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1181A - 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 Google Patents
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41181A CN104041181A CN201380005156.2A CN201380005156A CN104041181A CN 104041181 A CN104041181 A CN 104041181A CN 201380005156 A CN201380005156 A CN 201380005156A CN 104041181 A CN104041181 A CN 1040411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sin bed
- electrode
- light
- luminescence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1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1树脂层形成于(a)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特定的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及用以形成该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背景技术
发光组件具有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依此顺序积层透明阳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及阴电极层而成的基本构成。例如有机电致发光组件是:将来自其阳电极层的电洞、来自其阴电极层的电子注入至包含有机材料的发光材料层的内部,在发光材料层的内部使电洞与电子再结合,从而生成激子(exciton),通过该激子失活时的光的释放(荧光、磷光)而发光的发光组件,由该发光材料层产生的光自透明基板侧出射至发光组件的外部。
专利文献1中揭示具有使用聚醚砜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高折射率树脂的高折射率层的发光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964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光组件,可自透明基板侧某种程度有效率地出射由发光材料层所产生的光。然而,存在因发光材料层发出的光,而导致聚醚砜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高折射率树脂劣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根据包括如下树脂层的发光组件,而可达成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树脂层包含具有特定的玻璃转移温度的聚合物,且包含具有特定的粒径的粒子。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的[1]~[7]。
[1]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1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1树脂层形成于
(a)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
[2]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1树脂层还包含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小于10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B)。
[3]如[1]或[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更包括第2树脂层,且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d)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4]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及
(d)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
[6]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1树脂层。
[7]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2树脂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光的出射效率优异。此外,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耐久性亦优异,因此即便在严酷的使用条件下,亦可长期不降低性能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1的剖面图。
图2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2的剖面图。
图3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3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光组件》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各种实施形态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如下的发光组件,则并无特别限制,即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第1树脂层,且上述第1电极、上述发光层、上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上述第1树脂层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下亦称为“聚合物(I)”)、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且形成于
(a)上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b)上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图1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1即发光组件10。发光组件1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11、第1电极13、发光层15、第2电极17及第1树脂层18而成的结构。即,第1树脂层18设置于第2电极17的设有发光层15之侧的相反侧的面上。
第2电极17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通过第2电极17及第1树脂层18,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10的外部。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由于包括第1树脂层18,因此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通过第2电极17而进入空气中时,通过光的折射而可提高出射至发光组件外部的效率。
发光组件10较佳为第2电极17的折射率、第1树脂层18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此外,较佳为第2电极17与第1树脂层18的折射率之差、第1树脂层18与空气的折射率之差小。若第2电极、第1树脂层及空气的折射率存在此种关系,则在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出射至发光组件10的外部的步骤中,在第2电极17与第1树脂层18的界面及第1树脂层18与空气的界面难以发生全反射,因此认为光的出射效率变高。
图1中,第1树脂层18以与第2电极17的一个面接触而形成者来图示,但在第1树脂层18与第2电极17之间,亦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各种层。
另外,在基板11的形成有第1电极13之侧的相反侧、基板11与第1电极13之间、第1电极13与发光层15之间、发光层15与第2电极17之间、第1树脂层18的形成有第2电极17之侧的相反侧,亦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种层。
作为此种各种层,就获得光的出射效率更高的发光组件等的方面而言,为了使折射率随着自发光组件15经第1树脂层18向发光组件10的外部行进而变小,而在第2电极17与第1树脂层18之间、及/或第1树脂层18的形成有第2电极17之侧的相反侧,可设置第2树脂层或第3树脂层等层。
另外,图1中虽未图示,但亦可进一步设置用以密封发光组件10的公知的密封层,而可实现各种变形例。
图2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2即发光组件20。
发光组件2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21、第1树脂层28、第1电极23、发光层25及第2电极27而成的结构。即,第1树脂层28设置于第1电极23的设有发光层25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
第1电极23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25产生的光,通过第1电极23、第1树脂层28及基板21,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20的外部。
发光组件20的变形例与上述相同。
发光组件20较佳为第1电极23的折射率、第1树脂层28的折射率、基板21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
另外,若考虑到发光组件20的光的出射效率,则上述基板21较佳为折射率小于第1树脂层28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发光组件20由于具有第1树脂层28,因此可将由发光层25产生的光通过光的折射而有效地出射至外部,而成为光的出射效率高的发光组件。
图3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3即发光组件30。
发光组件3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31、第1或第2树脂层38、第1电极33、发光层35、第2电极37及第1或第2树脂层39而成的结构。即,树脂层38设置于第1电极33的设有发光层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树脂层39设置于第2电极37的设有发光层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但上述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的至少一种为第1树脂层。另外,上述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亦可两者均为第1树脂层。
第1电极33及第2电极37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35产生的光,通过第1电极33及第2电极37后,分别通过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30的外部。
发光组件30的变形例与上述相同。
发光组件30较佳为:第2电极37的折射率、树脂层39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且第1电极33的折射率、树脂层38的折射率、基板31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
