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5516A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95516A CN104095516A CN201410034630.0A CN201410034630A CN104095516A CN 104095516 A CN104095516 A CN 104095516A CN 201410034630 A CN201410034630 A CN 201410034630A CN 104095516 A CN104095516 A CN 1040955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conductive
- carbon fiber
- insulating layer
- layer
- he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现有在金属容器上设置碳纤维加热体在技术难度、载体体积以及传热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该加热容器。该加热容器,在金属容器外表面设置导热绝缘层,导热绝缘层上固定设置有定位件,碳纤维加热体通过定位件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并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本发明使得碳纤维加热装置在金属容器外表面的设置变得极为简便,同时降低了厨房电加热器具的空间占用和重量,提升了厨房电加热器具使用的轻便性,有利于厨房电热器具的结构布局,应用在食品加工机加热均匀、不易糊锅,对于有溢出风险的物料防溢控制更简单且利于实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作水、豆浆、米糊等食品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该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电器的加热装置通常是由金属管和设置在金属管内的电阻丝组成,并在金属管和电阻丝之间填充导热绝缘材料。在使用形态上,有的加热装置被加工成电热管的形式,伸入液体中进行加热;有的被加工成电热圈的形式,安装在容器的底部或者侧壁,间接对容器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前述几种加热装置都存在加热过于集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人们开始采用载体对碳纤维加热体进行封装,进而设置在容器的外壁上,非金属容器在安装碳纤维加热体时,通常采用陶瓷粉、云母、石英粉、氧化铝粉、氧化镁等材料压制成载体,再进行安装,也较容易实现。但上述材料制成的载体,一方面与金属容器的连接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另一方,上述材料制成的载体体积大、传热效率低,使得碳纤维加热体应用于金属容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人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截至提出本专利前,仍然未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在金属容器上设置碳纤维加热体在技术难度、载体体积以及传热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该加热容器。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加热容器包括金属容器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加热装置的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金属容器的外表面,
2.在导热绝缘层上设置定位件,通过定位件的定位在导热绝缘层上布置碳纤维加热体,
3.通过绝缘封装层将碳纤维加热体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导热绝缘层为搪瓷层,所述搪瓷层的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
或者,所述导热绝缘层为耐温大于300摄氏度的导热绝缘涂料层,所述导热绝缘涂料层的厚度为0.15毫米至0.5毫米。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首先将一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再将另一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最后,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多个定位块先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所述多个定位块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首先将一个电源接线端子通过工装上的定位柱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再将另一电源接线端子通过工装上的定位柱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接着,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最后撤出工装上的定位柱对两个电源接线端子的压持作用;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工装上的多个定位柱,所述多个定位柱先从工装上伸出并将其端部抵靠在所述导热绝缘层上,多个定位柱的端部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所述多个定位柱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撤出工装上的多个定位柱。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包括金属容器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金属容器外表面的导热绝缘层,所述导热绝缘层上固定设置有定位件,碳纤维加热体通过定位件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所述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本发明中,所述加热装置的厚度为0.3毫米至5毫米。
本发明中,所述导热绝缘层为搪瓷层,所述搪瓷层的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或者所述导热绝缘层为耐温大于300摄氏度的导热绝缘涂料层,所述导热绝缘涂料层的厚度为0.15毫米至0.5毫米。
