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0434B -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 Google Patents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00434B CN104100434B CN201310118363.0A CN201310118363A CN104100434B CN 104100434 B CN104100434 B CN 104100434B CN 201310118363 A CN201310118363 A CN 201310118363A CN 104100434 B CN104100434 B CN 104100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f
- runner
- ratchet
- stormy waves
- leaf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我设计的“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它主要用于开发利用自然界中的“纯风能”和比它巨大的“水浪能”及“风浪混合能”。用它实现单机大或特大功率发电机组。其技术特征是;1设计了“伸缩叶”,实现叶片折叠技术,解决了现有风叶机受技术限制做不大的问题。2设计了“自伸缩多叶转轮”和“附助缩叶器”,实现叶片自动伸缩功能,极大减少负作用,它的规避率达5/6。3设计了“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解决二个转轮机在同时工作或分别工作时,需要分或合的不同功能,确保了动力的传递,满足单机大或特大功率发电机组的技术要求。4附加设计了“浮动平台和风浪自动跟踪机构”,实现发电转轮机组在水上飘浮和自动风浪跟踪。为实现低碳环保美丽中国多发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清洁能源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地球人都知道,地球上自然存在着三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持续不断的可利用能量;即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目前凭当代人类智慧对它们掌握开发利用发电技术而言;如“太阳能”发电领域方面:它是方兴未艾,但它的实际运用成本最高,为千瓦/6万元(人民币),而且它存在着无光照时不能发电和遮蔽物体的缺陷,有它的局限性。如“风能”发电领域方面:它实际利用率不高,它的实际应用成本要低于“太阳能”发电,但它也受当代风叶机制造技术和安装环境及风叶片长度的局限性,如附图1所示。它是当今世界最大(也是我国最大)的sL5000型海面风力发电机,它的单机发电量也只不过为5兆瓦。人类在制造它风叶机时,技术已经发挥到了极限,它同样受到了当代技术的限制,就是说这样的技术,很难实现单机大功率和特大功率的发电了。如“水能”发电领域方面:目前全世界只是大量开发利用了陆地内的江河淡水领域,多数是通过建坝蓄水面成的,如附图2图3所示,它们通过对转轮进行冲击,实现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它的实际应用成本更高,同时它必须牺牲一定的国土面积资源为代价,对它而言实际上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随着人类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大和环保低碳的要求,人类开始重视对“海洋水能量”的利用。如利用“海面巨浪”和“海面巨风”及“海洋潮汐流”等进行发电,因它们的能量非常之大。开发它们的实际应用成本远比以上发电方式要低得多,它还能实现单机大功率或特大功率发电。对此我设计了突破性的,名叫“风浪二用高效大型发电转轮机组”,简称“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它的整机效果图如图4所示。用它来实现3兆瓦以上发电机机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风叶机叶片受长度的限制和水轮机要求流速高及它们机械转换率低”的实际问题,通过利用纯“纯风能”和比风能更巨大的“水浪能”或“风浪混合能”的方式,实现机电高效转换和单机大功率发电机组的需要,从而逐步替代现有高污染大排放的发电方式。