另外,若考虑到发光组件30的光的出射效率,则上述基板31较佳为折射率小于树脂层38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发光组件20由于具有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因此可将由发光层35产生的光通过光的折射而有效地出射至外部,而成为光的出射效率高的发光组件。
<基板>
上述基板可使用通常的发光组件中所使用的基板,较佳为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透明性、表面平滑性、操作容易性及防水性优异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第1电极>
上述第1电极可使用第1电极形成用物质,通过蒸镀法或溅镀法等而在基板的上表面等进行制造。在形成穿透型电极时,第1电极形成用物质可使用透明且导电性优异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IZ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等。
另外,在形成反射型电极时,第1电极形成用物质可使用镁(Mg)、铝(Al)、铝-锂(Al-Li)、钙(Ca)、镁-铟(Mg-In)、镁-银(Mg-Ag)等。第1电极的厚度只要根据所期望的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发光层>
上述发光层较佳为利用通过施加电场而表现发光现象的物质进行成膜的发光层。此种物质可使用先前以来一直使用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物质:活化硫化锌ZnS:X(其中X为Mn、Tb、Cu、Sm等活化元素)、CaS:Eu、SrS:Ce、SrGa2S4:Ce、CaGa2S4:Ce、CaS:Pb、BaAl2S4:Eu等无机电致发光(EL)物质;8-羟基喹啉的铝错合物、芳香族胺类、蒽单晶等低分子色素系有机EL物质;聚(对苯乙炔)、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苯乙炔]、聚(3-烷基噻吩)、聚乙烯咔唑等共轭高分子系有机EL物质等。
这些中,由于第1树脂层包含聚合物(I),因此发光层较佳为使用有机EL物质而形成的层。如此,在发光层为使用有机EL物质而形成的层时,可获得有机EL组件。发光层的厚度通常为10nm~1000nm,较佳为30nm~500nm,尤佳为50nm~200nm。发光层可通过蒸镀或溅镀等真空成膜制程、或将氯仿等作为溶剂的涂布制程而形成。
<第2电极>
上述第2电极可使用第2电极形成用物质,通过蒸镀法或溅镀法等而制造。第2电极形成用物质可列举:锂(Li)、镁(Mg)、铝(Al)、铝-锂(Al-Li)、钙(Ca)、镁-铟(Mg-In)、镁-银(Mg-Ag)等。
由这些物质形成薄膜而可获得穿透型电极。另外,亦可为包含ITO、IZO而成的穿透型电极。第2电极的厚度只要根据所期望的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上述第2电极较佳为电子注入电极即阴极。
<第1树脂层>
上述第1树脂层较佳为由至少包含聚合物(I)、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及有机溶剂(以下亦称为“特定溶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形成的层。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由于含有上述第1树脂层,因此成为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此种第1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此时,包含相同组成的第1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不同组成的第1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亦可包含2层以上。
[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聚合物(I))]
上述聚合物(I)可较佳地使用:芳香族聚醚系聚合物(以下亦称为“聚合物(II)”)及聚酰亚胺系聚合物等热塑性树脂、以及硅酮系、环氧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环氧系丙烯酸酯等热硬化性树脂。特别是通过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后述聚合物(III),而可获得成膜性优异的树脂组成物,并可获得光的出射效率及耐热性等平衡性充分优异的发光组件。
聚合物(I)可单独使用1种,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聚合物(I)]
上述聚合物(I)是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350℃的聚合物,较佳为240℃~330℃,更佳为250℃~300℃。
上述聚合物(I)的玻璃转移温度例如使用理学(Rigaku)公司制造的8230型(商品名)DSC测定装置(升温速度20℃/分钟)进行测定。
包含此种聚合物(I)的树脂层,其耐热性、力学强度及电气特性等平衡性充分优异。
上述聚合物(II)是通过在主链上形成醚键的反应而得的聚合物,较佳为具有选自由下述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亦称为“结构单元(1)”)及下述式(2)所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亦称为“结构单元(2)”)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结构单元(i)的聚合物(以下亦称为“聚合物(III)”)。通过聚合物具有结构单元(i),而成为玻璃转移温度为上述范围的芳香族聚醚系聚合物。包含此种聚合物(III)的树脂层,其耐热性、电气特性及透明性优异,且具有高的折射率。此外,若树脂层包含聚合物(III),则可获得光的出射效率及耐久性优异的发光组件。
另外,上述聚合物(II)、特别是聚合物(III)与聚醚砜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等相比,可见光范围的光的吸收少,因此难以因可见光而引起树脂劣化。因此包括包含上述聚合物(II)、特别是聚合物(III)的树脂层的发光组件,特别是耐久性优异,因此较佳。
[化1]
上述式(1)中,R1~R4分别独立表示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a~d分别独立表示0~4的整数,较佳为0或1。
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可列举:碳数1~12的1价烃基、以及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等。
碳数1~12的1价烃基可列举: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烃基、碳数3~12的脂环式烃基及碳数6~12的芳香族烃基等。
上述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烃基较佳为碳数1~8的直链或支链烃基,更佳为碳数1~5的直链或支链烃基。
上述直链或支链烃基的较佳的具体例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正己基及正庚基。
上述碳数3~12的脂环式烃基较佳为碳数3~8的脂环式烃基,更佳为碳数3或碳数4的脂环式烃基。
碳数3~12的脂环式烃基的较佳的具体例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及环己基等环烷基;环丁烯基、环戊烯基及环己烯基等环烯基。该脂环式烃基的键合部位可为脂环上的任意碳。
上述碳数6~12的芳香族烃基可列举:苯基、联苯基及萘基等。该芳香族烃基的键合部位可为芳香族环上的任意碳。
包含氧原子的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包含氢原子、碳原子及氧原子的有机基,其中较佳为可列举:包含醚键、羰基或酯键以及烃基的总碳数1~12的有机基等。
具有醚键的总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碳数1~12的烷氧基、碳数2~12的烯氧基、碳数2~12的炔氧基、碳数6~12的芳氧基及碳数1~12的烷氧基烷基等。具体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苯氧基、丙烯氧基、环己氧基及甲氧基甲基等。
另外,具有羰基的总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碳数2~12的酰基等。具体可列举:乙酰基、丙酰基、异丙酰基及苯甲酰基等。
具有酯键的总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碳数2~12的酰氧基等。具体可列举:乙酰氧基、丙酰氧基、异丙酰氧基及苯甲酰氧基等。
包含氮原子的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包含氢原子、碳原子及氮原子的有机基,具体可列举:氰基、咪唑基、三唑基、苯并咪唑基及苯并三唑基等。
包含氧原子及氮原子的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包含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的有机基,具体可列举:恶唑基、恶二唑基、苯并恶唑基及苯并恶二唑基等。
上述式(1)中的R1~R4较佳为碳数1~12的1价烃基,更佳为碳数6~12的芳香族烃基,尤佳为苯基。
[化2]
上述式(2)中,R1~R4及a~d分别独立与上述式(1)中的R1~R4及a~d同义,Y表示单键、-SO2-或>C=O,R7及R8分别独立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或硝基,m表示0或1。其中m为0时,R7不为氰基。g及h分别独立表示0~4的整数,较佳为0。
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可列举:与上述式(1)中的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相同的有机基等。
上述聚合物(III)中,上述结构单元(1)与上述结构单元(2)的摩尔比(其中两者(结构单元(1)+结构单元(2))的合计为100),就成为光学特性、耐热性及力学特性等优异的聚合物等的方面而言,较佳为结构单元(1)∶结构单元(2)=50∶50~100∶0,更佳为结构单元(1)∶结构单元(2)=70∶30~100∶0,尤佳为结构单元(1)∶结构单元(2)=80∶20~100∶0。
此处,力学特性是指聚合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弹性模数等性质。
另外,上述聚合物(III)可更具有选自由下述式(3)所示的结构单元及下述式(4)所示的结构单元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结构单元(ii)。若上述聚合物(III)具有此种结构单元(ii),则由具有该聚合物(III)的组成物获得的树脂层的力学特性提高,因此较佳。
[化3]
上述式(3)中,R5及R6分别独立表示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Z表示单键、-O-、-S-、-SO2-、>C=O、-CONH-、-COO-或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n表示0或1。e及f分别独立表示0~4的整数,较佳为0。
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可列举:与上述式(1)中的碳数1~12的1价有机基相同的有机基等。
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可列举:碳数1~12的2价烃基、碳数1~12的2价卤化烃基、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以及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2价卤化有机基等。
碳数1~12的2价烃基可列举: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2价烃基、碳数3~12的2价脂环式烃基及碳数6~12的2价芳香族烃基等。
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2价烃基可列举:亚甲基、亚乙基、三亚甲基、亚异丙基、五亚甲基、六亚甲基及七亚甲基等。
