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定义的两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的通信过程,参见图1所示,UE1向UE2发送数据的过程包括:
UE1将数据发送到为其服务的eNB1;eNB1在接收到数据后,将该数据传递到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 GW);SGW/PGW在收到该数据后,根据UE1的路由标识,将该数据路由到为UE1服务的SGW/PGW;由于图中UE1与UE2的SGW/PGW相同,为UE2服务的SGW/PGW将该数据传递到为UE2服务的eNB2;最后eNB2将该数据传递给UE2,以完成UE1向UE2发送数据的过程;若为UE1服务的SGW/PGW和为UE2服务的SGW/PGW不相同,则UE1与UE2之间的通信过程还包括UE1的服务PGW将数据路由到UE2的服务PGW的过程。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即使相互通信的两个用户设备之间的位置非常近,传递数据时也需要通过为各自服务的eNB及核心网才能到达对端,使得通信延时非常大,而且还会占用更多的网络资源。因此,3GPP正在研究关于邻近设备之间的通信技术(即邻近通信),即:在需要通信的两个UE之间的距离很近时,实现该两个UE之间直接传输数据,其数据传输路径参见图2A所示,UE1和UE2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数据,而不需要经过任何移动网络设备;或者仅借助基站(如eNB)的传递实现该两个UE之间的快速通信,其数据传输路径参见图2B所示,将UE1和UE2连接到同一eNB,实现仅通过该eNB转发需要发送的数据,而不需要将数据路由到核心网进行转发。上述两种传输方式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时,并且可以节省网络资源,尤其是节省核心网的网络资源。
目前,3GPP服务与系统方向工作组SA1(Service and System,SA)正在讨论UE之间的邻近通信的实现问题,为了实现UE之间的邻近通信,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UE之间的邻近关系发现过程,二是确定了邻近关系的UE之间如何实现邻近通信。
综上所述,目前3GPP只定义了对于邻近通信建立的需求,针对满足邻近关系的用户设备之间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满足邻近关系的用户设备之间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所述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
所述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为需要建立所述邻近通信中的两个不同终端;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分配模块,用于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邻近通信中的两个不同的终端;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ME,包括:
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所述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用于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一终端分配邻近通信及下行地址;
第一通知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邻近通信通知,所述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路径已建立。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以及该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的所述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以建立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对应的路径,从而实现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经由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的邻近通信,并且本发明实施例不需引入新的控制节点。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终端间经由核心网传输数据的过程示意图;
图2A为背景技术中终端间的第一种邻近通信的架构图;
图2B为背景技术中终端间的第二种邻近通信的架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邻近通信的网络架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邻近通信的网络架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邻近通信的网络架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五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MME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以及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的所述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以建立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对应的路径。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两个终端之间具有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
其中,两个终端之间是否具有邻近关系,可以通过基于终端的邻近关系发现方法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邻近关系发现方法进行判断,还可以通过基于应用的邻近关系发现方法进行判断;
两个终端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网络侧才能够为该两个终端之间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
1、签约条件,即:两个终端都具有使用邻近通信服务的签约信息,且该两个终端都同意使用邻近通信服务;
2、信道条件,即:两个终端之间传输的业务和/或数据流可以使用邻近通信方式进行传输;
3、两个终端间的无线链路条件不满足建立直接路径(direct path)的条件,或者,该两个终端的网络配置为邻近用户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用了“第一”、“第二”字样,对需要建立邻近通信的两个不同的终端进行区分,第一终端表示该邻近通信中的一个终端,第二终端表示该邻近通信中的另一个终端;进一步,第一基站表示第一终端的当前驻留基站,第二基站表示第二终端的当前驻留基站,其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第一MME表示第一终端的服务MME,第二MME表示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其中,第一MME与第二MME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第一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其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为该邻近通信中的两个不同的终端;第一基站为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
步骤32、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从而完成了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第一终端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邻近通信的路径之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
该情况下,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邻近通信的条件,则可以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邻近通信的路径,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经由核心网传输的数据,切换至经由基站进行传输;
该情况下,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邻近通信的路径时,可重用第一终端(第二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已建立的承载的演进型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载标识用于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也可以使用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分配新的EPS承载标识用于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
进一步,若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重用第一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已建立的承载的EPS承载标识,则第一基站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已建立的承载的EPS承载标识;优选的,若当前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发生了变化,则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相应的,步骤31中,第一基站根据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EPS承载标识,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并根据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路径标识以及自身确定的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进一步,该情况下,若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使用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分配新的EPS承载标识用于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则第一基站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优选的,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新的EPS承载标识。
