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2034B -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52034B CN104252034B CN201310300447.6A CN201310300447A CN104252034B CN 104252034 B CN104252034 B CN 104252034B CN 201310300447 A CN201310300447 A CN 201310300447A CN 104252034 B CN104252034 B CN 1042520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mirror group
- focal length
- knot
- systems mirr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spherical lense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调控可见光的各个波长焦点,使各波长对应有不同离焦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结像镜片系统镜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通常采用两片式透镜结构以节省成本,然而仅具两片透镜对像差的补正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较高阶的光学系统需求。若采用四片式透镜组,则往往由于过多的透镜数目配置,使得小型化的程度受到限制,且其成本与制造组装的复杂度也相对较高。
为了能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兼具小型化的特性,虽有三片式光学系统的设计,但其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配置的色散系数,无法将入射可见光的波长对应至不同离焦位置,容易影响成像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其可有效调控可见光的各个波长焦点,使各波长对应有不同离焦位置。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4.0<(V1+V2)/(V1-V2)<-1.5;
0<T12/T23≤3.0;以及
0<|f1/f2|<0.9。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连接于结像镜片系统镜组。
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且结像镜片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其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
-4.0<(V1+V2)/(V1-V2)<-1.5;
0<T12/T23<4.5;
0<|f1/f2|<0.9;以及
0.90<SL/TTL<1.10。
当(V1+V2)/(V1-V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调控可见光的各个波长焦点,使各波长对应有不同离焦位置。
当T12/T23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镜片的组装,并有效缩短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当|f1/f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像差的修正。
当SL/TT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在远心与广角特性中取得良好平衡,使结像镜片系统镜组总长度不至于过长。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以及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符号说明]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
成像面:140、240、340、440、540、64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250、350、450、550、650
电子感光元件:160、260、360、460、560、660
f: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Fno: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光圈值
HFOV: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R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其具有三枚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强度,有助于缩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并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以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接收效率。
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使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并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4.0<(V1+V2)/(V1-V2)<-1.5。借此,有利于调控可见光的各个波长焦点,使各波长对应有不同离焦位置。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3.0<(V1+V2)/(V1-V2)<-1.5。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T12/T23<4.5。借此,有助于镜片的组装,并有效缩短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12/T23<3.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12/T23≤3.0。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f1/f2|<0.9。借此,有助于像差的修正。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f1/f2|<0.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f1/f2|<0.5。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可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其中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0.90<SL/TTL<1.10。借此,可在远心与广角特性中取得良好平衡,使结像镜片系统镜组总长度不至于过长。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1.0<Σ|f/fx|<2.0,其中x=1~3。借此,有助于平衡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屈折力的配置,可有效修正像差。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4.0<(R1+R2)/(R1-R2)<0。借此,有助于减少球差与像散的产生。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0.25<f/f3<0。借此,有助于缩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后焦距,以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光圈可配置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总长度。
另外,本发明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数字平板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连接于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借此,取像装置可在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调控可见光的各个波长焦点,使各波长对应有不同离焦位置的优势下,提升取像品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成像面1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与像侧表面122皆有反曲。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1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130及成像面1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91mm;Fno=3.00;以及HFOV=42.6度。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V1+V2)/(V1-V2)=-2.76。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3.00。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R1-R2)=-3.34。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0.39。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f3=0.41。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Σ|f/fx|=1.11。
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光圈100至成像面14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4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SL/TTL=0.99。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0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12则表示各表面第1-12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50、成像面2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221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2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230及成像面2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50、成像面3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皆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3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330及成像面3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50、成像面4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皆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4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430及成像面4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50、成像面5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521及像侧表面522皆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5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530及成像面5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可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50、成像面64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60,其中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具有三枚具屈折力的透镜。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物侧表面621及像侧表面622皆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6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5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630及成像面640间且不影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三枚,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4.0<(V1+V2)/(V1-V2)<-1.5;