碳数3~12的2价脂环式烃基可列举:亚环丙基、亚环丁基、亚环戊基及亚环己基等亚环烷基;亚环丁烯基、亚环戊烯基及亚环己烯基等亚环烯基等。
碳数6~12的2价芳香族烃基可列举:亚苯基、亚萘基及亚联苯基等。
碳数1~12的2价卤化烃基可列举: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2价卤化烃基、碳数3~12的2价卤化脂环式烃基及碳数6~12的2价卤化芳香族烃基等。
碳数1~12的直链或支链2价卤化烃基可列举:二氟亚甲基、二氯亚甲基、四氟亚乙基、四氯亚乙基、六氟三亚甲基、六氯三亚甲基、六氟亚异丙基及六氯亚异丙基等。
碳数3~12的2价卤化脂环式烃基可列举:上述碳数3~12的2价脂环式烃基中所例示的基团的至少一部分氢原子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取代而成的基团等。
碳数6~12的2价卤化芳香族烃基可列举:上述碳数6~12的2价芳香族烃基中所例示的基团的至少一部分氢原子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取代而成的基团等。
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有机基可列举:包含氢原子及碳原子、与氧原子及/或氮原子的有机基,并且可列举:包含醚键、羰基、酯键或酰胺键以及烃基的总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等。
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2价卤化有机基具体可列举:包含选自由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原子的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中所例示的基团的至少一部分氢原子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取代而成的基团等。
上述式(3)中的Z较佳为单键、-O-、-SO2-、>C=O或碳数1~12的2价有机基,更佳为碳数1~12的2价烃基、碳数1~12的2价卤化烃基或碳数3~12的2价脂环式烃基。
[化4]
上述式(4)中,R7、R8、Y、m、g及h分别独立与上述式(2)中的R7、R8、Y、m、g及h同义,R5、R6、Z、n、e及f分别独立与上述式(3)中的R5、R6、Z、n、e及f同义。另外,m为0时,R7不为氰基。
上述聚合物(III)中,上述结构单元(i)与上述结构单元(ii)的摩尔比(其中两者((i)+(ii))的合计为100),就成为光学特性、耐热性及力学特性等优异的聚合物等的方面而言,较佳为(i)∶(ii)=50∶50~100∶0,更佳为(i)∶(ii)=70∶30~100∶0,尤佳为(i)∶(ii)=80∶20~100∶0。
此处,力学特性是指聚合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弹性模数等性质。
上述聚合物(III)就成为光学特性、耐热性及力学特性等优异的聚合物等的方面而言,较佳为上述结构单元(i)及上述结构单元(ii)在全部结构单元中含有70摩尔%以上,更佳为在全部结构单元中含有95摩尔%以上。
上述聚合物(III)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而获得:使包含选自由下述式(5)所示的化合物(以下亦称为“化合物(5)”)及下述式(7)所示的化合物(以下亦称为“化合物(7)”)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成分(以下亦称为“(A)成分”),与包含下述式(6)所示的化合物的成分(以下亦称为“(B)成分”)反应。
[化5]
上述式(5)中,X独立表示卤素原子,较佳为氟原子。
[化6]
上述式(7)中,R7、R8、Y、m、g及h分别独立与上述式(2)中的R7、R8、Y、m、g及h同义,X独立与上述式(5)中的X同义。其中m为0时,R7不为氰基。
[化7]
上述式(6)中,Ra分别独立表示氢原子、甲基、乙基、乙酰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其中较佳为氢原子。另外,式(6)中,R1~R4及a~d分别独立与上述式(1)中的R1~R4及a~d同义。
上述化合物(5)具体可列举:2,6-二氟苯甲腈(2,6-difluorobenzonitrile,DFBN)、2,5-二氟苯甲腈、2,4-二氟苯甲腈、2,6-二氯苯甲腈、2,5-二氯苯甲腈、2,4-二氯苯甲腈及这些的反应性衍生物等。特别是就反应性及经济性等的观点而言,较佳为使用2,6-二氟苯甲腈及2,6-二氯苯甲腈。这些化合物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式(6)所示的化合物(以下亦称为“化合物(6)”)具体可列举:9,9-双(4-羟基苯基)茀(9,9-Bis(4-hydroxyphenyl)fluorene,BPFL)、9,9-双(3-苯基-4-羟基苯基)茀、9,9-双(3,5-二苯基-4-羟基苯基)茀、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茀、9,9-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茀、9,9-双(4-羟基-3-环己基苯基)茀及这些的反应性衍生物等。上述化合物中,较佳为使用9,9-双(4-羟基苯基)茀及9,9-双(3-苯基-4-羟基苯基)茀。这些化合物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化合物(7)具体可列举:4,4′-二氟二苯甲酮、4,4′-二氟二苯基砜(4,4′-difluorodiphenylsulfone,DFDS)、2,4′-二氟二苯甲酮、2,4′-二氟二苯基砜、2,2′-二氟二苯甲酮、2,2′-二氟二苯基砜、3,3′-二硝基-4,4′-二氟二苯甲酮、3,3′-二硝基-4,4′-二氟二苯基砜、4,4′-二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基砜、2,4′-二氯二苯甲酮、2,4′-二氯二苯基砜、2,2′-二氯二苯甲酮、2,2′-二氯二苯基砜、3,3′-二硝基-4,4′-二氯二苯甲酮及3,3′-二硝基-4,4′-二氯二苯基砜等。这些中,较佳为4,4′-二氟二苯甲酮、4,4′-二氟二苯基砜。这些化合物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选自由化合物(5)及化合物(7)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在(A)成分100摩尔%中,较佳为含有80摩尔%~100摩尔%,更佳为含有90摩尔%~100摩尔%。
另外,(B)成分较佳为根据需要包含下述式(8)所示的化合物。化合物(6)在(B)成分100摩尔%中,较佳为含有50摩尔%~100摩尔%,更佳为含有80摩尔%~100摩尔%,尤佳为含有90摩尔%~100摩尔%。
[化8]
上述式(8)中,R5、R6、Z、n、e及f分别独立与上述式(3)中的R5、R6、Z、n、e及f同义,Ra分别独立与上述式(6)中的Ra同义。
上述式(8)所示的化合物可列举:对苯二酚、间苯二酚、2-苯基对苯二酚、4,4′-联苯二酚、3,3′-联苯二酚、4,4′-二羟基二苯基砜、3,3′-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二苯甲酮、3,3′-二羟基二苯甲酮、1,1′-联-2-萘酚、1,1′-联-4-萘酚、2,2-双(4-羟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4-羟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及这些的反应性衍生物等。上述化合物中,较佳为间苯二酚、4,4′-联苯二酚、2,2-双(4-羟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4-羟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就反应性及力学特性的观点而言,较佳为使用4,4′-联苯二酚。这些化合物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聚合物(III)更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所示的方法(I′)进行合成。
方法(I′):
使(B)成分在有机溶剂中与碱金属化合物反应,而获得(B)成分(化合物(6)及/或化合物(8)等)的碱金属盐后,使所得的碱金属盐与(A)成分反应。另外,通过在(A)成分的存在下进行(B)成分与碱金属化合物的反应,而可使(B)成分的碱金属盐与(A)成分反应。
反应所使用的碱金属化合物可列举:锂、钾及钠等碱金属;氢化锂、氢化钾及氢化钠等氢化碱金属;氢氧化锂、氢氧化钾及氢氧化钠等氢氧化碱金属;碳酸锂、碳酸钾及碳酸钠等碱金属碳酸盐;碳酸氢锂、碳酸氢钾及碳酸氢钠等碱金属碳酸氢盐等。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碱金属化合物以如下的量进行使用:相对于上述(B)成分中的全部-O-Ra,而碱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原子的量通常为1倍~3倍当量、较佳为1.1倍~2倍当量、尤佳为1.2倍~1.5倍当量。
另外,反应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使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啶酮、γ-丁基内酯、环丁砜、二甲基亚砜、二乙基亚砜、二甲基砜、二乙基砜、二异丙基砜、二苯基砜、二苯醚、二苯甲酮、二烷氧基苯(烷氧基的碳数1~4)及三烷氧基苯(烷氧基的碳数1~4)等。这些溶剂中,特佳为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环丁砜、二苯基砜及二甲基亚砜等介电常数高的极性有机溶剂。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再者,上述反应时,亦可进一步使用苯、甲苯、二甲苯、己烷、环己烷、辛烷、氯苯、二恶烷、四氢呋喃、苯甲醚及苯乙醚等与水共沸的溶剂。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A)成分与(B)成分的使用比例,在将(A)成分与(B)成分的合计设为100摩尔%时,(A)成分较佳为45摩尔%以上55摩尔%以下,更佳为50摩尔%以上52摩尔%以下,尤佳为超过50摩尔%且52摩尔%以下,(B)成分较佳为45摩尔%以上55摩尔%以下,更佳为48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尤佳为48摩尔%以上且小于50摩尔%。
另外,反应温度较佳为60℃~250℃,更佳为80℃~200℃的范围。反应时间较佳为15分钟~100小时,更佳为1小时~24小时的范围。
上述聚合物(II)通过东曹(TOSOH)制造的HLC-8220型(商品名)GPC(凝胶渗透层析)装置(管柱:TSKgelα-M(商品名)、展开溶剂:四氢呋喃(以下亦称为“THF”))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较佳为5,000~500,000,更佳为15,000~400,000,尤佳为30,000~300,000。
上述聚合物(II)通过热重量分析法(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TGA)测定的热分解温度,较佳为450℃以上,更佳为475℃以上,尤佳为490℃以上。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可直接使用上述方法(I′)中所得的聚合物(III)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此时,上述反应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为特定溶剂。
另外,上述组成物亦可通过以下方式而制备:自通过上述方法而得的聚合物(III)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以固体成分的形态单离(纯化)聚合物(III)后,再次溶解于特定溶剂中。
以固体成分的形态单离(纯化)上述聚合物(III)的方法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甲醇等聚合物的不良溶剂中使聚合物再次沉淀,然后进行过滤,接着将滤物减压干燥等。
使上述聚合物(III)再次溶解的特定溶剂较佳为选择:容易溶解上述聚合物(III)者。例如较佳为使用: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环己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及γ-丁内酯,就涂敷性、经济性的观点而言,较佳为适宜使用二氯甲烷、环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及N-甲基-2-吡咯烷酮。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可并用2种以上。
