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4988B -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64988B CN104264988B CN201410541797.6A CN201410541797A CN104264988B CN 104264988 B CN104264988 B CN 104264988B CN 201410541797 A CN201410541797 A CN 201410541797A CN 104264988 B CN104264988 B CN 1042649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lamping
- eccentric
- rear end
- fron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Holders For Apparel And Elements Relating To Appare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包括夹持板、环首螺栓、螺帽、垫圈、偏心手柄、销轴和支撑板;夹持板具有卡钩部、夹持主部和支撑部,夹持板设有2块;环首螺栓由环形圈和螺杆依次相连组成;偏心手柄由偏心叉板部和手柄部依次相连组成;支撑板为异形塑料板体,支撑板由从左至右依次相连的弓形柱部、第一台阶部、第二台阶部和第三台阶部构成,其形状与夹持板的相应部位相适应。本发明在使用时,能够方便地将与其配套的塑料建筑模板间相互拼接严密牢固不漏浆,安装、拆卸省时、省力,节约工时和成本。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210214377.8,申请日为2012年6月26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塑料建筑模板及卡扣连接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具,具体涉及将塑料建筑模板进行可拆式固定连接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背景技术
现代工程建筑中,在现场浇注混凝土而进行梁、立柱、立面墙、楼面等单元的施工时,必须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模板,传统的建筑模板一般采用木质模板或钢质模板。木质模板容易腐烂,重复使用次数少,且使用过程中容易与混凝土粘结,难以脱模,给施工带来不便,并且木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钢质模板重量大,成本高,施工不方便,且容易锈蚀。木质模板间的连接一般用钉子,钢质模板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栓螺母,搭建和拆装均比较麻烦。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模板代替传统的钢质和木质模板的实际应用。这些塑料建筑模板内部的筋肋设计一般采用扣板形状的小方格形式,抗压强度存在不足;在支撑腿的设计上,有一根单筋的、有小方格的,单筋的塑料模板的筋由于成型工艺水平限制不能制造得很厚,因而承压明显不够,另外一个很小的侧面碰撞就会折断;小方格设计的模板,拼装连接比较困难,大多以钻孔然后螺栓连接或C型卡子加楔块连接,螺栓连接现场拼接费工费时,C型卡子加楔块连接在混凝土浇注时因震动往往松动脱落,造成漏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特别是塑料模板抗压能力不够、模板连接组装不便以及模板连接部位有间隙等缺点,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以及其所应用的塑料建筑模板,该组合抗压能力强,模板连接组装及拆卸快捷方便,模板连接紧密不漏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夹持板、环首螺栓、螺帽、垫圈、偏心手柄、销轴和支撑板;
所述的夹持板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夹持板和右夹持板;2块夹持板的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各夹持板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由卡钩部、夹持主部和支撑部组成;
各夹持板的夹持主部的左右向的内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夹持主部的板体上设有作为夹持板的螺栓孔的左右向的通孔;
各夹持板的卡钩部具有在左右向的内侧伸出夹持主部的内侧面的作为卡钩的凸出部位;卡钩具有相应的依次相连的后端面、内侧面和斜面,且所述的后端面与所述的夹持主部的内侧面相交;夹持板的卡钩部的内侧面、后端面和夹持主部的内侧面的前部共同构成夹持板的夹持部位;
各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左右向的内侧部位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为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台阶状缺口部具有台阶状缺口;弓形缺口部具有开口向内的弓形缺口;弓形缺口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弧形曲面俯视为圆弧且为优弧,该优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90度至240度,弓形缺口部的弧形曲面由其位于前部的一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的后端相交;
所述的支撑板为一异形塑料板体,其形状与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的形状相对应;支撑板由从左至右依次相连的弓形柱部、第一台阶部、第二台阶部和第三台阶部构成;其中,弓形柱部的外周侧面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弓形柱部的外周侧面是使用时与1块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弓形缺口相配合的部位,而第一台阶部则是使用时与该块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台阶状缺口相配合的部位;第三台阶部则是使用时与另1块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台阶状缺口相配合的部位;第二台阶部是使用时被夹在上述2块夹持板的各自的夹持主部的内侧面之间的部位;
所述的环首螺栓由环形圈和螺杆依次相连组成;偏心手柄由偏心叉板部和手柄部依次相连组成;偏心叉板部包括在与手柄部相连部位相互连接的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均设有偏心孔;环首螺栓由其环形圈伸入偏心手柄的偏心叉板部的上偏心板与下偏心板之间;销轴依次穿过偏心手柄的上偏心板的偏心孔、环首螺栓的环形圈和偏心手柄的下偏心板的偏心孔,且铆接在偏心手柄和环首螺栓上。
各夹持板的螺栓孔由位于左右向外侧的球缺形孔段和位于左右向内侧的圆柱形孔段依次相连构成,且球缺形孔段按照孔径由外向内逐步缩小的形式设置;
各夹持板的卡钩部的卡钩的后端面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由其左右向的外端与夹持主部的内侧面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卡钩的内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由其后端与卡钩的后端面的左右向的内端相交,且相互垂直;卡钩的斜面为沿外前至内后的方向设置的铅垂面,该斜面由其内后端与卡钩的内侧面的前端相交,且所述的斜面与卡钩的内侧面呈120度至150度的夹角;