本发明解决了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设计了“伸缩叶”,如图7所示。解决了现有叶片做不大的技术局限性问题,实现了叶片折叠功能和大叶片的应用。二设计了“自伸缩多叶转轮”和“附助缩叶器“,如图5图9图10图11图13所示。解决了转轮在转动时因“非工作叶片”跟转时受风而产生的负作用问题,实现了叶片跟转时自动伸缩折叠技术功能,从而极大的克服负作用的耗能问题。三设计了“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如图11所示。解决了前后转轮分离和并用的不同技术要求,实现了前后转轮间歇性动力传动的技术功能。四附加设计了“浮动平台和风浪自动跟踪机构”,如图13图14所示,解决了风浪变化时的影响问题。实现了大型发电转轮机组自动跟踪风浪的技术功能。
一“伸缩叶”的设计:它的结构构成如图7所示。它的结构名称如图8所示:1滑动钢铁球。2叶根固定插销。3活动短插销。4上小叶联环管。5下小叶联环管。6活动长插销。7中间滑动钢铁球。8小叶板。9螺纹。10螺帽。它的技术特征是;应用了类似于门上的“活页交链”联接技术方案。当把“活页交链”拉开时可以扩展面积,折合时可以缩小面积。同样道理;当需要采集风浪能量时,叶片面积能达到最大化,而不需采集风浪能量时,叶片收缩折叠在一起,达到最小化,起到极大降低负作用,实现高效采集风浪能量。我为了实现大面积的“伸缩叶”用于风浪发电实际需要,首先按其原理设计了;等于用多个“活页交链”串联起来,依照它的技术方案要求进行再串联。即把每个“活页交链”的二长边处再按它的技术要求进行再此联接,这样就能做到既能扩大叶片面积又能实现伸缩的功能,然后再按其方法把它们并联起来应用,这样就成了双“伸缩叶”了。实际上它能实现无限大的“伸缩叶”。其次在新交链叶二边的二端和中间设计上“钢铁球”进行滑动,在“钢铁球”上打一个孔,做既能自身转动又能让联接插销穿过,再把“钢铁球”放入转轮上的“微弧叶滑槽”内,从而实现既能和“微弧叶滑槽”联接又能和新交链管联成一体,进行联动,就这样实现了能“伸缩叶”的功能。它的伸缩比达6∶1。
二“自伸缩多叶转轮”和“附助缩叶器”的设计:对“自伸缩多叶转轮”的设计;它的结构构成如图5所示。它的结构名称如图6所示:1转轮中心轴。2微弧叶滑槽。3滑槽下定位片。4,7,9是左中右“转轮外圆定位环”。5外环定型杆。6大伸缩叶。8左中右“转轮内圆定位环”。10微弧叶滑槽上加强点。它的技术特征是:在转轮中心轴的粗管处,设计上三个“叶片滑动架轮”,如图9所示。它起到如同自行车钢圈与钢丝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六个“微弧叶滑器”发挥相互牵扯共同受力功效。二个放在中心轴的二端,另一个经等分后放在中间,它们与转轮中心轴是通过焊接固定而成的,由于这三个“叶片滑动架轮”体积比较大,容易发生左右晃动,为此设计了三根“外环定型杆”。按每120度间隔与三个“叶片滑动架轮”联成一体,克服走样变形。这时已经形成了能转动的一个空心大转轮了,只要把6片“大伸缩叶”一一安装到位,并把每叶“叶根固定插销”穿入对应的“叶根插销孔”联接好,此时只须转动一下转轮,就会出现这6片“大伸缩叶”各处不同位置时,其各形状也是不同的,它们就会出现下述明显的技术特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垂直位下方面时,“大伸缩叶”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全部伸展开,达到最大化。而它对应面上方的,“大伸缩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全部收缩在一起,大叶变小,成折叠状态,而且全部折叠在贴近“转轮中心轴”处。另外四叶“大伸缩叶”的形状和形态也是不同的。只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上正45度左右时,“大伸缩叶”由原来扩展成大叶的,就会在重量作用下开始向下方滑落进行收缩,此时“大伸缩叶”有大变小。同样只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负20度左右时,“伸缩叶”由原来收缩折叠状态,就会在重量的作用下向低处滑动开始进行扩展,此时“大伸缩叶”有小变大。还有二片“大伸缩叶”是:一片它早已超过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的正45度,它早已成收缩折叠成最小状态了。另一片“大伸缩叶”。它同样早已超过了“转轮中心轴”水平线的负20度的位置,早已成伸展最大状态了。就这样实现了“自伸缩多叶转轮”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它真正实现于只取正能量,规避负作用的功能。对“附助缩叶器”的设计;它的结构组成和形状如图10所示。1套管。2弧形捶杆。3弹簧。4支杆。5定位固定孔。它的技术特征是:在“自伸缩多叶转轮”按反时针转动时,只要“大伸缩叶”到达它的下方,通过“弧形捶杆”的摆动振荡能量,来触碰“大伸缩叶”的边,起到提前5-10度的收缩功能,从而进一步确保实现它的折叠效果。
