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201982A -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1982A
CN104201982A CN201410508157.5A CN201410508157A CN104201982A CN 104201982 A CN104201982 A CN 104201982A CN 201410508157 A CN201410508157 A CN 201410508157A CN 104201982 A CN104201982 A CN 104201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load
photovoltaic system
grid
photovolta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081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1982B (zh
Inventor
倪华
俞雁飞
代尚方
杨宗军
赵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081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019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01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1982A/zh
Priority to EP15185918.8A priority patent/EP3001530B1/en
Priority to US14/865,475 priority patent/US9923481B2/en
Priority to JP2015188430A priority patent/JP6246771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1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1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光伏系统包括光伏输出装置、逆变装置、交流接口装置、控制装置和交流负载,交流负载的供电端与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交流负载的控制端与控制装置连接,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在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与电网。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需额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小发生打嗝现象的次数,不会增大光伏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另外,在逆变装置并网之前,交流负载能够充分利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避免从电网取电。

Description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逆变器用于将光伏输出装置(如光伏电池,或者由光伏电池组成的光伏组串或光伏阵列)发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根据已知的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光伏电池在光线不足(如早晨、傍晚,或者阴天)时,其输出带载能力弱、功率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光伏输出装置的开路电压达到与其连接的光伏逆变器的启动电压,但是一旦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光伏输出装置的输出功率波动以及光伏逆变器的负载效应会造成光伏输出装置的输出电压变低,当光伏输出装置的输出电压无法维持逆变器继续并网运行时,将导致光伏逆变器脱网关机,这个启停现象通常称为打嗝现象。在光伏输出装置输出带载能力较弱时会反复出现打嗝现象,使并网开关(如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的机械寿命快速消耗,从而导致光伏系统的运行寿命缩短,并造成光伏系统的可靠性降低。
目前,为了减少光伏系统的打嗝现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光伏系统的直流侧增加可投切的直流负载(如图1中所示),在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较弱或者光伏逆变器处于脱网状态时,投入直流负载,由直流负载消耗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以拉低光伏输出装置的输出电压,使其达不到光伏逆变器的并网运行电压,防止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在投入直流负载后,如果光伏输出装置的输出电压仍然能够达到光伏逆变器的启动电压,说明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较多,足够使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在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后再断开负载装置。
但是,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光伏系统中额外配置直流负载,增大了光伏系统的系统成本,同时直流负载要占用空间,增大了光伏系统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需另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少光伏系统出现打嗝现象的次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光伏输出装置、逆变装置、交流接口装置、控制装置和交流负载,所述交流负载的供电端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交流负载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保持所述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启动所述逆变装置,之后启动所述交流负载;
在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其中所述并网条件用于确定所述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稳定运行。
优选的,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电压阈值;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电压阈值的步骤。
优选的,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不掉电;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不掉电的步骤。
优选的,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控制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为一固定值;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的步骤。
优选的,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控制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消耗的功率的和值为一固定值;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是否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是否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的步骤。
优选的,当所述控制装置由所述光伏系统的直流侧供电时,在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限制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的运行功率,以防止所述控制装置掉电。
优选的,所述交流负载通过开关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在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开关断开。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光伏输出装置、逆变装置、交流接口装置、控制装置和交流负载,所述交流负载的供电端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交流负载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保持所述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之后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启动所述交流负载,在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其中所述并网条件用于确定所述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稳定运行。
优选的,所述交流负载包括风扇、加热器和除湿器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优选的,所述交流接口装置包括并网开关,所述并网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在逆变装置脱网运行的状态下,由光伏系统中的交流负载消耗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能够维持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稳定运行时,再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由于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因此控制装置能够持续运行而不会发生脱网停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额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小光伏系统发生打嗝现象的次数,不会增大光伏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另外,在逆变装置并网之前,交流负载能够充分利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避免从电网取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在光伏系统配置直流负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另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少光伏系统出现打嗝现象的次数。
