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6112B - 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和绝缘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和绝缘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86112B CN103986112B CN201410049146.5A CN201410049146A CN103986112B CN 103986112 B CN103986112 B CN 103986112B CN 201410049146 A CN201410049146 A CN 201410049146A CN 103986112 B CN103986112 B CN 1039861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etal tube
- conductor
- power cable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287 bat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和绝缘部件。绝缘构件(19)是大致筒状的构件,由主体部(41)、铜管(15b)、导体(22)等构成。主体部(41)是例如树脂制的绝缘体。铜管(15b)的一个端部以埋入主体部(41)的内部的方式设置,主体部(41)与铜管(15b)形成为一体。在铜管(15b)的以埋入主体部(41)的方式设置的部位的外周面的一处,利用焊接等接合导体(22)。导体(22)在主体部(41)的内部弯曲,从主体部(41)的端面突出。即,导体(22)从铜管(15b)的外周面朝向径向接合,并在主体部(41)的内部朝向铜管(15b)的突出方向弯曲约90°。因此,导体(22)的端部向连接的电力电缆(3b)的轴向、即与相对于主体部(41)的铜管(15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作地下输电线的电力电缆的优选的连接构造以及使用于该构造的绝缘构件。
背景技术
在具有金属屏蔽层的电力电缆彼此的连接部中,引出接地线,分别独立地接地,或者,三相电缆间由跨接线连接。在这样的连接构造中,使用绝缘构件以使连接的电力电缆之间相互的屏蔽层之间不导通(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1-927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149679号公报。
图10是表示现有的电力电缆彼此的连接构造100的图。在连接构造100中,电力电缆103a、103b的端部之间连接。电力电缆103a、103b在内部具有导体部105,在导体部105的外周侧从内部顺序设有绝缘部107、半导电部109、铝波纹管111、外部护套113。
导体部105的端部之间利用导体连接部106连接。在导体部105之间的连接部的外周为了确保绝缘性设有具有规定厚度的橡胶构件137。另外,以覆盖橡胶构件137的方式设置作为金属管的铜管115a。
铜管115a以端部与一根电力电缆103a的铝波纹管111导通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另一根的电力电缆103b的铝波纹管111,以端部导通的方式配置有铜管115b。此外,铜管115a、115b与各铝波纹管111的连接利用例如焊接来进行,在外周缠绕防水带等。
在铜管115a、115b的各自相对的端部设有凸缘部117a、117b。凸缘部117a、117b分别与绝缘构件119的两端部接合。即,铜管115a、115b通过绝缘构件119接合,不相互导通。此外,在凸缘部117a、117b与绝缘构件119的接合面为了确保防水性而设有省略图示的O型环等。
在电力电缆103a、103b的各自的铝波纹管111以及半导电部109的外周分别配置屏蔽层135a、135b。屏蔽层135a、135b分别形成至橡胶构件137的外周。屏蔽层135a、135b的橡胶构件137侧的端部分离,设为切边部。即,屏蔽层135a、135b彼此不导通。此外,上述绝缘构件119相对导体连接部106,配置于屏蔽层135a、135b分离的部分(切边部)所位于的一侧。
在铜管115a设置盖131,能够从设置盖131的孔向内部流入防水混合物。另外,在铜管115a、115b的外周面中,以向径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端子部121a、121b。端子部121a、121b是例如板状的构件,具有能够连接连接导线等的形状。
在端子部121a、121b分别连接有作为同轴电缆123的内部导体的引出线127以及作为外部导体的引出线125。即,铜管115a、115b与引出线127以及引出线125分别导通。引出线127以及引出线125如上所述在连接构造100的外部实施接地处理等。
在这样的连接构造中,作为引出的线的引出线127以及引出线125与端子部121a、121b的连接部向连接构造的一侧的径向突出。因此,连接构造整体的外径变大。另外,连接构造的外形变复杂,难以利用收缩管等覆盖连接构造的外周整体或者利用防水带等覆盖该连接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使用防水胶泥等,作业繁琐。另外,在这样的复杂的形状下的防水处理也有可能由于施工错误等导致防水功能的降低。
与此相对,存在使用密封箱(coffin box)129以覆盖连接部整体的情况。密封箱129覆盖整体后,能够从盖133向内部流入防水化合物。只要使用这样的密封箱,就能够提高连接构造整体的防水性。
但是,当使用密封箱129时,存在连接构造进一步大型化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流入密封箱129内的防水化合物。
另外,在现有的连接构造100中,需要将二个铜管115a、115b分别与绝缘构件119接合。另外,需要在凸缘部117a、117b与绝缘构件119的相对面分别配置O型环等以进行防水处理。因此,需要用于接合作业的工时,另外,由于施工失误等,导致水的浸入路线增加,由此使对防水性的风险变大。
