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780718A -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0718A
CN103780718A CN201210401535.0A CN201210401535A CN103780718A CN 103780718 A CN103780718 A CN 103780718A CN 201210401535 A CN201210401535 A CN 201210401535A CN 103780718 A CN103780718 A CN 103780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cover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handheld electronic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15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0718B (zh
Inventor
林明田
胡至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T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4015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07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8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0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0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0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手持电子装置包括本体、透明盖板及显示面板。本体具有显示开口。透明盖板设置于显示开口。透明盖板具有面向本体外部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括曲面。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同于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显示面板沿第二表面弯曲并贴附于第二表面上。另揭露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Description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能够增加内部元件摆放空间的手持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手持电子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smart phone)或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以逐渐广泛地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当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时,消费者在选购这些手持电子装置的时候,外观设计的美感已经逐渐成为软硬件功能之外,一个重要的选购因素。 
以手持电子装置中的智慧型手机为例。智慧型手机兼具了移动电话、基本文书处理器、无线数据机及无线网络等多项功能。智慧型手机能够提供使用者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及储存数据置云端伺服器等多种服务。近年来,随着使用者对于智慧型手机需求的增加,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于智慧型手机的需求,智慧型手机增加了许多功能。然而,在增加这些功能的同时,设置于机体内部的元件也随之增加。这些增加的元件压缩了智慧型手机机体内部的摆放空间,并对智慧型手机外型尺寸设计(例如是薄型化)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装置,能够增加机体内部可供元件摆放的空间,使得机体内部元件摆放位置更为弹性,并且降低内部元件对手持电子装置外形尺寸的影响。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前述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本体、透明盖板及显示面板。本体具有显示开口。透明盖板设置于显示开口。透明盖板具有面向本体外部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括曲 面,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同于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显示面板沿第二表面弯曲并贴附于第二表面上。 
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手持电子装置包括本体,且本体具有显示开口,组装方法包括形成预定设置于该显示开口的透明盖板,透明盖板具有面向本体外部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括曲面。贴附显示面板于第二表面以及将透明盖板连同显示面板组装至本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强化层,覆盖透明盖板的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强化层的材质包括玻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盖板的材质包括塑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表面为圆弧曲面,且圆弧曲面的曲率半径介于200mm至600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粘着层,设置于显示面板与透明盖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包括曲面,且第一表面的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触控面板,配置于显示面板与透明盖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面板包括非可挠式显示面板与可挠式显示面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形成透明盖板的方法包括提供强化板材,以及将强化板材置于模具内,并且通过注塑成型技术将材料注入模具,以形成透明盖板,强化板材覆盖该透明盖板的该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形成透明盖板的方法更包括将强化板材加工为弯曲的板材,强化板材的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大于强化板材的外围区域的曲率半径,以塑造(molding)透明盖板的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更包括设置触控面板于显示面板与透明盖板之间。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中,透明盖板面向本体内部的第二表面被设计为曲面,使得设置于透明盖板下方的显示面板能够贴附于第二表 面。通过将第二表面设计为曲面可以增加手持电子装置的本体内部的元件摆放空间,相对提高手持电子装置内部元件的空间布局的弹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内部元件对手持电子装置外型尺寸设计的影响,例如有利于手持电子装置的薄型化。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沿线I-I的剖视图; 
图2B为图2A的透明盖板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绘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示意图; 
图4A至图4C绘示形成图3A的透明盖板的方法; 
图5A至图5C绘示将图4B的强化板材形成图4C的透明盖板的制造方法。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50:模具 
52:公模 
54:母模 
54b:表面 
56:空腔 
100:手持电子装置 
102:第一外观面 
110:本体 
111:底面 
112:显示开口 
114:前框 
120:透明盖板 
122:第一表面 
122a、210:中央区域 
122b、220:外围区域 
123:曲面 
124:第二表面 
124a:圆弧曲面 
126:强化层 
130:显示面板 
140:触控面板 
150:粘着层 
200:强化板材 
H1:第一距离 
H2:第二距离 
