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1454B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41454B CN103941454B CN201410182170.6A CN201410182170A CN103941454B CN 103941454 B CN103941454 B CN 103941454B CN 201410182170 A CN201410182170 A CN 201410182170A CN 103941454 B CN103941454 B CN 1039414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electrode layer
- substrate
- liquid crystal
- transparency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蓝相液晶层、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反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透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第一基板与蓝相液晶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第一基板对应透射区与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与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反射电极;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电极均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绝缘;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可包括可以探究的概念,但不一定是之前已经想到或者已经探究的概念。因此,除非在此指出,否则在本部分中描述的内容对于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而言不是现有技术,并且并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液晶显示器以其低功耗、低辐射、画面柔和不刺眼、厚度薄以及可大屏制作等优点成为当今主流显示装置之一。根据采用光源类型不同,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分为透射式、反射式以及半反半透式三种类型,其中,半反半透式液晶显示装置兼具有透射式和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显示设备。
参考图1,现有的半反半透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TFT基板11以及彩膜基板12,设置在所述TFT基板11与彩膜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
但是,现有的半反半透式液晶显示面板一般采用双盒厚的结构(反射区与透射区的液晶层厚度不同),光线出射透射区和反射区时相位延迟量一致,使得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图像显示效果一致。
然而,双盒厚结构的液晶显示器,需要在同一显示设备上制备不同厚度的液晶层,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蓝相液晶层;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所述反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所述透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蓝相液晶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反射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电极均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绝缘;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
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反射电极;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上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均绝缘;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上形成蓝相液晶层,与所述反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与所述透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提供一第二基板,将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对位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采用蓝相液晶,利用蓝相液晶的在外加电场的各向异性的特性,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即可使得在采用单盒厚的蓝相液晶层时,透射区与反射区具有相同的相位延迟量,无需双盒厚的结构,即可使得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图像显示效果一致,其中,所述单盒厚指采用一层相同厚度的液晶层。因此,采用所述制造方法在制造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具有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时候,在形成液晶层时不需要制备不同厚度的液晶层,只要制备一层相同厚度的液晶层即可,降低了制备工艺难度,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半反半透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反半透式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反半透式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半反半透式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作半反半透式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半反半透式液晶显示面板一般采用双盒厚的结构(反射区与透射区对应的液晶层厚度不同),光线出射透射区和反射区时相位延迟量一致,使得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图像显示效果一致。但是,双盒厚结构的液晶显示器,需要在同一显示设备上制备不同厚度的液晶层,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蓝相液晶层;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所述反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所述透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蓝相液晶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反射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电极均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绝缘;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
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制备的显示器是新一代最具有潜能的液晶显示器,具有可视角大、暗态画面好、响应时间短、不需要取向层、功耗低等优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采用蓝相液晶,利用蓝相液晶的在外加电场的各向异性的特性,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可以使得所述蓝相液晶层透射区的电场强度大于反射区的电场强度,进而使得光线在单程通过所述透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相位延迟量大于单程通过反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相位延迟量。
所以,通过设定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二距离,能够采用单盒厚的蓝相液晶层,使得光线通过透射区的液晶层时的相位延迟量等于或是近似等于光线入射反射区并反射出射后的相位延迟量,即透射区与反射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相位延迟量,无需双盒厚的结构,即可使得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图像显示效果一致,其中,所述单盒厚指透射区和反射区对应的液晶层厚度相同;“近似”与“相近”指光线入射反射区再经过反射出射之后的相位延迟量与光线单程通过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光线单程通过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的15%。因此,在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具有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时候,在形成液晶层时不需要制备不同厚度的液晶层,只要制备一层相同厚度的液晶层即可,降低了制备工艺难度,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的蓝相液晶层23。其中,所述第一基板21包括:TFT玻璃基板;所述第二基板22包括:彩膜玻璃基板221以及设置在所述彩膜玻璃基板221朝向所述蓝相液晶层23一侧的彩色滤光膜222。
所述第一基板21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与所述反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与所述透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即本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单盒厚结构,整个液晶层的厚度不变。