另外,对各自的连接部需要进行用于O型环的槽加工,并且,需要用于配置O型环或拧紧螺栓的操作空间。因此,需要将螺栓等的接合部配置在比接合构造的径向的更加外周侧。因此,存在接合构造大径化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绝缘构件为了与凸缘部螺栓接合,需要在内部埋入套圈。因此,存在绝缘构件的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另外,由于引出线127与铜管115a连接,因此,引出线127与铜管115a为同电位。另一方面,二个铜管115a、115b为不同的电位。因此,以横跨二个铜管115a、115b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的引出线127需要在与铜管115b以及与其连接的引出线125之间获得充分的绝缘。为了获得该绝缘,在现有的连接构造中,需要在径向以及长尺寸方向充分隔开地配置电位不同的引出线127与铜管115b等。因此,存在连接构造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连接操作性优良,防水性以及屏蔽层间脉冲性能也优良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为了上述目的,第一发明为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金属管,其与一根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导通;
第二金属管,其与另一根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导通;
第一引出线,其与上述第一金属管导通;
第二引出线,其与上述第二金属管导通;以及
绝缘构件,其具有以将上述第二金属管的端部埋入的方式设置的筒状主体部,
上述第一金属管覆盖电力电缆彼此的连接部,在上述另一根电力电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构件直接或者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利用上述绝缘构件使上述第一金属管与上述第二金属管绝缘。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第二金属管的端部以埋入于绝缘构件的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第二金属管与主体部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要接合第二金属管与主体部的操作,也不需要接合所需的螺栓等。另外,由于主体部与第二金属管形成为一体,所以在第二金属管与主体部之间不需要进行O型环等的防水处理,因此,能够减少伴随防水处理的操作失误等的水的浸入路线,得到更高的防水性。
期望在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部位的上述第二金属管设置导体,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弯曲,从上述主体部的端面向上述另一根侧的电力电缆的方向突出,与上述第二引出线连接。
这样,与在第二金属管的外周面设置端子座等连接导体的现有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连接构造的凹凸。因此,之后的防水处理简单。另外,由于导体向连接构造的轴向突出,因此,也可以将筒状的套筒等用于该导体与引出线的连接,连接操作也简单。
期望在上述主体部的外周,以相对于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形成切口部,在上述第一金属管连接有端子构件的端子部,上述端子构件从上述第一金属管侧通过上述切口部,在上述第二金属管侧引出,与上述第一引出线连接。
这样,能够将第一引出线与端子构件的连接部配置在第二金属管的外周而不配置在第一金属管侧。即,通过将引出线与端子构件的连接部设为外径更小的第二金属管的外周而不是外径较大的第一金属管的外周部,能够使连接构造整体小型化。另外,由于端子构件配置在绝缘构件的切口部,所以外径不会由于端子构件而变大。
期望上述端子构件的外表面形状从端子部侧的形状向与第一引出线连接侧的形状变化的部分,位于上述第一金属管或者上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部。
通常,当在绝缘构件的外周配置端子构件的外表面形状变化的部分时,在空气中形成不均匀的电场集中区域,成为使绝缘性能降低的重要因素。对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上述端子构件的外表面形状的变化点配置在第一金属管的外周部或者第一金属管与绝缘构件的连接构件的外周。通过这样,能够缓和空气中的不均匀的电场集中区域的形成。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端子构件的剖面形状的变化点配置在与端子构件同电位的导体的外周部,能够确保较高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
期望上述端子构件的端子部的形状为平板状,与第一引出线连接的一侧的形状为外表面圆形。
只要将与端子构件的第一引出线连接的一侧设为圆筒状,就能够利用凿紧等容易地连接端子构件与第一引出线。
上述端子构件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绝缘层覆盖。
从上述主体部露出的上述导体的外周面也可以由绝缘层覆盖。从上述主体部露出的上述第二金属管的外周面也可以由绝缘层覆盖。
若从主体部露出的导体的外周面由绝缘层覆盖,则如上所述,能够更可靠地满足在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分离配置的端子构件与导体之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同样,只要从主体部露出的第二金属管的外周面由绝缘层覆盖,就能够更可靠地满足在第二金属管与配置在其外周位置的端子构件之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
另外,通过以绝缘层覆盖端子构件的外周面,能够更可靠地满足与在绝缘构件的圆周方向分离配置的导体、第二金属管之间的屏蔽层间的脉冲性能。