三“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的设计:它的结构组成如图12所示;1内联轴圈。2内棘轮。3棘爪轴。4棘爪片。5棘爪齿槽。6棘轮盖。7外齿轮。8滚珠。它是应用了自行车上“超越式棘轮”的工作原理。它的技术特征是;实现间歇单向运动和前后转轮分离的功能,还能实现超越式的运动作用。应用该技术方案,主要是依据“水浪能”和“风浪混合能”的作用特性而设计的。用它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间歇性的特殊性问题。因为水浪的运动特征是间歇性的,它是前浪推后浪,前后浪之间是有间隔的,它的间隔又是不等的,真因为这间隔的存在所以我设计了二个同向的“自伸缩多叶转轮”,还必须同时用二个“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才能解决这个间歇性的特殊性问题。我把它们设计在同一根“动力传动轴”上,它的的结构和基本尺寸如图14所示。即当第一水浪作用于“1自伸缩多叶转轮”时,它将按反时针转动,由于它的“转轮中心轴”与“1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的外齿轮相联,此时“棘爪片”和“内棘轮”为反向锁定状态,它就联动“内联轴圈”带动“传动输出轴”转动,此时就有了动力输出。但此刻“2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的外齿轮是不跟转的,因它的“棘爪片”和“内棘轮”为同向处在解锁状态,此时“棘爪片”只能在“内棘轮”背上滑过。这时它起到了分离功能,减少动力浪费损耗的作用。当第一水浪流过“1自伸缩多叶转轮”时,在第二水浪未能到时,“1自伸缩多叶转轮”开始减速或处停转状态,不过此时第一水浪已经到达“2自伸缩多叶转轮”并开始作用于它,这时它在水浪的冲击力的作用下,开始按反时针转动,由于它的中心轴联接着大齿轮,而这大齿轮又联接着传动链条,此链条将带动“2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转动,这时由于它的“棘爪片”和“内棘轮”为反向锁定状态,它带动“传动输出轴”转动,又有动力输出。不过此时同轴上的“1自伸缩多叶转轮”是不能跟转的,因为此刻“1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中的“棘爪片”和“内棘轮”又为同向解锁状态,“棘爪片”只能在“内棘轮”背上滑过,这时它只能实现了分离的功能,起到减少动力浪费损耗的作用。就这样巧妙的利用了远比风能巨大的水浪能,只要地球自转不停,就会存在风,有风就能吹掀起水浪,有水浪就会波涛不停,从而使得本机周而复始的转动不停的持续发电。而它在“纯风能”发电时,它起到前后二个“自伸缩多叶转轮”并联传递动力的作用,实现1+1=2的功能。它的技术特征是;它能实现间歇运动和前后转轮分离转动的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储蓄惯性能量,起到大飞轮的作用,使它在超越式运动时作平衡均速发电。
四“浮动平台和风浪自动跟踪机构”的设计:它的结构构成如图4所示,它的结构名称如图14所示。(1)是1“自伸缩多叶转轮”。(2)是转轮四组支架脚。(3)是转轮四个轴承。(4)是传动轴二个支架脚。(5)是“2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6)是传动轴。(7)是变速箱安装位。(8)是发电机安装位。(9)是L形大浮船体。(10),(11)是联接板。(12)是传动链条。(13)是大链轮。(14)是“2自伸缩多叶转轮”。(15)是联接板。(16)是固定螺丝。(17)是4组“附助缩叶器”。(18)是长方形小浮船体。(19)是活动联接器。(20)是“1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21)是传动轴二个轴承。其中(9),(10),(11),(15),(16),(18)结构构成了一体飘动的“浮动平台”。它的技术特征是;是把“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托离水面,实现一体飘浮的功能。