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6641B - 液压转向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压转向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6641B CN104066641B CN201280065129.XA CN201280065129A CN104066641B CN 104066641 B CN104066641 B CN 104066641B CN 201280065129 A CN201280065129 A CN 201280065129A CN 104066641 B CN104066641 B CN 1040666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flow
- flow meter
- amplifying
- orif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1150108397 Abc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09—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ctuating valves
- B62D5/093—Telemotor driven by steering wheel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065—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ly adapted means for varying pressurised fluid supply based on need, e.g. on-demand, variable assi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30—Safety devices, e.g. alternate emergency power supply or transmission means to ensure steering upon failure of the primary steering means
- B62D5/32—Safety devices, e.g. alternate emergency power supply or transmission means to ensure steering upon failure of the primary steering means for telemot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液压转向设备(1),包括具有供给端口(P)和油箱端口(T)的供给端口布置、具有两个工作端口(L,R)的工作端口布置、供给端口(P)和工作端口布置之间的主流路(14)、工作端口布置和油箱端口(T)之间的回流通道(16)、布置在所述主流路(14)中的流量计装置(15)、所述流量计装置(15)包括流量计阀门装置(30)和至少两个流量计(27,28),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并联连接至少两个流量计(27,28)且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使至少一个流量计(27)不起作用。对驾驶员而言操作这种转向设备应当是舒适的。为此,放大流路(17)与所述主流路(14)并行布置,所述放大流路(17)在从所述供给端口(P)到所述工作端口布置的方向连接到所述流量计装置(15)下游的所述主流路(1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转向设备,包括具有供给端口和油箱端口的供给端口布置、具有两个工作端口的工作端口布置、供给端口和工作端口布置之间的主流路、工作端口布置和油箱端口之间的回流通道、布置在所述主流路中的流量计装置、所述流量计装置包括流量计阀门装置和至少两个流量计,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并联连接至少两个流量计且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使至少一个流量计不起作用。
背景技术
从DE19511501A1已知这种液压转向设备。当在所谓的“正常模式”中驱动配备有这种液压转向设备的车辆时,两个流体计被并联布置。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转向可受到在小角度上转动转向轮的影响。在所谓的“紧急转向模式”中,不提供受到压力的液压流体。在这种情况下,流体计之一被操作为辅助泵。车辆轮的转向需要转向轮更大的转动,然而,却具有减小的转矩。可借助于在供给端口处的压力和借助于在相反方向起作用的弹簧实现两种模式之间的自动切换。
从US2009/0199915A1已知另一个上面提及的这种转向设备。在这种转向设备中,流量计阀门装置被布置在两个流体计之间。
从EP1212231B1已知其他的转向设备,其中流体计阀门装置被布置在围绕连接两个流体计的万向轴的壳体中。
然而,当在需要大量用于操作转向电机的体积流量的车辆中使用这种转向设备时,对驾驶员而言,驾驶很不舒适。驾驶员不得不用转向轮(或任何其他转向执行器)完成很多转动,以使被转向的轮按预期那样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使转向对驾驶员而言是舒适的。
该目的的解决在于:放大流路与所述主流路并行布置,所述放大流路在从所述压力端口到所述工作端口布置的方向连接所述流量计下游的所述主流路。
放大流路允许液压流体从压力端口流到工作端口布置绕过流量计装置。放大流路由与那些控制主流路的类似的阀门装置控制。在多数情形,这种转向装置包括线轴和套筒。线轴和套筒相对彼此的转动使一些孔口关闭而一些其他的孔口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提供额外的被布置在放大流路中的孔口,以使仅当存在通过主流路的流量时,通过放大流路的流量才是可能的。
