薄膜晶体管的整体尺寸过大,从而影响像素的开口率,因此为了提高开口率,需要减小薄膜晶体管的尺寸,所以也必须将沟道的宽度做小。
一般情况下,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是采用同样的金属层构造,然后利用一道光刻制程加工该金属层形成所述源极电极、漏极电极以及沟道。但是由于所形成的沟道的宽度会受到光刻制程中的掩模的图案加工精度的制约,会具有一定的宽度而无法做到更短,所以无法提高开口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受光刻加工精度制约,沟道宽度较小的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薄膜晶体管,其包括基板以及形成在基板上的栅极、半导体层、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所述源极电极与漏极电极分别在不同的光刻制程中形成。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供一个基板,并在该基板上形成栅极以及半导体层;
利用一道光刻制程形成漏极电极;
利用另一道光刻制程形成源极电极。
上述的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中,漏极电极以及源极电极是采用两道光刻制程分别形成,而传统工艺中,漏极电极和源极电极是极采用同一光刻制程加工同一金属层而形成,因此相对于传统工艺,本发明的漏极电极和源极电极之间的沟道的宽度主要由漏极电极和源极电极之间的间隙所决定,不会受到同一光刻制程中的掩模的图案加工精度的制约,因此可以做的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薄膜晶体管 |
100、200、300300 |
基板 |
10 |
栅极 |
20 |
栅极绝缘层 |
30 |
半导体层 |
40 |
蚀刻阻挡层 |
50 |
漏极电极 |
60 |
源极电极 |
70 |
保护层 |
80 |
沟道 |
90 |
透明导电膜层 |
60a |
金属层 |
60b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一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100包括基板10以及形成在该基板10上的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蚀刻阻挡层50、漏极电极60、源极电极70、保护层80。
所述基板10为绝缘基板,其可以为玻璃、石英或者陶瓷等绝缘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基板10为玻璃基板。
所述栅极20形成在基板10的表面,所述栅极绝缘层30覆盖栅极20形成在基板10的表面,该栅极绝缘层30包括氮化硅及/或氧化硅。
所述半导体层40形成在栅极绝缘层30上并位于栅极20的正上方,该半导体层40采用非晶质氧化半导体材料(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 AOS),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半导体层40是采用IGZO系氧化物材料。所述蚀刻阻挡层50形成在半导体层40上。
所述漏极电极60形成在栅极绝缘层30上并且延伸覆盖在半导体层40以及蚀刻阻挡层50的一侧表面上。该漏极电极60采用Mo、Al、Cu、Ti等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源极电极70形成在栅极绝缘层30上并且延伸覆盖在半导体层40以及蚀刻阻挡层50的另一侧表面上。源极电极70与漏极电极60之间形成一沟道90。该源极电极70采用铟锡氧化物薄膜(Indium Tin Oxide, ITO)等透明导电膜,同时还作为所述薄膜晶体管100的像素电极。漏极电极60与源极电极70分别在不同的光刻制程中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层40因为是非晶质氧化半导体结构,所以其可直接与形成其上的源极电极70形成电连接。传统的薄膜晶体管一般是采用非晶硅(a-si)半导体结构,在非晶硅半导体结构上层积ITO时,ITO主要成分的氧化铟中的氧会和非晶硅反应,生成硅氧化物,因硅氧化物电阻高,非晶硅和ITO不能够电连接,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设置一金属层。而本发明的半导体层40采用IGZO这样的非晶质氧化半导体材料,因为其本身为氧化物,因此与ITO的性质比较接近,所以可 以直接与ITO构成的源极电极70形成电连接。
所述保护层80覆盖所述栅极绝缘层30、蚀刻阻挡层50、漏极电极60以及源极电极70。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薄膜晶体管1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个基板10,并在该基板上形成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可分别采用两道光刻制程。具体方法为:第一道光刻制程用于形成栅极金属层,即,在该基板10上依序形成一栅极金属层和一第一光致抗蚀剂层;再以第一道掩膜的图案对该第一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栅极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移除第一光致抗蚀剂层,形成栅极20。第二道光刻制程用于形成栅极绝缘层30和半导体层40,即,在具有该栅极20的基板10上形成一栅极绝缘层30、一非晶质氧化半导体层和一第二光致抗蚀剂层;再以第二道掩膜的图案对该第二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非晶质氧化半导体层进行蚀刻,然后移除第二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具有预定图案的半导体层40。
步骤二:在半导体层40上形成一蚀刻阻挡层50。
步骤三:利用一道光刻制程形成漏极电极60。所述漏极电极60为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漏极电极60的具体方法为:在形成有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和半导体层40的基板10上形成一金属层和一第三光致抗蚀剂层;再以第三道掩膜的图案对该第三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移除第三光致抗蚀剂层,形成漏极电极60。