各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台阶状缺口部的台阶状缺口具有依次相连的后端面和内侧面;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由其左右向的内端与夹持主部的内侧面的后端相交,且所述后端面与所述内侧面相互垂直;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由其前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的左右向的外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的第一台阶部、第二台阶部和第三台阶部组成支撑主体;支撑板的弓形柱部由其右前侧与第一台阶部相连,且所述的弓形柱部的右前侧是弓形柱部的弓形的弦所在的部位;
支撑板的第一台阶部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和前侧面组成;第一台阶部的左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由其后端与弓形柱部的外周侧面的前部的右端相交;第一台阶部的前侧面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由其左端与第一台阶部的左侧面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从而第一台阶部的前侧面位于弓形柱部的前沿的前方;
支撑板的第二台阶部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前侧面和右侧面组成;第二台阶部的左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由其后端与第一台阶部的前侧面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的前侧面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的左侧面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的右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由其前端与第二台阶部的前侧面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的第三台阶部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前侧面和右侧面组成;第三台阶部的前侧面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的右侧面相交,且相互垂直,并且第三台阶部的前侧面与第一台阶部的前侧面位于同一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上,该结构使得第二台阶部的前侧面位于第一台阶部的前侧面和第三台阶部的前侧面的前方;第三台阶部的右侧面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由其前端与第三台阶部的前侧面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的支撑主体的后表面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后表面由其右端从左前方与第三台阶部的右侧面的后端相交,该后表面由其左端从右前方与弓形柱部的外周侧面的后部的右端相交;
所述的夹持板、偏心手柄和支撑板均为塑料一体件;所述的环首螺栓、螺帽、垫圈和销轴均为钢制一体件。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其夹持部位与塑料建筑模板的被夹部位密切配合,在卡扣连接件的强力锁紧下,相邻的两块塑料建筑模板间拼接严密,施工中能有效适应混凝土浇注震动棒震捣,连接处不松动、不漏浆。(2)本发明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在使用中需要拆卸时,只要顶出卡扣连接件的支撑板即可,或者将偏心手柄向偏心量小的一个弧面旋转而松开,即可拆卸。另外,由于优选左夹持板与右夹持板的形状相同,而可以互换,以及支撑板优选既能与左夹持板相配合,又能与右夹持板相配合,故在安装时,卡扣连接件的各个零件之间的适配性很好,可方便地进行安装。因此,由本发明的卡扣连接件对相应的塑料建筑模板进行可拆式固定扣接,较之其他常见的模板的安装和拆卸,本发明省时、省力,较大程度地节约工时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使用时将与其配套的2块单一正挑梁模板可拆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的支撑板由其弓形柱部与左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弓形缺口相配合,且支撑板支撑在左夹持板的支撑部与右夹持板的支撑部之间;该图为本发明沿销轴的中心线左右向剖视图;
图2-2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的支撑板由其弓形柱部与右夹持板的支撑部的弓形缺口相配合,且支撑板支撑在左夹持板的支撑部与右夹持板的支撑部之间;该图为本发明沿销轴的中心线左右向剖视图;
图3为图2-1和图2-2中的夹持板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图3的右视图;
图6为图2-1中的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应用的塑料建筑模板之一的单一正挑梁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夹持板11,左夹持板11a,右夹持板11b,卡钩部11-1,卡钩11-1-1,后端面11-1-2,内侧面11-1-3,斜面11-1-4,夹持主部11-2,内侧面11-2-1,支撑部11-3,台阶状缺口11-3-1,后端面11-3-2,内侧面11-3-3,弓形缺口11-3-4,弧形曲面11-3-5,外侧面11-4,螺栓孔11-5,球缺形孔段11-5-1,圆柱形孔段11-5-2,夹持部位11-6,
环首螺栓12,环形圈12-1,螺杆12-2,螺帽13,垫圈14,偏心手柄15,偏心叉板部15-1,手柄部15-2,销轴16,支撑板17,弓形柱部17-1,外周侧面17-1-1,第一台阶部17-2,左侧面17-2-1,前侧面17-2-2,第二台阶部17-3,左侧面17-3-1,前侧面17-3-2,右侧面17-3-3,第三台阶部17-4,前侧面17-4-1,右侧面17-4-2,后表面17-5,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第一被夹部位201a,第二被夹部位201b,左侧中间框形部位201c,右侧中间框形部位201d,
前侧横板21-1、中间横板21-2,左侧纵板22-1、圆弧板段22-1-1,右侧纵板22-2、圆弧板段22-2-1,左支承脚23-1、右支承脚23-2、纵向肋板24,第一纵向肋板24-1,第二纵向肋板24-2,第三纵向肋板24-3,拱形肋板25,拱顶25-1,第一斜板26-1,第二斜板26-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对方位进行描述时,以图1所朝向的方向为上方,以图1背后的方向为下方,图1中的左右方仍为描述中的左右方,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描述中的前后方向。本发明中所提出的弧形曲面是指以一条圆弧曲线为基准,使该曲线沿上下方向的一方延伸而得到的面,本发明中所提出的弓形柱是指以一个呈弓形的面为基准,使该呈弓形的面沿经过其圆心的轴线的一方延伸而得到的体,所述的弓形缺口则是指在实体上去掉弓形柱后留下的缺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见图2至图6,本实施例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包括夹持板11、环首螺栓12、螺帽13、垫圈14、偏心手柄15、销轴16和支撑板17。其中夹持板11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夹持板11a和右夹持板11b,2块夹持板11的形状相同或基本相同,且相对设置。在以下描述中,涉及夹持板11时,所述的方向“内”,对左夹持板11a来说即为方向“右”,对右夹持板11b来说即为方向“左”;所述方向“外”,对左夹持板11a来说即为方向“左”,对右夹持板11b来说即为方向“右”。偏心手柄15、支撑板17和2块夹持板11均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一体件,环首螺栓12、螺帽13、垫圈14和销轴16均为钢制一体件。
