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的一种接线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气二次回路的复合插座。。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连接在二次回路的电能计量表(电能表)均采用联合端子接线盒与变电站二次计量回路相连接来传递电压和电流信号,连接方式为螺丝和金属滑片式连接,作为法定计量仪表的电路表必须定期进行年检校验,目前的方式是采用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盒。
专利文献201220711690.8(申请日:2012.12.21)公布了一种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盒,包括前接线端、后接线端和复合插座,前接线端通过导线与复合插座上簧片相连接,后接线端通过导线与复合插座下簧片相连接,复合插座由10 个分路插座组合而成,各分路插座间互相绝缘,各分路插座的上下簧片分别与对应的接线端相连接。该发明是为电度表实现现场测试校验或更换而设计的一种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盒,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设备与人身的不安全因素。
但是它存在以下缺点,智能接线盒内的复合插座的簧片之间接触面较小,簧片间的接触面近似于线接触,在多次拔插后,接触面的阻抗会有所增加,增大压降,导致簧片发热;簧片时间久后容易产生形变,使用寿命较短;簧片与铜柱之间主要通过焊接相连,压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簧片间接触面导通更好和簧片不容易变形的复合插座。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复合插座,包括分路插座,所述分路插座包括前接线端、后接线端、前铜柱、后铜柱、插口和底板,所述插口包括前、后双簧片,所述前双簧片通过前铜柱与前接线端连接,所述后双簧片通过后铜柱与后接线端连接,所述前双簧片包括分隔的上、下单簧片,后双簧片包括分隔的上、下单簧片,所述前、后双簧片的上单簧片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上接触面,且通过上接触面导通;所述前、后双簧片的下单簧片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下接触面,且通过下接触面导通,所述前、后铜柱相对端分别设有限位突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通过前、后双簧片的上单簧片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上接触面,且通过上接触面导通,前、后双簧片的下单簧片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下接触面,且通过下接触面导通,增大了上、下单簧片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小阻抗和压降。通过设置限位突起,防止上、下单簧片整体变形。
同时,前、后双簧片同时采用分隔的上、下单簧片,维修方便,并且只需要折弯成单一形状,减少生产工艺流程。
进一步限定,所述分路插座径向前、后表面是平面结构,所述分路插座的底板是绝缘层。
分路插座径向前、后表面是平面结构,便于分路插座一个接一个的无缝安装,并且分路插座的底板是绝缘层,保证各个分路插座之间绝缘效果更好。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无缝安装,盒内不需要对分路插座设置限位槽,避免占用空间。
进一步限定,所述底板包括上、下止位结构,所述上、下止位结构分别设在限位突起的两侧。
通过设置上、下止位结构,防止上、下单簧片局部变形。
优选的,所述前、后双簧片的上单簧片分别形成与上止位结构匹配的折弯部。
通过设置折弯部使得簧片固定成型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前、后双簧片的下单簧片分别形成与下止位结构匹配的折弯部。
通过设置折弯部使得簧片固定成型性更好。
进一步限定,所述前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连接前铜柱,后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连接后铜柱。
采用分别连接的方式,更换简单。
优选的,所述前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通过铆接连接前铜柱,后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通过铆接连接后铜柱。
簧片和铜柱间不再采用焊接连接,采用铆接连接,降低压降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前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前铜柱,后双簧片的上、下单簧片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后铜柱。
簧片和铜柱间不再采用焊接连接,降低压降,采用螺栓连接,拆卸简单。
进一步限定,所述分路插座至少有十个。
满足三相电能表的A相、B相、C相和零线的连接要求。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简化现场操作,有效避免发生的设备和人身的不安全因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分路插座的结构示意图(铆接);
图2为本发明分路插座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底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复合插座的组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分路插座的结构示意图(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复合插座,包括分路插座1,分路插座1包括前接线端2、后接线端3、前铜柱4、后铜柱5、插口6和底板16,插口6包括前双簧片7和后双簧片8,前双簧片7通过前铜柱4与前接线端2的一端连接,前接线端2的另一端与计费关口电度表相连接,可读取电压、电流、脉冲和通讯等信号,后双簧片8通过后铜柱5与后接线端3的一端连接,后接线端3的另一端与变电站二次计量回路相连接,传递电力回路的电压和电流信号。
前双簧片7包括分隔的上单簧片7a和下单簧片7b,后双簧片8包括分隔的上单簧片8a和下单簧片8b,前双簧片7和后双簧片8的上单簧片7a和8a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上接触面9,且通过上接触面9导通;前双簧片7和后双簧片8的下单簧片7b和8b的前端的相对面折弯成下接触面10,且通过下接触面10导通,前铜柱4和后铜柱5相对端分别设有限位突起14。
分路插座1径向前、后表面是平面结构17,所述分路插座1的底板16是绝缘层。
底板16包括上止位结构16a和下止位结构16b,上止位结构16a和下止位结构16b分别设在限位突起14的两侧。
前双簧片7和后双簧片8的上单簧片7a和8a分别形成与上止位结构16a匹配的折弯部15。
前双簧片7和后双簧片8的下单簧片7b和8b分别形成与下止位结构16b匹配的折弯部15。
前双簧片7的上单簧片7a和下单簧片7b的后端分别通过铆接12连接前铜柱4,后双簧片8的上单簧片8a和下单簧片8b后端分别通过铆接12连接后铜柱5。
如图5所示,前双簧片7的上单簧片7a和下单簧片7b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11连接前铜柱4,后双簧片8的上单簧片8a和下单簧片8b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11连接后铜柱5。
分路插座1有十个,安装时一起被放进复合型智能终端接线盒13内,分路插座1和分路插座1之间相互绝缘。
专用插头插入采取先分流后串入的接入方式,当插头插入上接触面9时,被测回路仍在正常运行,此时的标准电表已经串入了电路,形成了一个分流支路,当插头继续插入至下接触面10时,标准表完全接入被测回路。可避免由于插入时接触不稳定,而形成的触发间隙电流回路开路现象。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在电度表现场校验中,电压信号的现场校验采集采用并联方式,将电压信号并联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压输入端子,校验用一体式智能接线插头的端子在插入过程中,插头上的上、下两铜片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现场校验装置的电流输入、输出端子,其中,铜片顶开上接触面9时,电流信号分流至现场校验装置,下接触面10保持接触,保持关口电度表正常获取电流信号;插头继续往前插入,铜片顶开下接触面10,此时电流信号全部切换至现场校验装置,然后流向关口电度表,关口电度表和现场校验装置仍始终保持获取电流信号。整个过程电流信号始终处于连接状态(电流不断路)。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插座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