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6665B - 操作输入装置以及信息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输入装置以及信息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46665B CN104246665B CN201380021561.3A CN201380021561A CN104246665B CN 104246665 B CN104246665 B CN 104246665B CN 201380021561 A CN201380021561 A CN 201380021561A CN 104246665 B CN104246665 B CN 1042466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ration input
- display device
- wire electrode
- information display
- piezoelectric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操作输入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操作输入装置(1)具备:具有收容信息显示装置(2)的凹部(500)的壳体(50)。在壳体(50)的基部(501)内置有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以及与此连接的控制IC(51)。控制IC(51)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设备IC(71)连接。若用户的手指触碰壳体(50)的基部(501)中的压电元件(10)的安装区域,则从压电元件(10)输出与该触摸位置和压入量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IC(51)基于检测信号生成操作信息,并输出给信息显示装置(2)的设备IC(71)。设备IC(71)进行与操作信息对应的显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显示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设计有各种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那样,用户手持的同时确认所显示的信息的信息显示装置。
在这样的信息显示装置中,一般用户手持信息显示装置主体的同时用手指进行操作输入。而且,作为该操作输入单元,使用以与平板状的显示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信息显示装置的表面的触摸面板的情况较多。该情况下,用户通过用手指触碰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来进行操作输入。
另外,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2所示,也设计有与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一起在背面侧具备了触摸板的信息显示装置。
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信息显示装置中,背面侧的触摸板作为表面侧的触摸面板的操作输入的辅助输入用而被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8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40417号公报
如上述的现有技术所示,在表面的触摸面板进行主要的操作输入的信息显示装置中,由于频繁地触碰触摸面板,所以存在由于手指的油脂等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导致显示画面的视认性降低的情况。另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频繁地擦去附着在显示画面上的污渍,对于用户来说是很麻烦的。
另外,在上述的在背面侧具备触摸板的信息显示装置中,在以往的技术中不容易在背面侧的触摸板实现与表面侧的触摸面板同等的复杂的操作输入。并且,若使这样复杂的操作输入成为可能,则需要更复杂的检测机构,从而导致信息显示装置大型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操作输入装置:即使用户手持信息显示装置的同时进行操作输入,也能够减少该信息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污渍,并且,能够进行与以往的在表面进行操作输入的信息显示装置同等的操作输入。
该发明涉及对在表面侧具备显示与操作输入对应的信息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装置,具备以下的特征。操作输入装置具备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和操作信息生成部。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具有:具有相对置的第一主面以及第二主面的压电薄膜、形成于第一主面的第一电极、以及形成于第二主面的第二电极,并生成与按压位置对应的检测信号。操作信息生成部根据检测信号来生成操作输入信息。而且,至少将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配置在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
在该构成中,通过配置在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能够检测按压位置和按压力。由此,不仅能够检测到被操作,还能够利用位置和按压力两种参数形成操作信息,能够仅通过背面的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的操作而实现更多样的操作输入信息。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由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和压电电压检测用电极形成。
在该构成中,从独立的检测信号得到位置检测和按压力检测,所以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获取这两个操作信息。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压电薄膜由至少在单轴方向上进行了延伸处理(以下,仅称为“单轴延伸”。)的聚乳酸构成。
在该构成中,示出了适合压电薄膜的材料例。单轴延伸的聚乳酸的压电常数比较高,介电常数较低,所以压电输出常数较大。因此,若压电薄膜使用聚乳酸,则因触摸引起的压入量的检测灵敏度提高。由此,虽然为仅一块压电薄膜的构成,但是与以往的使静电电容检测用的触摸面板和压敏传感器重合的结构相比,能够利用触摸位置以及按压力双方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并且,聚乳酸没有热电性,所以手指等触碰触摸面板表面时,即使传递体温,也不对压入量(按压力)的检测电压造成影响。因此,在使用了聚乳酸作为压电薄膜的情况下,若与使用了PVDF等具有热电性的压电薄膜的情况相比较,则不需要附加使体温不传递那样的复杂的机构。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为以下的构成。操作输入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中,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和操作信息生成部被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并且该壳体具有基部,该基部为平板状并具有规定的弹性。该操作输入装置以使壳体的基部与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在该构成中,示出了操作输入装置的具体的形状的一个例子。在该构成中,操作输入装置具有与信息显示装置独立的壳体,所以能够后对信息显示装置附加。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压电元件被埋入到基部的内部,或者被贴在基部的内壁面。
在该构成中,示出了将操作输入装置的压电元件配置于壳体的具体的一个例子。像这样,通过在壳体内埋入压电元件,能够保护压电元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此时,通过适当地设定基部的弹性,压电薄膜也根据与来自外部的压入引起的壳体的基部的位移而位移。因此,几乎不发发生由于将压电元件埋入到基部而带来的位置、按压力的检测灵敏度的降低。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壳体为以下的构成。壳体具备与基部正交,并沿基部的外周形成的侧部。构成为通过基部以及侧部夹入信息显示装置的结构。
在该构成中,能够简单地将操作输入装置固定在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
另外,优选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压电元件被配置在远离侧部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该构成中,基部的压入所带来的位移量较少的侧部附近不进入位置以及按压力的检测范围,所以能够可靠地检测位置以及按压力。
另外,优选在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中,基部的配置压电元件的区域的大致中央区域的弹性比该中央区域以外的弹性高。
在该构成中,能够适当地限制远离侧部且按压力所带来的位移较大的中央区域的位移,并使其与在中央区域以外的按压力所带来的位移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减少压电元件中的按压位置的位移量的差。
另外,优选在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中,在基部形成有沿压电元件延伸的槽。
在该构成中,由于具有槽,使基部的位移容易产生,从而能够根据更轻的压入来进行位置以及按压力检测。
另外,也可以在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中,压电元件内置于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与信息显示装置一体形成。
在该构成中,操作输入装置与信息显示装置一体形成,能够使作为整体的形状简单化。
另外,也可以在该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中,压电元件为多个。
在该构成中,能够使用多个压电元件的操作输入信息,能够进行更多样的操作输入。
另外,该发明的信息显示装置涉及与上述的操作输入装置连接的信息显示装置,具有以下的特征。信息显示装置具备显示控制部,该显示控制部将表示基于操作输入信息的操作位置的标记显示于显示部。
在该构成中,能够在表面的显示画面中确认使用了背面侧的压电元件的操作输入状态。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确认不能够直接看到的操作状态(手指的放置位置)等。
另外,优选在该发明的信息显示装置中,显示控制部基于操作输入信息的变化而使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在该构成中,能够容易地在显示画面中确认操作状态的变化。
另外,在该发明的信息显示装置中,显示控制部根据操作输入信息中的位置检测信息的变化而使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另外,在该发明的信息显示装置中,显示控制部根据操作输入信息中的按压力检测信息的变化而使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在这些构成中,作为操作输入信息的具体例,示出了使用位置、按压力的情况。
即使用户手持的同时进行操作输入,也能够减少该信息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污渍,并且,能够进行与以往的在表面进行操作输入的信息显示装置同等的操作输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的分离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的双面图以及剖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安装于信息显示装置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信息显示装置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10的配置方式以及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入的状态下的伸长状态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元件10的俯视图、和该俯视图中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C-C’剖视图、D-D’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和信息显示装置2的功能框图。