所述第一基板21与所述蓝相液晶层23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26,所述第一基板21对应所述透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所述第一基板21对应所述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设置有反射电极。
所述反射电极可以仅包括金属反射层29,所述反射电极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反射层29朝向所述第一基板21一侧表面的第三透明电极层212b。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212b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位于同层,这样可以采用相同的工艺步骤同时制备。所述金属反射层29为具有漫反效果的金属层,以使得光线均匀反射,保证显示效果。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212b可以电连接,此时二者可以为同一透明导电层,通过同一个TFT控制二者电压,二者也可以绝缘,此时二者为不同透明导电层,可以通过不同TFT控制二者电压,即采用两个TFT分别控制二者的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反射电极均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绝缘;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的电场强度。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表面设置透明绝缘层27实现二者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的绝缘。
设定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6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蓝相液晶层23的厚度为d。其中,d1<d2。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6以及蓝相液晶层23设置在平坦化的透明绝缘层27上,蓝相液晶层23的厚度无需设置梯度变化,降低了制作工艺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基板21表面的透明绝缘层28结构调整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以及反射电极的高度,进而达到d1<d2。
本实施例中,采用蓝相液晶,在不加电时,蓝相液晶层23为各向同性,由于上偏光片242、第二λ/4相位延迟片241、第一λ/4相位延迟片251以及下偏光片252的作用,显示黑色。其中,第二λ/4相位延迟片24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22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23的一侧;上偏光片242设置在所述第二λ/4相位延迟片241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第一λ/4相位延迟片251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21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23的一侧;下偏光片252设置在所述第一λ/4相位延迟片251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23的一侧。
加电时,蓝相液晶层23随电场方向表现出各向异性,产生双折射率△n,具有相位延迟量,通过设置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可以使得光线通过透射区的液晶层时的相位延迟量等于或是近似等于光线入射反射区并反射出射后的相位延迟量,且液晶层对光线的偏转角度相对于不加电时对光线的偏转角度有90°的差值,所以此时在所述上偏光片242、第二λ/4相位延迟片241、第一λ/4相位延迟片251以及下偏光片52的作用下,与不加电时的效果相反,显示白色。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和反射电极为面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包括多条平行分布的条状电极线。此时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为面电极,使得显示模式为FFS显示。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212a还可以为多条平行分布的电极线,且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每一条电极线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两条电极线的缝隙相对应。
当所述反射电极仅包括金属反射层时,为了保证反射效果,所述金属反射层需为面电极,当所述反射电极包括金属反射层以及第三透明电极层时,同样,为了保证反射效果,所述金属反射层需为面电极,此时,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可以为多条平行分布的电极线,也可以为面电极。为了保证制作方法简单,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同时设置为面电极,或同时设置为多条平行分布的电极线,这样,二者可以采用相同的工序制作。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的每一条电极线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两条电极线的缝隙相对应。
由于d1<d2,所述透射区的电场强度大于反射区的电场强度,按照蓝相液晶的特性,透射区的双折射率△n1大于反射区的双折射率△n2,因此,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n1*d大于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n2*d,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可以使得环境光入射第二基板22经过反射层反射再出射后的相位延迟量与背光通过第一基板21、蓝相液晶层23以及第二基板22出射后的相位延迟量相同。其中,△n1为透射区的双折射率,△n1等于透射区寻常光线(E光)的折射率减去透射区非寻常光线(O光)的折射率的差值。△n2为反射区的双折射率,△n2等于反射区寻常光线(E光)的折射率减去透射区非寻常光线(O光)的折射率的差值。
优选的,设置d1<d2<3*d1,此时,对于设定的光波长,可以使得光线单程通过所述透射区(经过第一基板、蓝相液晶层以及第二基板出射)的相位延迟量为单程通过所述反射区(入射第一基板到达反射层)的相位延迟量的2倍或是近似为2倍,从而使得光线两次经过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与一次通过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一致,使得反射区与透射区的图像显示效果一致。
所述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为设定光波长λ的二分之一,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为所述设定光波长λ的四分之一。本实施例中,以人眼较为敏感的绿光波长为设定光波长,使得绿光波长段及附近波段的显示效果一致,以观看者观看时更加舒适的光波范围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射区是指背光透过第一基板、蓝相液晶层以及第二基板而射出的区域,反射区是指设置有反射层的区域,在反射区环境光经过第二基板、蓝相液晶层至反射层,经反射层反射后,再经蓝相液晶层以及第二基板射出。所述相位延迟量是指蓝相液晶层对光的相位延迟。
所述第一基板为TFT基板,因此所述像素区还包括TFT元件,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以及反射电极为像素电极层,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与反射电极均与所述像素区域的TFT元件的漏极连接,如上述二者可以连接同一TFT元件,或连接不同TFT。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为像素电极,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26与所述像素区域的TFT元件的漏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12a以及反射电极为像素电极直接与所述像素区域的TFT元件的漏极连接。
当所述反射电极由金属反射层29以及第三透明导电层212b组成时,可以如图2所示,设置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212b位于所述金属反射层29朝向所述第一基板21的一侧的表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可以如图3所示,将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212b设置在所述金属反射层29背离所述第一基板21的一侧的表面。
参考图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电极还可以仅包括金属反射层29。此时,所述反射电极同样可以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电连接或是绝缘,分别对应二者采用一个TFT或是两个TFT进行电压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利用蓝相液晶的特性,通过设定的第一电极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采用单盒厚的液晶结构进行图像显示,即可以采用厚度不变的液晶层实现图像显示,无需制备不同厚度的液晶层,降低了制作工艺难度,降低了制作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显示装置采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单盒厚的液晶层实现,相对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的优点。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参考图5,包括:
步骤S11:提供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为TFT阵列基板,所述TFT阵列基板包括像素区域的TFT元件,所述TFT元件包括:栅极、漏极以及源极。所述TFT元件表面设置有钝化保护层。
步骤S12: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反射电极。
首先,在所述第一基板表面形成透明的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为透明绝缘层。然后,对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进行刻蚀,使得对应反射区的有机层表面低于对应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表面。然后在刻蚀后的有机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所述反射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
如果设置所述反射电极包括第三透明电极层与金属反射层,对所述有机层进行刻蚀后,在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反射电极时,可以先在刻蚀后的有机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一层金属反射层,然后在所述金属反射层表面以及所述有机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一层透明导电层;也可以先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然后在所示透明导电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所述金属反射层。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部分为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采用同一透明导电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此时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反射电极直接电连接,可以采用同一TFT控制二者电压,驱动方式简单。也可采用不同的工艺分别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三透明电极层。
如果设置所述反射电极仅包括金属反射层,对所述有机层进行刻蚀后,在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反射电极时,在所述有机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对应反射区的表面形成金属反射层,优选的,金属反射层与第一透明电极层电连接,使得金属反射层与第一透明电极层可以采用同一TFT驱动。
通过控制所述有机层的厚度以及刻蚀的深度,可以最终控制上述实施所述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大小以及倍数关系。具体设定尺寸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为像素电极层,需要先对所述TFT元件的钝化保护层以及所述有机层进行刻蚀打孔,形成像素电极层与所述TFT元件的漏极连通的通孔。这样,在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时时,可使得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与所述漏极连通。如果不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设置为像素电极,在该步骤中不需进行刻蚀形成所述通孔。
可以通过镀膜工艺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可通过对刻蚀条件的设置,使得反射区的有机层刻蚀出凹凸不平的平面,这样可以在镀膜形成的金属反射层具有漫反射效果。
步骤S13: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上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均绝缘。
可首先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表面形成平坦化的透明绝缘层,该透明绝缘层可以为有机层。然后,在所述绝缘层表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图案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即对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进行刻蚀,形成设定形状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多条平行的电极线。
如果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为像素电极层,在步骤S12中未进行所述刻蚀打孔处理,在该步骤中需要进行刻蚀打孔,形成与所述TFT元件漏极连通的电极通孔。这样,在形成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时,即可使得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TFT元件的漏极连通。如果步骤12中进行了刻蚀打孔处理,该步骤不进行刻蚀打孔。
步骤S14: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上形成蓝相液晶层,与所述反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与所述透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制作时,由于承载液晶层的基板具有较好的平坦化特性,可直接一次形成所述液晶层,降低了制作工艺难度,减低了生产成本。
步骤S15:提供一第二基板,将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对位贴合。
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朝向所述蓝相液晶层一侧的彩色滤光膜和黑矩阵。
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小于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
然后,可在所述第一基板下表面贴合第一λ/4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一偏光片,在所述第二基板上表面第二λ/4相位延迟片和上偏光片。最终形成的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参见图2-图3所示结构。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所述制造方法可制备如图所示的半反半透式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蓝相液晶层;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所述反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所述透射区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蓝相液晶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有反射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电极均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绝缘;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
所述反射电极包括:金属反射层和第三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金属反射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的表面;或,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金属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且小于三倍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光线单程通过所述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为单程通过所述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的2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为设定光波长的二分之一,所述反射区的相位延迟量为所述设定光波长的四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区域还包括TFT元件,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反射电极为像素电极层,与所述像素区域的TFT元件的漏极连接;
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为像素电极,与所述像素区域的TFT元件的漏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包括多条平行分布的电极线,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反射电极为面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一侧的第二λ/4相位延迟片;
设置在所述第二λ/4相位延迟片背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上偏光片;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一侧的第一λ/4相位延迟片;
设置在所述第一λ/4相位延迟片背离所述蓝相液晶层一侧的下偏光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同层。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10.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
