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4536B - 内塞及配有内塞的容器 - Google Patents
内塞及配有内塞的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24536B CN104224536B CN201410236246.9A CN201410236246A CN104224536B CN 104224536 B CN104224536 B CN 104224536B CN 201410236246 A CN201410236246 A CN 201410236246A CN 104224536 B CN104224536 B CN 1042245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op end
- container
- slit
- inner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41 cosmetic lo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79 hair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61 scal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旨在提供通过比以往更加简单的结构解决大颗滴落等传统问题,且具有按摩功能的内塞、以及配有上述内塞的容器。具有管状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顶部的顶端部的内塞,上述顶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环绕上述凹部的环状的边缘部,下表面朝上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顶端部设有由贯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1条狭缝构成的吐出部,上述边缘部在穿过环状的上述边缘部中心的同一条直线上形成有2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隔断般的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塞及配有内塞的容器。
背景技术
在盛装药品、化妆水等液体或流体后,为了喷出上述液体或流体,采用容器口部安装了带有吐出部之内塞的容器。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作为此类容器在对上述内塞施力后从吐出部喷出液体等的结构。尤其是一边将顶端按压至患部等,一边喷出液体等的容器,顶端不仅设有吐出部,有时还设有与患部等接触的突起状部件。
例如,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带有从注入喷出口突出的可上下运动之喷嘴部件的内塞,且披露了将上述喷嘴部件抵靠在患部时,随着上述喷嘴部件向下移动,药液从注入喷出口喷出的结构。此外,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在拱顶形状的阀门部设有由狭缝构成的阀门构造,通过按下设置于阀门部中央的突起而使狭缝张开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43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72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1般采用了可上下运动之喷嘴的内塞中,存在零件数增多、结构变复杂的问题,而且,结构变复杂后,存在发生喷嘴部件运动不良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采用了对突起施力后,狭缝因拱顶形状的阀门部变形而张开的结构,因此,实现了比专利文献1更加简单的结构,但由于对突起的施力状态不同,难以控制狭缝的张开状态。因此,有发生所谓“大颗滴落”的危险,即液体等突然大量喷出。而且,容器倒翻时,存在液体从内部对狭缝施力,狭缝不慎张开的可能性,因此,存在漏液的危险。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可以通过比传统更加简单的结构解决大颗滴落或漏液等传统问题的内塞、以及配有上述内塞的容器。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之内塞为具有管状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顶部的顶端部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环绕上述凹部的环状的边缘部,下表面朝上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顶端部设有由贯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1条狭缝构成的吐出部,上述边缘部在穿过环状的上述边缘部中心的同一条直线上形成有2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隔断般的槽。