本发明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分别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两端对碳纤维加热体的两端进行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或者,所述定位件为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多个定位块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通过所述多个定位块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
本发明中,所述碳纤维加热体为扁平状,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厚度为0.1毫米至1.5毫米。
本发明中,所述绝缘封装层为搪瓷封装层或者釉封装层,为了降低成本,绝缘封装层也可以采用绝缘涂料封装层。
本发明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封装层外的红外反射层,所述红外反射层可以是红外反射涂料层或者铝箔层等。
本发明通过将加热装置的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金属容器外表面,并通过在导热绝缘层上设置定位件进行定位的方式实现对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使得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较为便捷和可靠,再通过绝缘封装层完成对碳纤维加热体的封装,实现将碳纤维加热装置设置在金属容器的外表面,使得碳纤维加热装置在金属容器外表面的设置变得极为简便,也保证了碳纤维加热体的有效热传递和绝缘,避免碳纤维发热体在发热时发生氧化而老化,碳纤维加热体的封装成本也大大降低。
同时,本发明的碳纤维加热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设置在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上后,同时降低了厨房电加热器具的空间占用和重量,提升了厨房电加热器具使用的轻便性,更加有利于厨房电热器具的结构布局。
另外,本发明加热容器与碳纤维加热体之间只存在导热绝缘层,加之碳纤维加热体自身的优良特性,本发明加热容器的传热面积大,热惯性较低,降低了热负荷,本发明的加热容器作为食品加工机的加热容器时,一方面使得食品加工机的加热更为均匀,加热物料不易糊锅,另一方面,对于有溢出风险的物料,使得防溢控制更简单且利于实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电源接线端子和碳纤维加热体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第二种实施方式在金属容器底部布置碳纤维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工装进行制造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第二种实施方式采用工装进行制造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加热容器作为电热水壶的壶体组件及其在电热水壶上应用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加热容器作为豆浆机杯体组件及其在豆浆机上应用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加热容器作为食品加工机杯体组件及其在食品加工机上应用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通过对现有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加热方式以及在碳纤维加热方式上探索的分析,发现现有在金属容器上设置碳纤维加热体在技术难度、载体体积以及传热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该加热容器。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包括金属容器1和加热装置2,金属容器1中承装被加热物,金属容器1可以采用碳钢、不锈钢、锌合金、铝合金、生铁、不锈铁等材质制成,加热装置2包括导热绝缘层21,导热绝缘层21是在金属容器1外表面设置加热装置2的基础,要同时起到导热和绝缘的作用。
导热绝缘层21可以采用搪瓷层,搪瓷层通过涂覆的方式设置在金属容器1的外表面,在设置搪瓷层21时可以采用多次搪瓷的方式进行设置。采用搪瓷层21的原因在于,搪瓷与金属容器1具有较好的粘结强度,可以避免冷热冲击时金属容器1和搪瓷层的剥离,并且搪瓷具有较高的耐温,可以更好的适应加热容器的加热需求,同时,搪瓷层可以较好的满足金属容器1与碳纤维加热体22之间的绝缘的需求。
对于搪瓷层,出于绝缘和保持传热效率的综合考虑,其厚度可以在0.01毫米至0.7毫米之间,较优是的,搪瓷层的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配合多次搪瓷的设置方式,使得搪瓷层与金属容器1的外表面具有较好的粘结强度,避免冷热冲击时金属容器1和搪瓷层的剥离,搪瓷层的耐温较好的是在300℃以上。
采用搪瓷层作为导热绝缘层21时,也可以在金属容器1外表面先涂覆铁涂层,再将搪瓷层设置在铁涂层上,这是因为,在设置搪瓷层时,铁与搪瓷的结合强度较其他金属材料更好,在金属容器1不采用铁容器(例如,金属容器1为不锈钢容器)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避免冷热冲击造成搪瓷层剥离。为了降低成本,当金属容器1采用铁容器(例如采用不锈铁、生铁)时,还可以在铁容器的内壁也设置搪瓷层,以满足食品级要求,同时易清洗并进一步增强加热容器的安全性。
金属容器1也可以采用复合金属容器,例如,金属容器1包括不锈钢容器本体,在不锈钢容器本体外表面设置铁覆层,搪瓷层设置在铁覆层上。对于铁覆层,可以只覆盖不锈钢容器本体的少部分区域(例如,不锈钢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形成覆底结构),也可以在不锈钢容器杯本体的外表面大面积或者全部设置铁覆层。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强金属容器1的强度,提升传热效率,另一方面,同样使得加搪瓷层与铁覆层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避免冷热冲击造成搪瓷层剥离。可以理解的是,对于采用复合金属容器,除了上述在一种金属容器本体的外表面设置铁覆层的方式外,本发明的金属容器1同样可以采用直接多层复合(三层或者以上)材质复合金属容器。
当然,导热绝缘层21也可以采用耐温大于300摄氏度的导热绝缘涂料构成导热绝缘涂料层,导热绝缘涂料层可以采用硅酸盐系涂料层、氧化物涂料层、非氧化物涂料层以及复合陶瓷涂料层等,可采用的导热绝缘涂料层的材料种类较多,此处不再进行累述。对于导热绝缘涂料层,也可以采用喷涂的方式进行设置,其厚度也可以设置在0.01毫米至0.7毫米之间,出于绝缘和保持传热效率的综合考虑,较好的是0.15毫米至0.5毫米。