优选地,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与流量计阀门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控制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的操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在压力端口处的压力减小时可完成两种操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驾驶员可以选择两个可行做法之一。当流量计阀门装置被操作在第一操作模式中时,转向轮的旋转造成相对大量的液压流体的流量被提供给与工作端口布置连接的转向电机。当流量计装置被操作在第二操作模式中时,转向轮的相同旋转角度造成较小量的液压流体被提供给工作端口布置。因此,驾驶员可以选择对他而言最舒适的操作模式。
优选地,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包括电磁阀。电磁阀可被远程地,例如,从驾驶员的驾驶舱致动。
优选地,放大阀门装置被布置在所述放大流路中,所述放大阀门装置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允许流体穿过所述放大流路,而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中断所述放大流路。放大阀门装置给予了改变转向行为的其他可行做法。当放大阀门装置被操作在第一操作模式中时,通过转向设备的体积流量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转向轮的小旋转角度造成了被转向的轮相当大的旋转角度。当放大流路被放大阀门装置中断时,需要转向轮更大的旋转角度以使被转向的轮旋转像以前那样的相同角度。
在优选实施例中,放大流路的放大系数不同于所述至少两个流量计的排量比率。在这种情况下,转向轮的旋转角度和被转向的轮的旋转角度之间可能有四种不同关系。可利用放大流路和两个流量计操作转向设备。这是第一种可行做法。可利用放大流路和一个流量计进一步操作转向设备。这是第二种可行做法。第三种可行做法是利用两个流量计但无需放大流路操作转向设备,且第四种可行做法是利用一个流量计但无需放大流路操作该转向设备。
优选地,所述放大阀门装置与放大阀门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控制所述放大阀门装置的操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可以使放大阀门装置在操作模式之间切换。
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所述放大阀门装置包括电磁阀。电磁阀可被远程,即,通过放大阀门控制器操作。
优选地,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可由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驾驶员致动。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在驾驶员的驾驶室中提供开关等。驾驶员有挑选上述转向模式之一的选择自由。有可能使用两个开关,一个用于流量计阀门装置而另一个用于放大阀门装置。然而,也有可能使用一个具有四个切换位置的开关,以使转向设备的四个操作模式可由一个开关选择。
附加地或作为替代,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可取决于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运转参数而致动。所述操作参数可为速度、负载、拖车的使用、农业机械中的工作设备的使用等等。相应操作模式的选择可自动完成。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期望由驾驶员改写这种选择。
附加地或作为替代,可以有利的是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可取决于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环境参数而致动。这种参数可为湿度(雨天)、照明度(夜间或白天)、地下的情况(街道或泥土),等等。还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可由驾驶员改写根据环境参数的自动选择。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和/或所述放大阀门装置是压力响应的,并且一旦在供给端口处的压力降低到预定阈值以下就运转于所述第二模式中。这种紧急情况对由驾驶员、由车辆参数或由环境参数所做的选择进行改写。流量计装置被切换到仅用一个流量计操作,且放大通道被中断,二者都允许紧急转向模式。
优选地,可变主孔口被布置在所述主流路中,所述可变主孔口在空挡位置是关闭的并在转向模式中是打开的,可变辅助孔口被布置在所述放大流路中,所述可变放大孔口在所述空挡位置是关闭的并在所述转向模式中是打开的。这种构造以简单的方式允许液压流体的体积流量仅在这样的情况中通过放大通道,其中通过主流路产生了相对应的体积流量。
优选地,所述可变主孔口和所述可变放大孔口的开度的比率分别随转向角或转向速度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摆弄”可变主孔口和可变放大孔口的两个排放特征。例如,在0~20转每分钟(rpm)的转向速度中,放大流路不进行放大并且仅在30rpm流量才开始增大。其他的转向速度或转向角也是可能的。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可变主孔口和所述可变放大孔口的开度的比率关于转向方向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实现不同的左/右放大,即,一个放大系数被分配给右侧而另一个放大系数被分配给左侧。这在例如不平衡缸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在其他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孔口被布置在所述流量计装置下游。主孔口是具有最大节流阻力的孔口。当在紧急模式中操作液压转向设备时,流量计装置被用作上面提及的辅助泵。当主孔口(其一般被称作A1孔口)被布置在流量计装置下游时,流量计装置通过主孔口泵送液压流体。当主孔口被布置在流量计装置上游时,流量计装置通过主孔口抽吸液压流体。在这种情况下,流量计中存在发生空化的危险。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是液压转向设备的液压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液压转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压回路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流量计阀门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示出放大阀门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转向控制单元的液压回路1包括具有供给端口P和返回端口T的供给端口布置。此外,回路1包括具有两个工作端口L,R的工作端口布置。工作端口L,R可与通过示例方式示出的转向电机2相连接。其他类型的转向电机也是可能的。