图8是表示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元件10的操作输入来实现使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所显示的指针移动的功能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指针的显示状态以及目标标记的显示状态的观察信息显示装置2的表面侧的图。
图10是表示使与用户的手指的操作对应的目标标记的显示以及消除实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实现使显示于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目标标记移动的功能以及根据目标标记的移动而执行与图标相关联的功能的功能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现将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放大显示的功能的第一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现将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放大显示的功能的第二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使用了第二放大显示控制方法的显示画面的放大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壳体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以及侧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壳体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以及侧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的分离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安装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的信息显示装置2。安装了操作输入装置1的信息显示装置2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设备主体70。在信息显示装置2的设备主体70的表面组装有通过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超薄显示设备形成的显示画面。此外,虽然可以在该显示画面的表面侧具备触摸面板但并不必须,也可以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2的设备主体70具备一对长边侧面、和与长边侧面正交的一对短边侧面。在该短边侧面的一方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的电子部件等连接的接口端口74。
如图2所示,操作输入装置1由从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覆盖长边侧面双方以及短边侧面的一方的形状构成。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的主视图,图2(B)是操作输入装置的侧面图,图2(C)是操作输入装置的剖视图。
操作输入装置1具备壳体50、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控制IC51、连接电缆52、53、以及接口部件60。
壳体50由ABS、PC等一般的硬质有机材料、聚氨酯、硅等具有规定的弹性的弹性体形成。壳体50具备基部501、和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侧部的短边侧部502以及长边侧部503、504。作为材料选择了弹性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覆盖信息显示装置2的所有侧面的方式形成侧部。
如图2(A)所示,基部501正面视(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基部50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宽度(横向的长度且短边方向的长度)相比长侧壁的量。基部50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根据信息显示装置2的长度(纵向的长度且长边方向的长度)适当地设定。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仅覆盖信息显示装置2的短边侧面的一方的形状,所以基部50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长度相比短规定长度。
在基部50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短边侧部502。短边侧部502的高度(与基部501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在基部501的短边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长边侧部503、504。长边侧部503、504的高度(与基部501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厚度为相同程度。
短边侧部502的高度与长边侧部503、504的高度相同。短边侧部502和长边侧部503、504以沿基部501的外周连续的形状形成。
通过这样的形状,在壳体50具备了由基部501、短边侧部502、以及长边侧部503、504包围的凹部500。
信息显示装置2以该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与基部501的凹部500侧的面抵接的方式向由这样的形状构成的操作输入装置1的壳体50安装。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安装于信息显示装置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A)是观察表面侧的立体图,图3(B)是观察背面侧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信息显示装置1以被基部501、短边侧部502、以及长边侧部503、504从四方夹住的方式固定于壳体50。壳体50为硬质有机树脂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2安装了壳体50的状态下,在显示装置2的背面与壳体50的基部501的内侧的面形成有0.5~1mm左右的间隙。通过对基部501的来自外部的按压力,使基部501能够向显示装置2侧变形该间隙的量。或者,也可以仅在存在压电元件10的部分设置上述那样的间隙。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压电元件10的周围设置规定数目的突起等,该突起与显示装置2的背面接触,存在压电元件10的部分的基部501从显示装置2的背面被强制地浮起。
压电元件10虽然具体的构成后述但由平板膜状构成,如图1、图2所示,该平板膜面以与基部501的主面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壳体50的基部501内。压电元件10安装在接近基部501中的与短边侧部50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
图4是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操作输入装置的信息显示装置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这样,压电元件10被安装于壳体50的基部501,以使得在用户用单手以从宽度方向的两端夹持的方式手持安装了操作输入装置1的信息显示装置2的状态下,压电元件10的按压位置、按压力的检测范围与食指、中指到达的范围重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基部501的内部埋入压电元件10进行安装的例子,但也可以配置在基部501的外面、信息显示装置1侧的面。无论是哪个方式,只要壳体50具有可挠性,则使用后述的压电元件10能够可靠地检测按压位置、按压力。
控制IC51以及连接电缆52与压电元件10相同,安装在基部501的内部。压电元件10与控制IC51通过连接电缆52连接。通过该结构,从压电元件10输出的各种检测信号被传输至控制IC51。
接口部件60安装于短边侧部502的凹部500侧的面。连接电缆53以从基部501持续至短边侧部502的方式安装。控制IC51与接口部60通过连接电缆53连接。通过该结构,从控制IC51输出的操作信息被传输至接口部60。接口部60在信息显示装置2安装于操作输入装置1的状态下,与信息显示装置2的接口端口74连接。由此,从控制IC51输出的操作信息被传输至信息显示装置2。信息显示装置2基于该操作信息,执行后述那样的各种控制处理。
这里,参照图5对压电元件10的相对于壳体50的更具体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10的配置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5(B)是压电元件10的配置范围的侧面图。图5(C)是表示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入的状态下的伸长状态的压电元件10的配置范围的侧面图。
如图5所示,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以矩形的第一方向与连接壳体50的长边侧部503、504的方向一致,且第二方向与长边侧部503、504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壳体50的基部501。通过使用这样的安装构成,在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配置长边侧部503、504。如图5(C)那样压入基部501的背面的情况下,长边侧部503、504为向与基部50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状,所以基部501中的连接了长边侧部503、504的两端难以相对于该压入而位移。因此,成为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被长边侧部503、504支承的结构。由此,压入基部501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基部501以及安装于基部501的压电元件10(压电薄膜100)沿第一方向伸长。由于该伸长,在压电元件10产生与压入量对应的电荷,通过检测该电荷引起的电压,能够检测压入量。
此时,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相对于基部501,配置在沿该基部501的宽度方向远离长边侧部503、504规定距离的留白长的中央的区域。这样,通过以远离长边侧部503、504留白长的方式配置,难以因来自基部501的背面侧的压入而位移(伸长)的长边侧部503、504附近不成为检测范围,而能够使容易因压入而位移(伸长)的区域为检测范围。由此,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并且,也能够减少检测范围内的位移量的差。此外,该留白长是设计的事项,能够根据相对于通过控制IC51生成的操作信息的检测灵敏度、位移量的差的允许范围来适当地设定。
接下来,参照图6对压电元件1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元件10的俯视图、和该俯视图中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C-C’剖视图、D-D’剖视图。此外,图6的电极图案是一个例子,第一线状电极、第二线状电极、第三线状电极以及第四线状电极的配设个数并不限定于此,根据触摸面板的规格适当地决定这些线状电极的个数。
压电元件10具备压电薄膜100、保护层30、40、以后述的图案形成的压电检测用电极以及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
压电薄膜100由具备相互对置的第一主面100ST和第二主面100SB的矩形形状的平板膜构成。压电薄膜100由至少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单轴延伸的)L型聚乳酸(PLLA)形成。此外,在图6中,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长度相同,但例如,如上述的图1、图2、图5等所示,第一方向的长度与第二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PLLA是手性高分子,主链具有螺旋结构。PLLA若单轴延伸且分子取向,则具有压电性。单轴延伸的PLLA的压电常数在高分子中属于非常高的类别。
另外延伸倍率优选为3~8倍左右。延伸后通过实施热处理,促进聚乳酸的伸展链晶体的结晶化而使压电常数提高。并且,在双轴延伸的情况下,通过使各个轴的延伸倍率不同而能够得到与单轴延伸相同的效果。例如将某个方向设为X轴并在该方向上实施八倍的延伸,在与该轴正交的Y轴方向上实施两倍的延伸的情况下,关于压电常数大致能够得到与在X轴方向上实施了四倍的单轴延伸的情况同等的效果。单纯地单轴延伸的薄膜容易沿延伸轴方向撕裂,所以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双轴延伸能够增加一些强度。