本发明之另一种形状的内塞为具有管状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顶部的顶端部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环绕上述凹部的环状的边缘部,下表面朝上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顶端部设有由贯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 1条狭缝构成的吐出部,上述边缘部在穿过环状的上述边缘部中心的直线上至少形成有1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隔断般的槽。
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施力时,受到上述槽的激发,上述顶端部的上述上表面如同中间凹陷般变形,藉此,上述狭缝张开,作为上述吐出部发挥功能。
上述凹部底面的形状为曲面,上述凸部大致为拱顶形状。
上述主体部的外侧面有阶梯部,因上述阶梯部而形成壁厚不同的上段部和下段部,上述上段部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薄。
还具有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下方、安装到容器上时使用的安装部。
上述顶端部,或者上述顶端部和上述主体部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
上述主体部的外侧面至少设有1条纵向狭缝。
本发明之容器的特征在于配有上述内塞,具有口部安装了上述内塞的容器主体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上述盖子上设有盖上上述盖子时与上述内塞之凹部相连的第 1突起。
而且,具有口部安装了上述内塞的容器主体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上述盖子上设有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
还具有将上述内塞固定在上述容器主体之口部的固定器具,上述固定器具具有圆柱状的侧面和中间有开口的上表面,上述侧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容器主体之口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开口的周围将设置于上述内塞上的凸缘状安装部从上方按压至上述口部的顶端,固定上述内塞。
在上述盖子的内部以环状方式设置了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
发明效果
由于本发明之内塞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可以对顶端部施力,打开吐出部,喷出容器内的液体等,对施加于顶端部的力进行调节后,还可以调节喷出量,因此,可以防止大颗滴落 (液体形成1个滴状块后从吐出部喷出的现象)。而且,由于上述顶端部,或者上述顶端部和上述主体部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因此,顶端部本身在喷出容器内的液体或流体等并涂敷时,成为与患部等的接触面,产生按摩效果。此外,由于是弹性可变形材料,因此,将顺利地发生相对于顶端部施力的变形,通畅地实现吐出部的开合。
另外,本发明之内塞在从下方对顶端部下表面上向下突出的凸部施力后,凸部会向狭缝闭合、贴紧的方向变形,因此,倒翻容器时,可以防止容器内的液体或流体等的漏出。
由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面至少设有1条纵向狭缝,因此,上述内塞变形时,上述狭缝张开,打通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与外部,藉此,不仅喷出量稳定,而且,更加顺利地发生相对于顶端部施力的变形,更加通畅地实现吐出部的开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之容器将产生与本发明之内塞相关的效果。而且,本发明之容器具有可以在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并在盖子上设有盖上盖子时与内塞之凹部相连的第1突起,因此,可以防止液体等的漏出。此外,由于具有将内塞固定在容器主体之口部的固定器具,因此,可以以可装卸的方式将内塞安装在容器上,轻松地进行容器内液体或流体等的补充。
此外,由于具有口部安装了上述内塞的容器主体、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上述盖子上设有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因此,可以防止上述吐出部因液体等而粘连。另外,由于在上述盖子的内部以环状方式设置了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因此,可以提高因上述第2突起而降低的容器密闭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内塞的立体图;
图2是内塞之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内塞的平面图;
图4是内塞的正面图;
