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973565B -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3565B
CN103973565B CN201310041052.9A CN201310041052A CN103973565B CN 103973565 B CN103973565 B CN 103973565B CN 201310041052 A CN201310041052 A CN 201310041052A CN 103973565 B CN103973565 B CN 1039735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mn
node
source
destination node
dest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10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73565A (zh
Inventor
廖晖
曾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410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7356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89785 priority patent/WO20141175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973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3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73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3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包括:源节点将第一通用陆地移动网络标识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ID;若所述目的节点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用于在通信节点之间使用正确的路由域建立网络连接。

Description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中,为每个运营商分配了专属的陆地通用移动网络标识(PublicLand Mobile Network Identity,PLMN ID),运营商使用的网络设备中均包含该运营商的PLMN ID,根据PLMN ID可以判断网络设备归属哪个运营商。
LTE网络共享是指多个运营商共享无线接入网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或者共享基站及一部分或全部核心网设备,例如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等的一种网络架构,运营商可以通过共享网络为处于其他运营商覆盖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被共享的eNodeB称为共享eNodeB,共享eNodeB的拥有者称为主运营商,使用该共享eNodeB的运营商称为从运营商。从运营商除了通过共享网络提供网络服务外,还可以拥有自己的专用网络,专用网络中的eNodeB供该运营商专用,称为自有eNodeB。
X2接口是指两个eNodeB之间的逻辑连接,网络中的两个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并交换数据。当共享网络和专用网络共同部署时,共享网络中的共享eNodeB和专用网络中的自有eNodeB需要通过建立X2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共享网络和专用网络的IP地址由各自网络的运营商独立规划,因此共享网络与专用网络之间的IP地址可能重叠而发生冲突。为了解决IP冲突的问题,共享网络一般采用多重虚拟路由转发技术来隔离不同运营商的路由域。共享eNodeB具有多重路由域,但共享eNodeB之间以及共享eNodeB与自有eNodeB之间建立X2接口时,共享eNodeB可能选择错误的路由域,从而可能导致X2接口建立失败或者连接到错误的eNodeB。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用于在通信节点之间使用正确的路由域建立网络连接。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包括:
源节点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若所述目的节点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若所述目的节点不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ID不同,并且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源节点的任一PLMN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长度对应的PLMN ID。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节点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包括:
所述源节点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一PLMN ID发送给所述目的节点。。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的节点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PLMN ID,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若所述目的节点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若所述目的节点不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目的节点将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源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节点将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域长度对应的PLMN ID。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ID为任意一个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ID;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第二PLMN ID时,则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ID不同,并且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源节点的任一PLMN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在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长度对应的PLMN ID。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一PLMN ID发送给所述目的节点。。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PLMN ID,所述第一PLMN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第二PLMN ID时,接收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源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在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在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通信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域长度对应的PLMN ID。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源节点为如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节点;
所述目的节点为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在通信节点间接口的建立过程中,通过选择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一个相同的PLMN ID,并采用与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通信节点间接口,实现了在通信节点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建立接口的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三的信令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四的信令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五的信令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六的信令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七的信令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五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六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LTE网络中,两个eNodeB之间需要建立X2接口时,X2接口建立的发起eNodeB称为源eNodeB,另一eNodeB称为目的eNodeB。在X2接口建立的过程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会交互自配置透传消息(eNB Configuration Transfer)。eNodeB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两个关键信元Global eNB ID和Selected TAI,其中Global eNB ID中包含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Selected TAI中包含eNodeB选择使用的PLMN ID。eNodeB可以通过邻站配置信息得知附近其他eNodeB的PLMN ID,邻站配置信息可以是预设在eNodeB中的,也可以是eNodeB通过自发现邻站方式(Auto Neighbor Relation,ANR)动态获得的,总之,eNodeB只能与已知PLMN ID的其他eNodeB建立X2接口。
本发明以下各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节点可以为LTE网络中的eNodeB,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用于在共享eNode之间或者共享eNodeB和自有eNodeB之间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并建立X2接口。但本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节点和方法不以此为限,只要通信网络中的两个通信节点之间可以得知对方的PLMN ID,都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路由选择方法选择正确的路由并建立网络连接接口。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用于源节点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1,源节点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具体地,通信网络中的两个通信节点之间建立接口的过程之前,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通过邻站配置信息得知彼此的PLMN ID,源节点或者目标节点可以在双方节点的PLMN ID中确定至少一个相同的PLMN ID。通信网络中,每个运营商都有自己专属的PLMNID,运营商的通信节点中都包含该PLMN ID,若运营商提供的通信节点为共享通信节点,则该通信节点中还包括其他运营商的PLMN ID。若一个运营商A需要使用其他运营商的通信节点,则只能选择其他运营商提供的共享通信节点,并且该共享通信节点中需要包含运营商A的PLMN ID,这样才可以在运营商A的通信节点和该共享通信节点之间建立网络接口,并实现网络连接。因此,在通信节点间建立接口时,首先需要判断两个通信节点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PLMN ID,若不存在,则两个通信节点之间无法建立接口。当源节点需要建立与目的节点间的通信接口时,源节点将任意一个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