见图3至图5,各夹持板11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由卡钩部11-1、夹持主部11-2和支撑部11-3组成。
各夹持板11的左右向的外侧面11-4铅垂设置,总体呈圆弧形曲面。各夹持板11的夹持主部11-2的左右向的内侧面11-2-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夹持主部11-2的板体上设有作为夹持板11的螺栓孔11-5的左右向的通孔,且该螺栓孔11-5由位于左右向外侧(图3中为左侧)的球缺形孔段11-5-1和位于左右向内侧(图3中为右侧)的圆柱形孔段11-5-2依次相连构成,且球缺形孔段11-5-1按照孔径由外向内(图3中为由左向右)逐步缩小的形式设置。
各夹持板11的卡钩部11-1具有在左右向的内侧(图3中为右侧)伸出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作为卡钩11-1-1的凸出部位。卡钩11-1-1具有相应的依次相连的后端面11-1-2、内侧面11-1-3和斜面11-1-4。卡钩11-1-1的后端面11-1-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11-1-2由其左右向的外端(图3中为左端)与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前端相交,且所述的后端面11-1-2与所述的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相互垂直。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11-1-3由其后端与卡钩11-1-1的后端面11-1-2的左右向的内端(图3中为右端)相交,且所述的内侧面11-1-3与所述的后端面11-1-2相互垂直。卡钩11-1-1的斜面11-1-4为沿外前至内后(图3中为左前至右后)的方向设置的铅垂面,该斜面11-1-4由其内后端(图3中为右后端)与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3的前端相交,且所述的斜面11-1-4与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4呈120度至150度的夹角(本实施例为135度)。夹持板11的卡钩部11-1的内侧面11-1-3、后端面11-1-2和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前部共同构成夹持板11的夹持部位11-6。夹持板11的夹持部位11-6是使用时与相应的塑料建筑模板的被夹部位相配合的部位。
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左右向的内侧部位(图3中为右侧部位)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为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台阶状缺口部具有台阶状缺口11-3-1,台阶状缺口11-3-1具有依次相连的后端面11-3-2和内侧面11-3-3。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11-3-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11-3-2由其左右向的内端(图3中为右端)与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后端相交,且所述后端面11-3-2与所述内侧面11-2-1相互垂直。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11-3-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11-3-3由其前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11-3-2的左右向的外端(图3中为左端)相交,且所述内侧面11-3-3与所述后端面11-3-2相互垂直。弓形缺口部具有开口向内的弓形缺口11-3-4,弓形缺口11-3-4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11-3-5,该弧形曲面11-3-5俯视为圆弧且为优弧,该优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90度至240度(本实施例为200度),弓形缺口部的弧形曲面11-3-5由其位于前部的一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11-3-3的后端相交;弧形曲面11-3-5由其位于后部的一端与弓形缺口部的位于后部的外周侧面的内前端相交,弓形缺口部的外侧面则与夹持板11的左右向的外侧面11-4相连接。
见图6,支撑板17为一异形塑料板体,其形状与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的形状相对应,支撑板17由从左至右依次相连的弓形柱部17-1、第一台阶部17-2、第二台阶部17-3和第三台阶部17-4构成,其中第一台阶部17-2、第二台阶部17-3和第三台阶部17-4组成支撑主体。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弓形柱部17-1由其右前侧与第一台阶部17-2相连,且所述的弓形柱部17-1的右前侧是俯视弓形柱部17-1时,其弓形的弦所在的部位。
上述支撑板17的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是使用时与1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弓形缺口11-3-4相配合的部位,而第一台阶部17-2则是使用时与该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的部位;第三台阶部17-4则是使用时与另1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的部位;第二台阶部17-3是使用时被夹在上述2块夹持板11的各自的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之间的部位;
第一台阶部17-2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17-2-1和前侧面17-2-2组成;第一台阶部17-2的左侧面17-2-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17-2-1由其后端与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的前部的右端相交;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2-2由其左端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左侧面17-2-1的前端相交,且所述前侧面17-2-2与所述左侧面17-2-1相互垂直,从而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位于弓形柱部17-1的前沿的前方。