图5的(a)、(b)是吐出部张开状态下内塞之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截面图,(c)是显示对内塞之凸部施力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3种狭缝示例的内塞的平面图;
图7是左半部分为打开盖子的状态下本发明之容器的截面图,右半部分为容器的正面图;
图8是盖上盖子的状态下容器的截面图;
图9是采用1个槽时的内塞的立体图;
图10是其他形状的内塞的立体图;
图11是其他形状的内塞的截面图;
图12是其他形状的内塞的平面图;
图13是其他形状的内塞的侧面图;
图14是其他形状的内塞在变形状态下的侧面图;
图15是左半部分为打开盖子的状态下本发明之其他形状的容器的截面图,右半部分为容器的正面图;
图16是盖上盖子的状态下其他形状的容器的截面图;
图17是盖上盖子的状态下另一种其他形状的容器的截面图。
1、21 内塞
2、22 顶端部
3、23 主体部
4、24 安装部
5、25 凹部
6、26 边缘部
7、27 槽
8、28 凸部
9、29 狭缝
10、30 凹槽
11、41 容器
12、42 固定器具
13、43 口部
14、44 容器主体
15、45、45' 盖子
16 第1突起
17、47 突起
18、38 阶梯部
19、39 上段部
20、40 下段部
31 纵向狭缝
48 第2突起
49、49'、50 第3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用图对本发明之内塞1和容器11进行详细说明。图1~6是与本发明之内塞1相关的图,图7、8是配有上述内塞1的容器11的图。
本发明之内塞1是为了喷出药品等液体或流体而安装于容器口部之物,如图1~4所示,具有主体部3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3顶部的带有吐出部的顶端部2。上述内塞1的内部为空洞,上述顶端部2的形状(外形)大致为圆锥台状,上述主体部3的形状为圆柱状。虽然图中顶端部2和主体部3的形状大致分别为圆锥台状和圆柱状,但顶端部2和主体部3的形状并不仅限于此,上述顶端部2可以是平截头体形状,上述主体部3可以是内部为空洞的管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内塞1之上述顶端部2在构成大致为圆锥状上表面的地方形成有如图2所示般越向上越变宽的凹部5和环绕上述凹部5的环状边缘部6,从而形成了顶端凹陷的形状。虽然图中上述凹部5的底面呈曲面,但其形状并不仅限于此。在上述边缘部6上穿过上述边缘部6中心的同一条直线上形成有2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6隔断般的槽7。上述槽7是为了在从上方对顶端部2施力时引起上述顶端部2的上表面以上述槽7为折线弯曲般的上述顶端部2的变形而设的。
上述边缘部6为被上述2个相对的槽7分割为2部分的形状,上述槽7为打通上述顶端部2倾斜的外周面至上述凹部5内部的形状。隔断上述边缘部6的上述槽7的形状(图2中槽的截面形状)可以适当设定,如U字形、V字形或这些的变形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顶端部2的下表面与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状相对应,朝上述主体部3的内部形成向下突出的凸部8。虽然上述凸部8采用大致为拱顶的形状,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变更为与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状一致的形状或者与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状不同的形状。
上述内塞1之顶端部2上形成有由贯穿上述凹部5到上述凸部8的至少1条狭缝9构成的吐出部。如图3所示,在凹部5的底面(相当于位于内塞内侧的凸部8的顶面)上形成有平面形状为直线般的上述狭缝9,上述狭缝9张开,则成为喷出液体等的吐出部。作为示例之一,如图3所示,形成有与2个槽7所在的直线垂直的1条狭缝9。虽然上述狭缝9贯穿上述凹部5的表面到上述凸部8的表面,但如图2的(b)所示,通常为闭合状态。
为了本发明之内塞1能通畅地进行吐出部的动作,即对顶端部2施力时,发生变形,液体等可以通过;不施力时,液体等不能通过,至少顶端部2应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主体部3和顶端部2采用弹性可变形材料进行一体成型则更佳。主体部3和顶端部2采用弹性可变形材料进行一体成型后,可以减少内塞的零件数,制造更加简单。
如图1所示,上述内塞1之主体部3的外侧面设有阶梯部18,因上述阶梯部18而形成了上段部19和下段部20。尤其是顶端部2和主体部3采用树脂进行一体成型时,通过令上述上段部19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20薄,上述上段部19可以更容易令上述顶端部2变形,且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2过量施力时,可以通过上述下段部20防止整个上述主体部3碎裂。
为了根据需要轻松、准确地将上述内塞1安装到容器上,上述主体部3的下方可以有安装部4。可以以环绕上述主体部3下方之外周的凸缘形状形成上述安装部4,采用上述安装部 4将上述内塞1安装到容器上。上述安装部4上形成有如同环绕上述主体部3般的凹槽10,上述凹槽10用于上述内塞1的固定。关于上述内塞1安装到容器主体上的方法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下面将对上述内塞1之吐出部的开合动作进行说明。上述内塞1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状态下,如图2的(b)所示,狭缝9为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下,液体等不能通过上述狭缝9。