相应的,该方式下,步骤31中,第一基站根据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路径标识及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第二种、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数据传输的路径;
该情况下,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满足邻近通信的条件,则可以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邻近通信的路径,为第一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MME为该第一终端分配新的EPS承载标识,用于该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为第二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二MME为该第二终端分配新的EPS承载标识,用于该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
进一步,该情况下,则第一基站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优选的,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新的EPS承载标识。
相应的,该方式下,步骤31中,第一基站根据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路径标识及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由于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与第一基站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可以为同一基站,也可以为不同基站;同样,第一MME与第二MME可以为同一MME,也可以为不同MME。
下面从以下三种情况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种情况: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且第一MME与第二MME为同一MME;
本实施例中,步骤31中第一终端接收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具体包括:
第一MME在确定需要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建立邻近通信,且确定所述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
其中,该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包括:
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或,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存在接口连接。
由于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因此,该第一MME可根据自身保存的第一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获取该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一基站及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以及根据自身保存的第二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获取该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二基站及该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该第一MME可以根据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及第二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进而确定该第一终端与该第二终端能够建立邻近通信。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还携带有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以及其与建立邻近通信相关的参数信息。
本实施例中,步骤31具体包括:
第一基站根据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分别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进一步,第一基站为建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邻近通信,还需要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分别分配该邻近通信,该资源具体包括适用于该邻近通信及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的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基站内传输资源。
本实施例中,步骤32具体包括:
第一基站获取自身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第一基站获取自身为第一终端分配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二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分别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分配的下行地址可以为两个不同的通用分组无线系统用户面隧道协议完整的隧道端点标识(User plane part of GPRSTunneling Protocol Fully qualified-Tunnel Endpoint Identity,GTP-U F-TEID;General Paccket Radio System,GPRS),也可以为两个不同的用于在本基站内部进行数据转发的本地标识(Local ID);
其中,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
本实施例中,步骤32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基站通知第一MME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
相应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一基站的通知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邻近通信通知,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一终端邻近通信已建立;
第一MME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邻近通信通知,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二终端邻近通信已建立。
其中,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该第一终端对应的EPS承载标识;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该第二终端对应的EPS承载标识。具体的:
若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则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的EPS承载标识为第一终端与核心网建立的承载的EPS承载标识;
若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进行数据传输路径,则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的EPS承载标识为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分配的用于邻近通信的新的EPS承载标识。
同样的,若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则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的EPS承载标识为第二终端与核心网建立的承载的EPS承载标识;
若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进行数据传输路径,则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携带的EPS承载标识为第一MME为第二终端分配的用于邻近通信的新的EPS承载标识。
优选的,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第一MME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的路径标识;
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第一MME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的路径标识。
进一步,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且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发生了变化,则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且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发生了变化,则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有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进一步,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进行数据传输的路径,则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进行数据传输的路径,则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中还携带有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优选的,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及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分别经由第一基站透明转发给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
此时,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经由第一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已建立,该邻近通信的路径为:第一终端——第一基站——第二终端;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邻近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种情况: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MME与第二MME为同一MME;
本实施例中,步骤31中第一基站接收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具体包括:
第一MME在确定需要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建立邻近通信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以及
第一MME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该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由于第一MME发送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与第一种情况中相同,而第一MME发送的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与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MME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及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的顺序进行限定,第一MME可以先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再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第一MME也可以先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再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
由于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因此,该第一MME可根据自身保存的第一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获取该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及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以及根据自身保存的第二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获取该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及该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该第一MME可以根据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及第二基站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进一步该第一MME需要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是否存在有接口连接(如X2接口),若存在接口连接,则第一MME确定该第一终端与该第二终端能够建立邻近通信。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步骤31中,第一基站为建立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的路径,还需要为第一终端分配该邻近通信所需的资源,其中,该资源包括适用于该邻近通信及第一终端的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基站间传输资源。
同样的,第二基站为建立第二终端的邻近通信的路径,还需要为第二终端分配该邻近通信所需的资源,其中,该资源包括适用于该邻近通信及第二终端的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基站间传输资源,由于第二基站的处理过程与第一基站的处理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步骤31之后,且步骤32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基站通知第一MME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的分配,并携带自身为第一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分配的下行地址。
相应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一基站的通知后,将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转发给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基站的服务MME为第一MME,此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一基站向其发送的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之后,直接转发给第二基站。
进一步,第二基站接收第一MME发送的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接收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二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由于第二基站的处理过程与第一基站的处理过程相同,因此,第二基站在为第二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完及下行地址之后,也会通知第一MME自身已完成第二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的分配,并携带自身为第二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分配的下行地址。
相应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向其发送的携带有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的通知后,将该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直接转发给第一基站。
本实施例中,步骤32具体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第一MME发送的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接收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的下行地址为GTP-U F-TEID;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的下行地址为GTP-U F-TEID;
其中,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站通知第一MME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的分配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一基站的通知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邻近通信通知,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一终端邻近通信的路径已建立。
优选的,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经由第一基站透明转发给第一终端。
同样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二基站的通知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邻近通信通知,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二终端邻近通信的路径已建立。
优选的,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经由第二基站透明转发给第二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基站根据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的过程,以及第二基站与第一MME之间的交互过程,与第一基站的处理过程相同,请参见第一基站的处理过程,本发明不再对第二基站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此时,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经由第一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已建立,该邻近通信的路径为:第一终端——第一基站——第二基站——第二终端;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邻近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第三种情况、第一MME与第二MME为不同MME(该情况下,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进一步,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A、第一MME在确定需要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建立邻近通信,且确定自身不是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后,向第二MME发送邻近通信建立请求,并根据第二MME的反馈,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MME在确定需要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建立邻近通信后,向第二MME发送邻近通信建立请求,该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的EPS承载标识以及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其中,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则:该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的是该第一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已建立的承载的EPS承载标识;
若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数据传输的路径,则:该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的是第一MME为第一终端分配的新的EPS承载标识。
第二MME根据接收到的邻近通信建立请求,判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是否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
其中,该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包括:
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或,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存在接口连接(如X2接口)。
相应的,由于第二MME为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因此,第二MME可以根据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从自身保存的上下文信息中,获取第二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终端的上下文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二基站及其标识信息。
