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5620B - 纺车式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纺车式绕线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75620B CN103875620B CN201310707398.8A CN201310707398A CN103875620B CN 103875620 B CN103875620 B CN 103875620B CN 201310707398 A CN201310707398 A CN 201310707398A CN 103875620 B CN103875620 B CN 1038756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rotection portion
- cover
- rotor
- rotor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08—Pick-up 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一种纺车式绕线轮,能够更换容易地保护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在转子(3)的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分别能够拆装地设置有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第1保护部件(34)具有覆盖连结部(30a)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第1保护部(34a)。第2保护部件(35)具有在与第1保护部(34a)对置的位置覆盖连结部(30a)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第2保护部(35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车式绕线轮,特别涉及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
背景技术
在纺车式绕线轮上设置有转子,在该转子上摆动自如地连结有用于将钓线卷绕在卷筒上的钓线引导部。转子具有:经由小齿轮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连结部;以及设置于连结部的第1及第2转子臂。第1转子臂的外侧面由盖部件覆盖。在连结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圆筒形的开口部。设置于该开口部和第1转子臂及第2转子臂的盖部件的外侧面在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在将纺车式绕线轮置于地面时有可能损伤。因此,以往已知有这样的纺车式绕线轮:具有用于保护第1及第2转子臂和连结部的后端部的保护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的保护部件为金属制的,设置成从设置于转子臂的盖部件或覆盖开口部的后盖部件与开口部之间向表面突出。专利文献2的保护部件是金属制的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对第1及第2转子臂进行加强的功能和保护的功能。保护部件配置于连结部的后端部和盖部件与第1及第2转子臂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95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41039号公报。
在以往的纺车式绕线轮中,在保护部件损伤时,若要更换保护部件,则必须卸下覆盖开口的后盖部件等从绕线轮主体卸下转子,难以更换保护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更换容易地保护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是能够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纺车式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转子和卷筒。手柄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转子绕与手柄错开的前后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卷筒沿前后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并通过转子卷绕钓线。
转子具有转子主体、第1盖部件、第1保护部件、第2保护部件以及钓线引导部。转子主体具有筒状的连结部、第1转子臂和第2转子臂。筒状的连结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第1转子臂从连结部的后端部以与连结部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第1转子臂具有一对第1侧部。第2转子臂从连结部的后端部的与第1转子臂对置的位置以与连结部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第2转子臂具有一对第2侧部。
第1盖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并覆盖第1转子臂的径向外侧。第1保护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并具有第1保护部,该第1保护部覆盖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第2保护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并具有第2保护部,该第2保护部在与第1保护部对置的位置覆盖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钓线引导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1转子臂的末端。
在该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件的第1保护部覆盖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2保护部件的第2保护部在与第1保护部对置的位置覆盖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这里,利用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这两个保护部件,在分别不同的位置保护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不必将转子从绕线轮主体卸下,就能够分别拆装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因此,能够更换容易地保护连结部的后端面和外侧面。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及第2保护部在第1转子臂与第2转子臂之间配置于连结部。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保护部及第2保护部在第1转子臂与第2转子臂之间配置于连结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容易接地的连结部的后端部。并且,在一并保护第1转子臂及第2转子臂的情况下,容易一体形成保护第1转子臂及第2转子臂的部分。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件还具有第3保护部,该第3保护部与第1保护部一体形成,并覆盖第1盖部件与第1转子臂的一个第1侧部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第2保护部件还具有第4保护部,该第4保护部与第2保护部一体形成,并覆盖第1盖部件与第1转子臂的另一个第1侧部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除了保护连结部的后端面和外侧面之外,还能够保护第1转子臂的一对侧部与第1盖部件的边界部分。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三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盖部件由第1螺纹部件至少固定于第1转子臂。第1保护部件在第1保护部与第3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2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并且第2保护部件在第2保护部与第4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2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
在该情况下,第1盖部件由第1螺纹部件固定于第1转子臂,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分别由第2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因此,能够利用各第2螺纹部件将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从转子主体拆装。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三或第四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3保护部具有第1夹持部,该第1夹持部配置于第1盖部件和第1转子臂之间,并由第1盖部件固定于第1转子臂。第4保护部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于第1盖部件和第1转子臂之间,并由第1盖部件固定于第1转子臂。