也可以是连接构造的整体由防腐蚀罩和防水管覆盖,该防腐蚀罩至少覆盖上述绝缘构件和上述第二金属管的一部分,该防水管至少覆盖上述第一金属管的外周面,在上述防腐蚀罩分别设置有使上述导体以及上述端子构件引出到外部的引出口。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绝缘构件的第二金属管侧的形状简单,所以通过对此处以分别设置有使上述导体以及上述端子构件引出到外部的引出口的防腐蚀罩进行覆盖,能够简便地防止水的浸入,能够容易进行该部位的防水。
第二发明是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中使用的绝缘构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在一个端部具有与第一金属管的连接部;第二金属管,其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的方式设置,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化;导体,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设置在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第二金属管的部位,并且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弯曲,端部从上述主体部的端面向上述第二金属管的方向突出:以及切口部,其在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以相对于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的方式形成。
根据第二发明,在电力电缆的连接部使用,使连接操作性优良,能够使一对电力电缆相互的屏蔽层间彼此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确保导体与端子构件的屏蔽层间脉冲电压性能。另外,能够实现连接构造的小型化而不使连接构造的外径过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连接操作性优良、防水性以及屏蔽层间脉冲性能也优良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构造1的剖视图、图2的B向视图。
图2是表示连接构造1的剖视图,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表示绝缘构件19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绝缘构件19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安装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端子构件39与导体22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防腐蚀罩32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连接构造10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图1、图2是表示连接构造1的图,图1是图2的B向视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连接构造1为电力电缆、即电力电缆3a、3b的连接部的构造。电力电缆3a、3b在内部具有导体部5,在导体部5的外周,从内侧按顺序形成有绝缘部7、半导电部9、铝波纹管11、外部护套13。另外,在本发明中,电力电缆3a、3b的构成不限于图示的例。
导体部5间以导体连接部6连接。导体连接部6为例如金属套筒等。在导体连接部6的外周部,为了确保绝缘性,设有橡胶构件37。橡胶构件37以规定的厚度形成以确保导体连接部6附近的绝缘性。即,导体连接部6附近的外周部(橡胶构件37的大致中央部)为大径部。
在橡胶构件37的外周部以覆盖导体连接部附近的方式设置作为第一金属管的铜管15a,以保护各绝缘部、导体连接部6等。铜管15a的端部以与电力电缆3a的铝波纹管11导通的方式接合。此外,铝波纹管11保护内部的导体部5等,作为电力电缆3a、3b的屏蔽层发挥功能。
在与铜管15a的铝波纹管11的连接部为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绝缘构件19。绝缘构件19为大致筒状的构件。绝缘构件19与作为第二金属管的铜管15b以及导体22形成为一体。铜管15b以及导体22向与铜管15a接合的一侧为相反侧的绝缘构件19的端面突出。此外,后述绝缘构件19的具体内容。
用于保护各绝缘部等的铜管15b配置在橡胶构件37的大径部的电力电缆3b侧。即,相对于铜管15a以覆盖橡胶构件37的大部分的方式配置,由于在铜管15b的内部没有配置橡胶构件37等,所以铜管15b与铜管15a相比构成为小径。此外,由于铜管15a、15b通过绝缘构件19接合,因此,不会相互导通。另外,在铜管15a设有盖31,能够从由盖31关闭的孔将防水化合物流入由铜管15a、绝缘构件19以及铜管15b形成的空间。
铜管15b的端部与铜管15a相同,以与电力电缆3b的铝波纹管11导通的方式接合。此外,铜管15a、15b的各自的端部与铝波纹管11的接合利用例如焊接进行,在外周缠绕防水带等。
在电力电缆3a、3b各自的铝波纹管11以及半导电部9的外周分别配置屏蔽层35a、35b。屏蔽层35a、35b是例如金属筛网(mesh)。屏蔽层35a、35b各自的端部以在橡胶构件37的外周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即,屏蔽层35a、35b彼此不导通。
在绝缘构件19的外周部,在与导体22不同圆周方向位置,切口部38(图2)以向电力电缆3a、3b的轴向伸长的方式设置。在切口部38配置端子构件39。端子构件39进入绝缘构件19的切口部38,朝向电力电缆3a、3b的轴向配置。
端子构件39的一个端部与铜管15a连接。另外,端子构件39的另一个端部在铜管15b的外周侧,与作为外部导体的第一引出线25连接。即,端子构件39从铜管15a侧通过绝缘构件19向铜管15b侧引出,与同轴电缆23的引出线25连接。此外,后述端子构件39的详细内容。