其中,第二MME可以根据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及第二基站的标识信息,判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是否为相同基站;具体的:
若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与第二基站的标识信息相同,则第二MME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
若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与第二基站的标识信息不同,则第二MME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
进一步,若第二MME确定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该第二MME判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是否存在接口连接。
本实施例中,判断结果包括以下三种可能:
一、判断结果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则:
若接收到的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一终端的EPS承载标识及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第二MME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以请求第一基站分别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或者
若接收到的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没有携带有第一终端的EPS承载标识及该第一终端对应的QoS参数,第二MME向第一MME返回携带有判断结果的指示信息,并携带第二终端的EPS承载标识及该第二终端对应的QoS参数。
其中,第二终端的EPS承载标识与第一终端的EPS承载标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相应的,若第一MME接收到第二MME发送的指示信息,则该第一MME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以请求第一基站分别为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该指示信息中可以采用比特数据表示不同的判断结果,如“0”表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1”表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存在接口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信息表示不同的判断结果,但是需要事先让第一MME知道每个信息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该场景下,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后的处理过程以及第一基站与第一MME(或第二MME)的交互过程,与第一种情况相同,请参见第一种情况下的处理过程及交互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二、判断结果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存在接口连接;则:
第二MME向第一MME返回携带有判断结果的指示信息。
相应的,第一MME在接收到第二MME发送的指示信息后,确定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以请求第一基站为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进一步,在判断结果确定后,该方法还包括:
第二MME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以请求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及下行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该场景下,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后的处理过程以及第一基站与第一MME的交互过程,以及第二基站接收到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后的处理过程以及第二基站与第二MME的交互过程,与第二种情况相同,请参见第二种情况下的处理过程及交互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三、若判断结果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不存在任何接口连接;则:
第二MME拒绝第一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建立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中,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为第一基站能够识别的终端标识,如第一终端的系统结构演进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SAE-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S-TMSI;System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
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为第二基站能够识别的终端标识,如第一终端的S-TMSI;
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为第二MME能够识别的终端标识,如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
该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如演进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全球小区标识(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ECGI;Evolved 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UMTS)等。
下面列举五个具体实施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过程中各设备之间的交互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建立任何数据传输的路径为例进行说明的,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已建立了经由核心网的数据传输路径的情况请参见上述描述,本发明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实施例1、假设UE_A与UE_B满足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_A与UE_B的服务MME相同且服务基站不同,UE_A的服务基站为eNB1,UE_B的服务基站为eNB2,且eNB1与eNB2之间承载接口连接,其网络架构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过程,参见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MME决定为UE_A和UE_B建立经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并为UE_A和UE_B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记为ProSe-Path-ID);
步骤52a、MME为UE_A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A),并向eNB1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A的标识信息(如UE_A的S-TMSI)以及UE_A的QoS参数等信息;
步骤52b、MME为UE_B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B),并向eNB2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B的标识信息(如UE_B的S-TMSI)以及UE_B的QoS参数等信息;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2a与步骤52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52a,再执行步骤52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52b,再执行步骤52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52a与步骤52b。
步骤53a、在接收到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1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和基站间传输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1);并向MME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F-TEID-1;
步骤53b、在接收到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2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路径分配适用于该UE_B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和基站间传输资源、以及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2);并向MME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F-TEID-2;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3a与步骤53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53a,再执行步骤53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53b,再执行步骤53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53a与步骤53b。
步骤54a、在接收到eNB1返回的响应消息后,MME通过修改邻近通信消息将eNB1分配的F-TEID-1发送给eNB2,该修改邻近通信消息中还携带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