0<T12/T23≤3.0;以及
0<|f1/f2|<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3.0<(V1+V2)/(V1-V2)<-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f1/f2|<0.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Σ|f/fx|<2.0,其中x=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4.0<(R1+R2)/(R1-R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f/f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1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连接于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
12.一种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三枚,且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其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间,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
-4.0<(V1+V2)/(V1-V2)<-1.5;
0<T12/T23≤3.0;
0<|f1/f2|<0.9;以及
0.90<SL/TTL<1.1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0<|f1/f2|<0.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Σ|f/fx|<2.0,其中x=1~3。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3.0<(V1+V2)/(V1-V2)<-1.5。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结像镜片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f/f3<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2740 | 2013-06-26 | ||
TW102122740A TWI460464B (zh) | 2013-06-26 | 2013-06-26 | 結像鏡片系統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2034A CN104252034A (zh) | 2014-12-31 |
CN104252034B true CN104252034B (zh) | 2016-12-28 |
Family
ID=49771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00447.6A Active CN104252034B (zh) | 2013-06-26 | 2013-07-17 |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30761B2 (zh) |
CN (1) | CN104252034B (zh) |
TW (1) | TWI4604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75248B (zh) | 2013-10-18 | 2015-03-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TWI475251B (zh) * | 2013-10-18 | 2015-03-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TWI557463B (zh) * | 2014-12-03 | 2016-11-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557430B (zh) * | 2015-01-29 | 2016-11-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572891B (zh) * | 2015-01-29 | 2017-03-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一) |
TWI574036B (zh) * | 2015-01-29 | 2017-03-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TWI630414B (zh) * | 2016-07-26 | 2018-07-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KR102732412B1 (ko) | 2016-07-29 | 2024-11-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
TWI826701B (zh) * | 2020-07-03 | 2023-12-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827857B (zh) * | 2020-07-03 | 2024-0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CN113484976A (zh) * | 2020-11-04 | 2021-10-0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CN114002820A (zh) * | 2021-11-30 | 2022-02-01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4296223B (zh) * | 2022-03-09 | 2022-07-29 |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27927B2 (en) | 2001-11-27 | 2005-08-09 | Minolta Co., Ltd. | Taking lens system |
JP3567327B2 (ja) * | 2002-05-08 | 2004-09-22 |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US6804067B2 (en) * | 2002-09-27 | 2004-10-12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Single focus lens |
AU2003275598A1 (en) | 2002-10-25 | 2004-05-13 | Nagano Optics Laboratory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
JP3544972B1 (ja) | 2003-12-12 | 2004-07-21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2005284110A (ja) | 2004-03-30 | 2005-10-13 | Fujinon Corp | 撮影レンズ |
JP2006301221A (ja) | 2005-04-20 | 2006-11-02 | Nidec Copal Corp | 撮像レンズ |
WO2007013557A1 (ja) * | 2005-07-27 | 2007-02-01 | Kyocera Corporation | 撮像レンズ、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 |
TWI347449B (en) * | 2006-09-07 | 2011-08-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
JP4861798B2 (ja) * | 2006-11-21 | 2012-01-25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TWI323359B (en) * | 2007-01-22 | 2010-04-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
KR100971412B1 (ko) * | 2008-05-21 | 2010-07-21 |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 반도체 장치의 수직 채널 트랜지스터 형성 방법 |
JP5097058B2 (ja) * | 2008-09-03 | 2012-12-1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JP2010145648A (ja) | 2008-12-17 | 2010-07-01 | Fujinon Corp | 3群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410670B (zh) | 2010-02-09 | 2013-10-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光學透鏡系統 |
TW201200928A (en) * | 2010-06-30 | 2012-01-01 |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 Three-piece pickup lens |
TWI440885B (zh) | 2011-08-25 | 2014-06-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取像鏡頭 |
TWI443367B (zh) * | 2012-03-09 | 2014-07-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拾像鏡片系統 |
TWI439721B (zh) * | 2012-03-21 | 2014-06-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鏡片系統 |
TWI467220B (zh) | 2012-09-10 | 2015-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系統鏡頭組 |
JP5312658B2 (ja) | 2012-09-18 | 2013-10-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撮影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
-
2013
- 2013-06-26 TW TW102122740A patent/TWI460464B/zh active
- 2013-07-03 US US13/935,481 patent/US9030761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7-17 CN CN201310300447.6A patent/CN10425203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1841A (zh) | 2013-10-16 |
TWI460464B (zh) | 2014-11-11 |
CN104252034A (zh) | 2014-12-31 |
US20150002727A1 (en) | 2015-01-01 |
US9030761B2 (en) | 2015-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22650B (zh) | 摄影系统镜片组 | |
CN104252034B (zh) |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4007532B (zh) | 成像系统镜片组 | |
CN103852858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组 | |
CN103777318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系统 | |
CN104459952B (zh) | 光学结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3913815B (zh) | 光学结像镜头 | |
CN104280863B (zh)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3309020B (zh) | 光学成像系统镜组 | |
CN104238072B (zh) | 成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3676084B (zh) | 单焦点摄像镜组 | |
CN103676100B (zh) | 取像系统镜头组 | |
CN104238080B (zh) | 结像镜片组及取像裝置 | |
CN103837964B (zh) | 影像拾取系统镜头组 | |
CN103926676B (zh)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组 | |
CN104049341B (zh) | 结像系统组 | |
CN105388587A (zh) | 光学拾像系统组 | |
CN104965295A (zh) | 影像镜片系统组 | |
CN104635323A (zh) |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104345432A (zh) |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5739065A (zh) | 结像系统镜片组 | |
CN103728713A (zh) | 摄影系统镜头组 | |
CN103376533B (zh) | 拾像系统镜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