在该情况下,当第1盖部件固定于第1转子臂时,第1夹持部及第2夹持部固定于第1转子臂。因此,即便利用一个第2螺纹部件分别固定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第3保护部及第4保护部也不易松动。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五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夹持部具有:与第1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3保护部的偏移的第1卡合部;以及与第1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第3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1定位突起。第2夹持部具有:与第1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4保护部的偏移的第2卡合部;以及与第2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第4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2定位突起。
在该情况下,即便利用一个第2螺纹部件分别将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也能够利用第1卡合部防止第1保护部件的第3保护部的偏移,并利用第2卡合部防止第2保护部件的第4保护部的偏移。并且,由第1定位突起对第3保护部进行定位,由第2定位突起对第4保护部进行定位,因此,第3保护部及第4保护部的位置不易偏移。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二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件的第1保护部与第3保护部以及第2保护部件的第2保护部与第4保护部分别平滑地连接。
在该情况下,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3保护部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1保护部以及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4保护部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2保护部分别平滑地连接,因此钓线不易钩挂在连接部分。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二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转子还具有第2盖部件,该第2盖部件能够相对于转子主体拆装,且覆盖第2转子臂的径向外侧。第1转子臂的一个第1侧部配置于比另一个第1侧部靠转子的线卷绕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第1保护部件具有第5保护部,该第5保护部覆盖第2转子臂的一个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第1保护部一体形成。第2保护部件具有第6保护部,该第6保护部覆盖第2转子臂的另一个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第2保护部一体形成。第2转子臂的一个第2侧部配置于比另一个第2侧部靠转子的线卷绕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由第1保护部件覆盖第2转子臂的一个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由第2保护部件覆盖第2转子臂的另一个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因此,除了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及第1转子臂的一对第1侧部与第1盖部件的边界部分之外,还能够保护第2转子臂的一对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八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2盖部件由第3螺纹部件至少固定于第2转子臂。第1保护部件在第1保护部与第5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4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第2保护部件在第2保护部与第6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4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
在该情况下,第2盖部件由第3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分别由第2螺纹部件及第4螺纹部件固定于转子主体。因此,能够分别利用第2螺纹部件和第4螺纹部件将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从转子主体拆装。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九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5保护部具有第3夹持部,该第3夹持部配置于第2盖部件和第2转子臂之间,并由第2盖部件固定于第2转子臂。第6保护部具有第4夹持部,该第4夹持部配置于第2盖部件和第2转子臂之间,并由第2盖部件固定于第2转子臂。
在该情况下,当第2盖部件固定于第2转子臂时,第3夹持部及第4夹持部固定于第2转子臂。因此,即便利用第2螺纹部件分别在连接部分固定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第5保护部及第6保护部也不易松动。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十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3夹持部具有:与第2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5保护部的偏移的第3卡合部;以及与第3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第5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3定位突起。第4夹持部具有:与第2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6保护部的偏移的第4卡合部;以及与第4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第6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4定位突起。
在该情况下,即便利用第2螺纹部件及第4螺纹部件将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分别在连接部分固定于转子主体,也能够利用第3卡合部及第4卡合部防止第1保护部件的第5保护部及第2保护部件的第6保护部分别偏移,并且利用第3定位突起及第4定位突起进行分别的定位,因此,即便在第1保护部件上设置第5保护部并在第2保护部件上设置第6保护部,第5保护部及第6保护部的位置也不易偏移。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八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件的第1保护部和第5保护部及第2保护部件的第2保护部和第6保护部形成为分别平滑地连接。
在该情况下,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5保护部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1保护部以及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6保护部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2保护部分别平滑地连接,因此钓线不易钩挂在连接部分。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纺车式绕线轮在第二至第十二方面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中,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为合成树脂制的,并在外侧面露出有合成树脂原材料。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为合成树脂制的,因此与金属制的相比更柔软而容易损伤,但即便设置保护部件也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合成树脂原材料露出到外部,即未通过镀覆或涂装等形成覆膜,因此,不会发生覆膜剥离,仅原材料自身损伤。因此,即便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损伤,伤痕也不明显。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这两个保护部件,覆盖第1转子臂的一对第1侧部与第1保护部件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保护第1转子臂与第1盖部件的边界部分。