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5184B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Google Patents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35184B CN104235184B CN201410068634.0A CN201410068634A CN104235184B CN 104235184 B CN104235184 B CN 104235184B CN 201410068634 A CN201410068634 A CN 201410068634A CN 104235184 B CN104235184 B CN 1042351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bearning mechanism
- shell
- sleeve shell
- plat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7—Bearings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2—Details of the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04D29/0513—Axial thrust balancing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thrust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1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7/1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 F16C17/107—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with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radial load and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axial lo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2—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70/00—Apparatus relating to physics, e.g. instruments
- F16C2370/12—Hard disk driv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套筒壳具有覆盖套筒以及板部的外周的圆筒部和封闭所述圆筒部的下部的底部。所述底部包括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出部沿周向排列在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且分别向上方突出,并与所述套筒的所述下表面接触。所述多个突出部与所述板部在径向对置。粘接剂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轴承机构例如用于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马达的轴承机构,有的轴承机构利用了流体动压。关于这样的轴承机构之一,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2005-282779号公报、日本专利公开2008-138713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公开2008-163969号公报中所例示的那样,记载了将套筒收纳在套筒壳中的轴承机构。润滑油被保持在套筒壳内。当使用粘接剂将套筒固定在套筒壳中时,需求一种避免粘接剂与轴承机构的旋转部件干涉的结构。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2008-138713号公报中,在将轴承套筒压入壳体之后,将粘接剂充填到粘接剂充填部。在日本专利公开2008-163969号公报中,在套筒的下表面设置环状凸部,由此,能够防止剩余的粘接剂流入轴向动压轴承部。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开2005-282779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需要设置粘接剂充填部,因此使轴承机构大型化。在日本专利公开2008-163969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根据粘接剂的量,粘接剂呈环状夹在套筒的下表面以及套筒壳的与所述套筒的下表面对置的环状台阶部之间,因而套筒相对于套筒壳的轴向位置的管理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降低由于粘接剂的存在而导致套筒相对于套筒壳的轴向位置的精度下降。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轴承机构具有:轴,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套筒,所述轴插入在该套筒中;板部,其呈从所述轴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且与所述套筒的下表面对置,并且该板部的直径比所述下表面的直径小;套筒壳,所述套筒以及所述板部位于该套筒壳的内侧;粘接剂,其粘接所述套筒与所述套筒壳;以及润滑油。所述套筒壳具有:圆筒部,其覆盖所述套筒以及所述板部的外周;以及底部,其封闭所述圆筒部的下部。所述轴承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包括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出部沿周向排列在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且分别向上方突出,并与所述套筒的所述下表面接触。所述多个突出部与所述板部在径向对置。所述粘接剂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所述润滑油连续存在于包括所述套筒以及所述套筒壳的部位与包括所述轴以及所述板部的部位之间。在所述轴与所述套筒之间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
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减少套筒相对于套筒壳的轴向位置的精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送风风扇的纵剖视图。
图2为马达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3为套筒的纵剖视图。
图4为套筒的俯视图。
图5为套筒的仰视图。
图6为轴承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7为套筒壳的立体图。
图8为套筒壳的俯视图。
图9为套筒壳的纵剖视图。
图10为示出台阶部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套筒壳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2为示出套筒壳的另一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3为示出套筒壳的另一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的套筒壳的俯视图。
图15为示出轴承机构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送风风扇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不表示被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图1为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纵剖视图。送风风扇1为离心风扇。送风风扇1例如装设在个人笔记本电脑中,用于冷却电脑壳体内部的设备。