采用将顶端部2按压到患部等方式从上方对上述内塞1之顶端部2施力后,由于上述内塞1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的,因此,受力的顶端部2发生变形。从上方向上述顶端部2所施之力作用于上述边缘部6。接着,如图5的(a)所示,形成于上述边缘部6上的2个槽7作为折线发挥功能,藉此,顶端部2的上方朝着被上述边缘部6之槽7分割开的2部分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变形。其结果,上述顶端2变形为上表面中间凹陷般的形状。
顶端部2发生这种变形后,如图5的(a)到图5的(b)所示,上述顶端部2内部的拱顶形状的凸部8如进一步向顶端部2的内侧下方突出般发生变形。上述凸部8的表面发生这种向下方膨胀般的变形后,上述狭缝9在上述凸部8侧受到左右的拉伸,慢慢向张开的方向变形,如图5的 (b)所示,上述狭缝9变形为下方张开的大致呈倒V字形的截面。
在上述狭缝9发生了这种变形的状态下,液体等就可以从上述主体部3侧通过上述狭缝 9了,上述狭缝9则作为吐出部发挥功能。停止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2施力后,上述凸部8 的变形恢复原状,上述狭缝9重新闭合,因此,吐出部呈闭合状态,液体等不能通过。上述狭缝9通过这种变形作为开合的阀门发挥功能,进行吐出部的开合。
上述内塞1的变形优选利用弹性可变形材料的特性。弹性可变形材料有人造橡胶、硅酮等,按照上述之狭缝9的开合动作的观点,优选采用人造橡胶、硅酮,最好是硅酮。
本发明的内塞1因采用这些材料而具有下列特征:在一定变形量之前以一定量发生变形;超过规定变形量时变形量的增加程度暂时减少;之后变形量再次以一定量增加。实际动作时,对上述内塞1施力的是将上述顶端部2按压到患部的动作,因此,这种上述顶端部2的变形量在某个时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会令使用者感到明显的变化,所以,可以带给使用者触碰感(将内塞的顶端部按压到患部时,顶端部凹陷变形,藉此令使用者感到患部得到了按摩)、以及顶端部2带来的更具效果的按摩感。如此,上述内塞1可以在喷出液体等的同时,对患部进行有效的按摩。
虽然上述内塞1在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2施力后会变成狭缝9变形、吐出部张开的状态,但通常状态下狭缝9是闭合的,因此,构成液体等不会从吐出部向外喷出的结构。
下面将对这种确保狭缝9闭合状态下的密闭度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上述内塞1的内部,容器内的液体等对吐出部作用时(这种状态会在容器倒翻时等发生),如图5的(c)中的箭头所示,容器内的液体等对上述顶端部2内部之凸部8的表面施力。
这种箭头方向的力作用到上述凸部8的表面后,由于上述凸部8具有向下突出的拱顶形状,因此,凸部8会向突出量减少的方向发生变形。由于这种凸部8的变形,上述狭缝9会向更加贴紧、闭合的方向发生变形,因此,吐出部的密闭度增加,防止液体等喷出。所以,可以防止容器倒翻,或者在没有将顶端部按压到患部的状态下令容器朝下时等液体不慎从吐出部喷出的情况,也可以防止使用时的大颗滴落。
采用了上述狭缝9的吐出部的吐出量会随着狭缝9的设置状态和个数发生变化。图6显示了3种形状的狭缝9。图6的(a)所示的狭缝9的方向与图3不同。图3中,在与2个槽7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狭缝9,而图6的(a)中,在2个槽7的同一条直线上形成有1条狭缝9。
图6的(b)所示的是以相互垂直状形成有2条狭缝9的形状,是组合了图3与图6的(a)所示的狭缝9的形状。图6的(c)所示的是形成有3条狭缝9的形状。到此为止,显示了4种形状的狭缝9,由这些狭缝9形成的吐出部的吐出量按照图6的(a)、图3、图6的(b)、图6的(c)的顺序增加,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的吐出量适当地选择狭缝9的形状。此处说明的狭缝9的形状只是示例之一,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状态和个数。
下面将对本发明之容器11进行说明。本发明之容器11是在容器主体14上安装了上述内塞1的容器,可以利用上述内塞1喷出上述容器主体14内的液体等。如图7、8所示,在嵌合在上述容器主体14上的口部13上,利用固定器具12将上述内塞1安装在容器主体14上,上述容器11还有盖子15。
上述固定器具12具有圆柱状的侧面和中间有开口的上表面。而且,在上述固定器具12 的上述侧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设置于上述容器主体14上的口部13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开口的周围作为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1之安装部4的部件发挥功能。且,上述开口之周围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环状突起17,上述突起17插入上述内塞1之安装部4的凹槽10中。