而且,利用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这两个保护部件分别保护第1转子臂的一对第1侧部与第1保护部件的边界部分及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因此,不必卸下转子,就能够分别拆装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因此,能够更换容易地保护转子臂与盖部件的边界部分及连结部的后端面与外侧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纺车式绕线轮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保护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转子臂的末端侧的示意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第1转子臂的基端侧的示意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转子;30转子主体;30a连结部;30b第1转子臂;30c第2转子臂;30d第1转子臂的一个侧部;30e第1转子臂的另一个侧部;30f第2转子臂的一个侧部;30g第2转子臂的另一个侧部;32第1盖部件;33第2盖部件;34第1保护部件;34a第1保护部;34b第3保护部;34c第5保护部;34f第1夹持部;34g第1卡合部;34h第1定位突起;34i第3夹持部;34j第3卡合部;34k第3定位突起;35第2保护部件;35a第2保护部;35b第4保护部;35c第6保护部;35f第2夹持部;35g第2卡合部;35h第2定位突起;35i第4夹持部;35j第4卡合部;35k第4定位突起;55a螺纹部件(第1螺纹部件的一例);55b螺纹部件(第3螺纹部件的一例);56a螺纹部件(第2螺纹部件的一例);56b螺纹部件(第4螺纹部件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和绕线轮主体的结构>
在图1和图2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100是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纺车式绕线轮100包括将手柄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绕线轮主体2、转子3以及卷筒4。转子3用于在卷筒4上卷绕钓线,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卷筒4用于将钓线卷取在外周面上,并沿前后移动自如地配置于转子3的前部。另外,手柄1能够装配于图1所示的绕线轮主体2的左侧和绕线轮主体2的右侧中的任一侧。
如图1及图2所示,手柄1包括:手柄臂8,装配于手柄轴8a(图2)的末端,并沿与手柄轴8a交叉的方向延伸;固定于手柄臂8的末端的把手轴(未图示);以及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把手轴的手柄把手9。
<绕线轮主体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2具有:具有开口的例如铝合金制的绕线轮体2a;以封闭开口的方式拆装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体2a的例如铝合金制的盖部件2b(参照图1);以及从绕线轮体2a向斜上前方延伸的竿安装脚2c。绕线轮体2a在内部具有与开口相连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有:使转子3与手柄1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转子驱动机构5;以及用于使卷筒4前后移动而均匀地卷取钓线的振动机构6。绕线轮体2a和盖部件2b的后部装配有主体保护件7。主体保护件7由一个螺纹部件固定于绕线轮体2a。
<转子驱动机构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具有:固定有手柄1的手柄轴8a的驱动轴10;与驱动轴10一起旋转的驱动齿轮11;以及与驱动齿轮11啮合的小齿轮12。驱动轴10例如是不锈钢合金制的筒状的轴,两端由装配于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的轴承(未图示)支承。在驱动轴10的两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
小齿轮12是例如不锈钢合金制的筒状的部件,其前部12a贯通转子3的中心部,由螺母13固定成能够与转子3一体旋转。螺母13由保持器18止转。保持器18固定于转子3。小齿轮12的轴向中间部和后端部由与绕线轮体2a隔开间隔地装配的轴承14a,1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体2a。
<振动机构的结构>
振动机构6是这样的机构:用于使经由曳力机构60连结于卷筒4的中心部的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卷筒4向相同方向往复移动。振动机构6具有:平行地配置于卷筒轴15的下方的螺杆21;沿着螺杆2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块22;以及固定于螺杆21的末端的中间齿轮23。螺杆21沿前后方向配置,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体2a。卷筒轴15的基端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滑块22。
卷筒轴15的后端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滑块22。滑块22由沿前后方向配置于绕线轮体2a的两根引导轴(未图示)沿前后方向引导。中间齿轮23与小齿轮12啮合。
卷筒轴15贯通小齿轮12的中心部地配置。卷筒轴15在小齿轮12的内部通过振动机构6而沿前后往复移动。卷筒轴15的中间部由装配在螺母13内的轴承16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卷筒轴15的后部由小齿轮12的后部内周面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
<转子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转子3经由小齿轮1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转子3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小齿轮12的转子主体30;第1盖部件32;第2盖部件33;第1保护部件34(参照图3);第2保护部件35;以及导线臂(bail arm)36(钓线引导部的一例)。
转子主体30具有:经由小齿轮12旋转自如地连结于绕线轮主体2的有底筒状的连结部30a;第1转子臂30b;以及第2转子臂30c。连结部30a形成为朝向后方略微扩径的筒状。第1转子臂30b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的第1侧(图2上侧)以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第2转子臂30c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的与第1侧对置的第2侧(图2下侧)以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转子主体30是例如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的,并一体成形。
在连结部30a的前部形成有壁部31a,在壁部31a的中央部形成有凸台部31b。在凸台部31b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31c,小齿轮12的前部12a及卷筒轴15贯通该贯通孔31c。在壁部31a的前部配置有用于将转子3固定于小齿轮12的螺母13。在螺母13与卷筒轴15之间装配有密封部件17,该密封部件17用于防止液体从卷筒轴15与螺母13之间的间隙浸入绕线轮体2a内。密封部件17与螺母13接触地配置。在连结部30a的后部形成有凹陷部31d,该凹陷部31d具有能够收纳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的圆形空间。
在连结部30a的壁部31a的前表面装配有保持器18。保持器18由多个(例如三个)螺栓部件18a固定于壁部31a。设置保持器18是为了对螺母13进行止转,并且略微按压密封部件17而在轴承16与卷筒轴15之间不产生间隙。如图3放大所示,在壁部31a设置有安装座31e,该安装座31e比其他部分略微(例如以0.5mm至2mm)向前方突出并具有内螺纹部。这样比其他部分突出的安装座31e能够对端面进行机械加工,因此,保持器18的安装姿势不易倾斜,能够稳定地按压密封部件17。由此,密封部件17的密封性能提高。
如图3所示,第1转子臂30b从连结部30a向外侧凸出地弯曲并向前方延伸,沿连结部30a的周向扩展地弯曲。第1转子臂30b具有一对第1侧部30d、30e。一个第1侧部30d配置于比另一个第1侧部30e靠转子3的箭头A所示的线卷绕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第2转子臂30c从连结部30a向外侧凸出地弯曲并向前方延伸,第2转子臂30c与连结部30a的连接部沿连结部30a的周向扩展地弯曲。第2转子臂30c具有一对第2侧部30f、30g。一个第2侧部30f配置于比另一个第2侧部30g靠转子3的箭头A所示的线卷绕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第1盖部件32覆盖第1转子臂30b的径向外侧。第1盖部件32具有由三维曲面构成的外侧面。第1盖部件32由从外侧面和后端部装配的两个螺纹部件55a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螺纹部件55a是第1螺纹部件的一例。在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之间设置有导线器反转机构39。第1盖部件32的后端部沿着连结部30a的后端外周面形成为圆弧状。由此,第1转子臂30b的后端部被盖住。在第1盖部件32的两侧部形成有略微凹进的一对第1装配凹部32a,所述一对第1装配凹部32a用于装配第1保护部件34的后述的第3保护部34b及第2保护部件35的后述的第4保护部35b。
