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8981B -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18981B CN104218981B CN201410425945.8A CN201410425945A CN104218981B CN 104218981 B CN104218981 B CN 104218981B CN 201410425945 A CN201410425945 A CN 201410425945A CN 104218981 B CN104218981 B CN 1042189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enna
- base station
- downlink data
- beam forming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该方法包括: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并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从而提升上下行信道的覆盖性能和用户数据速率,满足超远覆盖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特别是涉及了一种同一小区内多天线联合发送和联合接收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超远覆盖的应用场景,往往要求较大的小区覆盖距离。例如,在海面覆盖的应用场景下,一般情况下要求小区覆盖距离达数十公里。为了支持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的超远覆盖,协议规定了最大小区覆盖距离为100公里,并定义了三种PRACH(Packet Random Access Channel,分组随机接入信道)信道的前导格式,即前导格式1、前导格式2和前导格式3。其中,前导格式1支持77公里的覆盖半径,前导格式3支持107公里的覆盖半径。
现有技术中,对于TD-LTE(Time Division-Long Time Evolution,时分长期演进)系统,通常采用8天线的组网应用。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区只采用一副8天线覆盖。基于此,小区边缘覆盖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8天线的业务波束赋形,且上行覆盖性能的提升主要来自8天线的接收分集。
当一个小区只采用一副8天线覆盖时,能够基本满足城区覆盖需求以及农村覆盖需求,但是,对于超远覆盖(如要求覆盖距离达40公里以上的超远覆盖)的应用场景,现有的基站设备一般无法满足超远覆盖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以通过部署在同一小区内的两副天线提升覆盖性能,满足超远覆盖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的过程,具体包括:在传输模式TM7模式或者传输模式TM8单流模式下,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或者,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对与所述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射频无线拉远单元RRU以及与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对所述第一天线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对所述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所述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在TM7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用户专用参考信号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8;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的过程,具体包括:
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RA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探测参考信号SRS,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设备,在所述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基站设备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时,在传输模式TM7模式或者传输模式TM8单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或者,在TM8双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时,对与所述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射频无线拉远单元RRU以及与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
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一天线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时,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在TM7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用户专用参考信号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8;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时,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RA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探测参考信号SRS,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并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从而提升上下行信道的覆盖性能和用户数据速率,满足超远覆盖的需求。进一步的,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使用户设备收到的信号是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射信号的同相叠加信号,信号强度得到增强,可获得3dB的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下行信道的覆盖性能,并提升用户下行数据速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可获得3dB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上行业务信道的覆盖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出的两副天线联合发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出的一种基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TD-LTE系统中。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其中,同一小区也可以称为同一扇区。进一步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方位部署在同一小区内,且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拉开至少10倍波长的间距,以保证两副天线之间的非相关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其中,对于基站设备只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的过程,或者,基站设备只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的过程,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详加赘述。以下针对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并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的过程,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
步骤102,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基站设备先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后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并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使用户设备收到的信号是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射信号的同相叠加信号,信号强度得到增强,可获得3dB的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下行信道的覆盖性能,并提升用户下行数据速率,满足超远覆盖的需求。通过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并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可获得3dB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上行业务信道的覆盖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的过程,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在TM7(传输模式7)模式下,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基于此,用户设备(UE)接收到的信号是两个相同数据流同相叠加后的信号,从而提升下行覆盖性能。或者,在TM8(传输模式8)单流模式下,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基于此,用户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是两个相同数据流同相叠加后的信号,从而提升下行覆盖性能。或者,在TM8双流模式下,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基于此,用户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是两个独立的数据流,从而提升下行数据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TM7模式下,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一天线的DM-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用户专用参考信号)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其中,8天线是指一个8天线阵列。
在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下,第一天线为天线A,第二天线为天线B。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M7模式或者TM8单流模式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同一个小区内对同样的下行数据进行相干联合发送。在此过程中,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具体包括:基站设备对与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RRU(RadioRemote Unit,射频无线拉远单元)以及与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第一RRU与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基站设备通过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与第一天线进行波束赋形处理的下行数据相同)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的过程,具体包括:基站设备对第一天线进行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信道估计,并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进一步的,基站设备通过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的过程,具体包括:基站设备对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并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其中,基站设备对第一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后,基于波束赋形算法(如EBB(Eigen-Based Beamforming,特征根算法)算法),可以利用SRS信道估计值计算出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A,并使用波束赋形向量A对下行数据在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基站设备对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后,基于波束赋形算法,可以利用SRS信道估计值计算出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B,并使用波束赋形向量B对下行数据在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基于上述处理之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向UE发送波束赋形信号,用户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是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射信号的同相叠加信号,下行数据的信号强度得到增强,可以获得3dB的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下行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信道的覆盖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TM8双流模式下,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可以采用端口7,即将DM-RS天线端口7映射到第一天线上;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该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可以采用端口8,即将DM-RS天线端口8映射到第二天线上。