另外,为了实现涂敷时的干燥性或均匀性、表面平滑性等的提高,可将选自其他特定溶剂、例如醚系有机溶剂、酯系有机溶剂、酮系有机溶剂、烃系有机溶剂、醇系有机溶剂的1种、或2种以上的溶剂进行适当组合而使用。此时,大气压下(1,013hPa)的沸点较佳为40℃~250℃、更佳为50℃~150℃的范围内的有机溶剂,较佳为在可使聚合物(III)均匀地溶解、分散的范围内使用。
这些其他特定溶剂的较佳例可列举: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甲醚等二醇醚类;乙酸乙基溶纤剂、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丙二醇乙醚乙酸酯等乙二醇烷醚乙酸酯类;乳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等酯类;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乙基甲醚等二乙二醇类;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2-庚酮、环己酮、甲基戊基酮等酮类。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上述特定溶剂亦可较佳地用于包含聚合物(III)以外的聚合物(I)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环氧系树脂]
包含上述环氧系树脂的树脂层,其耐热性、力学强度及黏接性等平衡性充分优异。包含此种环氧系树脂的树脂层,可通过使用包含环氧化合物、及可使该环氧化合物硬化的化合物(以下亦称为“硬化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而形成。
环氧化合物具体可列举: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双酚S二缩水甘油醚等双酚型环氧化合物;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甲酚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等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3′,4′-环氧环己烷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2-(3,4-环氧环己基-5,5-螺-3,4-环氧)环己烷-间二恶烷、双(3,4-环氧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乙烯基环氧环己烷、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双(3,4-环氧-6-甲基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3′,4′-环氧-6′-甲基环己烷甲酸3,4-环氧-6-甲基环己酯、亚甲基双(3,4-环氧环己烷)、二环戊二烯二环氧化物、乙二(3,4-环氧环己烷甲酸酯)、环氧化四苄醇、内酯改质3′,4′-环氧环己烷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内酯改质环氧化四氢苄醇、环氧环己烷、氢化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氢化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氢化双酚AD二缩水甘油醚等脂环式环氧化合物类;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甘油三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等脂肪族环氧化合物;溴化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溴化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溴化双酚S二缩水甘油醚等卤化环氧化合物;四缩水甘油基胺基苯基甲烷等缩水甘油基胺型环氧化合物、及9,9-双[4-(2-缩水甘油氧基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茀等具有茀骨架的环氧化合物等。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硬化剂具体可列举:脂肪族胺、芳香族胺、改质胺等胺类、聚酰胺树脂、三级胺、二级胺、咪唑类、硫醇类、酸酐类、三氟化硼胺错合物、二氰基酰胺、及有机酸酰肼等。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环氧系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较佳为170℃~350℃,更佳为175℃~300℃。玻璃转移温度例如使用理学公司制造的8230型(商品名)DSC测定装置(升温速度20℃/分钟)进行测定。
作为具有此种玻璃转移温度的环氧系树脂,环氧化合物较佳为使用酚醛清漆型环氧化合物、或具有茀骨架的环氧化合物,硬化剂较佳为使用包含酸酐类的组合者。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的聚合物(I)的浓度亦取决于该聚合物的分子量,通常为1质量%~40质量%,较佳为5质量%~25质量%。若组成物中的聚合物(I)的浓度为上述范围,则可形成能实现厚膜化,难以产生针孔,且表面平滑性优异的树脂层。
另外,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黏度亦取决于聚合物(I)的分子量或浓度,较佳为50mPa·s~100,000mPa·s,更佳为500mPa·s~50,000mPa·s,尤佳为1000mPa·s~20,000mPa·s。若组成物的黏度为上述范围,则树脂层形成中的组成物的滞留性优异,且容易调整厚度,因此容易形成树脂层。
[粒子(A)]
上述树脂层包含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因此,可对上述树脂层赋予光扩散功能,而且可提高光的出射效率。
粒子(A)的平均粒径较佳为0.2μm~3μm,更佳为0.3μm~2μm。
另外,该平均粒径可通过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子分布测定装置进行测定。
粒子(A)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处为了赋予光扩散功能,较佳为使用粒子(A)与上述聚合物(I)的折射率差大的粒子,此种粒子可列举:具有高折射率的粒子或具有低折射率的粒子。
具有高折射率的粒子可使用:与作为下述金属氧化物粒子(B)而例示的粒子相同的粒子等(其中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另外,具有低折射率的粒子是25℃时的波长632.8nm的光的折射率较佳为1.55以下、更佳为1.50以下的粒子,具体而言,较佳为使用有机粒子。
有机粒子可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粒子、聚苯乙烯粒子及有机交联粒子等。
上述有机交联粒子可由交联性单体制造。该交联性单体较佳为使用:以二乙烯苯为代表的非共轭二乙烯基化合物、或以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等为代表的多元丙烯酸酯化合物等具有2个以上共聚合性双键的化合物。更佳为具有2个共聚合性双键的化合物。
另外,上述有机粒子就低折射率化的观点而言,可使用中空粒子。
关于粒子(A)的添加量,考虑到粒子本身的比重、且与上述聚合物(I)的折射率差,较佳为适当调整,并无特别限制,为了对树脂层赋予物理强度及充分的光扩散功能,粒子(A)的添加量具体而言,相对于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份,较佳为1质量份~2000质量份,更佳为2质量份~1000质量份,特佳为10质量份~100质量份。
若粒子(A)的调配量为上述范围,则可在维持耐龟裂性等的状态下适当调整树脂层的光扩散功能。
另外,所用的粒子(A)为溶剂分散溶胶时,上述粒子(A)的调配量是指不含溶剂的质量,该溶胶所含的溶剂的量作为上述特定溶剂的量计算。
[金属氧化物粒子(B)]
在上述树脂层中,为了获得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较佳为调配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小于100nm的金属氧化物粒子(B)。此种粒子(B)是25℃时的波长632.8nm的光的折射率较佳为1.75以上、更佳为1.80以上、特佳为1.85以上的微粒子。通过使用包含具有此种折射率的粒子(B)的树脂层,而可获得光的出射效率更优异的发光组件。
另外,折射率例如使用棱镜耦合器(prism coupler)Model2010(商品名,麦特里肯(Metricon)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上述粒子(B)例如可列举: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钽、氧化铟、氧化铪、氧化锡、氧化铌、钛酸钡及这些的复合物等金属氧化物粒子。其中较佳为氧化锆(ZrO2)、氧化钛(TiO2)或钛酸钡(BaTiO3)的微粒子,及在氧化钛的微粒子的表面涂布二氧化硅(SiO2)、氧化锆(ZrO2)或氢氧化铝(Al(OH)3)而抑制氧化钛的光触媒功能的微粒子。
上述氧化钛若具有TiO2结构,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锐钛矿型、金红石型、板钛矿型等,就抑制上述光触媒功能以及折射率的方面而言,最佳为金红石型。
这些粒子(B)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粒子(B)的平均粒径较佳为3nm~70nm,更佳为5nm~50nm。若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内,则可获得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层。另外,平均粒径可通过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子分布测定装置进行测定。
上述粒子(B)可为粉体状,亦可为溶剂分散溶胶。溶剂分散溶胶所含的溶剂例如可列举:2-丁醇、甲醇、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N-甲基-2-吡咯烷酮、丙二醇单甲醚、γ-丁内酯。
上述粒子(B)的调配量并无特别限制,较佳为以如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的聚合物(I)的浓度或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黏度为上述范围的量而使用,具体而言,相对于聚合物(I)100质量份,较佳为0质量份~2,000质量份,更佳为10质量份~1,500质量份,尤佳为30质量份~1,000质量份,特佳为50质量份~500质量份。若粒子(B)的调配量为上述范围,则可在维持透明性或耐龟裂性等的状态下获得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另外,所用的粒子(B)为溶剂分散溶胶时,上述粒子(B)的调配量是指不含溶剂的质量,该溶胶所含的溶剂的量作为上述特定溶剂的量计算。
[分散剂]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为了提高上述粒子(A)及/或粒子(B)的分散性,较佳为包含各种分散剂。
分散剂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分散剂例如可使用铝化合物。铝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烷氧化铝、β-二酮铝错合物。具体可列举:三乙氧基铝、三(正丙氧基)铝、三(异丙氧基)铝、三(正丁氧基)铝、三(第二丁氧基)铝等烷氧化物化合物,三(甲基乙酰乙酸)铝、三(乙基乙酰乙酸)铝、三(乙酰丙酮)铝、单乙酰丙酮双(甲基乙酸)铝、单乙酰丙酮双(乙基乙酸)铝等β-二酮错合物等。
铝化合物的市售品可列举:AIPD、PADM、AMD、ASBD、乙醇铝(Aluminium Ethoxide)、ALCH、ALCH-50F、ALCH-75、ALCH-TR、ALCH-TR-20、Alumichelate M、Alumichelate D、Alumichelate A(W)、表面处理剂OL-1000、ALGOMER、ALGOMER800AF、ALGOMER1000SF(以上为商品名,川研精化(Kawaken Fine Chemicals)(股)制造)等。