第2盖部件33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径向外侧。第2盖部件33具有由三维曲面构成的外侧面。第2盖部件33的中央部开口。第2盖部件33由从外侧面和后端部装配的两个螺纹部件55b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螺纹部件55b是第3螺纹部件的一例。第2盖部件33的后端部沿着连结部30a的后端外周面形成为圆弧状。由此,第2转子臂30c的后端部被盖住。在第2盖部件33的两侧部形成有略微凹进的一对第2装配凹部33a,所述一对第2装配凹部33a用于装配第1保护部件34的后述的第5保护部34c及第2保护部件35的后述的第6保护部35c。
如图3及图4所示,第1保护部件34能够拆装地设置于转子主体30。第1保护部件34具有第1保护部34a、第3保护部34b和第5保护部34c。第2保护部件35具有第2保护部35a、第4保护部35b和第6保护部35c。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分别由例如聚酰胺树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合成树脂的原材料直接露出到外侧面。因此,在外侧面未形成基于镀覆或涂装等形成的覆膜。因此,在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中,合成树脂的原材料的颜色(例如,黑色、黄色、红色、灰色或白色等)直接表现在外观上。
第1保护部34a覆盖圆形的连结部30a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保护部34a配置于第1转子臂30b和第2转子臂30c之间。第1保护部34a形成为沿着连结部30a的后端面呈圆弧状地弯曲。第3保护部34b与第1保护部34a一体形成,覆盖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的一个第1侧部30d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第3保护部34b沿着第1转子臂30b的一个第1侧部30d向前方延伸。第5保护部34c在与第3保护部34b相反侧的位置与第1保护部34a一体形成。第5保护部34c覆盖第2盖部件33与第2转子臂30c的一个第2侧部30f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第5保护部34c沿着第2转子臂30c的一个第2侧部30f向前方延伸。
第2保护部35a在与第1保护部34a对置的位置覆盖圆形的连结部30a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第2保护部35a形成为沿着连结部30a的后端面呈圆弧状地弯曲。第4保护部35b与第2保护部35a一体形成,覆盖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的另一个第1侧部30e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第4保护部35b沿着第1转子臂30b的另一个第1侧部30e向前方延伸。第6保护部35c在与第4保护部35b相反侧的位置与第2保护部35a一体形成。第6保护部35c覆盖第2盖部件33与第2转子臂30c的另一个第2侧部30g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第6保护部35c沿着第2转子臂30c的另一个第2侧部30g向前方延伸。
在第1保护部34a与第3保护部34b的边界部分及第2保护部35a与第4保护部35b的边界部分,分别对置地配置有第1固定托架34d、35d。第1固定托架34d、35d与形成于连结部30a的后表面的未图示的第1凸台部接触地配置。利用贯通第1固定托架34d、35d并与第1凸台部旋合的螺纹部件56a,将第1固定托架34d及第1固定托架35d固定于第1凸台部。螺纹部件56a是第2螺纹部件的一例。
在第1保护部34a与第5保护部34c的边界部分及第2保护部35a与第6保护部35c的边界部分,分别对置地配置有第2固定托架34e、35e。第2固定托架34e、35e与形成于连结部30a的后表面的未图示的第2凸台部接触地配置。利用贯通第2固定托架34e、35e并与第2凸台部旋合的螺纹部件56b,将第2固定托架34e及第2固定托架35e固定于第2凸台部。螺纹部件56b是第4螺纹部件的一例。因此,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由螺纹部件56a及螺纹部件56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转子主体30。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第1保护部件34的第3保护部34b具有第1夹持部34f。第1夹持部34f配置于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之间,通过将第1盖部件32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从而将第1夹持部34f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第1夹持部34f具有: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3保护部34b相对于第1盖部件32偏移的第1卡合部34g;以及与第1卡合部34g分开设置并将第3保护部34b相对于第1盖部件32定位的第1定位突起34h。第1卡合部34g与形成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的倾斜面32b(参照图5)卡合。第1定位突起34h与形成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的定位凹部32c嵌合。
第2保护部件35的第4保护部35b具有第2夹持部35f。第2夹持部35f配置于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之间,通过将第1盖部件32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从而将第2夹持部35f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第2夹持部35f具有: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4保护部35b相对于第1盖部件32偏移的第2卡合部35g;以及与第2卡合部35g分开设置并将第4保护部35b相对于第1盖部件32定位的第2定位突起35h。第2卡合部35g与形成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的倾斜面32b(参照图5)卡合。第2定位突起35h与形成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的定位凹部32c嵌合。
并且,第1保护部件34的第5保护部34c具有第3夹持部34i。第3夹持部34i配置于第2盖部件33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通过将第2盖部件33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从而将第3夹持部34i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第3夹持部34i具有: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5保护部34c相对于第2盖部件33偏移的第3卡合部34j;以及与第3卡合部34j分开设置并将第5保护部34c相对于第2盖部件33定位的第3定位突起34k。第3卡合部34j与形成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的倾斜面33b(参照图5)卡合。第3定位突起34k与形成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的定位凹部33c嵌合。
第2保护部件35的第6保护部35c具有第4夹持部35i。第4夹持部35i配置于第2盖部件33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通过将第2盖部件33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从而将第4夹持部35i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第4夹持部35i具有: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6保护部35c相对于第2盖部件33偏移的第4卡合部35j;以及与第4卡合部35j分开设置并将第6保护部35c相对于第2盖部件33定位的第4定位突起35k。第4卡合部35j与形成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的倾斜面33b(参照图5)卡合。第4定位突起35k与形成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的定位凹部33c嵌合。
第1保护部件34的第3保护部34b与第1保护部34a和第5保护部34c平滑地连接。第2保护部件35的第4保护部35b与第2保护部35a和第6保护部35c平滑地连接。
<导线臂的结构>