对它的要求是,牢固不漏水,不生锈,耐用即可。对“风浪自动跟踪机构”的设计:它的结构构成是;图中(22)是“轴承”。(23)是“定位桩”。(24)是二根“钢丝绳”。(25)是二个“接绳环”。它的技术特征是:以“定位桩”为中心轴点,把“浮动平台”当作风向标,通过二根“钢丝绳”与“浮动平台”和“轴承护套”联成一体,利用风浪作用力拉住“浮动平台”,使它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发挥“轴承”全方位的转动功能,从而实现能在360度全方位内的“风浪自动跟踪”的功能。对它的要求是;1“定位桩”的确定;要考虑到“浮动平台”避免岸边回浪所击。2二根“钢丝绳”长短要一致。
它的有益效果是;1它能充分利用“纯风能”和“水浪能”或“风浪混合能”的各种能量。2它能实现只取正能量减少负作用,它能规避率达5/6。3它能满足单机大功率或特大功率的电力需求,它不受制造转轮机时技术的局限性,它可设计成比“摩天轮”大的“自申缩多叶转轮”,还可以通过按串并联的方式实现特大的转轮机组。4制造技术要求不高,无须专用设备加工制造。5投入少,见效快,寿命长,效益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风叶机构成图。图2是现有水冲击式“混流式转轮”组成图。图3是现有水冲击式“轴流式转轮”组成图。图4是“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实际效果图。图5是“自伸缩多叶转轮”结构构成图。图6是“自伸缩多叶转轮”结构名称图。图7是“伸缩叶”结构构成图。图8是“伸缩叶”结构名称图。图9是“叶片滑动架轮”结构名称图。图10是“附助缩叶器”结构名称图。图11是“微弧形叶滑器”结构图。图12是“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结构名称图。图13是“转轮中心轴”基本尺寸图。图14是动力传动轴的基本尺寸图。图15是“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整机构成名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如按3兆瓦发电机,按图7所示结构构成进行,其制造“伸缩叶”的具体实施方式是;首先确定它的单叶“大伸缩叶”面积。它需每叶长5m,宽3m的叶面积即可。然后进行备料加工制作:(1)“滑动钢铁球”和(7)“中间滑动钢铁球”可选用同样材料和同样大小钢铁球进行实施;需购置直径12cm圆的钢铁球9*6*2=104个,并在钢铁球打6cm的对穿孔。(2)“叶根固定插销”和(3)“活动短插销”及(6)“活动长插销”可用同样材料进行;它需购不锈钢管0.5cm厚6cm圆*6m长=7每根*6叶*2=84根,将它们断料成250cm*6*6*2=72根。(4)“上小叶联环管”(5)“下小叶联环管”可用同样材料进行实施;它需购不锈管,0.1cm厚6cm圆*6m长=7每根*6叶*2=84根,将它们断料成;250cm长4*6*2=48根,50cm长的5*5*2=50*6*2=600根,并与“小叶板”按不同折叠向——焊接,联成可转动和折叠的一体板。(8)“小叶板”,即每大叶为15平方米,整机共为15平方*12叶=180平方米。如按6折叠进行实施,它需购买0.05cm厚2m宽*90m长的不锈钢板,再将它切割成250cm长*50cm宽的小叶片,共计为72块。(9)“螺纹”,共加工12根。(10)“螺帽”购置6cm圆4*6*2=48只。这此材料经加工制作后,先将它们二块“小叶板”用“活动短插销”通过穿入“上小叶联环管”和“下小叶联环管”联接成象三付“活页交链”那样可折叠能扩展的功能,然后用同的方法,用“活动长插销”把“小叶板”上的“上小叶联环管”和“上小叶联环管”一一联接。这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片长度5m宽度3m的“伸缩叶”。它们折叠后即为扩展总叶面的1/6,也就是说它们能缩小5/6的实际叶面。它的技术特征是:通过实施“伸缩叶”的技术方案,能实现转轮中的大叶片变成小叶片,从而减小了因叶片在转轮中作同步跟转时,不可避免的会接受风力的作用力,而这个作用力对发电效果是不利的,因它的作用力方向与所需动力方向恰恰相反,它不旦会减弱正能量的作用还会起到转轮抖动不利因素,对此只有想方设法克服大叶片在非工作状态时尽可能的缩小,而在采集能量工作状态时发挥叶片最大的功效,从而真正有效提高正能量的发挥。