供给端口P与受到压力的液压流体源3相连接。在当前情况下,该源包括固定排量泵4和先导阀5,其输入端6与泵4连接。先导阀5具有与转向控制单元1的供给端口P相连接的第一输出端CF和与其他本领域已知的比转向控制单元1具有更低的优先级的液压消耗者相连接的第二输出端EF。
先导阀是本领域已知的动态负载感应型的。先导阀5包括控制液压流体从输入端6到两个输出端CF,EF之一的流量的活塞7。活塞7在一侧上由弹簧8加载。弹簧8被布置于第一压力腔9中。这个压力腔9经由排放孔dyn与先导阀的第一输出端CF相连接。
然而,在至少两个情况中,先导阀并非必需的。
活塞7的相反侧被第二压力腔10中的压力加载。第二压力腔10与先导阀5的第一输出端CF相连接。源3具有负载感应输出端,其经由固定排放孔12与第一压力腔9相连接。
这种动态负载感应型的源3本身是已知的,所以不需要进一步解释。然而,源3可被其他动态负载感应型的源替代,比如负载感应受控泵。
转向控制单元1的供给端口P与先导阀5的第一输出端CF相连接。返回端口T与油箱13相连接。负载感应端口LS与源3的负载感应端口11相连接。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主流路14。主流路14包括串联的可变主流量孔口A1、第一可变流量计孔口A2、流量计装置15、第二可变流量计孔口A3和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4。结合图3描述流量计装置15。
转向设备通常包括壳体、线轴和套筒,它们在一起不仅限定了可变孔口A1-A4,还包括为了使解释简化未在此示出的方向阀装置。因此,取决于转向轮的转动方向,主流路14被布置在供给端口P和工作端口之一L之间。主流路14还可被建立在供给端口P和其他工作端口R之间。
当主流路14已经被建立在供给端口P和左工作端口L之间时,在右工作端口R和返回端口T之间就建立了回流通道16。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5被布置在该回流通道16中。
放大流路17平行于主流路14布置。放大流路17在可变主孔口A1上游使主流路14分支,并与第二可变流量计孔口A3下游的主流路14相连接。止回阀18被布置在放大流路17中朝工作端口L方向打开。
负载感应端口LS与主流路14借助于主负载感应通道19相连接。第一固定孔口A1LS被布置在所述主负载感应通道19以及朝向主流路14方向打开的止回阀20中。此外,主负载感应通道19经由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与返回端口T相连接。
此外,负载感应端口LS与放大流路17借助于第二负载感应通道21相连接。第二固定孔口AULSF被布置在该第二负载感应通道21以及朝向放大流路17方向打开的止回阀20中。第二负载感应通道21经由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与返回端口T相连接。
转向阻止装置AULSV被布置在止回阀22和放大流路17之间的第二负载感应通道21中。
转向控制单元1的运转如下:
在空挡位置(转向角等于0°±无控制作用区),孔口A1,A2,A3,A4,A5和AULSV关闭。打开第一排出孔口Aldr和第二排出孔口AUdr,以允许经由负载感应端口LS提供的液压流体排出到返回端口T。因此,受到用于致动转向电机2所必需的压力的某液压流体在转向控制单元1中是永久可得的,就像它在开放的中央转向控制单元中那样。这具有额外的优势:转向控制单元1可被永久地保持在液压流体的温度。
当在其中安装了转向控制单元1的车辆的驾驶员操纵转向轮时,转向控制单元1的阀门元件相对于彼此移动,例如,线轴和套筒相对于彼此转动。取决于转动角度,可变孔口按如下方式运转:要打开的第一孔口是可变流量计孔口A2,A3。接下来要打开的孔口是工作端口孔口A4,A5。最后要打开的孔口是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在可变流量计装置孔口A2,A3以及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4,A5之间,当前也是可变孔口的转向阻止装置AULSV开始打开。
当线轴和套筒相对彼此转动时,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和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开始关闭。然而,它们仅在这样的角度才被完全关闭,在该角度处,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空口AU刚开始打开。
当转向角较大时,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是关闭的,以使液压流体无法从负载感应端口LS直接溢出到返回端口T。液压流体从供给端口P通过主流路14并通过放大流量通路17被提供到工作端口之一L。计量主流路14中的流体。在流量计装置15中的计量驱使线轴和套筒返回到它们的空挡位置。当可变主孔口A1关闭时,可变放大孔口AU也关闭。因此,通过放大流路17的流体流量以与通过主流路14的流体流量相同的方式受到控制。
体积流量是由放大流路17的流阻确定的。当该流阻与主流路14的流阻相同时,就通过主流路14并通过放大流路17建立了相同的流量,以便可以达到2∶1的放大。当放大流路17的流阻仅为主流路14的流阻的一半时,通过放大流路17的液压流体的流量将为通过主流路14的流量的两倍,以便可以达到3∶1的放大。
在优选实施例中,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的开度的比率分别随着转向角或转向速度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可使放大可变。有可能在空挡位置周围的某个范围内,例如从0到20转每分(rpm)不具有放大。仅从30rpm起开始放大。其他值也是可能的。这可通过“摆弄”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的两个排放孔特征实现。