如图2所示,导线臂36以在线释放姿势与线卷绕姿势之间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在第1及第2转子臂30b、30c的末端。导线臂36由导线器反转机构39(图3)施力而分配至线释放姿势和线卷绕姿势。导线臂36在处于线卷绕姿势时,通过转子3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而将钓线卷绕在卷筒4上。
导线臂36具有: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1转子臂30b的末端的外周侧的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2转子臂30c的末端的外周侧的第2导线器支承部件42;以及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的末端的导线轮(line roller)41。并且,导线臂36具有:固定轴(未图示),固定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的末端,悬臂支承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并支承导线轮41;配置于固定轴的末端侧的固定轴盖44;以及连结固定轴盖44和第2导线器支承部件的导线器45。
<其他结构>
如图2所示,在转子3的连结部30a的内部配置有用于禁止转子3反转的防止反转机构50。防止反转机构50具有内圈空转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51。该防止反转机构50始终禁止转子3向线放出方向的反转,不会处于允许反转的状态。
如图2所示,卷筒4配置于转子3的第1转子臂30b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卷筒轴15的末端。卷筒4一边与卷筒轴15一起前后移动,一边在外周卷绕钓线。卷筒4是例如铝合金制的。在卷筒4的内部收纳有曳力机构60,该曳力机构60以对卷筒4作用所设定的曳力的方式对卷筒4进行制动。
如图2所示,曳力机构60是用于对卷筒4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而使曳力作用于卷筒4的机构。曳力机构60包括:用于用手调节曳力的曳力旋钮组装体70;以及被曳力旋钮组装体70向卷筒4侧按压而调节曳力的摩擦部71。曳力旋钮组装体70配置于卷筒4的前部。摩擦部71配置于卷筒4的内部。
<第1保护部件及第2保护部件的更换方法>
在这种结构的纺车式绕线轮100中,例如在第1保护部件34损伤的情况下,卸下用于固定第1盖部件32的两个螺纹部件55a,并从第1转子臂30b卸下第1盖部件32。然后,只要卸下将第1保护部件34固定于转子主体30的两个螺纹部件56a、56b,就能够将第1保护部件34从转子主体30卸下。
并且,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是在表面表现出原材料的颜色的不具有覆膜的合成树脂制的,因此即便损伤,伤痕也不太明显。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所述来表达。
(A)纺车式绕线轮100是能够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纺车式绕线轮100包括绕线轮主体2、转子3和卷筒4。手柄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转子3绕与手柄1错开的前后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卷筒4沿前后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并通过转子3卷绕钓线。
转子3具有转子主体30、第1盖部件32、第1保护部件34、第2保护部件35以及导线臂36。转子主体30具有筒状的连结部30a、第1转子臂30b和第2转子臂30c。筒状的连结部30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第1转子臂30b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以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第1转子臂30b具有一对第1侧部30d、30e。第2转子臂30c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的与第1转子臂30b对置的位置以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第2转子臂30c具有一对第2侧部30f、30g。
第1盖部件3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30,并覆盖第1转子臂30b的径向外侧。第1保护部件3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30,并具有第1保护部34a。第1保护部34a覆盖连结部30a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第2保护部件3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转子主体30,并具有第2保护部35a。第2保护部35a在与第1保护部34a对置的位置覆盖连结部30a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导线臂36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1转子臂30b及第2转子臂30c的末端。
在该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保护部件34的第1保护部34a覆盖连结部30a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2保护部件35的第2保护部35a在与第1保护部34a对置的位置覆盖连结部30a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这里,利用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这两个保护部件,在分别不同的位置保护连结部30a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不必将转子3从绕线轮主体2卸下,就能够分别拆装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因此,能够更换容易地保护连结部30a的后端面和外侧面。
(B)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保护部34a及第2保护部35a在第1转子臂30b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配置于连结部30a。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保护部34a及第2保护部35a在第1转子臂30b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配置于连结部30a,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护容易接地的连结部30a的后端部。并且,在一并保护第1转子臂30b及第2转子臂30c的情况下,容易一体形成保护第1转子臂30b及第2转子臂30c的部分。
(C)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保护部件34还具有第3保护部34b,该第3保护部34b与第1保护部34a一体形成,并覆盖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的一个第1侧部30d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第2保护部件35还具有第4保护部35b,该第4保护部35b与第2保护部35a一体形成,并覆盖第1盖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的另一个第1侧部30e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除了保护连结部30a的后端面和外侧面之外,还能够保护第1转子臂30b的一对侧部30d、30e与第1盖部件32的边界部分。
(D)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盖部件32由螺纹部件55a至少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第1保护部件34在第1保护部34a与第3保护部34b的连接部分由螺纹部件56a固定于转子主体30,并且第2保护部件35在第2保护部35a与第4保护部35b的连接部分由螺纹部件56a固定于转子主体30。
在该情况下,第1盖部件32由螺纹部件55a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分别由螺纹部件56a、56b固定于转子主体30。因此,能够利用各螺纹部件56a、56b将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从转子主体30拆装。
(E)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3保护部34b具有第1夹持部34f,该第1夹持部34f配置于第1盖部件32和第1转子臂30b之间,并由第1盖部件32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第4保护部35b具有第2夹持部35f,该第2夹持部35f配置于第1盖部件32和第1转子臂30b之间,并由第1盖部件32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
在该情况下,当第1盖部件32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时,第1夹持部34f及第2夹持部35f固定于第1转子臂30b。因此,即便利用一个螺纹部件56a分别固定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第3保护部34b及第4保护部35b也不易松动。