在以一部分埋入于绝缘构件19的方式设置的导体22的端部,作为同轴电缆23的内部导体的第二引出线27通过接头24连接。接头24例如为套筒,导体22与引出线27从两端插通凿紧。
此外,导体22与引出线27的连接部、端子构件39与引出线25的连接部从外周利用防水管或防水带等实施防水处理。
另外,与铜管15a、15b导通的引出线27以及引出线25通过同轴电缆23向连接构造1的外部引出,实施接地处理等。此外,也可以将引出线27与端子构件39连接,将引出线25与导体22连接。
在连接构造1的外周部,以覆盖绝缘构件19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防腐蚀罩32。如图9所示,在防腐蚀罩32设置引出口34a、34b。从引出口34a向外部引出导体22或者与导体22连接的引出线27。另外,从引出口34b引出端子构件39或者与端子构件39连接的引出线25。
另外,如图1、2中虚线所示,以覆盖防腐蚀罩32的至少一部分,进而覆盖铜管15a的方式,盖上防水管12,实施连接构造1的防水处理。此外,虽然省略了具体内容,但是,在防腐蚀罩32与铜管15b、导体22、端子构件39等之间等实施省略图示的防水处理,能够防止水向连接构造1内部浸入。此时,由于在连接构造1中没有向外周部突出的突起(在图10中的端子部121a、121b或与它们连接的导体等),容易止住水。
接下来,对绝缘构件19进行详细的说明。图3是绝缘构件19的立体图,图4是剖视图。绝缘构件19是大致筒状的构件,由主体部41、铜管15b、导体22等构成。主体部41是以例如环氧树脂等树脂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绝缘体。铜管15b的一个端部埋设在主体部41的内部,主体部41与铜管15b形成为一体。铜管15b从主体部41的一个端面突出。
在主体部41的另一端侧设置与铜管15a的连接部、即连接部43。在连接部43的外周面,设置用于配置用来获得防水性的O型环的槽51以及用于以螺栓等固定铜管15a的附底的孔49。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铜管15b相比铜管15a为小径,因此,连接部43与铜管15b相比为大径。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3以由用在主体部41埋入一端的方式设置的金属制环状部件构成的连接构件形成。此外,也可以在主体部41的端部直接形成附底的孔49与槽51,将此处设为连接部,而不如上述那样利用金属制环状部件形成连接部43。
如图4所示,在以埋入主体部41的方式设置的铜管15b的部位的外周面利用焊接等接合导体22。导体22例如是金属棒。导体22在主体部41的内部弯曲,从主体部41的端面突出。即,导体22从铜管15b的外周面朝向径向接合,在主体部41的内部朝向铜管15b的突出方向弯曲约90°。因此,导体22的端部朝向连接的电力电缆3b(图1)的轴向、即朝向相对于主体部41与铜管15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41的外周部、即与导体22在圆周方向分离的部位形成切口部38。切口部38为配置上述端子构件39(图2)的部位。
此外,主体部41的铜管15b以及导体22的突出部附近的外径设定为对于导体22以及端子构件39的配置所需的外径,为较大的直径。另外,主体部41的连接部43侧的外径只要具有能够与铜管15a接合的最低限度的外径即可,为较小的直径。即,主体部41的最大外径是考虑导体22以及端子构件39的配置而决定的。主体部41的最大外径部为剖面大致圆形,在主体部41的外周面,除切口部38之外不形成凹凸。
在从主体部41露出的铜管15b的外表面设置绝缘层47。同样,在从主体部41露出的导体22的外表面设置绝缘层45。绝缘层45、47既可以利用浸渍形成,也可以利用防腐蚀管或绝缘管或者绝缘带等形成。
绝缘层45、47是为了确保与端子构件39之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而形成的。即,虽然与铜管15a导通的端子构件39利用绝缘构件19与铜管15b以及导体22绝缘,但是,为了更可靠地确保其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而形成绝缘层45、47。此外,为了更加提高绝缘构件19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在主体部41的端面与从主体部41露出的导体22以及铜管15b的边界附近,期望设置省略图示的绝缘胶泥(putty)构件。
绝缘构件19例如以以下的方式制造。首先,在预先成型的铜管15b的外周面焊接预先实施了弯曲加工的导体22。另外,对连接部43加工槽51以及孔49。将这样加工而得的作为铜管15b(导体22)以及连接部43的金属管分别设置成模,向模内流入树脂,由此,绝缘构件19被一体浇铸成型。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在主体部41的端部直接形成附底的孔49与槽51并设为连接部的情况下,能够在将主体部41成型时同时成型附底的孔49与槽51。另外,在成形了主体部41之后,也可以利用加工形成上述附底的孔49与槽51。但是,绝缘构件19的制造方法并非限于该方法。
接下来,对端子构件39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剖视图。端子构件39例如是金属制的导体。端子构件39在一端侧设置平板状的端子部59,在另一端侧设置与第一引出线连接的圆条部53。端子部59与圆条部53通过平板部55连接。端子构件39的外表面形状为,端子部59与平板部55为长方形,圆条部53是圆形。在端子部59设置孔63。孔63用于与后述的铜管15a的凸缘部69(图7)的连接。
此外,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管与端子构件的端子部‘连接’”是指电连接,只要端子构件39的端子部59与铜管15a电连接即可,无论是通过凸缘部69以及其它的构件间接地连接,还是直接连接都可以。
端子部59利用焊接等与由平板构件形成的平板部55接合。平板部55为例如大致剖面矩形的实心体。此外,端子部59与平板部55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平板部55的另一个端部与以金属圆条形成的圆条部53接合。圆条部53其一端部切削加工成半圆形,在此处利用焊接等接合平板部55。此外,也能够将圆条部53与平板部55成形为一体。