R1、R2、R3、R4、R5: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沿线I-I的剖视图。请参考图1及图2A,本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包括本体110、透明盖板120及显示面板130。本体110具有显示开口112。透明盖板120设置于显示开口112。透明盖板120具有面向本体110外部的第一表面122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122的第二表面124,第二表面124为曲面。显示面板130沿第二表面124弯曲并贴附于第二表面124上。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例如是一智慧型手机。显示面板130可以是非可挠式显示面板或可挠式显示面板。当显示面板130为非可挠式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130的表面具有一弧度,且显示面板130的弧度与第二表面124的曲面弧度相符,使得显示面板130能够确实贴附于第二表面124上。非可挠式的显示面板130可以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其他非可挠式显示面板。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30也可以是可挠式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纸或其他可挠式显示面板,本发明在此不加以限制。 
当显示面板130沿着透明盖板120的第二表面124弯曲时,显示面板130中央处与本体110的内部底面111具有一第一距离H1,且显示面板130边缘处与本体110的内部底面111具有一第二距离H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H1大于第二距离H2。换言之,若第二表面124没有设置曲面时,显示 面板130将会平贴于第二表面124,使得本体110内的元件摆放空间的高度皆为第二距离H2。当第二表面124具有曲面时,在本体110内显示面板130下方的元件摆放空间的高度,都能够高于第二距离H2。因此,手持电子装置100的本体110内部的电子元件摆放空间能够增加,内部元件空间布局的弹性也能被提高。另一方面,当本体110内部的空间布局弹性被提高时,手持电子装置100内部元件对外型尺寸设计的影响能够降低,例如有利于手持电子装置100的薄型化。 
以下详细说明透明盖板120的结构,图2B为图2A的透明盖板的示意图。请继续参考图2A及图2B,在透明盖板120中,第二表面124例如是一圆弧曲面124a,且在本实施例中,圆弧曲面124a的曲率半径R1介于200mm至600mm之间。吾人可视实际需求对圆弧曲面124a的曲率半径R1进行调整。例如,能够避免当曲率半径R1太小时,显示面板130过度被弯折造成损坏,也可以避免当曲率半径R1太大时,显示面板130弯曲有限而无法增加手持电子装置100内部空间。 
显示面板130贴附于透明盖板120的方式,例如是在显示面板130与透明盖板120设置粘着层150,作为粘贴显示面板130与透明盖板120的媒介。粘着层150可以是先设置在显示面板130上,显示面板130再通过粘着层150贴附至第二表面124上。然而,本发明在此不加以限制,在本发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粘着层也可以是先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再将显示面板贴附至第二表面。此外,为了避免粘着层150影响使用者观看显示面板130的画质,粘着层150可以采用具有高透光度的光学胶。 
为了满足使用者对于智慧型手机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例如是触控输入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可选择地在显示面板130及透明盖板120之间设置触控面板140。触控面板140能够使手持电子装置100具有触控输入的功能。此外,在本发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触控面板对厚度的影响,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具有可挠性或者是曲面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当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为曲面或可挠性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时,手持电子装置也同样具有触控输入的功能且不需额外再设置触控面板。另外,手持电子装置也可以不设置触控面板,使得手持电子装置不具有触控功能,本发明在此不加以限制。 
在手持电子装置100的透明盖板120中,第一表面122面向本体110外 部,且第一表面122包括一曲面123。详细而言,在手持电子装置100的外观面上,使用者观看荧幕的表面例如是第一外观面102(如图2A所标示范围)。在图2A中,第一外观面102包括了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及本体110的前框1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2包括一曲面123,曲面123能够使手持电子装置100的第一外观面102具有不同的外型变化。若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能够设计成包括曲面123的形状,不但能够使手持电子装置100的第一外观面102具有更多的外观设计,以增加造型设计的变化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不同于第二表面124的曲率半径。换句话说,第一表面122与第二表面124可以是分别独立设计的曲面,第一表面122的曲率半径可以依照手持电子装置100外观需求被设计,而第二表面124的曲率半径可以依照本体110内部摆放空间的需求被设计成不同的曲面。因此,透明盖板120不但能够提升本体110内部元件摆放空间的弹性,且更可以满足手持电子装置100的外观需求。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第一表面122与第二表面124的曲率半径不同,在本发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也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在图2B中,曲面123例如是由多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曲面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2的中央区域122a的曲率半径R2大于第一表面122的外围区域122b的曲率半径R3。换句话说,在第一表面122的中央区域122a中,表面曲率变化小能够降低曲面123对显示面板130上的画面及字体的影响。在第一表面122的外围区域122b中,表面曲率变化较大,外观变化较明显,能够满足外观设计的需求。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对曲面123的曲率变化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为第一外观面102的一部分,且为了避免第一表面122遭受外在环境的影响造成第一表面122被刮伤或损坏。因此,可以选择在透明盖板120的外部设置一强化层126,使其覆盖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强化层126的材质包括玻璃或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材质。强化层126能够避免手持电子装置100的透明盖板120刮伤。强化层126的硬度大小例如是符合铅笔硬度测试(pencil hardness test)中4H以上的硬度。然而,强化层126的硬度能够随着不同的需求而会有不同的规范,本发明在此不针对硬度规格加以限制。 
此外,吾人可以选择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加工或成型透明盖板120的第二表面124,使其成为曲面(如圆弧曲面124a)。举例而言,透明盖板120的材质例如是塑胶,并利用塑胶射出的工法制作。在此所述的塑胶例如是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透明的聚碳酸酯能够同时兼具高透光度及强度,并且适于利用于塑胶模具中进行射出成形以大量生产制作。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透明盖板120的材质及制作工艺。 
