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2722B -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12722B CN103912722B CN201410166762.9A CN201410166762A CN103912722B CN 103912722 B CN103912722 B CN 103912722B CN 201410166762 A CN201410166762 A CN 201410166762A CN 103912722 B CN103912722 B CN 1039127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group
- river
- riverbed
- immersed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00—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Repairing or join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 F16L1/12—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 F16L1/16—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on the bott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00—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Repairing or join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 F16L1/12—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 F16L1/16—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on the bottom
- F16L1/161—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on the bottom the pipe being composed of sections of short 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peline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属于水下铺设管道技术领域。其步骤为:(1)管道布管,其组对过程包括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在河流岸边对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进行预组对,并在其端面标注位置点信息,在浮船平台上完成第一河床直管段与第二河床直管段的组对过程;(2)管道沉管,其管道沉管过程中采用整体管道下沉技术,且在管道上的第一弯头段处系上第一浮标,在第二弯头段处系上第二浮标,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浮标、第二浮标始终保持在管沟的中心线上来确保管道准确沉入管沟内。本发明能够准确控制整个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控制精度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铺设管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道穿越河流是管道施工中的“咽喉工程”,不但技术难度高,投资多,而且工期长,风险大。管道穿越河流对河流的水文地质情况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于下述情况的河流,施工难度更大:(1)河流不通航,两岸没有公路,河岸为自然河岸;(2)河流夹在两山之间,两岸坡度较大,河床靠岸边为岩石,河床中间为有机质淤泥;(3)河流在管道穿越处河面宽度较宽,河床深度较深,河面水流速度较快。
上述的河流水文地质情况中,由于河床较深,水流量大,不宜采用围堰法施工;又由于河床有岩石,地质情况复杂,不宜采用定向钻法施工。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只有水下开槽、沉管施工法,但是“水下开槽、沉管施工法”的施工难度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河床中间为有机质淤泥,河床靠岸边为岩石的复杂地质情况,如何快速的完成管沟开挖工作,是对施工工期的巨大考验;(2)如何将管道准确的放入管沟,同时尽量减少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是困扰“水下开槽、沉管施工法”顺利施工的重大难题,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均未能成功解决。
通过专利检索,关于“水下开槽、沉管施工法”的技术方案已有公开。如中国专利号ZL200410023552.0,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5月1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管道穿越河流施工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施工方法,采用长臂单斗挖掘机在自制浮箱上进行水下挖沟,然后将已预制好的穿越管道两端封堵,利用密闭管道能在水上漂浮的特性,用施工设备通过发送沟牵引管道漂流过河就位再向管道内注水使其下沉到管沟内,最后压管稳固和回填,其施工工序是: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水下挖沟、漂管沉管和稳管回填。
又如,中国专利号ZL200810028920.9,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6月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过河管沉管施工工艺,该申请案包括如下步骤:1)岸上管道成型;2)水下基槽开挖与运土;3)破堤;4)抛填粗砂;5)管基础枕块处理;6)吊船组装;7)吊管下水;8)拖管;9)横管;10)沉管;11)基槽回填;12)与岸上管道连接围堰施工。上述两个申请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道穿越河流的问题,但是其技术方案通过反复做模拟实验发现均无法准确将管道放入管沟,其误差较大,导致施工难度大。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管道穿越河流施工中的管道布管和管道沉管技术不合理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准确控制整个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使其对号入座,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步骤为:
步骤一、管道布管
管道布管包括组对、焊接、焊缝检测,焊缝检测后进行电火花、探伤检测,其中:所述的组对包括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具体如下:
(Ⅰ)、预组对过程
所述的管道分为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该第一预组对管道包括第一河坡段、第一弯头段和第一河床直管段,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一河坡段、第一弯头段、第一河床直管段的依次焊接;该第二预组对管道包括第二河坡段、第二弯头段和第二河床直管段,也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二河坡段、第二弯头段、第二河床直管段的依次焊接,同时,在第一河坡段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阀门,在第二河坡段的上端安装有第二阀门;完成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的各自组装之后,在河流岸边使用对管器、吊管机对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进行预组对,确保第一弯头段和第二弯头段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在第一河床直管段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的端面上标注,具体为:在第一河床直管段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和D1,在第二河床直管段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和D2,上述的位置点A1和位置点A2相对应,以此类推;
(Ⅱ)、浮船组对过程
在完成步骤(Ⅰ)预组对过程之后,先将第一预组对管道拖拉至河流中,其中带第一阀门的一端由于自身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其带有标注位置点的另一端停留在岸边的挖掘浮船装置中的浮船平台上;然后拖拉第二预组对管道,使带有标注位置点的一端也停留在岸边的浮船平台上,使得第一河床直管段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D1分别与第二河床直管段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D2相配合;其中:所述的挖掘浮船装置包括浮船平台、第一卷扬机、第二卷扬机、和挖掘机,在河流岸边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锚点和第三锚点,在河流岸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锚点和第四锚点,上述的第一锚点和第二锚点通过第一控制线相连接,该第一控制线穿插在浮船平台上;上述的第三锚点和第四锚点通过第二控制线相连接,该第二控制线也穿插在浮船平台上,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均与管沟相平行,该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用于固定浮船平台;浮船平台上固连有第一卷扬机和第二卷扬机,第一卷扬机通过其钢丝绳与第二锚点相连接,第二卷扬机通过其钢丝绳与第四锚点相连接,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和第二卷扬机工作,带动浮船平台在水面上来回运动完成管沟开挖工作;挖掘机位于浮船平台上;在上述的组对过程完成后,将第一河床直管段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的端面焊接固定并进行焊缝检测,完成整体管道焊接之后,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和第二卷扬机驱动浮船平台运动,浮船平台上的挖掘机和岸边的挖掘机相配合将整体管道运送至河面上;
步骤二、管道沉管
完成步骤一的管道布管之后进行管道沉管就位,其管道沉管过程具体如下:在管道上配以配重块,配重块为C30混凝土,每块配重块的重量为100kg,相邻两块配重块的铺设间距为10米,此外,在管道上的第一弯头段处系上第一浮标,在第二弯头段处系上第二浮标,在河流两岸边各设挖掘机一台,河流中间使用浮船平台上的挖掘机,利用三台挖掘机将管道吊运至河流中;同时,在河流的岸边确定出管沟的中心位置并架上全站仪,通过全站仪来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浮标、第二浮标的位置,将管道上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打开,通过进水阀向管道内灌水沉管,管道沉管时的速度要均匀,第一河坡段和第二河坡段要平衡下沉;管道沉管过程中,利用布置好的三台挖掘机控制沉管时水流对管道的作用,调整管道在河水中左右摆动的幅度,确保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浮标、第二浮标始终保持在管沟的中心线上,如果管道下沉过程中偏离管沟的位置,则及时调整,确保管道整体沉入管沟内。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步骤一中的浮船平台包括两端封闭的钢管和工字钢,钢管呈并列排布,工字钢通过焊接与钢管两端固定,并列排布的钢管上铺设有木板。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步骤二中管道沉管后进行沉管的复测,沉管的复测过程采用标杆机构进行,该标杆机构包括钢管标杆主体和磁铁,所述的磁铁固定于钢管标杆主体的底端,通过磁铁吸附在管道上完成对管道的复测。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组对过程包括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在河流岸边使用对管器、吊管机对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进行预组对,并在其端面标注位置点信息;此外,在浮船平台上完成第一河床直管段与第二河床直管段的组对过程,使得整体管道的组对精度高,为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提供了技术基础,配合管道沉管过程,使得能够准确控制整个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