二“自伸缩多叶转轮”和“附助缩叶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它来说,首先要制作“转轮中心轴”,它的具体尺寸如图13所示,按图示选料加工制作即可。其次制作“微弧叶滑器”,它的结构和名称如图11示:(1),(3)左右微弧叶滑槽,它的制方法是,用一根13cm圆0.8cm厚330cm长的不锈钢管,先按人工撬弯的方式,将它弯成10度的弧形,然后对半剖开,就这样制成了上下微弧叶滑槽。(2)叶空隙,它的大小6cm即可。其次制作成“叶片滑动架轮”,它的结构和部分名称如图9所示;(2)“转轮外圆定位环”的制作;它选用0.5cm厚13cm圆的不锈钢管,长度为340cm半径*2*3.14=21.4m环,共需21.4m*6=128.4m,把它按人工撬弯成大圆周形,并将它二端焊接好,。(3)“滑槽下定位片”的制作;它选用10cm厚不锈钢板,割成直径50cm圆,经圆心为中,在40cm处划圆,并对划圆进行6等分,在等分线交点处打6cm的孔,还在此孔的上方左右,即在它外圆处开挖二条“微弧叶滑槽”的插入槽,深度为10cm,另外在它中心处挖出直径为28cm洞,用它穿插“转轮中心轴”。其他5个“叶片滑动架轮”也是用同样方式方法制作而成。(4)“转轮内圆定位环”的制作;它采用20cm圆2cm厚30cm长的不锈钢管,共需3*2=6根。(5)是“叶根固定插销”插孔,它的大小为6cm,共打6*3*2=36个孔。以上零部件制作完毕后,开始组装成“自伸缩多叶转轮”了。第一步,把“滑槽下定位片”联接固定在“转轮内圆定位环”的中间,待这6组联接好后,开始把它们3组全套入“转轮中心轴”上,其中二端各一组,对中间距离进行等分,在中央放上一组并焊接固定。第二步,把上下“微弧叶滑槽”一一插入0.8cm宽10cm深的槽内,并焊接固定。再把所有的滑动钢铁球按需放入槽中。第三步,先对“转轮外圆定位环”等分作标记,再把它与左右“微弧叶滑槽”焊接牢固,最后用加固片固定。第四步,联接三根“定型杆”;安装它是,对每个“转轮外圆定位环”进行三等处理,并用焊接方法固定。第五步,安装“伸缩叶”;先用“叶根固定插销”插入“转轮内圆定位环”插孔内,再逐一穿上“伸缩叶”,按从里到外步骤联接安装,并用螺帽拧紧,就这样制作成了二个同样大小的“自伸缩多叶转轮”。这时候只要转动一下,就会出现这6片“大伸缩叶”各处不同位置时,其各形状也是不同的,它们就会出现下述明显的技术特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垂直位下方面时,“大伸缩叶”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全部伸展开,达到最大化。而它对应面上方的,“大伸缩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全部收缩在一起,大叶变小,成折叠状态,而且全部折叠在贴近“转轮中心轴”处。另外四叶“大伸缩叶”的形状和形态也是不同的。只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上正45度左右时,“大伸缩叶”由原来扩展成大叶的,就会在重量作用下开始向下方滑落进行收缩,此时“大伸缩叶”有大变小。同样只要;当“大伸缩叶”处在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负20度左右时,“伸缩叶”由原来收缩折叠状态,就会在重量的作用下向低处滑动开始进行扩展,此时“大伸缩叶”有小变大。还有二片“大伸缩叶”是;一片它早已超过与“转轮中心轴”水平线的正45度,它早已成收缩折叠成最小状态了。另一片“大伸缩叶”。它同样早已超过了“转轮中心轴”水平线的负20度的位置,早已成伸展最大状态了。就这样实现了“自伸缩多叶转轮”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它真正实现了只取正能量,规避负作用的功能。对“附助缩叶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它的结构组成和形状如图10所示。1套管,1cm厚13cm圆120cm长塑料管套上即可。2弧形捶杆(或设计成滚轮子式),它选用一根1cm厚13cm圆180cm长的不锈钢管,通过机械弯成形。3弹簧,它用12圆150cm钢丝弯制而成,一端套入“弧形捶杆”直管处,另一端套入“支杆”向上端。4支杆,它选用一根1cm厚13cm圆120cm长的不锈钢管弯制而成。5定位固定孔,它打2cm圆周的三个孔,配置1.9cm的螺丝螺帽。它的技术特征是:在“自伸缩多叶转轮”按反时针转动时,只要“大伸缩叶”到达它的下方,通过“弧形捶杆”的摆动振荡能量,来触碰“大伸缩叶”的边,起到提前5-10度的收缩功能,从而进一步确保实现它的折叠效果。