步骤S102,源节点接收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具体地,源节点将任意一个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后,目的节点判断是否接受使用该PLMN ID建立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若目的节点接受使用该PLMN ID,则源节点接收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源节点可以根据该回复消息得知目的节点是否同意使用源节点选择的PLMN ID建立通信接口。
步骤S103,源节点通过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具体地,若源节点接收到的回复消息表示接受第一PLMN ID,即目的节点统一使用第一PLMN ID建立通信接口,则源节点使用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网络接口,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通信网路中,使用基于IP地址的路由域连接,每个运营商自己规划路由域中的IP地址,即每个PLMN ID对应一个路由域。网络中的每个通信节点均有自己的IP地址,但两个通信节点的IP地址处于同一个路由域中才能互相通信。共享通信节点中具有多重路由域,并且每个路由域对应一个PLMNID,因此,当共享通信节点之间或者共享通信节点和自有通信节点之间建立接口时,当选择了两个通信节点间相同的PLMN ID,可以采用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使用该路由域中的IP地址建立网络接口并实现通信。
本实施例,在通信节点间接口的建立过程中,通过选择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一个相同的PLMN ID,并采用与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通信节点间接口,实现了在通信节点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建立接口的过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用于目的节点侧,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201,目的节点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PLMN ID,所述第一PLMNID为任意一个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具体地,通信网络中的两个通信节点之间建立接口的过程之前,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通过邻站配置信息得知彼此的PLMN ID,源节点或者目标节点可以在双方节点的PLMN ID中确定至少一个相同的PLMN ID。通信网络中,每个运营商都有自己专属的PLMNID,运营商的通信节点中都包含该PLMN ID,若运营商提供的通信节点为共享通信节点,则该通信节点中还包括其他运营商的PLMN ID。若一个运营商A需要使用其他运营商的通信节点,则只能选择其他运营商提供的共享通信节点,并且该共享通信节点中需要包含运营商A的PLMN ID,这样才可以在运营商A的通信节点和该共享通信节点之间建立网络接口,并实现网络连接。因此,在通信节点间建立接口时,首先需要判断两个通信节点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PLMN ID,若不存在,则两个通信节点之间无法建立接口。当源节点请求和目的节点建立通信接口时,目的节点接收到任意一个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目的节点根据该PLMN ID进行进一步判断,目的节点可以使用该PLMN ID与源节点建立通信接口,还可以重新选择一个新的PLMN ID并使用新的PLMN ID建立通信接口。
步骤S202,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具体地,若目的节点接受源节点发送的第一PLMN ID,则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将目的节点确定的结果发送给源节点,该回复消息包括是否使用源节点选择的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通信接口。
步骤S203,目的节点接收源节点通过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具体地,目的节点若向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表示接受源节点选择的PLMN ID建立通信接口,则源节点可以使用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通信接口,则目的节点可以接收到源节点通过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通信网路中,使用基于IP地址的路由域连接,每个运营商自己规划路由域中的IP地址,即每个PLMN ID对应一个路由域。网络中的每个通信节点均有自己的IP地址,但两个通信节点的IP地址处于同一个路由域中才能互相通信。共享通信节点中具有多重路由域,并且每个路由域对应一个PLMN ID,因此,当共享通信节点之间或者共享通信节点和自有通信节点之间建立接口时,当选择了两个通信节点间相同的PLMN ID,可以采用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使用该路由域中的IP地址建立网络接口并实现通信。
本实施例,在通信节点间接口的建立过程中,通过选择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一个相同的PLMN ID,并采用与该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通信节点间接口,实现了在通信节点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建立接口的过程。
图3至图6所示实施例示出源节点选择PLMN ID的具体方法。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三的信令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301,源eNodeB确定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选择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建立X2接口时,源eNodeB首先判断邻站配置信息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和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是否相同,若相同,则选择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步骤S302,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自组网(Self-Organized Network,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目的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源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303,目的eNodeB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回复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接收到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判断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中Selected TAI信元包含的PLMN ID是否可用,若目的eNodeB可以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源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建立接口,则也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同意使用源eNodeB选择的源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回复信息,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目的eNodeB预设的源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304,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使用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进行自配置透传消息的交互后,确定了各自的IP地址,则可以使用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此时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建立成功。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四的信令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401,源eNodeB确定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源节点的任一PLMN ID相同,选择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建立X2接口时,源eNodeB首先判断邻站配置信息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和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是否相同,若不同,则继续判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与源eNodeB中的其他PLMN ID是否相同,若源eNodeB的PLMN ID存在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的PLMN ID,则选择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步骤S402,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目的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目的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403,目的eNodeB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回复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接收到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判断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中Selected TAI信元包含的PLMN ID是否可用,若目的eNodeB可以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目的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建立接口,则也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同意使用源eNodeB选择的目的eNodeB主运营商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回复信息,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 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目的eNodeB预设的目的eNodeB主运营商PLMN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404,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使用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进行自配置透传消息的交互后,确定了各自的IP地址,则可以使用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此时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建立成功。