送风风扇1包括马达部2、叶轮3以及机壳5。叶轮3的中心轴线与马达部2的中心轴线J1一致。叶轮3包括多个叶片31。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周向排列。马达部2使多个叶片31绕中心轴线J1旋转。机壳5收纳马达部2以及叶轮3。
机壳5包括上板部51、下板部52以及侧壁部53。上板部51覆盖多个叶片31的上侧。下板部52覆盖多个叶片31的下侧。在下板部52固定马达部2。侧壁部53覆盖多个叶片31的侧方。由上板部51、侧壁部53以及下板部52构成包围叶轮3的风洞部50。
上板部51以及下板部52通过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薄板状。侧壁部53通过铝合金的压铸或树脂而成型。侧壁部53的下端部与下板部52的周缘部通过螺纹固定等方式被紧固在一起。上板部51通过铆接等固定在侧壁部53的上端部。上板部51以及下板部52分别包括吸气口54。吸气口54位于叶轮3的上方以及下方。通过上板部51、侧壁部53以及下板部52,在多个叶片31的侧方构成送风口。另外,下板部52也为马达部2的后述的静止部21的一部分。
图2为马达部2附近的纵剖视图。马达部2为外转子型。马达部2包括作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1和作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22。如后所述,由于通过静止部21的一部分和旋转部22的一部分构成轴承机构4,因此将轴承机构4当做一个构成要件时,马达部2包括静止部21、轴承机构4以及旋转部22。旋转部22通过轴承机构4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1旋转。
静止部21包括定子210、轴承部23、衬套24以及下板部52。轴承部2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轴承部23包括套筒231和套筒壳232。套筒2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231为金属烧结体。在套筒231中含浸有润滑油40。由于轴承部23由两个部件构成,因而能够提高轴承内周部在材料选择上的自由度。并且,通过使套筒231为烧结体,能够容易地增大在轴承部23处的润滑油40的保持量。
套筒壳23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套筒壳232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以及下表面。套筒231通过粘接剂233固定在套筒壳232的内周面。套筒壳232由树脂形成。优选使用粘接以及压入两种方式将套筒231与套筒壳232固定。套筒231的下表面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在上下方向分离。通过套筒231的下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以及内底面构成板收纳部239。
衬套24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衬套24优选使用绝缘部件。衬套24更优选通过树脂而成型。衬套24包括衬套主部241以及衬套突出部242。衬套主部241和衬套突出部242优选为连成一体的部件。衬套主部24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衬套突出部242也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衬套突出部242的径向的厚度比衬套主部241的径向的厚度小。衬套突出部242从衬套主部241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
套筒壳232的外周面下部使用粘接剂固定在衬套主部241的内周面。也可以使用粘接以及压入两种方式固定套筒壳232和衬套24。衬套24的外周面下部固定在设置于下板部52的孔部中。
定子210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固定在衬套24的外周面。定子210包括定子铁芯211和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由呈薄板状的硅钢板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211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214。通过分别在齿214卷绕导线而构成多个线圈212。
将衬套24压入到铁芯背部213中。铁芯背部213的内周面固定在衬套主部241的外周面的上部以及衬套突出部242的外周面的下部。衬套突出部242的上端位于比铁芯背部21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铁芯背部213的内周面与衬套24的外周面间的接触面积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铁芯背部213与衬套24间的紧固强度。也可以使用粘接或轻压入的方式来固定铁芯背部213与衬套24。也可以使用粘接以及压入两种方式来固定铁芯背部213与衬套24。
如上所述,衬套24为在外周面固定定子210、且在内周面固定轴承部23的保持部。在马达部2中,通过将衬套24固定在下板部52,而将定子210和轴承部23间接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下板部52。
旋转部22包括旋转中央部28、防脱部255、杯部29、轭261以及转子磁铁262。旋转中央部28被轴承部23支承。杯部29与旋转中央部28为分体的部件。杯部29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杯部29在旋转中央部28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旋转中央部28。
旋转中央部28包括轴251、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轴251、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为连成一体的部件。旋转中央部28优选通过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
轴25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轴251插入在轴承部23的套筒231中。换言之,套筒2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51。轴251相对于轴承部2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旋转。
防脱部255设置在轴251的下部。防脱部255包括板部256和板固定部257。板部256呈从轴25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板部256的直径比套筒231的下表面的直径小。板固定部257从板部256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在板固定部257的外周面设置外螺纹部。在轴251设置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孔部252。在孔部252的内周面设置内螺纹部。通过使板固定部257与孔部252螺合,平板部256被固定在轴251的下端部。
套筒231以及板部256位于套筒壳232的内侧。板部256收纳在上述板收纳部239中。板部256的上表面为大致环状的面。板部256的上表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即板收纳部239中的朝向下方的面在上下方向对置。通过板部256和套筒231,能够防止轴251从轴承部23脱出。板部256的下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在上下方向对置。