上述分散剂亦可使用非离子型分散剂。通过使用非离子型分散剂,而可提高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分散性。上述非离子型分散剂较佳为: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高分子量聚羧酸的酰胺胺盐、乙二胺环氧丙烷-环氧乙烷(propyleneoxide-ethylene oxide,PO-EO)缩合物、聚氧乙烯烷醚、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烷基葡糖苷、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脂肪酸烷醇酰胺。特佳为可列举:具有聚氧乙烯烷基结构的磷酸酯系非离子型分散剂。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的市售品可列举:楠本化成(股)制造的PLAAD ED151(商品名)等。
上述分散剂的调配量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并无特别限定,在包含分散剂时,相对于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例如为0.1质量%~5质量%。
[分散助剂]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为了提高粒子(A)及/或粒子(B)的分散性,较佳为还包含分散助剂。分散助剂可较佳地使用:选自乙酰丙酮及N,N-二甲基乙酰胺等的1种以上。
上述分散助剂的调配量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并无特别限定,在包含分散助剂时,相对于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例如为0质量%~5质量%。
[界面活性剂]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就获得具有均匀厚度的树脂层的观点而言,较佳为调配界面活性剂。上述界面活性剂可列举:硅酮系界面活性剂、氟系界面活性剂等。其中较佳为硅酮系界面活性剂。
界面活性剂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硅酮系界面活性剂的例子例如可列举:SH28PA(商品名,东丽道康宁(Dow Corning Toray)(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PAINTAD19、PAINTAD54(商品名,东丽道康宁(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Silaplane FM0411(商品名,捷恩智(JNC)(股)制造)、SF8428(商品名,东丽道康宁(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侧链含有OH基))、BYKUV3510(商品名,日本毕克化学(BYK-Chemie Japan)(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DC57(商品名,东丽道康宁硅酮(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DC190(商品名,东丽道康宁硅酮(股)制造、二甲基聚硅氧烷-聚氧亚烷基共聚物)、Silaplane FM-4411、SilaplaneFM-4421、Silaplane FM-4425、Silaplane FM-7711、Silaplane FM-7721、SilaplaneFM-7725、Silaplane FM-0411、Silaplane FM-0421、Silaplane FM-0425、SilaplaneFM-DA11、Silaplane FM-DA21、Silaplane FM-DA26、Silaplane FM0711、Silaplane FM0721、Silaplane FM-0725、Silaplane TM-070l、Silaplane TM-0701T(商品名,捷恩智(股)制造)、UV3500、UV3510、UV3530(商品名,日本毕克化学(股)制造)、BY16-004、SF8428(商品名,东丽道康宁硅酮(股)制造)、VPS-1001(商品名,和光纯药(股)制造)。
特佳的例子可列举:Silaplane FM-7711、Silaplane FM-7721、SilaplaneFM-7725、Silaplane FM-0411、Silaplane FM-0421、Silaplane FM-0425、SilaplaneFM0711、Silaplane FM0721、Silaplane FM-0725、VPS-1001(商品名)。另外亦可列举: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基的硅酮化合物的市售品即TegoRad2300、2200N(商品名,迪高化学(Tego Chemie)公司制造)等。
氟系界面活性剂的例子例如可列举:MEGAFAC F-114、MEGAFACF410、MEGAFAC F411、MEGAFAC F450、MEGAFAC F493、MEGAFACF494、MEGAFAC F443、MEGAFAC F444、MEGAFAC F445、MEGAFACF446、MEGAFAC F470、MEGAFAC F471、MEGAFAC F472SF、MEGAFACF474、MEGAFAC F475、MEGAFAC R30、MEGAFAC F477、MEGAFAC F478、MEGAFAC F479、MEGAFAC F480SF、MEGAFAC F482、MEGAFAC F483、MEGAFAC F484、MEGAFAC F486、MEGAFAC F487、MEGAFAC F559、MEGAFAC F562、MEGAFAC F563、MEGAFAC F172D、MEGAFAC F178K、MEGAFAC F178RM、MEGAFAC ESM-1、MEGAFAC MCF350SF、MEGAFACBL20、MEGAFAC R08、MEGAFAC R61、MEGAFAC R90(商品名,大日本油墨化学(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DIC)(股)制造)。
特佳的例子可列举:具有亲水性基与新油性基的MEGAFAC F559、MEGAFAC F562、MEGAFAC F563(商品名)。
上述界面活性剂的调配比例相对于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100质量%,较佳为0质量%~10质量%,更佳为0.1质量%~5质量%,特佳为0.5质量%~3质量%。若界面活性剂的调配量相对于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固体成分100质量%而超过10质量%,则有所得的树脂层的折射率降低之虞。
另外,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中可更含有抗老化剂,通过含有抗老化剂,而可进一步提高所得的树脂层的耐久性。
抗老化剂较佳为可列举:受阻酚系化合物。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受阻酚系化合物可列举:三乙二醇-双[3-(3-第三丁基-5-甲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双[3-(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2,4-双-(正辛硫基)-6-(4-羟基-3,5-二第三丁基苯胺基)-3,5-三嗪、季戊四醇四[3-(3,5-第三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1,3-三[2-甲基-4-[3-(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氧基]-5-第三丁基苯基]丁烷、2,2-硫基-二乙二[3-(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3-(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N,N-六亚甲基双(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苯丙酰胺)、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苄基)苯、三-(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苄基)-异氰尿酸酯、及3,9-双[2-[3-(3-第三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螺[5.5]十一烷等。这些可使用1种或者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本发明中,抗老化剂相对于上述聚合物(I)100重量份,较佳为以0.01重量份~10重量份的量进行使用。
[其他添加剂]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包含上述以外的各种添加剂。此种添加剂例如可列举:上述成分以外的硬化性化合物、紫外线吸收剂。
[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制造方法]
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可通过将上述聚合物(I)、粒子(A)及根据需要而调配的其他任意成分进行混合而制备。通常可通过特定的比例将聚合物(I)、粒子(A)、特定溶剂及其他任意成分进行混合而制备。
特别是为了获得光的出射效率高的发光组件,较佳为在折射率高的组成物(具体为可形成高折射率的膜的组成物)中,调配上述粒子(A)。
作为上述高折射率的膜,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较佳为1.60以上,更佳为1.65以上,尤佳为1.75以上,特佳为1.77~2.0,最佳为1.80~2.0。
折射率可使用棱镜耦合器Model2010(商品名,麦特里肯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可形成此种高折射率的膜的组成物,通过该组成物包含上述聚合物(I)、较佳为通过包含折射率高的聚合物(I)、特佳为通过包含聚合物(I)100质量份及粒子(B)50重量份~500质量份而获得。
[第1树脂层的制造方法]
形成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第1树脂层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在制造上述发光组件10时,例如将上述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直接涂布于第2电极17等上而形成涂膜,接着根据需要自该涂膜除去特定溶剂的方法;将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涂布于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等的支撑体上而形成涂膜,接着将该涂膜自支撑体剥离,而积层于第2电极17上等的方法等。
上述第1树脂层由于包含聚合物(I)、较佳为包含聚合物(II)或聚合物(III),因此有折射率高的倾向。因此一般认为,例如在发光组件10中,在使用包含ITO的电极(折射率约2.12)作为第2电极17时,第2电极17、第1树脂层18及空气的折射率依此顺序变小。因此,可获得具有高的光的出射效率的发光组件。
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而形成涂膜的方法可列举:辊涂法、凹版涂布法、旋涂法、狭缝涂布法及使用刮刀的方法等。
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而形成涂膜时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1μm~250μm,较佳为2μm~150μm,更佳为5μm~125μm。
另外,自涂膜除去上述特定溶剂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将涂膜加热的方法。通过将涂膜加热,而可使该涂膜中的特定溶剂蒸发而除去。上述加热的条件只要特定溶剂蒸发即可,以不产生热变形或各种材料因热而改质等的方式适当确定即可,例如加热温度较佳为30℃~300℃,更佳为40℃~250℃,尤佳为50℃~230℃。