图3A至图3D绘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示意图。请参考图3A至图3D。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的显示面板130的组装方法包括先形成预定设置于显示开口112(图2A绘示)的透明盖板120,如图3A所示。透明盖板120具有面向本体110(图2A绘示)外部的第一表面122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122的第二表面124,第二表面124为一曲面。在图3B中,可选择性地将透明盖板120设置在前框114上,透明盖板120固定于前框114的方式,例如是以高粘性的双面胶以将透明盖板120与前框114相互贴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30可以是事先制作完毕弯曲的液晶显示面板、弯曲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其他弯曲的非可挠式显示面板。换言之,弯曲的显示面板130例如是在一弯曲的基板上进行显示面板130的制作,使得显示面板130具有弯曲的外形。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弯曲的显示面板130的制作方式,在本发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制作完毕弯曲的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先在基板上制作显示面板,接着再将显示面板弯曲。在图3C中,将显示面板130贴附于第二表面124。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30也可以是可挠式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纸或其他可挠式显示面板。因此,显示面板130可以弯折而直接贴附于第二表面124上。最后在图3D中,将透明盖板120连同显示面板130组装至本体110。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例如是包括一前框114,透明盖板120可以是先组装于前框114之后,再贴附显示面板130,最后再将贴附显示面板130的透明盖板120组装于本体110。然而,本体110的形式并不限于此。在某些情况下,透明盖板120可以在图3A被形成之后,直接进入图3C的程序,将显示面板130贴附于透明盖板120。在图3C中,显示面板130通过粘着层150被贴附于第二表面124,且粘着层150可以采用具有高透光度的光学胶。此外,在贴附显示面板130之前,更可以先贴附一触控面板140于第二表面124或者是显示面板130,然后再将显示面板130贴附于第二表面124。 本发明在此不限制触控面板140在组装流程中为先贴附于第二表面124或是显示面板130。 
图4A至图4C绘示形成图3A的透明盖板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透明盖板120的制造方法仅限于图4A至图4C所示的流程。在本实施例中,形成透明盖板120的方法例如是先提供一强化板材200如图4A所示。接着在图4C中,在强化板材200上设置一透光层,以形成图3A所示的透明盖板120,且强化板材200形成上述的强化层126且覆盖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此外,在完成图4C的步骤之后,透明盖板120的第二表面124也同时被形成,且第二表面124为一圆弧曲面124a,圆弧曲面124a的曲率半径R1介于200mm至600mm之间。 
此外,在图4B中,形成透明盖板120的方法更包括将强化板材200加工为弯曲的板材,且强化板材200的中央区域210的曲率半径R4大于强化板材200的外围区域220的曲率半径R5,以塑造(molding)透明盖板120的第一表面122。在本实施例中,图4A的步骤随着透明盖板120的外型设计可选择性地被省略(例如是外观需求为平面)。本发明在此不加以限制。 
在图4C中,设置透光层于强化板材200的方法例如是采用塑胶射出的方式制作。以下再举一实施例,介绍制作透明盖板120的制作方法。图5A至图5C绘示将图4B的强化板材形成图4C的透明盖板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强化板材200置于模具50内形成透明盖板120,且例如是采用嵌入注塑成型(Insert Injection Molding)技术。所述的模具50例如是包括公模52(core)及母模54(cavity)。在图5A中,强化板材200放置于模具50的一侧(图示绘示为抵靠公模52)。接着,在图5B中,公模52被驱动往母模54移动并与母模54相互接触,使得公模52与母模54构成一空腔56。接着,塑胶原料(例如是聚碳酸酯)于熔融状态下被注入模具(mold)的空腔56以进行充填,形成透明盖板120。强化板材200形成透明盖板120的强化层126。透明盖板120的第二表面124能够在图5B的制作工艺中被形成,且第二表面124的外型与母模54的表面54b互补。 
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透明盖板的制作工艺为将强化板材置入模具中再进行射出成形。在本发明其他未绘示实施例中,透明盖板的强化层及塑胶也可以是在同一套模具中进行双料射出(double injection)制作。在透明盖板120于空腔56内被形成并冷却之后,在图5C中,公模52被驱动远离母模 54,透明盖板120即可被取出。通过嵌入注塑成型的技术,透明盖板120能够同时保有第一表面122与第二表面124不同的曲面特征。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中,透明盖板面向本体内的第二表面被设计为曲面,而设置于透明盖板下方的显示面板贴附于第二表面。当显示面板贴附于第二表面时,手持电子装置的本体内部的电子元件摆放空间能够增加,以提高手持电子装置内部元件空间布局的弹性。因此,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能够降低内部元件对手持电子装置外形尺寸的影响,例如有利于手持电子装置的薄型化。此外,透明盖板能够随着硬度的需求设置强化层,以避免第一表面遭受外在环境的影响造成第一表面被刮伤或损坏。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本体,具有显示开口;
透明盖板,设置于该显示开口,该透明盖板具有面向该本体外部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包括一曲面,其中该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同于该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
显示面板,沿该第二表面弯曲并贴附于该第二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强化层,覆盖该透明盖板的该第一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强化层的材质包括玻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透明盖板的材质包括塑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表面为一圆弧曲面,且该圆弧曲面的曲率半径介于200mm至600mm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粘着层,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透明盖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表面包括一曲面,且该第一表面的一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一表面的一外围区域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触控面板,配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透明盖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非可挠式显示面板与可挠式显示面板。
10.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一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该手持电子装置包括本体,且该本体具有显示开口,该组装方法包括:
形成预定设置于该显示开口的一透明盖板,该透明盖板具有面向该本体外部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包括曲面,其中该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同于该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
贴附该显示面板于该第二表面;以及
将该透明盖板连同该显示面板组装至该本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形成该透明盖板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强化板材;以及
将该强化板材置于一模具内,并且通过注塑成型技术将一材料注入该模具,以形成该透明盖板,其中该强化板材覆盖该透明盖板的该第一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形成该透明盖板的方法还包括将该强化板材加工为弯曲的板材,其中该强化板材的一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强化板材的一外围区域的曲率半径,以塑造(molding)该透明盖板的该第一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该第二表面为一圆弧曲面,且该圆弧曲面的曲率半径介于200mm至600mm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该显示面板是通过一粘着层被贴附于该第二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方法,还包括设置一触控面板于该显示面板与该透明盖板之间。