(2)本发明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管道沉管过程中采用整体管道下沉技术,且在管道上的第一弯头段处系上第一浮标,在第二弯头段处系上第二浮标,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浮标、第二浮标始终保持在管沟的中心线上来确保管道准确沉入管沟内,控制精度高,施工操作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管道穿越河流的施工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挖掘浮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预组对过程示意图,其中:图(a)为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进行预组对的结构示意图,图(b)为第一预组对管道的端面位置点标注示意图,图(c)为第二预组对管道的端面位置点标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管道沉管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浇筑混凝土稳管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浮船平台;21、第一卷扬机;22、第二卷扬机;3、浇筑漏斗;4、挖掘机;51、第一锚点;52、第二锚点;53、第三锚点;54、第四锚点;61、第一控制线;62、第二控制线;7、管沟;8、管道;81、第一预组对管道;82、第二预组对管道;91、第一浮标;92、第二浮标;101、第一阀门;102、第二阀门;111、第一河坡段;112、第二河坡段;121、第一弯头段;122、第二弯头段;131、第一河床直管段;132、第二河床直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管道穿越河流施工,常规的围堰导流法施工适用于河床较浅、水流量较小的情况。对于河床有岩石,地质情况复杂的河流,定向钻法施工也不适宜。本实施例针对的是天然气管道工程中输气管道穿越某河流的工程,该河流的水文地质情况如下:a)、河流不通航,两岸没有公路,属自然河岸;b)、河流夹在两山之间,两岸坡度较大,河床靠岸边为岩石,河床中间为有机质淤泥;c)、河流在管道穿越处河面宽度为110m,河床深度为4~5m,河面水流速度较快。经过检索有关文献资料,针对该河流这样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水流量较大的穿越河流施工,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围堰、定向钻等技术都不能解决此类施工难题,其关键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管道准确的放入管沟,同时尽量减少误差。
申请人在总结以往大型河流穿越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了水下开挖过程和水下爆破过程相结合的分层开挖技术、第一预组对管道和第二预组对管道的分段预制技术、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相配合的对接技术、整体沉管等一系列“水下开槽、沉管穿越”的新施工方法,使得能够准确控制整个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使其对号入座,确保管道穿越河流的施工顺利进行。
本实施例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包括管道布管和管道沉管过程,在管道布管前进行了施工准备,在管道沉管后浇筑混凝土稳管以及管道回填、河流恢复。其具体施工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
步骤一、施工准备
步骤一中的施工准备包括测量放线、管沟开挖及管道运输,按照河流情况进行测量放线,确定管沟7的位置及开挖宽度。管沟开挖包括水下开挖过程和水下爆破过程,所述的水下开挖过程采用挖掘浮船装置进行,挖掘浮船装置用于挖掘河床的有机质淤泥,所述的挖掘浮船装置包括浮船平台1、第一卷扬机21、第二卷扬机22、浇筑漏斗3和挖掘机4,在河流岸边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锚点51和第三锚点53(如图2所示),在河流岸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锚点52和第四锚点54,上述的第一锚点51和第二锚点52通过第一控制线61相连接,该第一控制线61穿插在浮船平台1上;上述的第三锚点53和第四锚点54通过第二控制线62相连接,该第二控制线62也穿插在浮船平台1上,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62均与管沟7相平行,该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62用于固定浮船平台1。
本实施例中的浮船平台1上固连有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第一卷扬机21通过其钢丝绳与第二锚点52相连接,第二卷扬机22通过其钢丝绳与第四锚点54相连接,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工作,带动浮船平台1在水面上来回运动完成管沟开挖工作。浮船平台1上还设置有浇筑漏斗3和挖掘机4,挖掘机4用于挖掘河床的有机质淤泥和爆破碎石,浇筑漏斗3的底部位于管沟7的上方,该浇筑漏斗3用于将混凝土浇筑在管道8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浮船平台1包括两端封闭的钢管和工字钢,钢管呈并列排布,工字钢通过焊接与钢管两端固定,并列排布的钢管上铺设有木板。
本实施例中的水下爆破过程用于爆破河床中的岩石,岩石经过爆破后,其爆破碎石通过挖掘浮船装置进一步挖掘,挖掘出水面的爆破碎石被运送至岸边处理。
步骤二、管道布管
在步骤一完成施工准备之后进行管道布管,管道布管包括组对、焊接、焊缝检测,焊缝检测后进行电火花、探伤检测。由于整体组对焊接、下河难度较大,本实施例实行分段下河、岸边焊接、整体下沉的施工程序。组对过程包括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Ⅰ)、预组对过程
本实施例中的管道8分为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该第一预组对管道81包括第一河坡段111、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一河床直管段131,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一河坡段111、第一弯头段121、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依次焊接;该第二预组对管道82包括第二河坡段112、第二弯头段122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也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二河坡段112、第二弯头段122、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依次焊接,同时,在第一河坡段11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阀门101,在第二河坡段112的上端安装有第二阀门102。