轴承对置部281从轴25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轴承对置部28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轴承对置部281位于轴承部23的上方,且与轴承部23在上下方向对置。密封圆筒部282呈从轴承对置部281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密封圆筒部282与轴承对置部281的外周缘部相连续。密封圆筒部282位于比轴承部23靠径向外侧且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的上部在径向对置。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47。在密封间隙47构成密封部47a,润滑油40的界面位于密封部47a中。
杯部29包括杯内壁部291、杯顶板部292以及杯外壁部293。杯内壁部291、杯顶板部292以及杯外壁部293为连为一体的绝缘部件。杯部29优选由树脂形成。
杯内壁部29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杯顶板部292从杯内壁部29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杯顶板部29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杯外壁部293从杯顶板部29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杯外壁部29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
杯内壁部291的内周面固定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旋转中央部28插入在杯部29中。旋转中央部28与杯部29通过粘接或粘接加压入的方式固定。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83。杯内壁部291的下端与凸部283的上表面接触。
密封圆筒部282的下端部与衬套主部24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在比凸部283靠下侧的位置与衬套突出部242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衬套突出部242为与密封圆筒部282在径向对置的径向对置部。
衬套突出部242的上端面与凸部28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衬套突出部242与杯内壁部291在径向位于密封圆筒部282与定子210之间。在衬套突出部242的上端面与凸部283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扩展的环状的微小的横间隙491。换言之,衬套突出部242与凸部283隔着横间隙491在上下方向对置。横间隙491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0.5mm以下。
在衬套突出部242的内周面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微小的纵间隙492。纵间隙492与横间隙491的内周部相连续,且从横间隙491向下方延伸。在密封圆筒部282的下端部与衬套主部241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环状的微小的中间间隙493。中间间隙493与纵间隙492的下端部以及密封间隙47的下端部相连续。换言之,中间间隙493连接纵间隙492的下端部与密封间隙47的下端部。
通过横间隙491、纵间隙492以及中间间隙493,在密封间隙47的径向外侧构成迷宫结构。由此,能够抑制包含汽化的润滑油40的空气从密封间隙47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0蒸发。并且,通过使衬套突出部242的上端位于比铁芯背部21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能够增大迷宫结构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轭26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轭261固定在杯外壁部293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6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固定在轭261的内周面。换言之,转子磁铁262通过轭261间接固定在杯外壁部293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62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外侧。
如图1所示,多个叶片31直接固定在杯外壁部293的外周面。多个叶片31也可以通过叶片支承部等其他部件而间接固定在杯外壁部293的外周面。
图3为套筒231的纵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71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分别由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图4为套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74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状的槽构成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图5为套筒231的仰视图。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76设置有螺旋形状的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
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也可以设置在轴251的外周面。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与套筒231的上表面274对置的区域。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设置在板部256的上表面。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为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为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
图6为轴承部23附近的纵剖视图。在板部256与套筒壳232之间构成下部间隙42。在下部间隙42中存在有润滑油40。在板部256的侧面与套筒壳232的底部内侧面之间构成板周边空间48。在板周边空间48存在有润滑油40。在套筒231的下表面与板部256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二轴向间隙43。在第二轴向间隙43存在有润滑油40。第二轴向间隙43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通过板周边空间48,润滑油40从第二轴向间隙43的外周部连续存在至下部间隙42的外周部。
在轴25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41。径向间隙41的下端部与第二轴向间隙43的内周部相连续。径向间隙41包括第一径向间隙411和位于比第一径向间隙411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径向间隙412。
第一径向间隙411构成在轴25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中的设置有图3中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第二径向间隙412构成在轴25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中的设置有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的部位之间。在径向间隙41中存在有润滑油40。第一径向间隙411以及第二径向间隙412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41a。通过径向动压轴承部41a,轴251在径向被支承。