步骤54b、在接收到eNB2返回的响应消息后,MME通过修改邻近通信消息将eNB2分配的F-TEID-2发送给eNB1,该修改邻近通信消息中还携带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4a与步骤54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54a,再执行步骤54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54b,再执行步骤54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54a与步骤54b。
步骤55a、MME向UE_A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A可以与UE_B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A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A、该UE_A的QoS参数;
进一步,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1透明转发给UE_A;
此时,UE_A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步骤55b、MME向UE_B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B可以与UE_A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B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B、该UE_B的QoS参数;
进一步,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8透明转发给UE_B;
此时,UE_B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5a与步骤55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55a,再执行步骤55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55b,再执行步骤55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55a与步骤55b。
步骤56a、eNB1在接收到MME发送的修改邻近通信消息后,确定UE_A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2,并通过修改邻近通信响应消息通知MME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
步骤56b、eNB2在接收到MME发送的修改邻近通信消息后,确定UE_B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1,并通过修改邻近通信响应消息通知MME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6a与步骤56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56a,再执行步骤56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56b,再执行步骤56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56a与步骤56b。
本实施例中,建立的邻近通信的路径为:UE_A——eNB1——eNB2——UE_B,UE_A和UE_B可以请求应用通过邻近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55a及步骤55b与步骤56a及步骤56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步骤55a及步骤55b可以在步骤56a及步骤56b之前执行,步骤55a及步骤55b也可以在步骤56a及步骤56b之后执行,步骤55a及步骤55b还可以与步骤56a及步骤56b同时执行。
实施例2、假设UE_A与UE_B满足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_A与UE_B的服务MME相同且服务基站相同,其网络架构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过程参见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1、MME决定为UE_A和UE_B建立经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并为UE_A和UE_B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记为ProSe-Path-ID);
步骤72、MME为UE_A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A),并为UE_B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B);以及向eNB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A的标识信息(如UE_A的S-TMSI)、该UE_A的QoS参数(记为QoS参数A)、UE_B的标识信息(如UE_B的S-TMSI)以及该UE_B的QoS参数(记为QoS参数B)等信息;
步骤73、在接收到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1。
步骤74、eNB向MME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以通知MME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已建立;
步骤75a、MME向UE_A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A可以与UE_B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A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A、该UE_A的QoS参数;
此时,UE_A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步骤75b、MME向UE_B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B可以与UE_A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B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B、该UE_B的QoS参数;
此时,UE_B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75a与步骤75b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制,可以先执行步骤75a,再执行步骤75b;也可以先执行步骤75b,再执行步骤75a;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75a与步骤75b。
本实施例中,建立的邻近通信的路径为:UE_A——eNB——UE_B,UE_A和UE_B可以请求应用通过邻近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步骤73还可以替换为:
在接收到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不同于Local-ID-1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1。
实施例3、假设UE_A与UE_B满足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_A与UE_B的服务MME不同,UE_A与UE_B的服务基站相同,假设均为eNB。
假设UE_A的服务MME为MME1,UE_B的服务MME为MME2,其中,MME1与MME2不同,其网络架构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过程参见图9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MME1决定为UE_A和UE_B建立经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并为UE_A和UE_B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记为ProSe-Path-ID);
步骤902、MME1为UE_A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A);
步骤903、MME1向MME2发送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该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B的标识信息(如IMSI)、UE_A当前驻留基站的标识信息、UE_A的QoS参数以及UE_A的EPS承载标识;
步骤904、MME2在接收到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后,判断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是否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
本实施例中,判断结果为UE_A与UE_B当前驻留同一基站。
步骤905、MME2为UE_B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B);
步骤906、MME2向eNB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A的标识信息(如UE_A的S-TMSI)、UE_A的QoS参数、UE_B的标识信息(如UE_B的S-TMSI)及UE_B的QoS参数等信息;
步骤907、在接收到MME2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1。
步骤908、eNB向MME1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以通知MME1UE_A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
步骤909、eNB向MME2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以通知MME2UE_B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
步骤910、MME1向UE_A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A可以与UE_B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A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A以及该UE_A的QoS参数等信息;
此后,UE_A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透明转发给UE_B。
步骤911、MME2向UE_B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B可以与UE_A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B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B以及该UE_B的QoS参数等信息;
此后,UE_B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透明转发给UE_B。
本实施例中,步骤907还可以替换为:
在接收到MME2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不同于Local-ID-1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1。