(F)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夹持部34f具有: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3保护部34b的偏移的第1卡合部34g;以及与第1卡合部34g分开设置并对第3保护部34b进行定位的第1定位突起34h。第2夹持部35f具有:与第1盖部件32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4保护部35b的偏移的第2卡合部35g;以及与第2卡合部35g分开设置并对第4保护部35b进行定位的第2定位突起35h。
在该情况下,即便利用一个螺纹部件56a分别将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固定于转子主体30,也能够利用第1卡合部34g防止第1保护部件34的第3保护部34b的偏移,并利用第2卡合部35g防止第2保护部件35的第4保护部35b的偏移。并且,由第1定位突起34h对第3保护部34b进行定位,由第2定位突起35h对第4保护部35b进行定位,因此,第3保护部34b及第4保护部35b的位置不易偏移。
(G)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保护部件34的第1保护部34a与第3保护部34b以及第2保护部件35的第2保护部35a与第4保护部35b分别平滑地连接。
在该情况下,由于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3保护部34b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1保护部34a以及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4保护部35b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2保护部35a分别平滑地连接,因此,钓线不易钩挂在连接部分。
(H)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转子3还具有第2盖部件33,该第2盖部件33能够相对于转子主体30拆装,且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径向外侧。第1转子臂30b的一个第1侧部30d配置于比另一个第1侧部30e靠转子3的线卷绕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位置。第1保护部件34具有第5保护部34c,该第5保护部34c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一个第2侧部30f与第2盖部件33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第1保护部34a一体形成。第2保护部件35具有第6保护部35c,该第6保护部35c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另一个第2侧部30g与第2盖部件33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第2保护部35a一体形成。第2转子臂30c的一个第2侧部30f配置于比另一个第2侧部30g靠转子的线卷绕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由第1保护部件34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一个第2侧部30f与第2盖部件33的边界部分,由第2保护部件35覆盖第2转子臂30c的另一个第2侧部30g与第2盖部件33的边界部分,因此,除了连结部30a的后端面与外侧面的边界部分及第1转子臂30b的一对第1侧部30d、30e与第1盖部件32的边界部分之外,还能够保护第2转子臂30c的一对第2侧部30f、30g与第2盖部件33的边界部分。
(I)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2盖部件33由螺纹部件55b至少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第1保护部件34在第1保护部34a与第5保护部34c的连接部分由螺纹部件56b固定于转子主体30,第2保护部件35在第2保护部35a与第6保护部35c的连接部分由螺纹部件56b固定于转子主体30。
在该情况下,第2盖部件33由螺纹部件55b固定于转子,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分别由螺纹部件56a及螺纹部件56b固定于转子主体30。因此,能够利用各螺纹部件56a,56b将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从转子主体30拆装。
(J)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5保护部34c具有第3夹持部34i,该第3夹持部34i配置于第2盖部件33和第2转子臂30c之间,并由第2盖部件33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第6保护部35c具有第4夹持部35i,该第4夹持部35i配置于第2盖部件33和第2转子臂30c之间,并由第2盖部件33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
在该情况下,当第2盖部件33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时,第3夹持部34i及第4夹持部35i固定于第2转子臂30c。因此,即便分别利用螺纹部件56a和螺纹部件56b固定第1保护部件和第2保护部件的各自的连接部分,第5保护部34c及第6保护部35c也不易松动。
(K)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3夹持部34i具有: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5保护部34c的偏移的第3卡合部34j;以及与第3卡合部34j分开设置并对第5保护部34c进行定位的第3定位突起34k。第4夹持部35i具有:与第2盖部件33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第6保护部35c的偏移的第4卡合部35j;以及与第4卡合部35j分开设置并对第6保护部35c进行定位的第4定位突起35k。
在该情况下,即便利用螺纹部件56a及螺纹部件56b将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分别在连接部分固定于转子主体30,也能够利用第3卡合部34j及第4卡合部35j防止第1保护部件34的第5保护部34c及第2保护部件35的第6保护部35c分别偏移,并且利用第3定位突起34k及第4定位突起35k进行分别的定位,因此,即便在第1保护部件34上设置第5保护部34c并在第2保护部件35上设置第6保护部35c,第5保护部34c及第6保护部35c的位置也不易偏移。
(L)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形成为,第1保护部件34的第1保护部34a和第5保护部34c以及第2保护部件35的第2保护部35a和第6保护部35c分别平滑地连接。
在该情况下,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5保护部34c和沿着周向配置的第1保护部34a以及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6保护部35c及沿着周向配置的第2保护部35a分别平滑地连接,因此,钓线不易钩挂在连接部分。
(M)在纺车式绕线轮100中,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为合成树脂制的,在外侧面露出有合成树脂原材料。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为合成树脂制的,因此与金属制的相比更柔软而容易损伤,但即便设置保护部件也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合成树脂原材料露出到外部,即未通过镀覆或涂装等形成覆膜,因此,不会发生覆膜剥离,仅原材料自身损伤。因此,即便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损伤,伤痕也不明显。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的后表面未配置后盖部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分别连接第1保护部件34的第1保护部34a的两端部和第2保护部件35的第2保护部35a的两端部的第1后盖部件134及第2后盖部件135。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通过将第1后盖部件134及第2后盖部件135与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分开设置,而容易卸下保护部件。在图7中,第1后盖部件134通过螺纹部件56a与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一起固定于转子主体30。第2后盖部件135通过螺纹部件56b与第1保护部件34及第2保护部件35一起固定于转子主体30。