完成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的各自组装之后,在河流岸边使用对管器、吊管机对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进行预组对,确保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二弯头段122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在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上标注。如图3所示,其中:图(a)为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进行预组对的结构示意图,图(b)为第一预组对管道81的端面位置点标注示意图,图(c)为第二预组对管道82的端面位置点标注示意图,具体标注情况如下:在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和D1,在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和D2,上述的位置点A1和位置点A2相对应,以此类推。
(Ⅱ)、浮船组对过程
在完成步骤(Ⅰ)预组对过程之后,先将第一预组对管道81拖拉至河流中,其中带第一阀门101的一端由于自身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其带有标注位置点的另一端停留在岸边的浮船平台1上;然后拖拉第二预组对管道82,使带有标注位置点的一端也停留在岸边的浮船平台1上,使得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D1分别与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D2相配合。在上述的组对过程完成后,将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焊接固定并进行焊缝检测,完成整体管道8焊接之后,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驱动浮船平台1运动,浮船平台1上的挖掘机4和岸边的挖掘机相配合将整体管道8运送至河面上。管道8在连接成整体后进行压力试验,为保证试压时管道8不下沉,同时减小浮船平台1的承载力,压力试压采用气压试验。压力试验前,应检查所有管线和系统,确保试验不包括的部分完全隔离;试验完成后,立即把试验加压管汇与被试压系统分开。本实施例中在浮船平台1上完成第一河床直管段131与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组对过程,使得整体管道8的组对精度高,为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7内提供了技术基础。
步骤三、管道沉管
完成步骤二的管道布管之后,在管沟7复验、管道8压力试验、管道8的防腐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管道沉管就位,其管道沉管过程具体如下:
在管道8上配以配重块,配重块为C30混凝土,每块配重块的重量为100kg,相邻两块配重块的铺设间距为10米,此外,在管道8上的第一弯头段121处系上第一浮标91,在第二弯头段122处系上第二浮标92,在河流两岸边各设挖掘机4一台,河流中间使用浮船平台1上的挖掘机4,利用三台挖掘机4将管道8吊运至河流中。同时,在河流的岸边确定出管沟7的中心位置并架上全站仪,通过全站仪来控制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一浮标91、第二浮标92的位置,将管道8上的第一阀门101和第二阀门102打开,通过进水阀向管道8内灌水沉管,管道8沉管时的速度要均匀,第一河坡段111和第二河坡段112要平衡下沉。管道沉管过程如图4所示,利用布置好的三台挖掘机4控制沉管时水流对管道8的作用,调整管道8在河水中左右摆动的幅度,确保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一浮标91、第二浮标92始终保持在管沟7的中心线上,如果管道8下沉过程中偏离管沟7的位置,则及时调整,确保管道8整体沉入管沟7内。管道沉管后进行沉管的复测,沉管的复测过程采用标杆机构进行,该标杆机构包括钢管标杆主体和磁铁,所述的磁铁固定于钢管标杆主体的底端,通过磁铁吸附在管道8上完成对管道8的复测。
管道沉管过程是确保管道8准确沉入管沟7内的重要施工阶段,申请人曾经通过讨论确定几种可行性方案,通过反复做模拟实验,对这几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通过控制整个管道8上的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二弯头段122进行稳管,两点确定直线,只要控制好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二弯头段122的位置,使其对号入座,那么整个管道8也就可以稳定到指定的位置,这是本发明关键的创新点之一。本实施例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一浮标91、第二浮标92始终保持在管沟7的中心线上来确保管道8准确沉入管沟7内,控制精度高,施工操作易于实现。
步骤四、浇筑混凝土稳管
在步骤三管道沉管就位后,首先将装好石子的编织袋抛向河底,进行初步稳管,然后浇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进行最终稳管,其中,浇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具体过程如下:
先用磁铁找出管道8的具体位置,然后在浮船平台1上固定浇筑漏斗3,该浇筑漏斗3的垂直运动通过导链控制,拉动导链使浇筑漏斗3垂直于管道8且浇筑漏斗3的底端距离管道8的顶部为50cm,再通过混凝土输送管将混凝土输送到浇筑漏斗3内(如图5所示),通过管沟7的宽度和混凝土的塌落度计算某一固定点浇筑漏斗3下面所需浇筑的混凝土量,当浇筑到计算所需混凝土量时停止,用水下摄像头观察浇筑的情况,当混凝土覆盖管道8顶部30cm后进行下一个固定点的浇筑,否则继续浇筑直至管道8的顶部覆盖30cm厚的混凝土,其中:混凝土为C30混凝土,絮凝剂用量为水泥用量的2%。
步骤五、管道回填、河流恢复