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透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的反射电极;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上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均绝缘;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上形成蓝相液晶层,与所述反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等于与所述透射区对应的蓝相液晶层的厚度;
提供一第二基板,将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对位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所述反射电极与对应的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场强度;
其中,所述反射电极包括:金属反射层和第三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金属反射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的表面;或,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金属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的过程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表面形成透明的有机层;
对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进行刻蚀,使得对应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表面低于对应所述透射区的有机层表面;
在刻蚀后的有机层上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部分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部分为第三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表面形成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构成所述反射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的过程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表面形成透明的有机层;
对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进行刻蚀,使得对应所述反射区的有机层表面低于对应所述透射区的有机层表面;
在刻蚀后的所述有机层上对应所述反射区的表面形成金属反射层;
在所述有机层对应透射区的表面以及所述金属反射层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对应所述透射区的部分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对应所述反射区的部分为第三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层与所述金属反射层构成所述反射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上形成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过程包括: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反射电极上形成平坦化的透明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表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图案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形成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82170.6A CN103941454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82170.6A CN103941454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1454A CN103941454A (zh) | 2014-07-23 |
CN103941454B true CN103941454B (zh) | 2017-04-19 |
Family
ID=5118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82170.6A Active CN103941454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414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4808B (zh) * | 2015-04-13 | 2016-10-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顯示面板及液晶顯示器 |
CN105093665A (zh) * | 2015-09-22 | 2015-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和半透半反显示装置 |
CN105629558A (zh) * | 2016-01-11 | 2016-06-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反射区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9298568B (zh) * | 2017-07-25 | 2021-02-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109289A (zh) * | 2019-05-06 | 2019-08-0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面板及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6100A (zh) * | 2005-05-19 | 2006-11-22 | 三洋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1359118A (zh) * | 2007-08-03 | 2009-02-04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067041A (ko) * | 2007-01-15 | 2008-07-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패널 |
-
2014
- 2014-04-30 CN CN201410182170.6A patent/CN1039414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6100A (zh) * | 2005-05-19 | 2006-11-22 | 三洋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1359118A (zh) * | 2007-08-03 | 2009-02-04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1454A (zh) | 2014-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41454B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3838043B (zh) |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 | |
CN205562973U (zh) | 一种3d显示装置 | |
US20200295457A1 (en) | Scanned antenna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scanned antenna | |
CN102253533B (zh) | 多域紫外光配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2789101A (zh) | 一种蓝相液晶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3995405B (zh) | 一种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4614891A (zh) | 反射式柔性液晶显示器 | |
CN107121832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2809843B (zh) | 液晶面板以及透反式液晶显示器 | |
TW201035615A (en) | Flat display panel and repair method of bright point thereof | |
CN103676342A (zh) | 窄边框液晶显示器的扇出区结构 | |
CN103293746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937761B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2955304B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773263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2591063A (zh) | 一种透射反射可切换的液晶显示器 | |
CN206074956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3033990B (zh) | 液晶面板以及透反式液晶显示器 | |
WO2016090715A1 (zh) | 透反式液晶面板以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9563972A (zh) | 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 |
CN105259708A (zh) | 透明显示器 | |
CN100510887C (zh) | 反射体和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反射体制造用压头 | |
CN202693962U (zh) | 一种蓝相液晶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3246107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