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2103A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82103A CN104182103A CN201310278620.7A CN201310278620A CN104182103A CN 104182103 A CN104182103 A CN 104182103A CN 201310278620 A CN201310278620 A CN 201310278620A CN 104182103 A CN104182103 A CN 1041821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s
- electrode
- sensing cell
- those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using a plurality of detectors, e.g. keyboard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017/9602—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017/9602—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 H03K2017/9604—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electrodes
- H03K2017/9613—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electrodes using two electrodes per touch switc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以及一缩短第二电极在一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第一电极沿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各第一电极具有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开口。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二电极分别位于开口中。各第一电极与所包围的多个第二电极构成一感测单元。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至一驱动电路。缩短第二电极在一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使得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与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1:3.4的比例,其中第三方向既相交于第一方向也相交该第二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感测电极没有彼此交错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控面板是通过使用者通过手指或导电物件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所造成的电容值的改变去检测手指或导电物件的触碰位置。电容式触控面板通常具有彼此电性绝缘的双层导电层。在使用者未触碰触控面板下,双层导电层之间具有一电容初始值。而当使用者触碰触控面板时,双层导电层之间的电容值会产生改变。此时,则能通过判别电容值发生改变的位置去判定使用者触碰的位置。
随着触控面板的发展渐趋成熟,以及使用者对于信息产品轻薄短小的诉求,触控面板被要求进一步地缩减其厚度,因而发展出一种单层触控面板(single layer touch panel)。此单层触控面板因仅具有单层基板以及单层导电层,因此大大地缩减了触控面板的厚度。然而,利用单层导电层制作感测电极与传输导线将使传输导线的配置位置无法设置有感测电极而增加了无效感测区域的面积。因此,单层触控面板的感测线性度(linearity)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理想的感测线性度。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以及一缩短第二电极在一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第一电极配置于基板上,并且沿着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各第一电极具有多个开口,且这些开口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二电极配置于基板上,并且分别位于开口中。各第一电极包围着第二电极中沿着第二方向排列于同一行的多个以构成一感测单元,且感测单元沿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第一导线将第一电极连接至一驱动电路。第二导线将第二电极连接至驱动电路。缩短第二电极在一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使得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与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1:3.4的比例,其中第三方向既相交于第一方向也相交该第二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电极具有一中心图案。第二电极的上述两者的中心图案在第三方向上的最小间距为d1。此时,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设置一凸出图案连接于中心图案以构成各第二电极,其中凸出图案由中心图案朝向第三方向凸出,使得上述两个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最小间距小于d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导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第二导线的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指向该基板的一第一侧。举例而言,第2i-1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与后一个感测单元之间,而第2i-1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与前一个感测单元之间,且第2i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第2i个感测单元与前一个感测单元之间,而第2i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第2i个感测单元与后一个感测单元之间,i与j分别为正整数,并且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将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该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连接在一起以及将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2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2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连接在一起。另外,基板的一第二侧相对于第一侧,且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至少部分感测单元的第二电极的宽度由第二侧朝向第一侧逐渐缩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导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并且,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第2i-1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第2i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与第2i个感测单元之间,i为正整数。同时,第二导线没有设置于第2i+1个感测单元与第2i个感测单元。此外,第2i-1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第二导线的第二端可以沿着第二方向指向基板的一第一侧,第2i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第二导线的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指向基板的一第二侧,且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如此一来,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还包括第2i-1个感测单元中最接近于第二侧的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第2i个感测单元中最接近于第一侧的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彼此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二电极对应在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二电极的间距的位置处使得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二电极与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二电极的连线方向相交于该第一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电极具有梳状轮廓。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采用缩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来改善触控面板的感测线性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4绘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5A至图5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00在模拟试验中沿三种路径T1、T2与T3触碰的感测信号示意图;