本实施例中,建立的邻近通信的路径为:UE_A——eNB——UE_B,UE_A和UE_B可以请求应用通过邻近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908与步骤909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908,再执行步骤909;也可以先执行步骤909,再执行步骤908;
同样的,也不对步骤910与步骤911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910,再执行步骤911;也可以先执行步骤911,再执行步骤910。
实施例4、假设UE_A与UE_B满足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_A与UE_B的服务MME不同,UE_A与UE_B的服务基站相同,假设均为eNB。
假设UE_A的服务MME为MME1,UE_B的服务MME为MME2,其中,MME1与MME2不同,其网络架构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过程参见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MME1决定为UE_A和UE_B建立经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并为UE_A和UE_B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记为ProSe-Path-ID);
步骤1002、MME1为UE_A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A);
步骤1003、MME1向MME2发送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该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B的标识信息(如IMSI)、UE_A当前驻留基站的标识信息;
步骤1004、MME2在接收到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后,判断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是否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
本实施例中,判断结果为UE_A与UE_B当前驻留同一基站。
步骤1005、MME2为UE_B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B);
步骤1006、MME2向MME1返回建立邻近通信响应消息,携带判断结果以及UE_B的QoS参数以及UE_B的EPS承载标识;
步骤1007、MME1在接收到该建立邻近通信响应消息后,向eNB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A的标识信息(如UE_A的S-TMSI)、UE_A的QoS参数、UE_B的标识信息(如UE_B的S-TMSI)及UE_B的QoS参数等信息;
步骤1008、在接收到MME1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1。
步骤1009、eNB向MME1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以通知MME1UE_A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
步骤1010、eNB向MME2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以通知MME2UE_B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
步骤1011、MME1向UE_A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A可以与UE_B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A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A以及该UE_A的QoS参数等信息;
此后,UE_A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透明转发给UE_B。
步骤1012、MME2向UE_B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B可以与UE_A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该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B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B以及该UE_B的QoS参数等信息;
此后,UE_B可以利用已建立的邻近通信路径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透明转发给UE_B。
本实施例中,步骤1008还可以替换为:
在接收到MME1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A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1);以及eNB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B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以及不同于Local-ID-1的本地标识(记为Local-ID-2);
eNB确定UE_A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2;以及eNB确定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Local-ID-1。
本实施例中,建立的邻近通信的路径为:UE_A——eNB——UE_B,UE_A和UE_B可以请求应用通过邻近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909与步骤910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909,再执行步骤910;也可以先执行步骤910,再执行步骤909;
同样的,也不对步骤911与步骤912的执行顺序进行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911,再执行步骤91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912,再执行步骤911。
实施例5、假设UE_A与UE_B满足邻近关系且满足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条件,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UE_A与UE_B的服务MME不同,UE_A与UE_B的服务基站不同。
假设UE_A的服务基站为eNB1且服务MME为MME1,UE_B的服务基站为eNB2且服务MME为MME2,其中,MME1与MME2不同,eNB1与eNB2不同,其网络架构参见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建立经由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的过程,参见图1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1、MME1决定为UE_A和UE_B建立经基站路由的邻近通信,并为UE_A和UE_B之间的邻近通信分配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记为ProSe-Path-ID);
步骤1202、MME1向MME2发送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该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B的标识信息(如IMSI)、UE_A当前驻留基站的标识信息、以及F-TEID-1;
步骤1203、MME2在接收到建立邻近通信请求消息后,判断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是否为同一基站或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之间是否有接口;
进一步,若确定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为不同基站,且两个基站之间没有接口,则MME2拒绝MME1的建立邻近通信请求,并结束本流程。
步骤1204、在确定UE_A与UE_B当前驻留的基站为同一基站或两个基站之间有接口;MME2为UE_B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B);
步骤1205、MME2向eNB2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B的标识信息(如UE_B的S-TMSI)、UE_B的QoS参数以及F-TEID-1等信息;
步骤1206、在接收到MME2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2为UE_B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路径分配适用于该UE_B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和基站间传输资源、以及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2);并确定该UE_B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为F-TEID-1;
步骤1207、eNB2向MME2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F-TEID-2,并通知MME2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已完成;
步骤1208、MME2向MME1返回建立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以及F-TEID-2;
步骤1209、MME1为UE_A分配EPS承载标识,记为bearer-ID-A;
步骤1210、MME1向eNB1发送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携带ProSe-Path-ID、UE_A的标识信息(如UE_A的S-TMSI)以及UE_A的QoS参数等信息;同时MME1通知eNB1,UE_A的上行地址为F-TEID-2;
步骤1211、在接收到MME1发送的邻近通信创建请求消息后,eNB1为UE_A的路径标识为ProSe-Path-ID的邻近通信分配适用于该UE_A的邻近通信以及QoS参数要求的空口资源和基站间传输资源、以及该邻近通信对应的下行GTP-U F-TEID(包括GTP-U TEID和IP地址)(记为F-TEID-1);eNB1记录MME1转发的邻近通信的上行地址F-TEID-2;
步骤1212、eNB1向MME1发送创建邻近通信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F-TEID-1;
步骤1213、MME1向UE_A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A可以与UE_B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A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A、该UE_A的QoS参数;
优选的,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1透明转发给UE_A;