另外,PLLA通过延伸等引起的分子的取向处理产生压电性,不需要如PVDF等其他的聚合物、压电陶瓷那样,进行极化(poling)处理。即,不属于铁电体的PLLA的压电性并不是如PVDF、PZT等铁电体那样因离子的极化而显现,而来自于分子的特征结构亦即螺旋结构。因此,在PLLA不产生在其他的强铁电性的压电体产生的热电性。并且,PVDF等随着时间出现压电常数的变动,根据情况存在压电常数显著地降低的情况,但PLLA的压电常数随着时间极其稳定。
另外,PLLA的相对介电常数大约为2.5而非常地低,所以若将d设为压电常数,将εT设为介电常数,则压电输出常数(=压电g常数,g=d/εT)为较大的值。因此,利用压电常数d14=10pC/N的PLLA,能够充分地得到与PVDF相同的压入量的检测灵敏度。
这里以PLLA为例示出,但也能够通过与补偿热电性的电路等并用来使用PVDF、聚脲等具有热电性的压电有机材料作为压电薄膜100。同样地也可以将PZT、ZnO、AlN等无机压电材料薄膜化来使用。
在由具有这样的特性的PLLA构成的压电薄膜100的第一主面100ST上,以图1、图2所示那样的图案形成有成为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的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B、11C、11D、11E、11F、和成为按压力检测用电极的第三线状电极13A、13B、13C、13D、13E、13F、13G、13H、13I、13J、13K、13L。这些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和线状电极13A~13L优选使用以ITO、ZnO、聚噻吩为主成分的有机电极、以聚苯胺为主成分的有机电极的任意一种。另外,也能够使用由银膏形成的电极、通过蒸镀、溅射、或者电镀等形成的金属系的电极。
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由相同的形状构成。具体而言,例如,第一线状电极11A具备多个宽幅部111、多个窄幅部112、以及一对端部用宽幅部113。各宽幅部111由正方形构成。窄幅部112由相对于宽度长度较长的矩形状构成。端部用宽幅部113由大致等腰三角形构成。多个宽幅部111与多个窄幅部112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A的延伸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连接。此时,各宽幅部111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与相对于窄幅部112的连接方向平行的方式与窄幅部112连接。并且,各宽幅部111在形成该对角线的一对顶角与窄幅部112连接。
在第一线状电极11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具备端部用宽幅部113。由多个宽幅部111和多个窄幅部112构成的连续的电极图案的两端通过窄幅部112与端部用宽幅部113连接。此时,端部用宽幅部113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窄幅部112连接。
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沿压电薄膜100的第一主面100ST上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沿第一主面100ST上的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此时,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各个宽幅部111成为沿第一方向的相同位置的方式,换句话说,以宽幅部111分别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
这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被设定为相对于压电薄膜100的单轴延伸方向900大致成45°的角度的方向。所谓的大致45°是指例如包含45°±10°左右的角度。这些角度是应该基于用途适当地决定的设计事项。
多个第三线状电极13A~13L是沿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的外径形状的形状,以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A~11F分离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第三线状电极13A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A中的与第一线状电极11B相反的一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A分离的方式形成。
第三线状电极13B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A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B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A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C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B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A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B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B、13C在第一线状电极的宽幅部1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1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三线状电极13D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B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C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B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E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C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B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C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D、13E在第一线状电极的宽幅部1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1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三线状电极13F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C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D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C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G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D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C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D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F、13G在第一线状电极的宽幅部1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1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三线状电极13H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D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E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D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I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E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D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E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H、13I在第一线状电极的宽幅部1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1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三线状电极13J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E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F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E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K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F中的第一线状电极11E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F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J、13K在第一线状电极的宽幅部1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1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三线状电极13L以沿第一线状电极11F中的与第一线状电极11E相反的一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一线状电极11F分离的方式形成。
第三线状电极13A~13K通过迂回电极14汇集,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一线状电极11A~11F分别独立地与迂回电极12A~12F连接,并经由该迂回电极12A~12F而与外部电路连接。这些迂回电极12A~12F、14形成为比第一线状电极11A~11F和第三线状电极13A~13K的形成区域更靠外侧。并且,迂回电极12A~12F形成于第一方向的一端,迂回电极14形成于第一方向的另一端。
另外,在压电薄膜100的第二主面100SB上,以图1、图3所示那样的图案形成有成为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的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B、21C、21D、21E、21F、和成为按压力检测用电极的第四线状电极23A、23B、23C、23D、23E、23F、23G、23H、23I、23J、23K、23L。这些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与线状电极23A~23L也优选使用以ITO、ZnO、聚噻吩为主成分的有机电极、以聚苯胺为主成分的有机电极的任意一种。另外,不需要透明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由银膏形成的电极、通过蒸镀、溅射、或者电镀等形成的金属系的电极。
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由相同的形状构成。具体而言,例如,第二线状电极21A具备多个宽幅部211、多个窄幅部212、以及一对端部用宽幅部213。各宽幅部211由正方形构成。窄幅部212由相对于宽度长度较长的矩形形状构成。端部用宽幅部213由大致等腰三角形构成。多个宽幅部211与多个窄幅部212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A的延伸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连接。此时,各宽幅部211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与相对于窄幅部212的连接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与窄幅部212连接。并且,各宽幅部211在形成该对角线的一对顶角,与窄幅部212连接。
在第二线状电极21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具备端部用宽幅部213。由多个宽幅部211与多个窄幅部212构成的连续的电极图案的两端通过窄幅部212而与端部用宽幅部213连接。此时,端部用宽幅部213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窄幅部212连接。