以下对利用上述固定器具12的内塞1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将上述内塞1放置在上述口部13的顶部,令上述固定器具12从上述内塞1的上方与上述口部13接合。此时,上述固定器具12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1之安装部4,同时,上述固定器具12之突起17从上方插入上述安装部4之凹槽10中,因此,上述内塞1被上述固定器具12固定住。此时,上述内塞1 之顶端部2为从上述固定器具12的开口向上突出的状态。如此,上述内塞1被上述固定器具 12固定在容器主体14上后,上述内塞1就可以将容器主体14内的液体等从上述容器11中喷出。关于上述内塞1的安装方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不使用固定器具,直接将上述内塞1嵌入容器主体14中固定住。对于固定器具,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上述容器11使用了盖子15,在上述盖子15的内面形成有插入上述内塞1之顶端部2之凹部5中的大致为拱顶形状的向下突出的第1突起16。盖上上述盖子15时,上述第1突起16如图8所示般插入上述凹部5中,贴紧上述凹部5的表面,藉此,产生关闭上述内塞1之吐出部的效果。采用这种结构的盖子15,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述内塞1之吐出部的密闭状态,可靠地防止上述容器1内的液体等漏出。
这种配有上述内塞1的本发明之容器11通过比以往更加结构简单的内塞1提高了密闭度,在喷出液体等的同时,还具有利用内塞1的按摩功能。例如,作为生发剂等药品用途使用时,将内塞1之顶端部2按压在头皮上,可以在喷出药品的同时,通过顶端部2有效地进行按摩。此外,也可以作为需要一边对患部喷出液体等,一边进行按摩的药品、化妆品等的容器使用,也可以用于其他各种各样的用途。
关于内塞1,已对同一条直线上设有2个槽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采用1个槽7。例如,图9显示了图1所示的内塞1其槽7为1个时的内塞1',即使是这种形状,也可以引起顶端部2的上表面以上述槽7为折线弯曲的上述顶端2的变形。
下面将对其他形状的内塞21进行说明。如图10~14所示,上述内塞21具有主体部23、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23顶部的带有吐出部的顶端部22。上述内塞21的内部为空洞,上述顶端部22的形状(外形)大致为圆锥台状,上述主体部23的形状为圆柱状。
上述内塞21之上述顶端部22在构成大致为圆锥状上表面的地方形成有如图10、11所示的凹部25和环绕上述凹部25的环状的边缘部26,从而形成了顶端凹陷的形状。在上述边缘部26上,如图12所示,在相互垂直相交于上述边缘部26之中心的2条直线上形成有如同将上述边缘部26隔断般的4个槽27,其结果使得4个上述槽27以相同的间隔设置在上述边缘部26上。
上述顶端部22的下表面与上述凹部25的底面形状相对应,朝上述主体部23的内部形成向下突出的凸部28。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上述顶端部22上,贯穿上述凹部25到上述凸部28的2条狭缝29被设置成垂直状,形成吐出部。
从上方对上述内塞21之顶端部22施力后,形成于上述边缘部26上的4个槽27分别作为折线发挥功能,藉此,顶端部22的上方朝着上述边缘部26被上述槽27分割开的4个部分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变形。其结果,如图14所示,上述顶端部22变形为上表面中间凹陷般的形状。上述内塞21因设有4个槽27、以及将槽27的宽度形成得更宽而变得更加容易变形。
上述顶端部22变形后,上述顶端部22内部的拱顶形状的凸部28如同向顶端部22的内侧下方突出般发生变形,在上述狭缝29在上述凸部28侧受到左右的拉伸的同时,上述凸部28慢慢向张开的方向变形,液体等就可以通过上述狭缝29,上述狭缝29则作为吐出部发挥功能。撤去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22的力后,上述凸部28的变形恢复原状,上述狭缝29重新闭合,因此,吐出部呈闭合状态,液体等不能通过。上述狭缝29通过这种变形作为开合的阀门发挥功能,进行吐出部的开合。
如图12所示,2条上述狭缝29被设置在由4个槽27构成的相互垂直的2条直线上。虽然上述狭缝29贯穿上述凹部25的表面到上述凸部28的表面,但通常为闭合状态。
如图10所示,上述内塞21之主体部23的外侧面设有阶梯部38,因上述阶梯部38而形成了上段部39和下段部40。而且,上述主体部23的外侧面的上段部39上设有1条纵向的狭缝31。如图10所示,上述狭缝31在未对上述顶端部22施力的状态下是闭合的,对上述顶端部22施力后,如图14所示,发生以上述槽27为折线弯曲般的变形时,上述狭缝31张开,打通上述主体部23的内部和外部。
通过上述狭缝31的开合,上述内塞21打通上述主体部23的内部和外部,藉此,消除吐出部喷出液体时产生的上述主体部23的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令液体喷出更加容易,因此,吐出量稳定,而且,除了顶端部22的变形外,上述主体部23也变得更容易变形,更顺利地发生上述内塞21的变形,通畅地实现吐出部的开合。