此外,可使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的开度的比率可为非对称的,以便可以设想非对称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左侧和右侧有不同的放大系数。这在例如不平衡缸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当转向角较小时,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不打开。但是,应当致动转向电机2。为此,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和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被节流。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和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之间的比率与主流路14和放大流路17之间的流阻之间的比率相同,即,当通过主流路14和通过放大流路17的体积流量相同时,通过主负载感应通道19和通过放大负载感应通道21的体积流量相同。当放大流路17允许通过主流路14的流量翻倍时,放大负载感应通道21允许通过主负载感应通道19的流量翻倍。
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具有相同的节流特征,即,在线轴和套筒之间的每个转动角,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允许与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所允许的相同比例的流量通过主负载感应通道19分离。
如上所述,当转向角仅仅是较小时,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仍是关闭的。然而,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开始使液压流体的流量节流到返回端口T,以使液压流体的剩余流量分别进入主流路14和放大流路17,到达工作端口L,以便致动转向电机2。从转向电机2回来的液压流体在另一个工作端口R进入转向控制单元1并经由油箱端口T返回到油箱13。
液压流体在负载感应端口LS进入转向控制单元1的方式只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经由主负载感应通路19和第一排出孔口装置Aldr以及放大负载感应通道21和第二排出孔口装置AUdr直接到油箱端口T。另一种方式是(当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被部分地或全部关闭)分别通过主流路14或第二流路17,到达工作端口L并通过工作端口R返回。有利的是使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5与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匹配,以使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5可以接管由两个排出孔口装置Aldr,AUdr节流的液压流体的体积流量。然而,这样规定可变工作端口孔口A5的尺寸,以可以在转向电机2中达到某个回压。
图3示出在图1的液压回路中使用的流量计装置15的放大视图。该流量计装置15包括第一流量计27和第二流量计28。两个流量计27,28由公共轴29连接,该公共轴29连接到本领域已知的方向阀的套筒。两个流量计27,28具有不同的排量。流量计27的排量小于流量计28的排量。提供了流量计阀门装置30。在第一操作模式中,该流量计阀门装置30并联连接流量计27,28。在第二操作模式中,流量计阀门装置30使流量计28不起作用,以便仅使用流量计27。
流量计27或两个流量计27,28以本领域已知的方式接收来自转向单元的液压流体的流量并把该流量传递到工作端口L,R之一。在图3所示的第二操作模式中,流量计27还可以被用作紧急转向模式中的辅助泵。
流量计阀门装置30基本上做成具有螺线管31作为驱动的电磁阀,起抵消复位弹簧42的力的作用。该螺线管31受到控制器32的控制。然而,流量计阀门装置30需要主流路14中供给端口P一侧上的压力以被致动。当该压力降低到低于预定阈值时,流量计阀门装置30自动切换到图3所示的第二模式。
有可能使用多于所示的两个流量计27,28。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操作模式中,至少两个流量计被并联连接,而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使至少一个流量计不起作用。然而,在第一操作模式中起作用的流量计的排量优选地大于在第二操作模式中起作用的流量计的排量。
流量计控制器32具有三个输入端33,34,35。第一输入端33可与开关或任何其他被布置在驾驶员的驾驶室中的命令元件相连接,以使驾驶员可以在两个操作模式之间自愿切换流量计阀门装置30。
第二输入端34与检测装备有转向设备的车辆的至少一个参数的传感器布置相连接。这种参数的例子是速度、负载、拖车的的使用或像在农用车辆中那样额外设备的使用。当例如速度较高时,使第二流量计28不起作用是明智的。
第三输入端35与检测环境参数(例如,湿度(雨天)、光(夜间或白天)、地下的情况(街道或泥土)等等)的传感器布置相连接。然后,转向设备可以自动选择合适的转向行为,即,是否使用流量计装置15的第一操作模式或第二操作模式。
不管怎样,驾驶员都可以改写输入端34,35中的信令。
放大流路17包括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放大阀门装置23。放大阀门装置23以简单的形式包括也是由螺线管37驱动的电磁阀的双位阀36。螺线管37的操作受到与流量计阀门控制器32类似的放大阀门控制器38的控制。放大阀门控制器38包括三个与流量计控制器32的输入端33-35具有相同特征的输入端39,40,41。
放大流路17相对于主流路14的放大系数与两个流量计27,28的排量的比率不同。
因此,经由输入端33,39控制两个控制器32,38的驾驶员具有四种调整转向设备的转向行为的可行做法。
第一种可行做法中,存在“完全放大”,即,他在第一操作模式中使用流量计阀门装置30和放大阀门装置23,其中两个流量计27,28在工作并且放大流路17打开以放大体积流量。