图6绘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7绘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8绘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9绘示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900:触控面板;
102、302、502、602、802:感测单元;
110、510、610、810:基板;
120、220、320、520、620、820:第一电极;
122、222、322:开口;
130、230、330、530、530A~530D、630、830、930:第二电极;
132、232、332:中心图案;
134、234、334:凸出图案;
140、540、640、740、840:第一导线;
150、450、450A~450E、550、650、650A、650B、750、750A、750B、850:第二导线;
552:第一端;
554:第二端;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G、G1、G2、P1、P2、P3、P4:间距;
H、L:点;
S:位置;
S1:第一侧;
S2:第二侧;
T1、T2、T3:路径;
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触控面板100包括有基板110、多个第一电极120、多个第二电极130、多条第一导线1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150。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一导线140以及第二导线150都配置于基板110上。并且,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一导线140以及第二导线150不相交错,而可以由同一层导电层制作而成。不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可以由一第一导电材质所构成,而第一导线140与第二导线150可以由一第二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中第一导电材质与第二导电材质可以为相同或是不同,且可以选自于金属、金属叠层、金属氧化物、有机导电材料等材质中任一者或其组合。
具体而言,这些第一电极120沿着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且第一电极120在此各自具有长条状的轮廓而延伸于一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此外,各第一电极120具有多个开口122,且这些开口122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开口122都是开放的开口,但是这些开口122的设置都没有将第一电极120截断。因此,各第一电极120由一连续的导电图案所构成。
第二电极130分别位于开口122中,且每个第二电极130位在对应的一个开口122之内。如此一来,各第一电极120包围着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于同一行的数个第二电极130而构成一感测单元102。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所构成的多个感测单元102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地排列。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上设置有四个感测单元102且每个第一电极120包围了四个第二电极130仅是举例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感测单元102的数量以及每个第一电极120所包围的第二电极130的数量可以由触控面板100的尺寸大小以及解析度需求而决定。
这些感测单元102可以按照排列位置依序被定义为第1个感测单元102A、第二个感测单元102B、第三个感测单元102C以及第四个感测单元102D。触控面板100进行触控感测时,第1个感测单元102A、第二个感测单元102B、第三个感测单元102C以及第四个感测单元102D例如会依序进行感测。具体来说,第1个感测单元102A的第一电极120接收到扫描信号时,第1个感测单元102A的第二电极130会执行感测功能以判断触碰动作是否发生于第一个感测单元102A中。同样地,第二个感测单元102B、第三个感测单元102C以及第四个感测单元102D也是通过执行上述的动作来进行感测。不过,这些第一电极120接收到扫描信号的时序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电极130沿着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排列而构成阵列,因此在既不平行于第一方向D1也不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一第三方向D3上,相邻第二电极130之间的间距P3将相对地大于相邻第二电极130之间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P1与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P2。换言之,此处所述的第三方向D3既相交于第一方向D1也相交第二方向D2。第二电极130为提供感测功能的电极。相邻第二电极130之间的间距越大,则感测到的信号越不连续,这将导致感测线性度不良的问题。因此,触控面板100的设计还包括有缩短第二电极1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使得第二电极130在第三方向D3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P2符合约1:3.4的比例。如此一来,触控面板100可以具有理想的感测线性度。
具体来说,缩短第二电极1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包括了第二电极130的图案设计。在此,各第二电极130具有一中心图案132,且在第三方向D3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30的中心图案132的间距P4最小为d1。此时,缩短第二电极1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包括设置一凸出图案134连接于中心图案132以构成各第二电极130,其中凸出图案134由中心图案132朝向第三方向D3凸出,使得在第三方向D3上相邻的第二电极130的间距P3可以小于d1。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图案132大致为一菱形图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图2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触控面板200,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差异在于其中心图案232是矩形。凸出图案234由中心图案232朝向第三方向D3凸伸,藉以达到缩减第二电极2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而提升触控面板200的感测线性度,使任一路径触碰时的感测信号至少皆可以维持在29%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触控面板200中,缩短第二电极2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将使得第二电极230在第三方向D3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的间距P2符合1:3.4的比例。