第二台阶部17-3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17-3-1、前侧面17-3-2和右侧面17-3-3组成;第二台阶部17-3的左侧面17-3-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17-3-1由其后端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的右端相交,且所述左侧面17-3-1与所述前侧面17-2-2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3-2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左侧面17-3-1的前端相交,且所述的前侧面17-3-2与所述的左侧面17-3-1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17-3的右侧面17-3-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17-3-3由其前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的右端相交,且所述的右侧面17-3-3与所述的前侧面17-3-2相互垂直。
第三台阶部17-4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前侧面17-4-1和右侧面17-4-2组成;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4-1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右侧面17-3-3相交,且所述前侧面17-4-1与所述右侧面17-3-3相互垂直,并且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位于同一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上,该结构使得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位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和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的前方。第三台阶部17-4的右侧面17-4-2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17-4-2由其前端与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的右端相交,且所述右侧面17-4-2与所述前侧面17-4-1相互垂直。
支撑板17的支撑主体的后表面17-5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后表面17-5由其右端从左前方与第三台阶部17-4的右侧面17-4-2的后端相交,该后表面17-5由其左端从右前方与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的后部的右端相交。
支撑板17的弓形柱部17-1的形状不仅与左夹持板11a的支撑部11-3的弓形缺口11-3-4相配合,也与右夹持板11b的支撑部11-3的弓形缺口11-3-4相配合。支撑板17的第一台阶部17-2的外周侧面的形状也与第三台阶部17-4的外周侧面的形状基本相对称,第一台阶部17-2的外周侧面的形状和第三台阶部17-4的外周侧面的形状既分别能与左夹持板11a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也分别能与右夹持板11b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并且支撑板17使用时,其第二台阶部17-3的左侧面17-3-1与左夹持板11a的夹持主部11-2的右侧面11-2-1相接触,第二台阶部17-3的右侧面17-3-3与右夹持板11b的夹持主部11-2的左侧面11-2-1相接触,反之亦然。支撑板17与2块夹持板11的配合形式分别见图2-1和图2-2。
环首螺栓12由环形圈12-1和螺杆12-2依次相连组成。偏心手柄15由偏心叉板部15-1和手柄部15-2依次相连组成。偏心叉板部15-1包括在与手柄部15-2相连部位相互连接的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15-1-1,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15-1-1均设有偏心孔。环首螺栓12由其环形圈12-1伸入偏心手柄15的偏心叉板部15-1的上偏心板与下偏心板15-1-1之间;由销轴16依次穿过偏心手柄15的上偏心板的偏心孔、环首螺栓12的环形圈12-1和偏心手柄15的下偏心板15-1-1的偏心孔,通过冲压方式使得销轴16铆接在偏心手柄15和环首螺栓12上,而构成手柄螺栓组件。
使用时,环首螺栓12由其螺杆12-2依次穿过2块夹持板11的螺栓孔11-5,环首螺栓12的螺杆12-2的伸出夹持板11的一端套上垫圈14后再旋上螺帽13。
(应用例)
见图7,前述实施例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其所应用的塑料建筑模板之一为图7所示的单一正挑梁模板201。单一正挑梁模板201为挤塑一体件,是由材质为聚氯乙烯的塑料粒料熔化后经过相应的模具挤塑而得到的板框形塑料构件。单一正挑梁模板201(也即第一单拱单元)包括均铅垂设置的前侧横板21-1、中间横板21-2、左侧纵板22-1、右侧纵板22-2、纵向肋板24、拱形肋板25、第一斜板26-1和第二斜板26-2,还包括左支承脚23-1和右支承脚23-2。左支承脚23-1和右支承脚23-2均为基本呈“口”形的框形部位,左支承脚23-1和右支承脚23-2均由铅垂设置的相应的框板依次相连构成。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纵板22-1、右侧纵板22-2和各纵向肋板24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左侧纵板22-1、各纵向肋板24和右侧纵板22-2相互间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并且左侧纵板22-1的中后部、优选占前后向总长的约2/3处设有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22-1-1,右侧纵板22-2的中后部、优选占前后向总长的约2/3处设有向左弯曲的圆弧板段22-2-1。前侧横板21-1和中间横板21-2均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前侧横板21-1和中间横板21-2相互间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设置。前侧横板21-1的左右向的长度约为纵向肋板24的前后向的长度的4倍。前侧横板21-1的前侧面为混凝土浇筑时的工作面。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前侧横板21-1的左端与左侧纵板22-1的前端相连,前侧横板21-1的右端与右侧纵板22-2的前端相连;中间横板21-2的左端与左侧纵板22-1的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22-1-1相连,中间横板21-2的右端与右侧纵板22-2的向左弯曲的圆弧板段22-2-1相连;从而由前侧横板21-1、中间横板21-2、左侧纵板22-1和右侧纵板22-2共同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模板主框架。