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与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一轴向间隙44。第一轴向间隙44从径向间隙4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在第一轴向间隙44中存在有润滑油40。在第一轴向间隙44中的设置有图4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的区域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即,套筒231的上表面274与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通过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轴承对置部281在轴向被支承。通过设置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能够减少轴251在上下方向的游隙的偏差。上述的密封间隙47从第一轴向间隙44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
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循环路45。循环路45连通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的外周部与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的外周部。
在马达部2中,密封间隙47、第一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第二轴向间隙43、板周边空间48、下部间隙42以及循环路45形成互相连接的一个袋结构,润滑油40连续存在于袋结构中。在袋结构中,润滑油40的界面只形成在位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47中。通过袋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0漏出。
马达部2的轴承机构4包括轴251、套筒231、套筒壳232、粘接剂233、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以及上述的润滑油40。在轴承机构4中,轴251、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隔着润滑油40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轴承部23相对旋转。
在如图1所示的马达部2中,通过给定子210提供电流,在转子磁铁262与定子210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转矩。由此,叶轮3的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与旋转部22一同旋转。通过利用马达部2使叶轮3旋转,而从吸气口54向机壳5内吸入空气并从送风口送出。
在送风风扇1中,通过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旋转中央部28时,能够提高旋转中央部28的形状精度。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41a、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以及密封间隙47。通过树脂形成杯部29时,能够使旋转部22轻量化。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送风风扇1的电力消耗。
图7为套筒壳232的立体图。图8为套筒壳232的俯视图。图9为套筒壳232的纵剖视图。
套筒壳232包括圆筒部61和底部62。圆筒部61呈大致圆筒状。底部62封闭圆筒部61的下部。圆筒部61覆盖套筒231以及板部256的外周。底部62包括多个突出部621。多个突出部621沿周向排列在底部62的上表面622。在图8中,突出部621的个数为三个。各突出部621从底部62的上表面622向上方突出。如图6所示,突出部621的上端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相接触。由此,能够确定底部62的上表面622与套筒23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即能够确定收纳板部256的空间的高度。并且,板部256与突出部621在径向对置。由套筒壳232的包括突出部621的下部、套筒231以及板部256所围成的空间为板周边空间48。
圆筒部61包括多个接触部611。多个接触部611沿周向排列在圆筒部61的内周。各接触部611沿轴向延伸。各接触部611在圆筒部61的内周向径向内侧突出。接触部611与套筒231的外周面接触。在图8的例子中,沿周向存在有六个接触部611,且存在三个突出部621,该突出部621位于接触部611之间的位置,并且各突出部621之间隔着两个接触部611。如图7所示,在接触部611的上端设置有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613。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套筒231插入到套筒壳232中。在套筒231与套筒壳232之间,在多个接触部611之间构成空间。该空间为图6所示的循环路45。
如上所述,套筒231和套筒壳232通过粘接剂233粘接在一起。即,套筒231与接触部611之间存在粘接剂层。粘接剂233在将套筒231插入到套筒壳232中之前,涂抹在接触部611上。粘接剂233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套筒231的外周面与圆筒部61的内周面612之间。这里的“内周面612”是指接触部611的表面以及圆筒部61的接触部611之间的内表面。通过设置接触部611,能够提高套筒231与套筒壳232间的粘接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611的径向内侧的面具有与套筒231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接触部611的径向内侧的面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向径向内侧突出。也可以为曲率半径比套筒231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的圆筒面。
套筒231优选以压入状态插入在套筒壳232中。通过设置分离的多个接触部611,能够将套筒231容易地压入到套筒壳232中。并且,当套筒壳232由树脂制成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压入。套筒壳232由树脂制成时,能够降低具有突出部621的套筒壳232的制造成本。成型时的浇口痕位于套筒壳232的底部62的下表面的中央。
通过将多个突出部621沿周向分开配置,即使粘接剂夹在套筒231的下表面与突出部621的上端面之间,粘接剂也能进入突出部621之间的空间。其结果是,与沿整周连续设置突出部时相比,能够容易地减少套筒231相对于套筒壳232的轴向位置的精度下降。并且,也易于进行将套筒231插入到套筒壳232中时的工序的管理。通过使接触部611与突出部621的周向位置不同,也能够抑制粘接剂流入到突出部621上。
并且,沿整周连续设置突出部时,剩余的粘接剂有可能流向板部256。在图6的轴承机构4中,能够大幅度减小产生该问题的可能性。防止粘接剂进入内侧的设置尤其适用于在套筒231的下表面与板部256的上表面之间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的轴承机构。
突出部621与圆筒部61的内周面612沿径向相连续。即,突出部621在圆筒部61与底部62之间构成台阶。突出部621的周向两侧的部位与接触部611相连续,而其他的部位位于两个接触部611之间的区域。由此,能够提高套筒壳232的位于圆筒部61与底部62之间的部分的弯曲刚性。