如图13所示,上述狭缝31设置在4个上述槽部27中的1个槽部27下方的顶端部22上,藉此,因上方槽部27部分的变形而变得容易开合。然而,上述狭缝31的位置不仅限于此,如果是上述主体部23的外侧面,可以变更为其他位置,而且,其数量也不仅限于1个,可以是多个。而且,虽然记载了上述狭缝31是纵向设置的,但纵向不是仅限于垂直,还包括水平方向除外的倾斜状态,也可以在相对于垂直的左右45°范围内倾斜。
如图10所示,上述内塞21在上述主体部23的下方具有安装到容器上时使用的安装部 24。以环绕上述主体部23下方之外周的凸缘形状形成上述安装部24。上述安装部24上形成有如同环绕上述主体部23般的凹槽30,上述凹槽30用于上述内塞21的固定。
上述内塞21在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22施力后会变成狭缝29变形、吐出部张开的状态,同时,变成上述狭缝31变形并张开的状态。但是,通常状态下上述狭缝29和上述狭缝31是闭合的,因此,构成液体等不会从吐出部和狭缝31向外部喷出的结构。
下面将对使用了上述内塞21的容器41进行说明。如图15、16所示,上述容器41是在容器主体44上安装了上述内塞21的容器,可以利用上述内塞21喷出上述容器主体44内的液体等。如图15、16所示,在嵌合在上述容器主体44上的口部43上,利用固定器具42将上述内塞21安装在容器主体44上,上述容器41还有盖子45。
上述固定器具42具有圆柱状的侧面和中间有开口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上述口部43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开口的周围作为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21之安装部24的部件发挥功能。而且,上述开口之周围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环状突起47,上述突起47 插入上述内塞21之安装部24的凹槽30中。
将上述内塞21放置在上述口部43的顶部,令上述固定器具42从上述内塞21的上方与上述口部43接合后,上述内塞21的安装部24被上述固定器具42从上方按压,同时,上述固定器具42的突起47从上方插入上述安装部24的凹槽30中,上述内塞21被上述固定器具 42固定住。
上述容器41使用了盖子45,在上述盖子45的内面形成有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21之顶端部22之凹部25的向下突出的第2突起48。如图16所示,盖上上述盖子45时,上述第2突起48变成从上方按压上述凹部25并令其变形,下方将狭缝29稍稍打开的状态。在这种盖上上述盖子45的状态下,狭缝29不是贴紧状态,而是下方稍稍张开的状态,藉此,可以防止狭缝29因容器41内的液体等而粘连,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合吐出部。
因此,由于上述狭缝29的密闭度降低,所以,为了提高盖上上述盖子45时上述容器41 的密闭度,在上述盖子45的内部设有环状的第3突起49。上述第3突起49从盖子45的内侧上表面延伸至下方,呈管状,如图16所示,盖上盖子45时,上述第3突起49从上方按压上述固定器具42,密封上述盖子45与上述内塞21之间的空间。即使在上述狭缝29漏液的情况下,液体也会被上述第3突起49阻隔,可以防止液体漏到外部。
用以提高盖上上述盖子45时上述容器41的密闭度的环状第3突起49的其他形状如图 17所示。图17是根据上述容器41的形状形成盖子45'的内部形状,第3突起49'不是从盖子顶部的上表面延伸至下方,而是从与上述盖子45'的与上述固定具42相对的面稍微向下突出,形成环状。如图17所示,盖上盖子45'时,上述第3突起49'从上方按压上述固定器具42,密封上述盖子45'与上述内塞21之间的空间。而且,上述盖子45'上还设有另一个第3突起50,如图17所示,盖上盖子45'时,上述第3突起50可以从上方按压上述口部43,进一步密封上述盖子45'与上述内塞21之间的空间。
Claims (12)
1.具有管状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顶部的顶端部的内塞,
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环绕上述凹部的环状的边缘部,下表面朝上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顶端部设有由贯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1条狭缝构成的吐出部,上述边缘部在穿过环状的上述边缘部中心的同一条直线上形成有2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隔断般的槽,
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施力时,受到上述槽的激发,上述顶端部上表面如同中间凹陷般变形,藉此,上述狭缝张开,作为上述吐出部发挥功能。
2.具有管状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顶部的顶端部的内塞,
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环绕上述凹部的环状的边缘部,下表面朝上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顶端部设有由贯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1条狭缝构成的吐出部,上述边缘部在穿过环状的上述边缘部中心的直线上至少形成有1个如同将上述边缘部隔断般的槽,