圆条部53的端部(端子构件39的端部)为与同轴电缆23的引出线25(图2)的连接部。
在端子构件39的外周面,除了端子部59的部分,形成绝缘层61。绝缘层61可以由浸渍形成,也可以利用防腐蚀管或绝缘管或者是绝缘带等形成。如上述那样,绝缘层61为了确保与导体22或铜管15b之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而形成。此外,对于端子构件39的绝缘层61也可以至少形成于从配置在切口部38的部位至与引出线25的连接部之间的外周面,而不是形成于端子构件39的外表面整体。
图7是表示端子构件39的安装构造的图。在铜管15a的端部,根据必要利用焊接等接合环状的凸缘部69。凸缘部69是金属等的导体。端子构件39以贯通孔63的螺栓67等与凸缘部69连接。即,端子构件39以与铜管15a导通的方式接合。因此,铜管15a、凸缘部69、以及连接部43全部电位相同。此外,凸缘部69以及连接部43为铜管15a与绝缘构件19的连接部。
此外,相对于端子构件39配置的位置,在凸缘部69的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铜管15a(凸缘部69)与绝缘构件19的连接部43连接。凸缘部69与连接部43通过将贯通凸缘部69的螺栓(图中虚线)与连接部43的孔49螺合来固定。即,铜管15a的凸缘部69以其轴向,即其内周面与绝缘构件19的连接部43的外周面相接的方式,与连接部43嵌合,从互相的搭接部的外周侧,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以螺栓等接合。此时,连接部43与凸缘部69之间利用配置在槽51的O型环65止水。
端子构件39以从铜管15a侧跨过绝缘构件19(主体部41)的方式在铜管15b侧引出。此时,端子构件39配置在形成于主体部41的切口部38内。切口部38比端子构件39的外径更深。因此,配置在切口部38的端子构件39不会从绝缘构件19的最外周向径向突出。
在端子构件39(圆条部53)的端部连接引出线25。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只要将引出线25的端部与圆条部53的端部插入套筒,通过凿紧套筒连接端子构件39与引出线25即可。端子构件39与引出线25的连接部从外周利用防水管或防水带等实施防水处理。此外,端子构件39与引出线25的连接方法也可以是其他方法。
如上述那样,端子构件39的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的边界部附近为剖面形状的变化点。该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的边界部(平板构件与圆条构件的连接部)位于连接部43的外周部。即,端子构件39的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的连接部(即,外形形状变化的部位)位于与铜管15a电位相同的导体的外周。通过这样,能够确保较高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其理由如下所述。
当端子构件39的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那样的剖面形状变化的部位配置在绝缘构件19或电位不同的铜管15b的外周时,空气中形成不均匀的电场集中区域,绝缘性能降低。与此相对,当将上述那样的剖面形状的变化点配置在与端子构件39电位相同的铜管15a或者铜管15a与绝缘构件19的连接部的外周时,能够缓和该不均匀的电场集中区域的形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的接合部配置在与铜管15a电位相同的连接部43的外周,因此,能够使绝缘性能提高,确保较高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此外,在不使用凸缘部69或连接部43地将铜管15a与绝缘构件19直接接合的情况下,只要将上述的剖面形状变化点配置在铜管15a的外周即可。另外,只要与铜管15a电位相同,也可以将上述剖面形状变化点配置在凸缘部69的外周。
图8是从配置了端子构件39的状态的铜管15b侧观察的剖视图。此外,内部的电力电缆等的构成省略图示。如上所述,以埋入于主体部41的方式设置的导体22与端子构件39(切口部38)在主体部41的圆周方向分离规定角度地配置(图中箭头C)。另外,导体22与端子构件39配置在相对于连接构造的中心,大致相同的圆周上。
此外,作为导体22与端子构件39之间的距离,只要具有能够确保屏蔽层间脉冲性能的距离即可。例如,期望相对于绝缘构件19(连接构造1)的中心,相互分离90°以上。
另外,在切口部38产生的与端子构件39的间隙,为了端子构件39的绝缘覆盖的加强以及定心,也可以填充胶泥等。
接下来,对防腐蚀罩32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防腐蚀罩32的立体图。防腐蚀罩32例如为树脂制。如上所述,防腐蚀罩32设置在绝缘构件19的外周,防止水浸入连接构造1内部。防腐蚀罩32在扩径部73的一个端面侧设置大致筒状的缩径部71。在扩径部73的端面部朝向与缩径部71相同方向设置大致筒状的引出口34a、34b。
扩径部73是覆盖绝缘构件19的主体部41的外周的部位。即,扩径部73的内径对应于主体部41中的最大外径部、即铜管15b以及导体22的突出侧的外径。另外,缩径部71是覆盖铜管15b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即,缩径部71的内径对应于铜管15b的外径。
引出口34a、34b在防腐蚀罩32的圆周方向上分离规定角度地形成。引出口34a是导体22或者与导体22连接的引出线27引出的部位。另外,引出口34b是端子构件39或者与端子构件39连接的引出线25引出的部位。即,引出口34a、34b是从以防腐蚀罩32覆盖的连接构造1的内部向连接构造1的外部引出与铜管15a、15b分别导通的引出线27(导体22)、引出线25(端子构件39)的部位。