左侧纵板22-1设置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22-1-1和右侧纵板22-2设置向左弯曲的圆弧板段22-2-1,一方面使得圆弧板段用于增加模板主框架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在变形时通过左侧纵板22-1和右侧纵板22-2的圆弧板段的变形可以减少对模板主框架变形的影响,还有利于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继续保持平整的形状,从而可继续保持卡扣连接件1处于将相邻的2块塑料建筑模板进行可靠地扣合连接的状态。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纵向肋板24有3至5块(本实施例为3块)。3块纵向肋板24分左右位于左侧纵板22-1与右侧纵板22-2之间,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称为第一纵向肋板24-1、第二纵向肋板24-2和第三纵向肋板24-3。3块纵向肋板24均连接在前侧横板21-1与中间横板21-2之间,且均由各自的前端与前侧横板21-1相连,均由各自的后端与中间横板21-2相连。其中,第一纵向肋板24-1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端偏右部位,优选第一纵向肋板24-1的前端与前侧横板21-1的占左右向总长约1/8处的部位相连,从而使得第一纵向肋板24-1与模板主框架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前部框形部位。第二纵向肋板24-2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优选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与前侧横板21-1的占左右向总长一半的部位相连。第三纵向肋板24-3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右端偏左部位,优选第三纵向肋板24-3的前端与前侧横板21-1的占左右向总长约7/8处的部位相连,从而使得第三纵向肋板24-3与模板主框架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侧前部框形部位。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拱形肋板25的拱顶25-1朝向前方,且该拱顶25-1与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部以构成一体的方式相互交错连接,优选该拱顶25-1与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偏后部位以构成一体的方式相互交错连接;所述的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部是指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至第二纵向肋板24-2前后向总长的1/4的部位;所述的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偏后部位进一步优选为位于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后向总长的约1/8处的部位。拱形肋板25由其左部的左后端连接在中间横板21-2与第一纵向肋板24-1的连接处,拱形肋板25由其右部的右后端连接在中间横板21-2与第三纵向肋板24-3的连接处。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支承脚23-1与右支承脚23-2相互间左右对称设置。左支承脚23-1从后方连接在左侧纵板22-1后端上而作为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的后部的框形部位(简称为左侧后部框形部位);右支承脚23-2从后方连接在右侧纵板22-2的后端上而作为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侧的后部的框形部位(简称为右侧后部框形部位)。左支承脚23-1和右支承脚23-2的作用,一是各自通过相应的卡扣连接件1与相邻塑料建筑模板进行可拆式固定连接,二是用于增加单一正挑梁模板201整体的平稳性,三是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支承体系的一部分。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第一斜板26-1沿右前至左后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一斜板26-1的右前端连接在第一纵向肋板24-1与中间横板21-2的连接处,第一斜板26-1的左后端与左支承脚23-1的前侧的左右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左支承脚23-1的前侧左部、左侧纵板22-1的后部、中间横板21-2的左端部位以及第一斜板26-1共同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间的框形部位201c(简称为左侧中间框形部位201c),该左侧中间框形部位201c不仅增加了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部位的强度,而且由于该左侧中间框形部位201c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侧前部框形部位与左支承脚23-1之间,从而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向前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很大、从而成为在向前方向上基本呈刚性的左侧支承体系。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支承脚23-1的左侧面与左侧纵板22-1的左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上,左支承脚23-1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左支承脚23-1的右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23-1的左侧面相互平行,左支承脚23-1的右前部的前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23-1的后侧面相互平行,从而由左支承脚23-1的右侧面、左支承脚23-1的右前部的前侧面和第一斜板26-1的左后端部的右侧面共同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位于左侧的第一被夹部位201a。该第一被夹部位201a是使用时与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右夹持板11b的夹持部位11-6相配合的部位。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第二斜板26-2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二斜板26-2的左前端连接在第三纵向肋板24-3与中间横板21-2的连接处,第二斜板26-2的右后端与右支承脚23-2的前侧的左右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右支承脚23-2的前侧右部、右侧纵板22-2的后部、中间横板21-2的右端部位以及第二斜板26-2共同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侧的前后向的中间的框形部位201d(简称为右侧中间框形部位201d),该右侧中间框形部位201d不仅增加了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侧部位的强度,而且由于该右侧中间框形部位201d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侧前部框形部位与右支承脚23-2之间,从而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向前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很大、从而成为在向前方向上基本呈刚性的右侧支承体系。