从上方对上述顶端部施力时,受到上述槽的激发,上述顶端部上表面如同中间凹陷般变形,藉此,上述狭缝张开,作为上述吐出部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底面的形状为曲面,上述凸部大致为拱顶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面有阶梯部,因上述阶梯部而形成壁厚不同的上段部和下段部,上述上段部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塞,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下方、安装到容器上时使用的安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端部,或者上述顶端部和上述主体部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塞,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面至少设有1条纵向狭缝。
8.容器,其特征在于,配有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之内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口部安装了上述内塞的容器主体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上述盖子上设有盖上上述盖子时与上述内塞之凹部相连的第1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口部安装了上述内塞的容器主体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体上装卸的盖子,上述盖子上设有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内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
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内塞固定在上述容器主体之口部的固定器具,上述固定器具具有圆柱状的侧面和中间有开口的上表面,上述侧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容器主体之口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开口的周围将设置于上述内塞上的凸缘状安装部从上方按压至上述口部的顶端,固定上述内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子的内部以环状方式设置了盖上上述盖子时从上方按压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21831 | 2013-06-10 | ||
JP2013-121831 | 2013-06-10 | ||
JP2014020218A JP5849290B2 (ja) | 2013-06-10 | 2014-02-05 | 中栓および中栓を備える容器 |
JP2014-020218 | 2014-02-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4536A CN104224536A (zh) | 2014-12-24 |
CN104224536B true CN104224536B (zh) | 2018-10-09 |
Family
ID=52214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36246.9A Active CN104224536B (zh) | 2013-06-10 | 2014-05-29 | 内塞及配有内塞的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245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202100013034A1 (it) * | 2021-05-20 | 2022-11-20 | V Shapes S R L | Erogatore per confezione sigillata monodose e contenitore con erogatore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42551U (zh) * | 1985-09-03 | 1987-03-14 | ||
WO1997005033A2 (de) * | 1995-07-27 | 1997-02-13 | Zeller Plastik Gmbh | Im kunststoffspritzverfahren hergestelltes verschlussorgan |
CN1206677A (zh) * | 1997-06-20 | 1999-02-03 |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 容器 |
CN1318025A (zh) * | 1998-08-03 | 2001-10-17 | 沃瑞斯克生物系统公司 | 容器开关 |