在防腐蚀罩32的外周部没有向径向突出的部位。因此,在防腐蚀罩32的扩径部73的外周覆盖收缩管等防水管时,能够高度地进行防水处理。另外,由于防腐蚀罩32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形状保持性,因此,在从外周覆盖软质的防水管等时,引出口34a、34b各自的端部附近不会压坏,能够防止由于温度变化或浸水时的水压等的外力,该防水管与引出口34a、34b的重合部部分变形,止水性恶化。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绝缘构件19使铜管15a与铜管15b可靠地绝缘。另外,由于绝缘构件19的主体部41与铜管15b形成为一体,因此,相对于现有的方法,能够省略一根铜管与绝缘构件的连接工序。因此,能够减少操作工时。另外,能够减少连接所需的O型环等的密封构件或螺栓等的使用构件。并且,由于在施工时不需要主体部41与铜管15b的连接操作,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在该部位的水的浸入风险。
另外,对铜管15a的凸缘部69以轴向插入绝缘构件19的连接部43,从外周面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以螺栓固定连接部43。因此,与以往那样的以凸缘部接合铜管与绝缘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外径。另外,与在凸缘部的接合相比,易于确保用于螺栓等的接合的空间,操作性也优良。
另外,在绝缘构件19,与铜管15b导通的导体22以埋入的方式设置,导体22在主体部41的内部弯曲,从绝缘构件19的端部突出。因此,无需在与引出线27连接的铜管15b的外表面上设置端子等,另外,导体22不向绝缘构件19的外周面突出。
另外,由于引出线27与导体22的端部连接,因此,能够使用套筒等容易地进行连接,和与现有的端子座等的连接相比连接操作容易。另外,与现有的连接端子等相比,能够简化导体22与引出线27的连接部的形状,不形成复杂的形状。因此,在连接部使防水管收缩并安装或者卷绕防水带等比较容易,能够可靠地进行连接部的防水。
另外,将与铜管15a导通的端子构件39配置在电力电缆的长尺寸方向,以贯通绝缘构件19并导向铜管15b侧的方式使用,由此,能够将同轴电缆23的引出线25与端子构件39的连接部配置在铜管15b的外周侧。因此,在铜管15a的外周不需要使端子部等立起。因此,能够缩小连接构造1的外径。另外,由于只要在端子构件39的端部以套筒等连接引出线25即可,所以与现有的与端子座等的连接相比,连接操作比较容易。
另外,由于通过接合平板构件与圆条构件形成端子构件39,因此,能够将端子构件39的一个端部设为平板部55,将另一个端部设为圆条部53。由于平板部55具有平坦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与端子部59接合。另外,由于平板部55具有平坦部,因此,将平板部55本身作为端子部来发挥功能也比较容易。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端子构件39与铜管15a。
另外,由于将端子构件39的平板部55与圆条部53的边界部附近的剖面形状变化点配置在与端子构件39电位相同的连接部43的外周,因此,能够缓和空气中的不均匀的电场集中区域的形成。由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
另外,端子构件39通过形成在绝缘构件19的主体部41外周的切口部38,被从铜管15a侧向铜管15b侧引出。因此,端子构件39不会在比绝缘构件19的最大外径部更向外周侧突出。因此,能够缩小连接构造1的外径。
另外,不在绝缘构件19的外周面形成由端子构件39产生的凹凸,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将端子构件39以及导体22从绝缘构件19的铜管15b侧的端面向铜管15b侧引出,因此,能够利用防腐蚀罩32使这些位置更加高度地遮水。
另外,导体22与端子构件39在绝缘构件19中在圆周方向分离地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为了确保屏蔽层间脉冲性能所必要的距离。
另外,在从主体部41的端面露出的导体22的外周面以及铜管15b的外周面分别形成绝缘层45、47。另外,在端子构件39的外周面设置绝缘层61。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端子构件39与铜管15b以及导体22之间的屏蔽层间脉冲性能。
另外,利用防腐蚀罩32,能够覆盖导体22与引出线27的连接部、以及端子构件39与引出线25的连接部。因此,能够提高该部位的防腐蚀性。另外,在防腐蚀罩32设置一对引出口34a、34b。因此,能够将导体22(引出线27)与端子构件39(引出线25)双方从连接构造的内部取出到外部。
特别是,导体22以及端子构件39的连接方向都是电力电缆的轴向,能够朝向一根方向(电力电缆3b方向)取出。因此,引出线25以及引出线27的处理也比较容易。因此,操作性也优良。
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影响。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能够在专利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的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改例,并知道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例如,构成连接构造1的各构件等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例。另外,由于确保了防水性或绝缘性,所以也可以恰当地设置省略图示的防水带或绝缘带等。另外,导体22、圆条部53、平板部55全部由实心的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以中空的管体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构造;3a、3b:电力电缆;5:导体部;6:导体连接部;7:绝缘部;9:半导电部;11:铝波纹管;12:防水管;13:外部护套;15a、15b:铜管;19:绝缘构件;22、22a:导体;23:同轴电缆;24:接头;25:引出线;27:引出线;31:盖;32:防腐蚀罩;34a、34b:引出口;35a、35b:屏蔽层;37:橡胶构件;38:切口部;39:端子构件;41:主体部;43:连接部;45、47、61:绝缘层;49:孔;51:槽;53:圆条部;55:平板部;59:端子部;63:孔;65:O型环;67:螺栓;69:凸缘部;71:缩径部;73:扩径部;100:连接构造;103a、103b:电力电缆;105:导体部;106:导体连接部;107:绝缘部;109:半导电部;111:铝波纹管;113:外部护套;115a、115b:铜管;117a、117b:凸缘部;119:绝缘构件;121a、121b:端子部;123:同轴电缆;125:引出线;127:引出线;129:密封箱;131、133:盖;135a、135b:屏蔽层;137:橡胶构件。