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沿压电薄膜100的第二主面100SB上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沿第二主面100SB上的与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此时,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各个宽幅部211成为沿第二方向的相同位置的方式,换句话说,以宽幅部211分别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
另外,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各个宽幅部221不经由压电薄膜100而与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的宽幅部111对置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从第一主面100ST侧观察,构成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的各宽幅部221不与构成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的各宽幅部111重叠的方式形成。若进一步进行其它的表现,则多个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及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仅在窄幅部112、212的部分经由压电薄膜100对置。
并且,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及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从第一主面100ST侧观察,在构成多个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的各宽幅部221与构成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的各宽幅部111之间存在规定宽度的间隙的方式形成。而且,该间隙的宽度以形成于上述的第一主面100ST的线状电极13A~13K从第一主面100ST侧观察时收纳在间隙内的方式设定。
多个第四线状电极23A~23L为沿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的外径形状的形状,并以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A~21F分离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第四线状电极23A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A中的与第二线状电极21B相反的一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A分离的方式形成。
第四线状电极23B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A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B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A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C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B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A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B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B、23C在第二线状电极的宽幅部2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2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四线状电极23D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B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C侧的外径形状,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B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E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C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B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C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D、23E在第二线状电极的宽幅部2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2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四线状电极23F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C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D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C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G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D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C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D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F、23G在第二线状电极的宽幅部2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2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四线状电极23H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D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E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D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I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E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D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E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H、23I在第二线状电极的宽幅部2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2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四线状电极23J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E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F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E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K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F中的第二线状电极21E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F分离的方式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J、23K在第二线状电极的宽幅部211以及端部的宽幅部213的角部附近相互连接。
第四线状电极23L以沿第二线状电极21F中的与第二线状电极21E相反的一侧的外径形状,与该第二线状电极21F分离的方式形成。
而且,形成于第二主面100SB的第四线状电极23A~23L与形成于第一主面100ST的第三线状电极13A~13K以在宽幅部211、213与宽幅部111、113之间产生的从第一主面100ST侧观察到的间隙中,大致遍及全长并经由压电薄膜100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
例如,如图6所示,第四线状电极23A在第二线状电极21A的端部用宽幅部213与第一线状电极11A的端部用宽幅部113之间,与第三线状电极13A对置。另外,第四线状电极23A在第二线状电极21A的宽幅部211与第一线状电极11A、11B的端部用宽幅部113之间,分别与第三线状电极13B、13C对置。
此外,如图6所示,第四线状电极23A的其他的位置也相同,与第三线状电极13D~13L对置,且其他的第四线状电极23B~23L也分别与第三线状电极13A~13L对置。
第四线状电极23A~23K通过迂回电极24而汇集,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二线状电极21A~21F分别独立地与迂回电极22A~22F连接,并经由该迂回电极22A~22F而与外部电路连接。这些迂回电极22A~22F、24形成为比第二线状电极21A~21F和第四线状电极23A~23K的形成区域更靠外侧。并且,迂回电极22A~22F形成在第二方向的一端,迂回电极24形成于第二方向的另一端。
这样由形成了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第三线状电极13A~13L、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及第四线状电极23A~23L的压电薄膜100构成压电元件10。
在压电元件10中的压电薄膜100的第一主面100ST侧以覆盖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及第三线状电极13A~13L的电极图案形成区域的整个面的方式配设有保护层30。保护层30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在压电元件10中的压电薄膜100的第二主面100SB侧以覆盖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及第四线状电极23A~23L的电极图案形成区域的整个面的方式配设有保护层40。保护层40也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如上述的说明、图1、图2、图5所示,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以主平面与基部501的主平面平行,并且连接长边侧部503、504的方向(与短边侧部502平行的方向)与压电元件10的第一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安装。压电元件10的各迂回电极经由连接电缆52而与控制IC51连接。
而且,像这样安装于壳体50的基部501的压电元件10如下所示那样检测用户的触摸位置以及压入量。
(i)触摸位置检测
首先,利用如下那样的原理来检测触摸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使用所谓的投影型互电容方式的触摸位置的检测概念,省略详细的检测概念的说明。因此,以下,对触摸位置的检测概念概要地进行说明。
在第一线状电极11A~11F,经由迂回电极12A~12F施加有驱动信号。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经由迂回电极22A~22F而与未图示的检测电路连接。
在这样的状态下,若用户用手指触摸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的主平面上的规定位置,则该触摸位置的电场的一部分被指侧感应。由此,在触摸位置,相对于未进行手指的触摸时,产生电流变化。因此,通过利用检测电路检测这样的电流变化,能够检测手指的触摸。
这里,如上述那样,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沿第二方向以规定间隔配设,第二线状电极21A~21F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沿第一方向以规定间隔配设,所以第一线状电极11A~11F与第二线状电极21A~21F经由压电薄膜100对置的位置,也就是产生电场并流过检测用的电流的位置能够根据构成该对置位置的第一线状电极和第二线状电极的组合以二维坐标检测。例如,操作者触摸了第一线状电极11C与第二线状电极21D的对置位置附近的情况下,在该对置位置附近,电场变化,从第一线状电极11C经由第二线状电极21D流过的电流变化。此时,在其他的对置位置电场不变化,所以电流也不变化。通过使用这样的原理,能够检测触摸位置。
(ii)压入量检测