CN201210401535.0A 2012-10-19 2012-10-19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037807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1535.0A CN103780718B (zh) 2012-10-19 2012-10-19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1535.0A CN103780718B (zh) 2012-10-19 2012-10-19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0718A true CN103780718A (zh) 2014-05-07
CN103780718B CN103780718B (zh) 2016-06-22

Family

ID=5057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1535.0A Active CN103780718B (zh) 2012-10-19 2012-10-19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8071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5348A (zh) * 2015-08-31 2015-11-11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曲面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8340539A (zh) * 2018-01-10 2018-07-31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装置及面罩制作方法
CN109426023A (zh) * 2017-09-01 2019-03-0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1203182B2 (en) * 2017-01-17 2021-12-2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ling-bonding material, protective sheet-equipped filling-bonding material, laminated body, optical device, and protective panel for optical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1329A (ja) * 2000-09-19 2002-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装置
CN1651980A (zh) * 2004-02-03 2005-08-10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445774A (zh) * 2010-10-13 2012-05-09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组件与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1329A (ja) * 2000-09-19 2002-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装置
CN1651980A (zh) * 2004-02-03 2005-08-10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445774A (zh) * 2010-10-13 2012-05-09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组件与显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5348A (zh) * 2015-08-31 2015-11-11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曲面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45348B (zh) * 2015-08-31 2018-08-24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曲面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US11203182B2 (en) * 2017-01-17 2021-12-2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ling-bonding material, protective sheet-equipped filling-bonding material, laminated body, optical device, and protective panel for optical device
CN109426023A (zh) * 2017-09-01 2019-03-0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426023B (zh) * 2017-09-01 2024-05-07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340539A (zh) * 2018-01-10 2018-07-31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装置及面罩制作方法
CN108340539B (zh) * 2018-01-10 2020-08-07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装置及面罩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0718B (zh)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88294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panel thereof
US1180561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xterior hous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102247283B1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외관 부재 제작 방법
CN106448462B (zh) 显示装置
CN106843574B (zh) 显示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子装置
CN103780718B (zh)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CN104866019A (zh) 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JP2013239812A (ja) 携帯端末
KR101885153B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용 곡면 글라스 커버와, 곡면 강화 글라스의 에지 단면에 보호필름을 부착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보호필름 성형장치
CN104866017A (zh) 终端前盖及终端
US9890076B2 (en) 3-D glass enclosur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206363698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装置
JP2020504841A (ja) 表示装置アセンブリ、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れら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04406268U (zh) 终端前盖、终端前盖组件及终端
CN101241257A (zh) 一种背光模块及其底座的制造方法
CN11345345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6364859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装置
TWI514940B (zh) 手持電子裝置及其顯示面板的組裝方法
US10405439B2 (en)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6517453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5005413A (zh) 显示屏模组及终端
CN103019436B (zh) 窗口构件、制造触摸屏的方法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1557686A (zh) 显示器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CN115019641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04423233U (zh) 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