另外,加热时间较佳为10分钟~5小时。另外,加热可通过二阶段以上进行。具体而言,以30℃~150℃的温度干燥1分钟~2小时后,以100℃~250℃进一步加热10分钟~2小时等。另外,根据需要可在氮气环境下或减压下进行干燥。
上述第1树脂层的厚度根据所期望的用途进行适当选择,较佳为20nm~100μm,更佳为80nm~50μm。
另外,上述第1树脂层的通过理学公司制造的8230型(商品名)DSC测定装置(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玻璃转移温度(Tg),较佳为170℃~350℃,更佳为240℃~330℃,尤佳为250℃~300℃。若上述第1树脂层具有此种玻璃转移温度,则可在高温下进行在该层上形成电极等时的加热或热处理,因此如此而得的电极为低电阻且高透射率,并可容易地制造光的出射效率及耐久性等优异的发光组件。
上述第1树脂层的拉伸强度较佳为50MPa~200MPa,更佳为80MPa~150MPa。拉伸强度可使用拉伸试验机5543(商品名,因斯壮(INSTRON)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上述第1树脂层的断裂伸长率较佳为5%~100%,更佳为15%~100%。断裂伸长率可使用拉伸试验机5543(商品名,因斯壮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上述第1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数较佳为2.5GPa~4.0GPa,更佳为2.7GPa~3.7GPa。拉伸弹性模数可使用拉伸试验机5543(商品名,因斯壮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上述第1树脂层的使用精工电子(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造的SSC-5200型(商品名)TMA(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热机械分析)测定装置测定的线膨胀系数,较佳为80ppm/K以下,更佳为75ppm/K以下。
上述第1树脂层的湿度膨胀系数较佳为15ppm/%RH以下,更佳为12ppm/%RH以下。湿度膨胀系数可使用MA(精工电子纳米科技(SIINanoTechnology)公司制造、TMA-SS6100(商品名))湿度控制选项进行测定。若第1树脂层的膨胀系数为上述范围,则表示尺寸稳定性(环境可靠性)高,因此可更佳地用于发光组件。
上述第1树脂层的比介电常数较佳为2.0~4.0,更佳为2.3~3.5,尤佳为2.5~3.2。比介电常数可使用惠普(HP)(股)制造的4284A型(商品名)电感电容电阻(inductance capacitance resistance,LCR)测定计进行测定。若比介电常数为上述范围,则包含上述第1树脂层的发光组件表现稳定的发光状态的倾向高。
上述第1树脂层的依据JIS(日本工业标准)K7105透明度试验法中的总透光率,较佳为50%以上。总透光率可使用雾度计SC-3H(商品名,须贺试验机(Suga Test Instruments)(股)制造)进行测定。
上述第1树脂层在厚度为30μm时,YI值(黄色指数)较佳为3.0以下,更佳为2.5以下,尤佳为2.0以下。YI值可使用须贺试验机(股)制造的SM-T型(商品名)色彩测定器进行测定。
上述第1树脂层在厚度为30μm时,通过热风干燥机在大气中以230℃进行1小时的加热后的YI值,较佳为3.0以下,更佳为2.5以下,尤佳为2.0以下。
另外,上述第1树脂层由于包含上述粒子(A),因此不容易测定其折射率。
<第2树脂层>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可还包含第2树脂层。
上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上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d)上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较佳为
(c′)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1树脂层之间、及
(d′)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第1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上述第2树脂层是不含上述粒子(A)的层。因此,在将第2树脂层形成于上述(c′)或(d′)时,可期待使电极表面平坦化。
另外,上述第2树脂层就获得高折射率的层等的方面而言,较佳为包含上述粒子(B)。
上述第2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此时,包含相同组成的第2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不同组成的第2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亦可包含2层以上。
此种第2树脂层较佳为由至少含有聚合物(I)及特定溶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形成的层。
关于该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所含的成分及可含的成分,除了不含上述粒子(A)以外,只要与第1树脂层中所说明者相同即可。
另外,第2树脂层的制造方法亦只要与第1树脂层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可。
第2树脂层的使用波长632.8nm的光测定的折射率,较佳为1.60以上,更佳为1.65以上,特佳为1.75以上。
若上述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则所得的发光组件的光的出射效率变高。
由于包含上述聚合物(I),因此可获得具有此种折射率的第2树脂层。
折射率可使用棱镜耦合器Model2010(商品名,麦特里肯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另外,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以外的物性,只要与上述第1树脂层的物性相同即可。
<第3树脂层>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可还包含第3树脂层。该第3树脂层不含上述粒子(A)及上述粒子(B)。此外,较佳为实质上仅包含树脂的层。此种第3树脂层在将上述第1树脂层及/或第2树脂层与基板接触而设置时,较佳为设置于上述第1树脂层及/或第2树脂层与基板之间。
此种第3树脂层由于黏接性优异,因此认为可获得发光组件的长期可靠性得到提高的发光组件。
上述第3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此时,包含相同组成的第3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不同组成的第3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亦可包含2层以上。
上述第3树脂层较佳为由包含上述环氧系树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形成的层。
关于该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所含的成分及可含的成分,除了不含上述粒子(A)及上述粒子(B)以外,只要与第1树脂层中所说明者相同即可。
另外,第3树脂层的制造方法亦只要与第1树脂层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可。
再者,只要与上述第1树脂层的物性相同即可。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任何限定。
(1)结构分析
下述合成例中所得的聚合物的结构分析,是通过红外光谱法(Infraredspectroscopy,IR)(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6700(商品名,尼高力(NICOLET)公司制造))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NMR)(ADVANCE500型(商品名)、布鲁克(BRUKAR)公司制造)进行。
(2)重量平均分子量(Mw)
下述合成例中所得的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是使用东曹制造的HLC-8220型(商品名)GPC装置(管柱:TSKgelα-M(商品名)、展开溶剂:THF)进行测定。
(3)玻璃转移温度(Tg)
下述合成例中所得的聚合物或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玻璃转移温度,是使用理学公司制造的8230型(商品名)DSC测定装置,以升温速度20℃/分钟进行测定。另外,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玻璃转移温度,是使用自附有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基板剥离树脂层而成者进行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或表2。
(4)总透光率、雾度(Haze)值及黄色指数(YI值)
自附有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基板剥离树脂层,对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依据JIS K7105透明度试验法测定总透光率、雾度值及黄色指数(YI值)。具体而言,使用须贺试验机(股)制造的雾度计SC-3H(商品名)测定总透光率,使用须贺试验机(股)制造的SM-T型(商品名)色彩测定器测定YI值(加热前YI)。
另外,自附有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基板剥离树脂层,通过热风干燥机在大气中以200℃对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进行30分钟的加热后,使用须贺试验机(股)制造的SM-T型(商品名)色彩测定器测定YI值(加热后YI)。另外,测定是依据JIS K7105条件进行。
将总透光率、雾度值及YI值的结果表示于表1或表2。
(5)折射率
下述制备例中所得的树脂组成物的折射率,是通过自该树脂组成物除去溶剂而形成膜,并使用棱镜耦合器Model2010(商品名,麦特里肯公司制造)测定所得的膜。另外,折射率是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进行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或表2。
(6)组件的评价
使用附有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得的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基板或基板A,分别制作有机EL组件。在各树脂层(下述实施例6时为树脂层B、下述实施例7时为树脂层E、下述实施例9时为树脂层G)上、或经紫外线(ultraviolet,UV)臭氧清洗的面上(仅比较例1),通过溅镀法以100nm的厚度形成氧化铟锡(ITO)膜作为透明性电极。另外,溅镀时的基板温度设为160℃。所得的透明性电极的通过作为电阻率计的Loresta GP MCP-T610型(商品名,三菱化学分析技术(MITSUBISHI CHEMICAL ANALYTECH)(股)制造)测定的薄片电阻值为20Ω/cm2。
在所得的透明性电极的表面,依此顺序依序形成:作为电洞传输层的包含寡聚苯胺衍生物(使苯胺五聚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中,于其中掺杂3倍摩尔当量的5-磺基水杨酰胺而成者)的70nm厚度的层,作为发光层的包含N,N′-双(1-萘基)-N,N′-二苯基-1,1′-双苯基-4,4′-二胺(α-NPD)的50nm厚度的层,作为电子传输层的包含三(8-羟基喹啉)铝(Alq3)的50nm厚度的层。接着,在电子传输层上蒸镀镁-银合金层作为阴极。此时的阴极的膜厚设为200nm。
对如此制作的有机EL组件的透明性电极及阴极施加10V电压,通过使用积分球的光二极管测定来自基板A面的发光量。另外,此时,将不含发光组件用树脂层的组件的测定值设为1.0。将结果表示于表1或表2。
[合成例1]
<聚合物的合成>
在3L的四口烧瓶中,添加(A)成分:2,6-二氟苯甲腈(以下亦称为“DFBN”)35.12g(0.253mol)、(B)成分:9,9-双(4-羟基苯基)茀(以下亦称为“BPFL”)87.60g(0.250mol)、碳酸钾41.46g(0.300mol)、N,N-二甲基乙酰胺(以下亦称为“DMAc”)443g及甲苯111g。