Claims (9)
1.一种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金属管,其与一根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导通;
第二金属管,其与另一根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导通;
第一引出线,其与上述第一金属管导通;
第二引出线,其与上述第二金属管导通;以及
绝缘构件,其具有以将上述第二金属管的端部埋入的方式设置的筒状主体部,
上述第一金属管覆盖电力电缆彼此的连接部,在上述另一根电力电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构件直接或者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利用上述绝缘构件使上述第一金属管与上述第二金属管绝缘,
在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第二金属管的部位设置有导体,
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弯曲,从上述主体部的端面向上述另一根侧的电力电缆的方向突出,与上述第二引出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的外周,以相对于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上述第一金属管连接有端子构件的端子部,
上述端子构件从上述第一金属管侧通过上述切口部,在上述第二金属管侧引出,与上述第一引出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构件的外表面形状从端子部侧的形状向与第一引出线连接侧的形状变化的部分,位于上述第一金属管或者上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构件的端子部的形状为平板状,与第一引出线连接的一侧的形状为外表面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构件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绝缘层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连接构造的整体由防腐蚀罩和防水管覆盖,该防腐蚀罩至少覆盖上述绝缘构件和上述第二金属管的一部分,该防水管至少覆盖上述第一金属管的外周面,
在上述防腐蚀罩分别设置有使上述导体以及上述端子构件引出到外部的引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主体部露出的上述导体的外周面由绝缘层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主体部露出的上述第二金属管的外周面由绝缘层覆盖。
9.一种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中使用的绝缘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主体部,其在一个端部具有与第一金属管的连接部;
第二金属管,其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的方式设置,与上述主体部一体化;
导体,其设置在以埋入于上述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第二金属管的部位,并且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弯曲,端部从上述主体部的端面向上述第二金属管的方向突出;以及
切口部,其在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以相对于上述导体在上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的方式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24306A JP5761535B2 (ja) | 2013-02-12 | 2013-02-12 | 電力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絶縁部材 |
JP2013-024306 | 2013-02-12 | ||
JP2013-250242 | 2013-12-03 | ||
JP2013250242A JP5835716B2 (ja) | 2013-12-03 | 2013-12-03 | 電力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6112A CN103986112A (zh) | 2014-08-13 |
CN103986112B true CN103986112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1277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49146.5A Active CN103986112B (zh) | 2013-02-12 | 2014-02-12 | 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和绝缘部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861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8946B (zh) * | 2018-07-27 | 2022-03-04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