并且,也可以将第1后盖部件134与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中的一方一体形成,并将第2后盖部件135与第1保护部件34和第2保护部件35中的另一方一体形成。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及第2转子臂30b、30c中的任一个上设置第1及第2盖部件32、33,但也可以仅在某一个转子臂上设置盖部件。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不具有盖部件的转子臂中,在转子臂的一对侧部设置装配凹部。并且,也可以不设置第5保护部及第6保护部。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保护部件34上设置第3保护部34b及第5保护部34c,并在第2保护部件35上设置第4保护部35b及第6保护部35c,但也可以不设置这些部件。并且,也可以将第3保护部至第6保护部分别与第1保护部及第2保护部独立地设置,也可以将第3保护部和第4保护部、第5保护部和第6保护部分别一体地形成。
(d)在其他实施方式(a)中,分开设置第1后盖部件和第2后盖部件,但也可以将第1后盖部件和第2后盖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环状。在该情况下,在将转子安装于绕线轮主体的状态下卸下固定后盖部件和保护部件的螺钉,并使后盖部件向后方偏移而卸下保护部件即可。
Claims (11)
1.一种纺车式绕线轮,能够将钓线向前方放出,其特征在于,
该纺车式绕线轮包括:
绕线轮主体,手柄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绕线轮主体;
转子,绕与上述手柄错开的前后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以及
卷筒,沿上述前后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并通过上述转子卷绕上述钓线,
上述转子具有:
转子主体,该转子主体具有:旋转自如地连结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筒状的连结部;第1转子臂,从上述连结部的后端部以与上述连结部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并具有一对第1侧部;以及第2转子臂,从上述连结部的后端部的与上述第1转子臂对置的位置以与上述连结部隔开间隔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并具有一对第2侧部;
第1盖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转子主体拆装,并覆盖上述第1转子臂的径向外侧;
第1保护部件,能够拆装地设置于上述转子主体,并具有:第1保护部,覆盖上述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第3保护部,与上述第1保护部一体形成,沿上述第1转子臂的一个上述第1侧部向前方延伸,覆盖上述第1盖部件与上述第1转子臂的一个上述第1侧部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第2保护部件,能够拆装地设置于上述转子主体,并具有:第2保护部,该第2保护部在与上述第1保护部对置的位置覆盖上述连结部的外侧面与后端面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4保护部,该第4保护部与上述第2保护部一体形成,沿上述第1转子臂的另一个上述第1侧部向前方延伸,并覆盖上述第1盖部件与上述第1转子臂的另一个上述第1侧部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钓线引导部,能够摆动地连结于上述第1转子臂和上述第2转子臂的末端,用于将上述钓线卷绕在上述卷筒上,
上述第1保护部及上述第2保护部在上述第1转子臂和上述第2转子臂之间配置于上述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盖部件由第1螺纹部件至少固定于上述第1转子臂,
上述第1保护部件在上述第1保护部与第3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2螺纹部件固定于上述转子主体,上述第2保护部件在上述第2保护部与上述第4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2螺纹部件固定于上述转子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保护部具有第1夹持部,该第1夹持部配置于上述第1盖部件与上述第1转子臂之间,并由上述第1盖部件固定于上述第1转子臂,
上述第4保护部具有第2夹持部,该第2夹持部配置于上述第1盖部件与上述第1转子臂之间,并由上述第1盖部件固定于上述第1转子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夹持部具有:与上述第1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上述第3保护部的偏移的第1卡合部;以及与上述第1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上述第3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1定位突起,
上述第2夹持部具有:与上述第1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上述第4保护部的偏移的第2卡合部;以及与上述第2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上述第4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2定位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保护部件的上述第1保护部和上述第3保护部以及上述第2保护部件的上述第2保护部和上述第4保护部分别平滑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还具有第2盖部件,该第2盖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转子主体拆装,并覆盖上述第2转子臂的径向外侧,
上述第1转子臂的上述一个第1侧部配置于比上述另一个第1侧部靠上述转子的线卷绕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上述第1保护部件具有第5保护部,该第5保护部覆盖上述第2转子臂的一个上述第2侧部与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上述第1保护部一体形成,
上述第2保护部件具有第6保护部,该第6保护部覆盖上述第2转子臂的另一个上述第2侧部与上述第2盖部件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并与上述第2保护部一体形成,
上述一个第2侧部配置于比上述另一个第2侧部靠上述转子的线卷绕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盖部件由一个第3螺纹部件至少固定于上述第2转子臂,
上述第1保护部件在上述第1保护部与上述第5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4螺纹部件固定于上述转子主体,上述第2保护部件在上述第2保护部与上述第6保护部的连接部分由第4螺纹部件固定于上述转子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5保护部具有第3夹持部,该第3夹持部配置于上述第2盖部件和上述第2转子臂之间,并由上述第2盖部件固定,
上述第6保护部具有第4夹持部,该第4夹持部配置于上述第2盖部件和上述第2转子臂之间,并由上述第2盖部件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夹持部具有:与上述第2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上述第5保护部的偏移的第3卡合部;以及与上述第3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上述第5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3定位突起,
上述第4夹持部具有:与上述第2盖部件的内侧面卡合而用来防止上述第6保护部的偏移的第4卡合部;以及与上述第4卡合部分开设置并对上述第6保护部进行定位的第4定位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保护部件的上述第1保护部和上述第5保护部以及上述第2保护部件的上述第2保护部和上述第6保护部形成为分别平滑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保护部件及上述第2保护部件是合成树脂制的,并在外侧面露出有合成树脂原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78710 | 2012-12-20 | ||
JP2012278710A JP6132543B2 (ja) | 2012-12-20 | 2012-12-20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5620A CN103875620A (zh) | 2014-06-25 |
CN103875620B true CN103875620B (zh) | 2018-01-09 |
Family
ID=50945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707398.8A Active CN103875620B (zh) | 2012-12-20 | 2013-12-20 | 纺车式绕线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5242B2 (zh) |
JP (1) | JP6132543B2 (zh) |
KR (1) | KR102099664B1 (zh) |
CN (1) | CN103875620B (zh) |
MY (1) | MY168055A (zh) |