接着,在四口烧瓶中安装温度计、搅拌机、带有氮气导入管的三向旋塞、迪恩-斯塔克(Dean-Stark)管及冷却管。
接着,将烧瓶内进行氮气取代后,在140℃下使所得的溶液反应3小时,将所生成的水自迪恩-斯塔克管随时去除。在不再发现水生成后,使温度缓慢地上升至160℃,在该温度下反应6小时。
冷却至室温(25℃)后,通过滤纸除去所生成的盐,将滤液投入甲醇中使其再次沉淀,通过过滤分离将滤物(,残渣)单离。将所得的滤物以60℃真空干燥一晚,而获得白色粉末(聚合物)(产量95.67g、产率95%)。
进行所得的聚合物的结构分析及重量平均分子量的测定。结果,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吸收位于3035cm-1(C-H伸缩)、2229cm-1(CN)、1574cm-1、1499cm-1(芳香环骨架吸收)、1240cm-1(-O-),重量平均分子量为130,000。所得的聚合物具有结构单元(A)。
另外,所得的聚合物的玻璃转移温度为270℃。
[化9]
[制备例1]
将使合成例1中所得的聚合物以聚合物浓度成为10质量%的方式再次溶解于环己酮中而成的溶液(以下设为“树脂溶液1”),添加至可密封的聚乙烯容器中,接着在所得的溶液中,以相对于该聚合物100质量份而为160质量份的方式,添加由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的氧化钛微粒子(平均粒径:15nm)。接着,添加粒径0.1mm的氧化锆珠(日化陶(NIKKATO)(股)制造)300质量份,使用涂料振荡器(红魔(RED DEVIL)公司)振荡5小时,使氧化钛微粒子分散后,通过除去氧化锆珠而获得树脂组成物1。
[实施例1]
在上述树脂组成物1中,更添加作为氧化钛粒子的TITANIX JR-1000(商品名,帝化(TAYCA)(股)制造、平均粒径:1μm),以使树脂组成物1中除去溶剂的固体成分与TITANIX JR-1000(商品名)的质量比为90/10,然后,使用均质器在室温下以10,000rpm搅拌5分钟,而获得涂布组成物1(固体成分浓度:24质量%)。
对作为透明基板的无碱玻璃板(商品名:EAGLE XG、康宁(Corning)公司制造、厚度:0.7mm)的单面进行UV(紫外线)臭氧清洗(以下设为“基板A”)。在该基板A的经UV臭氧清洗的面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所得的涂布组成物1。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以80℃将该涂布基板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1的基板。
[制备例2]
相对于由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的氧化钛微粒子(平均粒径:15nm)100重量份,添加作为分散剂的包含酸基的共聚物即DISPERBYK-111(商品名,日本毕克化学(股)制造)10重量份、环己酮275重量份、以及粒径0.1mm的氧化锆珠(日化陶(股)制造)200质量份,使用涂料振荡器(红魔公司)振荡5小时,而使氧化钛微粒子分散。接着,在所得的分散液中,溶解含有茀基的环氧化合物即OGSOL PG-100(商品名,大阪瓦斯化学(Osaka GasChemicals)(股)制造、硬化后的玻璃转移温度:180℃)36重量份及偏苯三甲酸酐(和光纯药工业(股)制造)12重量份,然后将氧化锆珠除去而获得树脂组成物2。
[实施例2]
在上述树脂组成物2中更添加作为氧化钛粒子的TITANIX JR-1000(商品名),使树脂组成物2中除去溶剂的固体成分与TITANIX JR-1000(商品名)的质量比为85/15,然后,使用均质器在室温下以10,000rpm搅拌5分钟,而获得涂布组成物2(固体成分浓度:40质量%)。
使用涂布组成物2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2的基板。
[制备例3]
使用钛酸钡微粒子(平均粒径:50nm)代替氧化钛微粒子(平均粒径:15nm),除此以外,以与制备例2相同的方式,获得树脂组成物3。
[实施例3]
使用所得的树脂组成物3代替树脂组成物2,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而获得涂布组成物3(固体成分浓度40质量%)。
使用涂布组成物3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3的基板。
[制备例4]
代替上述树脂溶液1,而使用通过N-甲基-2-吡咯烷酮稀释市售的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即RIKACOAT PN-20(商品名,使用3,3′,4,4′-二苯基砜-四甲酸二酐作为酸二酐的2成分系、玻璃转移温度:270℃、聚合物浓度20质量%)而成的溶液(树脂浓度:10质量%),除此以外,以与制备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树脂组成物4。
[实施例4]
使用树脂组成物4代替树脂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组成物4(固体成分浓度:24质量%)。
使用涂布组成物4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4的基板。
[实施例5]
代替实施例2中所用的TITANIX JR-1000(商品名),而添加作为聚合物组成的包含交联苯乙烯-丙烯酸的中空粒子即SX8782(P)(商品名,JSR(股)制造、平均粒径:1.1μm、内孔径:0.9μm),使上述树脂组成物2中除去溶剂的固体成分与中空粒子的质量比为97/3,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组成物5(固体成分浓度:38质量%)。
使用涂布组成物5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5的基板。
[实施例6]
在基板A的经UV臭氧清洗的面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涂布组成物2。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附有树脂层A的基板。接着,在所得的附有树脂层A的基板的树脂层A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1。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所得的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依此顺序积层基板A、由涂布组成物2形成的树脂层A及由树脂组成物1形成的树脂层B的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6的基板。
[制备例5]
通过使OGSOL PG-10036重量份、偏苯三甲酸酐(和光纯药工业(股)制造)12重量份、及、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重量份溶解于环己酮950重量份中,而获得树脂组成物5。
[实施例7]
在基板A的经UV臭氧清洗的面上,通过旋涂法(转速:2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5。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1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附有树脂层C的基板。接着,在所得的附有树脂层C的基板的树脂层C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涂布组成物2。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依此顺序积层基板A、树脂层C及树脂层D的基板。接着,在所得的基板的树脂层D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1。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后,接着以18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依此顺序积层基板A、由树脂组成物5形成的树脂层C、由涂布组成物2形成的树脂层D、及由树脂组成物1形成的树脂层E的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7的基板。
[实施例8]
代替实施例1中所用的TITANIX JR-1000(商品名),而添加作为二氧化硅粒子的HPS-0500(商品名,东亚合成(股)制造、平均粒径:0.5μm),使上述树脂组成物1中除去溶剂的固体成分与二氧化硅粒子的质量比为90/1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组成物6(固体成分浓度:24质量%)。使用涂布组成物6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8的基板。
[制备例6]
添加OGSOL PG-10066重量份、TITANIX JR-1000(商品名)18重量份、及作为溶剂的γ-丁内酯400重量份后,使用均质器以10,000rpm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偏苯三甲酸酐16重量份,使用搅拌翼在室温下以200rpm混合10分钟而获得树脂组成物6。
[实施例9]
在基板A的经UV臭氧清洗的面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6。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50℃加热1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附有树脂层F的基板。接着,在所得的附有树脂层F的基板的树脂层F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上述树脂组成物1。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该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80℃加热1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依此顺序积层基板A、由树脂组成物6形成的树脂层F及由树脂组成物1形成的树脂层G的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9的基板。
[制备例7]
使用使合成例1中所得的聚合物溶解于环己酮而成的溶液(聚合物浓度:22.4质量%),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树脂组成物7。
[实施例10]
使用树脂组成物7代替树脂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组成物7(固体成分浓度24质量%)。
使用涂布组成物7代替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10的基板。
[比较例1]
在上述组件的评价中,使用基板A。
[制备例8]
代替上述树脂溶液1,而使用使市售的PMMA树脂即Parapet HR-S(商品名,可乐丽(Kuraray)制造(股)、玻璃转移温度100℃)溶解于环己酮而成的溶液(树脂浓度:10质量%),除此以外,以与制备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树脂组成物8。
[比较例2]
使用树脂组成物8代替树脂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组成物8(固体成分浓度24质量%)。
在基板A的经UV臭氧清洗的面上,通过旋涂法(转速:1000rpm、旋转时间:10秒)涂布所得的涂布组成物8。使用强制搅拌式干燥机,将所得的涂布基板以80℃加热3分钟,接着以120℃加热30分钟后,自干燥机取出,在大气中冷却至室温,而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11的基板。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使用上述树脂组成物1(固体成分浓度22质量%)代替上述涂布组成物1,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附有发光组件用树脂层12的基板。
[表2]
确认到: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基板,而使先前结构的有机EL组件的面发光亮度大幅上升。
【符号说明】