若用户用手指按压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的主平面上,则将如图5(C)的粗箭头所示那样的按压力施加给压电元件10。该情况下,压电元件10向与主平面正交的方向压入,并沿第一方向伸长。由于该应力,压电薄膜100在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极化。
这里,如上述那样,在第一主面形成第三线状电极13A~13L,在第二主面形成第四线状电极23A~23L,从而在第三线状电极13A~13L与第四线状电极23A~23L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通过检测该电位差,即压电电压,能够检测手指的按压,也就是手指的触摸所引起的压入。
并且,在PLLA中,检测电压(压电电压)与压入量对应地以线性变化。因此,通过测量检测电压值也能够检测压入量。即,能够正确地检测操作者是较轻地触摸了操作面,还是较强地压入。此外,压电薄膜100的检测电压通常在产生了应力的瞬间产生,并且随着压电效应所引起的电荷的泄漏,检测电压值也迅速地降低。然而,若压入量的检测电路使用具有较大的输入阻抗的检测电路,则能够维持检测电压值规定时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测量检测电压值,并检测压入量。
这样,若使用上述的构成,则通过仅在一块压电薄膜100的对置的两面形成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以及按压力检测用电极,能够同时检测触摸位置和压入量(按压力)。
并且,如上述那样,通过以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与连结长边侧部503、504的方向(与短边侧部502平行的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压电元件10,压电薄膜100的单轴延伸方向与压入的伸长方向所成的角大致为45°。因此,能够高效地得到检测电压。
并且,压电薄膜100通过使用PLLA,不受热电性的影响。因此,检测时,能够不取决于检测位置的温度,而得到仅与压入量对应的检测电压。即,能够更正确地检测压入量。另外,PLLA为聚合物,具有柔软性,所以不像压电陶瓷那样,因较大的位移而破损。因此,即使位移量较大,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该位移量。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记载了配设保护层30、40,但如上述那样,配置在具有绝缘性的壳体50的基部501内的情况下,能够省略保护层30、40。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基部501的厚度变薄。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长边侧部503、504成为压电元件10的压电薄膜100的压入量检测时的支承柱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的壳体50的基部501内插入弹性更高的材质作为支承柱。
接下来,对根据在压电元件10检测出的触摸位置的检测信号、和压入量的检测信号,在信息显示装置2中执行规定的应用程序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对几个应用程序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能够根据触摸位置和压入量实现的应用程序,则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构成。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和信息显示装置2的功能框图。
操作输入装置1具备:包含形成于上述的压电薄膜100的按压力检测用电极的压电传感器部12、和包含形成于压电薄膜100的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的静电传感器部13。压电传感器部12输出与用户的手指的压入量对应的压入量检测信号。静电传感器部13输出与用户的手指接触的位置对应的触摸位置检测信号。
控制IC51具备触摸位置检测部511、压入量检测部512、以及操作信息生成部513。触摸位置检测部511根据触摸位置检测信号来检测用户的手指接触的位置,并输出给操作信息生成部513。压入量检测部512根据压入量检测信号来检测压入量,并输出给操作信息生成部513。操作信息生成部513生成包含检测出的位置和压入量的操作信息。操作信息生成部513经由接口部60将操作信息输出给信息显示装置2。
信息显示装置2具备:设备IC71、显示部72、操作输入部73、以及接口端口74。显示部72以及接口端口74由上述的结构构成。操作输入部73可以是配置在显示部72的表面的触摸面板等,也可以是另外设置于(未图示)壳体70的机械式的操作输入元件(小键盘等)。
设备IC71是用于实现信息显示装置2的功能的信息处理元件,例如,若信息显示装置2是智能手机,则执行通话、电子邮件收发、以及各种应用程序。
并且,在设备IC71,经由接口端口74输入有来自操作输入装置1的操作信息。设备IC71在显示部72显示基于输入的操作信息的图像、并基于输入的操作信息更新显示图像。
由此,即使不使用信息显示装置2的操作部73,也能够根据由配置在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侧的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元件10受理的操作信息,执行信息显示装置2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
以下,对各种功能、应用程序的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A)指针的移动
图8是表示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元件10的操作输入来实现使显示于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指针移动的功能的方法的流程图。图9是用于说明指针的显示状态以及目标标记的显示状态的观察信息显示装置2的表面侧的图。
首先,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静电传感器部13进行触摸位置的检测(S101)。在静电传感器部13中,若能够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即能够得到触摸位置检测信号(S102:是),则设备IC71允许在显示部72的指针的移动控制(S103)。此外,在静电传感器部13中,若不能够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S102:否),则设备IC71不允许在显示部72的指针的移动控制,直到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为止,持续接触检测(S110→S101)。
设备IC71在允许了在显示部72的指针的移动控制之后,根据来自控制IC51的操作信息,即静电传感器部13的触摸位置检测信号,检测触摸位置是否正在移动(S104)。
若设备IC71检测到触摸位置正在移动(S105:是),则根据操作信息,并根据移动前的触摸位置和移动后的触摸位置来检测移动量和移动方向(S106)。
设备IC71基于检测出的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使显示部72的指针的显示位置移动。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如图9所示,使手指901接触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侧的压电元件10并移动,从而能够使信息显示装置2的表面侧的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的指针910随着指901的移动而移动并显示。
(B)目标标记的显示、消除
图10是表示实现与用户的手指的操作对应的目标标记的显示以及消除的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静电传感器部13进行触摸位置的检测(S201)。在静电传感器部13中,若能够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即若能够得到触摸位置检测信号(S202:是),则设备IC71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依照触摸位置的目标标记(参照图9的目标标记920)(S203)。由此,用户能够在显示画面上视觉确认自己的手指901的操作位置,即使压电元件10在不能够直接视觉确认的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侧,也能够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操作。
此外,在静电传感器部13中,若不能够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S202:否),则设备IC71不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显示目标标记,直到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手指的接触为止,持续接触检测(S202:否→S201)。
设备IC71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显示了目标标记之后,若由控制IC51检测到没有规定时间以上的接触(S204:否),则消除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的目标标记。即,若用户将手指901从压电元件10的表面拿开,则规定时间之后从显示画面上消除目标标记。
此外,设备IC71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显示了目标标记之后,若由控制IC51检测到规定时间以上的接触继续(S204:是),则维持显示画面上的目标标记的显示。
(C)目标标记的移动
若进行(B)所示那样的目标标记的显示处理,并且用户使手指901的位置移动,则如下所示,使显示画面上的目标标记随着该手指的移动而移动。图11是表示实现使显示于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目标标记移动的功能以及根据目标标记的移动执行与图标相关联的功能的功能的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按照上述的(B)的处理,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目标标记(S301)。
设备IC71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了目标标记之后,根据来自控制IC51的操作信息、即静电传感器部13的触摸位置检测信号,检测触摸位置是否正在移动(S302)。
若设备IC71检测到触摸位置正在移动(S303:是),则根据操作信息,并根据移动前的触摸位置和移动后的触摸位置检测移动量和移动方向,并按照该移动量和移动方向使目标标记的显示位置移动(S304)。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使手指901以与压电元件10接触的状态移动,显示画面上的目标标记920也随着该移动而移动并显示。
此外,若设备IC71未检测到移动,则不使目标标记移动,继续移动检测(S303:否→S302)。
通过这样的处理,用户能够根据显示画面上的目标标记920的移动正确地把握不能够直接视觉确认的手指901的移动。
接下来,设备IC71确认在目标标记的移动后的位置是否存在图标。图标的显示画面上的位置由设备IC71把握。
若设备IC71检测到目标标记与图标的位置重合(S305:是),则根据操作信息生成部53的操作信息来检测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传感器部12的压入量(S306)。
此外,若设备IC71检测到目标标记与图标的位置不重合,则继续目标标记的移动检测(S305:否→S302)。
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为规定压入量,则执行与图标相关联的功能(应用程序)(S307:是→S308)。另一方面,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未达到规定压入量,则继续压入量检测(S307:否→S306)。
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用户能够不接触显示画面上,而执行用户所希望的功能以及应用程序。
此外,在该说明中,示出了显示目标标记并使其移动至图标的例子,但也可以基于检测出的触摸位置来检测与图标的位置关系,且若触摸位置与图标的位置重叠,则高亮度显示该图标。而且,也可以在该高亮度显示的状态检测到规定压入量以上的压入量的情况下,执行与相应的图标相关联的功能以及应用程序。
(D)画面的放大显示1
图12是表示实现将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放大显示的功能的第一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静电传感器部13进行触摸位置的检测(S401)。设备IC71以检测出的触摸位置为中心,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包围规定的范围那样的放大用目标标记(S402)。