本发明中的光伏系统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光伏输出装置100、逆变装置200、交流接口装置300、控制装置400和交流负载500。其中,光伏输出装置100与逆变装置200的直流输入侧连接,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通过交流接口装置300与电网连接,交流负载500的供电端与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连接,另外,逆变装置200、交流接口装置300以及交流负载500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装置400连接。光伏输出装置100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逆变装置200将光伏输出装置10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之后通过交流接口装置300传输至电网,另外,交流负载500可以由逆变装置200供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光伏系统中要设置风扇、除湿器、加热器等交流负载,在现有的光伏系统中,交流负载是与电网连接、由电网供电的,而在本发明中将交流负载500的供电端与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连接。
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21: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光伏系统在刚开机时,逆变装置和电网之间是断开状态。控制装置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和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也就是控制逆变装置处于脱网状态。
步骤S22: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
控制装置在控制逆变装置处于脱网状态之后,再控制逆变装置启动,此时,逆变装置将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之后,控制装置控制交流负载启动,交流负载消耗逆变装置输出的交流电。
步骤S23:在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其中,该并网条件用于确定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稳定运行。
控制装置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后,判断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如果满足并网条件,就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也就是控制逆变装置进入并网状态。如果不满足并网条件,可以在延时预设时间后,再次判断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时,可以确定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能够维持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的稳定运行,也就是说,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较多,足够使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而不出现打嗝现象,此时再控制光伏逆变器并网运行。
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在逆变装置脱网运行的状态下,由光伏系统中的交流负载消耗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能够维持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稳定运行时,再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由于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因此控制装置能够持续运行而不会发生脱网停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额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小光伏系统发生打嗝现象的次数,不会增大光伏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另外,在逆变装置并网之前,交流负载能够充分利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避免从电网取电。
实施中,判断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31: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步骤S32: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
步骤S33:判断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电压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4,否则,执行步骤S35。
在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运行之后,如果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仍然能够保持在电压阈值以上,例如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能能够保持在电网电压峰值以上,就可以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步骤S34: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
步骤S35: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步骤S33。
本发明图3所示的控制方法,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之后,如果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仍然能够保持在电压阈值以上,表明逆变装置输出功率能够满足自身运行功耗的要求,并网后可以向电网发送功率,而不会吸收功率,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在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后,不会出现打嗝现象。
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41: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步骤S42: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
步骤S43:判断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不掉电,若是,则执行步骤S44,否则,执行步骤S45。
在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运行之后,如果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运行而不掉电,就可以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
步骤S44: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
步骤S45:延时预设时间,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重新执行步骤S43。
本发明图4所示的控制方法,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之后,如果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而不掉电,表明逆变装置输出功率能够满足自身运行功耗的要求,并网后可以向电网发送功率,而不会吸收功率,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在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后,不会出现打嗝现象。
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51: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步骤S52: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
步骤S53:控制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为一固定值。
步骤S54:判断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55,否则,执行步骤S56。
在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运行之后,控制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为一固定值,如果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大于功率阈值,例如大于逆变装置自身并网损耗功率,就能够保证逆变装置并网之后有功率输出,而不会从电网吸收功率,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
步骤S55: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
步骤S56: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步骤S53。