步骤四:利用另一道光刻制程形成源极电极70。所述源极电极70采用铟锡氧化物薄膜(Indium Tin Oxide, ITO)等透明导电膜。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源极电极70的具体方法为:在形成有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和漏极电极60的基板10上形成一透明导电膜和一第四光致抗蚀剂层;再以第四道掩膜的图案对该第四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透明导电膜进行蚀刻,然后移除第四光致抗蚀剂层,形成源极电极70。
步骤五:在基板10上形成保护层8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保护层80的具体方法为:在形成有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的基板10上沉积一钝化层和一第五光致抗蚀剂层;再以第五道掩膜的图案对该第五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钝化层进行蚀刻,然后移除第五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保护层8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100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先形成源极电极70,而后形成漏极电极60,即步骤三和步骤四顺序可以颠倒。
在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100中,所述漏极电极60以及所述源极电极70是采用两道光刻制程分别形成,相对于传统工艺中漏极电极和源极电极采用同一光刻制程加工,本发明的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之间的沟道90的宽度主要由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之间的间隙所决定,不会受到同一光刻制程中的掩模的图案加工精度的制约,因此可以做的更小。另外,源极电极70是采用和像素电极相同的ITO等透明导电膜材料形成,因此源极电极70也能够贡献一部分透过率,所以能够大大提高开口率。
实施方式二
请参阅图2,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薄膜晶体管20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薄膜晶体管100的区别在于:薄膜晶体管200的漏极电极60是由透明导电膜层60a以及积层在透明导电膜层60a上的金属层60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导电膜层60a为ITO层。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薄膜晶体管2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个基板10,并在该基板上形成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形成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以及半导体层40的方法同上。
步骤二:在半导体层40上形成一蚀刻阻挡层50。
步骤三:在形成有栅极20、栅极绝缘层30、半导体层40以及蚀刻阻挡层50的基板10上形成一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为铟锡氧化物薄膜(Indium Tin Oxide, ITO)等。
步骤四:利用一道光刻制程形成漏极电极6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漏极电极60的具体方法为: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一金属层和一光致抗蚀剂层;再以一道掩膜的图案对该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移除光致抗蚀剂层,形成漏极电极60。由此形成的漏极电极60是由透明导电膜和金属材料构成。
步骤五:利用另一道光刻制程对所述透明导电膜进行加工,形成源极电极7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源极电极70的具体方法为: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一光致抗蚀剂层;再以一道掩膜的图案对该光致抗蚀剂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一预定图案,对该透明导电膜进行蚀刻,然后移除光致抗蚀剂层,形成源极电极70。
步骤六:在基板10上形成保护层80。
实施方式三
请参阅图3,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薄膜晶体管30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薄膜晶体管100的区别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300的半导体层40形成在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之间的沟道90中,并且分别延伸至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的上表面。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薄膜晶体管3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个基板10,并在该基板上形成栅极20以及栅极绝缘层30。
步骤二:利用一道光刻制程在栅极绝缘层30上形成漏极电极60。所述漏极电极60由金属材料构成。
步骤三:利用另一道光刻制程栅极绝缘层30上形成源极电极70。所述源极电极70由ITO等透明导电膜材料构成。
步骤四:在漏极电极60与源极电极70之间的沟道90中形成半导体层40,并且半导体层40分别延伸至漏极电极60和源极电极70的上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像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