在第二种可行做法中,操作者在使第二流量计28不起作用的第二种操作模式中使用流量计装置15。
在第三种可行做法中,用两个流量计27,28驱动转向设备,但不需要放大流路17。
在第四种可行做法中,仅使用带有一个流量计27的转向设备,而不需要被放大流路17放大。
根据图1的液压转向设备根据动力学原理工作。
图2示出了根据静态原理工作的液压转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1的那些相对应的元件被指定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静态原理工作的转向设备1。转向设备1包括供给端口P和油箱端口T。供给端口P和油箱端口T一起形成了供给端口布置。此外,液压转向设备1包括两个工作端口L,R,所述两个工作端口L,R形成工作端口布置。转向电机2可与工作端口布置L,R相连接。
静态先导阀5被布置在液压转向设备的泵4和供给端口P之间。先导阀5包括优先输出端CF和辅助输出端EF。先导阀5包括像本领域已知的那样被滑动地布置在壳体的孔中的阀门元件7。
然而,在至少两个情况中,这种先导阀并非是必需的。
液压转向设备1包括主流路14。流体计装置15被布置在主流路14中。第一可变流体计孔口A2被布置在流体计装置15的上游,且第二流体计孔口A3被布置在流体计装置15的下游。此外,可变主孔口A1被布置在流体计装置15的下游。
流体计装置15与那些与图1一起使用的相同。它们被示出于图3中。
可由相对彼此可转动地布置的线轴和套筒的布置形成孔口A1,A2,A3。此外,套筒被可转动地布置在壳体内。孔口A1,A2,A3被形成在线轴和套筒之间。如本领域已知的那样,当操作者转动转向轮时,线轴和套筒相对彼此转动,打开三个孔口A1,A2,A3。流过这三个孔口的流量致动流体计装置15,该流体计装置使线轴和套筒中的另一个(其未被转向轮致动)转动回到空挡位置,使得可确保可通过工作端口L,R之一输出液压流体被计量的量。“空挡位置”总是包括无控制作用区。
也可以通过线轴和套筒的组合形成工作端口孔口A4,A5。两个工作端口孔口A4,A5的哪一个被放在主流路14中以及哪一个被放在回流通道16中取决于线轴和套筒相对彼此的转动方向。回流通道16将两个工作端口R,L中的另一个连接到油箱端口T。
由于这种结构是本领域已知的,进一步的解释被视为是不必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供给端口P处的压力不足以致动转向电机2。在这种情况下,流体计装置15被用作辅助泵。当旋转转向轮时,流体计装置15被操作为从供给端口P抽吸液压流体并通过主孔口A1把它泵送到工作端口L,R之一。由于可变主孔口A1被布置在流体计装置15的下游,流体计装置15中的空化可以被避免或极大地降低,因为供给端口P和流体计装置15的输入端之间不存在抽吸阻力。
放大流路17与主流路14并行布置。放大流路17与供给端口P相连接并与可变主孔口A1下游的主流路14相连接,即,到达可变主孔口A1和工作端口孔口A4,A5之一之间的点。
可变放大孔口AU被布置在放大流路17中。辅助孔口AUd与可变放大孔口AU并行布置。该辅助孔口AUd优选地是可变孔口。
止回阀24布置在可变放大孔口AU的下游。
负载感应线25从可变放大孔口AU和止回阀24之间的放大流路17分叉。负载感应线25连接放大流路17和连接到先导阀5的控制端口CP的负载感应端口LS。
固定排放孔ALS布置在负载感应线25中。
此外,过压阀26使负载感应线25分叉。过压阀26在主流路17中的预定压力下打开,而且允许液压流体溢出到油箱13,从而降低放大流路的放大率。
可变排出孔口AUdr连接可变主孔口A1下游的主流路14和回流通道16。
孔口A1,A2,A3,A4,A5,AU,AUd,以及AUdr具有不同的特征。
可变辅助孔口AUd和可变排出孔口AUdr在空挡位置打开并在转向模式中关闭。在当前的示例中,用从0°到3°范围内的转向角定义空挡位置。转向角是例如上述线轴和套筒之间的相对转动。
可变排出孔口AUdr的打开面积总是大于可变辅助孔口AUd的打开面积。因此,穿过可变辅助孔口AUd的至少两种液压流体也可以穿过可变排出孔口AUdr。换句话说,可变排出孔口AUdr上游的液压流体不存在堆积。可以可靠地避免不期望的压力在工作端口L,R之一处增大。
在大约4°的转向角处,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开始打开。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转向角范围上这两个孔口的打开面积的比率被保持为恒定。可变放大孔口AU的打开面积是可变主孔口A1的打开面积的两倍。因此,通过放大流路17产生了是通过主流路14的流量的两倍的流量。作为AU+A1的结果,产生了是主流路14的体积流量的三倍的体积流量。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排放孔,即,可变放大孔口AU和可变主孔口A1,在转向角或转向速度上不具有恒定的比率。然而,该比率是变化的,以使放大可变。例如,从0-20RPM(转数每分钟)不存在放大,且流量在30RPM开始增大。准确阈值(20RPM和30RPM)取决于液压转向设备的应用领域。
还可以设想不对称的放大,以便出现不同的左/右放大(一个放大向右而另一个向左)。例如在不平衡缸的情况下,这是有利的。
由于在转向模式(在4°的转向角开始)中可变辅助孔口AUd和可变排出孔口AUdr关闭,因此不存在通过这两个孔口的液压流体流量。
然而,由于在空挡位置(0°到3°之间)可变主孔口A1和可变放大孔口AU关闭而可变辅助孔口AUd和可变排出孔口AUdr打开,任何来自供给端口P的流体都可以穿过转向设备1而不在转向设备1内产生增大的压力。因此,可以接受任何来自先导阀5的泄漏。
在紧急转向模式中,流体计9被用作如上所述的辅助泵。止回阀24阻塞任何通过放大流路17的逆流,以使由流体计装置15泵送的至少两种流量到达工作端口L,R之一。当流体计装置15被转向轮操作时,转向角大到足以关闭可变排出孔口AUdr。
在放大流路17中还包括在图4中被示出的放大阀门装置23。因此,即使采用图2中所示的转向设备1,正规的操作也是可能的。
该转向设备可用于反应或非反应转向系统中。在反应转向系统中,驾驶员能够在转向轮处感觉到作用在被转向的轮上的力。在非反应转向系统中,驾驶员无法在转向轮处感觉到作用在被转向的轮上的力。
Claims (15)
1.一种液压转向设备(1),包括:具有供给端口(P)和油箱端口(T)的供给端口布置、具有两个工作端口(L,R)的工作端口布置、在供给端口(P)和工作端口布置之间的主流路(14)、在工作端口布置和油箱端口(T)之间的回流流路(16)、布置在所述主流路(14)中的流量计装置(15),