本发明图5所示的控制方法,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之后,控制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电压为一固定值,如果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大于功率阈值,表明逆变装置输出功率能够满足自身运行功耗的要求,并网后可以向电网发送功率,而不会吸收功率,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在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后,不会出现打嗝现象。
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61:控制交流接口装置保持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步骤S62:启动逆变装置,之后启动交流负载。
步骤S63: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消耗的功率的和值为一固定值。
步骤S64:判断逆变装置是否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若是,则执行步骤S65,否则,执行步骤S66。
在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运行之后,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消耗的功率之和为一固定值,如果逆变装置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就能够保证逆变装置并网之后有功率输出,而不会从电网吸收功率,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
步骤S65: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控制交流接口装置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
步骤S66: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步骤S63。
本发明图6所示的控制方法,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之后,控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消耗的功率之和为一固定值,如果逆变装置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表明逆变装置输出功率能够满足自身运行功耗的要求,并网后可以向电网发送功率,而不会吸收功率,光伏系统满足并网要求,在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后,不会出现打嗝现象。
当光伏系统中的控制装置是由光伏系统的直流侧供电时,在本发明上述公开的控制方法中,在启动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限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的运行功率,以防止控制装置掉电。例如在步骤S64中判断结果为“否”时,可以增加限制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的运行功率小于所设定的功率的步骤,以防止逆变器掉电。之后再执行步骤S66。
另外,当光伏系统中的交流负载通过开关与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并且开关的控制端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上述公开的控制方法中,在控制交流接口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后,还包括如下步骤:控制开关断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光伏系统的交流负载包括多个设备时,可以配置每个设备分别通过一个开关与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在控制交流接口连通逆变装置和电网后,可以根据系统的运行需求将部分开关断开,也就是说,光伏系统中的部分交流负载与逆变装置的连接被断开,而部分交流负载仍然由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供电。例如:在光伏系统所处环境温度较高时,需要风扇进行辅助散热,如果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那么可以继续利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为风扇供电。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光伏系统,其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光伏输出装置100、逆变装置200、交流接口装置300、控制装置400和交流负载500。
其中,光伏输出装置100与逆变装置200的直流输入侧连接,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通过交流接口装置300与电网连接,交流负载500的供电端与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连接,另外,逆变装置200、交流接口装置300以及交流负载500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装置400连接。光伏输出装置100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逆变装置200将光伏输出装置10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之后通过交流接口装置300传输至电网,另外,交流负载500可以由逆变装置200供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光伏系统中要设置风扇、除湿器、加热器等交流负载,在现有的光伏系统中,交流负载是与电网连接、由电网供电的,而在本发明中将交流负载500的供电端与逆变装置200的交流输出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交流负载500,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类型交流负载。
在启动光伏系统之后,控制装置400控制交流接口装置300保持逆变装置200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之后启动逆变装置200,启动交流负载500,在确定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交流接口装置300连通逆变装置200与电网,其中该并网条件用于确定光伏输出装置100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逆变装置200和交流负载500稳定运行。
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在逆变装置脱网运行的状态下,由光伏系统中的交流负载消耗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能够维持逆变装置和交流负载稳定运行时,再控制逆变装置并网运行,由于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较多,因此控制装置能够持续运行而不会发生脱网停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额外配置直流负载就可以减小光伏系统发生打嗝现象的次数,不会增大光伏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另外,在逆变装置并网之前,交流负载能够充分利用光伏输出装置产生的电能,避免从电网取电。
另外,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中,光伏输出装置100、逆变装置200、交流接口装置300和交流负载500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光伏输出装置100可以为单个的光伏组件、多个光伏组件、单个光伏组串、多个光伏组串或者光伏阵列。
逆变装置200包括DC/AC变换器,DC/AC变换器将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优选的,逆变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滤波装置,例如交流电抗器。
交流接口装置300包括并网开关,该并网开关的控制端与控制装置400连接,用于在控制装置400的控制下连通逆变装置200和电网,或者断开逆变装置200和电网之间的连接。并网开关可以为交流继电器或者交流接触器。
作为优选方案,交流接口装置300还可以包括交流滤波装置、交流防护装置、汇流配电装置、工频变压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其中,交流滤波装置用于改善交流波形质量或者EMI环境,交流滤波装置可以采用交流电抗器、交流电容器、差模电感、共模电感、X电容或者Y电容。
交流防护装置用于对设备、人身安全和电网进行安全防护,交流防护装置包括防雷装置、浪涌防护装置、交流熔丝和交流断路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汇流配电装置用于将多个交流电力线进线汇流成较少的交流电力线出线,还可以连接或者断开交流电力线进线和交流电力线出线。
工频变压器用于实现光伏系统和电网的电气隔离,以及电压等级的转换。
交流负载500包括风扇、加热器和除湿器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作为优选方案,可以在光伏输出装置100和逆变装置200之间设置直流接口装置。
直流接口装置包括汇流接线装置,该汇流接线装置用于将光伏输出装置100的多个直流电力线进线并联连接,汇聚成较少的直流电力线出线,还可以连接或断开直流电力线进线和直流电力线出线。
优选的,直流接口装置中还可以设置直流变换装置、直流滤波装置和直流防护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中,直流变换装置包括隔离式直流变换装置或者非隔离式直流变换装置,将直流电转换为具有不同特性的直流输出,例如将光伏输出装置100输出的电压变化的直流电转换为电压稳定的直流电。
直流滤波装置用于改善直流波形质量或者EMI(电磁干扰)环境,直流滤波装置可以采用直流电抗器、直流电容器、差模电感、共模电感、X电容或者Y电容。
直流防护装置用于对设备和人身安全进行安全防护,直流防护装置包括防雷装置、浪涌防护装置、GFDI(接地故障监测与断路设备)、防反接二极管、直流熔丝和直流熔断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光伏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逆变装置200包括DC/AC变换器201和滤波电抗202。交流接口装置300包括并网开关301、EMI滤波器302和隔离变压器303。交流负载500包括交流风扇501、加热器502和除湿器503。