完成在金属容器1的外表面设置导热绝缘层21后,即开始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由于碳纤维加热体22较软的特性,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提升碳纤维加热体22在布置时的便捷性和可靠性。结合图3再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两端连接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电源接线端子3在加热装置2完成安装后实现碳纤维加热体22接入电源,电源接线端子3上可以设置用于碳纤维加热体22端部插入的安装孔,或者电源接线端子3在连接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设置夹持结构,然后将其中一个电源接线端子3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这样,电源接线端子3即将并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压紧在导热绝缘层21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定位,进而为碳纤维加热体22后续的布置操作奠定基础(起始位置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定位的目的,这里对电源接线端子3的固定是一种临时性的固定,无需太高的固定强度,可以通过简单的粘结操作或者直接利用导热绝缘层21(搪瓷或者导热绝缘涂料)设置在金属容器1上后,因为尚未晾干本身就存在一定粘度来实现对电源接线端子3的固定。
完成上述设置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由于导热绝缘层21尚未晾干本身存在的粘度,以及导热绝缘层21表面本身具备的粗糙度,碳纤维加热体22由于一端已经进行的定位,通过碳纤维加热体22与导热绝缘层21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当然,上述利用摩擦力来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的方式,比较适合在金属容器1侧壁外表面对碳纤维加热体22采用周向缠绕方式进行布置,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后,再将另一个电源接线端子3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固定方式与前一个电源接线端子3的固定方式相同,另一个电源接线端子3同时将述碳纤维加热体22的另一端压紧在导热绝缘层21上,即完成了碳纤维加热体22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两端均被定位后,实际便完成了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的操作。那么,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布置的过程中,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实际起到了在碳纤维加热体22布置中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定位的作用(收尾定位或者说两端定位),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也相当于是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定位的定位件,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定位布置的方式,也使得碳纤维加热体22在布置时更便捷和可靠。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电源接线端子3可以不事先与碳纤维加热体22的端部连接,而是直接将碳纤维加热体22的端部压持在导热绝缘层21上,采取何种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置。
为了便于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同时增大碳纤维加热体22的传热面积,降低热负荷,碳纤维加热体22较好的是,采用扁平状的碳纤维加热体,碳纤维加热体22的厚度为0.1毫米至1.5毫米,其宽度可以为1毫米至8毫米,使得每个单位面积上的传热负荷量的更均匀,在相同功率的条件下,金属容器1内表面的局部的最高温度点的温度更低,有利于对金属容器1内物料的加热、避免糊底等因素,也更利于碳纤维加热体22封装的可靠、降低封装的难度。
将碳纤维加热体22布置在导热绝缘层21上后,只是完成了整个加热装置2的初步安装,碳纤维加热体22同样还存在绝缘的需求,同时,碳纤维加热体22在发热时会发生氧化进而使得碳纤维加体22老化。因此,本发明中,碳纤维加热体22还需要通过绝缘封装层23进行封装,使得碳纤维加热体22被封装在导热绝缘层21与和绝缘封装层23之间。对于本实施方式,在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时,一并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23封装在导热绝缘层21和绝缘封装层23之间,则同时完成了对电源接线端子3的最终固定。
对于绝缘封装层23,可以采用搪瓷,通过搪瓷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形成搪瓷封装层;也可以采用釉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形成釉封装层,例如,采用刚玉粉作为釉封装层,也可以在刚玉粉中加入钛白粉、氧化铬、氧化锆、氧化铁等材料形成釉封装层。对于搪瓷封装层和釉封装层,其设置时,可以通过在加热炉,在300℃-1000℃温度下的进行烧结而成。为了降低成本、简化工艺,也可以在碳纤维加热体22外涂覆绝缘涂料,绝缘涂料烘干后形成绝缘涂料封装层。对于绝缘封装层23,根据不同的选择,其厚度可以在0.1毫米至1毫米。
为了进一步提高热效能的利用率,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封装层外23的红外反射层24,热辐射到达红外反射层24后将被朝向金属容器1一侧进行反射,红外反射层24可以采用在绝缘封装层23外涂覆红外反射涂料形成红外反射涂料层;也可以采用直接覆盖铝箔的方式通过设置铝箔层实现红外反射。
当然,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2还可以在红外反射层24外再设置保温材料层(未示意)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热能效的利用率。那么,对于本发明的加热装置2,在只设置满足使用需求的导热绝缘层21、碳纤维加热体22和绝缘封装层23时,其厚度最薄可以达到仅0.3毫米,为了提升工艺制作的简便性以及更好的满足绝缘等需求,加热装置2在仅设置上述三层结构时,其厚度也在0.3毫米至2毫米之间。当加热装置2再设置红外反射层24以及保温材料层时,出于加热装置2整体轻便的考虑,加热装置2的厚度也不易超过5毫米。这样,本发明的热装置自身的体积小、重量轻,设置在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上后,同时降低了厨房电加热器具的空间占用和重量,提升了厨房电加热器具使用的轻便性,更加有利于厨房电热器具的结构布局,当加热装置2的厚度小于2毫米时,加热装置2更是与金属容器1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了加热容器的轻便感。
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时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在金属容器1上设置好导热绝缘层21后,可以在导热绝缘层21上固定多个定位块31,与前述实施方式将电源接线端子3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相同的是,对多个定位块31的固定同样是一种临时固定方式,对于固定后的牢固性要求并不高,同样可以采用简单粘结或者利用导热绝缘层21设置在金属容器1上后,因为尚未晾干本身就存在一定粘度来实现对定位块31的固定。