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五的信令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501,源eNodeB确定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源节点的任一PLMN ID均不同,选择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PLMN ID中任一相同的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建立X2接口时,源eNodeB首先判断邻站配置信息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和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是否相同,若不同,则继续判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与源eNodeB中的其他PLMN ID是否相同,若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均不同,则选择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PLMN ID中任一相同的PLMN ID作为已选PLMN ID。
步骤S502,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目的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503,目的eNodeB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回复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接收到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判断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中Selected TAI信元包含的PLMN ID是否可用,若目的eNodeB可以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建立接口,则也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同意使用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回复信息,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目的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504,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使用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ID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进行自配置透传消息的交互后,确定了各自的IP地址,则可以使用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此时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建立成功。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六的信令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601,源eNodeB确定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源节点的任一PLMN ID均不同,选择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PLMN ID中相同的PLMN ID中对应的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路由长度最短的一个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建立X2接口时,源eNodeB首先判断邻站配置信息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和源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是否相同,若不同,则继续判断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ID与源eNodeB中的其他PLMN ID是否相同,若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主运营商PLMN ID均不同,则继续判断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PLMN ID中相同的PLMN ID对应的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路由长度,也就是说判断使用相同的PLMN ID中的哪个PLMNID对应的路由域在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建立网络连接的路由长度最短,将该对应路由长度最短的PLMN ID作为已选PLMN ID。
步骤S602,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目的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603,目的eNodeB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回复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接收到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判断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中Selected TAI信元包含的PLMN ID是否可用,若目的eNodeB可以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建立接口,则也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同意使用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回复信息,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TAI信元中都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目的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604,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使用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ID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进行自配置透传消息的交互后,确定了各自的IP地址,则可以使用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此时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建立成功。
上述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中,源eNodeB通过判断目的eNodeB和源eNodeB的PLMN ID,选择适合的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实现了在源eNdoeB和目的eNdoeB之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建立接口的过程。其中,上述实施例五中,源eNodeB在具备判断源eNdoeB和目的eNdoeB之间路由长度的前提下,选择路由长度最短的路由域建立X2接口,节约了网络资源,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七的信令流程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701,源eNodeB选择源eNodeB的PLMN ID与目的eNodeB的PLMN ID中任一相同的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建立X2接口时,源eNodeB首先根据邻站配置信息中目的eNodeB的PLMN ID,选择一个目的eNodeB与源eNodeB相同的PLMN ID作为已选PLMNID。源eNodeB确定已选PLMN ID的方法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三至实施例六的任一种方法。
步骤S702,源eNodeB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源eNodeB确定已选PLMN ID后,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目的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中包括源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 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703,目的eNdoeB重新确定已选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接收到源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根据目的eNdoeB中的邻站配置信息重新判断目的eNodeB的PLMN ID与源eNodeB的PLMN ID中相同的PLMN ID对应的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之间路由长度,也就是说判断使用相同的PLMN ID中的哪个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在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之间建立网络连接的路由长度最短,将该对应路由长度最短的PLMN ID重新作为已选PLMN ID。