而套筒壳232除突出部621以外,其还包括台阶部63。台阶部63位于圆筒部61的内周面612与底部62的上表面622之间。各台阶部63在周向位于接触部611之间。台阶部63存在于比多个突出部621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多个台阶部63除存在有接触部611的范围以外沿周向呈环状存在。由于台阶部63的径向内侧的面与接触部611的径向内侧的面沿周向连续,因此也可以认为台阶部63沿整周呈环状存在。并且,也可以使台阶部63的径向内侧的面位于比接触部611的径向内侧的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而使台阶部63存在于整周。无论台阶部63呈什么形状,都能够容易地制作成型套筒壳232的模具。并且,台阶部63的上表面的轴向位置与突出部621的上表面的轴向位置相同。由此也能够容易地制作成型套筒壳232的模具。
如图6所示,台阶部63与套筒231不接触。由此,循环路45与板周边空间48相连续。通过循环路45、第一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以及第二轴向间隙43实现润滑油40的循环。润滑油40的循环方向不特别进行限定。通过台阶部63能够确保润滑油40的循环,且能够提高由树脂制成的圆筒部61与底部62之间的弯曲刚性。
另外,无论是否具有台阶部63,在套筒壳232中,通过在周向的多个接触部611之间的至少一个位置上不存在任一突出部621,能够容易地确保润滑油40的循环路径。
如图3至图5所示,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槽278。通过槽278也能够构成连接第一轴向间隙44与第二轴向间隙43的循环路。
如图6所示,套筒231的下端的外表面包括倒角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套筒231与台阶部63间的非接触。其结果是,能够使套筒231的下部的最外周面的径向位置与台阶部63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相同,或者能够位于比台阶部63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还能够增大台阶部63的径向宽度。此处的套筒231的“下部的最外周面”是指除倒角部以外的最外周面。
当然,为了可靠地实现套筒231与台阶部63间的非接触,如图10所示,套筒231的下部的最外周面的径向位置711也可以位于比台阶部63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71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套筒231的上端的外表面也包括倒角形状。
图11为示出套筒壳232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在图11的套筒壳232中,突出部621的上端面623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612向内侧分离。上端面623为与套筒231的下表面接触的面。换言之,在突出部621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槽624。槽624在周向上切断突出部621与内周面612之间的区域。
通过使从套筒231与套筒壳232之间向下方溢出的粘接剂流入槽624中,能够进一步降低粘接剂附着在突出部621的上端面623上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套筒231相对于套筒壳232的轴向位置的精度下降。
图12为示出套筒壳232的另一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在图12的套筒壳232中,突出部621的个数为三个。接触部611以及台阶部63的个数分别为四个。除去接触部611以及台阶部63的个数不同这一点外,图12中的套筒壳232与图8中的套筒壳232相同。
在图12的套筒壳232中,台阶部63在周向位于突出部621之间。在图12的右侧,突出部621与接触部611的周向位置一致。其他的两个突出部621的周向位置与台阶部63的周向位置重叠。突出部621的上端面与台阶部63的上端面的轴向位置一致。
图13为示出套筒壳232的另一其他例子的立体图。图14为套筒壳232的俯视图。在图14的套筒壳232中,突出部621的个数为六个。接触部611的个数也为六个。突出部621的周向位置在接触部611的周向之间。在套筒壳232中,未设置图8所示的台阶部63。图13以及图14中的套筒壳232的其他结构与图8的套筒壳232相同。
在图13以及图14的套筒壳232中,循环路45构成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之间且构成在接触部611之间。由于在套筒壳232中未设置台阶部63,因此循环路45经由构成在套筒231的下部的倒角部与突出部621之间的间隙而与板周边空间48连通。
上述的轴承机构4以及送风风扇1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设置在套筒231的外周面的槽278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以上。优选的是,多个槽278的配置成:在套筒231插入在套筒壳232中时,某一槽278一定不与接触部611重叠。并且,也可以不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槽。
轴承结构4的各部件的材料也可以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套筒231不限于烧结金属。套筒壳232也可以由金属制成。例如,套筒壳232也可以由铝等通过压铸而成型。衬套24也可以由金属制成。
也可以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肋或槽而省略套筒壳232的接触部611。在套筒231的下表面的外周部中的与突出部621接触的区域,也可以不存在轴向动压槽列。
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不设置在套筒壳232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与套筒壳232的上表面对置的区域。换言之,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设置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以及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与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也可以不存在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此时,板部256只作为防脱部件发挥作用。也可以不存在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润滑油40的界面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位置。例如,在图15所示的轴承机构4a中,也可以在套筒壳232的底部62设置多个突出部621。突出部621沿周向排列在底部62的上表面。在突出部621之间根据需要设置台阶部63。在图15所示的轴承机构4a中不设置循环路。套筒231使用粘接剂固定在套筒壳232中。在套筒231的上方配置有密封帽234。密封帽234固定在套筒壳232的上部的内周面。润滑油40的界面形成在轴251的外周面与密封帽234的内周面之间。板部256附近的轴承机构4a的结构与图2中的轴承机构4大致相同。也可以在板部256的下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之间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
在图2中的轴承机构4以及图15中的轴承机构4a中,润滑油40都连续存在于包括套筒231以及套筒壳232的部位与包括轴251以及板部256的部位之间。润滑油40如图2中的轴承机构4那样循环时,润滑油40从为板部256的周围的空间的板周边空间48经过循环路45以及套筒231的上表面连续存在至径向动压轴承部41a。而且,从径向动压轴承部41a经过套筒231的下表面到板周边空间48连续存在。当然,如上所述,也可取代循环路45而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肋或槽。