设备IC71根据操作信息生成部53的操作信息检测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传感器部12的压入量(S403)。
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比阈值大,则以与压入量对应的放大率对显示画面进行放大显示(S404:是→S405)。此时,设备IC71将目标标记的中心设定为放大区域的中心,并以该位置设定为显示画面的中心的方式进行放大显示。此外,也可以以不使显示画面的中心变化而仅以与压入量对应的放大率进行放大显示。
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在阈值以下,则不进行放大显示,继续压入量检测(S404:否→S403)。
若设备IC71在对显示画面进行了放大显示的状态下,检测到压入量在阈值以下,则解除放大显示(S406:是→S407)。另一方面,设备IC71在检测到压入量比阈值大的期间,继续放大显示(S406:否→S405)。
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用户能够不触碰显示画面,而对显示画面进行放大显示。由此,用户能够不被手指妨碍,而在显示画面上正确地确认欲放大的位置,并且使显示画面放大并显示。
(E)画面的放大显示2
图13是表示实现将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放大显示的功能的第二方法的流程图。图14是表示使用了第二方法的显示画面的放大状态的图,图14(A)表示压入量较小的情况,图14(B)表示压入量较大的情况。
首先,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的静电传感器部13进行触摸位置的检测(S501)。设备IC71以检测出的触摸位置为中心,在显示部7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包围规定的范围那样的放大用目标标记(S502)。
设备IC71根据操作信息生成部53的操作信息来检测操作输入装置1的压电传感器部12的压入量(S503)。
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比阈值大,则以与压入量对应的放大速度对显示画面进行逐渐放大显示(S504:是→S505)。此时,设备IC71将目标标记的中心设定为放大区域的中心,并以该位置设定为显示画面的中心的方式进行放大显示。此外,也可以不使显示画面的中心变化而仅以与压入量对应的放大速度进行放大显示。
例如,若压入量在比阈值大的范围内比较小,则如图14(A)所示,与放大范围931对应的图像以低速进行放大显示,以便在更大的放大范围932显示。另一方面,若压入量在比阈值大的范围内比较大,则如图14(B)所示,与放大范围931对应的图像在与图14(A)的情况相同的时间内,进一步以高速进行放大显示,以便在更大的放大范围933显示。
若设备IC71检测到压入量在阈值以下,则不进行放大显示,继续压入量检测(S504:否→S503)。
若设备IC71在逐渐对显示画面进行放大显示的状态下,检测到压入量在阈值以下,则停止放大处理,以该停止时刻的放大率继续显示画面(S506:是→S507)。另一方面,设备IC71在检测到压入量比阈值大的期间,根据放大速度继续进行逐渐放大显示(S506:否→S505)。
即使是这样的处理,用户也能够不触碰显示画面,而对显示画面进行放大显示。由此,用户能够不被手指妨碍,而在显示画面上正确地确认欲放大的位置,并且使显示画面放大并显示。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以及处理,用户能够不触碰信息显示装置2的显示画面,而执行与在显示画面上配置了触摸面板时相同的功能、应用程序。由此,能够防止因操作时不能够看见显示画面而引起的操作性的降低、显示画面的污染。并且也能够去掉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
此时,若使用上述的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10,则能够使配置在信息显示装置2的背面侧的操作输入装置1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利用用于保护信息显示装置2的罩作为操作输入装置1。并且,通过对压电元件10的压电薄膜100使用PLLA,从而如上述那样操作检测灵敏度较高,难以破坏,并且不受用户的手、手指的温度影响,而能够正确并且可靠地进行操作输入。
接下来,参照图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A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输入装置1A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输入装置1,压电元件10的配置区域中的壳体50A的结构不同,其他的构成相同。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壳体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5(B)是壳体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侧面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输入装置1A的壳体50A在基部501中的配置压电元件10的区域的第一方向的中央具备辅助部件510。辅助部件510由与基部501相比弹性高的材料形成。辅助部件510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为规定宽度,且沿第二方向比压电元件10的全长更长的形状。第一方向的宽度以及第二方向的长度根据基部501的弹性以及压电薄膜100的材质适当地设定即可。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使是相同的压入量,也能够限制在容易位移的压电元件10的第一方向的中央区域的压入引起的位移。因此,能够减少在压电元件1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附近与中央区域的针对相同的压入量的位移量的差。由此,能够抑制压入位置的检测电压的差,能够除去、简单化控制IC51的位置的修正处理。
另外,壳体50由硬质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厚度不固定。换句话说,也可以构成为使基部501的壁厚具有分布,以实现若无论按压哪个部分均为相同的力的按压力则几乎输出相同的大小的电压那样的变形。这样的壁厚分布是应该鉴于使用的材料的硬度、压电元件10的大小等而决定的设计事项。
接下来,参照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1B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输入装置1B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输入装置1,压电元件10的配置区域中的壳体50B的结构不同,其他的构成相同。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输入装置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壳体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6(B)是壳体中的压电元件的配置区域的侧面图。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输入装置1B的壳体50B在基部501中的配置压电元件10的区域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具备槽520。槽520形成为沿第二方向为规定宽度,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为槽520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比压电元件10(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的全长更长的形状。此外,只要第一方向的长度至少与压电元件10(压电薄膜100)的第一方向的全长相同,则适当地设定即可。而且,槽520以槽520的两端与压电薄膜100的两端相比接近长边侧部503、504的方式形成即可。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若压入基部501的安装了压电元件10的区域,则压电薄膜100与没有槽520的情况相比容易位移。并且,压电薄膜100几乎不沿第二方向伸长,而沿第一方向伸长。由此,能够更正确地检测压入量。
接下来,参照图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17(A)是观察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7(B)是观察背面侧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2B在设备主体70B一体形成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信息显示装置2与操作输入装置1的组。该情况下,设备主体70B由弹性体等具有规定的弹性的材料构成。而且,在设备主体70B的表面701侧配置显示部72,在背面702侧配置压电元件10。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的功能框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2B具备压电元件10、控制IC51、设备IC71、显示部72、以及操作输入部73。这些各部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并在形成信息显示装置2B的设备主体70B内一体地具备。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信息显示装置与操作输入装置一体化,使整体的构成简单化。
接下来,参照图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19(A)是观察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9(B)是观察背面侧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2C与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信息显示装置2B相比,设备主体70C的形状较大。据此,显示部72C也变大。
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考虑用户以双手把持设备主体70C,所以在设备主体70C的背面的对置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压电元件10C1、10C2。此时,压电元件10C1、10C2的配置位置根据通常用户把持该信息显示装置2C的方式适当地设定即可。例如,如图19所示,设定在从对置的两端到中央侧的规定的区域(配置适当区域)内即可。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显示装置的功能框图。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装置2C具备压电元件10C1、10C2、控制IC51C、设备IC71、显示部72C、以及操作输入部73。这些各部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并在形成信息显示装置2C的设备主体70C内一体地具备。压电元件10C1、10C2具有与压电元件10相同的功能。控制IC51C根据压电元件10C1、10C2的检测信号,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IC51相同的处理,生成操作信息并输出。
这样,在以双手把持的信息显示装置2C的情况下,配置双手的手指用的压电元件10C1、10C2即可。而且,通过具备多个压电元件,并组合多个压电元件的操作信息,由此与压电元件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复杂的操作输入。
此外,在独立地形成上述的信息显示装置和操作输入装置的方式中,也能够使用以更薄的薄膜形成操作输入装置,并贴在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结构。
符号说明
1、1A、1B…操作输入装置,2、2B、2C…信息显示装置,10、10C1、10C2…压电元件,12、12C1、12C2…压电传感器部,13、13C1、13C2…静电传感器部,11A~11F…第一线状电极,12A~12F…迂回电极,13A~13L…第三线状电极,14…迂回电极,21A~21F…第二线状电极,22A~22F…迂回电极,23A~23L…第四线状电极,24…迂回电极,30、40…保护层,50、50A、50B…壳体,51、51C…控制IC,52、53…连接电缆,60…接口部件,70…设备主体,71…设备IC,72…显示部,73…操作输入部,74…接口端口,100…压电薄膜,500…凹部,501…基部,502…短边侧部,503、504…长边侧部,510…辅助部件,511…触摸位置检测部,512…压入量检测部,513…操作信息生成部,520…槽,901…手指,910…指针,920…目标标记。
Claims (12)
1.一种操作输入装置,其对信息显示装置进行操作输入,该信息显示装置在表面侧具备显示与操作输入对应的信息的显示部,
该操作输入装置具备:
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其具有:具有相对置的第一主面以及第二主面的压电薄膜、形成于所述第一主面的第一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的第二电极,并生成与按压位置对应的检测信号;
