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3797A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43797A CN103843797A CN201210510642.7A CN201210510642A CN103843797A CN 103843797 A CN103843797 A CN 103843797A CN 201210510642 A CN201210510642 A CN 201210510642A CN 103843797 A CN103843797 A CN 1038437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zoles mepanipyrim
- active component
- disease
- weight ratio
- t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活性成分A选自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以下任意一种化合物: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60~80︰1。本发明组合物对危害农业生产的多种病害具有增效作用,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病害不易产生抗药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在农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唑嘧菌胺(ametoctradin)在中国取得临时登记,唑嘧菌胺为全新的三唑嘧啶类杀菌剂,用于防控黄瓜和葡萄作物的霜霉病。
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均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这类杀菌剂活性高,杀菌谱广,而且对环境友好,其作用于真菌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Ⅲ,阻止电子传递,抑制能量合成。由于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性机制主要是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上发生点突变。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杀菌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并且关于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提出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8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为1︰40~60︰1;更优选为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肟菌酯或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5︰1,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5~30︰1,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30︰1;最优选为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肟菌酯或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4~9︰1,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2︰1~15︰1,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5~5︰1。
本发明提出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病害的用途,所述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所述的病害包括霜霉病、黑星病、疫病、锈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叶霉病、疮痂病、霜疫霉病、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枯萎病、根腐病、叶斑病或叶枯病。
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60~80︰1。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组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7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崩解剂、抗冻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杀菌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较优选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或微囊悬浮-悬浮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8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8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分散剂2%~10%、消泡剂0.01%~2%、溶剂1%~15%、增稠剂0~2%、乳化剂2%~1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溶剂1%~30%、乳化剂1%~15%、抗冻剂0~8%、增稠剂0~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溶剂1%~30%、乳化剂3%~25%、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0%、分散剂1%~10%、有机溶剂1%~10%、乳化剂1%~7%、消泡剂0.01%~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0%、分散剂1%~12%、湿润剂1%~8%、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6%、消泡剂0.01%~2%、增稠剂0~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和持效作用;(2)对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上的病害均有较高活性;(3)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并且制剂粘着力增强,耐雨水冲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施例1~14可湿性粉剂
将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
表1实施例1~14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15~28水分散粒剂
将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可加可不加)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
表2实施例15~28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29~42悬浮剂
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
表3实施例29~42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43~49悬乳剂
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唑嘧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唑嘧菌胺悬浮剂,然后将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5。
表4实施例43~46各组分及重量份
表5实施例47~49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50~58水乳剂
将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6。
表6实施例50~58各组分及重量份
将表1~6中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施例59~61微乳剂
将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充分混合成均匀透明的油相,在搅拌下慢慢加入去离子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再经搅拌加热,使之迅速转相成水包油型,冷至室温使之达到平衡,经过滤,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7。
表7实施例59~61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62、63微囊悬浮剂
将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8。
表8实施例62、63各组分及重量份
实施例64、65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唑嘧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9。
表9实施例64、65各组分及重量份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唑嘧菌胺;
B选自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中之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病害:黄瓜霜霉病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0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0可知,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1︰60~80︰1时对黄瓜霜霉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1︰20~25︰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5:1、20:1、15:1、10: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15、1:20,尤其是当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病害:葡萄霜霉病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唑嘧菌胺与肟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表11唑嘧菌胺与肟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1可知,唑嘧菌胺与肟菌酯配比在1︰60~80︰1时对葡萄霜霉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唑嘧菌胺与肟菌酯的配比在1︰20~25︰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肟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5:1、20:1、15:1、10: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15、1:20,尤其是当唑嘧菌胺与肟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表12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2可知,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配比在1︰60~80︰1时对黄瓜白粉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配比在1︰15~3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1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30:1、20: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3:1、2:1、1:1、1:5、1:10、1:15,尤其是当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重量比为9: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五
供试病害:荔枝树霜疫霉病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表13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对荔枝树霜疫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3可知,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配比在1︰60~80︰1时对荔枝树霜疫霉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的配比在1︰20~25︰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1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5:1、20:1、15:1、10: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15、1:20,尤其是当唑嘧菌胺与氟嘧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六
供试病害:葡萄霜霉病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表14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4可知,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配比在1︰60~80︰1时对葡萄霜霉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配比在1︰30~3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30:1、20:1、10:1、8:1、6: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20、1:30,尤其是当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经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霜霉病、黑星病、疫病、锈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叶霉病、疮痂病、霜疫霉病、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枯萎病、根腐病、叶斑病或叶枯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