经过步骤四管道稳管后,管道8经过吹扫、试压合格后,在河岸两边砌堡坎以保护管道8,河底采用原土回填,将河道恢复原来地貌。管道回填、河流恢复完成后进行清管操作,清管操作包括对管道8进行通球、吹扫,清除管道8内的积水和杂质。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能够准确控制整个管道稳定的下沉到指定的管沟内,使其对号入座,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保证了天然气按时输送至业主,确保业主顺利投产使用,另一方面也为项目节约了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通过分析,该施工方法比一般施工方法可节约成本15万元,比预定工期提前10天。管道成功穿越该河流,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焊接一次合格率95%以上;试压通球试验一次成功;水下浇筑混凝土一次性合格。同时,未对当地水土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和破坏。
Claims (3)
1.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
步骤一、管道布管
管道布管包括组对、焊接、焊缝检测,焊缝检测后进行电火花、探伤检测,其中:所述的组对包括预组对过程和浮船组对过程,具体如下:
(Ⅰ)、预组对过程
所述的管道(8)分为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该第一预组对管道(81)包括第一河坡段(111)、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一河床直管段(131),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一河坡段(111)、第一弯头段(121)、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依次焊接;该第二预组对管道(82)包括第二河坡段(112)、第二弯头段(122)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也在河流岸边完成第二河坡段(112)、第二弯头段(122)、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依次焊接,同时,在第一河坡段(11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阀门(101),在第二河坡段(112)的上端安装有第二阀门(102);
完成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的各自组装之后,在河流岸边使用对管器、吊管机对第一预组对管道(81)和第二预组对管道(82)进行预组对,确保第一弯头段(121)和第二弯头段(122)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在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上标注,具体为:在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和D1,在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和D2,上述的位置点A1和位置点A2相对应,以此类推;
(Ⅱ)、浮船组对过程
在完成步骤(Ⅰ)预组对过程之后,先将第一预组对管道(81)拖拉至河流中,其中带第一阀门(101)的一端由于自身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其带有标注位置点的另一端停留在岸边的挖掘浮船装置中的浮船平台(1)上;然后拖拉第二预组对管道(82),使带有标注位置点的一端也停留在岸边的浮船平台(1)上,使得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1、B1、C1、D1分别与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端面上标注位置点A2、B2、C2、D2相配合;其中:所述的挖掘浮船装置包括浮船平台(1)、第一卷扬机(21)、第二卷扬机(22)、和挖掘机(4),在河流岸边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锚点(51)和第三锚点(53),在河流岸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锚点(52)和第四锚点(54),上述的第一锚点(51)和第二锚点(52)通过第一控制线(61)相连接,该第一控制线(61)穿插在浮船平台(1)上;上述的第三锚点(53)和第四锚点(54)通过第二控制线(62)相连接,该第二控制线(62)也穿插在浮船平台(1)上,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62)均与管沟(7)相平行,该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62)用于固定浮船平台(1);浮船平台(1)上固连有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第一卷扬机(21)通过其钢丝绳与第二锚点(52)相连接,第二卷扬机(22)通过其钢丝绳与第四锚点(54)相连接,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工作,带动浮船平台(1)在水面上来回运动完成管沟开挖工作;挖掘机(4)位于浮船平台(1)上;
在上述的组对过程完成后,将第一河床直管段(131)的端面和第二河床直管段(132)的端面焊接固定并进行焊缝检测,完成整体管道(8)焊接之后,通过控制第一卷扬机(21)和第二卷扬机(22)驱动浮船平台(1)运动,浮船平台(1)上的挖掘机(4)和岸边的挖掘机相配合将整体管道(8)运送至河面上;
步骤二、管道沉管
完成步骤一的管道布管之后进行管道沉管就位,其管道沉管过程具体如下:
在管道(8)上配以配重块,配重块为C30混凝土,每块配重块的重量为100kg,相邻两块配重块的铺设间距为10米,此外,在管道(8)上的第一弯头段(121)处系上第一浮标(91),在第二弯头段(122)处系上第二浮标(92),在河流两岸边各设挖掘机(4)一台,河流中间使用浮船平台(1)上的挖掘机(4),利用三台挖掘机(4)将管道(8)吊运至河流中;同时,在河流的岸边确定出管沟(7)的中心位置并架上全站仪,通过全站仪来控制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一浮标(91)、第二浮标(92)的位置,将管道(8)上的第一阀门(101)和第二阀门(102)打开,通过进水阀向管道(8)内灌水沉管,管道(8)沉管时的速度要均匀,第一河坡段(111)和第二河坡段(112)要平衡下沉;管道沉管过程中,利用布置好的三台挖掘机(4)控制沉管时水流对管道(8)的作用,调整管道(8)在河水中左右摆动的幅度,确保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一个浮标(91)、第二个浮标(92)始终保持在管沟(7)的中心线上,如果管道(8)下沉过程中偏离管沟(7)的位置,则及时调整,确保管道(8)整体沉入管沟(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浮船平台(1)包括两端封闭的钢管和工字钢,钢管呈并列排布,工字钢通过焊接与钢管两端固定,并列排布的钢管上铺设有木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管道沉管后进行沉管的复测,沉管的复测过程采用标杆机构进行,该标杆机构包括钢管标杆主体和磁铁,所述的磁铁固定于钢管标杆主体的底端,通过磁铁吸附在管道(8)上完成对管道(8)的复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66762.9A