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3,触控面板300,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差异在于其中心图案332是双菱形,相较于图1与图2上的图形有更多的边缘电容感应量,可以得到的电容变化量增加,信号亦跟着增强。凸出图案334由中心图案332朝向第三方向D3凸伸,藉以达到缩减第二电极3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而提升触控面板300的感测线性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触控面板300中,缩短第二电极3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使得第二电极330在第三方向D3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的间距P2符合1:3.4的比例。虽然上述实施例皆以间距P2符合1:3.4的比例作为说明,但间距P2小于1:3.4的比例皆可使任一路径触碰时的感测信号至少皆可以维持在29%以上,因此间距P2小于1:3.4的比例皆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4绘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触控面板400,相似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包括有基板110、多个第一电极320、多个第二电极330、多条第一导线1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450,其中第一电极320与第二电极330构成多个感测单元302。第一电极320与第二电极330的图案设计可以参照第三实施例的说明而不另赘述。另外,第一导线140设置以将第一电极320分别连接至驱动电路而第二导线450设置以将第二电极330分别连接至驱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导线450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330,而第二端则沿着第二方向D2指向基板110的一第一侧S1。具体而言,第2i-1个感测单元302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A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302与后一个感测单元302之间,而第2i-1个感测单元302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B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302与前一个感测单元302之间。并且,第2i个感测单元302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C位于第2i个感测单元302与前一个感测单元302之间,而第2i个感测单元302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D位于第2i个感测单元302与后一个感测单元302之间。在此,i与j分别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00所采用的缩短第二电极3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例如是缩减两个感测单元302之间的间距G。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将第2i-1个感测单元302的第1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A与第2i个感测单元302的第1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C连接在一起以及将第2i+1个感测单元302的第2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B与第2i个感测单元302的第2个第二电极3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450D连接在一起。同时,其余的第二导线450可以视为第二导线450E,这些第二导线450E各自独立而未与其他导线相连接。如此一来,第二导线450A与第二导线450C可以由相同的布线路径连接至驱动芯片,且第二导线450B与第二导线450D可以由相同的布线路径连接至驱动芯片,藉此达到间距G的缩减而缩短第二电极3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线450的布线路径可以应用于前述触控面板100~200任一者中以更进一步提升前述触控面板100~200的感测线性度。
图5A至图5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00在模拟试验中沿三种路径T1、T2与T3进行触碰所测得的感测信号示意图。由图5A至图5C可知,在触碰点恰好位于对应的第二电极330上时,触碰信号较强,如H点所示,而触碰点位于两个第二电极330之间时,邻近于触碰点的两个第二电极330各自感测到的信号较弱,如L点所示。并且,沿着路径T1触碰时,感测信号在L点的强度高于沿着路径T2与T3触碰时,感测信号在L点的强度。也就是说,沿着路径T1触碰时,感测信号的连续性优于沿着路径T2与T3触碰时的感测信号连续性。这主要是因为间距P2小于间距P3。不过,本实施例的设计使得间距P3缩短,因此沿着路径T3触碰时感测信号至少可以维持在29%以上。如此一来,触控面板400沿三种路径T1、T2与T3触碰的感测信号都可以被辨别出来,而具有理想的感测线性度。
图6绘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触控面板500包括有基板510、多个第一电极520、多个第二电极530、多条第一导线5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550。第一电极520、第二电极530、第一导线540以及第二导线550都配置于基板510上。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520包围着数个第二电极530而构成一感测单元502。第一导线540用以将第一电极520连接至一驱动电路,而第二导线550用以将第二电极530连接至驱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550具有一第一端552与一第二端554,且第一端552可以定义为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530的一端,而各第二导线550的第二端554则沿着第二方向D2指向基板510的一第一侧S1。另外,基板510的一第二侧S2相对于第一侧S1。为了提高触控面板500的感测线性度,触控面板500所采用的缩短第二电极5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的手段例如是在不影响第二导线550的线宽下,将第二电极530的宽度W增大。
具体而言,在同一个感测单元502中的多个第二电极530由第二侧S2至第一侧S1依序定义为第二电极530A、第二电极530B、第二电极530C与第二电极530D时,相邻两个第二电极530A之间仅需设置有一条第二导线550,而相邻第二电极530D之间需要设置有四条第二导线55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感测单元502的第二电极530的宽度W由第二侧S2朝向第一侧S1逐渐缩减以缩减第二电极530A、第二电极530B与第二电极530C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而有助于提升触控面板500的感测线性度。
图7绘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7,触控面板600包括有基板610、多个第一电极620、多个第二电极630、多条第一导线6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650。第一电极620、第二电极630第一导线640以及第二导线650都配置于基板610上。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620包围着数个第二电极630而构成一感测单元602。第一导线640用以将第一电极620连接至一驱动电路,而第二导线650用以将第二电极630连接至驱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导线650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且第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630。此外,第二导线650可以依据其第二端的延伸方向而划分为第二导线650A与第二导线650B。第2i-1个感测单元602所连接的第二导线650A的第二端可以沿着第二方向D2指向基板610的一第一侧S1,第2i个感测单元602所连接的第二导线650B的第二端沿着第二方向D2指向基板601的一第二侧S2,且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相对。此时,第2i-1个感测单元602所连接的第二导线650A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所连接的第二导线650B位于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之间,i为正整数。因此,第二导线650没有设置于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之间,这有助于缩短第二电极6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
在本实施例中,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之间设置有多条第二导线650A与650B,不过第二导线650A的配置与第二导线650B的配置朝向不同端延伸。因此,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之间的间距G1没有被过度地增加。另外,第2i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之间的间距G2中不需设置任何导线,所以间距G2可以缩减至保持第2i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1个感测单元602电性独立的距离大小即可。如此一来,第二电极6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P2大致可以符合1:3.4的比例。因此,第2i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1个感测单元602所感测的触碰信号可以具有理想的连续性,这有助于提升触控面板600的感测线性度。