CN1410325A (zh) * | 2001-10-01 | 2003-04-16 | 奥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包装物质、特别是化妆品或护理用品的装置 |
CN1431133A (zh) * | 1995-07-28 | 2003-07-23 | 阿普塔集团公司 | 用于分配的包装 |
CN101946164A (zh) * | 2008-02-11 | 2011-01-12 | 梅特勒-托利多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粉末和膏体的配量分配装置 |
CA2834683A1 (en) * | 2011-05-04 | 2012-11-08 | Aptargroup, Inc. | Port closure system for use with a probe/feed/drain tool |
-
2014
- 2014-05-29 CN CN201410236246.9A patent/CN10422453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42551U (zh) * | 1985-09-03 | 1987-03-14 | ||
WO1997005033A2 (de) * | 1995-07-27 | 1997-02-13 | Zeller Plastik Gmbh | Im kunststoffspritzverfahren hergestelltes verschlussorgan |
CN1431133A (zh) * | 1995-07-28 | 2003-07-23 | 阿普塔集团公司 | 用于分配的包装 |
CN1206677A (zh) * | 1997-06-20 | 1999-02-03 |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 容器 |
CN1318025A (zh) * | 1998-08-03 | 2001-10-17 | 沃瑞斯克生物系统公司 | 容器开关 |
CN1410325A (zh) * | 2001-10-01 | 2003-04-16 | 奥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包装物质、特别是化妆品或护理用品的装置 |
CN101946164A (zh) * | 2008-02-11 | 2011-01-12 | 梅特勒-托利多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粉末和膏体的配量分配装置 |
CA2834683A1 (en) * | 2011-05-04 | 2012-11-08 | Aptargroup, Inc. | Port closure system for use with a probe/feed/drain too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4536A (zh) | 2014-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431326A (en) | Paint applicator and container | |
KR200479855Y1 (ko) | 버튼부재 측면에 탈부착되는 도포부재가 구비된 화장품 용기 | |
US20140231462A1 (en) | Metered dose squeeze dispenser | |
JP2006517862A (ja) | スプレーノズル | |
US20030132240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a product | |
JP2000025861A (ja) | 液状製剤を収容および分配するための組立品 | |
KR101845460B1 (ko) | 액체 도포 마개 | |
JP2009262946A (ja) | 定量注出容器 | |
JP7201695B2 (ja) | 弁 | |
RU2225817C2 (ru) |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 |
KR20180127977A (ko) | 액체 제품, 특히 크림과 같은 화장용 액체 제품의 압축 가능한 디스펜서 | |
CN104224536B (zh) | 内塞及配有内塞的容器 | |
JP5849290B2 (ja) | 中栓および中栓を備える容器 | |
US7651013B2 (en) | Outlet device for a container or vessel | |
JP6667369B2 (ja) | 内容物を計量して塗布する塗布容器 | |
JP6639322B2 (ja) | 定量注出容器 | |
JP7116970B2 (ja) | キャップ | |
JP7171750B2 (ja) | スプレー容器 | |
KR102036479B1 (ko) | 스포이드형 화장품 용기 | |
JP5783488B2 (ja) | 塗布容器 | |
JP6775986B2 (ja) | 中栓および中栓を備える容器 | |
JP2002160755A (ja) | 塗布容器 | |
KR200467361Y1 (ko) | 자동 개폐 플러그를 갖는 튜브형 용기 | |
JP7607532B2 (ja) | 塗布容器 | |
US12108861B1 (en) | Cosmetic-dispensing spatul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