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布置时,首先将多个定位块31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局轨迹上,这里,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局轨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例如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周向绕制的方式,在金属容器1侧壁外表面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时,可以在金属容器1侧壁外表面不同水平面(以金属容器1竖直放置为例)分别以等圆周间隔的方式设置多个定位块31,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时,通过多个定位块31的定位(钩挂、卡位作用)进行布置即可,对于同一水平面上多个定位块31的间隔,不同水平面之间的间距,则可以根据碳纤维加热体22布局的精度要求进行选取。设置定位块31的方式,使得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上布置时,布局轨迹(线路)有据可循(中间位置连续定位),避免在碳纤维加热体22布置时出错,更提升了碳纤维加热体22布置时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即便需要在金属容器1侧壁外表面的导热绝缘层21上采用竖直往复的方式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也可以很好的实现。参见图6,尤其是在金属容器1平面状的外表面(例如,金属容器1的底部)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时,本实施方式可以更好的实现,由于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的基本方式是相同的,这里不再进行过多的叙述。
再参见图4和图5,完成对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后,同样需要采用绝缘封装层23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前,可以先从导热绝缘层21上去除定位块31再封装碳纤维加热体22,也可以不去除定位块31直接将定位块31一同封装在绝缘封装层23和导热绝缘层21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缘封装层23的厚度不可能太大,当定位块31的高度(或者说厚度)较大时,定位块31的端部可能会外露在绝缘封装层23外,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块31是完全封装在绝缘封装层23内的。不管定位块31是否外露于绝缘封装层23,由于定位块31是直接于碳纤维加热体22接触的,定位块31较好的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还可以与前述实施方式结合应用,对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实现起始以及中间位置的连续定位,进一步提升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对于本实施方式,同样还可以再设置红外反射层24和保温材料层(未示意)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热能效的利用率,设置方式与前述的实施方式也是相同的,对于加热装置2厚度的设置方式也是相同的,由于前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也不再累述。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无论是采用电源接线端子3作为定位件,还是采用直接设置定位块31作为定位件,都需要将定位件先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即便这种固定是一种临时固定,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效率,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说,显得效率偏低也不利于提高产品制造的成品率。
参见图7,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工装4来辅助实现对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布置,本实施方式仍然采用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作为定位件,与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无需将电源接线端子3固定在导热绝缘层21上。具体操作时,首先将一个电源接线端子3通过工装4上的定位柱41压持在导热绝缘层21上,并同时压紧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电源接线端子3与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连接或者不连接均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布置的实现方式与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后,再将另一电源接线端子3通过工装4上的另一个定位柱41压持在导热绝缘层21上,并压紧碳纤维加热体22的另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定位。完成上述操作后,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压持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图7中未进行示意)封装在导热绝缘层21和绝缘封装层之间,这个过程可以是与对碳纤维加热体22本身的封装同时完成的,最后撤出工装4上的定位柱41对两个电源接线端子3的压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对工装4仅仅是进行的简单示例,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工装4结构是很多样的,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也不可能进行穷举,但本发明也未对工装4的结构进行任何限制,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工装4结构都应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中。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工装4,为了便于自己的安装,工装4上还设有固定支架42支撑在金属容器1上。