所述流量计装置(15)包括流量计阀门装置(30)和至少两个流量计(27,28),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并联连接至少两个流量计(27,28),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使至少一个流量计(27)不起作用,
其特征在于,放大流路(17)与所述主流路(14)并行布置,所述放大流路(17)在从所述供给端口(P)到所述工作端口布置的方向上连接到所述流量计装置(15)下游的所述主流路(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连接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32)控制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的操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包括电磁阀(31)。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放大阀门装置(23)被布置在所述放大流路(17)中,所述放大阀门装置(23)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允许流体穿过所述放大流路(17)和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中断所述放大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放大流路(17)的放大系数不同于所述至少两个流量计(27,28)的排量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阀门装置(23)连接到放大阀门控制器(38),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38)控制所述放大阀门装置(23)的操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阀门装置(23)包括电磁阀(37)。
8.根据权利要求7或6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32)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38)能够由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驾驶员致动。
9.根据权利要求6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32)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38)能够依赖于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操作参数而致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控制器(32)和/或所述放大阀门控制器(38)能够依赖于装备有所述转向设备的车辆的环境参数而致动。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阀门装置(30)和/或所述放大阀门装置(23)是压力响应的,并且在所述供给端口(P)处的压力降低到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二操作模式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2、5、6、7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可变主孔口(A1)被布置在所述主流路(14)中,所述可变主孔口(A1)在空挡位置是关闭的并在转向模式中是打开的,可变辅助孔口(AU)被布置在所述放大流路(17)中,所述可变放大孔口(AU)在所述空挡位置是关闭的并在所述转向模式中是打开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主孔口(A1)和所述可变放大孔口(AU)的开度的比分别随转向角或转向速度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主孔口(A1)和所述可变放大孔口(AU)的开度的比相对于转向方向是不对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转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孔口(A1)被布置在所述流量计装置(9)的下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1010247.2A EP2610136B1 (en) | 2011-12-28 | 2011-12-28 | Hydraulic steering device |
EP11010247.2 | 2011-12-28 | ||
PCT/EP2012/005121 WO2013097927A1 (en) | 2011-12-28 | 2012-12-10 | Hydraulic steering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6641A CN104066641A (zh) | 2014-09-24 |
CN104066641B true CN104066641B (zh) | 2016-06-22 |
Family
ID=47358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6512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66641B (zh) | 2011-12-28 | 2012-12-10 | 液压转向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42668B2 (zh) |
EP (1) | EP2610136B1 (zh) |
CN (1) | CN104066641B (zh) |
WO (1) | WO20130979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93213B1 (en) * | 2015-05-13 | 2017-09-13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