在送风风扇1中,吸气口54也可以只设置在上板部51以及下板部52中的一方。设置有轴承机构4的送风风扇也可以为轴流风扇。轴承机构4也可以用于其他用途的马达。
以上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适当地进行组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承机构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优选用于各种用途的马达。
Claims (13)
1.一种轴承机构,其具有:
轴,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
套筒,所述轴插入在所述套筒中;
板部,其呈从所述轴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且与所述套筒的下表面对置,且所述板部的直径比所述下表面的直径小;
套筒壳,所述套筒以及所述板部位于所述套筒壳的内侧;
粘接剂,其粘接所述套筒与所述套筒壳;以及
润滑油,
所述套筒壳具有:
圆筒部,其覆盖所述套筒以及所述板部的外周;以及
底部,其封闭所述圆筒部的下部,
所述轴承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包括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出部沿周向排列在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上,且分别向上方突出,并与所述套筒的所述下表面接触,
所述多个突出部与所述板部在径向对置,
所述粘接剂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
所述润滑油连续存在于包括所述套筒以及所述套筒壳的部位与包括所述轴以及所述板部的部位之间,
在所述轴与所述套筒之间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出部与所述套筒壳的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在径向相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出部的与所述套筒接触的上端面从所述套筒壳的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包括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沿周向排列,且分别沿轴向延伸,并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以压入状态插入在所述套筒壳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从所述板部的周围连续地存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套筒壳之间以及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并且,从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经由所述套筒的上表面而连续存在至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的周向上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不存在任何所述多个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底部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位于比所述多个突出部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套筒不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的下端的外缘部具有倒角形状,
所述套筒的下部的最外周面的径向位置与所述台阶部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相同,或者,比所述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的下部的最外周面的径向位置比所述台阶部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筒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板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壳由树脂制成。
13.一种送风风扇,其具有:
多个叶片,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以及
马达部,其使所述多个叶片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具有:
静止部;
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机构;以及
旋转部,其通过所述轴承机构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且所述多个叶片固定在所述旋转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25638 | 2013-06-14 | ||
JP2013125638A JP6221030B2 (ja) | 2013-06-14 | 2013-06-14 | 軸受機構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35184A CN104235184A (zh) | 2014-12-24 |
CN104235184B true CN104235184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13430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68634.0A Active CN104235184B (zh) | 2013-06-14 | 2014-02-27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CN20142008624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211U (zh) | 2013-06-14 | 2014-02-27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8624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211U (zh) | 2013-06-14 | 2014-02-27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140369839A1 (zh) |
JP (1) | JP6221030B2 (zh) |
CN (2) | CN1042351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76227B2 (en) * | 2011-04-18 | 2020-03-03 | Resmed Motor Technologies Inc | PAP system blower |
JP6221030B2 (ja) * | 2013-06-14 | 2017-11-0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軸受機構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
KR101797997B1 (ko) * | 2016-03-03 | 2017-11-15 | 추판호 | 연료의 유동 구조가 향상된 펌프아웃렛 |
CN108427491B (zh) * | 2017-02-13 | 2019-12-10 | 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 散热风扇以及具有该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
JP7398332B2 (ja) * | 2020-04-28 | 2023-12-14 |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ターボ圧縮機 |