其中,8天线是指一个8天线阵列。进一步的,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在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下,第一天线为天线A,第二天线为天线B。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M8双流模式下,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具体包括: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进一步的,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其中,对于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7的DM-RS信号,基于波束赋形算法(如EBB算法),可以计算出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A,并使用波束赋形向量A对下行数据(即第一天线上的数据流A)在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对于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8的DM-RS信号,基于波束赋形算法(如EBB算法),可以计算出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B,并使用波束赋形向量B对下行数据(即第二天线上的数据流B)在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然后,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数据流A,并通过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数据流B。
需要注意的是,在TM8双流模式下下,还需要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处理,以合成一副天线的SRS信道估计值,然后,基站设备按照现有TM8双流波束赋形算法计算得到两个正交的赋形向量。
基于上述处理之后,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上分别发射一个数据流,每个数据流的功率翻倍,理论上可以获得3dB的功率增益,从而提升PDSCH信道的覆盖性能,并提升用户下行数据速率。
在上述处理过程中,下行数据具体包括但不限于:PDSCH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的过程,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
情况一、对于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信道,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其中,同一个小区内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射的PUSCH信号,并在同一个小区内做PUSCH数据的联合接收,可以获得3dB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从而提升上行业务信道的覆盖性能。联合接收方案可以采用现有上行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多点联合传输)特性的实现方案,如多天线均衡合并方案或符号合并方案。
情况二、对于上行控制信道,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数据,并对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其中,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按照单副天线采用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天线数据合并方法,基站设备在同一个小区内分别对第一天线上接收到的PUCCH数据以及第二天线上接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合并,从而可以获得3dB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并可以提升上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
情况三、对于上行控制信道,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RACH(Packet Random Access Channel,分组随机接入信道)数据,并对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其中,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按照单副天线采用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天线数据合并方法,基站设备在同一个小区内分别对第一天线上接收到的PRACH数据以及第二天线上接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合并,从而可以获得3dB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并可以提升上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
情况四、对于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其中,对于SRS信号,基站设备在同一个小区内对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之后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处理,合并后的SRS信道估计值用于计算上行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和上行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符号接收功率),从而提升上行测量精度,而上行SINR测量精度的提升,可以提升上行调度的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时,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或者,第一天线是一副2天线,第二天线是一副2天线;或者,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第二天线是一副2天线。8天线是指一个8天线阵列,2天线是指一个2天线阵列。
实施例二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在所述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如图4所示,所述基站设备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11,用于确定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处理模块12,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时,在传输模式TM7模式或者传输模式TM8单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或者,在TM8双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时,对与所述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射频无线拉远单元RRU以及与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
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12,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一天线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12,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时,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在TM7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用户专用参考信号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8;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时,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RA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探测参考信号SRS,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
其中,本发明装置的各个模块可以集成于一体,也可以分离部署。上述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拉开至少10倍波长的间距;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的过程,具体包括: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包括:
所述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所述基站设备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或者,
在传输模式TM7模式或者传输模式TM8单流模式下,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包括:
所述基站设备对与所述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射频无线拉远单元RRU以及与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对所述第一天线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具体包括:所述基站设备对所述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TM7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用户专用参考信号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8;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的过程,具体包括:
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RA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探测参考信号SRS,所述基站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
5.一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基站设备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基站设备的同一小区内部署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和/或,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
其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拉开至少10倍波长的间距;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TM8双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不同的下行数据,包括: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根据波束赋形算法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或者,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下行数据进行联合发送时,在传输模式TM7模式或者传输模式TM8单流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相同的下行数据,包括:
对与所述第一天线相连的第一射频无线拉远单元RRU以及与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二RRU做联合天线校准,以使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之间具备一致的相幅特征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向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波束赋形处理后的下行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一天线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一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波束赋形处理时,对所述第二天线进行SRS信道估计,根据SRS信道估计值计算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的波束赋形向量对所述下行数据在所述第二天线上进行波束赋形处理。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TM7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用户专用参考信号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5;在TM8单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
在TM8双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天线是一副8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7;所述第二天线是一副8天线,且所述第二天线的DM-RS天线端口采用端口8;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端口7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端口8之间的非相关性由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来保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上行数据进行联合接收时,对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PUS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S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UC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上行控制信道,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RACH数据,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PRACH数据进行数据合并;
对于探测参考信号SRS,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同时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SRS,并对所述第一天线收到的SRS和所述第二天线收到的SRS分别进行SRS信道估计处理,并将SRS信道估计值进行合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25945.8A CN104218981B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25945.8A CN104218981B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18981A CN104218981A (zh) | 2014-12-17 |
CN104218981B true CN104218981B (zh) | 2018-03-20 |
Family
ID=52100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25945.8A Active CN104218981B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189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22250B (zh) * | 2016-03-21 | 2021-05-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
CN107276653B (zh) * | 2016-04-07 | 2021-02-12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天线合并和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
CN107483125B (zh) * | 2016-06-08 | 2020-06-0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lte/lte升级版小区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 |
CN108243509B (zh) * | 2016-12-23 | 2020-06-0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数据发送方法及基站 |
CN108633062B (zh) * | 2017-03-26 | 2021-10-29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用户设备中的用于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11371517B (zh) * | 2018-12-26 | 2021-06-2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远端干扰互易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0704A (zh) * | 2007-10-22 | 2009-04-2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对隧道进行覆盖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1426303A (zh) * | 2008-10-27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设备和方法 |
CN103491638A (zh) * | 2013-09-24 | 2014-0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系统及处理方法 |
WO2014008735A1 (zh) * | 2012-07-10 | 2014-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射频拉远单元共小区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746785A (zh) * | 2013-12-25 | 2014-04-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103905104A (zh) * | 2012-12-28 | 2014-07-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根据探测参考信号的多天线发送方法及终端及基站 |
-
2014
- 2014-08-26 CN CN201410425945.8A patent/CN1042189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0704A (zh) * | 2007-10-22 | 2009-04-2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对隧道进行覆盖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1426303A (zh) * | 2008-10-27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设备和方法 |
WO2014008735A1 (zh) * | 2012-07-10 | 2014-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射频拉远单元共小区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905104A (zh) * | 2012-12-28 | 2014-07-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根据探测参考信号的多天线发送方法及终端及基站 |
CN103491638A (zh) * | 2013-09-24 | 2014-0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系统及处理方法 |
CN103746785A (zh) * | 2013-12-25 | 2014-04-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发送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18981A (zh) | 2014-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101157B2 (en) | Beam correspondence indication and bitmap for beam report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KR102147634B1 (ko) | 대규모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된 브로드캐스트 및 동기화 신호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US1129015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3035556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mmon signal in hybrid beamforming | |
EP3703272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
US11290169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units of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handling of downlink communication | |
US8619641B2 (en) | Single-user beam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uitable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system | |
CN104218981B (zh) |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 |
US2016011991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elec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ies | |
EP3682554B1 (en) | Port-to-beam precoding to enable codebook based mu-mimo operation in active antenna systems | |
US11464028B2 (en) |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 |
US1013550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mmon signal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 |
CN105681007A (zh) | 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和调度方法及装置 | |
CN101888644A (zh) | 一种实现单用户波束成形的系统及方法 | |
EP4022781A1 (en) | Uplink beam management | |
KR20150134520A (ko) | Mumimo 간섭 채널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의 간섭정렬 송수신 신호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
EP2611055B1 (en) |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8-antenna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
Li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full-dimensional MIMO (FD-MIMO) in LTE | |
US20170117998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 |
US11616539B2 (en) | Beam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ssive MIMO system | |
CN108540190A (zh) | 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 |
Liu et al.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5G NR Transmitter With Wi-Fi Coexistence by Beamforming and Power Control | |
KR20160043897A (ko) | Mimo 시스템에서 공통 신호를 생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8604913B (zh) | 操作蜂窝mimo系统 | |
Luo et al. | A new reciprocity calibration method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