EP3093212B1 (en) * | 2015-05-13 | 2017-03-29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c steering unit and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
EP3093214B1 (en) * | 2015-05-13 | 2017-10-04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
DE102017109795B4 (de) * | 2017-05-08 | 2019-01-24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09803B4 (de) | 2017-05-08 | 2019-01-31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09798B4 (de) | 2017-05-08 | 2018-12-27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09801B4 (de) | 2017-05-08 | 2019-02-07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v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09800B4 (de) * | 2017-05-08 | 2019-01-24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09794B4 (de) * | 2017-05-08 | 2019-05-09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DE102017117149B3 (de) * | 2017-07-28 | 2018-11-22 | Hydraulik Nord Fluidtechnik Gmbh & Co. Kg | Hydraulische Lenkeinrichtung mit Lastsignal |
DE102018125053B4 (de) * | 2018-10-10 | 2022-02-17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anordnung |
DE102018125051B4 (de) * | 2018-10-10 | 2022-05-05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anordnung |
DE102018133300B4 (de) * | 2018-12-21 | 2020-08-20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sche Lenkeinhei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12A (zh) * | 1987-11-26 | 1989-08-09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特别用于机动车的静压助力控制装置 |
CN1206382A (zh) * | 1995-03-29 | 1999-01-27 | 丹福斯有限公司 | 液压控制装置 |
DE102005035171A1 (de) * | 2005-07-27 | 2007-02-01 | Bosch Rexroth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ohydraulische Lenkung |
CN101952159A (zh) * | 2008-03-11 | 2011-01-19 | 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 | 控制系统和包括该控制系统的作业机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D99758A1 (zh) | 1971-07-22 | 1973-08-20 | ||
US4620416A (en) | 1982-06-14 | 1986-11-04 | Eaton Corporation | Load sensing system |
US5620026A (en) | 1995-03-17 | 1997-04-15 | Eaton Corporation | Fluid controller and improved backflow prevention therefor |
DE19511501C2 (de) | 1995-03-29 | 1997-02-06 | Danfoss As | Hydraulische Steuereinrichtung |
US5819532A (en) | 1997-06-06 | 1998-10-13 | Eaton Corporation | Dynamic load signal fluid controller with instant on flow amplification |
DE19942544C2 (de) | 1999-09-07 | 2003-12-04 | Bosch Rexroth Ag | Hydraulische Lenkeinrichtung mit Übersetzungsänderung |
US6318078B1 (en) | 2000-05-12 | 2001-11-20 | Eaton Corporation | Fluid controller and fluid meter bypass arrangement |
DE10252215B3 (de) | 2002-11-11 | 2004-10-07 | Bosch Rexroth Ag | Hydraulische Lenkeinrichtung mit Stromverstärkung |
DE10257130B4 (de) | 2002-12-05 | 2006-07-27 | Sauer-Danfoss Aps | Vollhydraulische Lenkung |
US7913800B2 (en) | 2006-10-30 | 2011-03-29 | Deere & Company | Steering system with variable flow rate amplification ratio and associated method |