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右支承脚23-2的右侧面与右侧纵板22-2的右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上,右支承脚23-2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右支承脚23-2的左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右支承脚23-2的右侧面相互平行,右支承脚23-2的左前部的前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右支承脚23-2的后侧面相互平行,从而由右支承脚23-2的左侧面、右支承脚23-2的左前部的前侧面和第二斜板26-2的右后端部的左侧面共同构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位于右侧的第二被夹部位201b。该第二被夹部位201b是使用时与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左夹持板11a的夹持部位11-6相配合的部位。
单一正挑梁模板201设置拱顶朝向前方拱形肋板25,并结合纵向肋板24配合于模板主框架,其技术效果如下:
一是纵向肋板24和拱形肋板25的存在增加了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模板主框架的朝向前方的抗压强度。
二是施工中组装塑料建筑模板时,同时还需用专门的模板支撑架以及相应的辅助构件所组成的模板支撑体系对塑料建筑模板进行支持和固定。本实施例中,模板支撑架直接对左支承脚23-1和右支承脚23-2的后侧面进行支撑。模板支撑架的存在,使得浇筑混凝土时作用于前侧横板21-1的前侧面上的压力全部转变成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弹性变形。
拱形肋板25的左部的左后端、左侧中间框形部位201c以及左支承脚23-1顺着拱形肋板25的左部的弯曲方向依次相连,拱形肋板25的右部的右后端、右侧中间框形部位201d以及右支承脚23-2则顺着拱形肋板25的右部的弯曲方向依次相连,从而形成了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拱形结构的支承体系。
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加到前侧横板21-1的前侧面上的作用力主要有2种,一种是因为混凝土的重力而产生的侧压力,另一种是在插入式振动器(又称振动棒或混凝土振动棒)捣搅混凝土时产生的较大周期性的振动力。这两种作用力施加到前侧横板21-1的前侧面上后,由于左侧支承体系和右侧支承体系的弹性模量很大,使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弹性形变主要发生在前侧横板21-1、拱形肋板25和中间横板21-2的左右向的中部部位,使它们在前后向上产生弹性变形,尤其是在捣浇混凝土时所产生的瞬间较大的振动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较大的前后向的弹性变形。所述的两种作用力也使得包括第一斜板26-1和第二斜板26-2在内的其它相应部位也均有相应的较小的弹性形变。由于拱形结构支承体系在向前方向上的弹性模量较大(该弹性模量仍小于左侧支承体系和右侧支承体系的弹性模量),从而振动的压力一旦减小,则在拱形结构支承体系的弹性作用下即能迅速恢复至相应的状态,从而使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左右向的中部部位在向前方向上的弹性模量较大,具有在外力减少或消失时迅速恢复的特性,也即在捣搅混凝土时单一正挑梁模板201具有较好的抗变形性。
三是当拱形肋板25的拱顶25-1连接于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偏后部位而不是连接于第二纵向肋板24-2的前端时,可以增加拱形肋板25的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也即增加了拱形肋板25的弹性极限,虽然使得模板主框架在前后向上的弹性模量略有减小,但适合需要前后向的弹性形变稍大的场合。
见图1,本实施例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将相邻的两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进行可拆式固定连接时,由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右夹持板11b的夹持部位11-6与位于右侧的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第一被夹部位201a相接触,由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左夹持板11a的夹持部位11-6与位于左侧的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第二被夹部位201b相接触,通过将偏心手柄15朝偏心量大的方向顺时针转动,而使得环首螺栓12在螺帽13和偏心手柄15的配合下将左夹持板11a和右夹持板11b紧紧夹住两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被夹部位,加之两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的优选的圆弧板段在拼接面上对接形成圆形通孔,而在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强力锁紧下,两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间拼接严密,两块单一正挑梁模板201中间的连接缝极小,在施工中能有效适应混凝土浇注震动棒震捣,连接处不松动、不漏浆。需要拆卸时,只要用起子(螺丝刀)、钢筋或木榔头等简单工具从下往上敲出或顶出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1的支撑板17即可,或者将偏心手柄15朝偏心量小的一个弧面旋转(逆时针旋转),即可拆卸。较之其他常见的塑料建筑模板的安装和拆卸,本发明的塑料建筑模板省时、省力,较大地节约工时和成本。
以上实施例及应用例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板(11)、环首螺栓(12)、螺帽(13)、垫圈(14)、偏心手柄(15)、销轴(16)和支撑板(17);
所述的夹持板(11)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夹持板(11a)和右夹持板(11b);2块夹持板(11)的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各夹持板(11)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由卡钩部(11-1)、夹持主部(11-2)和支撑部(11-3)组成;
各夹持板(11)的夹持主部(11-2)的左右向的内侧面(11-2-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夹持主部(11-2)的板体上设有作为夹持板(11)的螺栓孔(11-5)的左右向的通孔;