EP4033502A1 (en) * | 2021-01-21 | 2022-07-27 | Hitachi Metals, Ltd. | Bushing unit and power c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 railway vehicl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055A (zh) * | 1991-11-08 | 1993-06-09 | 皮雷利卡维公司 | 用于覆盖象电缆接头的长圆柱体的封闭组件 |
JPH1140229A (ja) * | 1997-07-23 | 1999-02-12 | Asahi Metal Ind Ltd | 導体の接続構造 |
JPH11191910A (ja) * | 1997-10-07 | 1999-07-13 | Alcatel Cit | 高電圧ケーブル接続部用気密保護装置 |
JPH11205987A (ja) * | 1997-11-28 | 1999-07-30 | Alcatel Cit | 電力ケーブルのための接地接続および/または網クロスボンドを備えるケーブル継手 |
CN2909654Y (zh) * | 2006-06-12 | 2007-06-06 | 浙江永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高压电缆中间接头保护装置 |
-
2014
- 2014-02-12 CN CN201410049146.5A patent/CN1039861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055A (zh) * | 1991-11-08 | 1993-06-09 | 皮雷利卡维公司 | 用于覆盖象电缆接头的长圆柱体的封闭组件 |
JPH1140229A (ja) * | 1997-07-23 | 1999-02-12 | Asahi Metal Ind Ltd | 導体の接続構造 |
JPH11191910A (ja) * | 1997-10-07 | 1999-07-13 | Alcatel Cit | 高電圧ケーブル接続部用気密保護装置 |
JPH11205987A (ja) * | 1997-11-28 | 1999-07-30 | Alcatel Cit | 電力ケーブルのための接地接続および/または網クロスボンドを備えるケーブル継手 |
CN2909654Y (zh) * | 2006-06-12 | 2007-06-06 | 浙江永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高压电缆中间接头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6112A (zh) | 2014-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69799B (zh) | 用于功率传输电缆的弹性体电缆适配器和罩组件及包括其的方法 | |
JP6282870B2 (ja) | 保護管及び電力ケーブルの中間接続部 | |
CN104318990B (zh) | 用于水下脐带缆充油式贯穿密封方法及装置 | |
US20110306227A1 (en) | Connector | |
US9040845B2 (en) | Shielding structure for wire harness | |
JP2008269858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3972716A (zh) | 连接器结构 | |
EP3336993B1 (en) | Cable reinforcement sleeve for subsea cable joint | |
US9039450B2 (en) | Termination arrangement for a cable bundle | |
CN103986112B (zh) | 电力电缆的连接构造和绝缘部件 | |
CN108028492A (zh) | 用于电气互连部的密封罩 | |
US8866014B2 (en) | Dead front cable terminal with isolated shield | |
JP2003512707A (ja) | ケーブル接続装置 | |
JP5835716B2 (ja) | 電力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 |
KR200423749Y1 (ko) | 케이블의 t분기 접속부용 방수 보호커버 | |
CN110429521A (zh) | 一种中间接头的防水密封方法 | |
CN206759022U (zh) | 电缆接头组件和电缆接头系统 | |
JP5761535B2 (ja) | 電力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絶縁部材 | |
CN210866545U (zh) | 一种滑动式防倒供电装置 | |
US9419384B1 (en) | Connection system for an electrical cable | |
EP2710683B1 (en) | Dead front cable terminal with isolated shield | |
JP5776123B2 (ja) | 電力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絶縁部材 | |
JP2023111882A (ja) | Hvdc電力ケーブル多分岐接合アセンブリ | |
CN108508230B (zh) | 加速度传感器组装体 | |
JPH06351148A (ja) | 電力ケーブル用プレハブ構造の中間接続箱の浸水防止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atentee after: Fujikura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