US8225603B2 (en) | 2008-02-07 | 2012-07-24 | Eaton Corporation | Fluid controller with multiple fluid meters |
CN201297306Y (zh) | 2008-11-25 | 2009-08-26 |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转向器试验设备的液压装置 |
CN201484482U (zh) | 2009-08-07 | 2010-05-26 | 伊顿液压系统(济宁)有限公司 | 全液压双定转子转向器 |
EP2753570A1 (en) * | 2011-09-09 | 2014-07-16 | Eaton Corporation | Steered wheel visual feedback system for variable rate steering systems |
EP2610137B1 (en) * | 2011-12-28 | 2014-03-05 | Sauer-Danfoss ApS | Hydraulic steering device |
EP2786915B1 (en) * | 2013-04-05 | 2016-05-25 | Danfoss Power Solutions Aps | Hydraulic steering arrangement |
-
2011
- 2011-12-28 EP EP11010247.2A patent/EP261013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
- 2012-12-10 WO PCT/EP2012/005121 patent/WO201309792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10 US US14/368,380 patent/US924266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2-10 CN CN201280065129.XA patent/CN1040666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12A (zh) * | 1987-11-26 | 1989-08-09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特别用于机动车的静压助力控制装置 |
CN1206382A (zh) * | 1995-03-29 | 1999-01-27 | 丹福斯有限公司 | 液压控制装置 |
DE102005035171A1 (de) * | 2005-07-27 | 2007-02-01 | Bosch Rexroth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ohydraulische Lenkung |
CN101952159A (zh) * | 2008-03-11 | 2011-01-19 | 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 | 控制系统和包括该控制系统的作业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6641A (zh) | 2014-09-24 |
US9242668B2 (en) | 2016-01-26 |
US20150158523A1 (en) | 2015-06-11 |
EP2610136A1 (en) | 2013-07-03 |
EP2610136B1 (en) | 2014-01-22 |
WO2013097927A1 (en) | 2013-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66641B (zh) | 液压转向设备 | |
US9133605B2 (en) | Flow sensing based variable pump control technique in a hydraulic system with open center control valves | |
US9309647B2 (en) | Steering device for wheel loader | |
JP5389461B2 (ja) | 液圧モータ | |
CN111017013B (zh) | 液压转向装置 | |
US10118637B2 (en) | Load-sensing system | |
CN108860306B (zh) | 液压转向单元 | |
US11078646B2 (en) | Shovel and control valve for shovel | |
EP3093212B1 (en) | Hydraulic steering unit and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 |
BG67315B1 (bg) | Хидравлична система за управление | |
BG67167B1 (bg) | Хидравличн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 управление | |
CN106143603B (zh) | 液压转向系统 | |
US5361584A (en) | Hydrostatic drive system | |
US10723378B2 (en) | Hydraulic steering unit | |
CN108860300B (zh) | 液压转向单元 | |
KR20200065597A (ko) | 특수 차량용 자동 조향 제어 시스템 | |
EP2127998A1 (en) | Hydraulic steering unit | |
US10953914B2 (en) | Hydraulic steering unit | |
JP4109402B2 (ja) | 車両の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240034397A1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5394284B2 (ja) | 負荷圧感応型油圧回路 | |
JP2009184618A (ja) | 作業車の油圧制御構造 | |
JPH0828507A (ja) | パイロット圧油供給装置 | |
JP2006306573A (ja) | フォークリフト用制御回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