CN103912722B (zh) | 2014-04-23 | 2014-04-23 |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66762.9A CN103912722B (zh) | 2014-04-23 | 2014-04-23 |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12722A CN103912722A (zh) | 2014-07-09 |
CN103912722B true CN103912722B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1038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66762.9A Active CN103912722B (zh) | 2014-04-23 | 2014-04-23 |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127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96588B (zh) * | 2015-03-24 | 2017-04-19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深水海底管线起始铺设的方法 |
CN104696589B (zh) * | 2015-03-24 | 2017-04-19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深水海底管线终止铺设的方法 |
CN105952967B (zh) * | 2016-06-01 | 2018-09-14 | 天津市城安热电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浮球沉放管道的沉管作业方法 |
CN106015737B (zh) * | 2016-06-14 | 2018-03-23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跨河沉管整体安装的施工方法 |
CN108193713A (zh) * | 2017-12-25 | 2018-06-22 |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无降水条件下大直径钢管道沉管施工工艺 |
CN108571621B (zh) * | 2018-05-07 | 2020-01-24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浮箱式水浮龙门吊法管道沉管施工方法 |
CN112681350A (zh) * | 2020-12-16 | 2021-04-20 |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河道围堰导流施工方法 |
CN112814118A (zh) * | 2020-12-29 | 2021-05-18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 一种海域管道转弯段连接施工方法 |
CN113007440B (zh) * | 2021-02-18 | 2022-11-29 | 呼和浩特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 燃气管道穿越河底的施工方法 |
CN113531210B (zh) * | 2021-07-06 | 2022-06-21 | 广西华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水下沉管施工的方法 |
CN114737609A (zh) * | 2022-04-28 | 2022-07-12 | 广东省源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水下沉管施工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5400A (en) * | 1981-12-30 | 1984-08-14 | Guy F. Atkinson Company | Method and means for laying an underwater pipeline |
NL8802461A (nl) * | 1988-10-07 | 1990-05-01 | Dock Express Shipping Bv | Werkwijze voor het uit te voegen pijpsecties samenstellen en onderwater geleiden en installeren van een onderzeese pijpleiding, en een maritieme installatie voor het ten uitvoer brengen van de werkwijze. |
US5437517A (en) * | 1993-02-22 | 1995-08-01 | Snamprogetti S.P.A. |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repairing underwater pipeline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great depths, and the relative apparatus |
CN101315139A (zh) * | 2008-06-20 | 2008-12-03 | 广州市自来水工程公司 | 一种过河管沉管施工工艺 |
CN101788082A (zh) * | 2009-12-21 | 2010-07-28 | 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地下对接顶管施工方法 |
CN202195160U (zh) * | 2011-09-05 | 2012-04-18 | 天津第六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大口径顶管施工组装式顶铁 |
CN103246035A (zh) * | 2013-05-14 | 2013-08-14 | 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 一种输煤管道与通信光缆同沟穿越河流的敷设方法 |