操作信息生成部,其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来生成操作输入信息;以及
壳体,在该壳体中,所述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和所述操作信息生成部被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该壳体具有基部,该基部为平板状并具有规定的弹性,
至少将所述平板膜状的压电元件配置在所述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
所述操作输入装置以使该壳体的基部与所述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所述壳体具备与所述基部正交、并沿所述基部的外周形成的侧部,构成为通过所述基部、所述侧部而夹入所述信息显示装置的结构,
所述基部的配置所述压电元件的区域的大致中央区域的弹性比该中央区域以外的弹性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由静电电容检测用电极和压电电压检测用电极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压电薄膜由至少在单轴方向上进行了延伸处理的聚乳酸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压电元件被埋入到所述基部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压电元件被配置在远离所述侧部规定距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部形成有沿所述压电元件延伸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压电元件内置于所述信息显示装置的背面侧,与所述信息显示装置一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压电元件为多个。
9.一种信息显示装置,其连接有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输入装置,
该信息显示装置具备显示控制部,该显示控制部将表示基于所述操作输入信息的操作位置的标记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操作输入信息的变化而使所述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输入信息中的位置检测信息的变化而使所述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信息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输入信息中的按压力检测信息的变化而使所述标记的显示状态变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2632 | 2012-04-27 | ||
JP2012-102632 | 2012-04-27 | ||
PCT/JP2013/061827 WO2013161784A1 (ja) | 2012-04-27 | 2013-04-23 | 操作入力装置および情報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46665A CN104246665A (zh) | 2014-12-24 |
CN104246665B true CN104246665B (zh) | 2016-12-14 |
Family
ID=49483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1561.3A Active CN104246665B (zh) | 2012-04-27 | 2013-04-23 | 操作输入装置以及信息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04382B2 (zh) |
JP (1) | JP5720851B2 (zh) |
CN (1) | CN104246665B (zh) |
WO (1) | WO20131617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49331A1 (en) | 2012-04-07 | 2013-10-10 | Cambridge Touch Technologies, Ltd. | Pressure sensing display device |
WO2014045847A1 (ja) * | 2012-09-20 | 2014-03-2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タッチパネル |
WO2015064489A1 (ja) * | 2013-11-01 | 2015-05-0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タッチ式入力装置及び携帯型表示装置 |
JP6485618B2 (ja) * | 2013-11-11 | 2019-03-20 |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 圧電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入出力装置 |
JPWO2015076320A1 (ja) * | 2013-11-22 | 2017-03-1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15098725A1 (ja) * | 2013-12-27 | 2015-07-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圧電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 |
JP5871111B1 (ja) * | 2014-04-07 | 2016-03-0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6237890B2 (ja) * | 2014-04-18 | 2017-11-2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252680B2 (ja) * | 2014-07-02 | 2017-12-2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タッチパネル |
JP6527343B2 (ja) * | 2014-08-01 | 2019-06-05 | 株式会社 ハイディープHiDeep Inc. | タッチ入力装置 |
JP6265272B2 (ja) * | 2014-09-12 | 2018-01-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保持状態検出装置 |
CN104461010B (zh) * | 2014-12-23 | 2018-03-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指令信号生成装置、柔性设备及弯曲监测方法 |
WO2016102975A2 (en) | 2014-12-23 | 2016-06-30 | Cambridge Touch Technologies, Ltd | Pressure-sensitive touch panel |
GB2533667B (en) | 2014-12-23 | 2017-07-19 | Cambridge Touch Tech Ltd | Pressure-sensitive touch panel |
JP6411210B2 (ja) * | 2014-12-26 | 2018-10-24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ユニット |
HUP1500189A2 (en) * | 2015-04-24 | 2016-10-28 | Geza Balint | Process and recording device for recording data electronically |
CN204994139U (zh) * | 2015-08-04 | 2016-01-20 |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终端保护套 |
US10282046B2 (en) | 2015-12-23 | 2019-05-07 | Cambridge Touch Technologies Ltd. | Pressure-sensitive touch panel |
GB2544353B (en) | 2015-12-23 | 2018-02-21 | Cambridge Touch Tech Ltd | Pressure-sensitive touch panel |
JP6744203B2 (ja) * | 2016-12-14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US10649595B2 (en) * | 2017-03-03 | 2020-05-12 | Atmel Corporation | Touch sensor with force sensor response normalization, and rel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
GB2565305A (en) | 2017-08-08 | 2019-02-13 | Cambridge Touch Tech Ltd | Device for processing signals from a pressure-sensing touch panel |
US11093088B2 (en) | 2017-08-08 | 2021-08-17 | Cambridge Touch Technologies Ltd. | Device for processing signals from a pressure-sensing touch panel |
US10996755B2 (en) * | 2018-02-28 | 2021-05-04 | Google Llc | Piezoelectric haptic feedback module |
GB2585653B (en) | 2019-07-09 | 2022-03-23 | Cambridge Touch Tech Ltd | Force signal processing |
WO2025069941A1 (ja) * | 2023-09-29 | 2025-04-0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機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4620A (zh) * | 2007-07-26 | 2009-01-28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交互式显示设备及其方法 |
CN101898042A (zh) * | 2009-05-31 | 2010-12-0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游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1053831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2165400A (zh) * | 2008-10-03 | 2011-08-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触控面板及透明压电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57796B2 (ja) * | 1993-10-19 | 1996-11-27 | 株式会社エニックス | 圧電型面圧入力パネル |
AU2001252242A1 (en) * | 2000-03-31 | 2001-10-08 | Glenn Rolus Borgward | Universal digital mobile device |
JP2003296022A (ja) * | 2002-04-01 | 2003-10-1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
JP3852368B2 (ja) * | 2002-05-16 | 2006-11-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入力方法及びデータ処理装置 |
US11275405B2 (en) * | 2005-03-04 | 2022-03-15 | Apple Inc. | Multi-functional hand-held device |
US9727082B2 (en) * | 2005-04-26 | 2017-08-08 | Apple Inc. | Back-side interface for hand-held devices |
JPWO2009031213A1 (ja) * | 2007-09-05 | 2010-12-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
JP2010108061A (ja) | 2008-10-28 | 2010-05-13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4743268B2 (ja) | 2008-12-15 | 2011-08-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2460351B (zh) * | 2009-06-11 | 2015-11-25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触摸面板以及触摸式输入装置 |