TW (1) | TWI5746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65063B2 (ja) * | 2017-09-05 | 2021-11-1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WO2020257651A1 (en) | 2019-06-21 | 2020-12-24 | Biz Outdoors, Inc. | Left handed fishing reel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82540B1 (en) * | 1999-10-27 | 2002-05-07 | Shimano Inc. | Rotor for spinning reels |
CN1413459A (zh) * | 2001-10-25 | 2003-04-30 | 株式会社岛野 | 纺车式渔线轮 |
JP2004141039A (ja) * | 2002-10-23 | 2004-05-20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CN1582652A (zh) * | 2003-08-20 | 2005-02-23 | 株式会社岛野 | 旋转绕线轮 |
JP2007195436A (ja) * | 2006-01-25 | 2007-08-09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27720Y2 (zh) * | 1978-04-07 | 1981-07-02 | ||
US5261628A (en) * | 1992-02-07 | 1993-11-16 | Abu Garcia Produktion Ab | Damping device in an open-face fishing reel of the fixed-spool type |
JP3256123B2 (ja) * | 1995-10-04 | 2002-02-12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US5820053A (en) * | 1995-11-14 | 1998-10-13 | Daiwa Seiko, Inc. | Spinning reel for fishing having a mechanism for securing the spool during fishline casting |
US6176447B1 (en) * | 1996-01-10 | 2001-01-23 | Daiwa Seiko, Inc. | Spinning reel for fishing with a spool having front and rear flange portions |
US6082649A (en) * | 1998-11-05 | 2000-07-04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Fishing reel with trigger actuated bail assembly |
SG104324A1 (en) * | 2001-05-22 | 2004-06-21 | Shimano Kk | Spinning reel rotor |
JP2003265076A (ja) * | 2002-03-18 | 2003-09-24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JP3999544B2 (ja) * | 2002-03-26 | 2007-10-31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JP3926198B2 (ja) * | 2002-04-19 | 2007-06-06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螺軸取付構造 |
US7175121B2 (en) * | 2003-10-28 | 2007-02-13 | Shimano Inc. | Spinning reel sounding mechanism |
SG127795A1 (en) * | 2005-05-31 | 2006-12-29 | Shimano Kk | Spinning reel |
JP5236883B2 (ja) * | 2007-02-13 | 2013-07-17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
JP4886066B2 (ja) * | 2010-01-19 | 2012-02-29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2012
- 2012-12-20 JP JP2012278710A patent/JP61325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22 KR KR1020130099370A patent/KR102099664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9-18 TW TW102133986A patent/TWI574616B/zh active
- 2013-10-02 US US14/044,098 patent/US92952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25 MY MYPI2013702033A patent/MY168055A/en unknown
- 2013-12-20 CN CN201310707398.8A patent/CN1038756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82540B1 (en) * | 1999-10-27 | 2002-05-07 | Shimano Inc. | Rotor for spinning reels |
CN1413459A (zh) * | 2001-10-25 | 2003-04-30 | 株式会社岛野 | 纺车式渔线轮 |
JP2004141039A (ja) * | 2002-10-23 | 2004-05-20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CN1582652A (zh) * | 2003-08-20 | 2005-02-23 | 株式会社岛野 | 旋转绕线轮 |
JP2007195436A (ja) * | 2006-01-25 | 2007-08-09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4585A (zh) | 2014-07-01 |
JP6132543B2 (ja) | 2017-05-24 |
TWI574616B (zh) | 2017-03-21 |
KR20140080408A (ko) | 2014-06-30 |
CN103875620A (zh) | 2014-06-25 |
MY168055A (en) | 2018-10-11 |
US9295242B2 (en) | 2016-03-29 |
KR102099664B1 (ko) | 2020-04-10 |
JP2014121284A (ja) | 2014-07-03 |
US20140175205A1 (en) | 2014-06-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22484B (zh) | 纺车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 | |
CN103238571B (zh) | 纺车式渔线轮 | |
US20080156924A1 (en) | Device For Independently Tensioning Lines By Hand | |
TWI631896B (zh) | 紡車式捲線器及紡車式捲線器的捲線器本體 | |
US20060185357A1 (en) | Independently drawing and tensioning lines with bi-directional rotary device having two spools | |
CN103875620B (zh) | 纺车式绕线轮 | |
US6629655B2 (en) |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fishing equipment parts | |
TWI608796B (zh) | 紡車式捲線器 | |
US8882014B2 (en) | Fishing-reel reel unit and fishing reel | |
JP2003225039A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
US8056438B2 (en) |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 |
US7798437B2 (en) | Rotor for spinning reel | |
US9016164B2 (en)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 |
JP2014057544A5 (zh) | ||
TWI276401B (en) | Reel unit for spinning reel | |
CN102067830B (zh) | 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 | |
US8459144B2 (en) | Bicycle shifter | |
JP2014121284A5 (zh) | ||
US6889926B1 (en) | Spincast fishing reel having improved front cov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TW201720295A (zh) | 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及紡車式捲線器 | |
JP2009022167A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