需要说明的是,交流负载500,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类型交流负载。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光伏输出装置、逆变装置、交流接口装置、控制装置和交流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负载的供电端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交流负载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保持所述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
启动所述逆变装置,之后启动所述交流负载;
在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其中所述并网条件用于确定所述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稳定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电压阈值;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电压阈值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不掉电;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保持运行不掉电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控制所述逆变装置的直流侧输入电压为一固定值;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侧输出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是否满足并网条件包括:
控制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消耗的功率的和值为一固定值;
判断所述逆变装置是否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
若是,则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
否则,延时预设时间,重新执行判断所述逆变装置是否能够维持在当前功率点运行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装置由所述光伏系统的直流侧供电时,在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限制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的运行功率,以防止所述控制装置掉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负载通过开关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在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开关断开。
8.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光伏输出装置、逆变装置、交流接口装置、控制装置和交流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负载的供电端与所述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侧连接,所述交流负载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保持所述逆变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断开状态,之后启动所述逆变装置,启动所述交流负载,在确定所述光伏系统满足并网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交流接口装置连通所述逆变装置与所述电网,其中所述并网条件用于确定所述光伏输出装置输出的电能是否能够维持所述逆变装置和所述交流负载稳定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负载包括风扇、加热器和除湿器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接口装置包括并网开关,所述并网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CN201410508157.5A 2014-09-28 2014-09-28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2019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8157.5A CN104201982B (zh) 2014-09-28 2014-09-28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15185918.8A EP3001530B1 (en) 2014-09-28 2015-09-18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4/865,475 US9923481B2 (en) 2014-09-28 2015-09-25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15188430A JP6246771B2 (ja) 2014-09-28 2015-09-25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8157.5A CN104201982B (zh) 2014-09-28 2014-09-28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1982A true CN104201982A (zh) 2014-12-10
CN104201982B CN104201982B (zh) 2017-06-13

Family

ID=52087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08157.5A Active CN104201982B (zh) 2014-09-28 2014-09-28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23481B2 (zh)
EP (1) EP3001530B1 (zh)
JP (1) JP6246771B2 (zh)
CN (1) CN10420198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5519A (zh) * 2015-11-20 2016-03-02 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811451A (zh) * 2015-01-19 2016-07-27 Ls产电株式会社 光伏系统
CN106253334A (zh) * 2016-08-19 2016-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7850914A (zh) * 2015-09-09 2018-03-27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功率调节器和功率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CN108964136A (zh) * 2018-09-17 2018-12-0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关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20736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水冷电源模块
CN118713174A (zh) * 2024-06-18 2024-09-27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化供电公司 一种逆变器的并网控制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8627A (zh) * 2017-11-14 2018-04-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装置及方法、以及包含该装置的非隔离型光伏系统
CN110148949B (zh) * 2019-05-08 2021-11-05 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组串式逆变器夜间无功抑制控制装置
CN113422388B (zh) * 2021-07-29 2024-04-1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系统、直流电源及其模式切换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7911A1 (en) * 1994-04-12 1995-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slanding-operation prevention apparatus, and dispersed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070084498A1 (en) * 2005-04-07 2007-04-19 Bill Taylor Inverter startup algorithm
KR20100129429A (ko) * 2009-06-01 2010-12-09 (주)하이레벤 태양광 발전설비유지장치의 제어방법
CN102130467A (zh) * 2010-01-19 2011-07-20 通用电气公司 开路电压保护系统和方法
CN202455150U (zh) * 2011-12-30 2012-09-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
CN103187863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的开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595236A (zh) * 2013-11-22 2014-02-19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开机控制方法、装置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JP5507582B2 (ja) * 2010-01-27 2014-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方法、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および発電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6384B2 (ja) * 1999-04-26 2006-07-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2112553A (ja) * 2000-09-29 2002-04-12 Canon Inc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発電装置