参见图8,本实施方式也采用工装4来辅助实现对碳纤维加热体22在导热绝缘层21上的布置,本实施方式与图4和图5所示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无需再设置定位块31,工装4上设置了多个定位柱41,在具体操作时,多个定位柱41先从工装4上伸出并将其端部抵靠在导热绝缘层21上,多个定位柱41的端部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局轨迹上,碳纤维加热体22再通过多个定位柱41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21上,操作方式与图4和图5所示实施方式是相同的,这里不再累述。完成碳纤维加热体22的布置后,撤出工装4上的多个定位柱41,此时,由于碳纤维加热体22与导热绝缘层21之间的摩擦力,定位柱41撤出后也不会使得碳纤维加热体22散开,再采用绝缘封装层(图8中未示意)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封装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图7和图8所示采用工装4对碳纤维加热体22进行辅助布置的方式也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只需要采用合适的工装4即可,基于本发明说明书前述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如何进行操作,此处就不再累述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加热装置2可以设置在金属容器1的底部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在金属容器1的侧壁外表面,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同时在金属容器1的底部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进行了设置,以实现对金属容器1中物料进行立体加热。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金属容器1的对于本发明,金属容器1的形状是不限的,金属容器1的底部可以为非平面的结构,例如,球形的底部等,金属容器1也可以采用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只要加热装置2设置在金属容器1的外表面即可。
同样如图1所示的加热装置2,在金属容器1外表面设置导热绝缘层21时,导热绝缘层21可以如本实施方式,在金属容器1外表面采用大面积涂覆的方式进行设置,而碳纤维加热体22以及封装层23只设置在需要的位置,这样,一方面使得导热绝缘层21的设置工序较为简便,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对金属容器1的整体绝缘效果。当然,出于成本考虑,在满足绝缘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需要布置碳纤维加热体22的位置的金属容器1外表面布置导热绝缘层21,以提升本发明加热容器的经济效益。总之,无论如何布置加热装置2,在本发明精神下所有布置方式都应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范围中。
可以理解的是,碳纤维加热体22与外部电源之间还可以连接温控器和/或熔断体,防止碳纤维加热体22干烧、过热或者糊底等情况发生时产生危险,对碳纤维加热体22起到保护作用。
参见图9,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作为电热水壶的壶体组件及其在电热水壶上的应用,电热水壶的壶体组件包括壶体51,壶盖52、壶体座53以及加热装置2,加热装置2设置在壶体51上,壶体51与壶体座53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设置在壶体51的底部,电热水壶上还设有把手54。壶体51可以采用前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容器1,加热装置2也可以采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对于电源接线端子,可以采用前述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未进行示意。
对于本发明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由于传热面积大,热惯性较低,降低了热负荷,本发明的加热容器作为食品加工机的加热容器时,使得食品加工机的加热更为均匀,加热物料不易糊锅,对于豆浆这类有溢出风险的物料,显然会对防溢控制更简单且利于实现。
参见图10,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作为豆浆机杯体组件以及其在豆浆机上的应用,豆浆机的杯体组件包括杯体61和加热装置2,杯体61可以采用本发明前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容器1,加热装置2同样可以采用前述各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设置在杯体61底部和侧壁的外表面,形成立体加热体系。豆浆机的机头62扣置在杯体61上,粉碎装置安装在机头62上,粉碎装置包括电机63和设置在电机63转轴上的粉碎刀具64,粉碎刀具64位于杯体61内,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在杯体61外还设置了外壳65,外壳65上设置了把手66。对于电源接线端子,同样可以采用前述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同样未进行示意,对于常规上置豆浆机的其他组件,由于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也不再累述。
参见图11,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作为食品加工机杯体组件以及其在食品加工机的应用,食品加工机的杯体组件包括杯体71和加热装置2,杯体71可以采用本发明前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容器1,加热装置2同样可以采用前述各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设置在杯体71侧壁的外表面,形成侧加热体系。杯体71设置在食品加工机的机体72上,粉碎装置包括电机73和设置在电机73转轴上的粉碎刀具74,电机73设置在机体71上,电机转轴从杯体1底部伸入杯体1内,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在杯体71外还设置了外壳75,外壳75上设置了把手76。对于电源接线端子,同样可以采用前述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同样未进行示意,本实施方式的食品加工机可以是豆浆机、带加热功能的食品料理、果汁机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加热容器包括金属容器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加热装置的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金属容器的外表面,