步骤S704,目的eNodeB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请求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目的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目的eNodeB重新确定已选PLMN ID后,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通知源eNodeB使用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 ID,并使用该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请求信息,请求与源eNodeB间建立自组网连接,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目的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 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目的eNodeB预设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
步骤S705,源eNodeB再次向目的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其中包括SON回复信息,Selected TAI中包括目的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 ID。
具体地,源eNdoeB收到目的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后,判断目的eNodeB发送的自配置透传消息中Selected TAI信元包含的PLMN ID是否可用,若源eNodeB可以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 ID建立接口,则再次向源eNodeB发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同意使用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建立网络接口,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包括SON回复信息,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源eNodeB和目的eNodeB的Selected TAI信元中都包括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 ID。该自配置透传消息中的X2TNL Configuration Info信元中包括为源eNodeB预设的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的IP地址。若源eNodeB无法使用Selected TAI信元中的目的eNodeB重新确定的已选PLMNID建立接口,则本次通信接口建立过程失败。
步骤S706,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使用目的eNodeB确定的已选PLMNID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
具体地,源eNodeB和目的eNodeB进行自配置透传消息的交互后,确定了各自的IP地址,则可以使用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域进行通信,此时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的X2接口建立成功。
进一步地,步骤S703中,目的eNodeB重新确定已选PLMN ID时,可以不判断目的eNodeB的PLMN ID与源eNodeB的PLMN ID中相同的PLMNID对应的目的eNodeB和源eNodeB之间路由长度,而是将目的eNoedB的PLMN ID与源eNodeB的PLMN ID中任一相同的PLMN ID重新作为已选PLMN ID。但这样可能不能选择目的eNodeB与源eNodeB之间路由长度最短的路由域建立X2接口。
本实施例,当源eNodeB通过判断目的eNodeB和源eNodeB的PLMN ID,选择适合的PLMN ID后,目的eNodeB继续对该PLMN ID对应的源eNdoeB和目的eNdoeB之间的路由长度进行判断,在目的eNodeB具备判断源eNdoeB和目的eNdoeB之间路由长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在源eNdoeB和目的eNdoeB之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选择正确的路由域建立接口的过程,并进一步地节约了网络资源,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互相传送自配置透传消息可以通过MME等核心网设备进行,本发明不限制自配置透传消息的发送路径,只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交互自配置透传消息即可。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为源节点,如图8所示,本实例的通信节点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81,用于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接收模块82,用于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ID,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ID。
第二发送模块83,用于当第一接收模块82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第一接收模块82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第二PLMN ID时,则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第二接收模块84,用于当第二发送模块83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用于实现图1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8所示通信节点中,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源节点的任一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长度对应的PLMN ID。
进一步地,第一发送模块81,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一PLMN ID发送给所述目的节点。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为目的节点,如图9所示,本实例的通信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91,用于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PLMN ID,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发送模块92,用于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二接收模块93,用于当第一发送模块91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第一发送模块91向所述源节点发送第二PLMN ID时,接收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94,用于当第二接收模块93接收到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源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用于实现图2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发送模块92,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通信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域长度对应的PLMN ID。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例的通信系统包括:
源节点111,包括图8所示通信节点实施例的通信节点,用于实现图1至图7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源节点侧的技术方案。
目的节点112,,包括图9所示通信节点实施例的通信节点,用于实现图2至图7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目的节点侧的技术方案。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五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为源节点,其中包括:处理器121、存储器122、接收器123和发送器124,其中处理器121、存储器122、接收器123和发送器124通过系统总线相连。
处理器121,用于执行图1至图7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中源节点侧所进行的操作。
存储器122,用于存储处理器121需要处理的数据并存储处理器121处理后的数据。
接收器123,用于接收目的节点发送的数据。
发送器124,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
处理器121,具体用于选择所述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中一个相同的PLMNID;选择所述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以采用所述路由域建立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节点实施例六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为目的节点,其中包括:处理器131、存储器132、接收器133和发送器134,其中处理器131、存储器132、接收器133和发送器134通过系统总线相连。
处理器131,用于执行图2至图7所示路由域选择方法实施例中目的节点侧所进行的操作。
存储器132,用于存储处理器131需要处理的数据并存储处理器131处理后的数据。
接收器133,用于接收源节点发送的数据。
发送器134,用于向源节点发送数据。
处理器131,具体用于选择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一个相同的PLMNID;选择与所述目的节点选择的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以采用所述路由域建立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节点将第一通用陆地移动网络标识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若所述目的节点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若所述目的节点不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所述源节点接收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若所述源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源节点的任一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长度对应的PLMN ID。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节点将第一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包括:
所述源节点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一PLMN ID发送给所述目的节点。
5.一种路由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的节点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用陆地移动网络标识PLMN ID,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若所述目的节点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若所述目的节点不接受所述第一PLMN ID,则