CN112576540A (zh) * | 2020-12-29 | 2021-03-30 | 苏州柯琳艾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风扇轴承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809277A1 (de) * | 1987-09-21 | 1989-09-28 | Papst Motoren Gmbh & Co Kg | Lageranordnung fuer axial kompakten kleinstventilator |
JP2008163969A (ja) * | 2006-12-27 | 2008-07-17 | Nippon Densan Corp | 軸受機構、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476670B2 (ja) * | 2004-03-30 | 2010-06-09 | Ntn株式会社 | 流体軸受装置 |
CN102852850A (zh) * | 2011-06-30 | 2013-01-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
CN203743211U (zh) * | 2013-06-14 | 2014-07-3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82065A (en) * | 1985-11-13 | 1987-07-21 | Nidec-Torin Corporation | Molded plastic motor housing with integral stator mounting and shaft journalling projection |
JP5220359B2 (ja) * | 2007-07-23 | 2013-06-26 | Ntn株式会社 | 動圧軸受装置 |
US8550720B2 (en) * | 2009-08-24 | 2013-10-08 | Sunonwealth Electron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Positioning device for motor bearing |
DE102010015554A1 (de) * | 2010-04-15 | 2011-10-20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Um ein ölhaltiges Pulverlager umspritzter Ventilatorrahm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US9303657B2 (en) * | 2012-12-20 | 2016-04-05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Fan and motor bearing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reof |
-
2013
- 2013-06-14 JP JP2013125638A patent/JP62210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1-07 US US14/149,052 patent/US2014036983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2-27 CN CN201410068634.0A patent/CN104235184B/zh active Active
- 2014-02-27 CN CN201420086242.2U patent/CN20374321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8
- 2018-07-27 US US16/047,428 patent/US2018033504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809277A1 (de) * | 1987-09-21 | 1989-09-28 | Papst Motoren Gmbh & Co Kg | Lageranordnung fuer axial kompakten kleinstventilator |
JP4476670B2 (ja) * | 2004-03-30 | 2010-06-09 | Ntn株式会社 | 流体軸受装置 |
JP2008163969A (ja) * | 2006-12-27 | 2008-07-17 | Nippon Densan Corp | 軸受機構、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CN102852850A (zh) * | 2011-06-30 | 2013-01-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
CN203743211U (zh) * | 2013-06-14 | 2014-07-3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369839A1 (en) | 2014-12-18 |
CN104235184A (zh) | 2014-12-24 |
US20180335043A1 (en) | 2018-11-22 |
CN203743211U (zh) | 2014-07-30 |
JP6221030B2 (ja) | 2017-11-01 |
JP2015001255A (ja) | 2015-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35184B (zh) |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 |
CN203453302U (zh) |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 |
CN202900700U (zh) | 风扇 | |
CN203962487U (zh) | 送风风扇 | |
JP5943291B2 (ja) | 軸受装置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 |
CN203655665U (zh) | 送风风扇 | |
CN202971229U (zh) | 风扇 | |
US10047755B2 (en) | Fan | |
CN103362852B (zh) | 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 | |
CN102852968A (zh)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
US20090010781A1 (en) | Bearing structure for cooling fan | |
CN204344491U (zh) |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5449890A (zh) | 马达 | |
CN203896091U (zh) |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 |
CN103671548A (zh) | 轴承装置、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
CN107917098A (zh) | 风扇马达 | |
CN101153632B (zh) | 保油轴承结构与风扇马达 | |
CN103133373A (zh) | 风扇 | |
US20140161653A1 (en) | Cooling fan having bent bearing housing for retaining lubricant | |
CN203655708U (zh) | 风扇 | |
CN105429327A (zh) | 马达 | |
CN203962486U (zh) |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 |
KR101062023B1 (ko) | 모터 | |
JP2012147514A (ja) | 水封式水中電動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