图8绘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8,触控面板700大致上相似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600,因此两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不另赘述。本实施例不同于第六实施例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线750除了包括有第二导线650A与第二导线650B之外,还包括有共用布线路径的第二导线750A与第二导线750B。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中最接近于第二侧S2的第二电极6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750A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中最接近于第一侧S1的第二电极630所连接的第二导线750B彼此连接。藉此,第2i-1个感测单元602与第2i个感测单元602之间的间距G1相较于第六实施例更为缩减而有助于缩短第二电极6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而提升触控面板700的感测线性度。
图9绘示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9,触控面板800包括有基板810、多个第一电极820、多个第二电极830、多条第一导线8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850。第一电极820、第二电极830、第一导线840以及第二导线850都配置于基板810上。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820包围着数个第二电极830而构成一感测单元802。第一电极820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且各自具有长条状的轮廓而延伸于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第一导线840用以将第一电极820连接至一驱动电路,而第二导线850用以将第二电极830连接至驱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830的轮廓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电极130的轮廓。不过,第2i-1个感测单元802的第二电极830对应在第2i个感测单元802的第二电极830的间距的位置S处使得第2i-1个感测单元802的第二电极830与第2i个感测单元802的第二电极830的连线方向相交于第一方向D1。这有助于缩短第二电极830在第三方向D3上的间距P3,使得第二电极830在第三方向D3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的间距P2符合1:2.7的比例。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方向D3的间距P3与在第二方向D2的间距再缩减33%以下,有更好的感测线性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感测单元802中具有约3.5个单元的第二电极830。因此,这些感测单元802的感测能力(例如第一电极820与第二电极830之间的耦合电容大小与感应电容的变化量)大致相同,而有利于简化触控感测信号的计算。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830的轮廓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设计,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极830的轮廓可以具有如同第二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任一者的设计。此外,第二导线850的布线路径可以参照第四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任一者的设计。
另外,电极图案的设计并不以上述实施例的记载内容为限。举例而言,图10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0,触控面板900大致相同于触控面板800,且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二电极的图案设计。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电极930具有梳状轮廓。由于触控面板900的其余构件可以参照于第八实施例,此处不另重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通过电极图案的设计、导线布线路径的改变以及电极位置的调整使得相邻第二电极之间的间距得以缩减。特别是,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排列成阵列时,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与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大致符合小于1:3.4的比例,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互交错。如此一来可使任一路径触碰时的感测信号至少皆可以维持在29%以上,藉此触控面板可以具有理想的感测线性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且沿着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其中各该第一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各该第一电极的该些开口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
多个第二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且分别位于该些开口中,其中各该第一电极包围着该些第二电极中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于同一行的该些第二电极以构成一感测单元,且该些感测单元沿着该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多条第一导线,将该些第一电极连接至一驱动电路;
多条第二导线,将该些第二电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以及
一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一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使得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与在该第二方向的间距小于1:3.4的比例,其中该第三方向既相交于该第一方向也相交于该第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中心图案,该些第二电极的该其中两者的该两中心图案在该第三方向上的最小间距为d1,且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设置至少一凸出图案连接于该中心图案以构成各该第二电极,而该凸出图案由该中心图案朝向该第三方向凸出,使得该两个第二电极的在该第三方向上的最小间距小于d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中心图案为一菱形图案或一双菱形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导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电极,该第二端沿着该第二方向指向该基板的一第一侧,且该基板具有一第二侧相对于该第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第2i-1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该第2i-1个感测单元与后一个感测单元之间,而第2i-1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该第2i-1个感测单元与前一个感测单元之间,且第2i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该第2i个感测单元与前一个感测单元之间,而第2i个感测单元中的第2j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位于该第2i个感测单元与后一个感测单元之间,i与j分别为正整数,并且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将该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该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1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连接在一起以及将该第2i+1个感测单元的第2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该第2i个感测单元的第2个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连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至少部分感测单元的该些第二电极的宽度由该第二侧朝向该第一侧逐渐缩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第2i-1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