所述目的节点将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源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将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域长度对应的PLMNID。
8.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通用陆地移动网络标识PLMN ID发送给目的节点,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的第二PLMN ID时,则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目的节点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通信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通信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若所述通信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不同,并且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与所述通信节点的任一PLMN ID相同,则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目的节点的主运营商PLMN ID。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LMN ID为所述通信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长度对应的PLMN ID。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一PLMN ID发送给所述目的节点。
12.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源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用陆地移动网络标识PLMN ID,所述第一PLMN ID为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或第二PLMN ID,所述第二PLMN ID为除所述第一PLMN ID以外任意一个所述源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中相同的PLMN ID;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回复消息时,接收所述源节点通过所述第一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发送的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当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第二PLMN ID时,接收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源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时,通过所述第二PLMN ID对应的路由域,向所述源节点发送通信接口建立请求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自配置透传消息将所述第二PLMN ID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LMN ID为所述源节点和所述通信节点之间最短的路由域长度对应的PLMN ID。
15.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源节点为如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节点;
所述目的节点为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节点。
CN201310041052.9A 2013-02-01 2013-02-01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39735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41052.9A CN103973565B (zh) 2013-02-01 2013-02-01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PCT/CN2013/089785 WO2014117599A1 (zh) 2013-02-01 2013-12-18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41052.9A CN103973565B (zh) 2013-02-01 2013-02-01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3565A CN103973565A (zh) 2014-08-06
CN103973565B true CN103973565B (zh) 2017-11-28

Family

ID=5124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1052.9A Active CN103973565B (zh) 2013-02-01 2013-02-01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73565B (zh)
WO (1) WO20141175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2084868T (pt) 2006-11-02 2018-10-15 Voip Pal Com Inc Produção de mensagens de encaminhamento para comunicações de voz através de ip
EP2090024B1 (en) 2006-11-29 2020-03-04 Voip-Pal.Com, Inc. Intercepting voice over ip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data communications
WO2008116296A1 (en) 2007-03-26 2008-10-02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Emergency assistance calling for voice over ip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630234B2 (en) 2008-07-28 2014-01-14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Mobile gateway
PL2478678T3 (pl) 2009-09-17 2016-05-31 Digifonica Int Ltd Bezprzerwowe przesyłanie transmisji protokołu internetowego podczas zmian punktów końcowy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3738B (zh) * 2006-10-20 2016-05-11 內數位科技公司 Lte增強b節點自行配置方法及裝置
CN102239719B (zh) * 2008-09-02 2014-10-01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验证近邻小区
CN102172057A (zh) * 2008-12-30 2011-08-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目标基站传输地址的方法及建立x2接口连接的方法
CN102098742B (zh) * 2009-12-09 2013-07-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x2连接的协商方法、系统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17599A1 (zh) 2014-08-07
CN103973565A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75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session to change a user plane fun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724233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ネットワークスライスベースのnrのためのセル特定手順または移動性手順を実行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8687592B2 (en) Method for switching session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ystem employing the same
EP3817453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788353B2 (en) Mobil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metho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716847B (zh) 一种通过网关建立x2的方法
CN102164385B (zh) 切换方法和中继节点
KR20110123662A (ko)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945180B2 (en) Mobility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975667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tifying transport layer address
JP2016521467A (ja) 通信システム
KR2017003655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동성 향상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3973565B (zh) 路由域选择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5124104A1 (zh) 一种路径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核心网设备
WO2019174582A1 (zh)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378360B (zh) 发送x2传输地址和建立x2接口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JP6217860B2 (ja) 情報交換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2984813A (zh) 数据直通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3227982B (zh) 数据直通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869661B (zh) 一种业务承载的方法及系统
EP297581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tifying transport layer address
WO2018171696A1 (zh) 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95238A (zh) 数据直通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963315B (zh) 一种辅基站分配方法及装置
EP337047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lin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