三“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它结构构成和形状如图12所示。它结构构成与自行车上专用的“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相同,不同的是需要把它尺寸放大1倍。由于它是联接在图14所示的“动力传动轴”上,对此必须说明;在加工制造“动力传动轴”时,一定要把这二段加工成反时针的螺纹,否则无法工作的。它的技术特征是;它能实现间歇运动和前后转轮分离转动的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储蓄惯性能量,起到大飞轮的作用,使它在超越式运动时作平衡均速发电。
四“浮动平台和风浪自动跟踪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它的结构构成和形状如图15所示。对于“浮动平台”来说,相比之下没有新颖的技术方案,只不过是它们必须配套的常用部件结构而已,对此省略叙述了。它的技术特征是;是把“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托离水面,实现一体飘浮的功能,通过二根“钢丝绳”与“浮动平台”和“轴承护套”联成一体,在以“定位桩”为转动中心点,把“浮动平台”当作风向标,利用风浪作用力拉住“浮动平台”,使它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当风浪方向发生变化时,“浮动平台”会利用“轴承”的转动功能实现飘移并进行新的定位,从而实现能在360度内全方位的风浪自动跟踪的功能。
Claims (4)
1.一种风浪两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伸缩多叶转轮;自伸缩多叶转轮包括双伸缩叶,双伸缩叶包括滑动钢铁球、叶根固定插销、活动短插销、小叶联环管、活动长插销、中间滑动钢铁球、至少两块小叶板和螺帽;双伸缩叶由两个单伸缩叶并联而成,其中单伸缩叶中具有多个活页交链结构,所述活页交链结构通过两块所述小叶板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处铰接而成,每块小叶板在所述第一铰接处焊接有小叶联环管,通过活动短插销穿入所述小叶联环管而形成所述第一铰接处,以将两块所述小叶板联成一可转动伸缩的所述活页交链结构;每两个所述活页交链结构分别在其小叶板的远离第一铰接处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处串联,第二铰接处包括焊接在活页交链结构上的小叶板上的远离第一铰接处的一端的小叶联环管,以及一个穿过该小叶联环管的活动长插销,多个所述活页交链结构串联成一所述单伸缩叶;所述两个单伸缩叶分别通过一端设置在叶根固定插销而并联形成所述双伸缩叶,其中,在单伸缩叶都处于最大展开状态下,并联设置的两个单伸缩叶在同一高度的第二铰接处共用一个活动长插销;在活动长插销中间也是并联设置的单伸缩叶之间套入中间滑动钢铁球,在活动长插销两端套入滑动钢铁球,通过滑动钢铁球的滑动功能实现伸展面积最大化或收缩面积最小化的双伸缩叶功能,双伸缩叶的伸缩比为6∶1,活动长插销的一端设置有螺帽;自伸缩多叶转轮还包括转轮中心轴、微弧叶滑槽、滑槽下定位片、转轮外圆定位环、外环定型杆和转轮内圆定位环;叶片滑动架轮由微弧叶滑槽、滑槽下定位片、转轮外圆定位环和转轮内圆定位环组成,其中滑槽下定位片联接固定在转轮内圆定位环的中间,滑槽下定位片上设置有沿周向等分的六个插入槽,六个微弧叶滑槽一端通过插入所述插入槽中与滑槽下定位片固定,另一端与转轮外圆定位环固定;转轮中心轴上设置有三个所述叶片滑动架轮,分别位于转轮中心轴的两端和中间,叶片滑动架轮通过转轮内圆定位环与转轮中心轴联接固定成一体;还用外环定型杆以平行转轮中心轴的方式与三个所述叶片滑动架轮的所述转轮外圆定位环固定,外环定型杆有三根;并把6片双伸缩叶上的滑动钢铁球对应放入相应位置的微弧叶滑槽内作滑动联接;所述转轮内圆定位环上设置有插孔,所述叶根固定插销插入转轮内圆定位环的插孔内。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风浪两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附助缩叶器,所述附助缩叶器包括套管、弧形捶杆、弹簧和支杆,套管与弧形捶杆连接一端,弧形捶杆另一端被套入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套入支杆;附助缩叶器设置在自伸缩多叶转轮的外侧下方,在自伸缩多叶转轮按反时针转动,当双伸缩叶到达下方时,利用弧形捶杆的摆动振荡能量触碰伸缩叶的边,起到提前5 