10、20、30:发光组件
11、21、31:基板
13、23、33:第1电极
15、25、35:发光层
17、27、37:第2电极
18、28:第1树脂层
38、39:第1树脂层或第2树脂层(其中至少一种为第1树脂层。)
Claims (7)
1.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1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1树脂层形成于
(a)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1树脂层还包含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小于10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更包括第2树脂层,且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d)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及
(d)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
6.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所述第1树脂层。
7.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所述第2树脂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04426 | 2012-01-12 | ||
JP2012004426 | 2012-01-12 | ||
PCT/JP2013/050365 WO2013105626A1 (ja) | 2012-01-12 | 2013-01-11 |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素子形成用樹脂組成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41181A true CN104041181A (zh) | 2014-09-10 |
Family
ID=4878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5156.2A Pending CN104041181A (zh) | 2012-01-12 | 2013-01-11 | 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13105626A1 (zh) |
KR (1) | KR20140110931A (zh) |
CN (1) | CN104041181A (zh) |
TW (1) | TW201336342A (zh) |
WO (1) | WO201310562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45932A (zh) * | 2017-09-22 | 2019-03-2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37448A1 (ja) * | 2014-03-14 | 2015-09-17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El素子、el素子用基板、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2015176734A (ja) * | 2014-03-14 | 2015-10-05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El素子用基板、el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WO2017056553A1 (ja) * | 2015-09-30 | 2018-07-1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
JP6909599B2 (ja) * | 2017-03-15 | 2021-07-2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4308A (ja) * | 1992-12-17 | 1994-07-05 | Sanko Chem Co Ltd | 芳香族ポリスルホン共重合体 |
CN1638585A (zh) * | 2003-12-26 | 2005-07-1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电致发光装置,平面光源和使用该平面光源的显示器 |
CN1729410A (zh) * | 2002-12-20 | 2006-02-01 | 帝人株式会社 | 透明导电性层压体、触摸屏和带有触摸屏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704287A (zh) * | 2008-08-04 | 2010-05-12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薄膜、偏振板、光学补偿薄膜、防反射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90931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Nitto Denko Corp |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これを用いた面光源および表示装置 |
-
2013
- 2013-01-11 JP JP2013553319A patent/JPWO2013105626A1/ja active Pending
- 2013-01-11 TW TW102101179A patent/TW201336342A/zh unknown
- 2013-01-11 CN CN201380005156.2A patent/CN104041181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1-11 KR KR1020147019060A patent/KR20140110931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1-11 WO PCT/JP2013/050365 patent/WO20131056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4308A (ja) * | 1992-12-17 | 1994-07-05 | Sanko Chem Co Ltd | 芳香族ポリスルホン共重合体 |
CN1729410A (zh) * | 2002-12-20 | 2006-02-01 | 帝人株式会社 | 透明导电性层压体、触摸屏和带有触摸屏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638585A (zh) * | 2003-12-26 | 2005-07-1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电致发光装置,平面光源和使用该平面光源的显示器 |
CN101704287A (zh) * | 2008-08-04 | 2010-05-12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薄膜、偏振板、光学补偿薄膜、防反射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45932A (zh) * | 2017-09-22 | 2019-03-2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 |
CN109545932B (zh) * | 2017-09-22 | 2024-03-08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110931A (ko) | 2014-09-17 |
TW201336342A (zh) | 2013-09-01 |
WO2013105626A1 (ja) | 2013-07-18 |
JPWO2013105626A1 (ja) | 2015-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hau et al. | Transparent high refractive index nanocomposite thin films | |
TWI648355B (zh) | White reflective film ink, white reflective film powder coating, white reflectiv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white reflective film, light source mount and lighting fixture | |
CN104041181A (zh) | 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 |
TWI687322B (zh) |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9922956A (zh) | 包含聚酰亚胺膜和硬涂层的层积体 | |
CN112574454B (zh) | 窗覆盖膜和包括其的柔性显示面板 | |
JP6173630B2 (ja) | 樹脂組成物、樹脂組成物を製造する方法、電子素子製造用基板および電子装置 | |
CN111378194A (zh) | 硬涂膜及其制备方法 | |
Thakur et al. | Melt and solution processable novel photoluminescent polymer blends for multifaceted advanced applications | |
KR101231879B1 (ko) | 스프레이용 고반사 코팅제 조성물 | |
CN111479854B (zh) | 聚酰亚胺前体树脂组合物 | |
JP2016536393A (ja) | 樹脂組成物、基板、電子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電子装置 | |
US10636866B2 (en) | Capaci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 |
US20190157588A1 (en) | High refractive index (hr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 |
TW201500473A (zh) | 含有聚雜矽氧烷及有機矽氧烷嵌段共聚物之組合物 | |
CN113994475A (zh) | 颜色转换面板 | |
TWI832356B (zh) | 具有多層結構之光學膜以及包括其之顯示裝置 | |
JP5137775B2 (ja) | シリコーン樹脂用組成物 | |
TW201233713A (en) | Transparent polyimide siloxan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hin film thereof | |
Park et al. | Triethylene glycol–titanium oxide hydrate hybrid films with high refractive index and surface evenness | |
JP2012221554A (ja) |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素子形成用樹脂組成物 | |
Tsai et al. | Transparent low moisture permeable coating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 encapsulation | |
Yu et al.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transparent epoxy/inorganic nanoparticle hybrid thin films | |
JP6372799B2 (ja) |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発光素子 | |
US9540536B2 (en) | Heat-curable polymer past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