2)在导热绝缘层上设置定位件,通过定位件的定位在导热绝缘层上布置碳纤维加热体,
3)通过绝缘封装层将碳纤维加热体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导热绝缘层为搪瓷层,所述搪瓷层的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
或者,所述步骤1)中,所述导热绝缘层为耐温大于300摄氏度的导热绝缘涂料层,所述导热绝缘涂料层的厚度为0.15毫米至0.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首先将一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再将另一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最后,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多个定位块先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所述多个定位块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首先将一个电源接线端子通过工装上的定位柱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再将另一电源接线端子通过工装上的定位柱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另一端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定位,接着,将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压持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最后撤出工装上的定位柱对两个电源接线端子的压持作用;
或者,所述步骤2)中,所述定位件为工装上的多个定位柱,所述多个定位柱先从工装上伸出并将其端部抵靠在所述导热绝缘层上,多个定位柱的端部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所述多个定位柱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完成碳纤维加热体的布置后,撤出工装上的多个定位柱。
4.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包括金属容器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金属容器外表面的导热绝缘层,所述导热绝缘层上固定设置有定位件,碳纤维加热体通过定位件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碳纤维加热体再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所述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的厚度为0.3毫米至5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绝缘层为搪瓷层,所述搪瓷层的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
或者所述导热绝缘层为耐温大于300摄氏度的导热绝缘涂料层,所述导热绝缘涂料层的厚度为0.15毫米至0.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碳纤维加热体两端的两个电源接线端子,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并分别压紧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两端对碳纤维加热体的两端进行定位,碳纤维加热体通过与导热绝缘层之间的摩擦力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两个电源接线端子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一端通过绝缘封装层封装在导热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之间;
或者,所述定位件为固定在导热绝缘层上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多个定位块依次排布在碳纤维加热体的布局轨迹上,所述碳纤维加热体通过所述多个定位块的定位布置在导热绝缘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加热体为扁平状,所述碳纤维加热体的厚度为0.1毫米至1.5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封装层为搪瓷封装层或者釉封装层或者绝缘涂料封装层。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封装层外的红外反射层,所述红外反射层为红外反射涂料层或者铝箔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4630.0A CN104095516B (zh) | 2014-01-25 | 2014-01-25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
PCT/CN2015/071261 WO2015110021A1 (zh) | 2014-01-25 | 2015-01-21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4630.0A CN104095516B (zh) | 2014-01-25 | 2014-01-25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95516A true CN104095516A (zh) | 2014-10-15 |
CN104095516B CN104095516B (zh) | 2017-05-17 |
Family
ID=5166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34630.0A Active CN104095516B (zh) | 2014-01-25 | 2014-01-25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95516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10021A1 (zh) * | 2014-01-25 | 2015-07-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CN105455617A (zh) * | 2016-01-04 | 2016-04-06 |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碳纤维节能锅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476452A (zh) * | 2016-02-24 | 2016-04-13 | 吴锦英 | 一种可折叠加热锅 |