CN103604000A (zh) * | 2013-11-19 | 2014-02-26 | 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 江海底钢顶管对接施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394064B1 (it) * | 2009-05-11 | 2012-05-25 | Saipem Spa | Metodo per unire due tratti di una tubazione subacquea atta a giacere sul letto di un corpo d'acqua per convogliare liquidi e/o gas |
-
2014
- 2014-04-23 CN CN201410166762.9A patent/CN1039127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5400A (en) * | 1981-12-30 | 1984-08-14 | Guy F. Atkinson Company | Method and means for laying an underwater pipeline |
NL8802461A (nl) * | 1988-10-07 | 1990-05-01 | Dock Express Shipping Bv | Werkwijze voor het uit te voegen pijpsecties samenstellen en onderwater geleiden en installeren van een onderzeese pijpleiding, en een maritieme installatie voor het ten uitvoer brengen van de werkwijze. |
US5437517A (en) * | 1993-02-22 | 1995-08-01 | Snamprogetti S.P.A. |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repairing underwater pipeline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great depths, and the relative apparatus |
CN101315139A (zh) * | 2008-06-20 | 2008-12-03 | 广州市自来水工程公司 | 一种过河管沉管施工工艺 |
CN101788082A (zh) * | 2009-12-21 | 2010-07-28 | 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地下对接顶管施工方法 |
CN202195160U (zh) * | 2011-09-05 | 2012-04-18 | 天津第六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大口径顶管施工组装式顶铁 |
CN103246035A (zh) * | 2013-05-14 | 2013-08-14 | 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 一种输煤管道与通信光缆同沟穿越河流的敷设方法 |
CN103604000A (zh) * | 2013-11-19 | 2014-02-26 | 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 江海底钢顶管对接施工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大型钢管水下沉管施工技术;胡昌然;《建材与装饰》;20080331(第3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12722A (zh) | 2014-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12721B (zh) | 一种水下开槽、沉管穿越河流的施工方法 | |
CN103912722B (zh) |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组对沉管方法 | |
CN105672195B (zh) | 一种城市生态河道水下绞吸式清淤施工工法 | |
CN109780325B (zh) | 一种水厂取水隧道水下管道安装方法 | |
CN102537517B (zh) | 一种向江、河、湖中顶管施工工艺 | |
CN107763307A (zh) | 一种注水自然沉管过江管道的安装方法 | |
CN102979039B (zh) | 一种在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高位栈桥施工方法 | |
CN1256531C (zh) | 管道穿越河流施工方法 | |
CN103614984B (zh) | 针对河道采空区带来的地质环境灾害的生态处理方法 | |
CN103994279A (zh) | 深淤泥连片鱼塘管道安装施工方法 | |
CN105421286A (zh) | 一种反铲式挖泥船与钻机船联合挖岩施工方法 | |
CN104314071A (zh) | 一种通过旋挖机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方法 | |
Chen et al. |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arge diameter underwater shield tunnel | |
CN102561454B (zh) | 顶管垂直取水方法 | |
CN108532546B (zh) | 一种海港港池、航道逆序开挖的方法 | |
CN108360384B (zh) | 水下通道顶推施工方法 | |
CN203876952U (zh) | 一种沉管穿越河流用的浮船系统 | |
TWI535914B (zh) | Buried Method of Dynamic Monitoring Device for River Depth | |
CN109506532B (zh) | 水下钻孔爆破炸药单耗的确定方法 | |
CN103205566B (zh) | 原地浸矿渗流试验系统 | |
CN1587771A (zh) | 聚乙烯塑料管道长距离深水越江施工方法 | |
CN113585345B (zh) | 一种近海内河交汇区沉管隧道施工工艺 | |
CN206752413U (zh) | 一种海工驳船作业设备 | |
CN115434368A (zh) | 一种跨海域的沉管施工工艺 | |
Liao et al. | Key Techniques for Construction of East Anchorage of the Lingdingyang Bridge on Shenzhen-Zhongshan Lin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