各夹持板(11)的卡钩部(11-1)具有在左右向的内侧伸出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作为卡钩(11-1-1)的凸出部位;卡钩(11-1-1)具有相应的依次相连的后端面(11-1-2)、内侧面(11-1-3)和斜面(11-1-4),且所述的后端面(11-1-2)与所述的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相交;夹持板(11)的卡钩部(11-1)的内侧面(11-1-3)、后端面(11-1-2)和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前部共同构成夹持板(11)的夹持部位(11-6);
各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左右向的内侧部位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为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台阶状缺口部具有台阶状缺口(11-3-1);弓形缺口部具有开口向内的弓形缺口(11-3-4);弓形缺口(11-3-4)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11-3-5),该弧形曲面(11-3-5)俯视为圆弧且为优弧,该优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0度角,弓形缺口部的弧形曲面(11-3-5)由其位于前部的一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11-3-3)的后端相交;
所述的支撑板(17)为一异形塑料板体,其形状与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部和弓形缺口部的形状相对应;支撑板(17)由从左至右依次相连的弓形柱部(17-1)、第一台阶部(17-2)、第二台阶部(17-3)和第三台阶部(17-4)构成;其中,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是使用时与1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弓形缺口(11-3-4)相配合的部位,而第一台阶部(17-2)则是使用时与该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的部位;第三台阶部(17-4)则是使用时与另1块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11-3-1)相配合的部位;第二台阶部(17-3)是使用时被夹在上述2块夹持板(11)的各自的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之间的部位;
所述的环首螺栓(12)由环形圈(12-1)和螺杆(12-2)依次相连组成;偏心手柄(15)由偏心叉板部(15-1)和手柄部(15-2)依次相连组成;偏心叉板部(15-1)包括在与手柄部(15-2)相连部位相互连接的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15-1-1),上偏心板和下偏心板(15-1-1)均设有偏心孔;环首螺栓(12)由其环形圈(12-1)伸入偏心手柄(15)的偏心叉板部(15-1)的上偏心板与下偏心板(15-1-1)之间;销轴(16)依次穿过偏心手柄(15)的上偏心板的偏心孔、环首螺栓(12)的环形圈(12-1)和偏心手柄(15)的下偏心板(15-1-1)的偏心孔,且铆接在偏心手柄(15)和环首螺栓(12)上;
所述的各夹持板(11)的螺栓孔(11-5)由位于左右向外侧的球缺形孔段(11-5-1)和位于左右向内侧的圆柱形孔段(11-5-2)依次相连构成,且球缺形孔段(11-5-1)按照孔径由外向内逐步缩小的形式设置;
各夹持板(11)的卡钩部(11-1)的卡钩(11-1-1)的后端面(11-1-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11-1-2)由其左右向的外端与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11-1-3)由其后端与卡钩(11-1-1)的后端面(11-1-2)的左右向的内端相交,且相互垂直;卡钩(11-1-1)的斜面(11-1-4)为沿外前至内后的方向设置的铅垂面,该斜面(11-1-4)由其内后端与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3)的前端相交,且所述的斜面(11-1-4)与卡钩(11-1-1)的内侧面(11-1-3)呈135度的夹角;
各夹持板(11)的支撑部(11-3)的台阶状缺口部的台阶状缺口(11-3-1)具有依次相连的后端面(11-3-2)和内侧面(11-3-3);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11-3-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后端面(11-3-2)由其左右向的内端与夹持主部(11-2)的内侧面(11-2-1)的后端相交,且所述后端面(11-3-2)与所述内侧面(11-2-1)相互垂直;台阶状缺口部的内侧面(11-3-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内侧面(11-3-3)由其前端与台阶状缺口部的后端面(11-3-2)的左右向的外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17)的第一台阶部(17-2)、第二台阶部(17-3)和第三台阶部(17-4)组成支撑主体;支撑板(17)的弓形柱部(17-1)由其右前侧与第一台阶部(17-2)相连,且所述的弓形柱部(17-1)的右前侧是弓形柱部(17-1)的弓形的弦所在的部位;
支撑板(17)的第一台阶部(17-2)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17-2-1)和前侧面(17-2-2)组成;第一台阶部(17-2)的左侧面(17-2-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17-2-1)由其后端与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的前部的右端相交;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2-2)由其左端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左侧面(17-2-1)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从而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位于弓形柱部(17-1)的前沿的前方;
支撑板(17)的第二台阶部(17-3)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左侧面(17-3-1)、前侧面(17-3-2)和右侧面(17-3-3)组成;第二台阶部(17-3)的左侧面(17-3-1)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左侧面(17-3-1)由其后端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3-2)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左侧面(17-3-1)的前端相交,且相互垂直;第二台阶部(17-3)的右侧面(17-3-3)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17-3-3)由其前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17)的第三台阶部(17-4)的外周侧面由依次相连的前侧面(17-4-1)和右侧面(17-4-2)组成;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为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前侧面(17-4-1)由其左端与第二台阶部(17-3)的右侧面(17-3-3)相交,且相互垂直,并且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位于同一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上,该结构使得第二台阶部(17-3)的前侧面(17-3-2)位于第一台阶部(17-2)的前侧面(17-2-2)和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的前方;第三台阶部(17-4)的右侧面(17-4-2)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面,该右侧面(17-4-2)由其前端与第三台阶部(17-4)的前侧面(17-4-1)的右端相交,且相互垂直;