药效实验部分: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唑嘧菌胺悬浮剂(自配)、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市购)、45%肟菌酯可湿性粉剂(自配)、10%苯醚菌酯悬浮剂(自配)、10%氟嘧菌酯乳油(自配)、25%啶氧菌酯悬浮剂(自配)。
应用实施例七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5天、10天、20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5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5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枯萎病、疫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6%,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八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郊区,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10天、20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6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由表16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6%,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九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叶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番茄叶霉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5天、15天、30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7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叶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7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叶霉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番茄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5%,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荔枝树霜疫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郊区,药前调查荔枝树霜疫霉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10天、20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8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荔枝树霜疫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荔枝树霜疫霉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荔枝树霜霉病、炭疽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5%,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葡萄霜霉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0天、20天、30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9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9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葡萄白粉病、炭疽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5%,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柑橘炭疽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郊区,药前调查柑橘炭疽病病害指数,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7天、14天、25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0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柑橘炭疽病药效试验
由表20可以看出,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柑橘炭疽病,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唑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也可以有效防治柑橘疮痂病,防治效果均高于96%,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霜霉病、黑星病、疫病、锈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叶霉病、疮痂病、霜疫霉病、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枯萎病、根腐病、叶斑病或叶枯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Claims (6)
1.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为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8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唑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或啶氧菌酯中之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40~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唑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肟菌酯或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5︰1;
唑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5~30︰1;
唑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3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或微囊悬浮-悬浮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病害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包括:霜霉病、黑星病、疫病、锈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叶霉病、疮痂病、霜疫霉病、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枯萎病、根腐病、叶斑病或叶枯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10642.7A CN103843797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10642.7A CN103843797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3797A true CN103843797A (zh) | 2014-06-11 |
Family
ID=50852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10642.7A Pending CN103843797A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43797A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08759A2 (en) * | 2010-03-03 | 2011-09-09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Plant disease controlling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 |
WO2011131602A2 (en) * | 2010-04-20 | 2011-10-27 | Basf Se | Fungicidal mixtures based on azolopyrimmidinylamines |
CN102318622A (zh) * | 2005-07-27 | 2012-01-18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基于唑并嘧啶基胺的杀真菌混合物 |
-
2012
- 2012-11-30 CN CN201210510642.7A patent/CN10384379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8622A (zh) * | 2005-07-27 | 2012-01-18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基于唑并嘧啶基胺的杀真菌混合物 |
WO2011108759A2 (en) * | 2010-03-03 | 2011-09-09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Plant disease controlling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 |
WO2011131602A2 (en) * | 2010-04-20 | 2011-10-27 | Basf Se | Fungicidal mixtures based on azolopyrimmidinylamine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61042A (zh) |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336033A (zh) | 一种含氟噻唑吡乙酮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651451A (zh) | 一种含吡噻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012541A (zh) | 一种含有氟嘧菌胺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651460B (zh) | 一种含氟唑活化酯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875692A (zh) | 一种含有胺苯吡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583521A (zh) | 一种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3518741A (zh) | 一种含氟吡菌酰胺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3828821B (zh)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651417A (zh) |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621562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3621550A (zh) | 一种含环己磺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651414B (zh) | 一种含氟唑活化酯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535362A (zh) | 一种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3891739A (zh)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酰胺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026142A (zh) |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843797A (zh) | 一种含唑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858884A (zh) | 一种含苯菌酮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106582A (zh) | 一种含氯啶菌酯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106583A (zh) | 一种含氯啶菌酯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3688962B (zh) | 一种含氟唑活化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115855A (zh) | 一种含氯啶菌酯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4106581A (zh) | 一种含氯啶菌酯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413023A (zh) | 一种含硝苯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高效农药组合物 | |
CN103563935B (zh) | 一种含糠菌唑与二硫代氨基甲酸脂类的杀菌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