KR101658991B1 (ko) * | 2009-06-19 | 2016-09-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 기기 |
CN102483665B (zh) * | 2009-08-31 | 2014-12-10 |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 带有振动功能的触摸面板的安装结构 |
JP4811965B2 (ja) * | 2009-11-02 | 2011-11-09 | Smk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の保持構造 |
CN102652301B (zh) | 2009-12-11 | 2016-07-06 |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 包括薄型显示器和电阻膜式触摸面板的触摸显示装置、带有表面突起的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单元、及带有背面突起的薄型显示器单元 |
JP5442519B2 (ja) * | 2010-04-07 | 2014-03-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透明圧電シート、それをそれぞれ含有するフレーム付透明圧電シート、タッチ位置検出用タッチ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9310905B2 (en) * | 2010-04-23 | 2016-04-12 | Handscape Inc. | Detachable back mounted touchpad for a handheld computerized device |
JP5355515B2 (ja) * | 2010-05-06 | 2013-11-2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タッチパネル、ならびにタッチ式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8698764B1 (en) * | 2010-06-30 | 2014-04-15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Dorsal touch input |
JP5630119B2 (ja) * | 2010-07-26 | 2014-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これを含む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
CN102484199B (zh) | 2010-08-25 | 2014-09-10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高分子压电材料和其制造方法 |
JP5399352B2 (ja) * | 2010-09-10 | 2014-01-29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圧電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625669B2 (ja) | 2010-09-17 | 2014-11-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
JP5580155B2 (ja) * | 2010-09-27 | 2014-08-27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20120092294A1 (en) * | 2010-10-18 | 2012-04-19 |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 Combination touch, handwriting and fingerprint sensor |
WO2012090031A1 (en) * | 2010-12-31 | 2012-07-05 | Nokia Corporation | A display apparatus producing audio and haptic output |
JP5635633B2 (ja) * | 2011-02-18 | 2014-12-0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WO2012114750A1 (ja) * | 2011-02-23 | 2012-08-3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5327256B2 (ja) * | 2011-03-30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US9557857B2 (en) * | 2011-04-26 | 2017-01-31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Input device with force sensing and haptic response |
US20120306790A1 (en) * | 2011-06-02 | 2012-12-06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Film type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and touch screen including the same |
US20130009882A1 (en) * | 2011-07-07 | 2013-01-10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
US9417754B2 (en) * | 2011-08-05 | 2016-08-16 | P4tents1, LLC | User interface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CN103858079B (zh) | 2011-08-11 | 2016-12-1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触摸面板 |
US9519350B2 (en) * | 2011-09-19 | 2016-12-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nterface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force |
JP5450569B2 (ja) * | 2011-11-16 | 2014-03-26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ナムコゲームス | プログラム、電子機器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
US20130342432A1 (en) * | 2012-06-26 | 2013-12-26 | Kent Displays Incorporated |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Writing Tablet Erased By A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
WO2015096020A1 (en) * | 2013-12-24 | 2015-07-02 | Intel Corporation | Adaptive enclosure for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
KR102206385B1 (ko) * | 2014-04-11 | 2021-01-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
2013
- 2013-04-23 CN CN201380021561.3A patent/CN10424666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4-23 WO PCT/JP2013/061827 patent/WO201316178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4-23 JP JP2014512590A patent/JP57208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0-23 US US14/521,653 patent/US99043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4620A (zh) * | 2007-07-26 | 2009-01-28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交互式显示设备及其方法 |
CN102165400A (zh) * | 2008-10-03 | 2011-08-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触控面板及透明压电片 |
CN101898042A (zh) * | 2009-05-31 | 2010-12-0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游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1053831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3161784A1 (ja) | 2015-12-24 |
US9904382B2 (en) | 2018-02-27 |
WO2013161784A1 (ja) | 2013-10-31 |
CN104246665A (zh) | 2014-12-24 |
US20150042590A1 (en) | 2015-02-12 |
JP5720851B2 (ja) | 2015-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46665B (zh) | 操作输入装置以及信息显示装置 | |
US9417725B1 (en) | Touch panel having press detection function | |
CN102012771B (zh) | 传感器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 |
CN103988433B (zh) | 触摸式操作输入装置 | |
CN106133665B (zh) | 触摸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
CN203102316U (zh) | 生物传感器模块、组件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 |
KR101673884B1 (ko) | 압력검출기 및 압력검출기를 구비한 터치패널 | |
CN105593798B (zh) | 触摸传感器 | |
US20180081441A1 (en) | Integrated Haptic Output and Touch Input System | |
JP5780303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TWI625653B (zh) | Sensing device,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5164621A (zh) | 触摸式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5556442B (zh) | 触摸传感器 | |
US20210055832A1 (en) | Touch panel pressure detection | |
JP5950053B2 (ja) | 押圧検出センサ | |
JP6624343B2 (ja) | 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 |
US9965930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 layer an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circuitry and related methods | |
US20120305377A1 (en) | Cover glass pressure button | |
TW201128509A (en) | Signal sensing stucture for touch panel | |
CN107479739A (zh) | 具有独立电源的电子装置 | |
CN109791081B (zh) | 压电传感器、触摸式输入装置 | |
CN104903825A (zh) | 位移检测传感器以及操作输入装置 | |
CN104050462B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 |
CN203930874U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 |
CN104050463A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