JP2002233045A (ja) * 2001-02-02 2002-08-16 Canon Inc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地絡検出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8395919B2 (en) * 2010-07-29 2013-03-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hotovoltaic inverter system and method of starting same at 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AT510938B1 (de) * 2010-12-21 2015-03-15 Werner Atzenhofer Photovoltaikanlage
US9065323B2 (en) * 2013-03-04 2015-06-23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islanding conditions in grid-tied inverters
DE112014004002B4 (de) * 2013-09-02 2021-05-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nergie-Umwandlungsvorrichtung
CN103560539A (zh) * 2013-11-12 2014-02-05 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 并离网混合型的直流转交流系统及其逆变器的启动方法
CN104158218B (zh) * 2014-08-27 2017-03-0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逆变器启动控制方法、系统及光伏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7911A1 (en) * 1994-04-12 1995-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slanding-operation prevention apparatus, and dispersed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070084498A1 (en) * 2005-04-07 2007-04-19 Bill Taylor Inverter startup algorithm
KR20100129429A (ko) * 2009-06-01 2010-12-09 (주)하이레벤 태양광 발전설비유지장치의 제어방법
CN102130467A (zh) * 2010-01-19 2011-07-20 通用电气公司 开路电压保护系统和方法
JP5507582B2 (ja) * 2010-01-27 2014-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方法、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および発電システム
CN103187863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的开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2455150U (zh) * 2011-12-30 2012-09-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
CN103595236A (zh) * 2013-11-22 2014-02-19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开机控制方法、装置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1451A (zh) * 2015-01-19 2016-07-27 Ls产电株式会社 光伏系统
CN107850914A (zh) * 2015-09-09 2018-03-27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功率调节器和功率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EP3349091A4 (en) * 2015-09-09 2019-05-08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OWE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CONDITIONER
CN105375519A (zh) * 2015-11-20 2016-03-02 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253334A (zh) * 2016-08-19 2016-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6253334B (zh) * 2016-08-19 2018-12-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US10361640B2 (en) 2016-08-19 2019-07-23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Cascaded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for the same
CN110120736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水冷电源模块
US10811958B2 (en) 2018-02-05 2020-10-20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Water-cooling power supply module
CN108964136A (zh) * 2018-09-17 2018-12-0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关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64136B (zh) * 2018-09-17 2020-09-1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关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8713174A (zh) * 2024-06-18 2024-09-27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化供电公司 一种逆变器的并网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1982B (zh) 2017-06-13
EP3001530B1 (en) 2018-07-25
JP2016073202A (ja) 2016-05-09
US20160094148A1 (en) 2016-03-31
JP6246771B2 (ja) 2017-12-13
EP3001530A1 (en) 2016-03-30
US9923481B2 (en)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1982A (zh)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5508271B2 (ja) 高効率で遠隔制御可能な太陽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
CN102163851B (zh) 用于电力转换器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3650285B (zh) 一种整合和管理替代能源、电网功率以及负载之间需求/响应的系统和方法
TWI470893B (zh) 電能供應系統
CN104821773A (zh) 新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JP2015211480A (ja) 発電システムの電圧上昇抑制制御方法
CN114982200B (zh) 用于电力分配的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4135061A (zh) 一种带漏电保护的直流供电系统
CN105375519A (zh) 一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529735A (zh)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CN104170202B (zh) 具有简化连接的可再生能源单元
CN109638882A (zh) 光伏系统
US10014689B2 (en) Methods to form and operate multi-terminal power systems
JP2013165624A (ja) 蓄電装置用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蓄電装置
CN105356511B (zh)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直流侧设备的自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JP2011078237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WO2016111080A1 (ja) 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203312826U (zh) 光伏智能全网发电系统
CN206542324U (zh) 电源管理系统
CN202134923U (zh) 深度充放电型电池蓄能并网装置
CN204206316U (zh) 一种开机冲击电流的抑制装置和电视机
CN106787644B (zh) 电源管理系统及其电力供应方法
Cvetkovic Model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renewable energy nanogrid systems
CN202150714U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