CN106982478A (zh) * | 2017-02-27 | 2017-07-25 | 李旭丹 |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
CN111315268A (zh) * | 2017-11-23 | 2020-06-19 | 雀巢产品有限公司 | 用于食物加工的经调节的热产生 |
CN113069008A (zh) * | 2020-01-06 | 2021-07-0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9429U (zh) * | 1990-03-27 | 1991-01-16 | 福州大学 | 热敏陶瓷自动烫干机 |
JPH11244134A (ja) * | 1998-03-06 | 1999-09-14 | Lion Corp | マイクロ波発熱包装体 |
CN101513330A (zh) * | 2009-03-27 | 2009-08-26 | 沈永雄 | 一种电压力锅搪瓷内胆及其制造方法 |
CN201798549U (zh) * | 2010-06-22 | 2011-04-2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装置以及设有该加热装置的豆浆机 |
CN202151098U (zh) * | 2011-05-30 | 2012-02-29 | 王剑斌 | 一种新型豆浆机 |
CN202514086U (zh) * | 2012-02-07 | 2012-10-31 |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 一种碳纤维加热装置 |
-
2014
- 2014-01-25 CN CN201410034630.0A patent/CN1040955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9429U (zh) * | 1990-03-27 | 1991-01-16 | 福州大学 | 热敏陶瓷自动烫干机 |
JPH11244134A (ja) * | 1998-03-06 | 1999-09-14 | Lion Corp | マイクロ波発熱包装体 |
CN101513330A (zh) * | 2009-03-27 | 2009-08-26 | 沈永雄 | 一种电压力锅搪瓷内胆及其制造方法 |
CN201798549U (zh) * | 2010-06-22 | 2011-04-2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装置以及设有该加热装置的豆浆机 |
CN202151098U (zh) * | 2011-05-30 | 2012-02-29 | 王剑斌 | 一种新型豆浆机 |
CN202514086U (zh) * | 2012-02-07 | 2012-10-31 |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 一种碳纤维加热装置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10021A1 (zh) * | 2014-01-25 | 2015-07-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CN105455617A (zh) * | 2016-01-04 | 2016-04-06 |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碳纤维节能锅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476452A (zh) * | 2016-02-24 | 2016-04-13 | 吴锦英 | 一种可折叠加热锅 |
CN106982478A (zh) * | 2017-02-27 | 2017-07-25 | 李旭丹 |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
CN111315268A (zh) * | 2017-11-23 | 2020-06-19 | 雀巢产品有限公司 | 用于食物加工的经调节的热产生 |
US12070145B2 (en) | 2017-11-23 | 2024-08-27 | Societe Des Produits Nestle S.A. | Adjusted thermal generation for food processing |
CN113069008A (zh) * | 2020-01-06 | 2021-07-0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95516B (zh) | 2017-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95516A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 |
CN104026991B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
CN203723956U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
CN202723634U (zh) | 电烤炉 | |
CN205162736U (zh) | 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及电热锅 | |
CN201663887U (zh) | 一种高效均匀加热的豆浆机 | |
CN105982526A (zh) | 电饭煲烹饪方法 | |
WO2015110021A1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
CN106993344B (zh) | 平面薄板型远红外辐射加热板 | |
CN204427773U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
CN203723957U (zh) |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食品加工机 | |
CN110324919A (zh) | 一种锻造金属多层复合板半导体加热器件及应用该器件的电器 | |
CN204670942U (zh) | 电加热盘及电饭煲 | |
CN202619332U (zh) | 电饭锅 | |
CN207912537U (zh) | 一种新型电热锅 | |
CN207070371U (zh) | 一种快热式电热容器及电加热设备 | |
CN101785627B (zh) | 一种新型电加热容器及其制造工艺 | |
CN210961447U (zh) | 一种新型二维面状发热电热锅 | |
CN202551383U (zh) | 一种复合加热式电热盘 | |
CN201536433U (zh) | 封闭式电磁转换线圈盘的结构 | |
CN208192764U (zh) | 一种改善热量分布的电烹饪锅具 | |
CN202919894U (zh) | 一种带有护罩的电热内锅 | |
CN204561882U (zh) | 电饼铛 | |
CN214406166U (zh) | 电陶炉 | |
CN201239012Y (zh) | 电磁炉用电压力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50118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mpany Limite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