该些第二导线与第2i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该些第二导线位于该第2i-1个感测单元与该第2i个感测单元之间,i为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2i-1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该些第二导线的该些第二端沿着该第二方向指向该基板的该第一侧,该第2i个感测单元所连接的该些第二导线的该些第二端沿着该第二方向指向该基板的该第二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还包括该第2i-1个感测单元中最接近于该第二侧的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与该第2i个感测单元中最接近于该第一侧的第二电极所连接的第二导线彼此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缩短该些第二电极在该第三方向上的间距的手段包括第2i-1个感测单元的该些第二电极对应在第2i个感测单元的该些第二电极的间距的位置处使得第2i-1个感测单元的该些第二电极与第2i个感测单元的该些第二电极的连线方向相交于该第一方向,i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具有梳状轮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18466A TW201445406A (zh) | 2013-05-24 | 2013-05-24 | 觸控面板 |
TW102118466 | 2013-05-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2103A true CN104182103A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34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78620.7A Pending CN104182103A (zh) | 2013-05-24 | 2013-07-04 | 触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97660B2 (zh) |
CN (1) | CN104182103A (zh) |
TW (1) | TW20144540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5167B (zh) * | 2014-02-10 | 2015-10-21 | Quanta Comp Inc | 電容式觸控面板 |
KR102270037B1 (ko) * | 2015-02-02 | 2021-06-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TWI564776B (zh) * | 2015-03-18 | 2017-01-01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單層多點觸控面板之感應電極 |
CN105094435B (zh) * | 2015-08-13 | 2018-10-30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22766A1 (en) * | 2006-03-24 | 2007-09-27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Touch sensor effective area enhancement |
CN101226449A (zh) * | 2007-01-04 | 2008-07-23 | 安华高科技Ecbuip(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位移型定点设备中的电容传感和绝对位置映射 |
US20100220075A1 (en) * | 2009-03-02 | 2010-09-02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sensing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
CN102081479A (zh) * | 2010-12-23 | 2011-06-01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TWM441161U (en) * | 2012-07-16 | 2012-11-11 | Chih-Chung Lin | Touch control unit |
TWM448024U (zh) * | 2012-05-25 | 2013-03-01 | J Touch Corp | 電容式觸控感測器 |
-
2013
- 2013-05-24 TW TW102118466A patent/TW201445406A/zh unknown
- 2013-07-04 CN CN201310278620.7A patent/CN104182103A/zh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5-23 US US14/285,638 patent/US939766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22766A1 (en) * | 2006-03-24 | 2007-09-27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Touch sensor effective area enhancement |
CN101226449A (zh) * | 2007-01-04 | 2008-07-23 | 安华高科技Ecbuip(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位移型定点设备中的电容传感和绝对位置映射 |
US20100220075A1 (en) * | 2009-03-02 | 2010-09-02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sensing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
CN102081479A (zh) * | 2010-12-23 | 2011-06-01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TWM448024U (zh) * | 2012-05-25 | 2013-03-01 | J Touch Corp | 電容式觸控感測器 |
TWM441161U (en) * | 2012-07-16 | 2012-11-11 | Chih-Chung Lin | Touch control un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5406A (zh) | 2014-12-01 |
US9397660B2 (en) | 2016-07-19 |
US20140346028A1 (en) | 2014-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53752B (zh) | 触摸面板以及触摸显示面板 | |
CN104808832B (zh) | 触控面板 | |
JP3154177U (ja) | 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の回路構造 | |
KR101093326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작방법 | |
CN103941932B (zh) | 触控感应结构 | |
TW201333790A (zh) | 電容式觸控面板 | |
TW201407436A (zh) |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 |
US1006762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ingle-layer mutual-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thereof | |
TW201439829A (zh) | 觸控面板 | |
TW201443753A (zh) | 互容式觸控感應裝置 | |
TW201809983A (zh) | 觸控面板 | |
WO2014050682A1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CN103902110A (zh) | 触控面板 | |
CN104111747A (zh) | 触控面板 | |
CN104182103A (zh) | 触控面板 | |
KR102140236B1 (ko) | 터치패널 | |
CN104182102A (zh) | 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 | |
KR101439100B1 (ko) | 정전용량 터치패널 | |
CN203941518U (zh) | 感应层电路结构 | |
EP2423794B1 (en) | Pointer detection apparatus, position detector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osition detection sensor | |
CN204883664U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204856421U (zh) | 触控面板及其接合结构 | |
CN102331875A (zh) | 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 |
CN105022524A (zh) | 触控面板模块 | |
KR101381691B1 (ko) | 금속 세선의 감지 전극을 구비하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