步骤1214、MME1通过建立邻近通信完成消息将eNB1为UE_A分配的下行地址F-TEID-1转发给MME2;
步骤1215、MME2通过修改邻近通信消息将eNB1分配的F-TEID-1转发给eNB2;
步骤1216、eNB2记录MME2转发的F-TEID-1,并将F-TEID-1作为UE_B对应的上行地址;
步骤1217、eNB2通知MME2邻近通信建立完成;
步骤1218、MME2向UE_B发送邻近通信通知消息,以通知UE_B可以与UE_A进行邻近通信的传输,并在通知消息中携带该邻近通信的路径标识ProSe-Path-ID、该UE_B的EPS承载标识bearer-ID-B、该UE_B的QoS参数;
进一步,该邻近通信通知消息经由eNB2透明转发给UE_B。
本实施例中,建立的邻近通信的路径为:UE_A——eNB1——eNB2——UE_B,UE_A和UE_B可以请求应用通过邻近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方法处理流程可以用软件程序实现,该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当存储的软件程序被调用时,执行上述方法步骤。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由于该基站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图3所示的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相似,因此该基站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包括:
第一分配模块131A,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当前驻留的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第一获取模块132A,用于获取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其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为邻近通信中的两个不同的终端;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基站。
进一步,该基站还包括:
第一通知模块133A,用于通知为第一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MME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的分配。
进一步,若自身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基站还包括:
第二分配模块131B,用于根据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为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下行地址。
进一步,该基站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132B,用于获取自身为第一终端分配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二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第一获取模块131A具体用于:
获取自身为第二终端分配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并将获取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进一步,该基站还包括:
第二通知模块133B,用于通知为第二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二MME自身已完成第二终端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的分配。
进一步,若自身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第一通知模块133A还用于:
携带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
进一步,若自身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第一获取模块131A具体用于:
接收为第一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一MME转发的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接收到的下行地址作为第一终端对应的上行地址;
其中,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是由第二基站在为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分配完及下行地址后,转发给为第二终端提供服务的第二MME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MME,由于该MME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图3所示的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相似,因此该MME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MME,包括:
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141A,用于向第一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一基站发送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该第一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用于请求第一基站为第一终端建立临近通信的路径;
第一通知信息发送模块142A,用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第一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一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路径已建立。
进一步,若第一基站与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且自身与为第二终端的服务MME相同,MME还包括:
第二创建请求发送模块141B,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第二邻近通信创建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建立同一邻近通信的路径;
第二通知信息发送模块142B,用于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邻近通信通知,第二邻近通信通知用于通知第二终端对应的邻近通信路径已建立;
第一通信息发送模块142A具体用于:在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自身已完成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同一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邻近通信通知。
进一步,若第一基站与第二终端当前驻留的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MME还包括:
第一转发模块143A,用于将第一基站为第一终端分配的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转发给第二基站;
第二转发模块143B,用于将第二基站为第二终端分配的同一邻近通信的下行地址转发给第一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若自身与第二终端的服务MME相同,则第一转发模块143A接收来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该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直接发送给第二基站;第二转发模块143B直接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该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发送给第一基站;
若自身与第二终端的服务MME不同,则第一转发模块143A接收来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通过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将该第一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转发给第二基站;第二转发模块143B通过第二终端的服务MME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并将该第二终端对应的下行地址发送给第一基站。
进一步,若自身与为第二终端的服务MME不同,MME还包括:
建立请求发送模块144,向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发送邻近通信建立请求,邻近通信建立请求用于请求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判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是否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且邻近通信建立请求中携带第一基站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
指示信息接收模块145,用于接收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发送的携带有判断结果的指示信息。
进一步,指示信息接收模块145还用于:
若判断结果是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触发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141A及第二创建请求发送模块141B;
若判断结果是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触发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141A。
进一步,若自身与为第二终端的服务MME不同,MME还包括:
判定模块146,用于在接收到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发送的邻近通信建立请求后,判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是否满足建立邻近通信的条件;
若判断结果是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同一基站,触发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及第二创建请求发送模块;或向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发送携带判断结果的指示信息;
若判断结果是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为不同基站,触发第一创建请求发送模块;以及向第二终端的服务MME发送携带判断结果的指示信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