支撑板(17)的支撑主体的后表面(17-5)为铅垂设置的弧形曲面,该后表面(17-5)由其右端从左前方与第三台阶部(17-4)的右侧面(17-4-2)的后端相交,该后表面(17-5)由其左端从右前方与弓形柱部(17-1)的外周侧面(17-1-1)的后部的右端相交;
所述的夹持板(11)、偏心手柄(15)和支撑板(17)均为塑料一体件;所述的环首螺栓(12)、螺帽(13)、垫圈(14)和销轴(16)均为钢制一体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41797.6A CN104264988B (zh) | 2012-06-26 | 2012-06-26 |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41797.6A CN104264988B (zh) | 2012-06-26 | 2012-06-26 |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14377.8A Division CN102747834B (zh) | 2012-06-26 | 2012-06-26 | 塑料建筑模板及卡扣连接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64988A CN104264988A (zh) | 2015-01-07 |
CN104264988B true CN104264988B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2156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4179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64988B (zh) | 2012-06-26 | 2012-06-26 |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649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05827B (zh) * | 2020-06-16 | 2022-02-11 | 江阴市新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应用于沉井施工的浇注构件及沉井施工方法 |
CN114016735B (zh) * | 2021-11-24 | 2023-05-16 | 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连接结构及模板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08310A (en) * | 1982-06-18 | 1985-04-02 | Schultz Allan A | Waler bracket |
DE8814208U1 (de) * | 1988-11-12 | 1989-01-05 | Maier, Josef, 7619 Steinach | Klammer zum Verbinden von Schaltafeln |
JP4010902B2 (ja) * | 2002-08-02 | 2007-11-21 | 株式会社ヤマウラ |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用締結具 |
US20080017783A1 (en) * | 2006-07-20 | 2008-01-24 | Hy-Rise Scoffolding Ltd. | Formwork panel assemblies and clamp |
CN201915634U (zh) * | 2010-12-03 | 2011-08-03 | 蓟县新兴模板技术服务部 | 组装钢框模板的锁紧卡具 |
CN202090597U (zh) * | 2011-05-17 | 2011-12-28 | 广东金柏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建筑模板夹具 |
CN202787980U (zh) * | 2012-06-26 | 2013-03-13 | 常州新区宏源塑料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扣连接件 |
-
2012
- 2012-06-26 CN CN201410541797.6A patent/CN10426498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64988A (zh) | 2015-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47834B (zh) | 塑料建筑模板及卡扣连接件 | |
CN104264988B (zh) | 塑料建筑模板的卡扣连接件 | |
CN104264979B (zh) | 正挑梁结构塑料建筑模板 | |
CN103334541A (zh) | 钢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 |
CN104405126B (zh) | 塑料建筑模板的阴角模板 | |
KR101766810B1 (ko) |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 |
KR101766809B1 (ko) |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 |
CN203795825U (zh) | 脚手架连墙件以及脚手架连墙结构 | |
CN104278835B (zh) | 反挑梁结构塑料建筑模板 | |
CN106284852A (zh) | 一种平面可调位置的钢筋连接器 | |
CN104405125B (zh) | 塑料建筑模板的连接角模 | |
CN202787948U (zh) | 一种反挑梁结构塑料建筑模板 | |
KR101766808B1 (ko) |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 |
CN201202267Y (zh) | 脚手架的连结装置 | |
CN210563529U (zh) | 一种砌体用加固装置及砌体总成 | |
CN213926683U (zh) | 一种可拆卸的装配式悬挑梁阳台结构 | |
CN203783143U (zh) | 防涨模夹紧杆组件 | |
CN208918246U (zh) | 一种工具式脚手架连墙件 | |
CN213611706U (zh) | 一种制砂机转子组件 | |
CN210976096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连接件 | |
CN217353053U (zh) |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连接机构 | |
CN222252071U (zh) | 一种钢筋对位机构 | |
CN212583004U (zh) | 一种建筑预制板安装结构 | |
CN215253966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实心柱 | |
CN212900092U (zh) | 一种装配式顶管后靠背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