10度的收缩功能作用,确保实现它的折叠效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浪两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动力传动轴,自伸缩多叶转轮设置有两个;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包括内联轴圈、内棘轮、棘爪轴、棘爪片、棘爪齿槽、棘轮盖、外齿轮和滚珠,把棘爪片套在棘爪轴上,其滚珠放入内棘轮的棘爪齿槽与外齿轮之间中并将棘轮盖盖上;两个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设置在动力传动轴上,自伸缩多叶转轮一的转轮中心轴与动力传动轴同轴连接,自伸缩多叶转轮二与动力传动轴通过传动链条传动连接;自伸缩多叶转轮一转动时,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一开始同步跟转,棘爪片与内棘轮为反向锁定,动力得到输出开始发电,而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二上的棘爪片与内棘轮处在同向解锁状态,棘爪片只能在内棘轮背上滑过做超越式传动动作;在自伸缩多叶转轮二转动时,经传动链条带动,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二的外齿轮按反时针转动,棘爪片与内棘轮处在反向锁定,输出动力进行发电,而超越式传动棘轮机构一的棘爪片与内棘轮处在同向解锁状态,棘爪片只在内棘轮背上滑过做超越式动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浪两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平台风浪自动跟踪机构,浮动平台风浪自动跟踪机构包括L形大浮船体、联接板、长方形小浮船体、固定螺丝及轴承、定位桩、二根钢丝绳和二个接绳环部件,采用联接板把L形大浮船体和长方形小浮船体用固定螺丝固定联成一体的浮动平台,所述自伸缩多叶转轮设置在浮动平台上;定位桩上端套设有所述轴承,经轴承上的护套用其二根钢丝绳和二个接绳环与浮动平台构成一体浮动体,所述浮动平台风浪自动跟踪机构以定位桩为中心点,当风浪发生变化时,利用其轴承全方位转动功能,实现其风浪自动跟踪机构的功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8363.0A CN104100434B (zh) | 2013-04-08 | 2013-04-08 |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8363.0A CN104100434B (zh) | 2013-04-08 | 2013-04-08 |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0434A CN104100434A (zh) | 2014-10-15 |
CN104100434B true CN104100434B (zh) | 2019-10-11 |
Family
ID=5166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18363.0A Active CN104100434B (zh) | 2013-04-08 | 2013-04-08 |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004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5188A (zh) * | 2015-08-21 | 2015-11-18 | 山东大学(威海) | 风浪发电装置 |
WO2020018145A1 (en) * | 2018-07-17 | 2020-01-23 | Harker Matthew Wayne | Harker oceanic power station |
CN109113921B (zh) * | 2018-08-16 | 2020-04-24 | 浙江威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轻质潮汐能综合发电装置 |
CN114837876B (zh) * | 2022-05-18 | 2023-07-04 | 长三角(嘉兴)纳米应用技术研究院 | 一种基于转摆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海浪收集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56A (zh) * | 1990-09-18 | 1992-04-01 | 张耀明 | 简易获能法 |
CN1064133A (zh) * | 1991-12-21 | 1992-09-02 | 高杨程 | 活叶水压旋转机 |
CN2869367Y (zh) * | 2005-12-27 | 2007-02-14 | 安保东 | 羽翼式活页风车 |
CN201635907U (zh) * | 2010-03-09 | 2010-11-17 | 盘梓华 | 活页水轮机 |
KR101063288B1 (ko) * | 2010-04-01 | 2011-09-08 | 정맥산업개발(주) | 유체를 이용한 동력발생장치 |
CN202756181U (zh) * | 2012-08-31 | 2013-02-27 | 东莞市科旺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海岛立式集风发电装置 |
-
2013
- 2013-04-08 CN CN201310118363.0A patent/CN1041004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56A (zh) * | 1990-09-18 | 1992-04-01 | 张耀明 | 简易获能法 |
CN1064133A (zh) * | 1991-12-21 | 1992-09-02 | 高杨程 | 活叶水压旋转机 |
CN2869367Y (zh) * | 2005-12-27 | 2007-02-14 | 安保东 | 羽翼式活页风车 |
CN201635907U (zh) * | 2010-03-09 | 2010-11-17 | 盘梓华 | 活页水轮机 |
KR101063288B1 (ko) * | 2010-04-01 | 2011-09-08 | 정맥산업개발(주) | 유체를 이용한 동력발생장치 |
CN202756181U (zh) * | 2012-08-31 | 2013-02-27 | 东莞市科旺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海岛立式集风发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0434A (zh) | 201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2936B (zh) | 竖轴潮流能发电装置 | |
CN101915199B (zh) | 三轮高效伸缩折叠式横轴潮流能发电装置 | |
CN101907054A (zh) | 双反向折叠式横轴潮流能水轮机 | |
CN104100434B (zh) | 风浪二用大型发电转轮机组 | |
TW201305432A (zh) | 多動力波浪發電系統 | |
CN106121923A (zh) | 一种利用竖轴进行海上潮流能和风能两用的发电装置 | |
CN107355338B (zh) | 一种流水发电装置 | |
CN110439744A (zh) | 一种竖轴漂浮式风能、潮流能一体化发电平台 | |
CN209041023U (zh) | 一种海洋风能、潮流能及磁流体一体发电装置 | |
CN104481785B (zh) | 摆动式水翼潮流能发电装置 | |
CN102338020A (zh) | 陀螺定向的海浪采能装置 | |
CN109951137A (zh) | 一种能自保护的海上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
CN102686874A (zh) | 风力发电用偏心双转子组件 | |
CN204646550U (zh) | 一种风能—波浪能—海流能一体的发电系统 | |
CN110195679B (zh) | 海洋聚能发电装置 | |
CN204253265U (zh) | 摆动式水翼潮流能发电装置 | |
CN108223238B (zh) | 一种浪轮机及海洋浪轮机式水能发电装置 | |
CN106438185A (zh) | 一种弧形叶片式折叠水轮机潮流能发电装置 | |
CN110094304A (zh) | 一种升阻复合双形态风能发电装置 | |
CN205423088U (zh) | 微型浅滩复合能源收集装置和一种组合式微型浅滩复合能源收集装置 | |
CN106801655B (zh) | 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串联扑翼发电装置 | |
CN201874729U (zh) | 一种垂直轴菱形流体动能发电转换装置 | |
CN102900619B (zh) | 多桨风力发电机 | |
CN204783440U (zh) | 履带运动式海流发电装置 | |
CN202250573U (zh) | 陀螺定向的海浪采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